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教案(下册)

初一语文教案(下册)

初一语文教案(下册)
初一语文教案(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体味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体味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认真自学,顺利达标的。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若有错,随时更

正。

2.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字音。

3.生齐读两遍。

4.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的同学举手。

5.指名板演

(1-9)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10-24)三味书屋的生活。

若把第九小节划为下段,则引导:第九小节写的是什么?(离别百草园)与哪一部分关系紧密?(第一部分)应放在第一段。提示:课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安排的。

三.指导自学1小节

1.引导生自学第一小节

下面请同学读第一小节,其余同学思考:

a. “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b.为什么“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在作者看来却是“乐园”?

2.指名答,师点拨

a.不矛盾。“确凿”说明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草,而“似乎”是因为时间隔得长,

作者不敢肯定。

b.景物之乐;趣事之乐。

四.作业

请同学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2遍,抄到作业本上。

(下课收)

教后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小节叙事写景的顺序,掌握有层次叙事写景的方法;

2.体会捕鸟动作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第二小节叙事写景的顺序,掌握有层次叙事写景的方法;

2.体会捕鸟动作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二.自学指导

(一)1.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指导进行指导。投影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小声读第二节,思考:

1. 用“//”给本节划分层次,思考:这一小节按什么顺序写景?

2.你认为本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这一小节对你今后描写景物有什么启发?

五分钟后交流

2.生自学,师巡视。

3.讨论交流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可按时间划分。

(2)自由发言:“窜”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

低唱、弹琴:拟人,我对虫声的欣赏。

(二)自学指导(二)

1.请同学速读3-6小节,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对表现百草园生活有何作用?3分钟后比

谁回答得好。

2.交流明确

这一神乎其神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的“乐园”情趣。

(三)自学指导(三)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七、八小节,用笔画出描写雪地捕鸟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2.交流明确

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三.作业

请同学们仿照例句写句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也许……,也许……,也许……”。

写到作业本上。(下课收)

教后记: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理解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体会鲁迅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2 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揭示目标。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是:1、理解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体会

鲁迅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2、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顺利达标。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三味书屋的教学方式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加点字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如果你是鲁迅的同学,你在百草园,三味书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5生自学,师巡视。

6交流明确。

a极方正、质朴、博学

b 枯燥、乏味、陈腐、艰深

c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厌倦

d学生自由谈。

三、指导自学。

1请比较阅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a把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生活进行对比,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类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b“研讨与练习一”的第3题。

2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明确。

a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照,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一是“乐园”,一是“最严厉的书塾”,通过比照,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

在写三味书屋时还有两处比照,一是书屋和小园的比照,小园虽小,却是一个自由的天地;

二是先生的入神读书和儿童们偷偷做游戏的比照,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这两处比照又进一步说明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b要求学生说。

教后记: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1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 讲述:同学们,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

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

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板题: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一) 讲述: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语速适中。××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

手帮助纠正。

(二)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同学。

(1)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2)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

(3)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

手?”

(三)讲述:下面,我们把这几个字齐读两遍。

(四)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生字。

可能读错的字有:

掸(dǎn)簪(zān)

三、二读课文,复述课文。

投影: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快速自读全文,4分钟后,比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复述故事梗概。

复述得好的给小组加1分。

2.生自学,师巡视。

3.指名学生复述。

引导:谁比他复述得好?谁能复述得更好的?谁能更有创意的复述?

[学生说得好,教师说:“好”、“对”。如学生说错,其它同学更正]

表扬有创意的学生并给他的小组加分。

四、作业。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两遍。3分钟后默写。比谁速度最快,字体最好,正确率最高。

1.生练习,师巡视,找出学生抄写错或不规范的字,并及时板书到黑板上。

2.生默写。

3.收作业。

4.

教后记: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2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一) 讲述: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

(板题: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思考题:

1.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2.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1.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2.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3.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训练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

3.丑小鸭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当堂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示标。

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白天鹅!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呢?下面我们

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板题:丑小鸭)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当堂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或不认识的字的字用笔标记,然后自己查工具书解决。

1.生自己朗读课文,有不会读或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

2.师板书生遇到的生字词。

3.生齐读黑板上的字两遍。

三、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记叙丑小鸭遇到的不幸遭遇的句子。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失望、胆怯、孤单、可怜等)丑小鸭在这些打击面前,抱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有什么追求?

5分钟后找同学回答。

1.生自学,师巡视。

2.交流明确:

四、三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中的3个小题,5分钟后比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1.生速读课文,讨论,师巡视。

交流明确:

五、作业。

同学们,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总要想到些什么,不知道大家读完了这一课,会想些什么呢?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学习不好,或是在一些方面有不足,他们应该怎么做?

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请把你的收获写在作业本上。

教后记:

4.诗两首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理解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诗两首》。(板题:诗两首)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是:(投影显示)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理解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目标的完成主要靠同学们自主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顺利达标。

同学们,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没有风雨,而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首先请几位同学来轮流朗读这首诗歌,比谁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其余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三、二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们已经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了,接下来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背诵。

1、自己自由朗读、背诵。

2、全班学生齐背。

3、同桌相互检查。

4、时间到后,抽查背诵。(重点是后进生)

四、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大家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诗了,那么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诗歌中作者告诉我们面对生活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有一种积极性的教育。(找几个学生回答,重点是后进生。)

五、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都很好,只要大家面对生活能保持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

生活一定是充满了阳光。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板书:未选择的路)

六、下面请同学来轮流朗读这首诗,比谁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其余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

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七、朗读诗歌,要求读的通顺、流畅。

1、个人自由读

2、分小组朗读

3、齐读。

八、我们已经能够流利的朗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研讨与练习二”,3分钟后来全班交流。

时间到后请同学们来交流、讨论。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写自然界的路,但实际是暗示人生的道路。

悟出的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谨慎;人生道路上不能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九、师总结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了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教后记:

5. 伤仲永

(第1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下面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流利,声音响亮。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指名几位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及时表扬读得准确、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

3.生齐读一遍课文。

三、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1.师:下面请大家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

请边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解释重点字词并能正确译讲课文。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时间到,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

出示译讲方法:

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指名生逐句译讲,发现错误其他学生更正;若还不对,师更正,并适当板书生译错的字词。)

4.生译讲后,自由读课文。

5.生再齐读课文。

四、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课文了,下面请大家背诵课文,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会课文。

2.全班齐背,男女生分开背,小组背,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同桌两个人相互背。

教后记:

5. 伤仲永

(第2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2.能正确默写课文。

学习过程:

六、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2.能正确默写课文。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顺利达标。

七、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停顿正确,声音响亮。同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c)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最先准确回答。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及时表扬读得流利,停顿正确,声音响亮的同学。

2.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生答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师适时点拨。)

八、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

师:下面请大家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

自己小声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

九、当堂训练。

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理解课文了,下面请大家拿出作业本开始默写课文。

a)比一比谁的字体最好;

b)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c)比一比谁的正确率最高。

教后记:

6.黄河颂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颂》。(板题:黄河颂)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祝大家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音正确,吐字清晰。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有错误,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指名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学。

可能读错的字有:

气魄(p?)山巅(diān)狂澜(lán)

哺(bǔ)育九曲(qū)

2.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3.生齐读这首诗。

三.二读课文,朗诵课文。

1.下面比赛朗诵课文,先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练习朗诵,然后指名同学朗诵。

2.男女生比赛朗诵。

3.最后全班一起朗诵。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4分钟后比谁能回答“研讨与练习二”。

明确交流。

从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作者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感情。

五.作业。

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下面写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先自己在练习本上写,2分钟后默写在作业本上。下课收。

教后记: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生看注释①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课文,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的同学。

2.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3.生齐读一遍课文。

三、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讨论并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第1、2小题。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师巡视。

2. 交流。

①“雄健的精神”指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②作者所说的“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

一种幸福。

(只要引导得好,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

四、三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师: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你能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吗?下面大家小声读课文,6分钟时间看谁回答。

1.学生大声读课文,师巡视。

2.交流:让多名学生回答。

比喻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

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

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五、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一遍,写在作业本上。

教后记:

9.土地的誓言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0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0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的誓言》。

(板题:土地的誓言)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课文,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字最清楚。其余同学仔细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1.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并及时表扬声音响亮的同学。

2.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字。

可能读错的字:

炽(chì)痛嗥(háo)鸣谰(lán)语亘(gan)古污秽(huì)

三、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师:请同学们自己认真阅读课文“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研讨与练习一”的第1、2、3小题。

1.生自读课文,思考、讨论。师巡视。

2. 交流。

本题意在揣摩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第1小题提示学生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

第2小题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

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作业。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

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教后记:

10.木兰诗(第一课时)

沁阳永威学校初一语文组

备课时间:2011年月日

授课时间: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1-4小节;

2、正确译讲1-4小节;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中国有句古语: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广泛传诵,木兰的勤劳、智慧、勇敢,人们赞不绝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一起感受这位传奇人物的魅力。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我帮大家设计了两个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1-4小节;

2、正确译讲1-4小节;

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己学习来完成,祝同学们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其余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误,

请随时更正。

2、生读课文,师板书生读错的字音。

3、生齐读

4、可能读错的字:

唧唧(jī)鞍(ān)马

三、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1、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逐字逐词地译讲1——4小节。如有疑问可同桌讨论或举手问老师。8分钟后,比哪些同学能正确译讲。

2、生自学,师巡视,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若有普遍都不会的词语,可及时板书到

黑板上。

3、指名译讲课文。

译讲方法:

每人一句,先读原文,在解释重点字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全句。

易错的地方:

关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句话的理解,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其实这是古文中常见的“互文”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句子的意思是相互交替、补充的。

从直译来看: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其实在这里是讲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

4、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读1—4小节边译讲,若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要及时举手提问。

四、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了解了1—4小节的大意,下面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比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指导理解课文结构,帮助背诵:

各用几个字概括每个情节的内容: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十年征战。

1、生自由朗读,要求熟读成诵。

2、时间到后,请能够背诵的同学举手。师指名学生背诵,重点是后进生,余生认真听,

若有错误请及时举手帮助更正。

3、下面请同学们同桌间相互检查。

4、在刚才的检查的过程中,你检查的同学能正确背诵的请举手。

小结:大家背的都很好,通过大家的自学,同学们已经能完成这节的学习任务,相信同学们这样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

教后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

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2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 4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HT5SS〗 四、教学过程HT5SS〗 (一)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秀教案设计 导读:【《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

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 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课文围绕“ 春”写了什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开学第一课(七年级)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1)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2)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 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秋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二: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 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 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初一语文阅读教案完整版

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语文阅读教案 内容:《语文读本》 阅读目标: 1.掌握并学会运用圈点勾画、读写批注等阅读方法,说出主要内容。 2.结合文中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重点: 1.运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法、读写批注法 阅读指导: 一、读课文《五岁的出走》 (一)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A内容完整。B语言简洁。 C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 2.引导学生运用“要素串连法”,找出本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并加以归纳总结。 时间:5岁地点:外婆家人物:“我”、外婆、舅舅、爸爸等 事件:出走 起因:“我”在外婆家吃螃蟹时,舅舅开“我”的玩笑,引起哄笑,使“我”的自尊心爆裂 经过:全家人十分恐慌,极力寻找“我” 结果:我”变得懂事了 归纳明确: 由于五岁时“我”的出走,引起了家中一大批亲人的恐慌,最终“我”变得懂事了。 (二)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五岁的出走,究竟让“我”懂得了什么? 方法指导: 1.明确:文章主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炼。

A 从文章标题。 B 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 C 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 D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末尾“哪怕离开十分钟,也要告诉大人自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这一关键句加以分析,进一步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亲人们寻找“我”时焦急、恐慌的表现,理解文章主旨。 结合关键语句: A “外婆把镇上的几条街喊遍了,仍不见我的踪影。外婆瘫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哆哆嗦嗦地命令..……,命令..……,命令.. …….。” B.“爸爸骑着……飞一般往家里骑去。” C.“三姨哇的一声哭起来。” 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写“我”的出走引发的外婆、舅舅、二姨、三姨、爸爸等一大批亲人的恐慌,表现了亲人对“我”的极度关心和爱。作为子女,无论在何时何地,首先要考虑父母和亲人的感受,牢记父母和亲人对我们的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本文语言质朴但饱含深情,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至爱亲情的语句,加以赏析。 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从关键字、关键词入手,特别是文中对于亲人恐慌的描写性语句,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书写感悟,体会情感。 示例: “外婆把镇上的几条街喊遍了,仍不见我的踪影,一家人立即陷入了恐慌。外婆瘫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哆哆嗦嗦地命令舅舅和邻家的几个小伙子带上网沿龙河去打捞,命令二姨到六里之外爸爸教书的学校里找他,命令三姨飞跑到我家看看我有没有回家。” 赏析: 这一系列的动词,可见外婆找不到“我”内心的恐慌、焦急、忧虑,而三个“命令”可见外婆考虑的周密,表现了亲人对“我”的极度关心和爱。 二、读课文《囚蚁》 (一)整体感知 套用读刚才《五岁的出走》的方法,概括本文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二)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吴翠敏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读法

五、教学准备: 1.解决生字词 2.掌握写作手法,理解文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 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 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注 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3.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 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 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部编本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 黄晕.(yùn)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