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锦标赛历史上历届冠军及其决赛对手和最终比分

世界锦标赛历史上历届冠军及其决赛对手和最终比分

世界锦标赛历史上历届冠军及其决赛对手和最终比分
世界锦标赛历史上历届冠军及其决赛对手和最终比分

斯诺克世界锦标赛是斯诺克台球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赛事。无论是从影响力、奖金规模还是职业排名积分来看,一年一度的世界锦标赛都堪称斯诺克台球最高水平的比赛。

首届世界锦标赛在斯诺克台球传奇人物乔·戴维斯(Joe Davis)等人的组织下于1927年举行。比赛在多个地方进行,其中决赛在伯明翰的Camkin's Hall举行。决赛中乔·戴维斯以20-11击败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夺冠,并赢得6.10英镑(今约200英镑)的冠军奖金。而艾伯特·柯普(Albert Cope)则打出了那一届比赛的单杆最高分60分。

历届冠亚军决赛数据

下面列出的是世界锦标赛历史上历届冠军及其决赛对手和最终比分:

年份冠军决赛对手决赛比分/赛季

1927年乔·戴维斯(Joe Davis)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20 - 11 n/a

1928年乔·戴维斯(Joe Davis)佛雷德·劳伦斯(Fred Lawrence)16 - 13 n/a

1929年乔·戴维斯(Joe Davis)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19 - 14 n/a

1930年乔·戴维斯(Joe Davis)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25 - 12 n/a

1931年乔·戴维斯(Joe Davis)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25 - 21 n/a

1932年乔·戴维斯(Joe Davis)克拉克·麦克科纳奇(Clark McConachy)30 - 19 n/a 1933年乔·戴维斯(Joe Davis)威利·史密斯(Willie Smith)25 - 18 n/a

1934年乔·戴维斯(Joe Davis)汤姆·纽曼(Tom Newman)25 - 23 n/a

1935年乔·戴维斯(Joe Davis)威利·史密斯(Willie Smith)25 - 20 n/a

1936年乔·戴维斯(Joe Davis)贺瑞斯·林祖姆(Horace Lindrum)34 - 27 n/a

1937年乔·戴维斯(Joe Davis)贺瑞斯·林祖姆(Horace Lindrum)32 - 29 n/a

1938年乔·戴维斯(Joe Davis)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37 - 24 n/a

1939年乔·戴维斯(Joe Davis)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43 - 30 n/a

1940年乔·戴维斯(Joe Davis)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37 - 36 n/a

1941年-1945年间比赛中断

1946年乔·戴维斯(Joe Davis)贺瑞斯·林祖姆(Horace Lindrum)78 - 67 n/a

1947年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82 - 63 n/a 1948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84 - 61 n/a 1949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80 - 65 n/a 1950年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51 - 46 n/a 1951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58 - 39 n/a 台球协会管理委员会(the Billiards Association and Control Council)组织

1952年贺瑞斯·林祖姆(Horace Lindrum)克拉克·麦克科纳奇(Clark McConachy)94 - 49 n/a

World Matchplay阶段

1952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38 - 35 n/a 1953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37 - 34 n/a 1954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沃尔特·唐纳森(Walter Donaldson)39 - 21 n/a

1955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37 - 34 n/a

1956年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38 - 35 n/a

1957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杰克·瑞(Jackie Rea) 39 - 34 n/a

1958年-1963年间比赛中断

挑战赛制阶段

1964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19 - 16 n/a

1964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雷克斯·威廉姆斯(Rex Williams)40 - 33 n/a 1965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37 - 36 n/a

1965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雷克斯·威廉姆斯(Rex Williams)25 - 22 n/a 1965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佛雷德·范·任斯伯格(Fred Van Rensburg)39 - 12 n/a

1966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佛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5 - 2 (matches) n/a 1968年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埃迪·查尔顿(Eddie Charlton)39 - 34 n/a

淘汰赛制阶段

1969年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加里·欧文(Gary Owen)37 - 24 n/a

1970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37 - 33 n/a

1971年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沃伦·辛普森(Warren Simpson)37 - 29 n/a 1972年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37 - 32 n/a 1973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埃迪·查尔顿(Eddie Charlton)38 - 32 n/a

1974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格雷厄姆·迈尔斯(Graham Miles)22 - 12 1973/74 1975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埃迪·查尔顿(Eddie Charlton)31 - 30 1974/75 1976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27 - 16 1975/76 以下开始在克鲁斯堡剧院举办

1977年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克里夫·索本(Cliff Thorburn)25 - 21 1976/77 1978年雷·里尔顿(Ray Reardon)佩里埃·曼斯(Perrie Mans)25 - 18 1977/78 1979年特里·格里菲斯(Terry Griffiths)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24 - 16 1978/79 1980年克里夫·索本(Cliff Thorburn)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18 - 16 1979/80 1981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道格·蒙特乔(Doug Mountjoy)18 - 12 1980/81 1982年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雷·里尔顿(Ray Reardon)18 - 15 1981/82 1983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克里夫·索本(Cliff Thorburn)18 - 6 1982/83 1984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16 1983/84 1985年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18 - 17 1984/85 1986年乔·约翰森(Joe Johnson)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18 - 12 1985/86 1987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乔·约翰森(Joe Johnson)18 - 14 1986/87 1988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特里·格里菲斯(Terry Griffiths)18 - 11 1987/88 1989年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约翰·帕洛特(John Parrott)18 - 3 1988/89 1990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12 1989/90 1991年约翰·帕洛特(John Parrott)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11 1990/91 1992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14 1991/92 1993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5 1992/93

1994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吉米·怀特(Jimmy White)18 - 17 1993/94 1995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奈杰尔·邦德(Nigel Bond)18 - 9 1994/95 1996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彼得·艾伯顿(Peter Ebdon)18 - 12 1995/96 1997年肯·达赫蒂(Ken Doherty)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18 - 12 1996/97 1998年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肯·达赫蒂(Ken Doherty)18 - 12 1997/98 1999年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18 - 11 1998/99

2000年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马修·斯蒂文斯(Matthew Stevens)18 - 16 1999/00

2001年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18 - 14 2000/01 2002年彼得·艾伯顿(Peter Ebdon)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18 - 17 2001/02 2003年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肯·达赫蒂(Ken Doherty)18 - 16 2002/03 2004年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格雷姆·多特(Graeme Dott)18 - 8 2003/04 2005年肖恩·墨菲(Shaun Murphy)马修·斯蒂文斯(Matthew Stevens)18 - 16 2004/05 2006年格雷姆·多特(Graeme Dott)彼得·艾伯顿(Peter Ebdon)18 - 14 2005/06 2007年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马克·塞尔比(Mark Selby) 18-13 2006/07

2008年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阿里·卡特(Ali Carter)18-8 2007/08

2009年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肖恩·墨菲(Shaun Murphy)18-9 2008/09

2010年尼尔·罗伯森(Neil Robertson)格雷姆·多特(Graeme Dott)18-13 2009/10 2011年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贾德·特鲁姆普(Judd Trump )18-15 2011/5 本文出自斯诺克粉丝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0095366.html,/thread-5838-1-1.html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 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 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 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 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 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 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 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 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 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 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近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四川)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2012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34题)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琐》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9题)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6.(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2、地动仪。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3、圆周率。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4、“祖公理”。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近代世界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及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世界( 1917 ——今) 近代世界 古代世界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11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十一整合训练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人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发了殖民扩张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5、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8、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9、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 ) 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 B.打击荷兰势力,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近代中国与世界

1.历史的由来:英语历史意为“一个人的点查记录”;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意为“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2.历史的主要含义:历史,或简称史,历史的第一个含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3.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考古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社会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4.学习历史的原因: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然而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5.“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为时间意,即迁流之义,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为空间意,指方位。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 6.(1)中国传统社会的“天下观”:“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界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出的一套世界秩序观。它具有鲜明的人文和政治含义,既体现了“天下一家”的高级旨趣,又显示了森严的尊卑等级特征。 (2)“天下观”的具体含义: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 二、一种人文与政治的构想 1、体现了“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 2、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 华夏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7.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 广大人民生活困苦 二、社会经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的主体。 三、军事上: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的武装力量,八旗兵约有20万,绿营兵约有60万(1812年),另外还有临时招募的乡勇。除京都以外,驻地高度分散。当西方军队已经使用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炮时,清朝士兵仍沿用数百年来的旧式“冷兵器” 四、思想上:严酷的统治思想、科举考试的束缚 五、对外政策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形成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局面。至十八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此,清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闭关自守、限制贸易的对外政策。但是,这项政策没有将

最新最全面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部分: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结总汇(精华版)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柏拉图,亚 古 代 世 界 古代希腊 里士多德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精神发展 宗教改革:马丁 ?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工业革命:增强欧美国家的力量,列强瓜分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逐步形成 近 代 世 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689 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1787 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欧美代议制 确立与发展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和实践 1848 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 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 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近代世界 科学技术 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 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 1929 — 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多极化趋势 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苏俄革命 和建设 现 代 世 罗斯福新政 及影响 界 ( 当今世界政治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 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191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当今世界经济 的全球化趋势 —— 今 )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 2001 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 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技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高中历史之世界古代史高考题汇总

世界古代政治制度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 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2015全国Ⅰ卷】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2015福建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B: 古罗马文明C: 不列颠文明D: 阿拉伯文明 5、2015江苏“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6、2015安徽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7、2015四川《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8、2015海南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9、【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2016年新课标全国Ⅱ卷】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 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我国历史年代表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73年班超出使西域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960年)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世界史常考历史事件时间表 世界古代史 一、古希腊: 1、梭伦改革开始(前594年): 2、克里斯提尼改革开始(前506年): 3、伯利克里时代(前443年---前429年): 4、智者运动(前5世纪中叶): 二、古罗马: 1、罗马共和国建立(前509年): 2、《十二铜表法》颁布(前449年): 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 世界近代史 一、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叶); (1)经济: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4、15世纪); 2、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3、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改革开始(1517年); 4、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8年)、达伽马达印度(1498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149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开始(1519年); 5、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 6、英国在北美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607年);

7、荷兰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7世纪); 8、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 9、三次英荷战争(1652年---1674年); (2)政治:10、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 1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 12、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 13、英法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 14、启蒙运动(17、18世纪); 15、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确立(17世纪末); 16、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 17、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1787年); 18、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1)经济: 1、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65年); 2、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 3、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79年); 4、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1785年); 5、瓦特改良蒸汽机(1782年); 6、富尔顿发明汽船(1803年);(1807年) 7、史蒂芬孙发明火车(1814年); 8、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部分).docx

. 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 ★世界近代史与近代化 1、世界近代史是指:公元14 世纪~ 1917 年,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近代化:即现代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自由化、科学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民主化、法制化) ★世界近代史教材内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世界近代文学艺术 ★世界近代史阶段划分 (1)14世纪~ 18 世纪:手工工场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2)18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3)19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手工工场时代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原始积累;人的解放;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 【大事件】 ⑴经济:新航路的开辟(15、16 世纪) ⑵文化:文艺复兴( 14~ 17 世纪)宗教改革(16世纪) 近代自然科学(哥白尼、伽利略) (二)、17-18 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阶段特征】 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大事件】 ⑴经济: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 18 世纪) ⑵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1789 年~ 1794年) ⑶文化:牛顿经典力学体系(1687 年)启蒙运动(17~18世纪) ★蒸汽时代: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中期 【阶段特征】 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及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及中国与世界重要历史事件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关心,高中历史大事年表示怎样的,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精选 中国屈辱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国民大革命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高中历史之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

【高中历史】中国史+世界史专题突破,复习必备!中国史热点专题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 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新视角] 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 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