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

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

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
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

文化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和传统

文化保护与发展

———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比较研究

艾菊红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旅游场域”进行分析,比较了三种不同开发模式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旅游场域”中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方式。指出“旅

游场域”中的三种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需要两个重要环节:良好的社区参与、良好的民族传统文

化保护和发展方案。这是保证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文化生态旅游旅游场域社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

作者艾菊红,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号,邮编。

如果把一个文化生态旅游地作为一个“旅游场域”来看待,那么在这个“场域”中的三种“资本”,即社会资本(旅游开发地的主管或者决策部门)、经济资本(旅游开发商及各商业行为单位)、文化资本(拥有当地文化的民众)在相互利用、相互转换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把握着该地的旅游发展走向和发展状况。反映出来的模式就是:社会资本运用经济资本的投入,再通过文化资本,推动文化资本的发展,并获得经济利益。而经济资本是从社会资本那里获得对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文化资本进行再创造,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文化资本则是在社会资本那里获得使用经济资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来传承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如果这三种资本在一个“旅游场域”中运作良好,那么该地的旅游发展就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反之则不然。!从这样一个循环模式来看,其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作为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根本———民族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是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这是进行旅游开发的根本所在。那么,在我们当前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三种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状况如何,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又是什么情况呢?笔者以云南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

!参见光映炯:《“场域理论”及其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启示》,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云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游村为例加以分析。!

一、三种文化生态旅游的模式及旅游现状

(一)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东南公里处,行政上隶属景洪市勐罕镇曼厅办事处,共含有曼听、曼春满、曼嘎、曼乍、曼将五个傣族村寨,户人家,人。"早在上世纪年代,被称为橄榄坝的勐罕镇就开始有了游客,到年代曼听和曼春满两个村寨就因为浓郁的傣族风情、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成为州政府接待上级领导和外国贵宾参观考察、学者研究傣族文化的首选村寨。年月,云南农垦集团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南洋公司共同成立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正式营业。年后,傣族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级旅游景区。到年,傣族园已经发展成为西双版纳州第二大旅游接待点,游客量仅次于传统的风景点勐仑植物园。#

傣族园实行的是“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就是村民提供村寨资源,以其世代所居住的干栏式建筑群落、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和古老的佛教文化、长期生活劳作中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景区的主背景,公司以资金形式对景区基础设施、接待环境进行改造。公司投资开发,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公司与农户共同参与,走向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走旅游致富的道路。$也就是说,傣族园的社会资本是企业,企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按照“保护就是开发”的经营理念,投入和利用经济资本对傣族园的文化资本进行再创造和利用,从而达得盈利的目的;而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傣族园的村民,也在利用傣族园的经济资本参与到对本地文化的再创造和发展当中,一方面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也获得经济利益。

目前傣族园的旅游业开展得红红火火,仅以年为例,全年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全年门票及经营收入余万元。园内各村寨的村民也积极投入到旅游活动中,有的村民被招进公司做员工,参与歌舞表演、泼水活动,当保安,做园艺等;有些在家门口摆摊经营一些工艺品、水果、零食等;另外有些人家在自家开办傣家乐等活动;还有些开设烧烤摊位。总之,村民们都想方设法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争取能从中得到收益。公司打造了以傣族民间音乐表演、手工艺表演、参观傣楼和佛寺、参加泼水活动等项目向游客展示傣族文化,以吸引游客。如果游客有兴趣,还可以在开办傣家乐的人家住下来,亲自体验傣族的“真实”生活。

(二)新平县漠沙镇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政府主导型

大沐浴村位于新平县城西南部,距昆明公里,距县城公里,行政上隶属于漠沙镇龙河村委会,地处哀牢山中下段东麓,共有农户户,人。大沐浴村的自然景观优美,红河在村边蜿蜒而过,村寨还拥有全省最大的槟榔种植园。大沐浴村民虽为傣族,但不信仰小乘佛教,不过泼水节,服饰和西双版纳的傣族迥异,以绚丽多彩著称,又被人们称为“花腰傣”。大沐浴村的花腰傣属于傣雅支系,服饰和其他花腰傣一样绚丽多彩,但最为有特点的是上翻的斗

! " #

笔者于年月—月分别在这三个傣族生态文化村进行田野调查,文章大部分资料来自这次调查所得。

年月笔者调查时得到的数字。其他两个村寨的统计数字为年月笔者调查所得。

$参见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园: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纲要》(年)。

笠帽,所以介绍花腰傣的图片多以这里傣雅为标志。

年,大沐浴村被新平县委、县政府列为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进行开发,提出“一山两村”(磨盘山、漠沙大沐浴村、嘎洒大槟榔园村)旅游优先发展的决策。年在新平县成功举办了“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至此新平花腰傣的名声远播海外。新平县也十分重视花腰傣文化的宣传,相继出版了《花腰傣文化大观》、《中国?新平花腰傣之乡》、《新平花腰傣文化》等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介绍和宣传花腰傣文化。年,云南大学将大沐浴村列为云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的傣族调查点,并在大沐浴村建起了研究基地。

大沐浴村旅游开发的社会资本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的开发理念也同样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因为政府的操作,其宣传的力度较大,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政府组织下的各种活动也能够比较好地开展。社会资本的运用非常好,然而其经济资本的利用却不如人意,因为资金的匮乏,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一直到年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开发思路和进行系统的、有规模的开发,所以这里旅游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虽然大沐浴村进行旅游开发已有了近年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得出来变化并不大。年日均接待游客多人次,一般集中在周末,多为昆明和玉溪等本省路途较近的游客。但是每年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周和“花街节”期间游客人数大增,可达到上万人次。

(三)新平县腰街镇南碱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学者引导型

南碱村行政上隶属于新平县腰街镇的曼蚌村委会,位于县城西南漠沙江西岸,距县城

公里,离腰街镇公里,全村户,人。南碱是花腰傣支系傣卡人最古老的村寨之一,座落在丫味河流入嘎洒江的入口处,自然风景优美。南碱最隆重的节日是“花街节”和祭!。

年,云南大学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组把南碱确定为云南省五个民族文化生态村之一,并在该村建起了花腰傣民族文化传习馆,馆内陈列着花腰傣的生产、生活实物、历史性图片、专家学者的傣学研究著作、资料信息和档案文书等。

云南大学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村民的自主发展。从这一点来讲,目前南碱实现了自主发展的模式。现在项目组虽然已经撤离南碱,不再参与南碱的具体规划和发展,但是村里经常就各种问题咨询项目组,他们也给予一定的指导。所以,南碱的社会资本是村委会,也就是说南碱的社会资本力量在这三个旅游地中是最弱的。尽管有学者的参与和宣传,但因为社会资本的薄弱,造成利用经济资本的力量不强,对于文化资本的利用、再创造和发展也同样处于一个低水平。全村没有傣家乐之类的设施,大部分来客不会在村寨停留,只是看一看传习馆,而且多半是学者。每年祭江!和“花街节”期间游客比较集中,但是一般选择到新平的游客,多数会集中在大沐浴村和大槟榔园村,至于南碱,更多的是在中途经过时来看一下,一般逗留时间都不长。南碱没有卖工艺品的摊点,但是妇女们在闲暇的时候做服装出售。

二、旅游开发的经济收益与社区参与

在一个“旅游场域”中,无论是何种资本,其最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收益,特别是旅游开发地的村民能否从旅游开发过程中真正得到了收益,只有有了收益,才能促使三种资本的成功转换,旅游行为才能维持下去。从另一个层面讲,文化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以村民世代居住的环境、古老的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基本资源,所以这样的经济开发得益者应该首先是这

里的主人———当地的村民。卞显红等人对国内外个生态旅游发展案例的定量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要素之一就是“充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并使当地利益最大化”。!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在长期的工作中认识到,扶贫援助必须使当地社区积极参与进来,世纪年代以后,参与式发展方式开始成为国家发展领域中创新性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破,到年代已成为热门话题。笔者探讨的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经济收益,也主要是从当地社区参与旅游的状况着眼。

这三个文化生态旅游地,社区参与程度最高的应该是傣族园。傣族园公司自从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让园内村民参与到旅游当中来。首先是傣族园公司租用五个村寨的土地亩,建设傣族园的大门、泼水广场、歌舞剧场等等,年租金元亩。其次是公司在招收员工的时候,优先考虑园内的村民。傣族园公司员工总数为名,其中招收为公司正式职工的村民名,占员工总数的。再次是景点补偿费:公司付给曼春满景点补偿费万元年,曼听为万元年。"除了公司给予的这些优惠和补助之外,村民也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尤为突出的是曼春满村普遍经营傣楼,在带领游客参观傣族竹楼的同时出售各种工艺品。曼春满村共有户,人,全部参与了旅游接待。曼乍村则主要经营傣家乐,经营餐饮和接待留宿客人。#其他三个村寨的旅游参与程度不如这两个村寨,园内第二大村寨曼听村,近几年才有人参与傣家乐和傣楼的经营,而曼将和曼嘎村因为在园内的位置相对较偏,村民从旅游业中得到的受益很少,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依靠农业和橡胶业。

从表面上看起来,傣族园的村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程度相当高,但是村民从旅游中得到的收益却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公司优先招收村民进入公司工作,但是村民大多从事歌舞表演、保安、保洁等收入较低的工作,月平均工资为元。截至年初,也只有三名村民进入到公司的管理层。从目前傣族园的旅游状况来看,团队游客数量较大,一般下午点钟左右到园内,先游览园内风景,参观傣楼,点钟的时候到泼水广场参加泼水活动,之后看歌舞表演。晚饭一般不在园中吃,而是返回景洪,所以在园内居住的一般都是散客。游客在傣族园的消费除了门票以外,就是花在购买纪念品、饮食等方面,根据孙九霞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游客,这方面的消费平均每人在多元钱。$这样一来,无论是傣楼、傣家乐,还是经营烧烤和工艺品的村民收入都不会太高。以笔者居住的岩化家为例,岩化在公司管理层,每月的工资是元,全年收入,元;橡胶林亩,年的收入是,元;水田亩租给别人,每亩每年收入元,共元;傣家乐接待,元左右,全家总计收入,元。岩化家的情况在傣族园属于中等偏上,傣族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村民在旅游中得到的收益较少,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橡胶业和农业。

新平大沐浴村的村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情况要差很多,这也和大沐浴的旅游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关,目前大沐浴村参与旅游活动的村民非常有限。在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村中开办了多家傣家乐,但目前真正接待的只有家,最多的一户有张床位,收费标准是每天元人,如果包吃饭元,“花街节”和“春节”期间收费涨到元人。当然,一年中也只有

! " #

参见卞显红、张光生:《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要素分析》,《生态学杂志》年第期。

参见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傣族园公司的发展给村民带来的利益》(年月)。

$参见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年

第期。

这个时候傣家乐才会住满人,其他时间游客很少居住。但是节日的时候,却因为村寨的接待能力有限,大部分游客还是选择吃住在镇上或者县城,一般只是在村中吃点小吃,买一点工艺品,消费一般不到元。

由于花腰傣的服饰特别引人注意,所以大沐浴村有些人家专门制作花腰傣服饰出售。全村做花腰傣服装生意的有家,但是因为花腰傣的服装相当复杂,从织布、绣花、钉银泡,到最后完工,如果一个人做,一年也只能做一套。于是这些人家就和村中其他人家联合,有的专门负责织布,有的绣花,然后由这户收购后把服装加工完成。所以在村寨中随时都可以看到妇女在织布或者绣花。一套服装售价元,最好的一户一年能卖多套,但是除去各项开支,一套衣服的利润并没有多少。另外,还有户人家合资购买了一张橡皮筏经营漂流项目,据负责漂流的人讲,平常没有多少人来漂流,但是在“花街节”期间,收入能有—元,平均下来每户也只有元左右。村中还有一个表演队,个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参与演出,每周四到周日晚上演出,其余时间休息,每人每月元工资。应该说,在大沐浴村还没有真正靠旅游业富起来的村民,大部分村民并没有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他们的经济收入还是依靠农业,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收入。当笔者就旅游业的状况进行调查的时候,大部分村民反映,他们并没有从旅游业中得到真正的收益。很多村民渴望着能到昆明、玉溪等城市打工,以增加收入。

新平南碱村的村民参与旅游业的就更为有限,本来旅游业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村民更多地是凭借花腰傣文化传习馆的影响,以及花腰傣服装的名声,村寨中的妇女通过在闲暇的时候织布、绣花等获取一点收益。在每年祭!的时候也会有些人家在家里搞些接待,还有几户人家合伙摆起汤锅,只是这些收入极为有限。年祭!的时候,有多人前来南碱,往年也不过千把人。尽管南碱的村民从旅游业中也得到了一些收益,但相当有限。不过因为南碱的名声在外,所以从农业中得到的收益比以前要大了一些。

这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地的村民都有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大家一致认为旅游业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给村民个人带来收益,但是实际上村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和从旅游业中得到的收益并不如想像的那样好。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再创造和利用

文化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正是传统的文化,也就是强烈的“地方性”文化,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询所谓的“原始”、“奇异”、“神秘”的文化。所以无论是傣族园、大沐浴还是南碱都各自依托不同的社会资本,利用经济资本对文化资本进行着力的打造,突出自己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自己的文化特点。

傣族园公司提出的开发理念是“保护就是发展”。他们的内部资料中这样写道:“傣族园旅游的生命就在于其良好的傣族文化传统,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傣族园赖以生存的基础。”!将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保护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按照公司的发展理念,首先是整理园区的自然环境,所以园区的树木花草非常茂盛。村民告诉笔者,其实以前这几个村寨的树木和花草已经被砍伐殆尽,现在为了配合旅游开发,公司

!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园: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纲要》(年)。

动员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绿化环境。毕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非常快,没有几年村寨又包裹在苍葱翠绿之中。公司为了鼓励村民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对凡新建传统木瓦建筑的农户每户补贴元。到目前为止,傣族园只有两户农户建了钢筋水泥的房屋,在整个园区显得很不协调。!大部分村民也很明白他们的传统建筑形式是招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都很配合公司的决定。至于服饰,主要是指傣族女性的服装。本来傣族女性的服装就很美丽,同时也很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所以凡在园区的傣族女性始终穿着傣装,在参与各种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傣装成了她们的职业装,这也构成了傣族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公司拨专款修缮各村寨的佛寺,特别是作为橄榄坝的总佛寺曼春满佛寺,被修缮得金碧辉煌。笔者在调查期间,有两个村寨的佛寺在修缮过程中,都修建得富丽堂皇。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亮丽的服饰和金色的佛寺,使游客进入园区立刻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亚热带田园景色,这一切留给游客的印象是“真正来到了傣族地区”,来到了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异文化地区。居住在园区的傣族村民毕竟都还有着日常生活,他们各种传统的人生礼仪、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成了游客观赏的内容。公司非常重视旅游项目的活动,但在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强化的同时,其内核却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傣族的新年“泼水节”为例:泼水活动是傣族新年的一项内容之一,但节日期间更为重要的活动并不是泼水,而是到佛寺“过赕”。因为泼水这一项活动饶有趣味,所以为了配合旅游开发,人们把这一活动无限制地放大,以至于现在,似乎泼水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活动,而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人们已经不再关注,所遗留下来的仅仅是与水有关的形式。于是傣族园一项保留的节目就是泼水,每天下午点钟泼水广场上就会开始热闹的泼水活动,高音喇叭里泼水主持人在协调着人们的参与行为。然而有意思的是,游客参与泼水活动的却不多,大多站在旁边观看。

当文化的内涵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傣族园的年轻一代已经不大重视传统的宗教活动,南传上座部佛教曾经是傣族人的传统精神支柱,现在已经弱化,这必然影响到傣族整个文化系统发生改变。

大沐浴的旅游情况也与之类似。县委、县政府的开发理念也同样是保护、再创造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花腰傣传统的民居是土掌房,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县政府特别重视保护这种民居形式。但是村民的想法不一样,他们当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前来大沐浴,可是不想住这样的土房子。因为土房子很容易招各种小虫子,特别是白蚂蚁,经常把房屋的木柱侵蚀掉,要不断地翻修房子,特别麻烦。如果盖成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但是县里一直不让大家盖。村民小组长告诉笔者,村民非常理解政府的用意,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实在太缓慢,人们不愿意居住在这样的土房子里等待那有点虚幻的未来,所以有些人家已经准备好了建新房的材料,但都被村里阻拦了下来。如果旅游业的发展依然没有太大起色,村里也没有办法阻拦这些村民。目前在大沐浴村,除了云南大学的傣族研究基地是钢筋水泥的房屋以外,还没有任何一户村民建这样的房子,传统的建筑形式保存得还比较完好。至于服饰是大沐浴村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但是因为花腰傣的服饰特别繁琐,穿起来很麻烦,而且大沐浴地处红河河谷,气候非常炎热,传统服装要穿两三条,甚至多到六七条裙子,既繁琐又闷热,所以年轻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全部穿着汉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甚至不会穿传统服装,

!参见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傣族园干栏式建筑大事记》(年)。据村民介绍,这两户村民对于公司和旅游开发有很强烈的抵触心理,明确表示不参与公司的任何旅游活动和收益。

穿的时候需要老年人帮助,只有岁以上的老年人还穿傣装。如果不是节日期间,或者是舞蹈队跳舞的时候,游客看不到身着传统服装的年轻人。正是由于旅游的开发,使传统服饰得以复兴。虽然年轻一代平常不穿傣装,但是她们人人都有一套,在节日或者重大庆典的时候穿这样的服装。村寨中制作傣装的人家说,约有一多半的服装是销给了本地的年轻人。不难想像,如果不是因为旅游开发,可能这些服装在本地的销售不会这么好。另外,大沐浴村本身的自然风光比较好,特别是高大挺拔的槟榔树更显得有些异域风情,县政府也特别重视这些槟榔树。村民们说,以前这些槟榔树可以卖,但现在卖不上价钱,如果不是为了配合旅游开发,早就砍光了。

一般来讲,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生态旅游的重头戏,也最容易受到冲击,花腰傣的“花街节”就是一个典型。“花街节”是一个傣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谈情说爱的节日,又有“东方情人节”的美誉。从年起,这个节日一度中止,直到年才恢复。这个节日传统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目的明确。当然,这样一个以恋爱为主题的节日,是最能引起游客兴趣的,为此“花街节”也就成了大沐浴旅游开发的重点,然而这个节日原来的含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了。在网上搜索到关于“花街节”的内容,有很多是以男性游客的视角来描写:如何得到美丽的花腰傣少女热情的款待,如何与花腰傣少女有一番模拟的恋爱场景等等。这样的描写尽管带有欣赏和赞叹的口吻,但也透漏出一些隐隐的怪异。其实,不单是大沐浴的“花街节”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多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以强势的汉文化来“性化”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嫌疑。如此一来,尽管这个节日的形式和声势与以前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但传统的内涵已经基本消失殆尽,成了一个招揽游客的活动了。

因为游客对于大沐浴的传统文化冲击还不大,所以很多内在的文化因素保留得比傣族园要好。刚到村寨的第一天,笔者就在红河岸边发现很多祭祀的痕迹,询问村民得知,这样的祭祀活动几乎天天都有,是为了祭祀水鬼,或者送灾祛病等等。花腰傣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是原始宗教信仰非常盛行,所以这种活动随时可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里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还不是很大。南碱的情况与上述两个地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南碱建立文化生态村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完全为了开发旅游业,而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花腰傣传统文化。当然,外在的物质文化也是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村寨的整个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完好,但传统的民居之间间距非常狭窄,整个村寨布局显得比较拥挤。在云南大学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组的规划下,对村寨布局进行了改造,南碱村目前的整体环境非常适合人们居住。家家都有太阳能和卫生间,房屋建筑很多是砖瓦结构的,内部设施也已经完善了很多,也开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而且很多人家都准备在有经济条件的时候,把自家的土房子翻盖成水泥房。这也反映了南碱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都要弱于傣族园和大沐浴,在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上,明显不如上述两个地方。至于服饰方面的情况和大沐浴基本相似,这里不再赘言。

毕竟南碱村也有了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尽管要少一些,但也是存在的。特别是每年的“祭江!”活动,原本就是本村寨的人在“雅莫”!的带领下进行祭祀,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大型活动,很多游客和学者前往参加。这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除了传统的祭祀意义以外,已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质。有意思的是,在笔者调查的时候,很希望南碱的“雅莫”能念诵一下祭祀

!花腰傣对巫师的称呼。

的祷辞。笔者知道这种要求很可能会被“雅莫”拒绝,因为很多地方这种祷辞只可以在祭祀的时候念诵,平常不可以念。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笔者小心翼翼地征求“雅莫”的意见,果然遭到了拒绝。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笔者独处的时候,“雅莫”悄悄对笔者说:如果要念也可以,但要付一点费用。至此笔者明白了,原来她拒绝笔者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有陪同的一位村民在场,她不方便提出这个要求。如此看来,旅游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文化,原来看为神圣的东西也可以作为旅游消费品出卖给游客。原本当地人视为神圣的活动,因为用来作为招揽游客的消费活动,这种神圣的性质就完全消解,而沦为纯粹的旅游消费品,从而“真实的”文化也变为“展演性的”文化,失去了“真实性”。!

四、反思中的文化生态旅游:机遇、挑战与阵痛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看到这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地因为社会资本的不同,造成对经济资本的利用也不尽相同,从而对文化资本的开发、再创造和利用也各有千秋。

傣族园作为企业的运作模式,由于外来资金的注入,解决了民族地区开展文化生态旅游资金匮乏的一大难题。因为经济资本的力量较强,在利用、开发和再创造傣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从外显的物质文化因素来说,旅游业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保护,甚至使这些物质文化大放异彩。傣族园的干栏式建筑保存完好,这在西双版纳地区还是不多见的,很多地区的村寨已经看不到这么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村寨的生态环境也远不如傣族园。也正因为傣族园的这些物质文化保存良好,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收益。但是作为企业,开发旅游的目的当然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也往往会因过度开发对文化造成损伤。比如傣族园公司引入外来资金,允许几个外地人开展“傣族婚俗展示”,极大地伤害了民族感情,也严重影响了傣族园的形象。笔者在调查的时候还看到在园区内居然有农村集市上常有的打汽枪活动,这对傣族园也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从文化资本的持有者———村民———的角度来讲,他们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满足。整个傣族园的村民从旅游开发中得到的收益并不高,而且因为基本上没有权利参与自己文化资本的再创造和再生产,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不能由自己决定,这就造成了傣族园公司和园内村民的互不理解,关系紧张。

大沐浴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是社会资本的行为者,社会资本的力量较强,而经济资本却相对较弱,因而对于文化资本的保护、再创造和利用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大沐浴的旅游发展也出现了和傣族园同样的问题,外在的物质文化得到了强化,而文化的内涵却弱化了。比如花腰傣的服装不仅全国闻名,而且走向了世界,而“花街节”一个本来浪漫美好的节日,其内涵的变化却让人感到几分无奈。同时,村民作为文化资本的拥有者,很少能参与到旅游业的决策中来,参与到对本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来。村民也从开始时的高涨热情逐渐走向了失望和消极,政府和村民之间也相互不理解,相互指责。

南碱的开发是由学者参与策划,调动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村民参与其中,其最初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宗旨,所以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花腰傣文化传习馆的落成是学者们付出努力的成果,也反映了学者良好的愿望。后来项目组撤离,所有的主动权交给村民,那么相应的所

!参见[美]戴维??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美]瓦伦??史密斯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译:《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有的收益也基本归村民所有。但是,因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其旅游开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起色。不过,有学者引导和村民的参与,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应地比其他两个地方要重视一些,也要好一些。

总而言之,三种旅游开发模式各有利弊,因为各种资本力量并不均衡,相互之间的作用和转换也不均衡,造成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不协调因素。归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社区的参与程度不高。这三个地方的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村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走到旅游发展的前台来,真正的管理和决策者都不是他们,而是旅游策划者———企业、政府和学者,也就是说他们的社区参与程度不高,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旅游开发中得到收益的愿望———没有实现。从各类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地区都有过因为忽视当地社区的参与而引起当地人反对旅游的事例。其实,文化生态旅游所依托的就是当地社区的文化资本,如果当地社区的参与被忽视,最终将会影响到文化资本的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文化生态旅游的主要目标之一———发展当地经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说社区参与是文化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外在物质文化得到强化,而文化的内涵则在弱化。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资本是旅游开发的根本和依托,保护、再创造和利用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是关键。文化生态旅游所宣扬的是与全球性相对立的“地方性”,是和旅游者的“他”文化不同的“我”文化,那么旅游地必然要营造一种属于“我”的文化,迎合属于“他”文化的旅游者,因此旅游地的人们往往会制造出来“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并非完全的“传统文化”,很多时候打上了文化商品的痕迹,并对当地社区本来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旅游人类学家有着不同的意见。科恩()所持的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文化的商品化使文化的真实性丧失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可以随时被接受为“真实”,对制造者来说,还会获得新的意义。他还提出,商品化对文化的冲击往往不是在文化繁荣的时候,而是在不景气的时候,此时,旅游市场的出现常常有利于文化传统的保护,而不是破坏。!但是格林伍德则认为,任何篡改和伪造都将破坏文化的真实性,这会损毁传统文化,他说:“把文化当作商品展示,这对政府来说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而这一做法却把具有年历史的传统仪式毁于一旦。”"

通过对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地的考察发现,旅游业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着两面性。首先,大量的民族志研究表明,全球化并没有造成世界文化的全球化;相反,当人们真正认识到我群与他群不同的时候,地方性更被强化了。对一个地方的认同并不是在社区内部历史地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恰恰来自与“外界”的相互交往。#这三个傣族旅游地的居民当然也都相当认同自己的居住地和自己的民族身份,特别注重自己与旅游者的不同,他们很清楚发展旅游业所依靠的正是他们与外界的不同。其次,外在的物质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正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然而,在物质文化得到强化的同时,文化的内涵却在弱化。拿各种节日活动和宗教仪式来说,人们更关注是这些仪式的外在形式,而内在的含义则渐渐被人们淡忘。由于这些仪式具有了“展演性”,成为了文化商品,其内

! "

#

参见,,,,。

[美]戴维??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美]瓦伦

??史密斯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译:《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第页。

参见,:,:,,,,:,。

在的含义必然被弱化,甚至会被异化和歪曲,久而久之,当地的人们以为这被异化和歪曲的文化内涵就是他们原本的文化含义,从而对文化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时间长久了,游客当然也会从这些已经商品化了的文化的外在形式中品味出浓浓的商品含义。缺失了文化内涵的文化展演,必然不会长久,最终损伤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状况这三个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通过对三个傣族文化旅游生态村的“旅游场域”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在三种资本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因为社会资本的行为者不同,造成了旅游发展的不同情形。然而,共同的问题却有两个:一个是旅游地的社区参与。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焦点是人的发展,而且是当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当地人并不是一个被动和消极的客体,而是主体。只有当地人的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到强化,其旅游业才可能得到当地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旅游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再创造和利用。其实,无论是旅游地外显的建筑和服装等物质文化,还是各种宗教仪式、人生礼仪,一直到旅游地的空间范围全部是旅游业的消费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展示给游客的“表演节目”。所谓的把传统文化“原始地”保留下来,那只是一个美丽的想像,不可能也无法实现。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格林伍德()所指出的,一味谈论文化是传统的,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即使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也还是在变化过程中的,文化没有发展变化,就是一个死的文化,也不可能存留到今天。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生产的时候,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将民族文化资源历史性地变成一种交换品和消耗品,那最终损伤的不仅是一个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也将损害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断绝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是非常危险的。

总之,文化生态旅游并不是一个完全无害的和永不枯竭的发展项目,尤其是文化资源的脆弱性,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格外小心。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所面对的是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阵痛。

〔责任编辑!马!!〕

![美]戴维??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美]瓦伦??史密斯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译:《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第页。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文化阐释 摘要:傣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苑中的一朵 奇葩,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 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 层把握。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文化;拟兽舞蹈;图腾崇拜;风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 文化。舞蹈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而又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特殊文化现象,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都哺育、陶冶着不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又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 特风格。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及图腾崇拜、艺人及艺术家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 对其有一个文化层次的深层把握。 一、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人民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那里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史书记载,大约两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们就已进入“盖房建寨、定居种瓜”的农耕时期,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故而人们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不同,只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积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因此,它的舞蹈风格不似大乘佛教那样雄阔、壮美,有救众人于水火的气势,而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如“蜡条舞”,这是一种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两手各托一支燃烛,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主要动作是两手向内或向外划圆旋绕,或半蹲,或跪下,形成各种“三道弯”的舞姿,十分柔美。有时做缓步流动,烛光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摇曳,营造出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气氛。烟烛在佛教中喻意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希望通过这种舞蹈仪式求得佛祖保佑,使自身能够在光明中超脱、升华。又如广为流传的孔雀舞,也是按佛经中孔雀明王的故事改编的。舞者身穿白衣,头戴璎珞,手执莲花,乘金孔雀传经,这些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 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开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

傣族文化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等30余县市。 傣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东汉时期,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艺人到东汉王朝的的首都洛阳献乐表演,赢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与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被封为“ 汉大都尉”,与东汉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公元8—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以彝族、白族为主体建立的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公元12世纪,西双版纳首领叭真憨势力逐渐强大,统一各部,以景洪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权,称为“景金殿国”。据史料记载,有上百万人口,曾受过元朝封号,授“虎头金印”,此后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双版纳等地设置金齿宣抚司、彻里军民总管府,负责管辖傣族地区。明代,在这里设置较小土司区,全面加强土司制度。清代,虽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更为发展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尽管历代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和盘剥,但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仍进行着友好的交流和往来。傣族在当地较其他少数民族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此,在坝区逐渐形成各民族交换产品的集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对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瑶、基诺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傣族与汉族人民的交往更是历史悠久,关系更为密切。早在秦汉以前,中、缅、印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傣族德宏地区是当时中外联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后,大量汉族劳动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区垦荒戍边,和那里的傣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处。 二、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傣族的民风民俗.doc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

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初一:____浅夏诗韵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

西双版纳景点简介

勐仑植物园 国家级风景名胜景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坐落在勐腊县勐仑镇的葫芦岛上。因它被澜沧江的支流罗梭江环绕着状如葫芦形,故得此名。 植物园是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于50年代带领一批年轻的植物科学工作者创立的。园林占地面积900公顷(13500亩),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已引种栽培热带植物4000多种(其中的100多种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各种植物分类集中养畜,组成错落有致的10多个植物专业区。小巧的兰花园,荟萃了热带、亚热带地生兰等附生兰优良品 种;碧潭映日的水生植物区内,睡莲、王莲争妍比美;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棕榈林中,有120多种棕榈科植物婀娜多姿;200多种粗细不等的秀竹,在百竹园中争荣竞艳。龙脑香林内、羯布罗香、版纳青梅、婆罗双等珍贵树种争相比高。药用芳香林中,有檀香、丁香、龙脑香……等香料植物吐露芬芳。苏铁、水杉、鸡毛松、肉托竹柏等稀有植物在裸子植物林区茁壮生长。珍稀濒危植物林区,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可见到板根大王四数木、林中巨人望天树、巨叶植物海芋、能够灼人的火麻以及老茎生花、树缠树等奇观。热带果木林中,有酸甜可口的当地名柚曼赛龙和勐仑早。林木中还有稀奇的神秘果、跳舞草和猪油瓜……因此,这所植物园荟萃了西双版纳众多的热带植物品种,是“绿色明珠”的巧妙缩影。 在各类植物竞相比美的园林内,建有科研大楼、植物标本馆、展览馆、蔡希陶纪念馆、蔡希陶塑像和民族度假村等人文景观和接待游人的各种服务设施。所以,这片佳木竞秀、繁花似锦的热土是集科学研究,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勐仑植物园于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省旅游局评选为全省10个名牌景点之一。 原始森林公园 “澜沧江边,莱阳河畔,一颗明珠,闪耀光芒,雨林青翠,泉水潺潺,一道风景天成自然……”在离景洪城8公里的昆洛公路旁,在一片热带雨林中,由浙江金洲集团投资8600万元人民币开发建设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已经建成营业。公园占地18.8平方公里。景区内融汇了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现已开发有热带沟谷雨林、孔雀繁殖基地、野生动物表演、傣家寨、哈尼寨、九龙飞瀑、曼双龙白塔、百米花岗石浮雕、金湖传说、阿拉维风味烧烤场等10大景区、50多个景点。 独特的热带沟谷雨林横亘整个公园区,美丽的莱阳河宛如一条金腰带,流淌在绿色的丛林之中,向游客充分展现了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民俗风情三大主题,为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镶上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双版纳傣族园英语导游词

The Dai Garden of Xishuangbanna The Dai Garden of Xishuangbanna is located at Menghan (Ganlanba) and 28 kilometers from Jinghong, the capital city of Xishuangbanna. It is a national 4A level tourist attraction. Within this garden, there are 5 Dai natural villages, the best preserved ones in Xishuangbanna. They are Manjiang Village (bamboo sheath village), Manchunman Village (garden village), Manzha Village (chef village), Manga Village (marketing village) and Manting Village (palace garden village). The whole garden has integrated th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scene of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It is surrounded by rivers and lakes, nestled in green trees, sent forth the fragrance from fruits and flowers, curled up the Sanskrit tone, giving visitors a mystical and auspicious feeling. The 5 villages are now inhabited by 1,536 people from 326 families. Here people live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 so are man and nature. It is the Dai’s Mengbalanaxi (meaning glary, ideal and mystery in Dai language), and the earthly paradise of the Dai’s. It is also a place to experience exotic living habits, to appreciate a typical bamboo house-on-poles,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folk songs and dances, as well as the mysterious Southern Buddhist culture. Now we will visit the Manjiang Village. In Dai language, “man” means village and “jiang” means bamboo laps or sets dedicated to lift up big stones. “Manjiang” refers to bamboo village. The Dai houses are the unique two-storied bamboo buildings on poles, a typ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style popular in tropical area. Building as such is cool in summer and warm in winter. The downstairs generally serves as the storage house while the upstairs is used as the living room. Bedroom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sitting room by bamboos boards. In the middle of the sitting room is a bonfire while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family. For this reason, any striding over the bonfire is impolite. The whole family shares one bedroom, only separated by mosquito nets of different colors. Usually deep colored nets are used by the married, while white or light colored ones are used by the unmarried. Bedrooms are regarded as a mysterious place and no peering is allowed by strangers. Visitors to the family will be accommodated in the sitting room. Generally speaking, residential houses for Dai people are ventilated, pleasantly cool and wet-proof. They are also easy to build. The bamboo house is the dwelling place of the Dais while the Buddhist temple is a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民族特色 篇一: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

傣族民俗开发

傣族民俗开发 一、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不仅象征了吉祥,平安,幸福,还给人们带来了声声欢笑。对于傣族泼水节的开发应本着保护民族文化的理念去合理利用与开发,使得这一傣族传统节日一直传承下去。 1.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酒店住宿餐饮的基础设施交通公路设施,充分保证游客的衣食住行。 2.加大傣族泼水节的旅游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吸引客源,扩大泼水节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影响力。 3.加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举行各类宣传节目。以政府为纽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推动泼水节良性发展。 4.以泼水节为桥梁,大力发展当地农业与制造业,将优良的农副产品与精美的工业制造品提供给旅游者。将一二三产业联动起来,更好的促进一泼水节为代表的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5.建立以傣族园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企业,更好的推动泼水节的保护性传承。傣族园主要活动可以安排如下: ①泼水节庆活动。天天泼水节,让游客随时都感受到泼水节的狂欢氛围;②傣家民居参观,向游客展示傣家的干栏式建筑,体验傣族的待客礼仪;③歌舞表演,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民间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靓丽多情。④赕佛,在曼春满古佛寺让游客参加拴线、念经、抽签等佛教活动。⑤根据季节特点,举行傣家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比赛、放高升、斗鸡赛、丢包、燃放贡菲(孔明灯)、赶摆、赕佛等活动,弘扬傣族传统文化。⑥根据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和曼听5个傣族自然村寨的特点,各有侧重地开织锦、傣式首饰加工、制陶等民族工艺品加工参观,傣家婚礼习俗参观。⑦傣家住宿、餐饮。 二、食俗(举办傣族美食节、全面推广傣族特色菜式) 民以食为天,不过是到哪里旅游都离不开吃这个话题,所以食俗的开发必定是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傣族作为一支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且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傣族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此外,傣族的竹筒饭早已声名远扬。相信这些美食已足以让游客们垂涎三尺。 值得一提的是,因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所以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所以以昆虫作为美食节的噱头,这种新奇的形式必定能吸引大量充满好奇心的游客。

民风民俗作文1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 1500 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 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 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 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 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 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 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 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 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 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 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 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 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如“嫦娥奔月”、 “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 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 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 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 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晒得庄稼枯死, 民不聊生,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_省略_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_吴兴帜

第35卷第1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5No.12015年1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2015 收稿日期:2014-0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CMZ033)。作者简介:吴兴帜,男,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文化遗产。E -mail :wxz122602@163.com ①现象环境扩展了普通的环境概念,使之包括自然现象、文化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改变或创造的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s )。行为环境是指由存在于现象环境之中并通过人类价值准则筛选传承的社会和文化事实所构成的环境。参见Krik ,W.1963,Problems of geography .Geography ,48:357-371. 文化旅游情境中的民族节庆遗产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傣族园泼水节为例 吴兴帜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 要: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 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关键词:文化旅游;节庆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傣族;泼水节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5)01- 0024-05民族节庆是指特定的人群共同体根据岁时节令、 宗教祭祀、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纪念、郊游娱乐等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群共同体的文化要素,并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从而成为那些在旅游实践中寻找 “差异性”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消费对象。当节庆文化在消费社会中转化为“人文资源”时,节庆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努 力在使其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延续;节庆文化资源的利用者则按照商品和市场的规律性进行文化的贩卖。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在消费社会中进行利益的协调,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民族节庆作为人群共同体的集体性实践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的集体认知系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群众性、地域性、娱乐性、社会性、参与性、神圣性等文化 特点。在现代的遗产运动中,民族节庆从“现象环境”(phenomenal environment )进入“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 )①,成为具有某种头衔的“遗产”,并借助于现代传媒工具,在主流文化的受众中成为独具特色的“异文化”,从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吸引物”,在“我者”与“他者”身份的差异性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地方社会的“标识”。但是,此类符号在旅游情境中,只能 是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物标志”,而非“景物”本身。在旅游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Dean MacCannell 所说的“舞台真实”。之所以说是舞台真实,其根本性的问题是违背了民族节庆文化的属性,突 出的民族节庆遗产消费案例是傣族的泼水节。 一、傣族泼水节的原生性文化过程傣族传统民族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节目,最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是“泼水节”,即傣历 新年,傣语称为“桑干比迈”、“楞火桑干”,即六月新年。泼水节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两次深入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调查。傣族园位于勐罕镇(橄榄坝),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5个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村民340户, 1638人。傣族园区的泼水节分为“原生性”的泼水节和“表演性”的泼水节。原生性泼水节是 指存在于傣族人群共同体日常生活中,按照节日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开展的节庆活动。表演性泼水节是指傣族园旅游公司为了满足旅游者需要而进行的舞台化表演的泼水节。根据傣族的历法推算,泼水节的时间一般为公历4月中旬,各地的具体时间没有统一。2013年,橄榄坝泼水节在4月15-17日举行,主要包括挑沙、堆沙、浴佛、赕佛、游街、赛龙舟、放高升、祈福、赶摆、选美、泼水等活动。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

●江苏商论2011.8[关键词]傣族园;旅游态度演变;利益认识程度;实证研究[摘 要]西双版纳傣族园是我国发展较早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社区之一,13年的发展 历程中,村民与傣族园有限公司之间程度不等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村民对旅游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冲突的原因之一就是村民与傣族园有限公司对利益与责任的界定不一致且缺少有效的沟通协商渠道。本文以村民为分析对象,运用深度访谈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探讨村民对旅游态度转变的过程及原因,对自身及傣族园有限公司利益与责任的认知。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061(2011)08-0120-03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 和利益认知程度研究 ●李 湮1,李雪松2,郭 峦3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村民带来诸多影响,如收入提高,视野拓宽,就业增加等等。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传统文化的退化,邻里关系亲戚关系的淡漠,利益冲突的增加等等。当村民对旅游的正负面影响均有所了解后,对旅游的态度会发生一定转变,对旅游带来的利益也会重新审视。本文作者于2008年和2009年二次去西双版纳傣族园,运用深度访谈法和抽样问卷调查法,对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进行分析。 一、村民对旅游态度的演化分析 本研究把傣族园发展旅游时期分为四大阶段: 1999年开园之前的发展旅游之前阶段;1999年开园后到2002年为发展旅游初期阶段;2003年至2007年为中期阶段,2008年至今为发展旅游的近 期阶段。傣族园村民对旅游的态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开发之前和开发初期的愉悦,到中期的冷静,到近期的冷淡与愤怒。 1、开发之前和开发初期的愉悦阶段。传统上, 傣族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2001年橡胶价格迅速上涨之前,主要以粮食农作物种植为主,收入 一直比较低,2000年以前农民人均收入大约为 1700元。橄榄坝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建筑,家 家有庭院,内部环境还是不错。但是庭院与庭院之间的小路却是土路,每逢下雨就泥泞不堪,对村民和早期进入傣族园的游客来说,行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行路困难,1985年每个村民出资37元将主干道修建成柏油路。在傣族园公司进入之前勐罕镇镇政府就投资建设了社区内水电基础设施,当时没有安装路灯。由于照明设备和线路老化,园内经常断电,且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无论是第一个投资者信益集团还是后来的傣族园公司,都对村民承诺会改造道路,园内通水电,开展旅游接待。村民对发展旅游带来生存环境改善和经济收入提高的期望非常高,几乎家家都买了新被褥,迎接游客的到来,迎接新生活的到来。1许多村民争相要求以各种途径参与旅游。笔者对另两个寨子曼广浓、曼浓岱的调研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个结果。这两个寨子与傣族园隔龙得湖相望,同为曼听村委会下属的村寨。因与傣族园相隔太远不便管理,故开发初期时而未被划入开发范围。2008年8月18日,这两个寨 [作者简介]李湮(1972-),女,山东潍坊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管理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李雪松(1974-),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形象、旅游会展。郭峦(1975-),女,湖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创新,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1 资料来源于2009年9月第二次去傣族园与村民访谈所得。 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