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的细胞实验

基础的细胞实验

基础的细胞实验
基础的细胞实验

基础的细胞实验

1.体外培养细胞一代生存期

?分为游离期、贴壁期、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停止期(平台期)。

?对数生长期:细胞数随时间变化成倍增长,活力最佳,细胞数量呈指数增长,细胞群体均一。最适合进行实验研究。

?细胞摇匀的经验:

孔越小,越要好好摇。种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分散种细胞,而不是直接一个小区域种下去。96孔板种细胞轻点打进孔里,打的太猛细胞容易聚集在边缘。六孔板手动8字晃匀效果比较好。种细胞时晃动细胞很重要,但应避免在桌子上推着前后左右晃。在手中两个方向的八字晃会更稳更好。

2. 细胞计数

?细胞悬液的细胞数/ml=(四个大格子细胞数/4) ×稀释倍数×104/ml

?计数建议:

1)压边线细胞: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2)镜下偶见有两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应按单个细胞计算,若细胞团10%以上,

说明分散不好,需重新制备细胞悬液;

3)每个细胞悬液至少滴样两次求平均值。

?提问:细胞计数的浓度控制在多少?计数重复几次?

答:建议浓度控制在50-100万/ml。建议表型实验计数4次,普通实验计数2次。建议全部计数完再一起种板。

?注意点:细胞计数不要同时记超过4株以上的细胞。若有需要,先消化记4株,细胞浓度调好静置一边;再消化计另外的。而后按消化和计数顺序种细胞。这样可以避免多株细胞同时消化而带来的消化不理想。

3. 常用细胞培养器皿

4. 液氮是低温制品,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冻伤。在液氮中操作及存取冷冻物品时速度要快,

要注意轻拿轻放,以免内容物解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 细胞传代

?消化温度:室温或37℃。

?消化时间:不超过10 min,也不可太短(须形成单细胞悬液)。

?注意点:

1)防止细胞成片滑落(4℃消化,延长消化时间较易获得单细胞悬液);

2)轻柔吹打,防止机械损伤;

3)离心时不超过300 g (1000 rpm),实验室目前离心所用转速为800rpm;

4)尽量避免刮伤培养瓶细胞贴附面,否则影响观察且细胞贴壁不均匀;

5)及时换液和传代,不可拖延,避免细胞过爆后细胞状态不好。

6. 细胞消化条件参考

Cell line 胰酶条件时间传代比例长满时间10cm dish细胞数

Huh1 EPET 37℃ 4 min 1:4 5d 400w Huh7 EPET 37℃ 2 min 1:6 4d 200w HLE EPET 37℃ 3 min 1:8 3d 200w HLF EPET 37℃ 3 min 1:8 3d 200w HepG2 0.25%Trypsin 37℃ 4 min 1:3 5d 200w Hep3B 0.25%Trypsin 37℃ 1.5 min 1:4 4d - HUCCT1 0.25%Trypsin 37℃ 6 min 1:10 3d 500w RBE EPET 37℃ 2 min 1:10 3d 200-300w Huh28 0.25%Trypsin 37℃ 6 min 1:3 3d 30w 293T 1/10 EPET RT 1 min 1:20 3d 1000w 3T3 EPET 37℃ 3 min 1:8 3d 400w

THP1 - - - 1:4 3 -

7. 换液时机

1)pH降低。培养基颜色由红变橙要警惕,变成黄色前一定要换液。

pH降至6.5时,细胞停止生长。

pH降至6.0时,细胞失去活性。

2)发现细胞出现形态衰退时须勤换液。

3)细胞密度过低或生长缓慢,则更换一半培养基。

8. 细胞冻存(慢冻)

?预先配制冻存液:10%DMSO +细胞生长液(50%血清+40%基础培养液)。

由于DMSO 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热能,故不可将DMSO直接加入细胞液中,必须使用前先行配制完成。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经胰酶消化后,加入适量冻存液, 用吸管吹打制成细胞悬液(1-5×106 cell/ml)

?加1 ml细胞悬液于冻存管中,密封后标记冷冻细胞名称、冷冻日期、代数、细胞数量和实验者名字。液氮长期保存。

?慢冻程序:

1)标准程序:采用细胞冻存器。

当温度在-25℃以上时,1~2 ℃/min

当温度达-25℃以下时,5~10 ℃/min

当温度达-100℃时,可迅速放入液氮中

2)传统程序:冷冻管置于4℃1 h→ -20℃1 h→ -80℃16-18 h(或隔夜) → 液氮槽长期

储存。

9. 细胞的复苏方法(速融)

?注意点:37℃水浴,快速解冻,避免慢速融化水分渗入细胞内,再次形成胞内结晶损伤细胞。

?冻存细胞从液氮中取出后,立即放入37℃水浴中,轻轻摇动冷冻管,使其在1 min内(不要超过3 min)全部融化,5 min内用培养液稀释至原体积的10倍以上。

?两种解冻后处理方法:

1)解冻后的细胞直接接种到含完全生长培养液的细胞培养皿进行培养,24 h后更换培

养液,以去除DMSO。

2)解冻后的细胞先通过低速离心10 min去除冷冻保护剂,然后再接种到含完全生长

培养液的培养皿中。

10. 荧光显微镜启动高压汞灯后,不得在30 min内将其关闭;关闭后,必须待汞灯冷却后方可再次打开。

11. Lentivirus production in 293T cells

Using Lipofectamine 3000, Ji lab, 2019 1.The day before transfection (Day 1), passage1/3 10 cm dish 293T cells in a new

10cm dish so that they will be 70-80% confluent on the day of transfection.

2.On the day of transfection (Day 2), remove the culture medium from the 293T

cells and replace with 6 ml of fresh medium (without antibiotics) containing serum.

3.For each transfection sample, prepare DNA-Lipoectamine? 3000 complexes as

follows:

●In a sterile 1.5 ml tube with 0.5ml Opti-MEM?, add:

Packaging Plasmid--psPAX2 (10703bp, addgene12260) 5.3ug

Envelope Plasmid---pMD2.G (5824bp, addgene12259) 1.4ug

or

Packaging Plasmid--pCMV-dR8.2 dvpr (13457bp, addgene8455) 6.6ug

Envelope Plasmid---pCMV-VSV-G (6363bp, addgene8454) 1.6ug

AND

Transfer Plasmid---Lenti-miR/miRZip-antimiR (SBI, 7.5/7.9kb) 5.3ug

Note:The proper molar ratio shall be Envelope Plasmid:Packaging Plasmid:Transfer Plasmid=1:2:3~4.

●Adding p3000. p3000 (volume): plasmid (ug) =2:1

●Mix gently, RT for 5 mins.

4.In a separate sterile 1.5 ml tube with 0.5ml Opti-MEM?, add: Lipofectamine?

3000 20ul.

Mix gently, RT for 3-5 mins (Note: has to be less than 15mins)

5.After the incubation, combine the above diluted DNA with the diluted

Lipofectamine? 3000.

Mix gently. Incubate, RT for 20 minutes.

6.Add the DNA-Lipofectamine?3000 complexes to each dish of cells. Mix gently by

rocking the plate back and forth.

7.After 24 hours post transfection (Day 3), add 8 ml fresh medium (without

antibiotics) containing serum. Incubate at 37°C in a humidified 5% CO2 incubator.

8.Harvest virus-containing supernatants 52hours posttransfection (Day 4) by

removing medium into to a 15 ml sterile tube, keep on ice.

9.Centrifuge supernatants at 2000 rpm for 10 minutes at +4°C to pellet debris.

10.Filter the viral supernatants through a 0.45 μm filter.

11.Aliquot viral supernatants into 1.5 ml tubes (0.5ml/tube). Store viral stocks at

-80°C.

12.Proceed to Titer Your Viral Stock.

Note: If use lipo 2000, no need add p3000. If use PEI 40,000, PEI: plasmid=1.875: 1

12.T iter LentiVirus

Viacounting GFPcells, Ji lab, 2016 1.The day before transduction (Day 1), trypsinize and count the 3T3 cells, plating

3000 cells/well of 96-well plate. Incubate cells at 37°C overnight in a humidified 5% CO2 incubator.

2.On the day of transduction (Day 2), thaw your Lentiviral stock and prepare

10-fold serial dilutions ranging from 10-1 to 10-8. For each dilution, dilute the

Lentiviral stock into complete culture medium to a final volume of 0.15 ml. DO

NOT vortex, But mix well.

●Using 96-well plate to do the dilution and tittering.

A

B

C

D

E

F

G

H

●Column #1-#6 is used for dilution.

●Add 135 ul of culture medium to each dilution well.

●Line A: add 15 ul virus from original lentivirus stock. Mix well

●Line B: add 15 ul virus from the well of line A. Mix well

●Line C: add 15 ul virus from the well of line B. Mix well

●……

●So, line A is 10× dilution; line B is 100× dilution.

3.Remove the culture medium from the cells. Mix each dilution gently by pipetting

and add 0.1 ml to one well of cells (total volume = 0.1 ml).

4.Add Polybrene? to each well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8 μg/ml.

5.Swirl the plate gently to mix. Incubate at 37°C overnight in a humidified 5% CO2

incubator.

6.The following day (Day 3), remove the media containing virus and replace with

0.1 ml of complete culture medium. Incubate at 37°C overnight in a humidified 5%

CO2 incubator.

7.Incubate cells for an additional 3 days. Analyze the percentage of GFP-positive

cells.

8.Calculate the titer (TU/ml) by with the formula:

Titer = # of positive clones / 0.1ml × times of dilution

13.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AAV)

腺相关病毒属微小病毒科(parvovirus),为无包膜的单链线状DNA 病毒。AAV 的基因组约4700bp,包括上下游两个开放读码框架(ORF),位于分别由145 个核苷酸组成的2 个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之间。

基因组中有3 个启动子(P5、P19 和P40) 和2 个开放阅读读框(ORF),rep 和cap,如图所示。rep 编码 4 个重叠的多功能蛋白,即Rep78、Rep68、Rep52 和Rep40,其中Rep78 与Rep68 参与AAV 的复制与整合,Rep52 和Rep40 具有解螺旋酶和ATP 酶活性,与Rep78、Rep68 共同参与单链基因组的复制;cap 编码的VP1、VP2、VP3是装配成完整病毒所需要的衣壳蛋白,它们在AAV 病毒整合、复制和装配中其重要作用。

From腺相关病毒操作手册

14.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简介

AAV是一种复制缺陷型微小病毒,其增殖复制需要腺病毒或疱疹病毒的辅助。

AAV无辅助病毒系统(AAV Helper-Free System),可以在无辅助病毒的条件下生产出重组腺相关病毒。生产具有感染性的AAV 病毒颗粒所需的腺病毒基因产物(如:E2A,E4 等基因)大部分由pHelper 质粒提供。

腺病毒基因产物由稳定表达腺病毒E1基因的AAV-293宿主细胞提供。AAV-293细胞是HEK293细胞经过改良腺相关病毒生产能力而衍生出的亚克隆细胞系。

rep和cap基因从病毒载体中被转移到辅助质粒pAAV-RC 中,AAV ITRs 仍位于病毒载体中。在辅助质粒的帮助下,仅需两端的ITR就能将携带的外源片段包装进入腺相关病毒颗粒。

?AAV可以特异地只感染肝脏或者其他器官,不同血清型AAV对不同组织亲和度不同,如AAV8对肝脏组织亲和度最高。

?AAV不整合在基因组上,降解较慢,大约能在体内保持6个月以上,一般不需要重复给AAV,根据实验具体考虑。

?AAV最长可插入片段参考: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

必修一知识点 一、走进细胞 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3、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4、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5、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细胞的元素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水是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①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化学元素组成:C、H、O。 糖类的分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②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③蛋白质是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化学元素:C、H、O、N。 ④核酸是细胞中含量最稳定的,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化学元素组成:C、H、O、N、P。 3.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之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斐林试剂中的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 a.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b.现象:橘黄色或红色。 c.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②50%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3)蛋白质的鉴定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卷)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作业测试练习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ZHUAN TI ER | 专题2细胞工程 2.1植物细胞工程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课堂知能验收 对应学生用书P025 1.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理论上,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生物的全套基因,具有全能性 B.植物细胞虽然具有全能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表现出来C.植物体只有生长点细胞具有全能性,而其他部位细胞没有全能性 D.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而其他生物细胞一般不表现出全能性 答案 C 解析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也就是说,每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较高,动物细胞的全能性较低,C错误。

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 D 解析种子萌发长成植株是由幼体到成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虽有细胞分化,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仅仅是细胞分化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经历了细胞分化,体现的是花粉(生殖细胞)的全能性,没有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体现出体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3.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诱导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①细胞的全能性②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③根、芽④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⑤生长素和乙烯 ⑥愈伤组织⑦再分化⑧脱分化⑨植物体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一)走近细胞 一、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病毒分类:DNA病毒、RNA病毒 遗传物质:或只是DNA,或只是RNA(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三、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重要结构 光学结构:镜头目镜——长,放大倍数小 物镜——长,放大倍数大 反光镜平面——调暗视野 凹面——调亮视野 机械结构: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或下降(有粗、细之分) 转换器——更换物镜 光圈——调节视野亮度(有大、小之分) 2、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低倍镜下调清晰,并移 动物像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注意事项: (1)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侧面观察物镜与装片的距离; (2)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粗准焦螺旋不动),然后换上高倍物镜; (3) 换上高倍物镜后,“不准动粗”。(4) 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3、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 四、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五、细胞学说的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的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论:施旺、施莱登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 1、1938~1839年,细胞学说; 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 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占细胞干重的48.8%,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1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1) 1.生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使病毒(无细胞结构),也只有依赖寄主细胞生活。 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若为DNA→DNA病毒;若为RNA→RNA病毒)注:病毒只含一种核酸,要么只含DNA,要么只含RNA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动物为例) 注:单细胞生物细胞层次即为个体层次,无组织和器官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核膜)或(有无核膜 无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 用,是自养生物。如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等都属于蓝藻。菌前带“杆、螺旋、球、弧”字的生物属于细菌 3.使用高倍物镜时应注意哪些: 1)对光:调反光镜和光圈,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 2)只有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才能转至高倍镜,要把物像移动中间,物象在哪 里就要移向哪个方向,例:物象在右上方,要移到中间,要把玻片移向右上方 3)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4 .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Zn、Cu、B、Mo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生命元素) 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为C、O、N、H ,鲜重中含 最最多的前四种元素为O 、C、H、N ⑥元素缺乏与疾病: 缺Mg: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缺Fe:患缺铁性贫血; 缺Ca:幼儿缺钙患佝偻病,中年人缺钙患软骨病,老年人缺钙患骨质疏松症;血液中缺钙发生抽搐现象。 缺I:地方性甲状腺肿 缺B:花而不实 5、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细胞毒性实验方案

细胞毒性实验设计方案 1.准备材料:DMEM(高糖) 胰酶双抗(青霉素/链霉素)DAPI MTT(5mg/mL) DMSO PBS 4%多聚甲醛指甲油 6孔培养板 96孔培养板超薄载玻片培养瓶(25mL) 一包0.45μm滤膜 灭菌: 50mL,10mL,5mL离心管两种枪头 2.实验方案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为载药的通过二硫键桥连透明质酸的夹心二氧化硅 (SiO 2 -SS-HA/DOX),在高谷胱甘肽条件下,二硫键断裂,透明质酸脱离,同时 夹心二氧化硅中药物得以释放。本实验的目的为测定透明质酸修饰的夹心二氧化 硅(SiO 2-SS-HA/DOX)的细胞毒性。实验组为SiO 2 -SS-HA/DOX、SiO 2 -SS-HA、DOX, 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分别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和L929成纤维 细胞为正常细胞模型。 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实验组为SiO 2 -SS-HA/DOX、 SiO 2 -SS-HA、DOX,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培养基中含有10% (v/v) FBS和1% (w/v) 双抗(青霉素/链霉素)。配制不同浓度的SiO 2-SS-HA/DOX、SiO 2 、HA、DOX药物载 体培养基溶液。 (1).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 培养基的配置:双抗 1% 血清12% DMEM 87% 具体操作步骤: 细胞的复活: ①将冻存于液氮中的细胞取出,迅速放入37℃温水中,使细胞快速溶解。 ②将悬浮的细胞移至离心管中,加5mL无血清培养基,1000rmp,5min离心去上清,再加5mL有血清培养基,转移至培养瓶中。(每次转移时,将之前的离心管洗涤,并用移液枪来回吸,使液体混合均匀。) ③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细胞的传代: 将0.25%的胰酶分装至小离心管中,每个管中2mL,冻存于-20℃,每次使用一管,避免反复冻融。 ①将培养瓶从培养箱中取出,盖子旋紧,喷75%的酒精放入超净台。 ②将培养液倒入废液缸,残留培养基用吸管吸干净,操作完成后,培养瓶口

最新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整理

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整 理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细胞质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基本:C 、H 、O 、N (90%) 大量:C 、H 、O 、N 、P 、S 、(97%)K 、C a 、Mg 元素 微量:F e 、Mo 、Zn 、Cu 、B 、Mo 等 (20种) 最基本:C ,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含量最多)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 、无机物 二、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 、糖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 、糖类 C 、H 、O 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纤维素(植物结构)、淀粉(植物储能); 糖原(动物储能) 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 根本能源:阳光 三、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由C 、H 、O 构成,有些含有N 、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四、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USP87细胞毒性体外试验

87 BIOLOGICAL REACTIVITY TESTS, IN VITRO The following tests are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biological reactivity of mammalia n cell cultures followi ng con tact with the elastomeric plastics and other polymeric materials with direct or in direct patie nt con tact or of specific extracts prepared from the materials under test.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tests be performed on the specified surface area. Whe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specime n cannot be determ in ed, use 0.1 g of elastomer or 0.2 g of plastic or other material for every mL of extraction fluid. Exercise car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aterials to preve nt con tam in ati on with microorga nisms and other foreign matter. Three tests are described (i.e., the Agar Diffusi on Test , the Direct Con tact Test and the Elution Test ).1 The decision as to which type of test or the number of tests to b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biological response of a specific sample or extract depends upon the material, the final product, and its inten ded use.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lso affect the suitability of sample for a specific use are the polymeric composition; processing and cleaning procedures; con tact ing media; in ks; adhesives; absorptio n, adsorptio n, and permeability of preservatives; and con diti ons of storage. Evaluatio n of such factors should be made by appropriate additi onal specific tests before determining that a product made from a specific material is suitable for its in ten ded use. Materials that fail the in vitro tests are can didates for the in vivo tests described in Biological Reactivity Tests, In Vivo 88 . USP R EFERENCE S TANDARDS 11 —USP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RS. USP Positive Bioreaction RS. Cell Culture Preparation —Prepare multiple cultures of L-929 (ATCC cell line CCL 1, NCTC clone 929; alternative cell lines obtained from a standard repository may be used with suitable validation) mammalian fibroblast cells in serum-suppleme nted minimum esse ntial medium hav ing a seedi ng den sity of about 10 5 cells per mL. Incubate the cultures at 37 1 一in a h±midified

高考生物复习:分子与细胞易错知识点汇总 4

高考生物复习:分子与细胞易错知识点汇总 1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请问这句话对吗?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 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 2 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请问这句话对吗? 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可认为是对的;ADP+Pi→ATP 3 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4 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使用。 5 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6 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合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7 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8 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9 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生Cu(OH)2悬浊液。 10 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入有道理吗? 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和Cu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先加NaOH,后加CuSO4溶液。 11 胞内酶的形成为什么不需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其实胞内酶合成是需要核糖体的,但这核糖体不全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需要的大多数是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一般合成胞内酶只要游离核糖体→高尔基体加工就成了,线粒体供能。 12 核孔是核与细胞质进行频繁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唯一孔道。这句话错在哪里? 核孔是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不必都从核孔通过。 13 核仁增大的情况一般会发生在哪类细胞中(D )。

细胞毒性实验方案上课讲义

细胞毒性实验设计方案 1. 准备材料:DMEM高糖)胰酶双抗(青霉素/链霉素)DAPI MTT(5mg/mL) DMSO PBS 4% 多聚甲醛指甲油6 孔培养板 96孔培养板超薄载玻片培养瓶(25mL) 一包0.45 pm滤膜 灭菌:50mL , 10mL 5mL离心管两种枪头 2. 实验方案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为载药的通过二硫键桥连透明质酸的夹心二氧化硅 (SiO^SS-HA/DOX ,在高谷胱甘肽条件下,二硫键断裂,透明质酸脱离,同时夹心二氧化硅中药物得以释放。本实验的目的为测定透明质酸修饰的夹心二氧化硅(SiO2-SS-HA/DOX 的细胞毒性。实验组为SiO2-SS-HA/DOX SQ2-SS-HA、DOX 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分别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和L929成纤维细胞为正常细胞模型。 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实验组为SiO2-SS-HA/DOX SQ2-SS-HA、DOX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培养基中含有10%(v/v) FBS和1%(w/v) 双抗(青霉素/链霉素)。配制不同浓度的SQ2-SS-HA/DOX SiO2、HA DOX药物载体培养基溶液。 (1).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 培养基的配置:双抗1% 血清12% DMEM 87% 具体操作步骤: 细胞的复活: ①将冻存于液氮中的细胞取出,迅速放入37°C温水中,使细胞快速溶解。 ②将悬浮的细胞移至离心管中,力卩5mL无血清培养基,1000rmp,5min离心去上清,再加5mL有血清培养基,转移至培养瓶中。(每次转移时,将之前的离心管洗涤,并用移液枪来回吸,使液体混合均匀。) ③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细胞的传代: 将0.25%的胰酶分装至小离心管中,每个管中2mL冻存于-20 C,每次使用一管,避免反复冻融。 ①将培养瓶从培养箱中取出,盖子旋紧,喷75%勺酒精放入超净台。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基础知识点填空

第一章走进细胞知识网络构建 重要概念剖析: 1、怎么使用高倍镜?从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该如何操作? 2、什么是原核细胞?什么是真核细胞?分类依据是什么?两者各有哪些生物类群? 3、细胞学说的容是什么?建立者是谁?细胞学说的建立有何意义? 一、细胞的类型 根据细胞,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核膜和核仁。如、、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真核细胞: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 2、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 3、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和。施旺、施莱登提出“”。 细胞学说的意义:论证了生物界的。 4、在此基础上德国的尔肖总结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 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注意: (1)放大倍数=× (2)物镜越,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放大倍数越大。 (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转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准焦螺旋 (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网络构建

重要概念剖析: 1、组成细胞的元素有哪些?根据元素含量,可分为几种?鲜重和干重状态下,元素含量有什么变化? 2、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又有哪些?如何分类?含量又有什么不同? 3、怎么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别用何种试剂?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4、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氨基酸怎么形成蛋白质?为什么构成的蛋白质种类如此多样?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有什么作用?DNA和RNA有什么异同点?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何种试剂怎么去检测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 6、细胞中的糖类主要有哪些?如何分类?在细胞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7、细胞中的脂质主要有哪些?如何分类?在细胞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8、生物体的大分子有哪些?以什么结构为骨架? 9、水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水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 10、大多数的无机盐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却很重要?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97%)。 2、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 二、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核酸 1、糖类 元素组成:由3种元素组成。 分类 蔗糖→+ ; 麦芽糖→+ ; 乳糖→+ 淀粉→→; 纤维素→; 糖原→ 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另:能参与,细胞间和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糖的鉴定: (1)淀粉遇变,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和)与试剂在隔水加热条件下,能够生成沉淀。

细胞毒性实验方案

细胞毒性实验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细胞毒性实验设计方案 1.准备材料:DMEM(高糖)胰酶双抗(青霉素/链霉素) DAPIMTT(5mg/mL)DMSOPBS4%多聚甲醛指甲油6孔培养板96孔培养板超薄载玻片培养瓶(25mL)一包μm滤膜 灭菌:50mL,10mL,5mL离心管两种枪头 2.实验方案 本实验所用的材料为载药的通过二硫键桥连透明质酸的夹心二氧化硅(SiO2-SS-HA/DOX),在高谷胱甘肽条件下,二硫键断裂,透明质酸脱离,同时夹心二氧化硅中药物得以释放。本实验的目的为测定透明质酸修饰的夹心二氧化硅(SiO2-SS-HA/DOX)的细胞毒性。实验组为SiO2-SS-HA/DOX、SiO2-SS-HA、DOX,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分别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和L929成纤维细胞为正常细胞模型。 采用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实验组为SiO2-SS-HA/DOX、SiO2-SS-HA、DOX,空白对照组为纯细胞。培养基中含有10%(v/v)FBS和1%(w/v)双抗(青霉素/链霉素)。配制不同浓度的SiO2-SS-HA/DOX、SiO2、HA、DOX药物载体培养基溶液。 (1).以HepG2人肝癌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 培养基的配置:双抗1%血清12%DMEM87% 具体操作步骤: 细胞的复活: ①将冻存于液氮中的细胞取出,迅速放入37℃温水中,使细胞快速溶解。 ②将悬浮的细胞移至离心管中,加5mL无血清培养基,1000rmp,5min离心去上清,再加5mL有血清培养基,转移至培养瓶中。(每次转移时,将之前的离心管洗涤,并用移液枪来回吸,使液体混合均匀。) ③将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细胞的传代:

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总结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细胞→组织(相同细胞构成的集合)→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有单有多):霉菌(除链霉菌外),酵母菌 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全是单细胞):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细菌(乳菌,大肠杆菌),蓝藻(也称蓝细菌),颤藻,蓝球藻,发菜,念珠藻 ●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共同之处:核糖体,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不同之处:鞭毛(细菌),拟核(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 ●细胞学说:主要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体现了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单位)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分裂,细胞需要更新) ●生命与无机自然界有统一性,但虽各种元素都有,含量却不同,故生命与无机自然界有差异性→生物体要生命活动→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极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种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鲜重:1.O 2.C 3.H 干重:1.C 2.O 3.N

MTT法测细胞毒性

MTT法测细胞毒性 试剂 MTT溶液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溶于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浓度为5mg/ml,除菌后2ml分装,于4℃避光保存。 含10%SDS的0.01M HCl SDS 10g 浓HCl(36%)86.2 ul 定容至100ml,过滤除菌 方法 1.将SP2/0细胞计数,调节细胞数至105/ml,制备10ml细胞悬液,加入96孔 板,100ul/孔,即细胞数104/孔。空白孔不加细胞悬液。 ,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 2.5%CO 2 3.每孔加入用含5%血清的DMEM 10倍系列稀释的毒素100ul。阴性对照孔不 加毒素。 ,37℃条件下培养72小时。 4.5%CO 2 5.吸除药液120 ul, 每孔加入新鲜配制的MTT溶液20ul,即终浓度为1mg/ml, 37℃条件下培养4小时。 6.吸去上清50 ul,每孔加入150 ul含10%SDS的0.01M HCl溶液,震荡30 分钟。 7.酶标仪上测定A570。 8.计算细胞死亡率: 细胞死亡率(%)=(1-实验组A570/对照组A570)×100% 注意 1.细胞数范围:(0.5~2)×104。 2.MTT终浓度为0.5~2.5mg/ml,但一般浓度在0.5~1mg/ml就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3.加入MTT后,37℃条件下培养4~6小时。 4.设置空白与对照 空白孔:——+——+MTT+有机溶剂 对照孔:细胞+——+MTT+有机溶剂 5.DMSO易结冰(其溶点为18~20℃),室温偏低的条件下影响甲肷的溶解,使检测的光吸收值降低,且有机溶剂溶解的时间不能过长,如10分钟就可以获得结果。用SDS作溶剂可使所测光吸收值数日不变。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基础知识默写分解

《分子与细胞》知识归纳要点默写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不能独立进行代谢繁殖生命活动,但必须依赖宿主活细胞才能生活——复制式繁殖。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结构简单,真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所构成。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其他生命系统都在细胞的基础上建立。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一个单细胞生物体既是个体层次,又是细胞层次, 5、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6、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和光圈的大光圈。显微镜下物和像是颠倒的。 ★2高倍镜:物镜距装片近,视野范围小,看到细胞少但大,亮度暗。 低倍镜:物镜距装片远,视野范围大(易找目标细胞),看到的细胞多但小,亮度亮。 3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х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倍数越低,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离装片越近。 倍数是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面积的放大倍数是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平方。 ★4观察材料的要求:薄(不薄的经切、压成薄,薄到一层细胞便于观察)、有色(无色的需先染色后再制片)★二、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三、细胞种类:根据无和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差异性:有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多种细胞器 原核细胞的拟核DNA与细胞质核糖体相邻,转录(DNA→mRNA)和翻译(核糖体上mRNA→蛋白质)同时同地进行。而真核细胞由于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隔,因此先在细胞核中转录出mRNA,然后mRNA 出核膜到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后再翻译。 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有性生殖减数分裂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而原核细胞拟核中基因不遵循。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和RNA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有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花草、黑藻、衣藻、团藻等)、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来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4意义: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标志生物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中元素】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差异性:细胞中的元素与自然界中的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生物界中元素】统一性:不同生物体中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差异性:不同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相差很大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主要元素:CHONPS 细胞鲜重:O >C > H > N 细胞干重:C > O > N > H 脂肪、固醇、各种糖类——CHO组成;蛋白质——CHON(S等);DNA、RNA、ATP、磷脂、[H]——CHONP 最基本元素: C 原因:碳是组成生物大分子单体的基本支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与含量: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1:1混合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菲林试剂甲乙1:1混合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蓝色(斐林试剂的颜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 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 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 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 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 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 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