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

劝学

劝学
劝学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有“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

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彰.(zhāng)

舆.(yú)马生.(xìng )非异跬.(kuǐ)步

骐骥

..(qí)(jì)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zhé)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

取之于蓝:提取/蓝草

其曲中规:合乎

: 省察,反省对,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2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然后由学生评议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輮绳砺

直木————轮木————直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

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四、布置作业

整理知识点疏通全文背诵前两节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四课时

师生共同进行文言知识归结,学生抄在归纳本上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一、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荀子名言名句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修身》

6、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

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10、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11、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12、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王霸》

13、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14、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议兵》

15、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议兵》

16、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

17、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课后反思: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 组图

古人教子重德劝学经典案例组图 古人教子重德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素以重视家庭的子女教育而著称于世。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德行”的培养。 一、孔子教子以德重《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

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

劝学名言警句

劝学名言警句 1、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2、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5、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巴勒斯 6、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7、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8、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9、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10、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1、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梭罗 12、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13、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 14、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7、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8、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19、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2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2、失误是进取的代价。——歌德 23、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24、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劝学练习附答案

苏教版《劝学》专题训练 一.学海拾贝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 ) 跬步 ( ) 骐骥()埃土()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的名言警句格言

劝学的名言警句格言 导读: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格言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劝学 的名言警句格言,欢迎阅读参考。 【劝学的名言警句格言】1、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2、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5、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巴勒斯 6、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7、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8、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

呛住。 9、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10、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1、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梭罗 12、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13、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萧伯纳 14、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7、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8、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歌德 19、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2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2、失误是进取的代价。——歌德 23、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

《劝学》试题及答案

劝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就是 ( )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就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与“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与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6、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与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Windows32的SDK编程 第三章

03章窗口消息处理 Windows窗口就是通过消息来与操作系统互动,窗口不能直接与使用者交流,使用者移动鼠标、敲键盘都是通过操作系统与窗口通信的,因此WinMain()函数中的消息循环很重要,没有它窗口便不能工作,而窗口消息处理函数更为重要,也是我们编程的主要对象。 一、消息循环 消息循环共用到3个函数, GetMessage()的返回值一直不为0,直到接受WM_QUIT时才为0(也就是false)。 DispatchMessage()是将消息传给窗口消息处理函数。对初学者来说,这3个函数写法比较固定,小雅不作详细说明。因为内容多了反而把人的思想搞乱,但初学者不要认为只能这样写。 对消息的正确理解是比较关键的,不要编了很多程序,仍不知消息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看一下消息的结构体。 注意:上面消息循环中的三个函数用的消息是这个结构体的类型,而下面要阐述的消息处理函数的参数,用的是结构体中的第2-4元素即message、wParam、lParam。 二、消息处理函数 Windows中消息的种类大致有2种,即系统消息和应用程序消息,消息的前缀也多种多样。不过日常用到的消息大都以“WM_”开头,而且许多消息的wParam和lParam 都为0(也就是不使用),一般只有“WM_COMMAND”菜单命令或键盘鼠标的消息才使用wParam和lParam。 Windows中消息虽然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消息都要编程处理,我们一般把不需要特别处理的消息交给缺省消息处理函数DefWindowProc(),例子中的default部分便是。

另外,有一函数必须处理,也就是关闭窗口消息WM_DESTROY,这时必须调用PostQuitMessage(0)来向操作系统发送一条终止程序的消息。 用的最多的消息可能是WM_PAINT,当窗口改变大小、或有别的窗口从这个窗口面前经过,这个窗口中的文字或图案被冲掉,这就必须重新描画。因此,窗口中要显示的文字或图像一般都是在WM_PAINT中实现的。下面我们以在窗口上显示一行字作例子,不过,这时要稍微知道一点GDI(Graphic Device Interface)的知识。 三、GDI的基础知识

劝学(2)

《劝学》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疏通第二、三段文意 【前课回顾】 1、荀子,名,字,末期赵国人, 是先秦家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时人尊之,称他,著有《》二十卷,共32篇。 2、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日参省乎已()功在不舍()故不积跬步()金石可镂()锲 ( ) 而不舍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 假舆马者()()知明而行无过() 3、实词积累 劝学()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金就砺则利() 4、虚词积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课堂学习】 目标三:翻译课文第二段 指导三: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1.重要实词; 2.重要虚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现象; 5.特殊句式。 自学三:请用4分钟,对照注释将第二段译给同桌听,勾画译时的疑难问题。疏通文意(解释标号词语,翻译句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②跂: ③见者远:④疾:⑤彰: 翻译: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②舆: ③利足:④致: ⑤能水:⑥绝: ⑦生:⑧物: 翻译: 【合作探究】 1、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作者在本段中又选用了哪五个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 目标四:翻译课文第三段 指导四:在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

史上最经典的劝学诗

史上最经典的劝学诗 《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劝学诗》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闲居书事》唐·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励学篇》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书院》宋·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四时读书乐·冬》元·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言志诗》明·杨继盛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今日歌》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歌》清·钱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四季读书歌·春》民国·熊伯伊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劝学名人名言警句

劝学名人名言警句 [标签:栏目],劝学名人名言警句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3、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4、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5、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6、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8、只有每天再度战胜生活并夺取自由的人,才配享受生活的自由。 9、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0、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1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2、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13、xx,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15、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16、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17、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不是虚心岂得贤。 20、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1、书籍是横渡时间xx的航船。 2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5、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26、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27、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xx。 30、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31、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32、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33、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34、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3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6、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劝学练习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 是:;《孙权劝学》的成果 是: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的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 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 4、但当涉猎涉猎; 5、见往事耳见:。 6、蒙乃使就学乃:; 7、卿今者才略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刮;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A.{但当涉猎 ( ) {门当户对 ( ) B.{自以为大有所益 ( ) {多多益善 ( ) C.{见往事耳 ( ) {往事不堪回首 ( ) D.{卿今者才略 ( ) {卿今当涂掌事 ( )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本古籍外流_藏书家后代导演的悲剧

【历史学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56期) №6,2009Vol.33General,№156 珍本古籍外流:藏书家后代导演的悲剧 潘德利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中国藏书家的珍本古籍流散日本最多,原因是藏书家后代无能保管终将出卖海外。陆树藩与宋楼藏书、叶启倬与观古堂藏书、盛氏后裔与愚斋藏书、李氏后代与敦煌文献等,无论如何他们将祖辈的心血变成“泊去品”,让民族文化载体被捆绑东瀛,造成了国宝外流不可挽回的损失,实在难辞其咎。 [关键词]藏书家后代;中国古籍;流失海外[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09)06-0116-03 [收稿日期]2009-06-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TQ017)[作者简介]潘德利(195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馆员。 中国是古籍文献流失海外的重灾国,珍贵国宝流布世界各地。 其流散的渠道除自然交流传播、僧侣与传教士携带、 探险队巧取豪夺以及战争浩劫等多种形式外,藏书家子孙为经济利益廉价出卖外国人,也是造成中国珍稀古籍流失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多么复杂的历史背景,藏书家后代们廉价出卖国宝的行径,直接造成珍稀古籍批量外流,国内知识界无不为之惋惜感叹,舆论大哗,触目惊心。 一、 “宋楼”是清末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楼。其藏书分为三部分: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因“宋楼”以藏宋元善本著称,人们常以“宋楼”代称陆氏所有藏书。陆心源十分重视珍籍秘本,遇有秘籍无不重金购求,经数十年的积累,所藏典籍达15万余卷。其藏书重经部、集部,地方志的收藏在当时首屈一指,价值之高在海内无与伦比。该藏书于1907年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的静嘉堂文库。 陆心源的长子陆树藩,20岁时,因其父向国子监捐家藏宋元版及秘抄本,朝廷嘉奖特赏陆树藩与其弟陆树屏国子监学正衔,后中恩科举人,与其弟陆树屏共同参与校订刊印其父著作的工作,熟悉收藏之业。1894年陆心源去世,由陆树藩料理陆氏在沪的公司和产业。1897年陆氏四兄弟分家。陆树藩经营上海的丝厂,陆树屏分得上海的钱 庄。父亲遗产中的藏书楼虽没有瓜分,但因缺乏人资维护而陷于破落颓败的境地。当时, 由于日本向中国倾销廉价东洋货,民族资本家受到冲击,陆树藩在上海经营的丝厂与陆树屏的钱庄相继破产倒闭,断绝了他的全部经济来源。 此外,他任董事长的原救济善会账上记有欠款,必须由他归还;他在顺直赈灾中筹集的善款被别人挪用,也必须由他补齐。因而,陆树藩此时经济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境地,根本无力对旧藏书进行保护。窘迫之下,陆树藩打起了宋楼藏书的算盘。1904年,陆树藩托自己在日本读书的堂弟寻找买家,为了不违背家训,他希望整体一次出卖,避免零星分批转让而造成藏书拆分散逸的损失。因售价太高国内无人能接受。当日本人能以他接受的最低价谈判时便一举谈成。陆树藩其时显然错误地认为,藏书出让中保证了旧藏的完整性就是不违先人遗训。 宋楼藏书在日本学术界赫赫有名,许多日人深怀觊觎之心。1905年陆树藩的朋友日本驻苏州领事白须直得到了陆树藩要出售藏书的信息,便立即通报静嘉堂堂主。静嘉堂系三菱财阀岩崎弥之助和岩崎小弥太父子1892年创建的私人文库,该文库总藏书量约为20万册,以庋藏丰富珍稀汉籍而著称于世。陆树藩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一开价就要50万两。当时静嘉堂有买的欲望,但双方没有进行协商。后经静嘉堂主的侄子岩崎久弥的工作,静嘉堂决定了收购计划。于1906年3月,派静嘉堂文库职员岛田翰到 ·116·

劝学名言警句

劝学名言警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劝学名言警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0、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1、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12、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13、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7、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1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1、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22、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2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7、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2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0、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3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34、流水之之为也,不盈科不行。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7、任何成功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3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3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完整版)《劝学》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三劝学 复习指导: 1.荀子,名____,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先秦_____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2.《劝学》是一篇______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课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劝学》试题及答案

輮使之然(r du) 跬步(ku i) 弩马(n 锲而不舍(q i) () 舟楫(j i) 骐骥(j i) 生非异(x i g) 二螯 (do) 舆马(y ? 爪牙(zh ao) 洞穴(xu 0 参省乎己(x m g)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 中:合于。 B 虽有槁暴 C 假舆马者 假:借助。 D 君子生非异也 3.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 D 人强马壮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 超越。 B 第一段用“輮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 结论。 C 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 要性。 D 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 成就。 6.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来举例说明任何 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劝学 、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槁暴(p ? B 蛟龙(ji e) C 镂金(l du) D 跂而望(q 》 暴:晒干 生:出生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7.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 用了大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 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否) 三、填空题 1. 荀子,名 ____ ,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 _家学说的 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

劝学名言警句

劝学名言警句 1、事师之犹事父也。出处:《吕氏春秋劝学》 2、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作者:荀子出处:荀子劝学 3、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者:唐孟郊出处:《劝学》 4、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出处:《吕氏春秋劝学》 5、疾学在于尊师。出处:吕氏春秋劝学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苟子劝学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出处:《劝学》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处:荀子劝学 9、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作者:荀子出处:劝学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荀子出处:劝学 1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出处:荀子劝学 12、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出

处:《神童诗劝学》 1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处:荀子劝学 1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劝学》 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处:荀子劝学 1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作者:朱熹出处:《劝学》 17、学至乎没而后止。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作者:荀子出处:劝学 1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出处:荀子劝学 1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出处:《荀子劝学》 2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作者:荀子出处:荀子劝学篇 21、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箸乎心。(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作者:荀子出处:荀子·劝学 2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处:神童诗劝学 23、自古英雄大美女,从来纨绔少伟男。作者:王宝池出处:七律·劝学 24、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出处:《荀子劝学》

劝学课后作业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中的“而”与“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跬步(占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二、文本研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劝学》名句解析

《劝学》名句解析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一荀子 解读:与其坐在那儿冥思苦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2.学然后知不足。——《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一颜真卿 解读: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一杜秋娘 解读:花开时正须折取,等到花谢只剩空枝时,要想再折取已经来把及了。 比喻少年时正奋发有为,到了老年再回想少年还有什么用呢? 5.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一苏轼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读熟了,再加上反复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6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7.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8.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一阴一。 解读:清嘉庆年间进士朱玉存,曾主讲钟山紫陽书院30年,著作颇丰,精于联道。其家塾有“志勤堂”,堂内曾嵌一“志勤”名联以自勉,联中“三余” 泛指空闲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蛾术” 源于《学记》“蛾子时术之”,意为蛾子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成大蛭,喻作学问须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珍惜光-阴-,方有成就。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人人喜爱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什 么是道义。 1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陽;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刘向《说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