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第一批优秀课程一览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第一批优秀课程一览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第一批优秀课程一览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第一批优秀课程一览表

附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专业第一批优秀课程一览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生课程设置的思索

收稿日期:2012-07- 17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SDYY11099)作者简介:姜昱竹(1977-),女,山东文登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医学免疫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魏凤云(1972-),女,山东广饶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研究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索与探讨 姜昱竹,吕长俊,栾希英,宫建伟,魏凤云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摘要:为适应医学的迅猛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并借鉴国外医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特点提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应把握的几个原则。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2)06-1138- 03Thinking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rriculum of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 ree in Clinical MedicineJIANG Yu-zhu,LV Chang-jun,LUAN Xi-ying,GONG Jian-wei,WEI Feng-y un(Binzhou Medical colleg e,Yantai 26400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and changes of medical pattern,the cur-riculum of professional graduate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should keep in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trend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urriculum of p rofessionalgraduate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t China’s medical schools and discusses several principles oftraining new-type medical personnel fit for social development by learning from the curricular featuresof medical postg raduates in other countries.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in medicine;graduate student;curriculum 我国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的试点工作,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了《 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简称《办法》),明确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改变了多年来医学研究生教育单一的“科研型”培养模式,这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 举措, 对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1] 。课程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的中介桥梁[2] 。因此,构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 育特点,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中,不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而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其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不是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专业学位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1.1 培养目标的实施不够到位 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培养目标,是评 · 8311·西北医学教育(http://xbyx.cbp t.cnki.net)2012年12月第20卷第6期NORTHWEST MED.EDU.Dec.2012Vol.20No.6

西安翻译学院各专业主要课程一览表

西安翻译学院各专业主要课程一览表 类型 层次开设院系专 业 名 称 专业代码主要课程 计划内本科外国语学院英 语 050201 基础英语、英语听 力、英语口语、英 语写作、英语泛 读、高级英语、英 汉、汉英翻译、英 语语言学、英美文 学等。 日 语 050207 基础日语、高级日 语、日语视听、日 语口语、日汉翻 译、日语写作、日 本文学选读、日本 概况等。 德 语 050203* 基础德语、语言训 练、德语听说、德 语写作、德语泛 读、德语国家概 况、德语语法难 点、高级德语、德 汉-汉德翻译、口 译、德国文学作品 选读等。 #p#分页标题#e# 计划内本科经济管理学院财 务 管 理 110204 基础会计学、微观 经济学、宏观经济 学、统计学、管理 学、审计学、市场 营销、中级财务会 计、中级财务管 理、高级财务管 理、资产评估、财 务分析、管理信息 系统、投资学等。国 际 020102 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国际经济

经济和贸易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人力 资源管理110205 管理学、人力资源 管理学、微观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 统计学、基础会计 学、社会保障制 度、经济法、财务 管理、劳动关系管 理、市场营销学 等。 市 场营销110202 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管理学、 货币银行学、经济 法、基础会计学、 统计学、财务管 理、市场营销学、 消费者行为学、广 告管理、市场调查 和预测、服务营销 学、物流管理等。 计划内 #p#分页标题#e# 本科信息工程学院 电 子 信 息 科 学 和 技 术 071201 电路原理、模拟电 子线路、高频电子 线路、数字电路及 逻辑设计、通信原 理、信号和系统、 微机原理和接口 技术、数字信号处 理、自动控制原 理、计算机网络和 通信、天线和电波 传播等 计 算 机 科 学 和 技 080605 电路原理、线性代 数、模拟电子线 路、概率论和数理 统计、数据结构、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字电路和逻辑 设计、汇编语言程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颁布单位】教育部 【颁布日期】20000501 【实施日期】20000501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 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 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 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各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20110 国际贸易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110)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企业经济统计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外刊经贸知识选读、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市场营销学、涉外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世界市场行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国际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国际金融、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法。 020208 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08) 主考学校:福建农林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消费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品流通概论、国际商务谈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毕业论文; 加考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 020216 电子商务(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16) 主考学校:厦门大学 学习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二)、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实践)、网络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与策划(实践)、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互联网数据库、互联网数据库(实践)、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与金融(实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数量方法(二)、商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电子商务安全导论(实)、毕业论文(答辩); 加考课程: 经济学(二)、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实践)、计算机网络管理。 020229 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专业代号020229) 主考学校:集美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英语(二)、经济法概论(财经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物流案例与实践(二)、库存管理(二)、 采购与供应管理(二)、运输管理(三)、仓储管理(二)、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操作、毕业论文(答辩)。 050201 英语本科段(专业代号050201) 主考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学习课程: 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论证资料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应企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总体方案,是将宏观教育理论与微观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高职课程特征的集中反映。应用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的综合职业能力: ●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要有较宽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技术实践中的问 题; ●要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现场突发性 问题的应变能力; ●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因为解决现场问题、特别是工艺问题时,了解操作过 程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 ●要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公关能力、合作能力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因为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 ●要有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信的职业道德。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上述知识、技能和行为意识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保获得相应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应当成为编制高职课程的基础和评价教学目标的标准。这既是编制高职课程的出发点,也是编制高职课程的落脚点。 从知识内容来看,高职课程可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基础理论是普遍的客观规律,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专业技术的基础,也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专业技术是与具体工作直接有关的并频繁应用的知识,直接反映了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体现出职业的针对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劳动者工作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是按社会职业的划分与归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是通过具体的专业教育形式体现出来的。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起始环节。因此,研究专业设置,对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专业及专业设置概述 一、专业 (一)定义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分成的学业门类。通常也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的业务领域或某一大类职业。 专业既是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项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种各类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依据。(《职业教育学》) 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分配等项工作;学生按此进行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专长,为未来职业活动作准备。(《教育大辞典》) (二)职业教育专业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分专业的。 中国东汉时设立的与太学并立的鸿都门学(专习文学、艺术)。 南北朝时开设的四学馆(儒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隋唐时期所设的律学、书学、算学、医学等,类似于后来的单科专门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设置的文、法、神、医等学院,可以认为是按专业进行教学的萌芽。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便对增设专业提出了要求。于是近代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专业分类。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设置专业。技工学校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设置,如设置车、钳、铆、电、焊等工种,近些年来也改称为专业。 职业高中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起来的,普遍都设置专业。当今不论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按照专业进行教育的,因此,职业教育也属于专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专业与普通教育专业的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是有区别的。高等教育的专业主要依据学科分类、社会发展和工作领域而划分,侧重于学术性,且趋向于拓宽专业面,向综合性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是按照职业分工与职业岗位群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职业性,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意基础性和就业的适应性。 二、专业设置 (一)定义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 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 专业设置关系到职业学校办学能否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能否适应学生的择业需要,广泛吸引生源,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和全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的基本要素。” 专业目录 定义:专业目录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进行行政管理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文件。 科类结构 科类,是指学科和专业所属的类别。它既是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分类的一种方法,也是专业分类的一种方法。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和相互关联的方式。 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思路之研究

2007-02-01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充满对职业教育不利因素的社会大潮中,职业教育为求生存求发展,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首要考虑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立足的根本。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经济建设的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整个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水平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为此面临着较大的冲击与震撼。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专业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无疑会对提高我国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现实却是,这些年来,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学校无奈地抛开自己多年形成的拳头专业、品牌专业,为提高办学效益,趋于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严重匮乏的办学条件下,开设所谓高档、热门、紧俏专业来吸引生源。这样,不仅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社会需要的标准,而且还人为地造成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大量过剩,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的命运。还有不少学校为扩大招生,在新生录取时,无奈地降低要求,个别专业甚至没有选择余地,造成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而且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都较差,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顾及基础差的学生,不得不降低教学要求,这样,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削弱了社会竞争能力,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目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相对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办学类型,无论是资金来源、招生生源和就业途径等,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市场竞争而获得。而在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资源。良好的专业既能作为吸引学生的金字招牌,也是集聚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温床。 专业设置的制约因素 更新专业设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科学的规划、稳定的步骤和合理的组织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职业教育更新专业设置的运行机制除少数是地方行政组织外,绝大多数是学校自发进行。更新专业设置的职业学校为数众多,可以说涉及到每所学校,其中星星点点的改革成果也自然不少,不过明显缺少有影响的代表。归其原因在于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发展,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真正属于职业教育的理论,使职业教育更新专业设置的实践一直难以达到令人释怀的境界。虽然从改革策略方面看,这种自发的机制调动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但其自发性也显露出诸多不足:受诸多制约因素影响,表现出在专业设置方面出现重复浪费,过程流于形式,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等,从而导致无法长期稳定地得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内容提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色所在,从专业设置中的社会人才需要调查,人才能力分解,以及伴随着岗位职责变化,对课程的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对于搞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对应机制调整 Summarycontext: Ocuppationeducationalcoursesetandabilitydevelopaccordingformechanismisdifferentfromtheoth ercommonhighschoolthatisveryimportantinsearchsociety’spersonofabilityneedsofsetspecializeds ubjectanalyzethepersonofabilitychangetheabilityofthejobandadjustthecourseandsoonthatsearcht hisdeeplevelsit’simportantforOcuppationcollege’seducation. KeyWords: occupationeducation,courseset,ability,according,mechanism,adjust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能力培养上。因此,能力的培养尤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由于这个原因,高职院校将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设置作为能力培养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案,在最初进行专业设置的社会用人情况调查中,就已经把社会用人规格所必须的知识支撑与具体课程对应起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区别于其他普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那种模式化倾向,而鲜明地体现出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当然,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规范,它适应着能力培养和形成的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有时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因此,在高职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把直接对应于能力,对于能力的形成产生最为直接意义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还必须把能力形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的课程作为辅助。使课程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这种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对应机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鲜明个性,它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在总体上的“活”,这种“活”同时也表现在落实课程设置的三年教学过程中,职教最初的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对于当时岗位的调查基础上的,在开始运行之后,时间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适应于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变化,同时,当初的调查即使再深入也不过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对行业状况及岗位能力要求的认识,教学环节开始之后,所遇到的问题远远要比调查的旁观者的视角更为具体、更为切实也更为深入,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成为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伴随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课程真正起到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服务的作用。 一、对岗位能力的分解是课程设置的前提 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适应地方经济提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地方经济各自的特色又决定了它们所需要人才能力和规格的不同,因此,即使是在将来,高职院校也不会像其他高校那样形成带有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将是整个职业学院办学中的一个特色。那么具体到每个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将如何进行才符合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呢?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就在于把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由于同样的岗位,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企业都存在的不同,如果把所有不同都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对应落实,就会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因为有一些知识是它们的岗位所不需要的,对于形成他们的岗位能力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高职院校无法像其他

专业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表填写

内蒙古医科大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年级 学号 姓名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二级培养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关于制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规定为贯彻内蒙古医科大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按照有关规定及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一周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 一、指导原则 1、各专业必须按照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及特点制订个人的培养计划。 2、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要立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一基本点,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达到基础宽厚、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和适应性强的要求。 3、根据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不同类型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 二、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见表内) 2、主要研究内容或病例分析报告内容(依据内蒙古医学院发[2005]166号《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与实施要求(试行)》文件规定执行)。 3、课程设置(详见表内,并依据当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一览表选课)。 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临床能力训练为主,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第一导师所在科室完成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三、其他 1、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与研究生共同制订;于入学后一周内将填写完整,经导师、教研室(科室)签署意见后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表一式四份交所属二级培养单位。二级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留存三份备案(研究生毕业时随同其他材料上交研究生学院二份、培养单位存档一份),一份返还研究生本人(导师及教研室所需由研究生提供复印件)。 2、在制订培养计划时除遵循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和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外,还应留有余地,以便在执行中有可能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应做大的更改,若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时要按有关规定办理。 3、本表要求用宋体四号字填写,如内容较多可改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要求用A4打印纸双面打印并装订整齐后上交所属培养单位。表内格式不允许改动。

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从事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 业务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具有国际商务活动的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涉外宾馆饭店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销售、外贸制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涉外商务咨询、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1. 了解国际商务工作的基本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 2. 了解国际商务中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运作,包括组织货源、签订合同、报关报验、安排运输、制单结算等。 3. 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较好地用外语进行商务洽谈,能熟练地处理商务函电、合同和单证。 4. 具有国际汇兑的基本知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技能。 5. 初步具有公关能力。 6. 具有中英文录入技能。 7. 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国际商务信息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程 1. 德育

(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36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6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48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语文(280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数学(280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 英语(272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

分。 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关于实践教学(6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3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 代码课程名称 总 学 分 总 学 时 课 学 时 理 论 教 学 实 验 实 习 其 他 荐 学 期 备注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课程类 必修课 须修满全部 TH00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48 48 32 16 2 TH0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0 48 48 32 16 4 PE001体育(1) 1.0 32 32 32 1 PE002体育(2) 1.0 32 32 32 2 PE003体育(3) 1.0 32 32 32 3 PE004体育(4) 1.0 32 32 32 4 TH004军事理论 1.0 16 16 16 2 TH02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48 48 48 1 TH02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0 48 48 48 3 总 17.0 336 336 176 160 选修课 英语选修课。全部修业期间需修满6学分,且需达到学校英语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多修读学分计入个性化。 EN061大学英语(1) 3.0 48 48 48 1 EN062大学英语(2) 3.0 48 48 48 1 EN063大学英语(3) 3.0 48 48 48 1 EN064大学英语(4) 3.0 48 48 48 1 EN065大学英语(5) 3.0 48 48 48 1 总 15.0 240 240 240 通识核心类 最低要求为12学分。须在该4个模块课程中各至少选修1门课程或2学分。其余学分可在4个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 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

课程 代码课程名称总 学 分 总 学 时 课 学 时 理 论 教 学 实 验 实 习 其 他 荐 学 期 备注 人文学科 2.0 社会科学 2.0 自然科学 2.0 通识教育实践 必修课 须修满全部 XP004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 2.0 32 32 4 28 2 总 2.0 32 32 4 28 专业教育课程 基础类 必修课 须修满全部 CA150无机与分析化学 4.0 64 64 64 1 MA077线性代数(B类) 3.0 48 48 48 1 MA080高等数学(A)(1) 6.0 96 96 96 1 CA239有机化学(1) 4.0 64 64 64 2 EV002环境化学(A类) 2.0 32 32 32 2 MA081高等数学(A)(2) 4.0 64 64 64 2 MA119概率统计 3.0 48 48 48 2 PH003大学物理(B类)(1) 3.0 48 48 48 2 AB207生态学 2.0 32 32 32 3 BI115普通生物学 3.0 48 48 48 3 BI144生物化学 3.0 48 48 48 3 CA240物理化学(1) 4.0 64 64 64 3 CS154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C++) 3.0 48 48 48 3 PH004大学物理(B类)(2) 3.0 48 48 48 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

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及要求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附件1: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必修);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上两门任选一门,1学分); 硕士生英语(4学分,必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编号 授课教师或团队 学分 课程类别 (转型期课程、常规课 程、案例课程、实践课 程) 课程简介 (200字左右) B 软件工程管理 邵栋、荣国平 3 实践课程 软件工程管理是软件工程学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是研究生 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了软件工程经典论文书籍与 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教授软件工程管理与过程知识。课程首先 介绍了历史上对软件工程管理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文献,讨论软 件工程的本质。然后进一步沿历史发展顺序介绍软件工程过程与 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计划驱动软件工程方法和敏 捷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并将两者进行了详细对比,帮助学生深 刻理解软件工程管理中各种思想。此外,本课程还涉及了开源软 件发展方法学等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还强调了使用 批判性思维方法思考。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 软件工程管理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工程管理的能力。 软件体系结构 张贺、郑滔 3 实践课程 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软件架构师的必备知 识技能。本课程主要解答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三个问题,即1) 软件系统是如何组织构建的?2)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 的?3)如何选择和评价软件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软件体系 结构的定义,软件架构悠关需求和质量属性,体系结构风格与模 式、体系结构设计与描述、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以及软件产品 线架构、模型驱动的软件架构、软件基于中间件和面向服务体系 结构等高级内容。本课程通过理论与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软件 体系结构的概念、方法和最佳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

中职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发展规划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制定本规划。 本课程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规划既有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专业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使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是学校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宗旨是制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指导思想。依据我省市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拓宽就业领域,从适应旅游业及相关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出发,实行教学、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教学方式,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