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美新城城市建筑风貌规划

集美新城城市建筑风貌规划

辽宁省石化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辽政办发〔2016〕76号附件8 辽宁省石化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经济指标。“十二五”时期,全省石化工业实现平稳增长。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年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26.7亿元,利税760.1亿元,利润43.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8.5亿元。 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1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列全国石化行业第五位,占全省工业比重为18.6%;实现税金列全省工业第一位,占比44.1%。 “十二五”时期全省石化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 1 -

2.主要产品产能及产量。全省原油产能1000万吨/年,原油 加工能力9050万吨/年,乙烯200万吨/年,对二甲苯(PX)140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1340万吨/年,轮胎3000万条/年。 2015年全省及全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表 3.各子行业情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十二五”时期, 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生产平稳,原油年产量始终保持在- 2 -

1000万吨左右。“十二五”中前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处于高位,开采业经济效益水平较高;2014年下半年以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快速大幅下跌,开采业出现大幅亏损。 “十二五”时期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石油加工业:“十二五”时期,全省石油加工业生产基本稳定,每年原油加工量保持在6300~6600万吨之间,成品油年产量保持在3500~3850万吨之间。受前期高油价及成品油定价机制等因素影响,我省石油加工业在“十二五”时期持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达到417.3亿元,在2013年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之后,亏损额大幅下降。 “十二五”时期全省石油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化学工业:“十二五”时期,有机化工原料得到较快发展,乙烯、PTA等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能已跃居全国前列;精细化工产品门类齐全,精细化率逐年提升,但化工新材料及高端专用化学品发展相对缓慢。 - 3 -

图书馆新馆舍规划

图书馆的新馆舍规划 图书馆现状:图书馆目前位于高层住宅楼一楼面积1500 m2,自建校至今60年来图书馆没有自己的独立馆舍,由于学院资金紧张等原因,图书馆的发展相对滞后,馆舍面积严重不足,数字资源也是严重不足,在十三五规划中将着力重点发展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及信息化、数字化的建设,为打造哈体院冰雪特色办学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图书馆规划依据:根据教育部2015年12月31日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要求规定:高校图书馆应该有独立馆舍,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推动器;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所以,建设一个数字化现代化的图书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工程。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标准),按体育类图书馆本科生生均指标核定如下:8500生×生=13090m2,研究生生均m2指标核定如下:1500生×生=3060m2,总计图书馆应该配备的面积为:16150 m2。 2.图书馆建设 2.1工程建设概况 根据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发的2020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在校生10000

人的规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标准),按体育类图书馆本科生生均,研究生生均m2指标核定,图书馆应该配备的面积为:17540m2生均面积超出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建成后图书馆将全体搬迁至新馆。 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 2016年5月17日附件1《图书馆馆舍内部仪器设备明细》 附件2《图书馆设计调研》 附件3《图书馆功能区要求》

大学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文献资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超过500万册,外文原版期刊品种达到2000余种,可供使用的电子文献网络数据库已达100个,拥有“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三大引文索引完整数据库;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六、联动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全方位条件支撑和保障。在图书、档案、文献资源建设、大学记忆工程建设、网络信息化建设、基础实验室与设备资源共享等诸方面全面改善,提升学校的科研环境与基础办学条件。 1. 图书、档案、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氛围高雅的一流大学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形成文、理、工、医协调发展、优势学科与新型学科相互渗透、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互为补充、全面保障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需文献的资源收藏体系。 设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专业分馆,实行多元化图书馆架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建成全面保障数字图书馆高效运转的存储、系统、网络等技术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内涵,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中心;进一步加强古籍、民国文献等珍贵文献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力度;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校史馆、档案馆的建设,启动“南大记忆工程”,加强南大校史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填补史料空白,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加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开创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档案史料的展示建设,不断完成各种专题馆的创建,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

制,充分发挥档案的特殊作用,努力把档案馆、校史馆建设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追根溯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南大走向世界的展示中心及档案史料的信息利用中心。 建设全校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武大名师库和机构知识库,实施文献资源共建计划、共知计划和共享计划;建设全校统一共享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制定全校图书资料机构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制度。 (六十二)加强数字校园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超前预算,分批建设,持续投入,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统一的教学、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数据共享平台;投入3000万元专门用于图书馆数据文献资源建设,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五大文化载体”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艺术馆以及校园景观建设。 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文献保障能力。建立图书馆总馆、专业分馆、院(部、中心)资料室三者协调统一、布局合理的多层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文献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加数字资源、纸质资源、特色资源等文献资源收藏,加强与CALIS、NSTL等数字图书馆平台的互通融合,使数字化信息资源总量达到60TB;应用前沿信息网络技术,统一标准、开放接口,优化资源服务系统平台,提供统一检索界面和全方位信息导航,建设服务主导型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建设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数字化学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推进海洋事业发展、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根据省委、省政府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及要求,我厅组织编制了《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海洋强省和现代渔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海洋与渔业发展总体评估 “十二五”期间,我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颁布了《辽宁省渔业条例》,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做好海洋与渔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认真落实海洋工作和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提出的各项任务,多项渔业经济指标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一)渔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末,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366亿元,位居全国第七,年均增长10.7%;渔业经济增加值达到672亿元,位居全 - 1 -

国第七,年均增长9%;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3万吨,位居全国第六,年均增长4%;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39元,位居全国第六,年均增长6.2%;出口创汇达到29亿美元,占全省大农业出口额一半以上,位居全国第四,年均增长10%。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附加值显著提高。2015年,渔业一、二、三产结构比由2010年的64∶22∶14到57∶21∶22。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74%,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精品养殖面积570万亩,产量240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14%和29%,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规模455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14%。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远洋捕捞渔船344艘,位居全国第三,产量19万吨。发展渔业龙头企业41家。水产品加工企业915家,水产品加工量237万吨。休闲渔业蓬勃兴起。初步奠定了我省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三)海洋综合管理不断规范。 坚持规划、集约、生态、科技、依法用海,实施《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优化海洋开发格局,建立区划统筹调控体系,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获批区域建设用海规划13个、面积198平方公里;确权用海3600余宗、面积4900平方公里,- 2 -

玉溪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玉溪市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玉溪市图书馆编 2015年12月

玉溪市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编制委员会 主任:马永明 副主任:何流施秀琼 委员:罗启元杨永生李宇志张世荣苗海英吕芸王凌王锦贵

目录 一、玉溪市图书馆“十二五”建设成果 (1) 二、玉溪市图书馆“十二五”建设规划 (3) (一)玉溪市图书馆“十三五”建设的发展目标 (3) (二)玉溪市图书馆“十三五”建设的发展思路 (3) 1、构建合理、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 (3) 2、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资源 (4) 3、树立基于共享的资源意识 (4) 4、整合图书馆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5) 5、加强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 (5) 6、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6) (三)玉溪市图书馆“十三五”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6) 1、优化馆藏资源建设,保障群众阅读需求 (6) (1)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高馆藏利用率 (6) (2)加大玉溪市地方特色资源建设 (7) (3)建立与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7) 2、推进古籍的普查与保护 (7) (1)加大古籍保护 (7) (2)加强少数民族文献的保护和整理 (8) 3、开展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 (8) (1)继续实施和完善文化共享工程 (8) (2)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9) (3)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9)

4、提升服务能力 (10) (1)全面推进玉溪市图书馆免费开放 (10) (2)加强对农村基层、特殊群体的服务 (10) (3)大力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 (11) (4)提高图书馆服务专业化水平 (11)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1) (1)重视人才的选拔、引进和任用 (11)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12) (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12) (4)积极探索志愿者队伍建设 (12) 4、保障措施 (13) (1)健全组织保障 (13) (2)改善管理机制 (13) (3)完善经费保障 (14) (4)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强化服务标准考核 (14)

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我省有224.2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5.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13号)精神,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依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残疾人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辽宁残疾人事业牢牢抓住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09〕4号),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根本,圆满完成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残疾人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5年来,相继出台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和困难家庭依靠父母等类似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申请低保,以及残疾人医疗、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 - 1 -

托底性特惠政策,全省有80%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和康复服务,近38万城乡贫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扶持35万余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为75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3.5%,资助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2.6万人;培训各类残疾人120699名,实名制安置残疾人就业62277名;通过社区、家庭和机构为3.86万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照料服务,为贫困残疾人免费发放辅助器具20余万件;在2136个社区和3142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投资3亿元资金,建设19个残疾人康复和托养等综合服务设施,基层残疾人服务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省残疾人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全省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备,特惠政策比较少,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较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刚刚起步,资源相对匮乏,与残疾人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残疾人事业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促- 2 -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某高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的依据 1.教育部、建设部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教高 [2002]3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 [2004]2 1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明确规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性本科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4册;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明确规定:5 000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生;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阅览座位与学生数之比(1: 4)。 2. 我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3.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4. 我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目标 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馆藏布局科学、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保障有力、员工素质全面、管理工作有序、阅览环境优美, 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综合型”办学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扩或新建图书馆馆舍,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 1.现状:馆舍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全

图书馆大楼现有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我省高校图书馆相比处于居后的位置。见表一。 表一我省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情况 学校馆舍面积(平方米) 江西财经大学万 南昌大学6万余 江西师范大学5万 井冈山大学万(正建新馆) 九江学院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 江西理工大学万 上饶师范学院万 新余学院万 萍乡学院万 (数据来源:2015年6月检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 阅览座位紧张,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书库的承受能力已饱和,导致有些图书无法上架。 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讨论交流、展览、休闲等现代图书馆功能缺失。 2.建设目标 通过选择新址新建图书馆或在现有图书馆的左-后-右侧面扩建新馆舍万平方米,使图书馆的总馆舍面积达到4万平米以上。 3.建设内容 扩大书库藏书容量,设立密集书库,使新馆的藏书目标在200万册 以上。 增加阅览座位,设立考研阅览室等,使其总数达到5000座以上。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6593680.html,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刘芳 来源:《图书与情报》2015年第06期 摘要:文章利用PEST分析法对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宏观环境进行了扫描概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增强文化自觉,推进全民阅读;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效能;推进科技融合,创新服务空间;完善法人治理,实现长效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战略重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29 Strategic Thoughts o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ST analysis,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which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he technological part.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c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in our countr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plan" which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moting the public-reading;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forces to enhance the service efficiency;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innovate the service space;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13th five-year” development; strategic focus;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9日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为全国各行各业的“十三五”规划制定提供了一个科学、宏观的参考模板,也为各行各业的未来铺就了一幅蔚然的发展蓝图。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主体,也在“十三五”规划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讨与实践,而清晰的掌握和了解这些已有的积极探索,理清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制定中的战略重点、发展环境等基本问题,无疑是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近一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对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研讨与实践,然后重点通过PEST模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时期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进行深度扫描,进而探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求对公共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1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1.1 理论研究

辽宁省冶金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辽宁省冶金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辽宁省人民政府 一、辽宁省冶金工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辽宁省冶金工业基本情况。 辽宁省冶金工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包括矿山、冶炼和加工等完整的冶金工业体系。截止2015年末,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冶金企业1894户,其中黑色金属采选企业665户,有色金属采选企业179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756户,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294户。从业人员48.7万人。资产总额8247亿元,负债总额5382亿元,资产负债率65.3%。 到2015年末,全省已形成炼铁能力8126万吨,炼钢能力8600万吨,轧钢能力超过1亿吨。10种有色金属冶炼能力接近160万吨,其中锌冶炼生产能力43.5万吨,电解铜生产能力2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75万吨,电解铅生产能力8万吨。有色金属压延加工能力150万吨。 2015年,全省冶金工业完成生铁产量6065万吨,粗钢产量6071万吨,钢材产量6322万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91.7万吨,其中:锌产量26.7万吨,电解铝46.5万吨,精炼铜8.78万吨,铅6.5万吨;有色金属加工材产量133.1万吨,其中铝材产量110.9万吨,铜材12.2万吨。 2015年,冶金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16%,比2010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在全省位列装备制造和石化行业之后,居第3位。 (二)“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1.行业生产能力和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保持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冶金工业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增长。2015年与2010年相比,炼铁能力增加了1550万吨,增长了24%;炼钢能力增加了1200万吨,增长了16%;轧钢能力增加了1700万吨,增长了20.6%。有色金属冶炼能力增加了60万吨,增长了67%;有色金属压延加工能力增加了50万吨,增长了50%。 “十二五”期间,全省冶金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累计生产生铁28585万吨,比“十一五”增产6242万吨,增长27.9%;生产粗钢29534万吨,比“十一五”增产7542万吨,增长34.3%;生产钢材31787万吨,比“十一五”增产8576万吨,增长36.9%;10种有色金属累计生产379.6万吨,比“十一五”增产73.4万吨,增长23.9%。 2015年,我省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的7.6%,位列河北、江苏山东之后,居第四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1.8%,在全国位列18位。 2.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辽宁地区)持续推进全流程的工艺设备升级改造,圆满完成了包括2座180吨转炉、冷轧厂4条镀锌线改造等多项重点技改工程。本钢集团公司实施减量置换,完成了北台厂区炼铁系统的改造,淘汰了10座530立方米以下高炉,建设了2座2850立方米高炉;冷轧高强钢项目部分建成,并开始试车。东北特殊钢集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连基地搬迁改造项目于2011年7月全面建成投产,具备了260万吨粗钢、236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东北特钢抚顺基地实施了三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建成了锻造车间及钛合金冶炼生产线,实施了特种冶炼电渣炉和真空炉技术改造,完成了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改造工程。凌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不但产能从350万吨提升到600万吨,而且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和节能化,工艺和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营口市的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矿营口中板有限公司建成了2座2300立方米高炉,实现了高炉大型化;嘉晨集团投资建设的营口钢铁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280万吨的钢铁生产能力;石家庄钢铁有限公司入驻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了100吨转炉和现代化的大型棒材生产线。此外,本钢丹东不锈钢冷轧薄板项目等一批钢材深加工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整体装备水平。 “十二五”以来,有色金属行业也竣工投产了一批重点项目。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二期电解铝项目全部建成,电解铝产能达到30万吨。辽宁忠旺集团在营口建设的国内最大的500KV A级高精铝项目一期投产,新增电解铝产能43万吨。辽宁忠旺集团建成了20条大型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 ——以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例 吴淼,米炜嵩 摘要:立足于西安市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结合现状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存在问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指导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通过编制导则,优化和完善西安现有规划管控体系,提升西安市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水平,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空间风貌精细化管理西安 1、新型城镇化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风貌诉求与问题 1.1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的新要求 西安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悠久厚重的历史缔造了西安在华夏文明、中华历史中的地位。西安的城市建设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演进史,西安历代城市建设一直尊崇传统营城的法则,呈现了自周、秦、汉、唐、及至明、清的完整历史画卷,其中隋唐长安城更是第一个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上最辉煌壮丽的篇章。伴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西安的城市建设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彰显气质,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的重要挑战。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负载了更多的历史期待和新时期的责任担当。如何切实有效地践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使城市建设凸显传统文化,探索一条属于西安也适合西安的特色之路,始终是西安规划人的追求。 1.2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存在问题 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西安的城市文脉和灵魂,使隐性的文化内涵体现于显性的城市建设中。西安城市空间风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下城市空间风貌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2.1城市空间风貌特色不够鲜明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西安既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空间风貌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风貌分区模糊,风貌特色需要进一步凸显;历史文化片区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挖掘;建筑设计群体控制需要加强,部分“豆

简述古都西安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

简述古都西安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 李颖 3130100303 园林1301 这周清明去西安古都旅游,顺便考察一下西安的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相互关系。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献记载多,城市建设较为频繁,我简单阐述其中的几个时期和现在的交通城市布局。 交通会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和总体布局。城市的形成必然包含交通的发展,而且一般现有过境交通,然后沿线发展成城市,再对城市的内部交通进行不断的建设完善。紧接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拥挤和一系列的交通问题,速度成了交通的改进方向。交通工具的提速,也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出行范围,基本上城市和交通速度的协调结果是1小时出行范围圈,即城市扩大的同时,人们仍然能够以1小时左右的时间达到城市边缘。 一、历史的西安 秦朝: 秦朝都城最初兴建于渭水之北的咸阳,后来扩展到渭河南岸,现今西安。 从栎阳到咸阳:栎阳在现今西安阎良区武屯东北,是秦朝在西安境内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栎阳城交通便利,,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位于渭河北岸的交通枢纽,兼顾南北。 栎阳成呈长方形,东西2500m,南北1600m。三条东西干道横贯全城,东西城墙各有单个城门;三条南北向干道只有两条通向城外。南北城墙个

开辟两个城门。 但是由于栎阳在渭水以北,距离渭水还有一段距离,无法控制渭河的航运。并且距离函谷关和武关不够便利,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下降,难保都城的位置。但是咸阳正处于东出函谷,西去雍陇大道的渭河渡口之上,直接控制贯穿关中平原的主干道,与诸雄逐鹿中原更加近便,咸阳还控制了东南翻越秦岭到达荆楚的武关大道,可以和出国争夺中南的战略要地。咸阳在东向三晋与北通戎翟两方的优势也没有削弱。总之咸阳市关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所以在商鞅的第二次变法中,秦国定都咸阳。 秦昭王时,秦国由于国力强盛,开疆扩土,秦人顺理成章向南发展。渭北有咸阳宫,渭南修建了兴乐宫、甘泉宫、章台、诸庙、上林苑等,秦昭王欲通咸阳和兴乐二宫,造横桥。 秦始皇时,通过渭桥、复道、甬道、阁道吧渭南和渭北相连,于是形成了渭

图书馆十三五规划(1)

*/**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全局。坚诗“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求发展”的服务理念,着力加快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步伐,着力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县图书馆事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将***图书馆建成有特色、现代化的新型图书馆,促进***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馆发展总体目标是: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以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中心,以新馆建设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为重点,以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方向,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努力向管理科学化、业务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推进,瞄准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前沿,缩小差距。力争到2020年,将我县图书馆建成设施完善、资源丰富、队伍精干、服务优质的二级图书馆。 三、具体内容 1、图书馆新馆建设 在2016年前建成一个符合图书馆建筑规范要求的新图书馆,以优化图书馆环境,改善馆舍面积不足的现状。根据《公

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及《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新建图书馆以综合大楼为主体建筑,大楼前设有人员集散地、绿化地、停车场及无障碍通道。综合楼设书库、阅览室、外借处、电子视听文献阅览室、咨询服务大厅、目录厅、多媒体报告厅、展示厅及办公区等。新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按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标准建设好***县新图书馆,构建***县图书馆多层次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文献资源建设 根据我馆实际情况,制定文献信息收藏规划,在文献采购工作中确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和时代意识。有系统地入藏地方文献、参考文献、科普文献,有选择地入藏青少年课外阅读文献,把优化馆藏结构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使之成为馆藏文献主体的重要部分。依据新馆设计规模,购书经费有计划、按比例持续增长,年增长10%。到2020年馆藏总量达到10万册以上,年订购报刊达200多种,电子文献达到1000余种。经过五年的收集、整理、应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馆藏丰富、结构合理、品种优良、各种载体互补共存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体系,基本上满足为全县各级领导机关决策、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他事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的需要。 3、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辽宁省十三五公路技术政策(初稿09-17)

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 (初稿) 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 2014年9月

目录 1 总则 (1) 2 评价及决策 (2) 2.1 一般规定 (2) 2.2 检测评价 (2) 2.3决策分析 (5) 3 新建、改建工程 (8) 3.1 一般规定 (8) 3.2 技术等级及线形 (8) 3.3 路基工程 (9) 3.4 路面工程 (14) 3.5 桥涵工程 (19) 3.6 隧道工程 (23) 3.7 公路交叉 (25) 4 大修工程 (27) 4.1 一般要求 (27) 4.2 路面工程 (28) 4.3 桥涵工程 (29) 5 中修工程 (31) 6预防性养护工程 (31) 7小修保养 (32) 7.1一般规定 (32) 7.2 路基养护 (33) 7.3 路面养护 (33) 7.4 桥涵养护 (33) 7.5 隧道养护 (34) 7.6公路绿化 (34) 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35) 8.1 交通安全设施 (35) 8.2 沿线服务设施 (36) 9 公路信息化 (36) 10 安全应急 (37) 11 技术装备 (39) 12 附则 (41)

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 1 总则 1.1 为推动我省普通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干线公路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辽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全面推进干线公路交通现代化,制定《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1.2本《技术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公路发展战略,本着完善和维护干线公路网相结合的原则,聚焦“五个交通”发展趋势,坚持循环、低碳、环保、经济的技术理念,结合生产实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我省干线公路网整体状况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1.3 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应围绕“畅安舒美”的总基调,深化和提升公路内涵,提高公路建设养护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加强公路检测自动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进一步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和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 1.4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和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3), 87-9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c16593680.html,/journal/ulu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c16593680.html,/10.12677/ulu.2019.73010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oad and Spatial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Yang Sun1,2,3, Manping Xie1,2,3, Famei Shang1,2,3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2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 Yunnan 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Plateau,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16th, 2019; accepted: Sep. 5th, 2019; published: Sep. 12th, 201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nd urban spa- tial patter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ffic problems and rational layou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oa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1996, 2006 and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impa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mutually synergistic. Road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change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also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road construction;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Xi'an is developed in the form of “checkerboard” and “rad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is also distributed along with the pattern of spatial pattern, forming a “three-horizontal, three-vertical, three-ring and eight-radiation” pattern; 3) Due to the disorderly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oad construction cannot fully cover this area, showing a scattered spatial pattern. Keywords Development of Urban Roa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Xi’an City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孙杨1,2,3,谢曼平1,2,3,尚发美1,2,3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

寺头初级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我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我校实际,经过研讨论证,确定本发展纲要 二、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我校始建于1950年,先后经历了高中学段,初中学段,以及三校合并,现位于临朐县寺头镇黄崖根村,是一所山区初中学校,现占地面积324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绿化面积4296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楼、餐厅楼、宿舍楼及塑胶操场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学校教职工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大学学历以上79人,占83%;大专学历16人,占21%。高级职称6人,一级职称60人,二级职称29人。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初一年级6个班,共275人;初二年级4个班,共143人;初三年级5个班,共187人;现在校生共605人。 学校以“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满意,让教师幸福”为办学理念,以“依托社团建设,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素质,让学生快乐成长”为办学特色。扎实遵循“和而不同”的校风、“诲人不倦”的教风、“学而不厌”的学风和“诚实勤奋,自主求真”的校训,立足实际,奋力争先,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教研成果丰硕。其中有8人获得国家级教研奖项,3人获得省级表彰,3人获得市级表彰,67人获得县级表彰。学校先后荣获省级标准化学校、省远程研修先进单位、市

级规范化学校、市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市级餐饮服务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挑战与问题 (一)我校现在具有的优势: 1、各项配到设施基本到位,学校硬件设施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各功能教室齐全,办学条件相对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教职工结构趋于合理,我校教师在年龄分布上非常好的体现了老、 中、青结合,教师年龄阶段结构合理,每一年龄层次都有一批相对优秀的教师。 3、我校教职工学历以本科为主,近几年研究生学历逐步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整体上逐步提升,已经实现了70%以上的教师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其中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逐步提升。 4、我校在社团建设已经拥有一定的历史,其中文学社团层先后获得省 级、市级奖励,小巧手剪纸社团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效,音体美相关社团活动开展有序,专项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5、我校图书建设已基本满足学生阅读需求,从管理到制度,相关系列 活动正迈着建设一所山区书香校园迈进。 6、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展开课程资源开发,我校先后承担了省级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同时,在微课程资源建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7、围绕我校的系列活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有序展开,已经成 熟的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庆典、开学、毕业等活动课程,围绕社团活动开展的系列相关课程,以及围绕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展开的师本课程开发工作已经步入正轨。

【城市规划】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文化名市”西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突显五大亮点 作者:和红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91 更新时间:2008-8-26 14:37:09 刚刚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为西安市民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的12年内,西安市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将使城市布局更具特色;“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使城市对外联系更加快捷;高标准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配置齐全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将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八水绕城和秦岭绿色屏障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将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未来的西安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于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修编,历经了战略研究、大纲编制、成果编制、成果报批等四个阶段,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到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以加强西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古城战略地位为出发点,立足于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重点就城市性质、规模、城镇体系、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规划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建立重要工作协调会议和专业规划协调会议相结合的会议制度,广泛吸取市级各部门、中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向市民进行公示,为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本次规划重点突出了以下五大特点:一、城乡发展一体化1.“一城多心” 在西安市10108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主城区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 市域呈“一城多心”空间布局形态。“一城”指主城区,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集商贸、文化、科教、旅游、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3个新城(临潼、阎良、泾渭)、4个中心城镇(户县、高陵、周至、蓝田),是城市发展的副中心,承担主城区向外疏解的部分人口和功能。同时,重点发展50个职能特色突出的建制镇,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俯瞰华清池 2.主城区人口控制在528万人以内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防止城市人口规模盲目扩大。到2020年,西安市的总人口将达到1070.78万人,约有80%的西安人将成为城镇人口;主城区的人口将达到528.4万人。二、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西安将在尊重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格局的凸显、特色空间的整合、文化环境的营造来延续城市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凸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