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_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_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_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_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29卷第5期2007年9月

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9,No.5Sep.,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5-0143-07

收稿日期:2006-11-30;修订日期:2007-01-19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国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及其预警0(编号:2004DIB3J092)。作者简介:石淑芹,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GIS 工程。E -mail :ss q0533@https://www.doczj.com/doc/6614197393.html,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石淑芹

1,2

,陈佑启

1,2

,姚艳敏1,2,李志斌

1,2

,何英彬

1,2

(1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182@104hm 2;o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152@104t 。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109@104t,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136%和441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153%;?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耕地变化;耕地质量评价;粮食生产能力;GIS;空间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与粮食需求量迅速扩张已经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分析研究当前耕地资源的变化格局和态势,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国内外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国内外在耕地资源动态监测领域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

,同时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3~5],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欧美地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较多,其研究更多侧重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国内由于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即注重耕地数量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也有一些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单产影响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其目标是从耕地数量入

手评价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研究方法上,国内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之间相关分析的居多,很多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因数据资料不足等原因而局限于定性描述,或仅对耕地中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目前还缺乏耕地变化空间分布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分析

[6~15]

鉴于此,本次研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3S 0技术,着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为加强区域耕地资源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稳固粮食生产体系,保护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798@104

hm 2

,位于吉林省松嫩平原的西南部,包括镇赉县、白城市、松原市、洮南市等17个县市(图1)。地势海拔在

图1 研究区域分布

Fi g 11 Th e location of the s tudy area

108m~1178m 之间,常有高出地面15m~60m 的小漫岗,年平均温度4e ~6e 。本地区耕地资源分布较多。其中,位于西部农牧业区的耕地开发较晚,是吉林省发展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的地区;位于中部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开发较早,是吉林省粮豆产量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地区,也是糖、油的集中产区之一。

2 数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211 基础数据

本次研究需要的行政区划数据、基于农户调查的粮食单产数据、1993年和2003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数据,以及与耕地资源质量密切相关的DE M 、降水、无霜期等自然环境数据和灌溉面积、粮播面积、化肥纯量、乡村劳力和农机总动力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均来源于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国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及其预警0所建立的/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0的支持。212 野外土壤采样与室内分析

本次调查的土壤养分野外采样点是2005年采用网状均匀布点模式,采样间隔为30km @30km,利用GPS 进行实地样点空间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样点的位置,或补加采样点,以便使每个耕地评价单元内均有样点分布,采集127个样点0cm ~20cm 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并记录样点实际经纬度坐标、土壤类型、作物类型、单产水平、施肥状况、种植制度、地形地貌、灌溉条件、农田设施等情况。

将土样送到土壤化验室,由检测人员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 法)进行土壤样品的测试分析,得到有机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化验数据。213 数据处理

Kriging 内插法是目前地统计学应用最广泛的最

优内插法,因此在数据处理中,对野外调查的采样点

土壤养分数据(包括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基于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数据采用GIS 的克里金插值,生成1000m @1000m 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图和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利用/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0中的灌溉面积、粮播面积、化肥纯量、乡村劳力和农机总动力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得到研究区域各县市灌溉保证程度(灌溉面积P 粮食播种面积)、亩均化肥施用量(化肥纯量P 粮播面积)、机械化程度(乡村劳力P 农机总动力)、无霜期等指标值属性数据;在Arc GIS 中将这些属性数据与县级行政区划数据连接形成新矢量图,并其转换成1000m @1000m 的栅格图。

本次研究中采用简化处理,将耕地到最近道路的距离作为道路通达性指数,利用Arc GIS 的straight line 命令计算耕地距道路的距离,生成1000m @1000m 的道路通达性图。通过ArcGIS 的slope 命令将DEM 数据衍生出1000m @1000m 的坡度图。

3 研究方案及步骤

本文在评价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

生产能力影响时,首先分析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特征,然后利用GIS 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质量分为5个等级并对耕地质量进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最后根据各等级耕地变化情况和各等地平均粮食单产数据,对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变化进行分析(图2)。

311 耕地数量变化分析方法

在Arc GIS 软件环境下,通过对吉林中西部地区1993年和2003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叠加运算,提取出两期耕地利用数据,并生成两期耕地资源分

144

资 源 科 学29卷第5期

布图;然后分析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数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提供基础。

312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研究方法

本次在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借鉴了国内外已有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并结合研究区域粮食生产资源环境特点,在主导性原则、地域性与普适性原则、空间变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评价过程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确定了吉林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土壤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影响土地质量的12个评价指标。其中自然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坡度、降水量、无霜期;土壤因素方面的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指标包括灌溉保证程度、亩均化肥施用量、交通通达度、机械化程度;然后利用ArcGIS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便统一各指标值的量纲,并建立标准化后的各评价要素图。对于土壤有机质、灌溉保证程度等正向型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X i-X min)P(X max-X min);对于坡度等逆向型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1-(X i-X min)P(X max-X min)。本次研究中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权重,采用土地综合指数评价法得到以像元为单位的土地质量指数

S=E n i=1W i P i

并利用ArcGIS生成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图,采用ArcGIS分等方法中的自然断点法,将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得到土地质量等级图。利用GIS的空间分析优势,将1993年和2003年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现状数据与上述土地质量等级图叠加,提取1993年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与2003年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再将1993年和2003年两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叠加,得到耕地质量变化分布图(图3)。结合吉林省中西部县级行政区划数据、DE M、地形地貌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从总体、结构特征和地域差异3个方面综合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313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方法在耕地数量变化监测和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研究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粮食单产数据,并参考农业统计数据中的粮食单产数据,确定各等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然后根据各等级耕地变化数据和各等

地平均粮食单产数据,分析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

图2基于GIS的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质量等级分布Fi g12Dis trib ution of land q uali ty gradin g b ased on GIS

图3各等地变化

Fi g13Change of cul ti vated l an d of every grade

总产变化。

4结果与分析

411近10年耕地数量变化及其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近10年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净增加了0182@104hm2。增加的耕地面积中,未利用土地开发占50182%,牧草地开垦为耕地占45178%,园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分别占1163%、1123%和0154%。耕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用地占用以及由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摞荒与毁地,其中,耕地改为园林地占59136%,改为建设用地占25115%(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占86159%、交通用地占13141%),改为牧草地占9105%(天然草地占96160%、人工草地占3140%),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占16126%(盐碱地占86177%、荒草地占11134%、沼泽湿地占0195%、裸土沙地及其它占0195%)。耕地数量变化发生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南部海拔低于400m、坡度小于2b的地区。

近10年来,研究区域的部分水田和旱地之间也

145

29卷第5期石淑芹等: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发生了相互转化。其中,增加的耕地中水田增加数量占耕地增加总量比重的58131%,旱地增加数量占耕地增加总量的41169%;而耕地的减少主要表现为旱地的减少,占耕地减少总量的97160%,水田减少仅占耕地减少总量的3140%。

412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及其特征

研究发现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耕地资源质量结构在1993年和2003年有所不同,其中199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一等地耕地面积占9119%,二等地耕地面积占30135%,三等地耕地面积占41107%,四等地耕地面积占13191%,五等地耕地面积占5148%;200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一等地耕地面积占9120%,二等地耕地面积占30151%,三等地耕地面积占40170%,四等地耕地面积占13170%,五等地耕地面积占5189%。通过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研究发现,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小;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的耕地增加数量最少(图3)。而这五种不同等级耕地的净变化表现为:一等地、二等地、五等地耕地是净增加;三等地与四等地是净减少。其中,一等地净增加占耕地净增加总量的2183%,二等地净增加占耕地净增加总量的22110%,五等地净增加占耕地净增加总量的75107%;三等地净减少占耕地净减少总量的66105%,四等地净减少占耕地净减少总量的33195%。

分析发现:减少的耕地中,一等地耕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建设用地占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造成的盐碱地;二等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三等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退耕还林和不合理利用方式造成的盐碱地;四等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建设用地占用和退耕还林;五等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建设用地占用。增加的耕地中,一等地耕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牧草地的开垦;二等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牧草地的开垦和后备宜农资源的开发;三等地、四等地、五等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荒草地的开垦。

同时,从地域分布看,减少的耕地中,一等地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白城市地区的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处与松嫩平原交界处,少量位于洮南市;二等地减少分布在镇赉县和通榆县的平原地区以及农安县丘陵地区;三等地减少主要分布在镇赉县北部、扶余区台地和九台市丘陵地带;四等地减少主要分布在镇赉县北部、扶余区台地和九台市丘陵地带;五等地减少零星分布在舒兰市、公主岭市东部、长岭县东部的丘陵地区。增加的耕地中,一等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洮南市、白城市市辖区的松嫩平原西部、靠近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处;二等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部农安县的台地地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的镇赉县;三等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扶余区、榆树市、德惠县、农安县和九台市;四等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双辽县、公主岭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区和榆树市地区;五等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区。

413各等耕地平均粮食单产的确定

通过农户调查获得土壤采样点附近2003年、2004年、2005年3年粮食单产数据,取每个采样点附近3年粮食单产平均值作为该采样点粮食单产,并利用ArcGIS生成采样点粮食单产图;然后通过对落在同一耕地质量等级范围内的各采样点粮食单产数据再取平均,计算出各等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并参考农业统计数据中的粮食单产数据对各等耕地平均粮食单产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各等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数据为:一等地粮食单产9000kg P hm2,二等地粮食单产8400kg P hm2,三等地粮食单产6000kg P hm2,四等地粮食单产4500kg P hm2,五等地粮食单产3000kg P hm2。

414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变化的影响

根据各等级耕地变化数量和该等地平均粮食单产数据,可得到每个等级耕地的粮食总产变化信息;并通过汇总每一等级耕地的粮食总产变化量,便可分析区域内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41411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净变化的影响通过计算因不同等级耕地面积增加而增加的粮食产量与因不同等级耕地面积减少造成粮食产量减少的差值,可得到研究区域粮食总产净变化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粮食总产净增加0152@104t。其中,一等地粮食总产净增加019@104t,二等地粮食总产净增加6155@104t,三等地粮食总产净减少10174@ 104t,四等地粮食总产净减少4114@104t,五等地粮食总产净增加7195@104t(表1)。

41412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增加的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共增加了39161@ 104t。通过分析发现,二等地增加面积虽然只占耕地增加面积总量的28161%,却使粮食总产增加了17164@104t,占粮食增产总量的44153%;五等地增加的面积最多,为3113@104hm2,占耕地增加总量的42164%,但是其粮食总产增加的幅度仅为二等地总

146资源科学29卷第5期

产增加幅度的一半,其五等地粮食增加量占粮食增加总量的23170%;一等地耕地增加面积为五等地增加数量的1P10,但一等地粮食总产增加量占五等地粮食总产增量的1P3(表2)。

41413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减少的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因耕地质量的变化减少了39109@104t,其中,二等、三等、四等地粮食减少量占粮食减少总量的91148%。特别是二等地减少面积占耕地面积减少总量的20125%,其粮食总产减少量却占粮食减少总量的28136%(表3)。

表1耕地变化对粮食总产净变化影响分析

T able1Net cha nge a mount o f cultiva ted land quantity a nd g ra in y ield

耕地等级

面积净

变化

面积净增加

或减少占其

总量比

产量净

变化

产量净增加

或减少占其

总量比(@104hm2)(%)(@104t)(%)

一等地0110218301905184

二等地017822110615542153

三等地-117966105-1017472118

四等地-019233195-411427182

五等地216575107719551162

合计01820152

表2各等级耕地数量增加使粮食总产增加分析

T ab le2I ncrea se a mo unt o f every g rad e cultiv ated la nd a nd gra in y ield

耕地等级粮食单产

(kg P hm2)

面积增加

(@104hm2)

增加比重

(%)

产量增加

(@104t)

增加比重

(%)

一等地90000131412221797104

二等地84002110281611716444153

三等地6000111315140617817111

四等地45000167911331017161

五等地3000311342164913923170

合计713410010039161100100表3各等级耕地数量减少与粮食总产减少分析

T a ble3Decrea se a mo un t o f ev ery g ra de cu ltiv a ted la nd a nd gra in y ie ld

耕地等级粮食单产

(kg P hm2)

面积减少

(@104hm2)

减少比重

(%)

产量减少

(@104t)

减少比重

(%)

一等地90000121312211894183

二等地84001132201251110928136

三等地60002192441791715244182

四等地4500115924139711518130

五等地30000148713611443168

合计615210010039109100100 415原因分析

(1)耕地数量变化原因。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发现耕地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农业结构调整,部分林地与天然草地转化为耕地;o对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沼泽湿地等的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中的盐碱地和裸土沙地进行改造或改良开发成耕地。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退耕还林、还草: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过程中,一部分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被退耕还林或还草,使耕地数量减少;o建设用地占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居民点及交通等非农用地面积不断扩展,占用了大量耕地;?撂荒、毁地:一是松嫩平原西南部地区,由于盲目开发水田造成大量水田返盐严重,产生盐渍化并伴有沙化,使部分土地撂荒;二是前几年盲目上马的开发/五荒0项目,有些不宜耕种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受地理环境影响和土层薄等原因,耕种几年后,山石裸露,而无法继续耕种,不得不撂荒;三是由于种植田间防护林,造成田边歇荫地大量增加,不适作物生长,产生部分耕地撂荒。

(2)耕地质量变化原因。从空间分布上看,耕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园林地、牧草地与未利用土地等,耕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用地占用以及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所造成的摞荒与毁地。通过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耕地增加的地区大都是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土地盐碱化现象突出,土地适宜性及土地生产力相对较低的耕地。本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加重了风沙干旱和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区内两翼高、中间低,各大主干河流贯穿中部的地形构造,增加了中部地区雨季涝灾的可能性;中部低洼地区土壤质地粘重,渗水性弱,加重了涝灾的程度,使该区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受到阻碍。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带,水资源成为该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地表水多为矿化度和pH值较高的内陆型咸水湖,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有的地区甚至变为盐碱地,不适于灌溉。因此,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而近些年由于退耕还林还草、非农业建设用地(包括城市与农村居民点及交通用地等)占用的耕地大多是一些地势平淡、交通便利、水土条件有约、土壤质量较高、便于集约化经营的优质耕地。很显然,优质耕地的减少对本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3)耕地变化引起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原因。近10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的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的数量最少。通过叠加分析发现,耕地的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

147

29卷第5期石淑芹等: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39109@104t,其中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136%和44182%。同时,研究区域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的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的数量最少。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153%。

5结论及对策建议

(1)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耕地属性的两个方面。在投入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耕地面积的消长对粮食生产起强约束作用[13]。但是,在研究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时,仅仅考虑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考虑耕地资源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差异这一重要因素;因为不同地区耕地资源质量不同,粮食单产就有差异;减少1hm2高产田比减少1hm2低产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即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对粮食生产有显著影响。此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有直接影响,由于数据以及时间所限,本次研究没有对此展开深入分析与定量评价。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继续完成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探索。总体而言,以往有些研究其目标只从耕地数量或质量一方入手进行粮食生产影响评价;还有一些研究由于难以获取早期与耕地质量相关的数据,而对耕地质量变化采用定性描述或仅对两期土壤肥力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的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研究方法有所创新,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自1997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0政策正式提出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稳定、优质耕地资源数量不同程度的减少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同时也为吉林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正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真正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途径是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重大战略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因此,为了稳固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主产区地位,可以采取改良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合理施肥,改良土壤,保护地力,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有计划地开发并保护好有限的宜农荒地资源,建设基本农田,配套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资源生产效率,加强生态治理与建设,保护土地利用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提高本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Turner II B L,Meyer W B,Skole D L1Global Land use P Land c over

change:towards an inte grated study[J].Ambio,1994,23(1):91~95.

[2]Turner II B L,D.Skole,G.Fis her,et https://www.doczj.com/doc/6614197393.html,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cience P Research Plan[R].IGBP Report No.35and HDP

Report No.7.Stockhol m and Geneva,1995.

[3]FAO.Gui delines for Land Use Planning[M].FAO Devel opment

Series,R ome,1993.

[4]D umanski J,Pieri#C#.Land quality indicators:res earch plan[J].

Agriculture Ecosyste ms&Envi ronment,2000,(81):93~102. [5]Acton D F,G regorich L J.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Heal th of Our

Soils 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 ture in Canada.Research Branch:

Centre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M].Agriculture

and Agr-i Food Canada,Ottawa,Canada,1996.

[6]何艳芬,张柏,马超群.吉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对粮食生

产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4,26(4):119~125.[HE Yan-fen,

Z HA NG Bai,MA Chao-qun.D ynamic change of cul tivated land and

its i mpact on grain-produc tion in J ili n Provi nce[J].Resourc es

Sc ienc e,2004,26(4):119~125.]

[7]邵晓梅.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J].地

理科学进展,2003,22(1):30~37.[SHAO Xiao-mei.An anal ysis

on the effect of regi onal land use change on grai n producti on[J].

Progress in Geo graphy,2003,22(1):30~37.]

[8]陈佑启.我国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业

工程学报,2000,16(6):29~32.[CHEN You-qi.Arable-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 ts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 f The Chinese Soc iety o f Agricultural Engine ering,

2000,16(6):29~32.]

[9]陈佑启,PeterH.Verburg,唐华俊.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

粮食生产影响的建模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4):

22~26.[CHEN You-qi,PeterH.Verburg,TANG Hua-jun.

Modeli ng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grain

producti on[J].China Land Science,2000,14(4):22~26.] [10]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

质量的动态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92~96.[

GAO Zh-i qiang LIU J-i yuan ZHUANG Da-fang.The dyna mic changes

of the gravi ty center of the farmland area and the quali ty of the

farmland ecological background in Chi na[J].Journal o f Natural

Resource s,1998,13(1):.92~96.]

[11]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CHEN Ba-i

ming,Z HO U Xiao-ping.Changes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grain

comprehensi ve productive capaci ty of Chi na in recent years[J].

Resources Scienc e,2004,26(5):38~45.]

[12]周小萍,卢艳霞,陈百明.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

148资源科学29卷第5期

关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7.[ZHO U X iao -ping,L U Yan -xia,CHEN Ba -i ming.Co rrelatio n of grai n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 n land res ource s changes in rec ent China [J].Journal o f Bei jing Normal U ni ve rsity ,2005,(5):122~127.]

[13] 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

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F U Ze -qiang,CAI Yun -l ong,YANG You -xiao,et al.Res 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ul tivated land change and food s ecurity in China[J].

Journal o f Natural Re sources ,2001,16(4):313~319.]

[14] 俞海,黄季,Scott Rozelle.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

趋势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3):380~388.[YU Hai,HUANG J -i kun,Scott Rozelle,et al.Soil fertility changes of cul ti vated l and in Eastern China[J].Geo graphical Rese arch ,2003,22(3):380~388.]

[15] 司成兰,濮励杰.广西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2):12~15.[SI Cheng -lan,P U L-i jie.Effect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on )A case s tudy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J].Rural Eco -Environment ,2004,20(2):12~15.]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

A C 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

SHI Shu -qin 1,2,CHEN You -qi 1,2,YAO Yan -min 1,2,LI Zh-i bin 1,2,HE Ying -bin 1,2

(1.Ke y Labora tory o f Resources Remote -Sensin g &Digita l Ag ricu ltu re o f Ministry o f Ag ricu ltu re ,Bei jing 100081,Chin a ;

2.In stitute o f Agricu ltural Resources &Re gion al Pla nn in g ,Chin ese Aca de my o f Agricu ltural Scien ces ,Bei j in g 100081,Ch 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tense,and the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ting to non -agricultural use will get more obvious.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goal of local government .s grain safety and farmers .interests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solved.Furthermor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omestic grain -production is progressing and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marke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exist recently.Under the above -mentioned background,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cultivated land in main grain production areas an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his change imposed on grain produ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cultivated land change on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aused by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through GIS technology.Central and west regions of Jili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study are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on it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within this region.The result shows:1)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has increased by 8200hectares;2)Through divid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to fifth grades and analyz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nge amount of each graded cultivated land,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has been obtained.the third -grade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plentifully among thes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while the firs -t grade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little at the same time;On the other hand,the fifth -grade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plentifully among the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firs-t grade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little

simultaneously;3)By analyzing the change pattern of grain yield in study area in combination data of change amount with data of grain yield per hectare within each graded cultivated land;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grain production has only increased 0.52@104t.Decreased amount of grain production caused by re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was 39.09@104t.And decreased amount of second -grade and third -grade cultivated land accounts for 28.36%and 44.82%respectively of the total decreased amount of grain production.At the same time,the increased amount of the second -grade cultivated land played quite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accounting for 44.53%of the total increased amount of grain production;4)To obta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cultivated land general quantity in this area,the dual balances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guaranteed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change;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GIS;Spatial analysis

149

29卷第5期石淑芹等: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29卷第5期2007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 OURCES SCIE NCE V ol.29,N o.5Sep.,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5-0143-07 收稿日期:2006-11-30;修订日期:2007-01-19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中国区域性耕地资源变化影响评价及其预警” (编号:2004DI B3J092)。作者简介:石淑芹,女,山东淄博人,博士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GIS 工程。 E 2m ail :ssq0533@https://www.doczj.com/doc/6614197393.html,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以吉林中西部地区为例 石淑芹 1,2 ,陈佑启 1,2 ,姚艳敏 1,2 ,李志斌 1,2 ,何英彬 1,2 (11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182×104hm 2 ;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 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152× 104 t 。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109×104 t ,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136%和441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1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关键词:耕地变化;耕地质量评价;粮食生产能力;GIS;空间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与粮食需求量迅速扩张已经成为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分析研究当前耕地资源的变化格局和态势,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国内外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已经做了较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国内外在耕地资源动态监测领域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2],同时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3~5],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均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评价方面,欧美地区由于人均耕地资源较多,其研究更多侧重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国内由于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即注重耕地数量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也有一些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单产影响的评价,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其目标是从耕地数量入 手评价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研究方法上,国内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之间相关分析的居多,很多关于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因数据资料不足等原因而局限于定性描述,或仅对耕地中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目前还缺乏耕地变化空间分布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分析 [6~15] 。 鉴于此,本次研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利用“3S ”技术,着重应用GIS 空间分析优势,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为加强区域耕地资源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稳固粮食生产体系,保护区域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798×104 hm 2 ,位于吉林省松嫩平原的西南部,包括镇赉县、白城市、松原市、洮南市等17个县市(图1)。地势海拔在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_吴艳玲

光明日报/2013年/5月/26日/第007版 理论·实践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吴艳玲 根据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差异性概括其涵义,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数量平衡,保持耕地资源总数的稳定;另一种则是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质量稳定或提高,包括耕地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物质生产力、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耕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更具潜力。耕地资源数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则通过影响食品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国土资源部2009年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高等级耕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区位、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总体质量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分析 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资料显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仅在1996—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等,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8%。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 耕地资源质量退化。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偏低,存在着高中产农田比重不断下降、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污染日趋加剧等诸多问题。中低产田由于保水保肥、耐水耐肥性差,更是“吃肥、吃水、吃工”,要维持高产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耕地质量低造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根本保证。 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普遍。其主要表现就是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一些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好、基础设施好的良田沃土被大量占用,部分新补充耕地主要分布在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阻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原因分析 耕地资源投入方向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原因。对于资源,经济主体会选择将其投入到经济效益最高的利用方式中,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非农业利用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农业利用的经济效益,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能够带来大量收益,导致一些人违规占用耕地。据公开资料,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尚有19.45亿亩,仅过7年,到2005年就已降至18.31亿亩,非农建设占地发展速度惊人。 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质量退化的主要经济原因。农村劳动资源所有者在配置资源时会考虑到把劳动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差。耕地资源质量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种地不养地,而这又源于时间投入上的“剪刀差”,同样的时间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之间的差额使得农民过于依赖农药、化肥,而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农业生产上,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财政投入上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还受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工作面广量大,综合性强,不但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而且更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较难衡量,数量平衡则较易考核,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耕地资源占补平衡方面,“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农村水利处时间:2010-12-30 浏览1915 人次 河南省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和粮食增产任务,根据《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凡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水利部联合下达投资计划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均依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 第三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由中央和省、省辖市、县(市、区)共同投资建设。根据各县(市、区)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河南省实施规划》中承担的粮食增产任务,按照钱粮挂钩的原则,安排相应的建设任务和投资。 第二章主要建设内容 第四条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包括排灌沟渠、地埋管、桥涵闸、集雨蓄水设施、机井配套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积肥设施等; (二)良种科研繁育体系建设,包括农业科研体系、粮食作物国家制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育秧大棚、工厂化育秧设施等,改善育种科研实验室条件、制种田基础设施条件以及配套种子检验、加工等设施设备等; (三)县级农机、植保、土肥、种子质量检测、水利等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购置示范样机、测试、培训、监理等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病虫观测场、试验检测化验室、地力墒情监测点、储藏室等设施以及配套仪器设备配置,排灌实验设备设施等。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研讨班 学号姓名2010106093 熊皛白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胡浩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印制

我国粮食供求预测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粮食供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保持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进而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剖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针对不同要素提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求情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日趋剧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权威组织纷纷表示,未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变动通过贸易等途径影响我国,对我国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如何在全球粮食供求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12月,中国向世界宣布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在世界粮食生产史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南方销区、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

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关于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 (标准农田)建设督查情况报告 按照省农委《关于开展 2016 年农业建设项目督查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委组织人员于 2016 年 6 月 16-22 日对 2011-2014 年度 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进行了全面督查,现将我县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总体情况 2011-2014 年度我县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规划项目(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县 2014 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县实 施(苏发改农经发【2014】1430 号),在**县**镇汤庄村(含条堆)、经堂村(含张口、经东)、大尖居委会(含朱贵)、东元庄、华冲居委会北部、丁庄 6 个村和**乡大官庄村、李圩村、**村、杨兴村、桥新村、青坊村 6 个村实施。项目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2400 万元,地方配套 600 万元,主要建设高产稳产粮田2 万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严格 执行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县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 间工程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在建项目情况 1、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严格按照发改委批文要求进行建设,建设进度和质量

-1-

符合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2 万亩,在茆圩乡、华冲镇实施,新建泵站 7 座,拆建泵站 4 座,改造泵站 2 座,新建抗旱井 25 口;新建防渗渠 10.2km;新(拆)建配套建筑物 273 座,其中涵洞 86座,渡槽 14 座,节制闸 2 座,分水池 1 座,斗门、农门、毛门 136座,涵闸 28 座,拦水坝 6 座;新建水泥路 29.31km;生产桥 21 座;沟渠疏浚共计 50 万方。到目前为止,项目建设内容已完成工程量的 90%。 2、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项目计划总投资 3000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 240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 600 万元。严格按照《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由县农委、财政局农业科、会计核算中心,共同做好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核算、监督等工作。对每一个单体工程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前,在通过原 设计部门验收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的造价公司进行审计,确保 工程项目质优、价实。 3、项目管理情况 制定了**县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管理 办法。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所有田间工程的建设内容都在县招标中心公开 招标。我们与中标方签定工程建设合同书,对工程范围、工程质量、建设工期、工程造价、付款方式、技术资料交付及违约责任 等作明确约定。我们委托具有乙级资质的**凌翰工程设计有限 -2-

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总则 第1节、编制依据 1、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临清市2014年田间工程续建项目招标文件。 (2)国家现行相关工程建设法规和当地政府有关地点性法规和规定。 (3)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相关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建筑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质量评定标准; (4)本项目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标准为编制依据: ①《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②《水工砼施工规范》(DL/T5144-2001) ③《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2001) 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SL176-1996) ⑤《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 (5)现场踏勘调查的有关地质资料。 (6)本单位资源状况及类似工程项目的施工与治理经验。

(7)本公司制度标准(治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 2、编制目的 本设计是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我单位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和部署,是一部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方面进行程序化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将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原则,严格遵循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在图纸会审之后,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打算》,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文件,用以指导工程施工,确保本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3、编制原则 (1)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基建程序和遵守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符合国内招投标的规定; (2)面向社会,深入调查,收集市场信息,依照工程特点,因地制宜提出施工方案,并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 (3)积级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凡经实践证明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应尽量采纳,努力提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千亿斤粮食工程汇报

克山县贯彻落实 “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 中共克山县委员会 克山县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8日 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幅员面积3320平方公里,辖6镇9乡12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02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6.5万,农村劳动力20.6万,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大豆基地县。 去年年初,省委、政府作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战略决策,我们认为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角度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粮食产量而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为确保这一工程有效落实,我们根据克山县情实际,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使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60.5万吨,同比增长16.6%。今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去年水平。下面,按照调研要求,将我县贯彻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效益,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预期目标,我们不断强化“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投入”的理念,积极争取项目,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投入,确保了“千

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顺利实施。一方面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按照省市要求,我们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等举措,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了专项资金足额发放专项使用。两年来,我县共发放粮食补贴8064万元,良种补贴26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7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6亿元,母猪补贴4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24万元,农业保险补贴450万元,为顺利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狠抓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采取财政拿一部分、协调金融贷一部分、引导农民投一部分等做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投入。两年来,我县累计投入农业生产资金9.6亿元,其中信贷资金3.02亿元,农民自投6.3亿元,尤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两年来共拿出2400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其中用于农业开发、农业标准化良田建设等项目匹配资金1200万元,用于旱改水、抗旱设施购置、水稻大棚建设、马铃薯基地建设等940万元,用于规模经营奖励和扶持资金2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几年来,我县一直将其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紧紧抓在手上。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国家治理与民间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投入水利建设资金 1.5亿元,投入机械1500台套,投工12万个,完成土石方75万立方米,清淤渠道42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座、维修塘坝5处,河道护岸1450米,新建70个村屯的饮水安全工程,新打灌溉水源井23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使农业基础对农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于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几点 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了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这对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也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安康在粮食生产条件上,虽然不具有优势,但又必须抓紧粮食生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安全的。因粮食严重短缺搞得党委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是刻骨铭心的。当然,也不能回到单一种粮的老路上去。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如何把握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摆在县市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下功夫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实现向藏粮于地的转变藏粮于地,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达到能用较少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当粮食供需宽松的时候,可多拿出耕地发展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而当粮食供需偏紧的时候,又可适当多拿出耕地种植粮食,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水平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样,粮食对耕地的要求就高了。安康市九十年代平均亩产(按种植面积)公斤,去年上到亩产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公斤。按目前科技水平和世界

粮食发展趋势,到XX年我市粮食平均亩产应达到400公斤,最少不得低于300公斤。九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左右,以后在逐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前提下,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调减到350─400万亩,而粮食年产量仍可达11亿公斤以上。与XX年相比,在粮食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年产量将增加亿公斤,农民可人均增收100元。加上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食产业化,粮食文章可使我市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1、持久开展以增土保墒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全市280万亩基本农田中,耕作层不足50cm的要占三分之二。今后10年中,每年应完成以深翻增土为主的低产田改造20万亩,逐步使耕作层土厚达到50cm以上,以增强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2、持久开展以保灌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大力进行以塘、井、窖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使流灌、喷灌、滴灌、渗灌覆盖300万亩耕地,实现大旱年份亩产不低于300公斤。 3、持久开展以积肥增肥为重点的有机肥建设。按照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要求,发动农民改圈建厕,广积农家肥,建好田间地头的粪池粪场,保证每亩作物都能施足XX公斤以上的有机肥,使目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成倍增长,土壤性能大大改善,为日后的平衡施肥创造有利条件。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业科技普及推向新阶段科技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上世纪八、九十年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解析

宿豫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1)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到2012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5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3亿斤以上。到2016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4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6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8.8亿斤以上,增长3.5%,平均每年增长0.88%。到2020年全区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粮食单产达970斤以上,粮食总产达9亿斤以上,增长2.4%,平均每年增长0.58%。 (2)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万亩以上;12个乡镇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其中,稻谷种植面积保持在43万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0.1万亩以上。 (3)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区新增加灌溉面积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率达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左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4)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全年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97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

产水平提高70斤,其中,10个乡镇粮食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亩1000斤,比2005-2007年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0斤。 2.分年度分品种目标。 全区新增0.69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期限分为2012年、2016年和2020年,届时三个期限分品种粮食生产能力达到如下水平: 2012年,5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3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36亿斤、1.93亿斤和0.01亿斤。 2016年,8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2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亿斤、3.19亿斤和0.1亿斤。 2020年,10个乡镇粮食生产能力达到9亿斤,其中,稻谷、小麦、玉米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95亿斤、5.05亿斤和0亿斤。 三、分区域布局增产任务 根据全区农业区划、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围绕全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任务和主要目标,将全区承担此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的乡镇,划分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非核心区两大类,提出分区功能定位、分品种增产任务等。 (一)划分标准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划分标准(粮食总产量、粮食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综合考虑粮食播种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贸易及其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作为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现代物流业应运而生,并将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不难预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粮食流通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随着“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框架的确立,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与现代粮食物流业的结构性摩擦将日益升级,当然,由此而带来的必将是粮食流通模式的大改变,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大发展。 粮食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

产业,由于其物流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占40%以上,因而物流产业被看成是新的可以挖掘的利润源。尽管粮食物流业比其它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粮食是一种大宗特殊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数量大、牵涉面广、费用高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奠定了它在现代物流业中的特殊地位。只有大力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才有助于整个物流业的均衡发展,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总效率及总效益提高。 (二)选题内容与思路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型。它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概念,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的全过程。其核心是一体化管理,成本、效率、服务是其宗旨。物流作为一种直接决定企业生产和效益、商品流通成本和效率、消费者对服务满意度的、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必然要重视物流现代化。同样,今天的粮食产业更急切呼唤现代粮食物流。

福州市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004年12月

说明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课题调研是根据闽农区划[2004]15号文件精神,在省农业资源区划办的统一部署和业务指导下进行的。 在市农办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我们组织了开展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一是和市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利局、土地局、气象局、统计局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研讨、分析市农业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二是与县区划办配合,下乡到部分有关县、镇、村实地调查,了解适时情况。我们还得益于市农办安排的课题《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本课题提供了大量现成的数据。 这次课题时间紧、涉及面广、任务重,我们能够如期完成,首先与市农办的领导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感农业资源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协作,顺利快速完成前期业数据资料分析。另外还要感市粮食局有关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粮食供求、储备、流通等情况。 市农业资源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该评价中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4年12月 市农业资源及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监测评价 前言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粮食生产资源稀缺。中国粮食白皮书确定的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基本自给,并适度依靠国际市场。而粮食自给的基础是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因此,着力落实农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持续利用,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中国21世纪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加快,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缺口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加上我国连续4年粮食减产,粮油价格普遍上涨,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十分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被频繁提出。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确保粮食安全这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市农业资源其紧,加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业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3万亩,人地剪刀差更趋尖锐;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以2003年为例,耕地200.66万亩,较1999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加,我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同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土资源、气候等制约因素使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生物燃料发展,全球粮食消费增加,国际市场粮源偏紧,粮价波动变化加剧,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约5450亿公斤,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1增加近450亿公斤。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1 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000亿斤公斤水平(2005-2007年3年粮食平均产量约4950亿公斤,2007年5016亿公斤,2008年达到5285亿公斤)。本规划所述粮食生产能力,是指由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本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品种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兼顾大

豆,按照粮食生产核心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后备区和其他地区对全国进行统筹规划。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2亿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公斤,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回顾历史,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28年(1949-1977年)低起点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30年高起点波动发展两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从16.5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18.1亿亩,总产量先后跃上1500亿公斤、2000亿公斤、2500亿公斤3个台阶,粮食单产从69公斤提高到157公斤,增长1.28倍。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 2.99亿亩扩大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7.8万吨增加到648万吨,增加了82倍。但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从209公斤提高到298公斤,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