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题目: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

摘要:七里海湿地是具有明显海洋特征的古泻湖湿地,自然旅游资源独特, 应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以及理论内容,对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关注视角进行分析,结合该地资源特点,分析了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开发条件并对其进行资源评价,提出了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战略。通过吸引游客来保护区进行观光、探索、享乐、保护大自然等旅游活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同时为保护区筹措资金,为当地住户提供就业和参与决策的机遇,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战略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co-tourism of Qilihai Wetland

Abstract:Qilihai wetland has outstanding marine characteristics,as a special ecological system, coastal wetland boasts high value to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e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human and culture environment,to develop eco-tourism item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m, the present state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nowadays,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y. Based on these,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of Qilihai wetland, analyzing its 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exploitation conditions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put forward proposals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tourism. It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local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attracting visitors to Qilihai to appreciate, explore, enjoy and protect nature in a relatively natural areas (including humanities),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o raise funds for protected areas, and to provide employm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Qilihai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ource evalu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1)

1.3湿地生态旅游概述 (1)

1.3.1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内容体系 (1)

1.3.2 常规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2)

2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关注视角分析 (2)

2.1关注湿地价值构成 (2)

2.2.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受益群体 (3)

2.3关注湿地生态旅游临界规模 (3)

2.4关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4)

3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现状与资源评价 (4)

3.1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4)

3.1.1自然旅游资源 (4)

3.1.1.1植物资源 (4)

3.1.1.2动物资源 (5)

3.1.1.3地热等资源 (5)

3.1.2 七里海湿地所在保护区附近人文旅游资源 (5)

3.1.3 国际交流明显 (5)

3.2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

3.3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6)

4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7)

4.1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7)

4.1.1 品牌战略 (7)

4.1.2 区域联动与一体化开发战略 (8)

4.2有关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8)

4.2.1发展观鸟旅游 (8)

4.2.2“养”好湿地 (10)

4.2.3控制游客数量, 限制旅游活动区域和强度 (10)

4.2.4处理好湿地旅游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关系 (10)

4.2.5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0)

4.2.6发展地方旅游商品 (11)

4.3.7搞好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11)

5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七里海湿地是有显著海洋特征的古泻湖湿地,自然旅游资源独特,通过结合当地资源类型特点,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开发条件并进行资源评价,提出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战略,可为当地湿地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对保护湿地, 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提高当地居民和观光游客的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的生态旅游起步比较早,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并尝试开展生态旅游,如美国、加拿大都把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开发,世界上一些景观优美的湿地都开发了旅游项目和娱乐活动[1]。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环境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贯彻深入,因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观念,“生态旅游”在我国开始被人们逐步认识。

我国湿地种类多,面积大,分布广,区域差异大,生物多样性极丰富,为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随着大量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兴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和开发已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的热点[10]。

1.3 湿地生态旅游概述

1.3.1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内容体系

表1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内容体系

1.3.2 常规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表2 常规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2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关注视角分析

2.1关注湿地价值构成

在开展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过程中,要分析其价值构成,明确可利用价值中旅游资源价值的比例,从而确定可否把生态旅游作为最有效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模式,或者如何把湿地旅游开发模式与其它湿地开发利用模式有效组合[6]。

①生态价值

七里海湿地在蓄洪防旱、促淤造陆、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调节、改善天津市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很重要的物种基因库[2]。

②经济价值

由于湿地的生物特性,它拥有比其他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人工稻田种植的水稻及农作物,沼泽和湖泊中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莲、藕、菱),湖泊、河流和浅海海域里生长的各种鱼虾贝类,鱼塘中养殖的各种水生动物[3],等等,都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很多动植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③社会价值

湿地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重要场所,具有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社会价值。同时,湿地还具有很高的教育科研价值。湿地的生态系统、濒危的物种残存、多样的动植物群落等,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和试验基地。七里海湿地中保留着古今的生物、地理等方面进化演变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变过程、古地理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5]。

2.2.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受益群体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会给围绕生态旅游开发的群体带来收益,同时也会给围绕其它产品开发的受益群体带来一定的损失。需要注意受益群体和收益变化,制定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平衡不同受益群体利益冲突的措施。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最大的收益变化是,会使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的群体丧失发展机会。例如,依靠湿地芦苇获益的居民会被禁止采伐芦苇,渔民会被控制捕鱼区域范围和捕鱼量。因此,要根据湿地区域内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制定一套基于道德标准的收益分配政策。例如,给予放弃其他发展机会的群体一定经济补偿,并提供其围绕生态旅游开发的工作机会。保证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工作顺利开展。

2.3关注湿地生态旅游临界规模

以湿地资源利用为基础,永久维持湿地环境质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条件,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即必须控制湿地开发规模在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可根据湿地的旅游价值与

环境敏感区旅游环境容量对其开发规模予以测定[6]。

2.4关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目前,国外湿地管理体制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多部门分工负责,如美国②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如英国设立了自然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英国的自然保护事宜,包括保护区的管理工作③由环保部门主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多采用这种体制模式[6]。

3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现状与资源评价

3.1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3.1.1自然旅游资源

七里海是古黄河、古潮白河、古蓟运河等河流入海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的古泻湖湿地,形成于7000年前,是海陆变迁的产物。位于宁河县西南部,核心区、缓冲区面积为95平方千米[9],为天津市营造了一个幽静、秀美的周边环境,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具有调节优化生态环境、养育野生动植物等功能,。

七里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之说。盛产的银鱼、紫蟹,明清时曾是宫廷贡品[1]。七里海水域辽阔,苇草繁茂,水质优良,天然饵料丰富,很适合鱼、虾、蟹生长繁殖,是天津的重要水产品基地。

3.1.1.1植物资源

七里海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是天津最大的芦苇产地,遍地芦苇丛生。芦苇属于密丛型根茎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芦苇生长茂密,旱涝保收,被当地人称为“铁杆庄稼”。芦苇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养育野生动物等功能,又是纺织、造纸的优良原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七里海湿地植物资源种类较丰富,基本具有我国北方地区各种常见的植物种类。盐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具有较强的抗盐特性,可以吸收、积累大量盐分,是优良的盐碱土生物改良剂。如:碱蓬就具有特殊的生物作用,它可使盐土脱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七里海湿地植物种类分布区域集中,蕴藏着大量的纤维植物、种质植物、饲料植物、药用植物、固沙植物等。

3.1.1.2动物资源

七里海是鸟类的天堂,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其中有很多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濒危物种和有重要国际意义的鸟类,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遗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9]。在浓密的芦苇荡中,平广的水面上,栖息、繁衍着很多鸟类。丹顶鹤、天鹅曾一度绝迹,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恢复,每年都有大批鸟儿在迁徙途中到七里海栖息。此外,还有大量的野鸭、大雁、白鹭、鱼鹰、喳喳鹊等一般鸟类。因此,观鸟成为七里海湿地主要的生态旅游项目。

3.1.1.3地热等资源

据地质部门钻孔勘察,七里海区域内的淮淀、造甲城、潘庄、俵口等乡镇为天津市十大地热异常区之一,中心区域在潘庄附近,地热资源具有水质好、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等特点[9]。

3.1.2 七里海湿地所在保护区附近人文旅游资源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很多文化遗址、名人故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于方舟烈士陵园;北大岭汉代古文化遗址;后七里海北岸战国—汉代古文化遗址等还有位于贝壳堤上的汉沽区蛏头沽村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3.1.3 国际交流明显

七里海湿地所在保护区与美国弗吉尼亚州切萨皮克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缔结了姊妹保护区关系,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签订了长期科研合作协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保护区内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缓解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

3.2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发展了当地经济,宣传了七里海湿地,为保护区的良性、有序可持续保护开发提供了资金基础,也为当地人找到了谋生之路,不再以直接破坏湿地环境拉动经济(如开垦耕地、开挖鱼塘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到七里海湿地旅游的游客数量少,逗留时间较短。旅游客源主要是国内客源。目前湿地开展了以湖泊观光、观鸟、钓蟹、农家乐和科学考察等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其中观鸟活动是最能体现湿地生态旅游特色的活动之一。游客对象多为科普爱好者、生态游观光者、市区周末游客等。游人大致属于自发而来的分散形式。且旅游的季节性变化大,旅游接待产生了超载和闲置的两极分化, 不利于管理工作和旅游设施的保养。在旅游业发展方面, 湿地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天津著名景区如蓟县盘山等景点相比, 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小。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1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盲目的开发湿地资源致使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会直接令湿地的生态功能降低,生态旅游资源受损。

从统计数据来看,很多地方“三废”处理达标率很高,但周边水域的水质直观感觉并不好。生活垃圾、废水对湿地环境的污染令人堪忧。甚至部分养殖户的鱼塘水质都不容乐观[9]。

水质恶化致使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12]。考察发现,因旅游区的生态保护设施不配套,因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水、废气和垃圾不能有效及时处理,污染了周围水体和局部大气环境。因生活垃圾的露天堆置和游客乱丢垃圾,也影响到湿地的环境和景观, 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程度地恶化。

个别地方为了搞旅游发展,自行调整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更有甚者把核心区调整为实验区,违规建筑,严重破坏到景区的生态系统和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9]。旅游设施、噪音、交通、游人行为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正常栖息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游客乱搭、乱建帐篷,严重破坏了湿地陆上植被。很多地方“竭泽而渔”现象很严重,不仅破坏了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而且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3.3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是该地区旅游发展建设的基础,它决定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模式、规模、重点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七里海湿地所在保护区景观独特,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质体,它们是在较小范围共存于同一个行政区划的特例,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该区域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⑴美学观赏价值:秀美独特的湿地景观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使游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⑵科学价值:人们通过观察了解研究湿地生物习性,能够为研究生物学规律提供

便利,通过研究湿地水文、地质、地貌特征、状况,从中可以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和规律;

⑶教育价值:湿地也是对民众进行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教育之理想场所,警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⑷游憩价值:湿地为游客的观光、娱乐、休闲、科研、探险等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景观、地点和旅游经历;

⑸经济价值:通过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可将该区域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发展潜力。

2.七里海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旅游品牌知名度较低

七里海湿地的生态旅游开发虽然有所发展,但与江苏海滨湿地、三江平原湿地、扎龙湿地保护区等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较低。因此,应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潜力,找准发展重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就成为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4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1 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4.1.1 品牌战略

围绕“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和观鸟活动树立七里海鲜明的旅游形象。

品牌既是增强旅游目的地差异化的有力手段,也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争取客源是旅游地最主要的压力,客源的多少是其占有旅游市场份额的大小的决定因素,而目前各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较低的重游率。树立旅游地鲜明的旅游形象、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是其保持较高重游率的重要途径[8]。通过打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创建品牌识别系统,设计品牌符号并加以大力推广,使之在旅游消费者心中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卖点,从而占有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一旦旅游地拥有强劲品牌,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度就会大幅提高,旅游地的独特形象也会随之形成[13]。

4.1.2 区域联动与一体化开发战略

树立区域整体理念,打破地域界限,共同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旅游精品,推动区域旅游的联动与互动。

天津是九河末梢,曾有“七十二沽”的美誉。在天津平原区域范围内,分布着四大湿地: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和团泊洼,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11]。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古海岸遗迹的科研价值极高,且保护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有很多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能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还有汉沽区茶淀镇的葡萄采摘;以渔业为主,位于塘沽区北塘街的青坨子,也是出海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北塘三河岛渔人码头的旅游开发规划也已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位于贝壳堤上的汉沽区蛏头沽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不远处就是“基辅号”航母主题公园;且七里海区域内的造甲城、俵口、淮淀、潘庄等乡镇是天津十大地热异常区之一,该区域在开发温泉地热旅游资源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市场前景。

据此,可将保护区划分为六大功能区:

一、核心保护区:重点对生态进行保护与修复,疏浚津唐运河、苇地内部水系网络及环海深槽等;

二、湿地游览区:可规划建设带状湿地公园、水质及鸟类观测站、垂钓风景带三个项目;

三、古迹游览区:可建设古海岸公园、潘美墓、七郎山、八卦沟、古代盔甲制造厂等项目;

四、休闲度假区:可建设七里海度假城、风情一条街、水乡温泉别墅区、湖塘渔家美食、温泉疗养院等项目;

五、生态居住区:已列入规划,位于津蓟公路南延线东侧,约占地3300 亩;

六、生态农业观光区:以主题湿地农业为重点,吸引都市游客采摘观光、参与劳作,为全市中小学生农业课提供劳动基地,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和劳动的快乐。

总之,开展好区域联动战略及一体化开发战略,对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4.2 有关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4.2.1发展观鸟旅游

首先,有关于旅游宣传与促销,可通过大型团购网组织团购活动,并与各大院校

学生会、社团(如环保、美术写生类社团,社会实践部)或观鸟协会联系,吸引科普爱好者到七里海湿地考察观光写生采风,并建立生态景区的官方微博,宣传景区特色,征集群众建议,介绍营销特色产品,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增强民众参与性,打造旅游品牌,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根据保护区保护对象、自然景观,规划陆上观景区, 建观鸟屋、了望塔进行观鸟活动, 了解鸟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观鸟是湿地景区常见的生态旅游活动,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普及,建立了观鸟组织和相应的基地,如美国1905 年就建立了国家观鸟协会,已拥有近60 万名会员, 在全国设有上百个自然中心,每年组织许多活动。全球最重要的一个观鸟组织是“Birdlife International”,它是测评全世界重要观鸟区域(IBA)的主要国际机构,其成员经常前往这类区域旅行。

我国的观鸟活动近些年才开始兴起, 市场范围不太大,但在一些经济基础好的城

市如北京、上海、厦门已开始有观鸟协会或类似的组织,这将促进国内观鸟旅游市场的扩大。为野生鸟类建立基本资料库并编制报告,贯彻实施有关野生鸟类的调研计划,对该地区鸟类进行长期的普查及环境监测,协助政府单位进行野生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保

育工作。

进行观鸟旅游活动开发时,赢注意选取合适的地点并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 特别

是迁徙的季节,同时应培养专业素养高的导游或志愿者。注重编制观鸟旅游指南,内容主要为观鸟的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如不可以穿戴颜色鲜亮的衣帽等, 因为鸟类视觉敏感,易被惊扰;应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要多向有经验的观鸟者学习;拍摄鸟类时要采用自然光, 不能使用闪光灯,以免惊吓到它们;爱护湿地环境,不攀折花木, 不乱扔垃圾;尊重鸟类的生存权, 不可捕捉野鸟、采集鸟蛋。除专业观鸟外, 还可举办知识讲座和鸟类鉴赏、筑巢引鸟、观鸟夏令营、观鸟比赛等有益的参与性活动。

开展观鸟活动要结合湿地知识宣传:因为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定位不应只局限于一般旅游观光、消遣娱乐,应采取高定位,让游客了解湿地对于地球和人类的生态意义,湿地的形成发展特性以及全球湿地总体概况,物种多样性的生态意义,七里海湿地鸟类知识,从而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因此应开展湿地知识宣传教育, 如“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禁渔期”等,大力宣传有关湿地、湿地保护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知识, 提高广大民众对湿地的保护和关注意识[14]。

4.2.2“养”好湿地

把呵护生态置于首位,保护湿地的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湿地生态旅游应对生态环境、原居民和游客都有利,不能违背保护、恢复湿地原生态的基本原则。与其他旅游项目比较起来,湿地生态旅游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湿地旅游的开发要讲科学,看长远[7]。要严防打着湿地旅游的旗号破坏湿地的行为,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政策,“养”好湿地。湿地的生态美、朴实无华的原住民、多年的文化积淀是湿地生态游最吸引游客的地方,所以,湿地生态旅游要以原生态,纯自然为主。

4.2.3控制游客数量, 限制旅游活动区域和强度

“保护性”和“自然性”是湿地生态旅游的特色,不能“火”到人满为患,要对单位时间内的游客流量给予限制,对车辆也要限制,对旅游活动区域、强度也要进行限制。但凡有人类活动就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但是人类要生存,不得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只希望在对自然资源进行有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尽量对其进行保护[16]。保护和建设好湿地保护区,对于调节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4.2.4处理好湿地旅游功能区划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关系

旅游线路和重点观光景点的建设, 应以保护湿地景观、湿地环境、湿地物种为基本原则;旅游公路建设、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考虑保护区功能区划,建筑物要尽量少建或不建, 以保持湿地的自然面貌。

七里海湿地功能区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 核心区是七里海水库水域, 是湿地植物集中分布区和珍稀、濒危鸟类繁殖、栖息地, 是游人禁止进入的绝对保护区域,游客只可通过观鸟台进行观鸟活动;缓冲区是围绕东、西七里海的环形地带,实验区是缓冲区以外的大面积区域, 可进行一定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各种破坏性小的娱乐活动。

4.2.5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进行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旅游景点、观鸟台、旅游公路、步道、供水、供电、给排水、旅游公厕、垃圾回收、宣传牌等。宾馆等旅游接待场所应以市区为依托, 在保护区尽量少建或不建。

4.2.6发展地方旅游商品

当地居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芦苇资源,编织生产出种类花样繁多、样式古朴大方的苇编制品,还可以利用湿地经济鸟类制作出精美的鸟类标本,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4.3.7搞好湿地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保护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湿地保护得好,湿地动植物资源、湿地景观、湿地环境等对民众的吸引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就可以走上保护——利用——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6]。相反的,就会造成湿地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湿地功能衰退、生产力下降等,给湿地发展带来威胁。因此,应通过对各项旅游开发项目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提出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杜绝严重影响湿地景观、物种、环境的旅游项目建设。

5 结论:

七里海湿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植物动物地热资源丰富,是鸟类的天堂,也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其生态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国内外开发实际经验借助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有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内容体系,分析了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关注视角,并采用比较领先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其旅游开发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提出了打造品牌和区域联动与一体化两个开发战略和几点开发建议,能够为当地湿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5~6.

[2]刘泓,汪苏燕. 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和机制初探—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践[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36~40.

[3]纪大伟,邓红.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4):23~26.

[4]黄震方,黄金文,袁林旺,葛军连.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人文地理》.2007(5):118~119.

[5] 白丽萍,李影,兰旭,等.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及其绿色开发探析—以七里海湿地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2009.35(1):72~84.

[6]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学,2006,4(4):268~273.

[7]雷昆,张明祥.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3(2):81~86

[8]赵红艳.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探讨.中国湿地研究与保护[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54~357.

[9]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07:25-26, 42~47.

[10]国家林业局, 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20~24.

[11]刘振礼, 王兵.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406~407.

[1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28~30.

[13]张春丽,刘继武,佟连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关注视角—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生态保护.2007,5(2):117~122.

[14]周全民,牛赟.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保护对策[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1)27~28.

[15]郎惠卿,林鹏,陆健健. 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

[16]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3): 218~223.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

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生态旅游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 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单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诸如青藏高原湿地、蒙新高原湿地、云贵高原湿地;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湿地也被开辟为旅游目的地,如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建有标本馆和观鹤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据有关资料记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的游客和访客多达50多万人次。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21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陕西黄河湿地,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包括陕西省域内的黄河河道、河滩、泛洪区及河道陕西一侧1km范围内的人工湿地,含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可使游客在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和文化熏陶,能更好地提高广大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助于推动湿地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受湿地和生态旅游这2个学科研究进程的影响。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Christopoulou等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因为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概念 湿地生态旅游是指以湿地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具有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诸如“海滨游”、“湖泊游”、“水乡游”、“休闲垂钓”等等。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宗旨是让游客认识湿地、享受湿地的同时提高湿地生态环保意识,湿地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为目标,使湿地生态旅游延伸为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与湿地乃是一种伙伴关系,应该共存共荣,协调发展。 二、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历史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9T16:44:36.30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5期作者:王晓宇杨道军芦昱钟稚昉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自然条件恶劣程度加深,人们保护湿地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自然条件恶劣程度加深,人们保护湿地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湿地资源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储备基地,这进一步提升了湿地资源的重要性。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系统;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1.引言 湿地是指有水生植物或者湿生植物生长的区域,湿地对于防洪、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周边水质都有很大帮助,因而各国也纷纷通过立法方式来保护湿地,力求发挥出湿地价值。但纵观我国对于沿海湿地的相关立法,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2.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选取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资源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环境等领域研究)进行评判,采用专家咨询法,将问卷资料整理后,使用Excel统计软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度的平均数及众数百分比,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经过两轮评判,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准则层从湿地功能整合性、湿地生态特征、湿地社会环境三方面着手,指标层共选26个具体的指标。 2.2指标相关性分析 降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壤性状、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洪水调控、水文调节、侵蚀控制、净化能力、物质生产、周边人口素质、环保投资指数、污水处理指数、湿地保护意识、湿地管理水平,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大,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以上指标为正相关性。蒸发量、湿地面积变化、湿地受胁状况、自然灾害、斑块个数、人类活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这些指标的数值越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为负相关性。 物质生活指数(人均GDP指标)数值的高低不能简单地说明生态健康状况好坏。人均GDP高,如果人们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多了,对生态环境有好处,对生态安全状况有益;另外一种情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能追求的一些活动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对生态健康状况有危害。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与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当地政策等有关。观光旅游功能指标的大小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待,与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当地政策等有关。所以说,生态健康指标具有动态性、地域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考虑。因此以上指标具有不确定性。 3.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3.1生物技术 湿地中原本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但是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动、植物的数量下降。若要利用生物手段恢复受到破坏的湿地资源,则需要合理保护这些动物和植物,将它们投放在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中,给予它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同时为它们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源,随后再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经过一段时间后,便能起到很好的修复湿地生态环境的效果。 3.2改善土壤环境和水环境 湿地生态系统中之所以能够生存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是因为湿地生态系统当中除了有光照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即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水资源,这两个因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善当地的土壤环境和水资源的方式,恢复湿地生态环境。 3.3利用生态重建技术,人工构建生态环境 湿地资源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要恢复湿地生态环境,还可以采用生态重建技术。对于那些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资源,可以通过人工构建的方式实现资源再生,同时也可以人工种植湿地环境中原本存在的植物,而濒临灭绝的动物则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区。生态重建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修复湿地的作用。 4.保护湿地的措施 4.1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湿地面积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对湿地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便是一项重要措施。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参考动物保护区,将需要保护的湿地资源进行圈地保护,避免其进一步受到破坏。我国目前对湿地的保护是以绿皮书的方式明确,随着立法技术的发展以及湿地重要性的凸显,对于沿海湿地保护可以出台统一的保护条例,对该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统一规定。 4.2立法原则 首先应以制定法为主,同时还需要尊重习惯法内容。虽然国家有出台统一的立法,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情况、民俗风情、生活理念不同,在对湿地进行国家统一立法的同时,也允许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习惯出台地方性法律,这种方法可以在尊重各地区风俗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法律的实施。其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当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应适用“生态优先”的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保护为代价,应推进两者并行。最后是整体保护原则。生态系统是内部平衡的生态圈,内部各个整体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在立法中应当将各个部分都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不可追求某个部分发展而破坏了湿地系统整体性。 4.3相关规范 在具体规范制定的过程中,责任制度是关键要素,明确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一方面可以督促公民积极遵守法律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具体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一是行政责任。该责任是指违法者虽然有破坏沿海湿地的行为,但该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未上升到刑法的层面,此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在行政责任立法中,立法者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沿海湿地系统的稀缺性、脆弱性,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划分不同的行政责任,实现责任程度的递进,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其次是民事责任。破坏湿地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旅游管理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 李佳思1 王洪桥2 韩梅2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拥有较为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与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保护区内分布20几个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厚。但由于湿地退化及管理开发不合理等原因,莫莫格景区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生态旅游强调开发与保护并行,同时应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作为主要景观的旅游,结合当地文化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以提高生态认知,同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如今得到广泛关注。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环境教育与保护当地文化习俗的功能,并有利于三大效益的旅游方式。湿地为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及水域风光,旅游收入同时也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 以上,湿地资源丰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开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 一、研究区域概况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交界

处。幅员面积144000公顷,湿地综合评价指标名列吉林省第一。白城市总人口203万人,保护区人口4.2万人。保护区尚有季节河两条,即二龙涛河、呼尔达河,分别注入洮儿河与嫩江。年均降水量391.8mm。该区地势平坦,主要由湖泊、沼泽、沙丘、湿地、林地组成。保护区主要生态景观有江河湖泊水域湿地、芦苇沼泽湿地、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湿地、碱蓬碱草湿地。作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鹤等珍稀濒危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 二、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东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北与内蒙古毗邻,是科尔沁草原上一颗璀璨明珠。莫莫格景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北、镇赉县东部33公里处,距白城市78公里,大安市120公里。齐白公路可直达景区,距图乌国道60公里。从国际角度看,白城市又是贯通俄罗斯、蒙古国、中国、朝鲜四国的第四条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支点。白城市正在兴建机场,交通将更为便利,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2、独特的物候现象供观赏和科考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4 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濒危鸟类白鹤、东方白鹳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春秋两季迁经本区的旅鸟多达154种,全世界白鹤总数4000只左右,在莫莫格保护区就监测到3800多只,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的高度关注。白鹤停歇期全年达70天左右,居世界各迁经地之首。多数游客选择春秋时节拜访莫莫格保护区观鹤,进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摘要:良好的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民生福祉和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主要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进 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是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 引言 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错带, 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植被土壤特征,使得滨海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在 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同时,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导致滨海湿地面 积日趋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也逐渐退化。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受周期性淹水与土 壤高盐度的双重胁迫,加上径流输沙淤积或海浪冲蚀的干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植被结构较为简单,极易遭受生物入侵。因此对其修复和保护被提上日程。 1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主要涉及到地方性和小干预性两个方面:一是地 方性原则。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依据地方 性原则,考量地域文化和当地环境的特征,遵照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因 地制宜、合理地使用植物材料开展设计,同时对当地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 人文元素是特有的内容,和当地人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当地的花草水木都具 备生态含义,所有湿地公园的设计中,都要基于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指导,这 样才能对场所进行合理设计。针对自然生态来讲,其具有更新、演变的规律,有 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在生态设计中要把当地湿地的自然机理当成是系统搭建的 关键性要素,对既有植被进行有效保留,全面梳理湿地景观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制定完善而合理的景观方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廊道,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湿 地景观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小干预性原则。针对小干预来讲,基于最小的外部干 预来强化景观设计成效,降低人类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使用正确有效的设计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进 行有效应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标。同时,设计过程当中要依据覆绿性、植物补 植性等诸多原则,对既有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减少外界对其的干预性,更能够强 化设计工作的成效。 2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还原性和生 物栖息地的建设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强调 原生态的自然区域,未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保持着自然和原生的生长和演化状态。江滩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尊重现有江滩湿地的生态特征,保留现状特色区 域和特色植物,如江滩芦苇荡。同时建设避免大量公园活动广场和附属设施的设 置以及过度城市景观植物的引入,保护滨江湿地自然野趣的典型特征不被改变, 使游客能感受到原生态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味道。其次是生物栖息地。江滩湿地内 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水鸟栖息觅食,尤其是食肉类的鹭 科和鹬科水鸟。江滩芦苇茂密繁盛,是许多野生动物、水禽、鸟类、鱼虾和蟹类 觅食、栖息、繁衍的家园。江滩湿地由于兴林抑螺工程,成乔的林木引来更多样 化的陆鸟群落栖息。江滩湿地公园在设计前需要梳理湿地内的重要生物资源及其 栖息空间,注意保护生物栖息地。同时湿地公园应发挥自然教育的作用,通过展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201211;修订日期:2007206212;责任编辑:刘英姿。 作者简介:刘婧(1983— ),女,硕士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资源环境研究。E 2mail:liujing jane@sina 1com 资源评价 中国湿地资源研究综述 刘 婧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湿地资源科学是当前国际国内众多学者共同热切关注的重点学科和前沿领域。我国湿地面积广大, 种类繁多,但是退化和破坏现象也很严重,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根据近5年的湿地资源研究资料,从湿地的定义和功能;湿地的分类和统计;湿地的开发和利用;湿地的恢复与监控;湿地的规划和评价;湿地的保护和管理6个方面讨论了我国湿地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湿地研究会呈现综合性和分化性发展,并且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的支持和有力的法律保障。关键词:湿地;资源;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4-0021-03 A REV I E W O N W ET LAN D S STU DY PR O GRESS I N CH I NA L I U J ing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W etland is a s pecial ecol ogical syste m and attracts much attenti on of scientists over the world 1I n China,it is now crucial t o p r otect and rest ore the abundant wetlands which have been threatened by degradati on and polluti on 1This paper,based on recent five years ’data,discusses the wetlands study p r ogress fr om six as pects:identificati on and functi on,classificati on and statistics,devel opment and utilizati on,rest orati on and monit oring,evaluati on and p lanning,and m itigati on and management,and then analyzes the trend of wetlands study,which needs more high technol ogy and favorable la ws 1 Key words:wetlands;res ources;study p r ogress;trend 1 概述 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耳曼人开采泥炭,就初 步认识沼泽湿地。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欧洲最早对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20世纪初,受益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湿地科学已基本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82年在印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湿地会议,从此标志着人类对湿地的研究和认识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时至今日,国际上出版了多部有关湿地的科学著作和大量论文,由W 1J M itsch 和J 1G 1G osselin 合作撰写的W etlands ,由Robert H 1Kaddle 撰写的T r ea t m en t W etlands 代表了当代国际湿地理论综合研究的最高水平[125]。中国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中国湿地研究》一书的出版和湿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正式开始。 2 湿地资源研究现状 211 湿地的定义和功能 目前已经统计到的湿地定义达60多种[6],但是湿地科学家和管理部门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国际湿地公约》(Ra m sar 公约)中的定义,即:“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 不超过6m 的水域”[7] 。 同湿地的定义一样,其功能的研究也是从人类认识湿地时就已开始。陈宜瑜从物质循环方面提出了湿地作为“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8]。张明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20项效益以及各自的存在特征[9]。赵学敏将湿地称为巨大的“固碳”和濒危鸟类的“生命转运站”;它是具有调节气候、拦蓄洪水、降解污染等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最珍贵的淡水资源[10]。如果换成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概念, 第9卷第4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4 2007年8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 Aug 12007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之时。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它的特点是湿地景观典型,自然风景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旅游、娱乐、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湿地公园的宗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和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场所。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处于初始阶段。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新的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我们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使之统筹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比如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海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 BayMarine 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湿地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湿地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基于自然旅游活动。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确定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的原则,有效避免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规划滞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 1.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巨大,景观改造已见成效 2003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87.6亿元。一期工程于2003年8月开工,已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0月二期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加强了对西溪湿地农耕生态环节保护;三期工程于2007年10月启动,投入资金30亿元,目前已有限园开放。2005年2月1日西溪湿地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优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 2.生态旅游产品多样,旅游资源挖掘充分 在科学评估、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按照“先易后难、先实后虚和先小投入再大投入”的原则,依据湿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人文资源的特点,设计出了丰富多样额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秋雪庵、梅竹山庄等8个一期开发的景点,基本体现出来西溪湿地冷、野、淡、雅的景色特点。 3.文化交流、科普教育活动频繁且具特色 西溪湿地先后建成并启用了莲花滩观鸟区、周家村科普展示馆、杭州湿地植物园等多个科普教育站点。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湿地论坛、爱鸟周、西溪三堤十景评选等方式,像我们展示了湿地的功能,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已被中国科协正式命名为劝过你科普教育基地。 4.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生态旅游开发效果凸显 资料显示,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45玩人次,2008年《非诚勿扰》上映之后,游客数量更是成倍增长。 湿地管委会通过科学论证,最后确定目前的游客日容量不能超过6000人,同时,为使原生态的区域保持自然演进形态,湿地保留了近2.7平方千米的区域为生态封育区,不对游客开放。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的湿

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理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13984153.html,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作者:王俊刘海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2期 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小家电外销现状及特征的调查,提出中国小家电企业从OEM到OBM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并从市场需求、设计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投入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家电创新外销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家电产业和市场的成熟,众多厂商正面临着稀薄的利润和激烈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尚在高速成长中的小家电产业,面对着一个高达3500亿并以每年30%速度递增的未成熟市场,任何资本都不会放弃大举进攻的机会①。没有品牌的规模战只能是一场“独角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经济危机的出现,人民币的升值,出口的大量减少,更让他们雪上加霜。因此,小家电产业的代工(OEM)时代将迅速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以品牌和技术为基础,以消费为导向的成熟OBM(自主制造)竞争。在OEM向OBM过渡的这一个时期,以技术和经营能力为价码的产业重组和产品链构建将成就小家电产业未来的品牌布局。 品牌是放大制造业附加值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一,它可以使产品或服务升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它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三,它可以为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有利的市场条件。第四,它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OEM企业要成功转向OBM就必须建立自主品牌,自主创新②。 而建立品牌就必须体现其高度差异化,而这也必将落实到产品设计上来,做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设计的差异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走出中国小家电的外销之路。 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以前OEM的情况下,需求来自客户而非产品最终的用户,市场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于客户要求,另一方面设计评判来自于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做工业设计就是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随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文章围绕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目标,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科技支撑、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探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湿地分类(gb/t24708-xx)》标准,聊城市湿地可分为3类(自然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7型,其中,自然湿地主要是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3型,湖泊湿地有永久性淡水湖1型,人工湿地有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型。聊城市湿地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旅游资源、调节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建立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1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多年来,聊城市重视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湿地保护宣传、湿地资源调查、制订和完善湿地资源保护发展规划、打击破坏湿地资源违法行为等方面成效显著。xx年编写了《聊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工程规划(xx~2020年)》,xx年实施了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通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小区、湿地多功能区等形式,建成湿地公园16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东阿洛神湖、茌平金牛湖、东昌湖),省级湿地公园1处(小湄河)[1]。截至xx年底,全市湿地总面积已达15314.41hm2,湿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1.76%,湿地保护率由xx年的24.7%提高到66.7%。 2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生态供水矛盾日益凸显。聊城市湿地均为季节性淡水湿地,其中自然湿地711 3.04hm2,湖泊湿地2060hm2,人工湿地6141.37hm2,具有多泥沙、洪枯水量变化大等特点,除夏季水量充沛,大部分湿地蓄水为死水或无水可引,致使水源涵养面积缩减,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存在生态供水水源不足、水质不达标等风险[2]。 2.2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聊城市属平原地区,湿地资源以干渠、河流为主,由水利、城建、电力等部门具体管理,因此,对湿地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牵涉面广,目前,尚未组建运行管护机制及管理机构。 2.3建设维护资金严重不足。据统计,近xx年来,聊城市用于湿地保护的资金累计平均每1hm2不足100元。湿地保护工作是一项投入大、直接产出效益低的公益性事业,投入的湿地保护专项资金杯水车薪,无法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资金缺口较大。 2.4生态文明理念尚待提高。聊城市对湿地的管理与维护一直遵循传统模式,部分管理人员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不充分,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任务和工作要求把握不够,导致工作思路不清晰,积极、主动性差。 3湿地长效保护对策 3.1建立湿地保护制度。根据《山东省湿地保护转型升级实施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