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与现状

第一节诞生、现状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本体论

●定义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

●广播电视的特征

一、对象广泛。不像报刊会受到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二、时效性强。

电子信号的传播、接受几乎是同时性的,不必向印刷媒介就那个过运输、发行等环节。尤其是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事件进行、节目播出、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

三、丰富直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声画合一,生动、直观。尤其是现场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强。

四、接受随意。具有接收随意性、连续性、近距离观赏的特点。

五、顺序接受。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六、转瞬即逝。因而内容要求浅显,既是优点也是弱点。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组织结构与体制

●管理体制上,广播电视事业有三种不同模式体制:

一、国家拥有和经营。

·特点是,广电台为国家所拥有和经营。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运作所需的全部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不播放商业广告,基本不进行节目买卖。如前苏联;美国之音;中国。80年代后,苏联解体,俄国私有化;中国成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1997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确立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体制。广电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机关,因此规定我国的广电由党和政府授权的广电行政部分设立,禁止其他任何单位、个人设立广电,禁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广电。

二、公共机构经营。

特点是,广播电视是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运作经费来自收取受众的视听费,民间、私人捐助,政府拨款。在竞争下逐步允许播放少量商业广告。如NHK,BBC,美国PBS。

三、私有商营。

按市场原则组建的广播电视体制。由财团、个人所有和经营,以盈利为经营目的,收入主要来自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功能的新发展(宏观)

第一节信息观与时效观(观念)

新闻观念产生于新闻实践活动,并能动的指导新闻实践活动。广电传播的观念有:喉舌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媒介观念,节目观念,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等。其中,信息观念和实效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一、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信息与时效

1.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力量。

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与信息量的多少。因此加强信息容量,不仅是增加广电新闻的播出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有效信息量来实现。新闻信息量指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即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

2.与印刷媒介相比,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播媒介的优势:

①时效性强

②覆盖面广

③受众层次分布丰富、面广

⑤传播的“搭车”效果好

⑥传播的容量大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息观、时效观

1发展社会注意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

2广电要适应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3新闻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

4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增多,节奏加快,信息量加大,深度加强,逐步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主流。

三、信息观念与时效观念的具体体现

1.新闻直播。指不经过预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情况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当今广播电

视新闻正朝着缩小新闻事件发生和报道的时间差的方向发展。

2.滚动播出。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后续播出会根据新闻重要性增减删改,

或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内容的调整,并非简单的重播。

能够发挥广电高密度、大信息量的优势,也增强新闻时效、深度、广度。

3“大新闻”构架。

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新闻、半点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等多种新闻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综合性质的结构形式。

优势: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

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

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4.增强新闻视听性和报道深度。

在坚持正确舆论宣传导向的基础上,增强节目的视听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注重宣传性的同时,兼顾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

四、如何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时效观念:

1.坚持质与量的统一。

2防止信息误导和信息污染。

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使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损失。信息污染指信息过剩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或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思想、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对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3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

第二节广电的“窄播化”趋势(观念)考过05、12名解

一、现代社会的自主性、分群化

以产权多元化、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结构由总体性向自主性、分群化转变。信息数字化革命再次引发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社会分群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这为大众传播受众的中心地位提供了社会基础。

自主性、分群化的受众具有以下特征:

1.兴趣多元化。

2.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媒介要反映不同受众的呼声,也要突出服务性、实用性。

3.受众权利意识增强。

如何满足分群化的受众:

1.提高满足受众需要的自觉性。如满足其需求,适应其接受能力、接受习惯等。

2满足受众的主要需要的内容。如各种政策信息,国内外重大事件等。

3正确把握受众需要的个性、共性特征。

二、广电“窄播化”的趋势

为适应受众的“非群体化”需要,广播电视逐步由“广播”向“窄播”转变,对传播内容进行细分。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卫星、光缆)大大丰富了频率频道的资源,提供了直接的技术依托。受众对媒介的需求越来越专门化,要求能够尽可能集中地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希望媒介关注不同群体的专门兴趣。具体形式:

1.系列广播电台(频率)

格局。即一个电台下的不同频率传播节目各有侧重,内容上各有分工。

专业台的传播内容和功能日趋具体化,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整体上实现对社会的最大限度的覆盖。同时新闻台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在系列台中占特殊重要地位。

系列台关键在于统一领导和专业化,两方面相互作用。

2.专业电视频道

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和卫星直播电视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所提供的丰富的频道资源奠定了技术性基础。

第三节广电传播功能的拓展传播----服务与娱乐(功能)

一、主功能和多功能。

广电的基本属性,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机关。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是主功能。

广电还具有经济属性,即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基本性质是服务性,因此要积极拓展其他多功能。

因此要在保持信息传播、舆论宣传的主功能不能削弱,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娱乐功能。

二、发展服务功能。

·广义上,凡不宜归入新闻、教育、文化、娱乐等节目的均可划分为服务性节目,如市场信息、天气预报、整点报时、广告。狭义上,特指实用的、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工作、思想、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节目。

·这类节目比传统节目更具广泛性,服务方式也更亲切、生动、真实。

·目前这类节目多采用杂志型板块方式,融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在突出服务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潜移默化的舆论导向问题。

三、娱乐功能。

对宣传主功能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娱乐性节目具有以下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 2审美功能; 3休闲功能; 4寄托、移情功能,平衡群体心理。

四、积极拓展多功能。1.不能单纯追求传播效果而脱离喉舌性质。2.提高整体节目的质量。

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微观)

第一节节目的板块化12年名解

一、“板块化”定义、特点(即本体论)

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形象称呼。

板块式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和周期,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时段跨度较大。也称杂志型节目。

改变了原有单一的节目构造,扩大了受众的信息接受面,满足了多层次受众的需求,具有比较显著的视听效果。

其节目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1.编排集中,长度基本固定(传统节目编排分散,时间随意性较大)。如广播将全天划分、分割。

2.各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传统结构的节目基本相互独立)。如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焦点时刻。

3.内容多元化(传统节目内容界定明确、单一)。如兼具新闻、信息、文娱等各类节目。

二、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

1.内容集约模式。

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进行集中编排。即受众相对集中的需求指向,决定了这类节目的内容编排。

2.对象集约模式。

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节目。这类节目目标受众比较明确,针对性较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受众的多层次的广泛需要。

3.混合模式。

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一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需要,介于内容集约和对象集约之间。如双休日板块的节目,受众面较广,需求层次较丰富,混合模式可以兼顾大众口味。

三、节目的编排方式

除了单个节目内容的编排,对不同节目进行组合编排,也会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效应的发挥。优化的广播电视节

1.传统个体式的节目编排。

即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节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个体节目内容清晰,独立制作;

但节目系统的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选择性差,因而应用面窄。

2.传统及板块的混合式编排。

基本保持个体式节目编排,同时划出部分时段来开办板块节目。(除周末节目和专业频道之外,多采用此,如中

央一套)

3.亚板块式的节目编排。

即把播出时间划分为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不同内容的节目,时间跨度较小(一般不超过

1h)。既能顾及受众面,内容也容易编排,应用广泛。

4.大板块的节目编排。将广播电视播出的时间,按照受众的接收习惯划分为若干大的时间段。时间跨度大,内容丰

富,一般由主持人直播串联。多应用于专业的电台、电视频道。

确定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应为——

1、提高黄金时段的收听(收视)率与开发非黄金时段收听(收视)率相结合的原则。

2、满足普遍受众需求与满足特定受众需求要结合的原则。

3、节目播出合分结合、适度重播的原则。

四、板块式节目的优势

1.连贯性强。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2.具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性。板块式节目按手中的接受习惯编排节目,受众可在短时间内接收到所需节目。

3.受众的接受兴趣的集中,有利于提高收视(听)率。

五、我国节目“板块化”的发展现状

●广播现状

1986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之后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进行改革。在广播节目板块化过程中,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也开始相应调整。广播节目逐步形成三种代表性模式。

1.中央台模式。

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代表。节目以录播为主,审查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权威性

高、分类清晰、制作严谨的优势,但也存在风格单一、单向传播缺少反馈等不足。

2.珠江模式。

以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为代表。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采用主持人中心制和直播大板块方式。

节目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具有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等长处。

但也存在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不足。

3.东广模式。

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使板块化达到新高度。节目设置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式,采用主持人直

播串联,基本全天候直播。

强调精品意识,改变传统训话式的广播腔,并避免了节目流于粗糙、失控的倾向。

●电视现状

1993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是电视节目板块化的重要里程碑。《东方时空》是融深度新闻、背景、

人物报道为一体的新闻类板块节目。与早间新闻组成早晨新闻节目板块。

1994《焦点访谈》开播,与《新闻联播》构成晚间黄金时间的新闻版块。

1995午间档《新闻30分》开播;

1996《中国报道》《世界报道》《体育新闻》组成晚间新闻版块。

六、“板块化”的发展趋势

1.新闻、信息类节目的比例将继续扩大;

2服务类节目比例应继续稳定增长;

3.教育类节目保持稳定发展。

4文娱、体育专业频率、频道增多;综合的降低。

第二节广电新闻的栏目化

广播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结构发生变化以适应受众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节目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来划分若干的固定栏目,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

一、栏目化的动因

1.是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

国际上已把广电新闻制作作为广电网主体。新闻栏目成为衡量一个广电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栏目化的优势

1.媒介地位上,利于广电在新闻传播竞争中保持优势。

增设新闻节目,并赋予栏目规范化制作、管理模式,是增加新闻信息密度的有效途径。

2.媒介功能上,能有效发挥广电新闻的各种文化功能。

3.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求。

4.有利于广播电视新闻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强调连续、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广电新闻栏目的发展:可分四阶段

1.1958-1978,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新闻栏目的尝试,初期处于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的组

合。文革后1978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固定栏目。

2.1978-1987,从《新闻联播》到《观察与思考》。1978北京电视台改为中央电视台,重点建设《新闻联播》。1980

创办第一个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动态报道、深度分析相结合。

3.1987-1992上海《新闻透视》到福建《新闻半小时》。栏目化走向成熟,开始进入广播电视新闻杂志型的发展兴

盛期。

4.1993-今,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栏目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全方位、

大型化发展。

●电视新闻栏目发展所体现出的特色

1.社会化趋势。从社会大背景出发,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真实感强,时代性强

2新闻评论专门化。

3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播音员。

4重视栏目的形象设计与包装。一改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的局面。

第三节广播电视的双向传播(热线电话的介入)

一、受众参与节目的发展。

由浅及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1.点播节目。20世纪50- 80年代,写信、电话、现场点播。

2.电话参与节目。

3.受众现场参与节目。

二、受众参与节目对传播者的要求:

要求广电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变灌输型为沟通型,封闭型为开放型,指导型为服务型。

1研究受众心理,把握传播规律。

2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讲究传播技巧。

3研究群众生活的交流方式和常用语言,加强感情交流。

三、热线电话参与广电节目的类型:

1.采访报道类;

2.谈话讨论类;

3.情感倾诉类;

4.综艺游戏类;

5.服务类。

四、热线直播节目的作用/意义

1改变了广电节目的传统模式。实现直接、双向交流,兼容人际传播,形成全新大众传播模式。

2延伸了广电的时空界限。如异地采访;节目联播。

3增加了广电传播的实际效果。现场感、时效性。

4.奠定了新的传受关系(对受众)。大众传播兼容人际传播。

五、问题和对策

1.宏观容量失控,影响节目总体质量。因此要培养提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2参与受众面窄。竞选参与受众,做好把关工作。

3内容随意性大,格调不高。选择适当话题,事前精心准备。

4定位不清,节目水分大。

●节目定位 07名解

一、定位的理念 /含义

·指节目制作人员对播出节目的思想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等划定,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所做的事前规划。节目定位成为制约、规范节目内容、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准,直接体现了广电节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艺术水准,和节目质量。

·节目定位需要客观的调查分析,对受众需求、趣味,以及主创人员的业务水平等诸多原因进行综合评估。在媒介激烈的竞争中,广电节目只有经过精确的节目定位,才能吸引固定的目标受众群,从而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二、定位的方式

1.全面定位。

要求在大制作的前提下,规范节目制作流程;强调团队意识和整体化风格,使节目呈现统一的节目风格,以独特的节目特色吸引稳定的受众群。见效慢但生命力持久。

2.受众定位。

事前确定节目的目标受众,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大致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根据节目的宣传宗旨等要素,确定节目的整体风格。可操作性强,稳定性较低(受众兴趣改变)。

三、影响定位的因素

·目标受众群的兴趣、需求。最重要

·政策因素。

·环境因素。节目传播范围和地域因素。地域宣传导向;民族宗教文化特征;地理历史背景等。

·节目的结构因素。不同结构模式的编排,在节目的定位上有不同的要求。

·媒介竞争因素。

四、定位的调整。

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需要根据节目的实际播出效果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1.组织领导、专家、受众代表进行分析、评估。

2采用国际通用的量化标准进行测量:绝对收视(收听)率,相对收视(收听)率,经济回报率。

●节目意识?受众意识。定位意识。精品意识

●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利用

一、黄金时段

·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中,一些特定时段受到较多受众的欢迎,在该时段播出的节目一般能获得较高的收视(收听)率,因此得到较高的广告收益,被形象的称为黄金时段(Prime time)。

·广播节目一般在清晨、中午、傍晚、深夜等;电视一般为晚间和节假日的白天。

·黄金时段的影响因素。黄金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

1.该时段节目质量;2媒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3受众的收视(收听)习惯。

二、非黄金时段

·随着广电节目播出时间的延长,节目播出量不断增加,黄金时间的容量已接近饱和。因此广电媒介开始日益重视对传统意义上非黄金时段的开发和利用,以收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广电媒介的专业化、窄播化、丰富化,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划分越来越模糊。

·关键在于:

1对节目目标受众的特定兴趣、需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人)

2适应特定时段的受众群体的兴趣和需求。(时段)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综述第四章—第十章)

节目是广播电视传播最基本的单元。广电节目是传播内容的基本编排单位和播出顺序结构。一般有特定的名称、主题、一定时间长度。分为五大类:

1.新闻节目。

2.娱乐节目。含综艺、游戏、文艺晚会、各类表演、广播剧、电视剧、音乐、电影等。

3.科教节目。分社教类(公共教育);职业教育类(专业)。一般历史自然地理文化民俗科普等。

4.服务节目。经济类;衣食住行等。

5.广告。商业;政治;公益。

但从业务实践来看很难严格划分。如谈话节目、体育节目等。

●广电新闻概念。

通过某些特定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与广电的传播特征相区别)

1.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最早由日本学者大场吉延提出。体现在战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情况下,广播以无线电波为

载体的传播方式,体现出特有的渗透力和穿透力。

3.普及率高,受众广泛。接受随意,费用较低,对文化水平要求低。

4顺序接受,选择性差。弱点

5.转瞬即逝,难以深层理解。弱点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3.浅显易懂。既是优点也是弱点。图形更是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4.电视图像的多义性。

第一节广电新闻的现场性、时效性

●广电新闻的现场性、时效性

现场性和时效性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密不可分。

1.完全意义上的现场报道,即现场同步直播。

2不完全意义上现场报道,即记者在现场出境或出同期声,与事件的发展不同步,但仍然有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同步直播

是现场性和时效性的极致结合,实现了共时性的传播方式,充分显示了广电新闻的传播优势,也是广电新闻性节目主导性的有力保证。

对于技术和传播观念要求很高。只有在社会民主程度、文明程度达到一定阶段才能达到。

我国广电新闻直播发展的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

1.试验期 20世纪80年代。1983上海全运会男子跳高;1984直播总理从美加返沪。

2.成熟期 20世纪90年代。1993广播直播年。1996直播中俄哈吉塔5国元首上海签订军事信任协议。1997香港回

归、三峡截留,成为电视直播年。

始于建国初期。如新华广播电台的开国大典直播。此外由于中国电视发展初期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具备录像播出的条件,直播节目比例很大。

1986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面采用主持人直播的板块式节目。1996《新闻联播》结束了18年录播的方式,正式直播。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深度报道和焦点现象

●深度报道

一、定义

诞生于20c40s,是一种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报道方式。

要求把报道对象作为整体性、全程性的系统进行考察,对新闻背景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就新闻要素而言,着眼于是什么(what),更向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的深度发展。

二、定性

1. 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的综合方式。

其表现形式经常是多种报道方式的组合与交融。如可运用连续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等多种方式。不

是体裁,如广电新闻性节目的体裁可分为消息类、社教类、评论类等,都可以运用深度报道的形式。

2.是广电传播优势的新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电传播的弱项。

3.体现于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和信息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优势:可以通过画面、声音等不同传播符号的

组合;对新闻背景的运用。

4深度报道同样要以时效性和现场性取胜。

三、兴起原因

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需要和受众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媒介科技水平进步和受众知识水平提高,受众不

再满足简单的新闻的内容,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走向,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等。

●焦点现象

1.1980中央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播。1987上海《新闻透视》。1993央

视《东方时空》;1994《焦点访谈》,1996《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从报道方式、制作手法、内部机制都进行了尝试。报道方式上以某一公众关注的具体事件或话题为主题,进行多侧面的跟踪调查与追究分析,注重将调查的过程展示给受众,使新闻报道带有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和悬念。)

2.《焦点访谈》的崛起,以及以后电视深度报道在全国广泛兴起的现象,被称作“焦点现象”。

焦点现象与新闻主导性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而深度报道的水平也被视作电视台新闻实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四节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主导性

●广电新闻的影响力 P85

一、广电节目中,新闻节目占主导地位,新闻信息传播是主功能。

1.准点滚动播出,体现新闻节目的权威、主导。

2.广电业务不断革新,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如精办品牌栏目,打造知名主持,采编播一体等。

二、影响力的体现。

1.信息传递。

2舆论导向。时效性、形象性、受众面广,易接收等特点。

3文化交流。

●新闻性节目的主导性 P87

一、广电新闻传播具有的诸多优势,尤其是现场性、时效性,奠定了广电新闻节目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力,从而决定了广电新闻节目的主导性。(前文的归纳)

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进新闻性节目的主导地位。

1.技术进步推动广电新闻发展。有线、卫星。

2.技术进步推动观念革新。时效观。

3.广电媒体的新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技术融合、渗透。广电主导性延续为网上广电媒体的主导性。

第五章谈话类节目

第一节谈话类节目概述05名解、07、08、09简答

一、定义

源自西方Talk Show,港台翻译为脱口秀。

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同时开放现场接受场外受众的参与。

在西方,著名的谈话节目往往成为广电节目的招牌。节目含有一批大牌节目主持人,多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收视(收听)率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如CNN《Larry King Show》。

二、在中国出现的社会背景、传播特性

在中国兴起。传播特性上,对我国传统的广电传播方式的重大突破。

1.热线电话的介入,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双向互动。

2.主持人起到引导、控制、调节节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因而谈话节目在公众、媒体间建构了一座桥梁。

3.亲切、自然、随意等,对受众产生强大吸引力。

三、分类

1.新闻时政类。2社会生活类。3情感交流类。4专业话题类。

四、社会意义

1.形成新的传播模式。双向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沟通、舆论引导等功能。

2.展示时代风貌。更直接、真切的反映社会生活,倾听百姓声音。

3有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上通下达。

4关照社会文化现象。提升受众文化品位。

第二节广播谈话类节目

一、特点

1.话题内容广泛。

2话题时效性、针对性较强。

3制作要求简单,嘉宾受众参与方便。

5仅有声音,吸引力不如电视。

二、构成要素(综合本节三、四、五、六部分)

1.话题。

话题的选择:1.时效性、针对性。 2引导性(导向要正确;层次要高)。 3接近性。

2.嘉宾。

对嘉宾的要求:1.公正性。2专业性。3权威性。

3.受众。

导播的作用1.协调主持人控制节目节奏。2对受众参与进行把关,电话编辑。

4.节目主持人。

主持的艺术:

1准备工作应深入精心。

2具有一定政策水平,有胆有识。

3掌握主持的技巧。如开场的构思,提问的艺术。

4节目控制力强。

5原则立场要平等公正。

第三节电视谈话类节目

一、特点

1.针对性、时效性强。

2.表现手法多样,感染力强。声画。

4.图文并茂,有利于背景材料的提供。生动

3.现场感强烈。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话题的选择(123是与广播的共性,456是电视的特性)

1.时效性、针对性。

2.引导性。注重正确的舆论引导、政策宣传。

3接近性。

4.普及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受众。

5.符合电视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平实。如CNN转播弹劾克林顿没有发挥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

6.提高谈话节目文化品位。

三、氛围的营造

指演播室里形成的一种适合谈话交流的心理状态。演播室不仅是一个语言场,也是一个心理场。氛围对谈话效果影响很大。

1.选择适当的话题切入点。

2拍摄前进行“演练”预热。

3穿插游戏的形式。

4穿插演播室外的访谈;或背景资料等录像片段;进行场外连线等互动。

5音乐、音响。背景音乐,间奏乐。

四、节目控制07简答

1.有张有弛,不冷场、不失控。主持人是掌握节目节奏的核心人物,对节目的节奏感要有充分的把握调度。

2.合理使用背景资料,与现场节目穿插播出。

3.并兼顾各方。照顾嘉宾、现场观众、热线参与观众等,使各方积极调动起来。

4.随机应变的对应各种局面,同时能够调节发言者的节奏。

5.适当总结。引导嘉宾说或自己总结,留有回味余地。

五、主持的艺术

与广播最大不同是要出境。

1.平民化的形象定位。 2由倾诉者变为倾听者。 3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六章体育类节目

第一节我国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的回顾

●类型

1体育动态新闻。

3体育赛事节目。现场直播、重播

4其他。如全民健身节目,运动知识讲座,大赛后庆功会等相关节目。

●发展原因

1.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体育作为强

身健体、充满竞技、趣味的活动受到欢迎。

2.中国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快速发展,为广电体育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刺激了更多人对体育的兴趣。

3新闻业的迅速发展,为广电体育类节目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体育类节目的兴盛、新特点

一、播出时间的增加。

1播出时间;

2播出节目数量。尤其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和集中系列报道。

3增加转播频率频道。(美国娱乐与体育网ESPN;香港卫视体育台Star Sports;央视五套)

二、体育类节目的繁荣、多样化。(宏观)

1.体育类节目的时效性明显增强。

2.节目报道面拓宽,信息量增加。

3.加强了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与国际规范化的现场直播接轨。

4.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广电体育栏目。

三、节目内容的社会化、立体化、全方位、深刻化。(微观)

●形成边缘性体育新闻

体育类节目传统体育新闻局限,与经济、科技、文艺等其他领域内容相结合,围绕报道内容的深度、背景、解释等方面来展开,形成边缘性体育新闻。

特点:

①交叉性。注重挖掘体育新闻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在联系和交互作用。

②深刻性。从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去理解体育新闻的现实意义。(黑哨、假球、兴奋剂)

③综合性和前瞻性。除了报道体育赛事本身,还注重报道相关背景资料,发展趋势的展望。

④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体育节目的主持人的转变P127

1.由解说型到评论型转变。向受众提供更多的战术分析、背景资料、比赛知识,进行评论、预测,使受众对比赛有

更深的了解。

2由单一主持人变为两名、多名。

3由播音员转变为专家。邀请专家、学者、教练等。

4受众参与主持。

在邀请专业播音员外的人士参与时需注意:需考虑其普通话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需默契配合,不能各说各话、针锋相对。仍以专职主持为主,不过分依赖嘉宾,但也不能把嘉宾当陪衬。

五、节目的服务性和产业性。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介入体育产业的两种方式:

1.购买大型综合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为比赛提供经济保障,为媒介创造高额商业利润。

2.直接投资体育产业。直接投资体育项目、赛事、实体(如俱乐部、场馆建设、相关产品等体育实体)。

我国体育节目的市场化的转变:

1.媒介参与体育赛事,投资组织体育比赛。如cctv杯乒乓、围棋等。

2.媒体投资体育机构或实体。如cctv入股辽宁足球俱乐部;上海有线电视台、东方明珠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上海

浦东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

3.媒介开设体育产品、设施介绍栏目;比赛承办地的风景地理名牌宣传。如cctv《体育商城》。

第三、四节体育类节目的作用、影响

●在广电业中的地位、作用

1.增强广电节目的时效观念。

2发挥电视广播直观性特点,强化直观生动的传播效果。

3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促使广电扩大报道面、加强深度。

4调节广电的节目组合。体育节目兼有新闻、教育、娱乐等功能;与广告更合理搭配。

5促进广电媒介相互合作,提高业务。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迅速沟通情况,提供丰富信息。(信息)

2增强精神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引导)

3获取知识,转变观念,提高全民素质。(教育)

4满足受众的欣赏要求,发挥娱乐功能。(娱乐)

5推动体育产业化,为经济建设服务。

6促进中外的全方位交流。

第七章广播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广播的听觉元素——声音的多种特性

●声音的物理性质

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可以用波长、频率f、波速三个主要因素加以描述。人耳能感到的范围16-20k Hz。

●声音的立体感

声音的感知分为音色、音调、响度、方位感、空间感(通过强弱变化,反射声、延时声、混响声,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程度)。要包含以上信息,单声道广播的点声源很难胜任,而立体声的群声源可以还原声音丰富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具有心理性。

听众听广播的基本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想象、思维(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由于不同的经历、审美观、价值观、心理敏感程度的不同,会对声音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广播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通过自然音响和主观音响的不同处理,使声音更具有心理性的特征。

第二节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性质、功能

一、特点:

1.同整个广播传播的宗旨、性质相一致。

2文艺性、思想性、社会性的统一。

3具有艺术美感。注意形式上符合文艺性的基本美学特征,不要说教,泛政治化。

4可实现生动的艺术创造。

5传播迅速,稍纵即逝。

6覆盖面广,接收方便。

二、社会功能

1.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

2文化及审美功能。

3传播知识及信息。

4娱乐消遣。

5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

三、性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三节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创办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文艺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时期1949-1965。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播出了大量优秀广播文艺类节目。但也受到了左、右的影响。

1.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来源逐渐丰富,节目库存量增加。

2贯彻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题材逐渐丰富。

3文艺类节目的结构、布局比较合理,各类型中外文艺作品比例比较恰当。

4文艺广播工作者逐步掌握了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节目增多,艺术性增强。

5广播电台技术力量提高,提升了文艺节目的制作保存质量。

二、挫折、停滞时期 1966-1976。制度被否定,大批优秀作品遭到禁锢,工作者被迫害。

三、复苏、振兴时期 1977-80s中期。

种、内容、题材、体裁、制作水平等有了较大发展。

四、全面繁荣时期 80s中后期至今。

1.广播文艺类节目播出量空前增加。

2题材、内容日益丰富。

3日益重视本身的客观规律,文艺性、娱乐性、休闲性增强。

4节目的结构、布局多样化,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广播文艺类节目。

5参与性逐渐增强,形成新型互动模式。

6广播电台的技术力量、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节目表现出高科技、数码化的特色。

7社会参与制作广播文艺类节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一些传统的广播文艺节目形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有较大程度滑坡。

第四节分类

按内容:音乐广播、戏曲、曲艺、文学、综艺、游戏、电影、话剧、广播剧、广播小品;

按功能:欣赏型;信息性;评介型;知识型;服务型;

按制作方式:直播型;录音实况型;编排型;剪辑型;合成型;创作型;受众参与型;

●音乐文艺节目

音乐完全依靠听觉来欣赏艺术,符合广播传播特点,在文艺广播中占重要地位。

可分为:1.欣赏性节目;2报道性节目;3知识性节目;4配合性音乐专题节目。

●戏曲节目

戏曲是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各种因素,以完整严格的程式组合取来的综合艺术形式。

戏曲广播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广播形式。但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改进:

1.加强对戏曲节目的鉴别和吸收,增加吸引力;

2格局听众欣赏习惯,合理安排剧种分布;

3注意创造和戏曲相适应的广播形式。

4开办相关知识性节目。

总之,要积极采集、保存戏曲遗产、播出优秀剧目;普及吸取知识;推动戏曲推陈出新。

●曲艺节目

曲艺是从我国民间产生,又在民间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种类丰富(全国超过340种)。主要手段是说和唱,适合广播播出。

●文学广播节目

广义:包括各种文学作品的朗诵、评介、有关录音报道、广播剧、电影、话剧录音等具有文学性质或以文学作品为创作蓝本的文艺节目的统称。

狭义:专职各类文学作品的朗诵、介绍、评论以及有关文学活动的录音报道节目。(本书狭义)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

是文艺广播表现手法最丰富、一书综合程度最高的一种节目样式。

广播剧是为了电台播出而专门创作、录制的文艺节目。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通过对电影、话剧的声音素材的再创作,通过重新剪辑、编排、加入解说,转为与原来不同的艺术样式。

第五节广播剧

一、概念、特点:

指通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景和人物。

广播剧是随着广播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剧种。

特点:

1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主要运用语言、音乐、音响效果的组合,引发听众的想象;开放性

2.生产周期较短,制作成本比较低廉,具有反映现实生活较快,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

3覆盖面广,接收方便,不受舞台场地的限制;关注程度要求相对较低。

4对听众的文化程度,有利于普及。

二、要素:

1语言。分叙述性语言;表现性语言(也可分为解说和台词)。

由于视觉形象的趋势,广播剧并不适合做过于细节的视觉性描写,而更适合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摹刻画。即通过

同时解说是整个剧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2音乐。如主题曲、插曲、伴奏等。分写实性和写意性。对剧情、气氛、情感等进行表现、烘托。

3音响效果。写实性:对环境、空间、时间的营造;写意:对情绪、氛围、心理的营造。

三、广播剧的创办、现状发展

1.诞生于英国1924BBC《Danger》,描写煤矿塌方。

1933中国《恐怖的回忆》描写一.二八上海大轰炸。建国后真正发展。《皇帝的新装》《红岩》《杜十娘》。文革停滞。

1978恢复、发展。80s《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题材更广泛,风格更丰富,深度增加,结构方式进行探索,理论研究有所发展。

90s失去广泛影响力。

2.陷入低谷。受众减少,经费少,创作手法鲜有突破。

“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万圣节美国导演威尔斯(Orson Welles),根据小说《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改编成广播剧,讲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故事。播出期间提醒听众只是虚拟的故事,但广播剧描写逼真、情节细腻,音响效果极佳,仍引起了社会的巨大恐慌。

(论坛共享版有下载哦)

第八章电视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

●电视节目的要素

电视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声音、文字);非语言符号(造型符号、音响符号)。

或可分为声音符号(语言、音乐、音响);视觉符号(图像、色彩、图片、字幕、画面特技符号等)。

●电视画面的特性

1.物理性。红、蓝、绿三基色。

2电视画面的特性。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由不同摄法、长度的多组画面(多个镜头)衔接组成。具有连续性;再现性;选择性;多义性。

●声画的配合关系 P172

一、声音在电视传播的作用。

1加强传播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性;

2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心理

3声音叙述内容的自由,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增强电视表现力;能补充画面,扩大信息容量。

4发挥结构功能,画面连接顺畅自然。

二、声画组合方式。声画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1.声画合一。声画内容完全一致,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度。是组合的基本方式。

2声画对位。声画按各自规律彼此表达不同内容,又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配合,形成声、画单个因素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是声画关系的升华和飞跃,扩答了电视传播的容量,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

3综合运用。

●其他屏幕传播符号 P173

在电视传播中,其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包括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图形、图案。

1.台标。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版权意识。

2.字幕。多样化,功能日益强大。

第二节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特点

一、概念、特点

广义上,包括电视上所有电视文学艺术的节目样式,如电视文学、电视戏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等各类电视文艺类节目。狭义上,特指电视综艺节目,如电视晚会、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游戏节目等。

电视文艺类节目与新闻类、社教类被视为电视的三大支柱。

特点

1.文艺性、思想性、社会性的统一。

2.声画并茂,形象化,现场感强。

3.可创造更为完整的艺术效果。合一、对位。

二、社会功能同广播

1.舆论导向,道德规范功能。

2文化及审美功能。

3传播知识及信息。

4娱乐消遣。

5心理认同和移情功能。

三、种类

1.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综合歌唱、舞蹈、小品、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表演样式,通过一定编排、串联,营造

出整体效果的大型电视文艺节目。

2电视音乐节目。以各类歌唱、音乐为主的电视文艺样式。

3电视戏曲和曲艺节目。

4电视游戏类。

5电视剧和电影。(电视电影,内容安排、场面调度、长度设计等表现手法倾向于电视播出)

6其他电视文艺节目。

第三节电视文艺类节目的创办发展

1958中央电视台即开始播出。主要是现场演播室演出。第一步电视剧《一口菜饼子》。1964黑白录制了越剧《朝阳沟》京剧《红灯记》等。

文革停滞,《地雷战》《地道战》,但1973彩色。地方台也逐步兴起,转播或自办。

文革后恢复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正发展,《红楼梦》等。

当代特点:表现手法制作质量长足进步;更具时代特色;更强调参与性、互动性;种类增多,分众化。

第四、五、六节综艺节目、游戏

●电视综艺节目

1.类型:电视综艺晚会;电视综艺栏目。

2特点:综合性;表现力丰富,观赏性强;参与性强;加强社会性;加强对外联系,借鉴国外电视机构。

●电视游戏类节目

一、特征:1.内容、形式上的娱乐性;2.广泛参与性;3.激烈的竞争性;

二、发展:

1.传承传统(文化);

2.体现时代性(扬弃);

3.参与者的水平提高(功利性降低,自娱、表现倾向明显;年龄文化等跨度增大)。

4.发展走向。形式上板块结构发展;内容上雅俗共赏。

三、意义:

1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传播知识;

2互动性强,缩短受众心理距离;

3有利于各类专业人才选拔;

4改造国民心理素质,民族心态;

5受众娱乐观念的变化(功利性降低,自娱、表现倾向明显;年龄文化等跨度增大)。

●电视剧

一、特点:

1反映现实生活;2表现手法灵活;3充分运用先进电子技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4受众最广。

二、发展历史:

1958《一口菜饼子》。受技术条件、直播形式的制约。

文革停滞。

1977复苏发展。特点:数量增长,题材广泛,品种丰富,质量提高;涌现了大批优秀剧目;创作队伍成长;国外、港台作为新的电视节目来源。

三、存在问题:多而不精;题材雷同,厚古薄今。

第十章纪录片(便于整体划分,第九章移到第十章之后)

第一节电视纪录片的特征、题材、创作手法05论述、06名解格里尔逊模式名解+论述

一、含义

可归纳为三个必备条件:

1.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电视作品,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景象、真氛围而创作,能表达作者潜在的

主观思想的作品;

2.纪录片是作者观察、思考、选择后的产品,有艺术感染力;

3.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思路来思考、认识、想象。

二、基本特征:

1.真实性。

·同新闻等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创作。

·电视纪录片与新闻又有不同。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对于纪录片只是一个前提,纪录片重点关注的是人和人性,或者与人和人性相关的东西。纪录片应最大限度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2.纪实性。

纪实性也是电视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一方面,是一种风格,表现手法。纪录片创作最基本手法就是纪实手法。

·利用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完整的场环境和心理氛围。

·利用现代电视特技和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镜头。

·纪实情节化。

·具有思想性。

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的最基本手法

1.利用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完整的场环境和心理氛围。

·过去常以线性结构、声画分离的形式出现。将生活场景和事件进程分解为不同的景别,配上音乐解说,仅仅是生活表层的活动图像。

·90年代同期声、多机位、长镜头,将线性结构变为全方位的场信息结构,将纪实提到新高度。

2.利用现代电视特技和摄像技术,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和镜头。

·利用特技加入文字、图表、图像等背景资料,深化事实的内涵;

·航拍、水下拍摄、显微拍摄、高速摄像、红外拍摄等,扩大观众的视角,将纪实提到新品味。

·纪实情节化。将拍摄对象有意识的安排在某个事件中,使作品具有一定情节性,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叙述。

·具有思想性。是纪录片重要要求,但表现手段要尽量隐蔽。解说降为从属。

·纪实手法的使用要把握好度。滥用长镜头、画面故意颠晃等为纪实而纪实的手法,实质上违背了纪实原则,造成节奏拖沓、风格单调。

·除了运用真实自然的纪实手法,也可运用其他技法如特技、蒙太奇(抒情、寓意、象征)等。

●纪实跟踪手法

1.90s以来我国对纪实跟踪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崭新的高度。纪实跟踪手法真实自然,贴近生活,能有力的

表现生活,符合当代电视的传播理念和美学追求,也是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上的突破。

2.但纪实跟踪手法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机械的照录,而是制作者对现实生活得观察、理解、思考、选

择,表达主题思想和世界观的过程。

四、题材 1.现实性题材。2历史性题材。3历史现实相结合的题材(如望长城)。

五、价值取向

1与时事、政治离线比较密切的纪录片。借助电视表现手法,以实现社会教育为目的。

2着眼于寻找社会各部门、各阶层之间,人与人、各群体之间的沟通,把人的命运放在社会大背景之下开考察、审视。是近年来创作重点。

第二节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发展过程

一、模仿时期 1958-1966

诞生于20c50s末。主要模仿纪录电影,重解说、蒙太奇。《长江行》《收租院》

二、学习时期 1966-1978

文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学习电影创作技巧,运用到电视纪录片中。《放鹿》《下课之后》

三、探索时期 1978-1989

从央视专门播放电视风光纪录片栏目《祖国各地》,到大兴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拍摄基调为止。如《丝绸之路》

四、成长时期 1989-今

普遍采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注重同期声,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得到充分回归。《望长城》《故宫》《再话长江》。

●现状

一、创作手法日臻完善。P232

20c90s纪录片全面发展。尤其《望长城》,采用全新的纪实观念和纪实手法,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水平的新台阶。

二、创作群体:1.央视。军事部;科教、评论、国际部等。 2.地方电视台。

●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4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第三节中外纪录片比较启示 P229

●三位世界纪录片大师

1985法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直录实景,是纪录片雏形。无创做风格可言。

之后,出现罗伯特.J.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

一、罗伯特.J.弗拉哈迪。

1.加拿大人,公认纪录片创始人。其作品多以写实手法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如《北方的纳努克》,

生动再现了北极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

2.其创作风格不是现实生活的精确记录,而是基于真实的基础上,充满诗意的再创造。主张创作者要成为影片内容

的积极参与者,要创造性的利用现实;但对生活场景的再创造是基于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再现。

二、前苏联吉加.维尔托夫。

1.新闻纪录片创始人。创作观念使: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的结合起来。

2.1922倡导“电影眼睛”派的创作方法,主张使用实况拍摄,即不为被摄影者察觉的方法去拍摄。70s在苏联受到

猛烈攻击而结束。

三、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1.20c20s-40s英国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形成“格里尔逊派”,也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2.主张纪录片应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作出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在创作上,注重对真实生活场景进

行艺术加工,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非常讲究。二战后封闭性的说教式风格逐渐失去了观众。

●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是叙事和表现方法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说教性向多义性转变。纪实观念逐渐受到重视。

一、格里尔逊式

1.以英国纪录片约翰.格里尔逊得名,也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2.主张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景作出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注重对真实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加工,

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非常讲究。如《锡兰之歌》。

二战后这种说教模式逐渐失去观众。

二、真实电影式

1.也称直接电影。历史可追溯到1922前苏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60s兴盛。代表人物法国导演让.

鲁什,认为传统纪录片中认为痕迹过重,对在拍好的画面上作解说词的技法不满意,主张让作品中的主体自己说话、自己解说。

2.这种模式弥补了格里尔逊式的纪实性不够的缺陷,但纯粹的真实电影很难向观众提供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未来

的展望、推测等。有事传受双方都对此感到困惑。

三、访问谈话式

1.常把直接谈话结合于访问会见中,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直接在摄像机前讲述他们的故事,或者是发人深省的

揭露、或是事件真相的佐证,形成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式。

2.70s国外出现了谈话风格式的纪录片,采用长镜头拍摄,配以实况效果声,而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谈话

访问,依靠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当事人、见证人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向观众提供了背景、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主观介入的嫌疑,使观众感到客观、公正、可信。但如果被访问者表达不清,而影片又不再追问,会影响内容的传递。

1.8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纪录片模式。将评述者的议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

相结合,直截了当的表达作者观点。制片人本身就是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义的积极创立者。

2.有效集中了前三种纪录片的优势,常常跟踪拍摄人物活动的细节,包括富有感染力的人物访谈,从而以活生生的

现实情节性吸引观众。

●中外比较 P230

一、自然纪录风格

纪录片创作手法方面,弗拉哈迪开创的自然纪录风格,其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打破电影、电视界限,形成比较成熟的影视纪实流派。突出效果是自然真实、可信度高,富有质朴美的艺术魅力。

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尽力隐藏自己的观点,让人们自己结论。

2重过程,淡化结果。

3作者(含编导、记者、主持人)直接出境,强调即兴采访;

4声画并重,重视同期声;

5注重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二、主题表现风格

我国在80s以前的30多年里主要沿袭主题表现的传统风格。以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多注重宣传、鼓舞作用。长期表现为鲜明的主题表现风格。

1主题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偏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80s有所突破。

第九章节目主持人

第一节节目主持人的标准与类型

●概念 / 内涵 / 特点

广播电视出场为受众主持各种节目的人,是节目方针的体现者,节目和受众的沟通纽带,节目的代言人。

1.在节目演播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传播信息、组织串联、现场控制等作用。

2.进行人格化、个性化传播。以真实身份面对受众,是节目和观众的纽带;个性直接影响节目主持的风格。

●类型 P202

一、四分法。按主持人工作职责范围及工作形态。

1.独立型。承担整个节目的采编播环节。既是记者、编辑,又是播讲者,是出面主持节目的人。

2.单一型。主要从事话筒前的播音工作。和播音员不同,这类主持人具有能动性。他们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再

创作的性质,根据现场导演的指令对新闻进行取舍、重新安排,甚至修改。

2.参与型。主持人在主持的同时,也参与采编播等各环节,与记者、编辑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3.主导型。在节目中占主导地位,是节目的指导者。

二、按节目类型新闻评论主持人;综艺娱乐主持人;教育服务节目;体育竞技类;少儿节目。

第二节广播节目主持人(侧重热线直播节目主持人)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产生

·1928荷兰对外广播《快乐的电视台》。

·美国20c20-30s卡尔登邦(新闻评论);40-50爱德华默罗(现场报道);50-60克朗凯特(消息综合、解说)。

·二战德对英的赫赫勋爵;日本对美的东方玫瑰小姐。

·40年代过后广播受到电视冲击。广播、电视主持人更替。

·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齐头发展。

198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徐曼。

1986珠江模式,实行主持人中心制,出现特色的明星主持。

进入90s,广播节目实行大板块节目、主持人直播、热线电话的三位一体。

热线直播节目是广播主持人节目的新型传播方式。由主持人播讲的内容和电话传送的内容有机组合,直接播放。热线直播是广播重换生机,为广播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分为四类:

1.热线点播,以娱乐功能为主;

2热线采访,以新闻报道功能为主;

3热线咨询,以信息服务为主;

4热线谈话,侧重心理沟通、导向、服务、教育功能。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

第三节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新发展(侧重新闻节目主持人)

●杂志型新闻节目

60s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已为美国西欧电视业广泛采用,成为在黄金时段同娱乐节目一争高下的王牌。如CBS1968《六十分钟》。

一、特征:

1结构上,以精心编排的栏目为特征;

2选题上,集中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

3手法上,采用夹叙夹议、深度报道的方式。

二、产生原因:

1.社会性信息需求的提高;

2宽松社会政治环境;

3先进的电子传播手段;

4较高的电视普及率。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一、产生。

最早产生与美国,伴随杂志型新闻节目的诞生而诞生。由于杂志型节目持续时间较长,要求对所报道的每个主题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由一个播音员包办的局面很难维持,于是形成了新闻节目主持人。

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求对报道进行总体性的串联和概括,集编导和播音员于一身。是新闻节目的总体设计者、制作者、播讲者,节目的核心人物。

1951广播主持爱德华·默罗随《现在请看》栏目的开播走到了电视观众面前,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先声。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1981中央《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赵忠祥。后出现固定栏目《为您服务》沈力。中央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东方时空>带动了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的发展。标志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成熟的,是央视《焦点时刻》《焦点访谈》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等。

二、中西差异。

西方国家的新闻杂志节目主持人,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

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编辑中心制转型。

三、素质构成。

1.新闻素质。丰富的新闻阅历;扎实的采编导能力;强烈的新闻敏感。

2综合素质。仪表形态、气质形像;语言功底;现场应变能力;人品。

第四节主持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现状

1.来源多层次。播音员;演员;各专业学生;客串;记者编辑。

2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

3以综艺、少儿、专题节目主持为主。

●主持人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主持人中心制或主持人负责制。08名解

1.主持人中心制,即主持人在节目制作群体中是中心人物,起主导作用。

这种体制下的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和播出的过程,对节目有深度的涉入;不仅对节目的演播负责,而且对节目的内容负责;不仅对个人形象负责,而且对节目的形象负责。

实行这种体制,对提高节目质量,增强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主持人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2.主持人负责制,即责、权、利紧密结合,高度统一。

目前我国电视台对节目把关的层次较多,实行主持人负责制可以减少把关层级;上级把关时,主持人的意见往往具有直接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上级把关人做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职责范围的大小之分。中心制主要对节目的质量负责;负责制则是行政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的统一。

二、实行激励性的用人制度,拓宽主持人选拔途径。

三、培养中国特色的明星主持人。P220

第十一章有线电视系统和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第一节有线电视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概念

也称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系统,将电视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广播方式。

是集节目组织、传递、分配于一体的区域性网络。

有线电视经历了共用天线阶段,电缆电视阶段,综合信息网阶段;传输方式也由单一的电缆传输,发展为电缆、光纤、微波、卫星等多种传播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特点:

1.高质量的图像接收。信号稳定、不易受干扰;

2.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3.费用成本较低。

4.双向传输;多种用途。如可与广电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网相连接,提供多功能服务。而有线加密可实现收

视付费。

●我国的有线电视

类型:1转播型(如城市居民区,为改善收视效果)。

2放像型(宾馆、饭店、轮船等)。

3自办节目型。

发展过程:1.60s末共用天线系统阶段。

2.80s初,作为内部的有线电视系统阶段。

3.80s中后期,作为社会媒介的有线电视阶段。

特点:既是独立的电视传输方式,又是整个电视网的组成部分,承担转播、自办节目的双重任务。

问题:1.一城多网,盲目竞争;2规模小,服务层次低;3制作能力严重不足,节目质量差。

第二节有线电视的专业频道、频道意识09名解

●专业频道的形成

1.光缆的巨大承载量为有线电视提供了丰富的频道资源,为有线电视自办频道的专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2.有线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取决于受众的分流的趋势。

3从媒介自身看,频道的专业化源自电视节目的栏目化。

●专业频道的基本构成和特色 / 频道结构

一、节目编排

电视传播的线性特点,决定以节目播出时间的顺序进行编排。

整数时间有利于节目编排设置,固定播出,培养稳定的收视群体。

CNN每天24小时播出,所有节目在整数时间播出(即以5m为单位),非常有规律。CNN世界新闻每逢正点滚动播出(每小时开始),形成“正点新闻”。

●电视的片段化问题。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商业广告造成了电视视听片段化,使得现代人的电视体验片段化,因而对一

个事物的注意时间也越来越短。为了抓住观众兴趣,藤竹晓提出“小爆发”理论,即在播出商业广告之前使观众产生一种悬念,

感到广告之后还可以看到相同的节目(如节目预告)。

二、节目设置(参见最后补充部分的CNN介绍)

指根据媒介环境、受众需求、自身条件,确定每个节目的定位、目的、内容、时段、长度,明确各个节目的分工与配合,以及节目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节目设置从整体上体现频道定位和频道专业化程度,是现实频道个性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三、频道形象和节目形象

是频道及节目的包装和形象宣传等。

频道形象是在节目形象的树立中形成的,同时节目形象也必须服从专业频道的整体形象。

频道形象、节目形象的目的是培养忠实的观众,因此需要突出个性和专长。

当节目本身发展比较成熟的时候,频道结构则成为突出频道个性的重要中介。

频道结构必须围绕频道定位,基于目标受众,树立频道意识,从整体上建立完善合理的频道系统。

●节目来源

1.转播其他电视台节目

2自办节目。

3节目购买与交换。转播权;播映权;版权买断;联合购买等。

4其他节目来源。(政府指定播出;版权开放节目;捐赠或提供)

●频道意识对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作用和影响

一、含义。频道意识,是以频道为中心的节目系统中,围绕节目构成,在节目来源、节目设置、节目编排、频道定

位等方面,用整体系统的意识进行运作。即强调频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作用。频道意识可优化频道结构,提高频道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培养长期稳定的收视群体,不断挖掘潜在受众。

三、影响。频道意识体现在频道形象、节目构成等各个环节中。频道意识是从宏观角度对频道系统进行控制,使

一种观念、一种频道管理的策略,因而对专业频道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第四节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一、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建设、管理。(一改过去的台网合一,由台管理)

1997《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层级最高的广电管理法规。

规定广电传输覆盖网的规划、组建、管理主体是信息产业部(本书仍将其视为广播电视行政部门)。

并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广电传输覆盖网的地位、作用。

二、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发展。(有网台分离的趋势)

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管理(代替有线电视台进行管理)。

且统一行政区域职能设立一个区域性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代替过去小网林立布局失衡的局面)。

三、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

第十二章卫星电视广播

第一节卫星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一、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相对静止,三颗即可覆盖全球。

二、通信卫星与电视广播卫星。最初利用通信卫星转发广电信号;后为专门传输电视信号的电视广播卫星。

三、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组成。节目源;上行发射站;卫星;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

四、卫星电视的波段、频道的划分。

第二节我国卫星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卫星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

1970发射首颗实验卫星东方红一号。84年东方红2号发射通信卫星,进行电话、电报、广播、彩色电视传输实验。

此后逐步进入实际应用、发展。

二、我国利用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1.先从租用、购买国际电信卫星组织的卫星转频器开始。

2.1987始利用自制发射的通信卫星进行传输,以租、购国外的为补充。

3.1990年起,主要使用自制发射的大型通信卫星。

第三节我国卫星电视广播的管理

一、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对外输出

1央视四套覆盖几乎全球。

2省级电视台超出国界。

3我国广电机构直接或间接与境外广电机构联办卫星电视节目。如央视和全国多家省市电视台与美国3C集团合办“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已进入LA、WD地区有线电视网。凤凰卫视等。

二、对境外卫星电视广播节目的管理

我国天空不向境外卫视开放。采用交换、购买等方式引入节目。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广播电视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 1、广播电视的定义: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人们凭借电子音像技术有意识建立大众传播媒介,向期望的受众传送专门制作的声音和图像节目。 2、广播电视分类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无线广播、有线广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 3、电视节目的创作也显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电视纪实创作、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到栏目化的阶段、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的开播,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崛起、1998年岁末起,由湖南卫视发轫,一大批电视游戏娱乐节目走红中国、电视直播。 第二章 1、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2、1895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分别进行了无线电传送信号的实验,实现了无线电的发送和接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无线电通信进入实用阶段 3、1906年12月24日圣诞之夜,费森登播出了《圣经·路加福音》中的圣诞故事、小提琴演奏的圣歌、并祝贺大家圣诞快乐。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听众是当时附近船上的报务员们。宣告了广播的诞生。 4、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海岸电台呼号:KDKA。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 取营业执照的电台。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5、广播的发展: 1)、开办广播:1920年前后,广播在各国普遍出现。(如:1919年英国、1920年美国、1923年德国、中国,1925年日本)初期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时间短,主要是对国内广播。 2)、对外广播: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开始利用对国外广播。 3)、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苏、美、英、等国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展开了激烈的“电波战”(广播战)。各国的广播电台迅速及时地报道战争消息,有的广播电台派出记者(默罗)到前线采访,播出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报道。一些国家元首(丘吉尔、罗斯福)多次到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鼓舞人民同法西斯斗争到底。 4)、调频广播的诞生:1923年美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开始研究调频广播,1933年达到实际应用地步,1935年建立了最早的调频广播。因为战争,政府暂停发放执照。战后,美国于40年代建立了一批调频电台。50年代,英国、日本及其他国家也办起调频广播。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 5)、数字广播:80年代,出现了数字广播,90年代出现网络广播NJ (Net Jockey)。 6、调频广播的优点:(1)、频带宽,容纳的电台数量多; (2)、音质好,广播质量高; (3)、抗干扰能力强,调频广播工作于超短波频段,超短波是直接波,电波传播稳定,可稳定收听。(4)、发射距离与地理条件有关,可控制、调节,既解决了覆盖问题又不“外溢”; (5)、建设维护费用低,不需要大功率发射机。 7、1884年,德国23岁的保罗·尼普科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机械电视扫描盘(尼普科圆盘)。保罗·尼普科被誉为“电视鼻祖”。 8、1925年第一次显示出一个木偶的眼睛和鼻子;1926年1月26日在伦敦为英皇室作了公开示范表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 9、贝尔德也由于第一次完成长距离短波传送图像而被后人称为“电视之父”。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电视制式: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将彩色的三基色红绿蓝分解与组合为电信号时,一些国家各自采用了不相同的方式,这便导致了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用于广播的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NTSC制、帕尔制、塞康制。 2、广播电视数字化浪潮: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就是在节目制作、传输、接受着三个重要环节用数字字节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在这三个环节中流动。采用数字技术后,家庭电视机不仅能看到几百套电视频道,看到DVD般清晰的电视图像,听到数字广播节目,享受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还可以获得如电视政务、电子商务、即使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大量的资讯信息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4、文化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原理是指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选择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当所传播的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让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中;而如果外来的文化对原有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作用时,便会竭力阻止。 5、文化优势扩散原理:是指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对优越性的文化其核心是创意,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也就说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亦然。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6、广播电视语言:凡是在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如口头语言、屏幕文字、各色音响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广播电视的语言系统,正是由于这些语言元素的存在,准确地表达了广播电视的信息,使广播电视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集散地。 7、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队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有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所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 8、界面人物:是指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以自己的声音或图像直接与受众见面的传播者,通过其报道、播讲、解说和串联等工作,实现媒介和受众的沟通和交流。其中主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以及代表媒介经常出外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 9、一体化采访:一体化采访是指记者将幕后采访与录音、镜前采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同一时段内即完成幕后采访的任务,又完成录音、镜前采访的任务。一体化采访是一种快捷、高效的采访方式,它适应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尤其突发性事件新闻的采访。 10、分期式采访:分期式采访是指将记者前期采访和录音采访、镜前采访分阶段进行,先进行前期采访,在掌握了新闻的基本情况后,再拟定报道计划和录音、拍摄提纲,进行录音、镜前采访。这一采访方式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及新闻专题报道。他的优点是:报到时间上较为宽裕,能对新闻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利于新闻向深度开掘。 11、蒙太奇: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铺陈、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

广播电视概论 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系统:通过无线点播、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域或一定区域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 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 2.彩色电视制式:即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 端对红、绿、蓝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 3.电视真人秀:主要指普通人而非扮演者根据电视制作机构预先设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到 一个竞技类的活动当中并根据规则完成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没有剧本约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和目标自由发挥和表现,电视治国机构则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节目播出。 4.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 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为“杂志型节目”。 5.(1)内容集约模式: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 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2)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内容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3)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一种板块式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 (4)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指的是广播电视机构以频率和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划 分,以满足特定的市场和受众需要。 6.广播电视新闻: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则是广播电视的特性导入新闻定义的结果。 7.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 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8.视听率(Rating):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 总人数的百分比。 9.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 AI):是测量观众对电视节目喜好与评价的一项指标,测 量出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满意程度。 10.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 CATV):也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光光缆组成的分配系 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

1、主持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 2、彩色电视制:美国最先,法国在美国恩NTSC制的基础上研制的塞康SECAM 制,德国在美国的基础上研制的帕尔PAL制,我国就用的PAL制。 3、地球村的概念是麦克卢汉提出的。 4、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社会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广播电视人的不断需求。内因是内在核心本身行业发展运营是推动力,外因是技术。 5、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电台在总统大选日正式开播,呼号为KDKA. 6、美国的CBS,NBC,ABC三大广播网;全球第一个全天播放新闻的是CNN;, 7、30年代一系列重大事件成就了广播电台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8、收视率调查有美国的尼尔森媒介调查公司,央视的索伏瑞调查公司。 9、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人刘翰在1926年10月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OH民营广播;1927年我国上海新新公司创办我国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 10、抗战相持阶段,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中国之声VOC;1940年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呼号XNCR,后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更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1、20世纪80年代北徐南李,即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信箱>>主持人李一萍;1983年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对内广播网发展方针,这是主领方针。12、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的北京的北京电视台,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于9月2日正式开播;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创立,标志着广播网的初步形成;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办,是央视第一个新闻评论性专栏节目;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问世,这是当时国内最长的调查性深度报道和栏目;<<望长城>>纪录片,1993年,上海纪录片编辑室问世,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纪录片来命名的电视节目。 13、深入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并不是新闻体裁; 14、广播语言的三大元素音乐(渲染气氛),音响(营造真实环境),人声语言。 15、广播电视人声语言的要求有口语化,规范化(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优美化。 16、景别有远景(场面),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表现情绪)。 17、电视画面的特性与功能有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电视画面具有现场感;电视画面具有客观性,电视画面具有主观性,电视画面具有表意不确定性(纪实和形象传播)。 18、蒙太奇:它原是一个建筑业的一个术语,它又称镜头语言,即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一个的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的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义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

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广播电视的社会性质 (一)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 1、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在由政府控制的广播电视媒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2、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本质在国际政治宣传和斗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 3、战争作为国家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胜利目的,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也是手段之一。 (二)广播电视的公共性 1、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起源 ①无线电频道资源的有限性,使广播电视被视为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的公共资源。 ②欧洲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广播,但可以通过发放执照的形式间接控制。 2、公众利益和公共服务 ①公共广播电视所追求的公众利益包括独立、平等、全面服务和不迎合的原则。 ②公共广播电视由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与管理,在经济上公共广播电视既不依附于政府,也独立于财团,政治上不为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左右。 3、公共广播电视的典范——BBC BBC 的四个基本原则: (1)保证资金来源独立性; (2)确保主流地位; (3)以公共服务为导向; (4)提倡道义责任感。 4、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服务 ①美国广播电视采取的是公众委托模式,广播电视运营者是公共受托人,政府对广播机构实行直接的内容规制和间接的结构规制。

②《1934年通讯法》授权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颁发许可证的刚性标准之下,对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规制与内容规制,以确保广播电视在“公共利益、便利、必需”的原则下运行。 ③许可证的颁发、结构规制和内容规制三位一体,打造了美国广播电视政府规制的基本框架。 (三)广播电视的商业性 广播电视的商业性体现于: (1)企业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是生产广播电视产品的企业; 市场特征:商业广播电视媒介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实现广播电视产品的价值。 1、美国作为商业广播电视的起源 (1)美国早期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中体现了明显的商业性质 (2)美国崇尚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促成了美国广播电视商业性质的确立 2、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媒介的特征 (1)美国的广播电视由私人投资、私人所有,它们既不依附于政府,也不依附于政党;(独立性) (2)美国私营商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完全遵循利润第一的基本原则,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商业性) (3)作为国家私营企业体系的一个分支,美国商业性的广播电视也遵循“自由竞争→垄断→更激烈的竞争”的市场发展规律,高度竞争成为商业广播电视的突出特征。(市场性)3、广播电视的商业化浪潮原因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简答题 1.简述现场直播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 答: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媒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播的内容上越来越广泛,而且在传播的手段上也有了新的提升,特别是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更使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从另一面看,新闻宣传在局部范围内也出现了偏离方向、脱离群众的倾向。所以这也群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因而,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尊重受众知情权的有效的形式,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重视。 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所享有的对于国家机关、公共机构或者其他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以及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 首先,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也可以说是互动性。在所有节目中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传收双方互动的形式之一。电视现场直播气氛浓烈,真实感强,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在谈话节目、游戏节目、竞赛节目火爆,既是观众踊跃参与的成果,也体现观众对电视节目参与的热情。其次,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现场直播中,除了进行视频的转播外,还有记者在现场的报道,记者把在现场通过五官体验到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也能获得在现场一样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所有的经验积累进行提取和综合,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现场直播的真实感比较强,因此与其他媒体和其他播出方式相比,观众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直播来修正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对社会的刻板印象。然后,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激发了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情绪。现场直播的内容一般比较重大,观众注意程度高,收看人数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集体行为,有某种集体凝聚力。最后,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而现场直播传递信息的快速、准确,成为这种人群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切实把尊重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及时报道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情况、重要活动及其它新闻信息,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同时,生动、多样地阐述党的意图和主张,从而让百姓明事实之巨细,解问题之深浅,辨传言之真假,知事态之缓急。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宣传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谣言止于公开、阳光化解疑惑。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各大媒体快速反应,将真实、具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或全程直播、或多側面展示,有效地消除了各种“杂音”、“噪音”,国家也显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 2.从张越和张绍刚看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答:在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因为其低成本和深度,广受业界重视与观众欢迎。但是在目前庞大的主持人队伍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不少,优秀人才却一直属于“稀缺商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否成功地主持一档谈话节目已经成为衡量一位主持人“含金量”多少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一个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她本人是观众最喜欢的主持人之一,她还获得了播音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然而,张越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有着甜美的笑容、苗条的身材,受过严格的播音训练,可她非常受欢迎。首先,亲切、平和、机智,以及与众多女主持人相比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平民生活的热切关注,是张越成功的重要原因。看她主持的节目,她的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笔记: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2、涵化理论:美国格伯纳提出,研究者探究电视塑造的世界和真 实的现实世界的差异,考察电视对于个人的长期的“涵化”效果,研究发现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是公众对社会现实达成共识的重要来源,电视培养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可以使人们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社会情状、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来看待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当今社会文化主流的首要渠道。“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 3、新闻:新近发生的或预计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民生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指导的 工具,而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通道,鼓励民众通过它进行意见的表达,发扬民主的作用。它的本质特征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 5、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被认为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

6、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 定情景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 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 同特点。真人秀可分为七个基本元素:即人物、悬念、竞争、 游戏规则、时空情境、现场记录和艺术加工。 7、广播剧:是“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 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 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 作状态。” 8、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 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 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 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9、受众: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 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 容接受者,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即网民。 10、视听率: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 的百分比。 二、填空: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 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

广播电视概论重点

一填空题。 1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 2细节包括哪两个方面:(情节细节),(动作细节) 3用(最简练、最归纳、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来刻画角色造型。 4角色设计需要在组合关系中获得形象的(节奏变化与和谐)。 5(内容形式)和(画面形式)需要设计风格相协调,这样沟通营造出来的作品,才是为主题服务的。 6在镜头剪辑蒙太奇中很重要的原则是(轴线原则)。 7 1926年1月26日,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举行第一次电视公开示范表演,映出了一个办公室勤杂工的活动影像。由于他的的贡献,英国人自豪地称他为“电视之父”。同样被美国人誉为电视之父的是(法恩斯沃思)。 8 1980年,美国(国际卫视)的成立,对其传统的三大网,即NBC, (ABC ) 和CBS 构成了巨大冲击。 9目前各国的彩色电视主要采用(nastc制式、PAL制式、SECAM制式; 10 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12“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最早提出的是清初()。 13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制度大体有三种类型(私营商业制、公共服务制、公共国有制.. 14世界上第一座公认的广播电台是(KDKA电台),第一座公认的电视台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6年建立的。 16(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说:“所以的戏剧就是一个冲突。” 17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有(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SP,亦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18内容形式从故事框架上来讲,分两种形式(情景剧和非情景剧)。 19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包括(前期创作),(拍摄采访),(后期制作)。 20以接受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广播电视的受众划分为(网络),(纸媒),(手机),(广播)。 二判断题。 1电影是细节的艺术。动画片是细节的艺术 2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是不可以同步进行的。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可以是同步进行的 3角色造型设计越复杂就好。简练、归纳 4画面分镜头是对未来动画片基础画面蓝图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 5情节的内部节奏与镜头衔接的外部节奏是相辅相成的。 三名词解释。 1文字分镜 文字分镜的要求: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是画面分镜创作的依据,~不用像画面分镜一样将镜头组织得很细腻,考虑到每个镜头间的组织关系或设计镜头的具体位置和运动。“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是~的首要任务 二文字分镜的基本格式:A场地B内容 C镜头描述 2性格刻画 性格刻画: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往往是非常类型化的.”类型化”指具备典型的性格和外型.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就像故事片的选演员.角色的形象设计就是需要造型是设计出一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 武装警察部队兵种包括( )。参考答案:消防部队黄金部队内卫部队 篮球的发明人是()。参考答案:詹姆斯.奈史密斯 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关于《巴黎手稿》的研究主要包括()参考答案:《手稿》评价问题“美的规律”问题实践与美学问题 秦法的基本特色是?参考答案:法治重刑 下列关于晶状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创伤后变混浊,称为青光眼 武装警察部队的主体力量是()部队参考答案:内卫 机会型创业与问题型创业分类是基于什么原因?参考答案:市场缺陷 中国大学MOOC: 经过若干年努力,定将造就一批____的具有较高科技理论的高层次民族科技人才。参考答案:留得住 用得上

干得好 ( )是信息化战争的开端。参考答案:海湾战争 篮球的发源地是()。参考答案:B 按设备的安装地点,广播系统可分为两部分:()参考答案:地面广播车载广播 天使投资发源于()参考答案:纽约百老汇 简述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参考答案:洛伊德将人格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0~1岁);肛门期(2~3岁);性蕾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成年)。 轴测图是沿着不平行任一坐标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到单一投影面P上得到的投影视图参考答案:对 有关骨半规管的描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三个半规管共有六个孔与前庭相通

如果按照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来分类,军事思想可以分类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以及()军事思想。参考答案:当代 多晒太阳有利于钙的吸收。参考答案:对 “泪箸遗珠”表示怎样的错误的筷子使用行为()参考答案: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歼灭日伪军合计约()万人。参考答案:170 和成人相比,不是幼儿耳特点的是()参考答案:检查鼓膜时,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 “云”提供3 个层面的服务,分别为、、。参考答案:基础设施即服务 平台即服务

《广播电视概论》备考复习资料

☆考试背诵版☆《广播电视概论》备考资料 一、填空题(10x2'=20分) 1.无线电广播诞生日——1906年12月25日,费森顿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 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 2.我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3年,大来洋行ECO 我国第一座公营广播电台——1927年,交通部天津无线电台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 3.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养荣酒” 我国第一个恢复广告的电台——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 4.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危险》 我国第一部广播剧——1933年4月,上海一私营电台播出《中国与回忆》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1930年,英国播出的《嘴上叼花的人》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口菜饼子》 5、广播电视主要包括:科技特性和社会特性两方面 6、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新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7.广播电视的节目要素主要包括:声音和画面 8.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 9.画面的功能:纪实传播、形象传播、直接传播 10.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 ~ 四分法: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类节目。 六分法:①新闻类节目②言论类节目③知识类节目 ④教育类节目⑤文艺类节目⑥服务类节目 11.广播电视节目样式:单一式、专题式、栏目式、综合式、板块式、杂志式。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真性强、特殊的传播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新闻节目的体裁:语言新闻、录音报道、实况广播、广播对话。 14.电视新闻节目类型: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言论类新闻节目。 15.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性:①新闻性②政论性③社会性 16.教育性节目的类型:社会性教育节目和教学性教育节目 17.文艺性节目的特性:兼容性、渗透性、综合性、连续性。 | 18.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类别:①策划、制片、编辑、导演、导播 ②撰稿③技术人员④媒介人员 19、策划的五要素: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方法、策划对象、策划效果测定和评估。 20、策划七大原则:喉舌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综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原则、集体原则。 21.现场摄录(新闻摄录)有三种手段:挑选、等待、抢录。 22.受众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基本受众、参照受众、特约受众、潜在受众。 二、名词解释(6x5'=30分) 1、广播电视——是运用电磁工具把信息信号同时供给特定地区大批受众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播音语言——是专职播音员语言,用以传播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贯穿于各个新闻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自己整理)

精心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自己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4、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广播电视概论试题集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导论思考题: ?1. 1979年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分别是99和38座。到1997年,电台。电视台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分别是1363和923座,但是到1999年反而分别下降到了352 和290座。2008 分别为267和283这种起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79年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分别是99和38座。到1997年,电台。电视台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分别是1363和923座,但是到1999年反而分别下降到了352 和290座。2008 分别为267和283座。这种起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1.我国自改革开放时,广播电视事业规模小,分别只有99和38座。 ?2.自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直接原因是四级办广播电视: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 ?目的:加速发展广播电视,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大的需求。 ?结果:全国广播电视台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别达到是1363和923座 ?但高速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过滥过散,节目资源不足,盗版严重,影响我国加入WTO的进程。 ?3.为纠正以上负面影响,国家出台了.三级办广播电视的新方针: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和广播电视总局有关文件,要求停止四级办广播电视,即取消县级广播电视台编制,取而代之的市实行中央、省、市(地)三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全国广播电视台数量大幅减少,留存下来的广播电视台平均实力大大加强,影响力更大,增强了抵御国际传媒冲击的能力。。 第1章思考题 ?1. 广播发明过程中三次主要技术进步的发明人分别是谁?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苏联发展广播事业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3. 电视诞生及其关键技术发明是什么? ?1.21、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办的?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情况如何? ?3、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是何种情形?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经过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5、中国电视诞生之初的发事业发展情况如何? 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广播事业在发展上有何特点? 2、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电视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何新的作法? 3、“文革”对当时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广播电视在“文革”结束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5、中国的对外广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1.怎样看待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2.列举广播电视负面影响的实例并说明对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人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3.为什么说广播电视是改造社会的全新文化力量? ?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概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 1、“无线电之父”——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2、“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在1925年利用尼普柯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完成传送和接受画面的实验。 3、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称为世界电视开端。 中国: 4、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播出方式为直播,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 5、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真实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什么是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区域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的大众传媒。 广电作为电子传媒的特征:(优势)对象广泛、

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弱点)顺序接受、转瞬即逝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魅力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新闻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信息量指的是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既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 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层次分布广泛、传播接受方便、传播“搭车”效果好、传播容量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电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其次,广电要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最后,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深度加强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广电改革的主旋律。

新闻直播:不经过事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传播形式。*滚动播出:广电新闻首播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事件变化发展增删信息。 大新闻构架: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传入社会造成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和生活上的损失。 信息污染: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涌入社会扰乱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由于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心,破坏安定,妨碍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 *现代社会分群化及广电窄播化趋势: 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受众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受众权利意识增强。

广播电视概论讲义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讲义 本讲义仅供新闻学系内部教学使用,因涉及版权问题,任何个人或机构请勿擅自引用或复制,请同学们不要将本讲义上传到网上。 导学 课程性质: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广播电视学科发展简介: 导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学概念 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广播的定义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和网络广播。从讯息形式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第二节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 广播电视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属于应用学科;二是综合性强,是边缘学科。 广播电视学与诸多学科都有结缘的关系,并在传统学科的结合部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 史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史 有线传播→无线传播——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传播方式 近地传播→卫星传播 模拟传播→数字传播 第一节从有线传播到无线传播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斯把布达佩斯市700多条电话线连接起来,定时报告新闻,被称为“电话报纸”,有线广播从此诞生。 1906年12月24日,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在马萨诸塞州的无线电广播实验室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有声广播。 1910年,美国人李·德·福斯特通过广播播送报纸要闻,出现了最早的广播简讯。 1918年,苏俄建立无线电广播实验室。 1920年,美国底特律建立一家实验性电台,播送州长竞选新闻,被称为首次广播新闻。 1920年11月,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呼号为KDKA的商业无线广播电台在匹兹堡市开播,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