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第5课  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第5课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2.能力目标

培养把握内外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起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大化改新为后人留下了改革求新的历史启示。

(2)历史史实说明统一与团结是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的出现

2. 难点

伊斯兰教兴起和阿拉伯帝国形成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和印度是从上古时期起就闻名于世的亚洲文明古国。到了中古时代,东亚的日本和西亚的阿拉伯,在7世纪前后也开始兴起并愈渐繁荣。

一、东亚:日本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

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受中国影响深远,大化改革前的日本,存在着两大矛盾,而其中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其大化改新又是效法中国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恰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日本同中国、朝鲜半岛距离最近,关系密切)

1、原因:①内因:统治阶级内讧根本

下层民众反抗因素

2、性质: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作用:有利于日本社会经济发展。

强调: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西亚: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阿拉伯社会内部外部环境决定了阿拉伯贵族需要强化统治机能,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出现正是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所以伊斯兰教的兴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阿拉伯国家初步形成的过程,同时伊斯兰教又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广为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特征和重要位置——地处西亚、邻近北非和东南欧)[伊斯兰教的兴起]

1、背景:①内部环境:新旧社会交替

社会矛盾尖锐

②外部环境:外族长期侵扰

社会秩序动荡

2、经过

(1)创始人:穆罕默德

(2)发源地:阿拉伯半岛麦加地区

(3)时间:7世纪

(4)经典:《古兰经》

3、作用

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促进作用

[阿拉伯帝国]

1、全盛:8世纪,横跨亚非欧三洲

2、影响: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推动东西方的交流与沟通

3、灭亡:1258年亡于蒙古军。标志是: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第 4 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Ⅰ、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面貌;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提供地图、图像、历史典籍记载、当代历史研究成果,引导同学们进行史料研习,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史料实证素养。Ⅱ、重点和难点: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Ⅲ、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史料研习Ⅳ、课时:1 课时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呈现亚洲地图,同学们阅读地图对于西亚、南亚、东亚有一个大致了解。教师讲一个《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引导同学们进入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并提出问题:大家还知道阿拉伯在文化上的其他成就吗? 二、合作探究,史料研习 (一)阿拉伯帝国【小组活动一】阿拉伯帝国的概况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教科书内容,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概况,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5 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小组活动二】 结合图文材料. 合作探究: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小组活动三】 学生分组研读:探究奥斯曼帝国如何深刻影响欧洲和亚洲历史?教师点拨: 1. 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2. 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 3. 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 4. 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控制了亚欧商路, 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课后活动: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 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三)南亚的国家引导同学们对于古代印度有初步的时空了解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和所提供的史料,帮助同学们了解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基本情况。 【小组活动四】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德里苏丹国在政治、文化这两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3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 活动用表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日本、印度 考点一自然条件 1 地形 东亚: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②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最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 东南亚: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布布地形格局,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岭多,地形崎岖,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注:气候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大陆伸进印度洋的部分叫印度半岛 2气候 东亚: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是水稻种植的优势 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常年高温,每年分旱雨两季。南亚: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 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3.河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大) 东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长江黄河 东南亚:最长的河且流经国家最多的是湄公河;湄南河、红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级入海口)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形成恒河三角洲。 考点二农业 分布及优势(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大) 东亚西部为畜牧业东部种植水稻及小麦 南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长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有肥沃的黑土、光照充足、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稠密的河网提供运输条件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气候湿润、排水好

九年级历史上:6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华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 (一)华师大版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小王国,西欧逐步进入中古时代封建社会,并形成一系列特点。

【新课探究】 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查理·马特采邑制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 查理·马特改革实行采邑制后,加速了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的发展。查理曼统治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大批贵族接受采邑,其中很多人获得查理曼赐予的“特惠权”,即享有封地内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大权,采邑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大批农民沦为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国王以下的大封建主往往把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亲信贵族和骑士,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主要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处于最低层的是骑士。受封的中小封建主和骑士直接向自己的领主效忠,并承担许多封建义务;领主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附庸和调解附庸之间的纠纷。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利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土内,甚至不能支配一个不直接隶属于自己的小封建主。即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就使西欧封建国家管理系统不完善、王权衰落和政治分裂,战祸连连。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等的庄园。“封建金字塔”沉重地压在广大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的身上。归纳强调:查理·马特推行采邑改革,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 ※参评优质课教案※ ※※※※※※※※※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梁园区谢集镇第二中学徐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能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亚洲主要封建国家东亚日本,西亚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描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讨论以下问题: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善于学习与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他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教学重点: 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本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先预习,要对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地图、图片及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亚洲封建时代形势图》,引导学生看图,教师介绍日本自然与地理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请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导读内容。 二、大化改新 出示导学问题:简述日本出现奴隶制国家的时间及统一的过程?找出并归纳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学生结合问题,再次阅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后,教师结合媒体展示日本古代发展示意图,并讲解:公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解析版)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要点学纲 一、阿拉伯 帝国 (一)帝国的形成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统一; 3.阿拉伯国家的对外扩张。 (二)△政治统治:哈里发→中央官僚机构(各部大臣) (三)经济繁荣:工商业和城市 (四)▲文化繁荣:原因、文化传播贡献 二、奥斯曼 帝国的兴 起 (一)帝国的兴起(13—16世纪) (二)政治统治 1.△最高统治者——苏丹(地位和权力); 2.阶级关系。 (三)▲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进步与阻碍) 三、南亚和 东亚的国 家 (一)南亚国家(参见表1) 1.笈多帝国; 2.△德里苏丹国家。 (二)东亚国家 1.日本:⑴大化改新,⑵镰仓幕府的统治(建立、幕府体制的特点),⑶▲德川幕 府的锁国政策; 2.朝鲜: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⑵△高丽王朝的统治,⑶△朝鲜王朝建立与中朝联 合抗日 3.越南 一、阿拉伯帝国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渐 扩大。7世纪前期,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他 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3.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 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 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 1.13—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攻灭拜占庭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 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2.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 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3.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但帝国控 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三、南亚和东亚国家 南亚国家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

九年级历史上册2.1亚洲封建国家教案中图版

第1课亚洲封建国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主要封建国家如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 时代的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才从野蛮落后的原始状态步入文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 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以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本课的难点一是教材对日本大化改新作了重点介绍,而为什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可能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二是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前些日子日本扣留中国渔船事件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日本的自然特点:它是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二、讲授新课: .1、“大和统一日本”: (1)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2)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 (3)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大化改新”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用问题“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导入这一内容。教学时可按下列四个步骤: (1)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化改新”的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混乱;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 (2 )学生看书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教师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 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 )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 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由教师小结: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增加一个问题: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二)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二)华 东师大版 【内容标准】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丕平献土,欧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城市兴起,君士坦丁堡陷落等史实;能归纳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天主教会的这一独特地位,可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宗教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过何等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与罗马天主教廷。 难点: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二、罗马天主教 1、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说明:教会凭借罗马国教的余威影响西欧,并且趁机扩张。“丕平献土”实际上就是世俗君主与教会势力的互相结合利用(课本36页小字第二段),此后,教皇既是宗教领袖,又获得了一定的世俗权力。 2、基督教分裂(1054年) 东方:东正教 西方:天主教 3、天主教会影响:控制西欧 经济:直接占有大量土地——财 政治:教皇是至高无上仲裁者——权 思想:控制西欧思想和文化——势

4、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主流 天主教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大量土地,从事土地剥削,教民还得交纳“什一税”作为向上帝的奉献,实际都落入教会腰包。 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两大权力体系——世俗政权势力与教会神权势力。西欧封建制初期,罗马教廷势力超过世俗君主势力,干涉各国内政,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世俗君主屈从于罗马罗马教皇。但是他们双方既互有矛盾(课本38页小字),又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中古初期文化落后,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会推行“愚民政策”,教皇曾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神学,扼杀、迫害反对的思想和人士。教会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造成西欧中古时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当然它也渗透到西欧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很多遗迹和踪影,举例:圣诞节、教堂(课本37、41页)、拉斐尔圣母像、米开朗琪罗雕塑、十字架国旗(理解为什么有人把西欧地区归入基督教文化圈)。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 1、背景 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工商业中心)兴起。11世纪前后,随着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城市作为工商业中心开始兴起。 2、影响 经济上:促进手工业和商贸交通发展 政治上: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斗争此起彼伏,市民力量正在成长。 结合课本38页,归纳:一、城市居民的主体是工商业者,是新兴群体;二、城市土地都属于封建主领地,城市居民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实际上是为了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榨;三、形式多样,有的温和(赎买),有的激烈(起义),大多数城市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或独立。 文教上:西欧社会诞生最早一批大学,显示了西欧文化教育的进步和突破神学控制的努力。 总之,西欧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中古社会进入兴盛时期,也为西欧迈向近代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四、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全盛:7世纪前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476年就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到了1453年,比西罗马多了上千年。 2、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6世纪中成为地跨三洲

北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教案

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课程标准】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难点:佛教的兴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新课探究】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历史变迁

2.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对比 (1)图片材料 (2)具体解读:古代印度与今日印度的地理范围不同,古印度还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地。 3.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具体解读:这些城市布局整齐,房屋一般是用砖砌成的,既有简陋的小屋,也有设计精美的宫殿,这些情况反映了明显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2)种姓制度 ①图片材料 ②具体解读 种姓的划分,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当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身体的不同部分转化成四种不同身份的人: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手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因此,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其次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这不仅有身体部位之差,而且使用了“变成”和“生出”这两个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显然首陀罗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等级。 (3)种姓制度的实质:种姓制度是等级制度,是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形成的。它维护的是奴隶主等统治阶级的利益,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 4.佛教 (1)创始人

九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东亚的封建国家_0560文档

2020 九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东亚的封建国家_0560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东亚的封建国家 _0560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国的建立,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阶层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朝鲜和日本历史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通过学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

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重点突破方案: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社会制度开始时代代表性政权名称代表性政权特点原始社会自古以来奴隶社会公元前后高句丽、百济、新罗先后出现,三国鼎立封建社会676年新罗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难点突破方案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区域地理分区测试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区域地理分区小测试(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B处的地表主要的自然景观是() A.荒漠 B.森林 C.草原 D.沼泽 2.2015年2月中国驶往欧洲的货轮经过D岛屿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顺风顺水 B.飓风活动频繁 C.正值雨季 D.新茶上市 3.A处附近的城市为印度重要的() A.钢铁工业城 B.新兴工业城市 C.毛纺工业中心 D.棉纺工业中心 4.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B.绝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C.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稻谷、棉花等 D.首都为全国最大城市 5.南亚地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高的原因是() A. 纬度低 B. 北部高山的屏障 C. 印度洋水温高 D. 西南季风带来的热量 东南亚、南亚国家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据此回答各题。 6.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带季风影响,农业生产具有良好水热条件 B.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均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D.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7.下列关于东南亚与南亚地理特征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南亚以白色人种为主,而南亚以黄色人种为主B.东南亚适宜于天然橡胶生长,而南亚有利于棉花种植 C.南亚产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东南亚属于技术密集型 D.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聚集地,东南亚华人华侨相对较少8.目前给印度农业造成巨大压力,主要来自() A.农村劳动力少 B.耕地面积小 C.人口增长过快 D.劳动力流失 读东南亚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9.巴厘岛不具有的自然旅游风光是( ) A、热带雨林葱郁 B、温暖的海水和海浪 C、奇特的火山群 D、蜿蜒曲折的峡湾海岸 10.巴厘岛与城市③的距离约为( ) A、555千米 B、1000千米 C、1600千米 D、1800千米 11.印度尼西亚鼓励A岛向B岛移民,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A、促进B岛经济开发与发展 B、缓解A岛的人口压力 C、实现本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D、提高B岛人口自然增长率读某岛国示意图(右图),回答各题。 12.图中N地一月降水丰富的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影响B.受西风带控制 C.受东北季风影响 D.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13.影响该岛国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有() A.地形和海陆位置 B.地形和植被C.河流和气候 D.市场和交通 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日本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A.耕地和水能 B.地热和耕地 C.地热和水能 D.硫磺和水资源 15.下列日本工业区中的主要工业部门是高新科技部门的是 A.京滨工业区 B.阪神工业区 C.濑户内海工业区 D.北九州工业区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4)在夏季风势力强盛的年份,我国往往会造成(灾害);而夏季风势力较弱的年份则又会造成(灾害)。 ●案例探究 [案例1]若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北移速度偏快,可能造成 A.黄河流域的汛期提前 B.东北地区雨季滞后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消失 D.南部沿海严重干旱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气候类型特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特别是对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的理解。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面貌 学习重点:了解中古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学习难点:认识亚洲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面貌。 【自主学习课前案】 预习教材,完成学案内容的整理(注意不要照抄教材,语言要简洁,内容要概括), 并在教材标划重点内容及关键词。 一、中古时期的西亚 二、中古时期的东亚 (一)日本: 中央集权体制:背景: 根据预习情况整理本课知识结构(采用大括号形式) 【课堂探究课中案】 一: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1、结合课文P24《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和上面的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举例说明阿拉伯商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做出的贡献? 二、中国制度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材料一: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材料二:“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制度文化对高丽国的影响。(6分) ⑵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试结合本课所学,举出唐宋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8分)【达标训练课后案】 1、西方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据此可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是() A. 中国人 B. 阿拉伯人 C. 法兰克人 D. 罗马人 2、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A. 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4、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5、 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①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②武士听命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④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7.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政体的纽带是() A.政治号召 B.宗教信仰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8.小明代表学习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古代罗马 B.古代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阿拉伯 9.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C) A.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字母文字的向东传播 C.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D.促进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 10.宗教在中古时期的国家统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家都确立了自己的国教,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它们的共同国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教学设计】《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历史北师大九上) (2)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一单元“上古文明”第2课内容,主要讲述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及中国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大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早期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先后也出现了世界上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其性质;了解佛教的创立。 2.知道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认识其形成的根源,提高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 能力。 2.通过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认识,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会远古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电视剧《西游记》画面,提问:《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哪里求取哪个宗教的经典? 剧中的如来佛祖是否答应赐给他们经书?佛教是怎么诞生的?其诞生地还有哪些文明?今 天我们一起学习《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地理环境 (1)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古代印度》两幅地图,学生读图说出古 代印度的地理范围。 师总结: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的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分布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 度河,东部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之为“身毒”“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 (2)结合地图和教材文字,概括印度文明的兴起和历史演变。教师总结:印度河流域是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大约公元前2019——前1600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 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并逐步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种姓制度 (1)师:(如下图)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 层? 生: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从各种姓权 利和地位看,第一二种姓属于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属于被统治阶级,首陀罗地位尤其低下。

高考地理世界地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专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世界地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专项复习教案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东亚和东南亚、南亚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各区地理概况,[读图识记]东亚: ①20oN纬线穿过:北部湾、琼州海峡及海南岛(海口)、南海、巴士海峡附近。②23o26′N纬线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海峡、澎湖列岛、台湾岛(玉山)。③40oN纬线穿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草原(黄河几字大拐弯)、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海、本州岛。④50oN纬线穿过:蒙古、中国、日本海、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⑤蒙古:80oE-120oE,50oN附近。⑥朝鲜半岛:为35o N,128 oE穿过。黄海、日本海、朝鲜海峡三面围绕。东南亚: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南亚: 1.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2.七国及克什米尔地区,首都;3.喜马拉雅山脉、德干高原、印度河?D?D 恒河平原;4.北回归线。二、预习内容(一)、东亚: 1位置范围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读出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2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河流短促 3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注意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秦岭―准河一线(35oN))、区别;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 4人口和经济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二)、东南亚: 1.范围(10°S~25°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沿海国――缅、泰、柬、越、马,老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