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绿色建筑截留: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地表渗滞蓄: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7.生态公园8.强渗透地面9.天然洼地蓄滞

立体多成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1.生态屋顶

对所有新建或可改造的房屋屋顶进行屋顶绿化(或微型菜园),可有效储存和拦蓄对应面积的雨水100~300毫米,建立空中储水层,同时还可以有效消减城市的“热岛效应”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

2.绿化建筑立面

在城市房屋、围墙、立交桥等建筑立面上种植爬山虎等绿色藤本植物,并在建筑立面墙角处设置植草沟,可有效截留雨水100~150毫米,植草沟中的雨水经蓄滞入渗到土壤中,可供藤本植物吸收,增加光合作用,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

3.生态景观

对所有新建或改造的绿化进行改造,实现旱可高效节水灌溉,涝可快速下渗和滞排,本项措施可有效储、栏、收集、利用雨水150~400毫米。

4.生态道路

对所有新建或可改造道路和硬化地面预埋排灌一体管,将道路和硬化地面上的径流通过排灌管渗至地下,可有效储、栏和收集对应面积雨水100~200毫米。

5.生态水池

修改提高地下消防水池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扩建地下消防水库,新建人工蓄水池以及利益自然湖泊进行错峰调节,削弱径流峰量。

6.生态广场

修改城市绿化、公建、休闲空间的国家规范和标准,科学合理的将城市新建或可改造的广场、小区活动中心广场改成下陷式多功能广场,汛期作为分洪储水的人工景观湖,少雨季恢复广场和活动中心,应对城市特大暴雨洪涝。

7.生态公园

例如北京:城区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龙潭湖公园周边建设大口径回灌井,四五环间约60个郊野公园兴建地形调蓄容积,实现雨水零排放,年综合利用约330万方。

8.强渗透地面

加大渗水路面、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建设比例,发挥对雨水的下渗、截流、滞蓄作用。

9.天然洼地滞蓄

例如北京:结合西部地区山洪滞蓄要求,利用砂石坑建设西部蓄洪回补工程,新增雨洪水调蓄能力700万方,调蓄雨洪水,实现自然回补,涵养地下水源。

奥运中心区屋顶、地面和绿地全部建设雨水设施,年可收集雨水105万m3,20年一遇的暴雨全部蓄集园内。

地下调蓄

地下空间滞蓄利用雨洪

在积水点多发、且对城市安全要求运行较高的地区分别建设地下滞蓄水涵,在城区下凹立交桥建设地下滞蓄利用空间。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排涝格局图

为减轻超标准降雨给城区“东排增加的排涝压力,根据中心城河流水系特点今年积水分布情况,”提出:在城市西部建设以分流消封为主的排水廊道。在城市东部建设以蓄滞为主的调蓄廊道。

西部深隧系统解决城市南部凉水河水系内涝问题,消减洪峰,降低河道水位,主要包括:

1.西客站涵过流能力小的“瓶颈卡口”问题

2.丰草河流域建成区面积增大,入河流量增加问题

3.排涝标准提高,流量增加

4.莲花河、玉泉营等立交桥积水

东部深隧系统解决四大排水体系东部内涝问题。增加雨洪滞蓄,控制下泄,加强流域间的联合调蓄。主要包括:

1.局地暴雨,降雨在南北流域分布不均问题

2.中心城排涝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后,沿途流量增加,导致温榆河,北运河出口流量限制问题。

3.十里河等立交桥积水问题

建设目标:缓解城市内涝,增加雨水利用,降低径流污染

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未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件“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隔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节奏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任务一:海绵体建设

任务二:排水设施建设

任务三:科学调度管理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身体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体建设:1.有效保护现有河湖绵体2.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3.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

(1)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

保护现有海绵体

确权划界及敏感区保护:对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馆管理保护范围确权划界,界定涉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划定天然海绵体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的管理保护范围。重要区域隔离防护:分析岸坡地址条件及水文情势,对重要区域提出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

监测监控措施:对布设断面或监控点,实时监控

(2)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

1.重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摸清现有海绵体现状,对于非经常挡水、抗冲性要求不高的渠化河提及衬砌河床进行改造、更新、复建、恢复生态河岸带

2.水系恢复:恢复水文循环特征,与园林、绿地和景观水体结合,营造适度的生态空间

3.修复污染严重水体:控源截污,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在坡地采取水保措施

(3)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

点状海绵体扩建:蓄水池

在城市小区或公园里设置地下或半地下的雨水蓄积池,将小区屋顶的雨水、花园地面的产流收集起来,用于无雨日的绿地灌溉。

线状海绵体扩建:河湖水系

河湖水系海绵体拓展:增加河流水系集蓄、滞留、承泄能力,在中下游建设生态缓冲带,在入河口恢复滩/湿地

河湖海绵体构建与连通:研究河湖连通的可能性及连通方案,提高城市水体流动性及调配灵活性

蓄滞洪区海绵功能开发:在非汛期将蓄滞洪区作为特殊海绵体,发挥滞留、承泄、净化能力。

海绵体整合:注意滨水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创造亲水活动空间,体现空间层次,错落有致。

任务二:排水设施建设

多尺度排水系统构建

小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源头雨水控制,通过渗、蓄、滞策略排水

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竖向设计和道路竖向设计对雨水综合利用和排放

(2)中尺度排水系统建设

中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中小河道、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

(3)大尺度排水系统建设

大尺度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

调度管理:

1、协调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

2、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

3、通过海绵体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机制

监测预警:

1、依托现有相关系统

2、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传输系统

3、编制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调度预案

(1)调度管理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市政建设和城市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用水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协调的可行方案

在理清各部门职责的条件下,研究海绵体调度多部门核准的可能性、分工、海绵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上下游及左右岸之间分散滞蓄、缓释慢排的调度方案

研究通过海绵体渗、滞、蓄、净、用、排实现城市河道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

(2)监测预警

依托流域水文自动测报、水利防汛预警、城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收集,预警、预报、运算、传输、系统,提高决策指挥能力

通过海绵城市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及调度,提高城市防洪治涝灾综合能力。

下篇文章内容写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地表自然格局和城市上空的降水规律(雨岛效应),造成水循环过程畸变。传统城市建设重社会经济功能、轻生态涵养功能,在内涝防治上片面强调“外排”,导致内涝和缺水问题交替出现——“遇雨即涝、无雨则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落实“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将内涝水“化整为零、变害为利”,在城市水文单元上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 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6)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8)

第六章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案 (71) 6.1 概述 (71) 6.2 建设方案 (73) 6.3工程量 (87) 第七章城市水系统建设方案 (91) 7.1 工程概况 (91) 7.2 建设方案 (91) 7.3 堤顶路工程 (107) 7.4 工程量 (130) 第八章节约能源 (132) 8.1 设计依据 (132) 8.2 工程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134) 8.3 节能措施 (134) 8.4 节能管理措施 (137) 8.5 节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 (138) 第九章环境保护 (139) 9.1 建设地点现状 (139) 9.2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139) 9.3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 (139) 9.4 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41) 9.5 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效果 (142)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43) 10.1 劳动安全卫生 (143) 10.2 消防 (144)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及建设管理 (147) 11.1 组织机构 (147) 11.2 项目建设管理 (147) 11.3 运营管理 (147)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许伟琦

景观园林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应用许伟琦 发表时间:2017-07-10T11:36:08.0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作者:许伟琦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施工难度大、工艺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城市规划、艺术设计、水利等多个方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综合性的环境变化问题与自然灾害问题,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很有帮助。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了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希望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园林;海绵城市;设计;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破坏现象也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对自然生态环境实施保护,我国也在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同时也加大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力度。海绵城市理论是基于缓解和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的应用景观园林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及环境变化问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简析 1.1海绵城市的发展背景 海绵城市理论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城市建设,使城市大地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以便确保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海绵城市理论属于一种生态城市理论,是基于绿色建筑的产生与普及而提出的,也是系统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海绵城市所具备的功能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据生态优先原则,以人工措施结合自然途径的方式,采用科学、适宜的方法进行建设,并结合适宜的景观园林设计方法,以便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更好保护,进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1.2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内涝问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普遍存在且影响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主要愿意之一。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硬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致使雨水无法渗透到土壤中,再加上城市内河道与冲沟的填平,导致雨水无法被有效地吸收和排放,致使雨水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城市内涝的出现。要想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汇”,另一个是“流”。基于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模拟城市径流路径,查找城市雨水的流通路径,并对实际城市径流路径与雨水流通路径进行比较,对遭到破坏的城市自然流径进行修复,以此保证雨水流通的顺畅。同时,在此基础上可有选择的对雨水进行汇聚,一般会选用农田等地方作为汇集地,以此实现对城市内雨水的有效控制,确保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的流通,从而确保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及净水等功能,据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而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理念。 2.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用景观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也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雨水的吸收与排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影响极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水的问题,以便确保景观园林设计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1构建生态走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自然山林所遭受的破坏问题也越发严重,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也在持续减弱,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各个行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乱砍乱伐现象较为严重,森林遭到了严重毁坏。针对这一问题,部分人认为影响不大,只需再种上各种植物即可。事实上,森林在保持生态平衡上所发挥的作用根本是幼小的树苗、果树等植物所无法替代的。森林中参天大树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生长,其的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有效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新种植的植物则不同,因这些植物还比较幼小,根系不够发达,所以对水土也无法起到保护。 针对这种现象,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中,应转变传统的造园意识,放弃用观赏性、美化性植物代替原有植物的思想,摒弃用人工美学彻底改变自然风貌的设计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环境保护这一发展理念,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可依据城市地理优势,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将其与山水资源相结合,构建生态走廊,以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从而缓解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排水防涝的安全性。 2.2建设完善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水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其主要涉及城市绿道建设、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等多个方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基于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可对城市绿道进行科学建设,并采用以公园串联道为核心的绿道体系,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以此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据此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以便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 在市政建设过程中,为避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太过严重的破坏,应当采用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生物滞留设施等方法,对市政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所能够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以此保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应在对城市滨水空间界面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滨水空间分为活力、运动、商业等多个空间,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建设,再结合对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等方法的应用,以此提高城市水景观的设计效果,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利用。 基于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不规则的水岸空间及碎片化的绿地进行串联,以此构建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也能够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提供环境优美的场所,对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基于城市土地硬化而导致雨水渗透被阻碍这一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应用,对于生态驳岸的建设,应当在保证驳岸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对水岸线进行简洁设计,避免人工建设的驳岸与自然驳岸之间相互影响,并利用适宜的本土植物与环保护坡材料对驳岸进行建设,以此保证驳岸的渗水、保水等效果,从而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2667925.html, 海绵城市中“灰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江彬柳颖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海绵城市强调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文章首先介绍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灰色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灰色设施;排水系统;综合管廊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1]。我国 99% 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2],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从源头出发,对雨水进行管理。除了城市中的“海绵体”的建设,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草坪植被等,还需要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灰色设施”进行改造。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 施意见,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防治水涝灾害的能力[1]。所以,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1、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针对城市雨水洪涝的管理理念[2]。是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在面对雨水带来的灾害时具有更强的“自我消化”能力以及更高的“弹性”,又称为“水弹性城市”[2]。其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3]。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及意义 1.2.1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2.2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提高适应极端天气的能力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6c12667925.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

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4~1.8m。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0.9~3.7m。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2.6~8.8m。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2.7~3.1m ,相当于标高35.45~36.15m,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2.0m。 1.2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04T10:14:17.7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石岩1 张娜 2 苗存清 3 [导读] 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政道路的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对城市基础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绵城市理念开始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在城市建设不断向生态化方面发展的当下,可以建设一个生态、可持续、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同时满足市政道路的要求,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应用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城市交通运输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各地城市大力建设市政道路工程,然而市政道路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排洪压力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正常的出行安全。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工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市政道路泄洪难、污染严重等问题,最大限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使得城市防洪防雨工作得到了顺利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会得到更加充足的运用。具体的以防洪排涝角度出发,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当出现暴雨的时候,就会启动防水防洪系统,同时,这不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也是基础。我们从水资源的利用角度出发,海绵城市建设拥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并展现其辅助性功能和价值。这样,就能够吸收雨水,在需要雨水的时候能够调用存储的雨水。最终水资源会更好的展现出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其中海绵城市的作用逐渐凸显。创建海绵城市正是对时代的迎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2建设海绵城市的优点 2.1传统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在降雨初期,雨水内含的污染物过多,且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流至附近水系环境中,造成周边水环境的污染。而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会沿着排水管道内部被排走,不能渗透至路面的地下,所以地下水难以获得有效的水资源补给。若雨降强度较低,则各区域的雨水会快速汇聚,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大排水管道压力,导致雨水外排存在较大难度,引起城市内涝问题。另外,城市道路的绿化、清洁等工作需要大量用水,而雨水却被直接排走,不能得到回收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 2.2海绵城市道路的优势 海绵城市道路路面便于雨水通过地表层而渗透至地下,可以让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水资源补给。与此同时,这种道路可以增强雨水渗透力与滞留力,采用多渠道的雨水排放方法,能够保障城市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还可以减少携带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雨水对道路造成冲刷,进而降低污染程度。 3海绵城市建设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措施 3.1渗透地面的应用 对市政道路的设计和建设而言,渗透地面的应用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对城市土地的硬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然而在当前的土地硬化面积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雨水的渗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环保的重要因素。由于当前土地的硬化没有充分考虑对雨水的排放,一旦出现大雨,就会造成城市的内涝。而渗透地面的应用可以通过增加城市中渗透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率。 3.2道路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雨水收集。在透水地面的功能展现下,对地面径流的雨水口进行积水的处理。这样,就为雨水的收集提供了准备。总的来说,在设计雨水口的过程中,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平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水体的过滤。针对地面上的水,在实际进行过滤的时候应该展现出一定的清洁度,并重点关注几个方面:①在进行种植土铺设的时候应该位于上方。其②应该科学设置砾石。③在安装渗透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第三,缓排滞蓄。想要展现出良好的市政道路设计效果,就应该对缓排滞蓄进行完善的处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特征。对导流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最终从地势环境出发,维持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在该施工环节中,可以让雨水的渗透拥有一定的层次性。第四,排放。在实际进行溢流系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直接把雨水和排水管结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在面临降雨量比较多的季节中,就会排放出大量的雨水。在那些地势不是很高的绿地中,就可以更好的紧急性雨水的存储。总之,在雨水进入市政管网之后,就可以把那些多余的降水排出来。 3.3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比较低的区域内,设置植物、土壤、微生物对雨水进行渗透、净化设施。按照设施的难易程度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生物滞留区域一般设置在建筑小区内的建筑道路、停车场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如果雨水径流污染比较严重,则适合采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并通过植草沟、沉淀池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过滤雨水中较大污染颗粒,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湖南省的衡阳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衡阳市将城延安路、祝融路以及蔡伦达到等市中心的路段改造成海绵城市绿化带,并在绿化带设置了滞留设置,及时拦截雨水中的污染颗粒,雨水收集以后对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使用。生物滞留设施的形式比较多,比较容易与景观结合起来,而且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比较低。但是这种生物滞留设施应用在地势陡峭、地下水位和岩石层比较高的区域,则要采取防渗、换土等措施,以免发生次生灾害,造成安全事故。 3.4完善附属设施和视觉景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

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井绪忠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我国针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通过对自然水资源的吸收、蓄水、净水,实现在水资源短缺时期进行有效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作为海绵城市 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有效的园林植物景观建设对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城市理 念的实际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高重视度,明确园 林植物景观的实际作用与价值,结合有效的应用策略提升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促进城市发展。 一、园林植物景观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一)净化水质,修复栖息地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其重要基础关键就是水生态建设,而其中核心内容则是污水 的处理。针对污水处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园林植物景观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净化,例如湿地等景观。通过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提升城市的 防洪有效性,并调节城市的气候条件,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发展[1]。 (二)补充地下水,防洪防涝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在确保物种多样性发展的同时,起到 良好水资源存储作用。在实际园林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植物景观的运用可以以当地实际情 况为基础,对超标径流系统进行有效解决,并通过与城市雨水灌渠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 水流的高效控制。另外,园林景观中植物的叶脉和根茎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蓄水能力,所以对 园林植物景观的有效建设,可以实现对地下水的补充,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 (三)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的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的良好建设。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植物群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植物的数量与层次,并通过对灌、乔、草等 配置形式的有效使用,可以提升景观的绿化面积,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当然,不同的植物 所起到的净化效果也各不相同。例如针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新疆杨、青海云杉、银白杨、花叶海棠、天山花揪、陕甘花批以及白摔等植物所起到的吸收效果各不相同,需要结合当地 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 二、园林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一)雨水花园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地势低洼的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景 观建设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雨水花园的建设, 不仅具备着较强的观赏性和作用,而且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维护过程相对简单和便捷。也 正因此,雨水花园成为诸多国家地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以下为雨水花园的具体建 设内容和功能:1.蓄水层。针对蓄水层的建设,其深度为10至25厘米左右。蓄水层的建设,可以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促进雨水的渗透;2.覆盖层。覆盖层的建设以树叶和树皮为主要 原料,深度为5至8厘米,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实现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有效阻隔,保存植物 根系中的水分,并为微生物的生存创设良好环境;3.种植层。种植层的建设通过植物吸收、 下渗和微生物讲解等方式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净化。种植曾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原料的选 择中,有机物的选择在10%之内,砂土占85%左右,最后黏土占据5%左右;4.人工填料层。 该层需要具备较强的渗透性,需要以当地实际规划建设面积、降雨特点为基础,合理选用砾石、炉渣等材料进行有效填料;5.石层。针对石层的建设,其厚度需要确保在20至30厘米 左右,以此来提升排水孔自身的排水性[2]。

最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学习资料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 2030)》 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