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01101084331)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01101084331)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01101084331)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01101084331)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 —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 ?28h

E、28 ?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 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 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 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 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 小的药物比Vd 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 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 的单位为L 或L /kg

C、Vd 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 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 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pH值

D、药酶的活性

E、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

18、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

A、消除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

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

E、药物消除到零的时间

19、下列有关一级药动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血浆药物消除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B、单位时间内机体内药物按恒比消除

C、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消除

D、单位时间机体内药物消除量恒定

E、消除半衰期恒定

20、关于一室模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相等

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速率相似

C、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快速达到平衡

D、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反映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低

E、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一定相等

21、对药时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B、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

C、又称为时量曲线

D、又称为时效曲线

E、血药浓度变化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

22、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依赖于

A、血药浓度

B、分布容积

C、消除速率

D、给药途径

E、给药剂量

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的排泄属于

A、简单扩散

B、滤过扩散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E、膜泡运输

24、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A、肾脏

B、胆管

C、汗腺

D、乳腺

E、胃肠道

25、有关药物排泄的描述错误的是

A、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少,易排泄

B、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

C、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度大的药物重吸收少,易排泄

E、药物自肾小管的重吸收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

26、下列关于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B、又称单加氧化酶

C、又称细胞色素P450酶系

D、肝药物代谢酶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

E、肝药物代谢专司外源性药物代谢

27、药物的首过消除可能发生于

A、舌下给药后

B、吸入给药后

C、口服给药后

D、静脉注射后

E、皮下给药后

28、具有肝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药物是

A、酮康唑

B、苯巴比妥

C、苯妥英钠

D、灰黄霉素

E、地塞米松

29、下列关于肝药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存在于肝及其他许多内脏器官

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

C、对药物的选择性不高

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

E、个体差异大,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30、下列关于肝药酶诱导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加

B、可能加速本身被肝药酶的代谢

C、可加速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的代谢D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E、可使被肝药酶转化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

31、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A、单胺氧化酶

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C、辅酶U

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E、胆碱酯酶

32、下列关于药物体内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药物的消除方式是体内生物转化

B、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主要依靠细胞色素P450

C、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有些药物能诱导肝药酶活性

33、不符合药物代谢的叙述是

A、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B、所有药物在体内均经代谢后排出体外

C 肝脏是代谢的主要器官

D 药物经代谢后极性增加E、P450 酶系的活性不固定

34、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

A、药物的活化

B、药物的灭活

C、药物化学结构的变化

D、药物的消除

E、药物的吸收

35、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A肝肠循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膜通透性D、体液pH值E、特殊生理屏障

36、关于药物分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内转运的过程

B、分布多属于被动转运

C、分布达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

D、分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

E、分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有关

37、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途径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

38、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

A、吸收

B、分布

C、贮存

D、再分布

E、排泄

3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是不可逆的

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是可逆的

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

E、促进药物的排泄

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内的

A、起效快慢

B、代谢快慢

C、分布程度

D、作用持续时间

E、血浆蛋白结合率

4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 口服给药通过首过消除而使吸收减少

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消除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数药物都不易吸收

42、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43、酸化尿液时,可以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出慢

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出慢

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出快

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出快

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出慢

44、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多,在肾小管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45、碱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E、排泄速度不变

46、关于药物跨膜转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小,易转运

B、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转运

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度小,易吸收

D、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度大,不易转运

E、溶液pH的变化对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转运影响大

47、阿司匹林的pKa 是3.5,它在pH 为7.5 的肠液中,约可吸收

A、1%

B、0.1%

C、0.01%

D、10%

E、99%

48、某弱酸性药物pKa=4.4,其在胃液(pH=1.4)中的解离度约为

A、0.5

B、0.1

C、0.01

D、0.001

E、0.0001

49、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药动学参数是

A、药-时曲线下面积

B、清除率

C、消除半衰期

D、药峰浓度

E、表观分布容积

50、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 的溶液中90%解离,其pKa 值约为

A、6

B、5

C、7

D、8

E、9

51、弱酸性药物在pH=5 的液体中有50%解离,其pKa 值约为

A、2

B、3

C、4

D、5

E、6

52、药物的pKa 值是指其

A、90%解离时的pH 值

B、99%解离时的pH 值

C、50%解离时的pH 值

D、10%解离时的pH 值

E、全部解离时的pH值

53、体液的pH 值影响药物转运是因为它改变了药物的

A、稳定性

B、脂溶性

C、pKa

D、离解度

E、溶解度

54、药物经下列过程时,何者属主动转运

A、肾小管再吸收

B、肾小管分泌

C、肾小球滤过

D、经血脑屏障

E、胃黏膜吸收

55、下列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的特异性

D、只能顺浓度梯度转运

E、转运速度有饱和现象

56、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B、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不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C、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D、不耗能,顺浓度差,特异性高,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无饱和现象

57、有关药物简单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消耗能量

B、需要载体

C、不受饱和限度的影响

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的影响

E、扩散速度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有关

58、脂溶性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膜孔滤过

E、离子通道转运

59、患者高热发生惊厥时,需用地西泮紧急抢救,最适宜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

B、皮下注射

C、肌内注射

D、静脉注射

E、栓剂给药

60、肝肠循环定义是

A、药物在肝脏和小肠间往返循环的过程

B、药物在肝脏和大肠间往返循环的过程

C、药物在肝脏和十二指肠间往返循环的过程

D、药物经十二指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再入血被吸收的过程

E、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61、某药的半衰期为8h,—次给药后从体内基本消除(约97%)的时间是

A、约30h

B、约40h

C、约50h

D、约70h

E、约90h

62、决定药物起效快慢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物利用度

B、个体差异

C、吸收速度D血浆蛋白结合率E消除速率常数

63、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吞噬作用

E、孔道转运二、配伍选择题

1、A.直肠给药B.皮肤给药C.吸入给药D.静注给药E.口服给药

(1) 首过消除较明显的固体药物适宜

(2) 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3) 全麻手术期间快速而方便的给药方式是

(4) 药物吸收后可发生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

2、A.皮下注射B.皮内注射C.静脉注射D.肌内注射E.以上都不对

(1) 无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2) 一般混悬剂不可用于

(3) 易发生即刻毒性反应的给药途径是

3、A.空腹口服B.饭前口服C.饭后口服D.睡前口服E.定时口服

(1) 增进食欲的药物应

(2) 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3) 需要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药物应

(4) 催眠药物应

4、 A.吸收速度B.消除速度C.血浆蛋白结合D.药物剂量

E.零级或一级消除动力学

(1) 药物的作用强弱取决于

(2) 药物作用开始的快慢取决于

(3) 药物作用持续的长短取决于

(4) 药物的半衰期取决于

(5)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取决于

5、 A.1 个B.3 个C.5 个D.7 个E.9 个

(1) 恒量恒速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半衰期,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2) 一次静注给药后经过几个血浆半衰期,自机体排除约95%

6 A.容易经简单扩散转运B.不易经简单扩散转运

C.容易经主动转运跨膜

D.不容易经主动转运跨膜

E.以上都不对

(1)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比在碱性环境中

(2)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比在碱性环境中

(3)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比在酸性环境中

7、 A.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

B.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C.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

D.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E.没有变化

(1) 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

(2) 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

8、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1)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2)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

(3)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4)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中

9、 A.表观分布容积B.清除率C.血浆t1/2D.生物t1/2E.生物利用度

(1) 药物效应下降一半的时间

(2) 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

(3) 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4) 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参数

10、A.K B.Cl C.t 1/2 D.Vd E.F

(1) 用于评价制剂吸收的主要指标是

(2) 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广窄程度的指标是

11、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首过消除D.肝肠循环E.易化扩散

(1) 药物分子依靠其在生物膜两侧形成的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称为

(2)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在进入体循环之前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

(3) 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可经小肠被重吸收称为

12、A.C max B.T peak C.Cl D.t 1/2 E.C ss

(1)半衰期是

(2)达峰时间是

(3) 清除率

(4) 稳态血药浓度是

13、A.药物的吸收B.药物的分布C.药物的转运D.药物的排泄E.药物的代谢

(1)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称为

(2) 药物及其代谢物自血液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3) 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都涉及的过程是

(4) 药物从给药部位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

、最佳选择题

1 、、E,4

、B,5、E,6、E,7、、B,10、E,11

A,12、D,13

D,14

C,15、D,16

B,17

D,18、C,19

D,20

A,21

D,22、C,23

C,24、A,25

B,26

E,27、C,28

A,29

A,30、D,31

B,32、A,33、B,34、C,35

A,36、C,37

C,38

B,39、C,40

D,41

D,42、B,43

D,44

C,45

A,46、B,47

C,48、D,49

A,50

A,51 、D,52

C,53

D,54、B,55

D,56

D,57

B,58、B,59

D,60、E,61

B,62

C,63、B,

二、配伍选择题

1 、<1>、A,<2> 、C,<3>、

D,<4>

E,

2、<1>、C,<2>、C,<3> 、C,

3、<1>、B,<2>、C,<3>、

E,<4>、

D,

4、<1>、D,<2>、A,<3> 、

B,<4> 、

B,<5> 、

C,

5、<1>、C,<2>、C,

6、<1>、A,<2> 、B,<3>、A,

7、<1>、D,<2>、B,

8、<1>、C,<2>、B,<3>、

B,<4>、

C,

9、<1>、D,<2>、A,<3> 、

E,<4>、

B,

10、<1>、D,

11 、<1>、A,<2> 、C,<3>、D,

12、<1>、D,<2> 、B,<3>、

C,<4>、

E,

13、<1>、E,<2> 、D,<3>

C,<4>、

A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答案--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 排泄速度不变 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正确答案:C 2016国考试题答案 2. 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 A. 大鼠 B. 小鼠 C. 豚鼠 D. 家兔 E. 犬 正确答案:D 3.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 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 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 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 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D 4.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5. 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6. 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 A. 分子变小

B. 化学结构发性改变 C. 活性消失 D. 经胆汁排泄 E.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 正确答案:B 7.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 A. 有效血浓度 B. 稳态血浓度 C. 致死血浓度 D. 中毒血浓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8.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吸收与代谢平衡 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E. 药物完全消除 正确答案:C 9.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10.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正确答案:D 1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12.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2.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3. 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A. 其原有效应减弱 B. 其原有效应增强 C. 产生新的效应 D. 其原有效应不变 E. 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正确答案:A 4. 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5. 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 A. 给药途径 B. 溶解性 C. 药物的剂量 D. 肝肾功能 E. 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6.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7.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 结合是牢固的 B. 结合后药效增强 C. 结合特异性高 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正确答案:D 8.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A 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10.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11.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完整版)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 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 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 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 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 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动物)

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临床前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日的在于了解新药在动物体内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蛋白结合等。根据数学模型,求算重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 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药物在生物样品中的分离与测定 要建立一个灵敏、特异、重现性好的测定方法。 (一)灵敏度: 一般以ng(或ug)/ml(g)生物样品表示。 度,或能检测出Cmax的1/10浓度。 (二)特异性: 必须证明所测药物为原形药或其代谢产物。 (三)重现性: 用cv%表示药物加入生物样品中反复测定的变异系数,在实际所用标准曲线(至少四个浓度)范围内,日内变异系数争取达到5%以内,但不能超过10%。(四)标准曲线及回收率: 1.要指明药物的化学纯度。 2.要进行药物在血、尿、粪、胆汁及组织匀浆等中的标准曲线,每条标准曲线在应用浓度范围内,最少包含四个药物浓度;并指出其相关系数。要注意不同组织的空白干扰及回收率可能不同。 3.在所测浓度范围内,药物自生物样品的回收率不低于70%。(如有特殊情况,请加以说明。) (五)分离及测定: 1.根据实验室条件,首选先进的HPLC、HPTLC、GC等分离方法,以及可见光、紫外光、荧光等测定方法。 2.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在用前要进行纯度检查,放化纯度要>95%。定位标记要指明标记位置。尽量不用以曝射法法制备的非定位3H标记物。 3.放射免疫法和酶标免疫法具有—定持异性,灵敏度高,但原药与其代谢产物或内源性物质常有交叉反应,需提供证据,说明其特异性。 4.生物检定法常能反映药效学本质.一般特异性较差,最好用特异性好的方法予以对比、证明,否则要加以说明。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测定 (一)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药一时曲线): 1.给药后取血时间应注意到下列三个时相的时间点分布。光做项试,摸索各自范围。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T 5-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2) 三、试验设计 (2) (一)总体要求 (2)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 (三)研究项目 (4)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 五、结果与评价 (9) 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 七、参考文献 (13) 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 九、著者 (2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得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得过程称为药物得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得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得则发生化学结构得改变--称为药物得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就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就是经过一定得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得排泄。有时,把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得定量规律得科学。它就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得一门新兴得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得进步与电子计算机得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得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得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得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得一系列时间(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得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 ——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得房室模型就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瞧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得情况。下面得图(一)表示几种常见得给药途径下得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 得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得容积,常称为药物得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得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就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得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用F与 K代表吸收分 数与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1、快速静脉注射 在图(a)中所示一室模型得情况下,设在时间t,体内药物量为x,则按一级消除得假设,体内药量减少速率与当时得药量成正比,故有下列方程: dx Kt dt(5、1) 快速静脉注射恒速静脉滴注口服或肌肉注射 K F 0K

15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产业。一旦一个创新药物开发成功并上市就可以为开发者带来巨额的利润。但目前创新药物开发的成功率的很低,命中率约为五万分之一,在发达国家开发成功一种新药需要耗资5-10亿美元左右,研究周期约在10年左右。许多体外研究认为很有前途的候选化合物可能因在体内活性很低甚至无体内活性或体内具有较大的毒性而夭折,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缺乏体内活性可能是由于其药动学性质不理想,如首关消除较强或不易通过肠黏膜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太低;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或不易通过生物膜而进入靶器官。而体内的毒性则可能是由于其在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所致。据文献报道进入临床试验后约有40%的候选化合物是由于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被淘汰的,这足以说明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开发研究中的作用。一个候选化合物不仅要有较高的体外活性和较低的毒性,还应具有理想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理想的半衰期。因此,在新药开发的早期阶段,可利用各种体内和体外模型对候选化合物药动学进行初筛,以便在研究开发的早期就确定该候选化合物是否有继续开发的价值,并可以根据筛选的结果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或修饰,以获得具有良好药动学特性的新候选化合物。最优的候选化合物是从一次次的优化循环中诞生的,每一次的优化循环都通过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筛选结果反馈来指导下一步合成或结构改造。这样循环往复最终产生具有良好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动学特性的最佳候选化合物,进入下一步的临床研究。由此可见新药的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在创新药物的开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一起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新药筛选和评价体系。 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新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并提供一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进而揭示新药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性,包括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全身分布情况,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阐明代谢物的结构、转化途径及其动力学;排泄的途径、速率和排泄量。它可以为 293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 B.膜xx转运 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 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5.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B.小肠 C.大肠D.直肠 E.均是 6.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7.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8.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 B.分布 C.代谢 D.排泄 E.转运

9.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 B.汗腺C.唾液腺 D.泪腺E。呼吸系统 10.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 A.青霉素 B.链霉素C.菊粉 D.葡萄糖 E.乙醇 11.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B.胆汁排泄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 E.汗腺排泄 12.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A.隔室模型 B.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 C.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D.统计矩模型 E.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13.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群体药代动力学解读

发布日期2007-11-01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 标题群体药代动力学(译文) 作者康彩练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七室康彩练审校 I.前言 本指南是对药品开发过程中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应用制定建议,目的是帮助确定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 效的差异。它概述了应当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管理问题。本指南讨论了什么时候要进行群体 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或分析;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讨论了如何处理和分析群体药代动 力学数据;讨论了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模型验证方法;讨论了针对计划申报给FDA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报告,怎 样提供恰当的文件。虽然本行业指南中的内容是针对群体药代动力学,但是其中讨论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群 体药效学研究和群体毒代动力学研究2。 由于对药品在人群亚组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的分析是药品开发和管理中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所以在整个药品 开发过程中,鼓励主办者和FDA审评人员经常沟通。 制药行业科学家和FDA长期以来一直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在人群亚组中药品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方面的 应用感兴趣[1]。在FDA的其他指南文件(包括“进行药品临床评价时一般要考虑的问题”(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rugs) (FDA 77-3040))中和在国际协调会议(ICH)指南(包 括“E4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和“E7 支持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E7 St 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中,对这个主 题制定了参考标准3。这些指南文件支持使用特殊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例如群体药代动力学方法(群 体PK方法),作为药品开发中药代动力学评价的一部分。 1本指南由药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DER)医药政策协调委员会临床药理学部群体药代动力学工作组与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评审和研究中心(CBER)合作编写。本指南文件反映了当前FDA对药品评价中的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考虑。它不给任何人也不代表任何人创造或赋予任何权力,也不约束FDA或公众。如果其 他措施满足适用法令、法规或两者的要求,那么也可采用其他措施。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合模型

药代动力学12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动力学结 合模型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第一节概述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 是按时间同步进行着的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前者着重阐明机体对药物的 作用,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其经时过程;后者描述药物对 机体的作用,即效应随着时间和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后者更具有临床实际 意义。传统的药效动力学主要在离体的水平进行,此时药物的浓度和效应呈现出 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药物的量效关系可以求得其相应的药效动力学参数,如亲 和力和内在活性等。但药物的作用在体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在体内的 动力学过程较为复杂。以往对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但实际上 药动学和药效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 系。 早期的临床药动学研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的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来监测药物效应变化情况,其理论基础是药物的浓度和 效应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立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 说的浓度实际上是作用部位的浓度,但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不可能直接测得作用部 位的药物浓度,因而常常用血药浓度来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随着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动力学过程极为复 杂,其血药浓度和效应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出现了许多按传统理论无 法解释的现象,如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 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有时血药浓度和效应的曲线并非像在体外药效动 力学研究中观察到的 S形曲线,而是呈现出一个逆时针滞后环。进一步研究发现 血药浓度的变化并不一定平行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上述的一 些现象,所以在体内不能用血药浓度简单地代替作用部位的浓度来反映药物效应 的变化情况。针对上述问题 Sheiner 等人于 1979年首次提出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 合模型,并成功地运用这一模型解释了上述的现象。药动学和药效力学结合

中国医科大学2020年10月补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辅导资料答案】

科目:药物代谢动力学试卷名称:2020年10月药物代谢动力学补考 学校名称:中医大网络教育 提示:每学期的题目都会有变化,请确保本资料是您需要的在下载!! 单选题 1.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题目总分:1分) A--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2.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题目总分:1分) A--结合是牢固的 B--结合后药效增强 C--结合特异性高 D--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D 3.肝药酶的特征为:()(题目总分:1分) A--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小 B--专一性高,活性高,个体差异大 C--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E--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E 4.药物转运最常见的形式是:()(题目总分:1分) A--滤过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 E--以上都不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B

5.某弱碱性药在pH 5.0时,它的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的pKa接近哪个数值?()(题目总分:1分) A--2 B--3 C--4 D--5 E--6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6.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题目总分:1分) A--给药途径 B--溶解性 C--药物的剂量 D--肝肾功能 E--局部血液循环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C 7.多数药物在血中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常与药物结合的物质是:()(题目总分:1分) A--白蛋白 B--球蛋白 C--血红蛋白 D--游离脂肪酸 E--高密度脂蛋白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8.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题目总分:1分) A--血液 B--肾脏 C--胆道系统 D--肠道 E--肺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材料,回答以上问题 [本题参考答案]:A 9.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题目总分:1分) A--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 B--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合成 E--肝药酶数量和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常见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 20140327 化药药物评价 >> 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常见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 张学辉,卓宏,王骏 化药临床二部 一、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统计分析问题现状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在新药上市注册申请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大样本量的 临床试验相比,这类试验样本数少、 观测指标少,其统计分析问题要简单很多, 未引起申请人或研究者的重视,一般较少邀请统计专业人员参与。甚至一些人 认为这类试验是描述性试验,不需要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其实正是因为这类 试验的样本数少,才要更加重视其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规范性,才能得出相 对可靠的专业结论。从目前申报资料看,存在较多问题: 1 )研究设计时未充 分考虑三要素”(受试者、试验因素、观察指标),无法满足研究目标的专业 需要;2)研究设计不符合 四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不采用常见 的设计类型,设计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异型试验; 3)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选用不当,与研究设计类型不匹配,尤其是滥用 t 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资 料的方差分析方法。 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的一般要求参见技术指导原则 ⑴。本文拟介绍这类试 验的常见研栏目 标题 作者 部门 正文内容

究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 二、创新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 这里的创新药物是指新化学实体。这类药物通常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多项 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包括单次给药、多次给药、食物影响、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等药代动力学试验。后续还要进行目标适应症患者和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试验。 2.1创新药物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 创新药物的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通常在I期耐受性试验结 束后进行。受试者例数一般要求每个剂量组8?12例,男女各半。药物剂量, 一般选用低、中、高三种剂量,有时会选用更多剂量。剂量的确定主要根据I 期临床耐受性试验的结果,并参考动物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试验的结果,以及经讨论后确定的拟在∏期临床试验时采用的治疗剂量推算。高剂量组剂量必须接近或等于人最大耐受的剂量。 由于该类药物初上人体试验,出于安全性和伦理的考虑,每位受试者只给药一次,最常采用多剂量组平行设计。一般设计为在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中、随机、开放、多剂量组平行、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整理这类试验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时,可以归类为两因素(剂量、性别)析因设计。各剂量组内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者不考虑性别因素时,可以将该试验简化为单因素(剂量)的平行组设计。 安全性好的药物,在伦理允许情况下,也可采用多剂量组、多周期的交叉设计。交叉设计的优点是节省样本量、自身对照、减少个体间变异,缺点是多周期时间长、重复测量次数多、受试者依从性差易脱落、统计分析方法复杂。 当选用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时,通常采用随机、开放、单次给药、三剂量组

药代动力学建模部分

第四章药代动力学建模——使用WinNonlin 库模型 假设一个研究者已经获得一个研究对象口服化合物后的浓度数据,现在要拟合一个药代动力学模型。 数据探究 数据加载:打幵Win No nlin Examples子目录的STUD Y1.P W文件,此文件包含具备单位的时间- 浓度数据。 数据绘图: 1.数据文件打开后,单击工具栏按钮Chart Wizard (图表向导)或从WinNonlin 菜单选择Tools>Chart Wizard 。 2.选择XY Scatter (散点图),然后点击下一步。 3.拖动Time 到X 变量框中。 4.拖动Cone到Y变量框中。 5.点击Next 。 6.点击Finish 。图表在一个新的图表窗口中生成。 图4-1 study1.pwo 的时间-浓度曲线 转换为半对数坐标图: 1.从菜单选择Chart>Axis Options ,出现轴选项对话框。 2.将Y轴框的Logarithmic复选框打勾。 3.点击确定。该对话框关闭,窗口的图表转换为半对数图,图表如下所示。 图4-2 study1.pwo 的半对数坐标图

设置模型 图表表明,该系统可能适用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进行拟合。该模型在WinNonlin 编译的药动模型库中是排列为模型3。 开始建模: 1.点击PK/PD/NCA Analysis Wizard 工具栏按钮,或选择菜单中的Tools> PK/PD/NCA Analysis Wizard 。 2 .确保STUDY1.PWO现在数据设置区域。 3.选择Pharmacokinetic 单选按钮,和Compiled 模式。 4.点击Next 。出现WinNonlin 编译模式对话框。 5.选择模式3。 6 .点击Next按钮。遴选摘要对话框出现。 7.点击Finish 。向导关闭,出现模型窗口。 指定X和丫变量: 1.从菜单选择Model>Data Variables 。 2.拖动Time 到X 变量框中。 3.拖动Cone到Y变量框中。 4.点击OK。 输入给药数据: 注意:输入给药数据的单位,以便之后在模型参数中可以查看(和调整)单位。 模型3单剂量模式需具备三个常量。这个例子中,2ug的单剂量在时间为0时给药,则剂量常量应该为: 剂量数= 1 剂量# 1 = 2 ug 给药时间# 1 = 0 1.从WinNonlin 菜单选择Modei>Dosing Regimen,打开Model Properties (模型属性)对话框的Dosing Regimen (给药方案)选项卡。 2.分别在数据网格的对应格子中输入值 1,2,0,如下图所示。 3.在Curre nt Un its 区域输入ug单位。 4.单击Apply 进行更改,保持模型属性对话框打开状态。输入初始参数估值: 所有模型的估算程序均可受益于参数初始估值。虽然WinNonlin可以采用曲线剥离法估测初始参数,但这个例子仍为用户提供了初始参数估值。 1 .打开Model Properties (模型属性)对话框的Model Parameters (模型参数)选项卡。 2.在参数计算组框(下面)选择User Supplied Initial Parameter Values (用户 提供初始参数值),网格延伸出初始值填写栏。 3.输入初始值: V_F = 0.25 K01 = 1.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