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整理精校版)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整理精校版)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整理精校版)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 方法指津(整理精校版)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

高考二轮复习

0508 16:36

::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教育、历史、文化、语言、文艺、美学等方面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和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从近三年的考题来看,呈现以下规律:

1.在选材上,既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又不乏地方特色;选文类型上,明确规定论述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2.阅读量加大,但阅读难度会有所降低,考生一般能读“懂”文章,不会在专业术语上设置障碍。

3.在题型上相对稳定,仍是选择题和简答题。

4.在知识考查点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是考查的主流,文意把握逐渐增加,注重对态度观点的把握。

【方法指津】

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很多考生做惯了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题,对社会科学作品的阅读题感到束手无策。其实,社会科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并不难,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要在比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错项的一些规律,下面对社会科学作品阅读客观题的错项进行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1.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的观点。

2.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3.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4.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5.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6.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7.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8.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答题技巧】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

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5、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社会科学类经典书籍推荐

推荐一个比较全的中外历史上的人文经典书籍目录 文章作者:佚名来源:百度2008-4-7 9:38:1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英文原版影印西学基本经典(共100种)。 一、哲学类(25种,22册,1100元 ) 1.理想国(Republic)作者:柏拉图(Plato)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贺拉斯(Horace) 5.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者:朗吉奴斯(Longinus) 6.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7.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8.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者:休谟(David Hume) 9.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者:康德(Kant) 10.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者:康德(Kant) 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 作者:黑格尔(Hegel) 12.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者:黑格尔(Hegel)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 Vol.2 作者:叔本华(Schopenhauer)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 作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5.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 作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16.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者:索绪尔(F.de Saussure) 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作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德英对照) 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英对照) 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20.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21.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22.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作者:萨特(Jean-Paul Sartre) 23.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作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24.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库恩(T.S.Kuhn)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高三 2013-03-21 09:36 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安排 4 教时 三。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客观题型为主)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 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 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 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 (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 已然与未然

校对文稿子地基本方法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Proofreader)的中文简称。 目录 展开

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

校对人员 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 校对符号 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

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9年全国高考卷的《甲骨文》;二是一篇文章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如09年北京卷的《昆曲》。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小现代文阅读福建卷.江苏卷.上海卷没考,全国卷Ⅰ.Ⅱ.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浙江卷.广东卷.北京卷都考到了社科类阅读。可见,与科技类文本阅读相比,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的趋势。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有关知识整理 一、三大文体:1、记叙文 2、说明文 3、议论文 二、说明文中说明的三种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三、小说的三要素:1、生动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其它两个要素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四、四大文学体裁:1、散文 2、小说 3、诗歌 4、戏剧 五、记叙文中叙事的四种顺序: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六、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叙事) 2、描写 3、抒情 4、说明 5、议论 七、描写事物的五个角度: 1、视觉 2、味觉 3、听觉 4、触觉 5、嗅觉 八、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九、人物描写的七个角度:1、外貌(肖像)描写 2、语言(对话)描写 3、动作(行动)描写 4、衣着(穿着)描写 5、心理(内心)描写 6、神情(神态)描写 7、体态(体貌)描写 十、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十一、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方式: 1、以小见大 2、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3、象征 4、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5、烘托或衬托(正衬或反衬) 6、对比 7、夹叙夹议或叙议结合 8、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或化实为虚(以虚写实) 9、寓理于事,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借物抒情 10、托物言志 11、讽刺(反语) 12、撇开 十二、说明文中常用的九种说明方法:1、举例子 2、分类别 3、下定义 4、作比较 5、打比方 6、列数据 7、列图表 8、作诠释 9、摹状貌 十四、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对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双关反语互文顶真通感(移觉) 十五、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十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八、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十九、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十、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允许只具备其中一两个] 二二、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等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社科类阅读解题技巧

社科类阅读 一、考点提示 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考纲明确规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筛选信息”。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的是: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的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信息主要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是辨析驳斥类的文章,还有对方的或其他人的不同观点。 二、考查形式 以客观题为主 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同、不同信息的归纳、对比。 三、高分策略 (一)要树立5个意识 1.要树立题型意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的必考试题,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题型等考查方式。树立题型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可以少走弯路。 2.要树立语境意识。试题中虽然大都是选择题,但是,对于每个选项正误的辨析,仍然需要语境意识,把选项还原到文本中,联系语境,确定其正误。切不可离开语境凭想当然。 3.要树立概念意识。基于文本特点,对于概念的考查便成了重中之重。对此,在正是做题前的整体把握的过程中就要有所关注,未雨绸缪。 4.要树立逻辑意识。论述类文章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这就决定了试题的要对此进行重点考查。因此,在选项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大约”“将要”“可能”“已经”等限定性副词以及关联词语的使用。[中教网] 5.要树立联系意识。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题所设计的诸多选项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有机整体分析或判断。因此,这就必然会使它们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一联系,采用求异法选出答案。

编辑文章校对试题,有答案

西山抒情 傍晚时侯,到达昆明。天正下着蒙蒙细雨,山环海抱的春城,尤如披上了一袭轻纱,在矜恃中显得格外妩媚。热情的主人驱车送我们到下塌的宾馆,几句寒喧之后,便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西山。那不无自得的神情,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向望。 据说,在宾馆便能远眺西山。可惜这时已是万簌俱寂的深夜。待主人告别以后,我推开了临街的窗,只见远处街灯璀灿,树影婆娑,山石重迭,月光如银,四周茏罩着一片温磐。呵,多么令人沉醉的春城之夜!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杨州的瘦西湖,灵壁的禹王宫,蒲田的古谯楼,济南的灼突泉……西山呵,你又该呈现出怎样一番风彩呢? 第二天在市区的大观楼上,我终于见到了西山清淅的轮廊。传说中的西山象个“睡美人”,你看,那秀美的长发,正披散在滇池中呢!我却觉得林木掩映下的山峰,更似一群奔马,振鬣长厮,腾欢跳跃,向着胜利的目标,在撒蹄驰聘呢!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欲识庐山真面目,还需身在此山中。”只有置身于西山道上,才更能看清西山粗旷险竣的雄姿和飘逸秀美的风光。 会议结束那天,主人宣布明天游揽西山。会场里暴发出一阵掌声。说心里话,我们还真担心会取消这一节目呢。次日零晨,主人自任响导,车子一路颠波,由市区直驶郊区。极目望去,处处幅射着春的气息:清沏的池塘,嘻戏的白鹅,修茸一新的小学校舍,金壁辉煌的影剧院,随着道路的廷伸,一一仆入眼帘。不到半个小时,车子己低山前。这时,游人正锋涌而至,熙来嚷往,一片欢腾。 大名顶顶的西山,简直是世外桃园。且不说那缠婂动人的民间传说“哮牛泉”,单看这西山脚下:奇花异卉兢相开放,山泉汨汨而出;烟囟高耸的厂区里,隐隐传出机器的欢呜;还有那挺拨大叶榆丛中的招侍所、疗养院……这一切都揉进了那湖光山色之中。西山的最高处是龙门,站在那峰顶上,尘世的噪杂嘎然而止,仿佛已在九宵云中,只觉得悬岩淩空,天风浩荡。我的脉膊顿时激烈起来。有时,一抹云霞从峰顶缓缓游过,旭日倾刻间把云霞染得徘红,成了“睡美人”化装台上的一根采带。龙门上有一幅对联:“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既景生情,对仗工整,俯仰之间,别有天地,没有丝毫娇揉造作之态,堪称传神之笔。 西山上的三清阁、达天阁,在人文古迹中,是品味很高的的艺术品。无论是宏观还是细部,都可看而又耐看。你看,连从三清阁到达天阁的回旋屈折的石径,都是从悬崖诮壁上直接凋出来的。达天阁正面是“魁星点斗”的塑象,神采弈弈;背景是八仙过海的浮雕,八仙有的脚踏详云,有的手柱铁拐,有的金钢怒目,有的雍荣大度,神态炯然不同。魁星前面还有焚香炉、腊烛台。我们进去时,正燃着一柱清香,室里香烟撩绕。整个作品层次清楚,构思严紧,造型生动,笔触精细。某些粗制烂造的城市雕塑是不能忘其项背的。有二个年轻的小伙子,大概是步行上山的,风尘扑扑,汗流夹背。他们对视了一下,特意搬了搬香炉,想惦量一下这炉的重量,结果岿然不动。原来它是和西山紧紧连在一起的。观尝的人们不由发出了“啧啧”的赞叹。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现代文阅读技巧归纳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对比烘托法、 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分析文章的题目。 2、分析文章的开头。 3、分析文章的结尾。 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社科类说明文阅读(四篇含答案) (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文字起源于图画。最初是整幅画,这种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比如画一个人骑在马上,可以表示“人骑马”,也可以表示“骑马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出的人寄回家的信,可以表示他在外面已经得了一匹马,或者希望家里人骑马去接他,或者别的什么意思。看得懂这种图画的意思,取决于看画人和画画人生活上的联系或者其他条件与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这种图画有人管它叫“图画文字”,其实只是图画,不是文字。图画发展成文字,必然表现出这些特点: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许多抽象的意思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现,例如画一个人,再在他脚底下画一根地平线,表示“立”。3.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它们的顺序得依照语言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不同。例如先画一个人,再画一面旗,再画一匹马,这就是“人骑马”;如果先画旗和马,再画人,那就是“骑马的人”。过了这个阶段后,为了便于书写,图形于是大大简化(图案化、线条化、笔画化),丝毫不损害原来的意思。从形状上看,第二阶段的零碎图形和第一阶段的整幅很相似,第三阶段的笔画化和象形文字生来的笔画化文字则纯粹是字形上的变化,实质完全相等。 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字,甚至是最象形的字,也必然要跟一定的字音联系。这样,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旗夹在一个人和一匹马中间是什么意思。文字发展到了这种“词的文字”之后,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纯粹表音的文字。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是与语言不相干的表意系统,只有在图画向语言靠拢,被语言吸收,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用图形或笔画代替声音)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字。 1.第一段谈到了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B.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D.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2.关于“图画文字”,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图画文字”的特点是整幅图来表达意思,表达的意思往往含糊不清。 B.“图画文字”的理解与是否说同种语言无关,而与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生活联系有关。 C.作者认为,“图画文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它实际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D.“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基础,文字是“图画文字”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两者都可以读出来,都是表音的符号。 3.古人先画一个“日”,表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一个“一”表地平线,结合起来表示“日出”。根据文意推断,这属于() A.图画文字B.图形文字C.笔画化文字D.笔画化图形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图画发展成文字,其中之一就是努力使一个图形分别表示单个的词,形成“词的文字”。 B.“图画一旦变成文字,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标志是语言不同的人看不懂彼此的文字,其结果是文字与字音紧密相连。 C.最后一节画线句子强调的内容是图画成为文字的条件是能用图形或笔画替代声音 D.节选的文章说明的重点是文字的产生,其中还顾及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二)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长期以来有2000多年未建立年代学标尺。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仅追溯到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一段尚缺年代学标尺的2000多年文明史,大致包括五帝时代和夏、商、西周三代。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由此往上,可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往下可明了中国文明的基本格局与走向。

稿件S110398校对意见

稿件S110398校对意见 1、文献8在文中有引用,第2.3节“相位差分检测跳变点”的第2段末尾已标注,请核对。 2、第3页和第5页的页眉处,应为“胡嬿等,相参脉冲信号识别方法和性能分析”。 3、第1页的页脚有“基金项目:......”字样,本论文非基金项目。 4、第2页的公式(3)应为00[2()]*()()()'()s j f n Kp t z n Kp x n Kp y n Kp Ae n Kp φπω+?++=++=++ (即在0f 前面加上符号?);以及下行中00?f f f =-应改为00 ?f f f ?=- 5、与上述第3点类似,第2页的公式(4)应改为 0000001100[2()][2'][2']()'() '''() '''() s s r n n j f n Kp t j f pKt j f pT sz p A n Kp A p A p e e e φππφπφωωω--==+?+?+?++=+=+=+∑∑N N 以及下行各公式改为: 00'sin()/sin()s s A A f Nt f t ππ=??,000'(1)s N t f φφπ=+-?,r s T Kt =,10''()'()n p n Kp ωω-==+∑N 。 6、第2页的公式(5)应为 00()exp{[2()]}r sz p A j f pT p πφε''≈?++ 7、第2页的公式(6)宜排版为 *2022()(1)() (')exp{[2(1)()]} (')exp{['()]} (')exp{()} r e sd p sz p sz p A j f T p p A j p A j p πεεφεφ=+ =?++- =+ =? 8、第3页的公式(8)应为001()exp{[2()()]}r sz p A j f pT p p πφφε''≈?+++,以及下一行中,“00'sin()/sin()s s A A f Nt f t ππ=,000'(1)s N t f φφπ=+-”应改为“00'sin()/sin()s s A A f Nt f t ππ=??,000'(1)s N t f φφπ=+?-” 9、第4页表2中第1行的“2.6 2.8 3”字样改为“k 取2.6 k 取2.8 k 取3”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校对流程

稿件校对标准流程(理科)(2011.9.1) 版本:科目:年级(教/学):总分:120 校对要求预计时间完成时间责任人检查人 一校(50分)1.(10分)学习教材、新课标(新手):熟悉教材知识,了解新课标中相关说法(要求每科2天,考试合格者录用) 2.(5分)杜绝政治性错误:人名、地名、面积等事实、时事性问题 3.(20分)知识性问题的校对:(1,3分)去掉病句等文字性错误,含标点符号(尤其是理科);(2,3分)保证知识点正确,含题干知识点叙述;(3,4分)答案正确、完整;(4,3分)图形、表格准确;(5,3分)一些特殊用法和格式(理科);(6,4分)杜绝知识超过、超章节、题目重复现象. 4.(10分)体例正确、统一:宏观体例中的版块完整、前后一致,微观体例中的具体说法前后一致。 5.(3分)页码正确,页眉、页脚核对:初步确定页码情况。 6.(2分)其他问题: 对红(10分)1.(5分)将修改部分完整对红:将一校修改的内容完整无误地核对到新稿中 2.(5分)铅笔标注、说明修改部分:对有疑问或不肯定的地方 二校(20分)1.(6分)细读、细算稿件:(1,3分)保证知识正确,答案正确、完整;(2,3分)图形、表格标准. 2.(8分)体例性正确:(1,2分)板块完整;(2,2分)页眉、页脚正确;(3,2分)目录与正文、教材一致;(4,2分)字体、字号等其他问题。 3.(2分)准确确定页码情况; 4.(2分)调整版式,美观、合理; 5.(2分)其他问题: 对红(5分)1.(2.5分)将修改部分完整对红:将一校修改的内容完整无误地核对到新稿中 2.(2.5分)落实不明确部分:对有疑问或不肯定的地方 三校(10分)1.(3分)通读稿件:(1)教用答案完整、学用答案剔除干净;(2)对有疑问的答案再次核算. 2.(3分)体例性正确:(1)板块完整;(2)页眉、页脚正确;(3)目录与正文、教材一一核对 3.(2分)调整版式,美观、合理; 4.(2分)其他问题: 对红(5分)1.(2分)将修改部分完整对红:将一校修改的内容完整无误地核对到新稿中 2.(1分)落实不明确部分:对有疑问或不肯定的地方 3.(2分)过黑马; 终审 (20 分) 核对答案正确性,体例统一,版式美观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阅读,就是要从所读的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文章中的信息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显性信息,这是文章直接告诉读者的,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第二种是隐性信息,文章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这种信息,而是作者用委婉曲折的手法告诉读者的,这种信息需要读者透过文句的字面意思,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它的含义。学生对第一种信息的获取比较轻松,而对第二种信息,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需要我们阅读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呢?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三是要掌握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 下面谈谈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带着题目阅读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筛选出相关信息。阅读时,要重视标题、起始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尾句的相关内容,理清全文的脉络。阅读时既要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要力图获取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既要注意文中隐含情感的文字、传递知识的语段、阐释观点的段落,还要特别注意超出常规的新思维。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 问题的相关信息往往在一定的区间,同学们要能联系上下文,准确找出包含答题所必需信息的语段。 三、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 这类题目的语言表达,可采取诸如“摘录法”“浓缩法”“拼接法”“改写法”“活译法”“仿写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四、快速浏览全文,拟出答案 (1)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这些句子常常是提炼文段(或全文)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的依据。概括中心要点时,要注意保持概念的一致。对于文中比较长的句子的紧缩,要注意把握住其要点。 (2)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可忽视。 (3)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概括的层次要恰当,内容要涵盖得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达要精练确切。 (4)注意弄清作品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 (5)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题干常能显示命题意图,显示答题的方向,显示答题的区间,显示答题的方法。 (6)借助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社科类文本阅读技巧 科技文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 1、选文的新颖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表达的明晰性 4、难度的适中性 常见的误区设置: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选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05年天津卷5C ) 有效信息句: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5.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变相对为绝对 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6.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 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7.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 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 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选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04全国卷 7B) 有效信息句:“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8.曲解原意

公文文稿的审核与校对的基本经验

公文文稿的审核与校对的基本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不论是领导讲话、请示汇报、工作报告,还是红头文件、公函等,在写作方面都要求非常严谨、规范,大到谋篇布局,小到标点符号等,都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些文稿来说,结构框架、遗词造句都没有问题,但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容易出现瑕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文稿的质量产生怀疑。这就如同一件衣服,虽然整体质量花色很好,但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出了差错,也是不完美。如何避免公文中的小细节有不得体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做到时刻仔细、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公文的整体高质量。所以说把好公文文稿的审核、校对这一关尤其重要。 首先,要看文稿的标题是否准确,如有的将请示、报告混淆,通报、通告混淆等情况;也有时不注意标题中的词语前后颠倒;文件的标题是否缺项(单位加事由加文种)。 第二,查看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年份是否用六角号〔〕括起来的,因为一般人不太注意这些地方,在实际使用中,这个括号的用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用方括号的[],有用这种的【】,也有用圆括号的()。这都不对,一定要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六角括号,这才是正确的。

第三,在审稿时遇到文稿有序号的,一定要全文上下通看一遍,看一看前后序号的使用有没有问题,要全文检查核对一下,是否前后统一、有无断号、重号。 第四,文稿中数字方面出错比较常见,如有的文稿开头讲说有五个方面,可能后面只讲了四个方面;也有的讲话稿开头说讲“两个问题”实际后面是三个问题;另外有人名字的也要仔细检查核对,是否有差错,人数是否有出入。 第五,文稿中的时间,即年月日,不论是正文中,还是文末落款处,出现这种时间就要认真审核是否有误,特别是每年的年初,这个时段的文稿在年份上最容易出错,一不留神就会弄错,所以一定要记得核对。 第六,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在公文文稿中,对于常用的标点符号通常情况下也是有统一的规定,按照规范要求,在公文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为:有的文件以“为……。”为开头,这里的句号应该为逗号。有的在“第一”、“首先”等序号后边该用逗号的用了顿号,有的在序号加括号如(1)(2)后边不该再加标点的加了顿号。还有不注意标点的人一逗到底;也有在修改时只修改文字,没有注意到标点符号。 第七,文稿中的错别字。在公文文稿中,如果出现错别字,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影响公文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撰写公文文稿要一丝不苟,完稿之后需要进行审核。在文字输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