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三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60.55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三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基本要素。
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投影:由于地球是一个三维球体,将其映射到二维地图上需要一定的数学方法,即地图投影。
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投影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符号解读地图信息,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人文地理要素。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组成、大气压力与风的形成、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 水文循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地貌: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与火山活动;不同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的形成过程。
4. 土壤与植被:土壤类型、土壤形成因素、土壤侵蚀与保护;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及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农业布局因素、农业技术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模式、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
4. 交通与通讯: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与布局、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应用、遥感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与处理、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GPS在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4. 互联网与地理信息:互联网在地理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地理信息的网络化服务。
高一地理选修三必背知识点地理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然规律的研究,它既包含着理性的分析和解释,又具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地理知识可以分为天文地理、大地系统、社会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选修三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高一地理选修三的必背知识点。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首先要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体(主要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地球表面辐射而使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环境。
第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的力造成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造成威胁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多种形式。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是指地球地壳的震动和摆动。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地震的方法,并在地震来临时采取相应的避灾措施。
第三,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
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城市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特别重要,它旨在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中,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共同为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选修三地理知识点重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涉及地球的自然形态、自然资源、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内容。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选修三《地理》是一个重要的模块,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选修三《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重点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区域地理格局1. 地球环境演变地球的自然环境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和演变。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主要包括大气、水和土壤三个要素,而其演变则受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动植物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自然环境保护地球自然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预防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的一系列行为。
保护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同时,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全球气候治理也是地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3. 区域地理格局区域地理格局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时的基本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区域地理格局的研究中,地理学家通常会借助地图制图和遥感技术,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审视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1.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北有戈壁滩,南有亚热带雨林,东有丹霞地貌,西有喀斯特地貌,东北有松嫩平原,西南有横断山脉。
这些地理条件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国的地貌中国的地貌主要包括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和高原。
这些地貌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区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的影响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3.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寒冷地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这些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和国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世界自然地理与环境问题1. 世界地理格局世界地理格局主要包括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特点。
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点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点(一)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5、旅游产业增长持续化。
6、现代旅游的六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
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
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
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
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
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点(二)1、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
2、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3、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拉动经济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自己,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特别提示: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③促进文化交流。
特别提示:a、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b、通过旅游活动交流,既能延续和发扬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地方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点(三).旅游资源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要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海洋的地理分布、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因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时代与地层的划分。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全球化:- 工业的分布特点与工业区位理论。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环境保护政策与公众参与。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地理选修3知识点总结地理选修3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地球环墶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气候与水文地质,以及自然灾害等内容。
在这篇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对地理选修3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1. 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地球环环境系统是指地球大气、水、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共同维持了地球环境的动态平衡。
地球环境系统的演变受到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2.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形态和地质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包括地壳构造、地震构造和火山构造等。
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受到地壳构造运动和内部热源的影响的,它直接影响了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地貌是指地表的自然形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等。
地质构造与地貌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其与地球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3. 气候与水文地质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平均状态的总和,主要包括气温、降水、湿度和风等要素。
气候对地球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和水文学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水等水文地质要素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变化和运动规律。
气候与水文地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其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影响。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严重破坏性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涝、干旱、风暴和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规律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上便是地理选修3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选修3知识要点总结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干脆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缔造物。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中学地理选修3学问要点总结,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学地理选修3学问要点总结(一)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不和谐音及其启示1品牌之争2重复开发觉象紧要3低水平开发屡见不鲜4不顾市场需求,不和谐音:盲目开发启示:旅游景区不做规划,只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奢侈、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景区的低效益5.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a.污染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途、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亡)c.开发建立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6.对社会环境的破坏: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中学地理选修3学问要点总结(二)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自然景观的美感,主要包括形象美、色调美、动态美、听觉美和朦胧美。
其中,形象美是最显著的美感特征。
(1) 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根底,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和美感有所不同。
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洞庭天下旷之说。
(2) 色调美;(3)动态美;(4)朦胧美;(5)听觉(声音)美听觉美是审美客体有节奏的音响表现出来的形式美。
听觉美是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给予有人以听觉之美。
总结: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色调美是指自然景观的色调美感和色调改变;动态美是指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的美;朦胧美是指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呈现出的一种假设隐假设现、烟雨迷漫之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强调的是一种动感的美,属于动态美的范畴。
新版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环境1.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赤道略大,两极略扁,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公转一周为365.25天,自转周围有一个偏西自西的以西旋转26度的迷人的位置。
3. 地球上的热带带,中纬带和高纬带气候带。
地球上根据热带、中纬度和高纬度的特点划分为热带带,中纬带和高纬带气候带。
热带带气候特点:高温,雨量充沛中纬度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降水均匀高纬度气候特点:低温,降水量较小4. 地球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球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寒冷的地区,人们需要用厚重的衣物和居住在温暖的房子里;而在炎热的地区,人们则需要有避阳的遮挡物和清凉的饮品。
同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比如渔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农业主要分布在肥沃的平原地区。
第二章人口与人口问题1. 人口增长的基本特征世界人口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长率逐渐减缓。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
2. 人口和资源环境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包括土地资源的紧缺、水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3.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包括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消费水平提高等问题。
4. 人口政策和管理为解决人口问题,各国制定了不同的人口政策,包括计划生育、扶助少儿、延迟退休等措施,以维护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
它们分布不均,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2. 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
它们的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影响。
3.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是生命之源,但受到污染和不均衡分配的影响,导致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恶化。
地理选修3知识考点总结1. 陆地地理过程1.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指的是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断裂和褶皱等现象。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对流的结果,主要有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1.2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岩石在空气、水、气候等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破碎和变质的过程。
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包括温度变化、冻融作用等;化学风化包括水解、氧化等。
1.3 地貌发育地质发育是指地球表层的地貌形成过程,包括构造地貌、水动力地貌、冰雪地貌等。
地貌发育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通过观察地貌特征可以了解地球表层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2. 气候与生态环境2.1 气候影响因素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地势、大气环流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2.2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自然分布的规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3.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3.1 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聚居的过程。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加速进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宏观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的用地规划、建筑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3.3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研究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4.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4.1 资源利用资源利用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过程。
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4.2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保护是保障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1:气候与天气
-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洋、大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 天气是指短期内的大气状况,如晴、阴、雨、雪等。
天气的变化受气压、风速、温度等因素影响。
二、知识点2: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它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行为,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化等。
三、知识点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地理信息技术是将地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地理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和展示。
它在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工具和方法。
四、知识点4: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规模、结构、功能等的变化。
城市发展受
经济、人口、科技等因素影响。
-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需求的能力。
城市发展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资源循环
利用等措施。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选修三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内涵及特点一、旅游资源的内涵:1. 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自然风景、文物古迹,也可以是风俗民情。
2.旅游资源的内涵: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主体:旅游者(有闲、有钱、有动机)3. 旅游活动三要素客体:旅游资源纽带:旅游业食宿4. 现代旅游六要素行游购娱二、旅游资源的特点:1. 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2.空间上的地域性3.季节上的变化性4.美学上的观赏性(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5.吸引力上的定向性6.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第二节旅游资源的类型宇宙类气象气候类自然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判断性质要看主要吸引物是什么古迹和古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现代建筑成就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一、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古迹,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遗产自然遗产二、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自然遗产:9三、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30文化与自然遗产:4四、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科学价值五、世界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对历史负责六、保护世界遗产对当代人负责对未来负责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第一节旅游景观的欣赏位臵一、旅游景观的描述时机特点情感了解景观特点仰视:瀑布位置与角度——视线角度俯视:群峰平视:水边景观精选观赏点位特定角度:特殊地貌造型远观:山、河、海距离近观:溶洞、峡谷、一线天远近皆宜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朝暮:日出、夕阳时刻天气:云海、彩虹、雾凇把握观赏时机特定时期:海市蜃楼、佛光、极光、日月同辉日期季节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感受力——视觉、听觉——体验审美能力理解力——经验、知识——体会创造力——意境开拓、创设——共鸣第二节著名旅游景区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山地景观——中国黄山:1.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南部2. 原名:黔山3. 地位:天下第一奇山,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赞语4.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5. 是我国南方珍贵的植物宝库和天然生物园6. 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7.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8. 黄山毛峰茶驰名中外9. 是一座花岗岩断块山,在地质构造上受两条大断层控制10. “前山雄伟,后山秀丽”11. 地处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12. 由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就13. 常出现云海景观14. 特点:旅游资源丰富二、海域景观——美国夏威夷:1. 地理位置:太平洋北部的一个群岛,是美国的第五十个州2. 特点:热带风情、火山景观3. 地位:是世界上罕见的休憩风景胜地4. 威基基海滩:碧海蓝天、白云悠悠、椰林婆娑、沙滩金黄、海水碧清如玉、白浪滔滔5. 由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岛),是盾形火山的典型代表6. 虽地处热带,但受海洋怀抱,气候适宜,雨量丰富7. 种族多样、民族构成复杂8. 是多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大熔炉三、历史遗产——中国长城:1. 地理位置: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西岸虎山,全长约6300千米2. 历史意义:(1)中国人文景观中的第一景(2)世界奇迹(3)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榜首(4)世界文化遗产3. 军事意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系统4. 自然意义:长城中段与中国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及半干旱半湿润分界线大体一致,因而成为中国自然地区划分的标志之一5. 特点: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四、城市景观——法国巴黎:1. 埃菲尔铁塔:(1)地理位置:塞纳河畔(2)地位:是巴黎以及法国的标志2. 巴黎圣母院:(1)地理位置:塞纳河西岱岛上(2)特点:哥特式建筑(3)地位: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3. 凯旋门:戴高乐广场中央4. 卢浮宫:塞纳河右岸5. 巴黎的城市景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6. 巴黎古迹的布局体现了欧洲文化特点——主要建筑大都位于城市广场的中央城市发展的历史久远7. 成因城市景观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建筑布局体现欧洲文化特点小结景观特点成因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山地景观——中国黄山以自然景观为特点的山地风景名胜,三奇四绝,峰林地貌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景观——法国巴黎世界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布局体现了欧洲文化特点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历史遗产——中国长城中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年代久、规模大、历史价值高海域景观——美国夏威夷热带海滨风情和火山景观闻名于世地处热带,火山喷发形成多文化交汇第三章 旅游景区的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第一节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书P50-P57) 旅游景区的吸引物——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 一、旅游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旅游者——主体旅游景区的服务业突出景观特点——特色原则二、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美学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原则最佳综合效益——效益原则 理念景区形象 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密集游憩区三、旅游景区规划的内容 功能分区 游憩缓冲区核心保护区交通的布局原则 方便游览合适的交通工具空间布局 与交通线相连服务设施的选址 尽量在景区附近集聚、分散要具体分析密集游憩区核心保护区里 外游客数:少 多开发限制:大 小 作 用 控制游客数量和限制开发规模,保护景区环境, 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游憩缓冲区第二节 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书P58-P65)一、确定旅游地点: 上网、阅读报刊杂志和旅游手册 1. 获取信息 咨询旅行社 亲朋好友的介绍时间客观因素 距离经济因素2. 影响旅游地选择的因素 安全因素旅游偏好主观因素 感知环境身体条件3. 最大效益原则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小值整个游程时间单程时间最大的信息收集量——倾向选著名景点、选与居住地环境差异大的二、选择旅游线路:最少的时间1. “四最”为基本出发点 最少的费用最多的旅游体验最满意的效果适应市场突出特色将就韵律2. 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冷热”兼顾发展创新安全可靠要根据经济收入3. 设计线路“四注意” 避免行程的重复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突出主题不安全因素 自然灾害(突发性)社会环境三、安全及防范 增强安全意识防范措施 消除不安全因素控制不安全行为加强救援第四章旅游与区域发展第一节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的影响一、旅游业——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1.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 地位:(1)就全球而言,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2)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3)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3.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4. 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提供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二、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积极作用促进历史古迹的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三、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促进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消极作用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四、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关键是使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与旅游区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要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积极影响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的交流消极影响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噪声……)生态破坏(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减少)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卫生条件的改善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破坏对旅游景观的破坏消费品、房地产价格上涨二、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1. 增强旅游区规划、建设的环境意识2. 加强旅游环境监测3. 加大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4. 运用法律法规,健全旅游环境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