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史

新闻史

新闻史
新闻史

第四讲、媒介、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当代社会

(讲授提纲)

主要探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弄清五组概念

1、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媒体;

3、新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

8 、第四媒体、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三、第四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讨论)

(一)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的影响: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讨论)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一、弄清以下几组概念:

1、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媒体;

3、新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

8 、第四媒体、第五媒体;

人类新闻传播发展概念图

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 音响电子——图像---- :计算机互联网络

媒介音响电子媒介

口语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含图片)--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

泛记者文字记者(含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泛记者时代)

(因特网)

人的嘴巴———报刊————广播——电视:计算机国际互联网

(计算机互联网)

人际传播——————新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新闻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新媒体

第四媒体第五媒体

概念辨析1: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

传播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英文: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um (复数media), 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和传导体。

媒介就是负载信息的载体。

传播媒介--指负载信息,以供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

新闻传播媒介--指以负载新闻信息为主,面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如,报

纸,广播,电视等

概念辨析2: 媒介与媒体

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鲁)汉

马歇尔-麦克卢(鲁)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代表作品:《传播工具新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

《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提出的媒介理论观点: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凉热论

3,媒介讯息论

我的观点:实际上,把报纸、广播、电视叫“媒介”,从概念上说,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新闻传播媒介”,或者叫“新闻传播媒体”。

概念辨析3:新闻传播、大众传播、网络

新闻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西方传播学术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影、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传播媒介,面向全球网民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概念辨析4,5,6,7,8

4、新闻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

大众传播媒介:指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影、书籍等

网络传播媒介:指计算机互联网等

5、新闻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新闻传播媒体:有报社、新闻性杂志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通信公司等

大众传播媒体: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通信公司、电影公司、出版社等

网络传播媒体:互联网公司等

6、手机短信、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

8 、第四媒体、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闻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类的群体社会活动。它是适应人类的社会需要,主要是人类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交流思想和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

“体语”和“手势语”:

劳动产生了“语言”。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尼葛洛庞帝 : 《数字化生存》----- 比特新闻时代

考察分析新闻传播历史发展阶段后的启示

1、人类的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的社会需要,新闻传播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2、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因素,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不同传播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尤其能够推动新闻传播的进步与发展。

三、关于第四媒体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所谓计算机互联网络是指互相隔离的单个计算机通过电缆、光纤、电话线等通信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息中心,而一个信息中心或几个新息中心之间再互相连接,进而形成共享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计算机信息传播系统。

从目前看,由于物理结构、使用范围及用途的不同,计算机互联网络又大致分为两类:地区性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国际性互联网。

地区性互联网,眼下在世界各国、地区大量存在;而国际性互联网目前全球最大、最流行的是Internet(因特网),我们所说的第四媒体就是指这个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年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图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因此,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之间,严格地说是两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第四媒体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创办的一项工程,名叫阿帕计算机(ARPANet)工程。

起初,国防部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只用4台计算机互联进行实验,发展到1977年网节点达57个,连接各类计算机100多台。在ARPANet网发展的同时,美国一些机构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面向全国的计算机广域网,并且这些网络大多使用与ARPANet网相同的网际协议(IP)进行运作。

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覆盖全国的NSFnet,连接美国所有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区域网,再互联各地的区域网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1)。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也相继建成。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发展本地的网络。大约到1990年前后(2),上述各国和地区的计算机互联网又先后联网,形成了Internet网。

Inter英文的意思是“相互的”、“在……之中”;net英文的意思是“网络”。如果仅从英文字面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之间的网络,或者说是一个网络的集合体。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有人意译Internet为“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也还有人译为“网际网”等。

为避免概念使用混乱,1997年7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规范此译名为“因特网”。

由此可见,所谓因特网就是指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相互联网后,所形成的共享人类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国际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因特网名称及编码分配公司(ICANN)是1998年11月在美国加州注册设立的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因特网自治管理机构,负责因特网域名的注册和管理及域名争端解决,1999年底该组织通过了《统一域名争端解决规则》及其执行细则,目前,该规则正在成为国际通行的域名争端解决程序。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高速、海量传递信息,所传信息极大丰富,且形态各异;

2、可以进行实时、交互传播;

3、第四媒体上的信息可以自由传递、自由交流,在网上所有网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第四媒体是一种跨国界传播信息的媒体;

因特网最终要实现的信息传播目标是,让任何人(who )、任何时侯( when )、在任何地方(where)、向任何一个人(whom)、提供或获取任何信息(what)成为现实,这是第四媒体信息传播的五个W目标。

5、网上信息以超级链接(super—link)方式发布,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强。

6、第四媒体传递信息还具有匿名性;

7、第四媒体上的信息还可以低成本的进行复制。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1、在外国的发展情况:

第四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概况

年代全球统计数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

1969年 4台组成计算机互联网美国

1990年几十万台日韩新马英法德荷美加澳

印尼香台瑞芬挪

1992年 2000万

1994年 3500万

1995年

1996年 7000万

1997年 9996万 1000多万 800多万 5468万 100多万

十100多万

1999年 1.8亿 6600万 4000万 7000万 1000多万

2000年 3亿 1.1亿 6800万 9000多万 3000多万几十万

2003年 5亿 1.6亿 1.1亿 1.2亿十4600万 4000多万 2000多万

2004年

2005年 10.8亿 1.2亿十近1亿十1亿多近2亿 1.98亿十3000多万 1亿多 5000多万十1亿多

2006 12亿多 1.37亿十近1亿十1亿多近2亿 2亿多十4000多万 1亿多 7000多万

十近2亿

2007年 16.7亿

2010年近20亿(预计)

2、中国的发展情况:

CNNIC历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

发布时间网民数上网计算机 CN域名宽带用户拨号用户

2007.07.06 16200万(含3700万农村网民)

2007.01.19 13700万

2006.07.19 12300íò 5450íò 1190617 7700íò 4750íò

2006.01.19 11100íò 4950íò 1096924 6430íò 5100íò

2005.07.19 10300íò 4560íò 622534 5300íò 4950íò

2005.01.19 9400万 4160万 432077 4280万 5240万

2004.07.20 8700万 3630万 38万 3110万 5155万

2004.01.15 7950万 3089万 34万 1740万 4916万

2003.07.21 6800万 2572万 25万 980万 4501万

2003.01.16 5910万 2083万 17.9万 660万 4080万

2002.07.22 4580万 1613万 12.6万 200万 2682万

2002.01.15 3370万 1254万 12.7万未统计 2133万

2001.07.17 2650万 1002万 12.8万未统计 1793万

2001.01.17 2250万 892万 12.2万未统计 1543万

2000.07.27 1690万 650万 9.9万未统计 1176万

2000.01.18 890万 350万 4.8万未统计 666

1999.12.05 400万 146万 2.9万未统计 256万

1998.06.30 117.5万 54.2万 9415 未统计 46万

1997.10.31 63万 29.9万 4066 未统计 25万

1994.4. 接入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指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四通八达的电子通信网络,它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诸如远距离的聊天、教学、医疗诊断、电视会议及商场购物、纳税、点播电影、银行业务等。

信息高速公路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副总统戈尔----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Internet、新媒体;

中级阶段——Internet2、Internet3

高级阶段——大媒体阶段。即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再次联网

出现“大媒体”时代。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美国:

日本:

韩国: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阿根廷: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尼:

泰国:

中国: ( 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

印度:

非洲: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1、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4、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对报刊媒体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第四媒体对报刊的直接影响突出的表现是:

(1)时效冲击。因特网可一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发布信息,而报刊做不到。

(2)编排手段、方式的冲击。

(3)对报刊传播范围、读者市场的冲击。

(4)对报刊经济效益的冲击。网络广告的出现,无疑影响报刊广告客户,使报刊广告收入减少;同时,第四媒体的迅猛扩张,使得报刊的发行、征订也受到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冲击,报刊采取的措施:

首先,主动向第四媒体靠拢,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出版电子报刊。即出版发行者通过因特网,“读者”通过网络终端读取的定期连续出版物。目前的这种电子报刊大致又分两类: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发行的网络报刊和现有正式出版的印刷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电子报刊出现后,无疑又拓展了报刊发展的新空间。

其次,增加出版次数,调整截稿时间,加快印刷、投递速度,以此提高印刷报刊的时效性。第三,挖掘潜力,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

第四,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完善读者服务。

第五,加强报刊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经营战略。

对广播媒体的影响: 第四媒体对广播的最大影响是:

(1)、它大大削弱广播在三大传统媒体中的时效性优势,尤其是国际广播电台所受影响最大。(2)它的实时、交互传播,使这些年广播在与报纸、电视竟争发展中,普遍推行的让听众多参与节目的看家本领,又变得灰色乏力,使广播在今后的竟争发展中,一时陷入了有史以来的艰难困境之中。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广播也向第四媒体靠拢,发展网上广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改革运行机制,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寻求新形式,扬长避短,发展数字音频广播。让广播不仅能听,而且也能看,并且看的清晰、舒适。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开发研制,我们也应迎头赶上。

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由于第四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如传递电视信号的诸多技术问题还有待完善、语言使用单一等,使得它对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体,虽也产生一定影响,如争夺电视观众市场、影响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争抢新闻时效,为观众提供大信息量的服务,能满足各层次观众的兴趣和爱好等,但所造成的冲击比广播、报刊要小得多,即使是这样,电视媒体也未雨绸缪,主动向网上靠拢,占据有力地形,利用第四媒体的高速、互动,加强媒体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同时,电视媒体还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改革运行机制、节目内容,网罗人才,引进新技术,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为传播领域新的竟争夯实基础。

对通讯社的影响:

作为向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消息总汇的通讯社,以往发出的新闻必须通过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刊播,即所谓“落地”才能得以实现。而如今,通讯社再也不用担心“落地”的问题,它们纷纷在第四媒体上建立网站,使自己有了一个向全球用户直接播发新闻和提供信息的窗口。应该说,第四媒体出现后,受益最大的是通讯社。

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讯社在因特网上十分活跃。譬如: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创建于1997年11月7日。1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新华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内新闻网站中

保持“一路领先”,在全球新闻网站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华网以中、英、法、西、俄、阿6种文字和图片、图表、音频、短信、彩信、手机报等多种形式,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日均发稿达1.2万余条。

(以上数据截至2007年11月,来源新华网创办10周年座谈会)

(二)、消极的影响: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譬如:黑客、病毒、电子炸弹问题;

2、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问题;

3、假新闻假信息传播层出不穷;

4、色情信息泛滥成灾,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6、知识产权遭到侵犯;

7、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充斥“噪音”,出现了信息垃圾问题;

8、网上的语言使用比较单一;

(三)、网络传播学产生

讨论小结:

第四媒体的出现,把我们已经带入了网络新闻时代。历史地看,这是人类新闻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老媒体相互间的竟争虽然是激烈的,但是由于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媒体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亡,它必然也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展,如目前报纸的一日三刊、电子报刊,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电视,数字通讯社等。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各种媒体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情况在今天也已发生巨大变化,而一种相互扬长避短、融合的趋势已成现实,并且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现实。

对于我们21世纪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人类的新闻传播进入网络新闻时代已是21世纪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必经之路。眼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迎接挑战。因为第四媒体的物理基础是高新技术,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在网络新闻时代做出成就是很困难的。

第四媒体打破了民族、国家、地区和行业的限制,直接面向全球传播,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调整,视野要更开阔,要树立全球传播的意识,树立新的受众观念(网众),要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认知能力,这在今天看来已是势在必然的事情。

第四媒体必将改变我们的新闻工作方式,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的概念之争?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A. 产生:

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读者通过手机看报纸,听新闻已经成为现实。

2005年7月11日,我国第一个手机电台:“SMG手机电台”在上海开播。

B. 特点:

1,快速

2,便捷

3,可实时交互传播

4,实现个性化传播信息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手机媒体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终端限制

2,费用相对较高

3,缺乏符合手机要求的特定传播内容

4,受众问题

手机媒体通往一种成熟媒体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料。但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加速这一进程。

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问题?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技术:指的是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3G 技术(Great Global Grid):也叫“网格技术”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解释说,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万维网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网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联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联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等,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互约关系。

具体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新闻传播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着新闻传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制度的结构方式也决定着新闻传播的体制和运行规则。

第二层: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个人-群体-团体-组织-行业-社会

社会舆论

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

(二)新闻传播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第一,多种新闻传播媒体并存发展,形成各种优势和差异,加上国际广播、卫星电视、因特网和手机等传播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和广;

第二,各种新闻媒体为争夺时效和受众,各自都在扬长避短,使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三,各类新闻媒体并存发展与竞争的结果,已经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朝着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完全变成了现实,并且严重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经济;

第四,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对其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替国家发展充当瞭望台;

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采用先进传播手段采集信息,并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及时成为现实,加之传播手段向着高技术、高效能发展的结果,使得传统繁琐的人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已完全被计算机互联网取代;

第六,新闻传播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体制,大规模复制信息和日夜传递信息的结果,已促成了能为大众所接受、共享的新闻文化的出现。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包括建筑、产品、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等。

狭义的文化,是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文化有浅层和深层之分:

浅层文化一般是指物质层面的。譬如建筑、产品、风俗习惯、饮食器服等;

深层文化一般是指精神层面的。譬如著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还有人把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心理层三类。认为“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庞朴)

媒介文化,是指在文化大系统中,以媒介为影响人的主要方式而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系统。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一种。但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课后阅读思考(第四讲):

新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一、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的关系

二、新闻文化的特点?

三、新闻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讲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讲授提纲)

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

职业——事业——行业

“事业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1042

任何事业的出现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常性的活动;

2、要有一定的规模;

3、有一定的体系和系统;

4、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二)结论性观点:

从人类社会总的历史发展情况看: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萌芽於古代封建社会,形成於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於现、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到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上考察:新闻传播事业是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达到了一定规模时才产生和出现的,它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报纸有关

古代报纸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萌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说是在16世纪中期出现。(详见教材P65)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新闻传播事业是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反映、引导舆论的社会舆论工具。同时,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往往又因为阶级(或阶层)的不同,表现为一定阶级(阶层)或党派的舆论工具。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1、具有独特的新闻性

2、具有突出的舆论性

3、面向社会和广大受众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4、对社会公众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

5、阶级社会中,还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突出表现:媒体的党派性报道内容的倾向性

四、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监视环境;协调反应;传递遗产。

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娱乐。

20世纪60年代,韦尔伯?施拉姆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提出过五点研究意见:

1、守门人的功能;

2、决策功能;

3、教师功能;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六大功能:

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六大社会功能是:

第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信息功能)

第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功能)

第三,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知识功能)

第四,提供娱乐,有益大众(娱乐功能)

第五,刊登广告,推销商品(商业功能)

第六,服务社会,指导生活(服务功能)

其基本功能:信息功能舆论功能

派生功能:知识功能娱乐功能商业功能服务功能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一)什么是舆论?

据孙旭培考证:“舆”在春秋末期出现,“舆论”三国时出现。

“舆”的本意:《说文?车部》:“舆,车舆也。”

段玉裁注:“车舆谓车之舆也”,“舆为人所居”。

“舆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

人分十等,舆人第六。(“舆人”凡指差夫、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

“舆人之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听舆人之诵”

——“舆人”指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的议论

“舆论”:什么是舆论?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英语中“舆论”一词是: Public Opinion

舆论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舆论构成的三大要素:公众事情意见

(二)舆论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舆论是一种面向社会公开表达的意见

2、舆论是一种针对公共性问题的评价性意见

3、舆论也是一种群体性的集合意见

4、舆论还是针对社会现实而发表的一种快速意见

舆论的分类:

群体舆论团体舆论公共舆论

国内舆论国际舆论

显在舆论潜在舆论

正向舆论负向舆论

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宗教、军事、体育舆论等

(三)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舆论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意见的酝酿阶段 (事件,问题引发众多个体意见)

2、意见的表达、讨论阶段(舆论圈,舆论波)

3、获得多数人意见阶段(舆论领袖)

4、舆论形成阶段(大致相同意见与看法形成,舆论目标)

(四)舆论的社会功能:

参阅教材P52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A.舆论的实现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1、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关于事件或事态的充分的事实信息

2、人们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运用语言或文字来展开争论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它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给人们不同意见的交锋提供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1850年)

B. 新闻传播事业对舆论的反映和引导:

所谓反映舆论,是指新闻传播事业把舆论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

任何新闻传播事业在反映舆论的同时,必然在悄悄的引导舆论。

所谓引导,实际上就是新闻传播事业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或用新闻言论来控制舆论形成的方向。

第五讲课后阅读思考

新闻媒体在日常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要求:

1,注意搜集一些成功的案例

2,结合实际和案例思考

3,在读书笔记中记录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第六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讲授提纲)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课后思考)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前身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便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而诞生。

具体说,就是 1917年开始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的界定,目前还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领导的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是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信息传播工具;同时,

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的舆论工具。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教材P113:

1,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全民所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的主人。

2,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由国家根据法律统一管理,服从执政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坚持党性原则。

3,强调新闻传播事业从实际出发的指导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历史上的认识误区:

两个伟人的影响:

列宁:1901年在《火星报》上发表《从何处着手?》: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载《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P214

毛泽东:1958年1月12日在看完给他送去的几份地方省报后,亲笔撰写《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中:

“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202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八个功能:

概括起来有如下八个方面:

1、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耳目喉舌功能)

2、宣传、组织和教育功能- (宣传组织教育功能)

3、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信息功能)

4、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功能)

5、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知识功能)

6、提供娱乐,有益大众-----------(娱乐功能)

7、刊登广告,推销商品-----------(商业功能)

8、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服务功能

注意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任务

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九大任务如下

第一,提供新闻,解释情况

第二,传播真理,阐明政策

第三,报道经济,促进四化建设

第四,正确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第五,发扬民主,监督公仆,反腐倡廉

第六,增进团结,打击敌人

第七,普及知识,辅导娱乐

第八,指导工作,指导生活

第九,要为中央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措施的出台保驾护航。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观点参考)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

第一,在性质方面,人类新闻传播事业所具有的共性(信息传播工具,社会舆论工具)二者都应该具有:即它们都是信息传播工具,它们都是社会舆论机关。所不同的是个性,即阶级舆论工具问题。

第二,在功能方面,它们都具有传递信息,反映舆论,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提供娱乐和刊登广告,推销商品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三,其实在新闻传播实务、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点。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区别:

1,双方所建立的所有制不同,其根本性质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私有制——新闻媒体是企业,属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公有制——新闻媒体是国家政府机构的一个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媒体属国家和人民所有。

2,新闻体制不同,组建方式和运行过程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企业体制,因此,新闻媒体的组建方式是:个人投资;运行过程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为个人赚钱,媒体内部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人治走向法治基础上的事业单位体制,因此它的组建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国家、集体投资;运行过程是: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兼顾经济效益;媒体内部的关系不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同志式的合作关系。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因而媒体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和制度;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则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在政治方面往往表现为多元化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财团、老板和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益和制度。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新闻史题库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五遍复习的总结)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倚马可待” 2、“进奏院状”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邸报” 6、“定本”制度 7、“小报” 8、提塘报房 9、《万利邸钞》 10、《天变邸钞》 11、《急选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一、名解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3、《蜜蜂华报》 4、《香港钞报》 5、《德臣报》 6、《孖剌报》 7、《六合丛谈》 8、《万国公报》 9、《申报》 二、简答 1、中国近代报刊诞生的背景? 2、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三、论述 试述在华外报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名解

1、王韬 2、《循环日报》 3、《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4、《国闻报》 5、“报章文体”&“新民文体”&“时务文体” 6、《金山日新录》 二、问答 1、王韬有哪些新闻思想? 2、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创办有何意义? 3、《国闻报》的宣传特色? 4、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2、试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3、试述清末新闻立法活动及其意义。 4、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名解 1、《中国时报》 2、郑贯公 3、《开智录》 4、《民报》 5、《清议报》 6、“苏报案” 7、《苏报》 8、《大公报》 9、“竖三民” 10、于右任 11、《时报》

二、问答 1、《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她早期宣传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 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是什么? 4、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哪些? 三。、论述 1、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评述郑贯公及其报刊活动。 3、试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经过、内容、结果及意义。 4、试述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及其内容、特点、意义。 5、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 6、试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发展、特点。 7、简述于右任的报刊活动。 8、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及其与维新派新闻思想的异同。 9、试述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新闻业务的发展。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一、名解 1、黄远生 2、邵飘萍 3、胡政之 4、《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新闻史真题整理

新闻史部分 华科 2001年 一、填空题 1、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原件是< > 2、1827年创刊与广州的< >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英文现代报纸 3、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行前被天津《》聘为特约记者 4、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是因为___成立于1937 年11月8日 5、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1847年9月在伦敦试刊出版。试刊封面上 印有_____ 二、简答题 1、《申报》的创刊出版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什么意义?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务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3、分析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4、为什么说《新莱茵报》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三、论述题(任选一,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联系实际,有一定深度,1000字左右) 1、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的遭遇 2、分析世界通讯社产生的社会背景 2002史论 一、填空题 1、宋代,“小报”的编印者为了扩大信息来源,聘请了业余与专业的采访人员,称之为__ 2、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附张__,开我国报纸附刊之先声 3、1900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亲自筹办的,其 社长兼总编辑是__ 4、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 任主编是__ 5、1946年2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江苏淮阴成立,这是解放区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校, 由___任校长 二、简答题 1、梁启超前期与中期报刊思想有哪些不同? 2、简述启蒙报刊时期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办报态度及其在当时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新闻整风改革的经过。 4、简述“韬奋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评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2、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2003年史论 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报房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3、时务文体 4、反客里空运动 5、《泰晤士报》 二、简答题

中国新闻史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元朝无官报 (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 (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 (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 1.明朝官报概述 (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

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 (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 (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 (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 (2)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①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 ②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③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

新闻史真题

2004年新闻理论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史 一、解释题(每题2分,共14分) 1、辕门抄— 2、癸丑报灾—— 3、横三民—— 4、国际广播电视—— 5、“三社四边协定”—— 6、《每日纪闻》—— 7、美国“人权法案”——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报纸“唐代起源说”有何依据? 2、简述《申报》“美查时期”的办报特点和经营经验。 3、简述路透社的现状及其业务经营上的特色。 4、简述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2、试述美国商业广播电视的利和弊。 四、材料分析题(6分) “比来,有私防不严;遂有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誉播,谓之小报…………,真伪亦不复辨也。” 1、这里所说的“小报”产生于何时? 2、这里所说的“定本”是什么制度? 3、根据这段记载,说明小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直接引用原文) 2005年新闻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史 一、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竖三民”2、五四时期“四大副刊”3、“洋旗报” 4、19世纪“四方四大通讯社”5、欧美“黄色新闻”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 1、简述19世纪中期欧美通讯社诞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世界四种电视事业体制。 三、论述题(15分)

简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和思想转变,试论述邹韬奋的报刊工作作风和办报观点,并归纳“韬奋精神”。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文回答各小题(12分) 读开元杂报 孙樵 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籍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太学,见丛甓(pi,四声)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地,则射堂废已久矣。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戌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则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甿(meng 二声),势不可控,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罢乎?安有廷铮事焉?”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该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庭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tian二声)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桥恨不生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1)孙樵这篇文章出自他所著的那部文集? (2)从孙樵在这篇文章中的叙述可以判断“开元杂报”产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3)从孙樵在这篇文章中的叙述可以说明“开元杂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将“系日条事”、“条布于外”翻译为现代汉语。 2、阅读下列关于反“客里空”运动的叙述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6月15日,《晋绥日报》摘载了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篇章,“客里空”是剧本中的一个捏造事实、品质恶劣的战地记者。《晋绥日报》编者按指出:“我们的编者应该更加警惕,并勇敢地……,肃清客里空。”6月25日至27日,该报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这说明反“客里空”运动是沿着正确轨道进行的。 由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中宣部决定全面推行这一运动。(1)反“客里空”运动时在那一年进行的? (2)“客里空”在中国新闻史里借指什么? (3)反“客里空”运动揭发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反“客里空”运动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2006年新闻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史 一、解释题(每题6分,共24分) 1、“客里空” 2、“开元杂报” 3、美国20世纪初的“掏粪运动”4、美国三大新闻周刊 二、简答题(1题15分,2题16分) 1、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了廉价报纸时期,请简述廉价报纸的特点。 2、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局和意义。 三、论述题(20分):试论述19世纪中、后期中国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特点和进步作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 点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外国新闻传播史要点整理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轨迹 一、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应付大自然的威胁能力增强和共同劳动 2、人类思维能力加强 3、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 (二)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1、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2、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 3、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三)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二、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创设目的: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三、新闻信 ?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的新闻信——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生活、民俗等。 四、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P6)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牛津公报》 ?1665年11月16日创刊,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第一种单页纸式的,刊载新闻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 ?意义:为世界报纸奠定了标准的出版模式,也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二、《每日新闻》 ?是英国第一家日报,于1702年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 ?意义:新闻的连续发布,编辑部的组织和工作效率也都必须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P22) ?核心主张: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猛烈抨击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三个要点:1、对出版物实行检查是违反理性的,充满着悖论 2、强调革命者决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3、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解读:他这些主张,实际上以三点为前提: 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真伪正误,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意见,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权利。 其三,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此论点出发,西方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过程”的观念,这是关于自由报刊理论的基础,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 四、知识税制度的建立和废除(P24) ?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英国国会于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知识税”的废除,使英国报业卸下了承负了一个多世纪的沉重的经济包袱,因而活力倍增。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木铎 2、露布(99传名)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00新名) 7、邸报 8、小报(90名) 9、民间报房 10、《急选报》(98名) 11、《万历邸钞》(02名) 12、《天变邸抄》 13、揭帖 14、旗报和牌报 15、报房京报 16、辕门抄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01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99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2、《蜜蜂华报》 3、《广州纪录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5、《香港公报》 6、《德臣报》 7、《孖刺报》 8、《遐尔贯珍》(99新名) 9、《香港船头货价纸》 10、《字林西报》(99传名) 11、《六合丛谈》 12、《万国公报》 13、《上海新报》 14、《申报》 15、《新闻报》 16、《京津泰晤士报》 17、《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94论)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01论)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 一、名词解释 1、《彙报》 2、《述报》 3、《循环日报》 4、王韬(98论) 5、《万国公报》 6、《中外纪闻》 7、《强学报》 9、梁启超(99传论) 10、《知新报》(00新名) 11、《湘学报》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为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 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年 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 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 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年,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后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极为震恐,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1868年创办并主编《教会新报》 (周刊)。1874年9月更名《万国公报》。1882年于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并任监院。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并改为月刊,仍由其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他宣传中国变法维新。主要编著有《中东战纪本末》与《文学兴国策》。 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评论、通 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它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上)

敦煌进奏院状概况发展: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主要特征 其—,“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其二,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其三,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 其四,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其五,小报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其六,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因而在历代屡遭查禁,朝廷视之为洪水猛兽。 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准确地说,是从中国开始的,公元1008年前后出现的北宋时期的“小报”,是它的源头。 《京报》发展、内容 合法民报盛行于清代,并且正式命名为《京报》。 内容: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章奏 主要特征 其一,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其二,形式比较完备。 其三,报房自主经营。其四,报房自办发行。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蜜蜂华报:《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1833午12月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上刊载《新闻纸略论》—文,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 《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 答题要点分析 ※名词解释(或简述)。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 1.着名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湖南大学2014年考研真题) (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 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