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必修3专题一-专题五-复习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3专题一-专题五-复习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3专题一-专题五-复习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3专题一-专题五-复习总结

生物必修3专题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专题知识突破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关系如下:

(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归纳如下:

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中混悬着的淋巴细胞淋巴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2.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4.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2等。

例1、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这是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解析】(1)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故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激素经过体液运输起作用,速度较慢,作用时间较长,运动停止后,部分肾上腺素等激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导致心跳不能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2)体温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途中大量出汗散失较多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

(3)在感到疲劳状态下仍坚持跑完全程,与个人意识控制有关,控制该行为的中枢位于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答案】(1)神经和体液;作用时间较长(2)产热和散热;渗透压(3)大脑皮层

例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时,细胞失水,故 A项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二者均发生在细胞内,故 B项错误;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3PO4-等离子有关,故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D项错误。【答案】C

例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属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是在细胞外进行的;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尿素等终产物需经内环境再由相应器官排出体外,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即组织液,然

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的关系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组织液与血浆的联系比与淋巴更为广泛,因此它渗回血浆的量比渗入淋巴的要多;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答案:D

【考点透析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平衡是指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即水的来源与去路的平衡。

⑵无机盐平衡

人体内的无机盐有多种,其中Na+和K+尤为主要,其来源和去路:①饮水和食物是人体所需的水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经肾脏随尿排出是水和无机盐的主要排出途径。②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由钾离子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来维持,即“内钾外钠”。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注意:

①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③调节水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2.血糖平衡及调节

(1)血糖平衡:来源与去路达到动态平衡

(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3.体温调节

①体温保持稳定的原因:产热量=散热量。

②体温调节的机理

4.体温、水盐、血糖调节的相同点

(1)调节方式: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调节中枢:都主要是下丘脑。

5.体温、水盐调节过程比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感受器冷(温)觉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神经中枢下丘脑下丘脑

应器毛细血管、立毛肌、骨骼肌、汗腺、肾上腺等下丘脑分泌部

调节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

6.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注意点

(1)冷觉、温觉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在血糖调节时直接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

7.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下丘脑位于脑的腹面,大脑之后。下丘脑的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调节着体温、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内分泌活动、情绪反应等生理过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下图所示:

下丘脑的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主要有:

(1)感受刺激: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渗透压升高。

(2)分泌:在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4)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例1、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的中枢位于。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继而促进,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解析】(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进行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血糖的去向有组织细胞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在长跑比赛中,血糖的大量消耗是用于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能;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TP;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岛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4)由于运动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属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肌肉酸痛的原因是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结果。

【答案】(1)毛细血管舒张下丘脑(2)抗利尿激素(或ADH)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3)氧化分解(或氧化分解供能) ATP(或三磷酸腺苷)肾上腺素(4)细胞外液乳酸

例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 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 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解析】腹泻引起的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D错;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使水分过多地存在于组织液中而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过敏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答案】D

例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体内产生的热量运转减慢,散热减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体温调节过程离不开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答案:B 【考点透析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总结

项目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处理、呈递、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1)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高度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参与二次免疫反应。如果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记忆细胞能作出更快、更强的反应,即很快分裂增殖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从而更快地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也是成年人比婴幼儿少患传染病的原因。

(2) 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几乎丧失。

(3)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

3.艾滋病(AIDS)的流行和预防

(1)病因:当HIV(一种逆转录病毒)侵入人体后,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侵入T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例1、(2013北京卷)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

..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解析】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但分泌抗体的只能是浆细胞,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答案】A

例2、(2013新课标Ⅰ卷)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可能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析】据图甲可知,HIV病毒由RNA到DNA,是由逆转录完成的,A正确;据图乙可知,HIV入侵后有抗体产生,说明有体液免疫发生,B正确;注入药物a后,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药物抑制了病毒的增值,减少了对T淋巴细胞的破坏,T淋巴细胞不断增殖的结果,C正确;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错误。【答案】D

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

【考点透析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反射弧的5个基本环节和兴奋传导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但在反射弧的前三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完好的情况下能产生感觉,产生感觉不属于反射。

(3)反射弧中兴奋的单向传导,取决于突触部位兴奋的单向传递。

2.兴奋的传导特点及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比较

过程

神经纤维

刺激→电位差→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兴奋区) →未兴奋区

神经元间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

(2)兴奋传导方向与特点的比较

①在神经纤维上:由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a.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b.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②在神经元之间: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单向传递

a.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b.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3.突触与递质

(1)突触的类型①轴突—树突型突触,②轴突—胞体型突触

(2)递质

①概念: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②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③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④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糖蛋白。

⑤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⑥种类:包括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等)和抑制性递质(如谷氨酸等),但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

4.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在神经纤维上

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不偏转。

②在神经元间

A:刺激b点,(ab=bd),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

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

5.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方法设计:电激图a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b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b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b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方法设计:先电激图a处,测量c处电位变化;再电激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例1、(2013四川卷)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分

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知识。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所以“神经

-肌接头”处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A 项正确;电刺激①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

导,能够使肌肉收缩和电流计偏转,B 项正确;电刺激②处,由于“神经-肌接头”类似于突触,兴奋只能

单向传递,所以不能传到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 项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

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 项正确。【答案】C

例2、(2013大纲卷)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C 错误。【答案】C

例3、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

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乙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①→②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

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解析:在反射弧中,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在突触处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

膜;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在拔牙时感觉不到疼痛,那么疼痛的信号没有

经过大脑,否则就应该有疼痛的感觉,或者是大脑被麻痹,但这是局部麻醉,不是全身麻醉,显然不会麻

痹大脑,所以只能是疼痛信号没有传入大脑。 答案:C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例4、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为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A选项正确;根据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出a、b、c、d、e分别为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所以切断d、刺激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所以B选项错误;结构c含有突触,所以兴奋在结构c的传导速度慢于结构b的传导速度,所以C选项错误;Ⅱ为突触后膜,该处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到电信号,所以D选项错误。答案:A

【考点透析2】动物激素调节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1.激素的生理功能

性质激素体内来源主要功能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

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增强心脏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促进糖原

分解,使血糖升高。

肽和蛋白质类激素

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影响代谢

胰岛素胰岛(B细胞)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合成和分

泌甲状腺激素

2.动物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

(1)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性腺和性激素常用实验方法是: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如:探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

组别实验动物实验处理观察指标

实验组①

幼小

动物

切除甲状腺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②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

对照组

①幼小

动物不做任何处理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②只切开皮肤,不切除甲状腺

(2)垂体和生长激素、胰岛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常用实验方法是:切除法、注射法。如:探究胰岛素对动物血糖调节的影响

组别实验动物实验处理观察指标

实验组饥饿处理的小鼠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小鼠生活状况

对照组饥饿处理的小鼠

连续注射一定量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

补充糖类

小鼠生活状况

3.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一定注意遵循对照、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

(3)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可以口服。

(4)在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时,有时还用到移植法,同位素示踪法,如用131I示踪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及作用原理。

例1、(2013江苏卷)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解析】酶可以在非细胞条件下发挥作用,激素不可以,A错误;激素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的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抗原并非都是细胞也可以是病毒或是大分子异物;B错误;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C错误;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的形式为前导,D正确。【答案】D

例2、(2012四川高考)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解析】横坐标为胰岛素浓度,胰岛素为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含量越高血糖消耗速率加快,故b为血糖消耗速率。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有抑制作用,所以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度。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率,应下降,A 错;胰岛素作用于这些细胞形成糖元,使血糖含量迅速下降,故B正确;当补充和消耗基本持平,则血糖能相对稳定,但不会是较长时间的,所以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血糖浓度降低,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另一方面,血糖降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会兴奋,兴奋传到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错误。【答案】

例3、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缺乏会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B

例4、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这些活性物质不都是蛋白质,也不一定都局限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可从激素和神经递质产生后不可能持续存在于生物体内这一现状出现,可理解不是都能保持活性,来排除选项D。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应是正确的,如酶与底物的结合,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激素与相应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等。答案:C

专题三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重要程度:★★★★☆]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实验实验结论

达尔文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由于单侧光的作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部位: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运输

①极性运输: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运输。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有较大差异

①植物器官种类不同。

②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不同。

要点探究1.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下列是利用燕麦胚芽鞘做的一系列实验,分析相应的对照实验得出结论。

(1)图①②对比分析表明:光并未抑制胚芽鞘的生长(光未抑制促进生长的物质的合成),或垂直光照

并未引起胚芽鞘的生长弯曲。

(2)图①③对比分析表明:光照不均匀(单侧光照)会引起胚芽鞘生长不均匀,即造成向光弯曲。

(3)图③④对比分析可得出结论: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有了尖端的缘故。

(4)图①②③④对比分析表明: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尖端和单侧光的影响有关。

(5)图⑤⑥对比分析表明:胚芽鞘生长与否和琼脂块本身无关,而是与处理过的琼脂块中的某种物质

有关。

(6)图⑥⑦对比分析表明:该物质能向下运输则胚芽鞘生长,反之,则胚芽鞘不生长。

(7)图⑤⑥⑦对比分析表明: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生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

该物质叫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生长,因此命名为生长素)

(8)图③⑥⑧对比分析表明:该物质分布不均,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而单侧光照仅仅是影

响该物质分布不均的原因而已。

(9)图③⑨⑩对比分析表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10)比较图?和?表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即感光部位。

2.分析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

(1)分析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并作出总结

总结????? ①外因:单侧光照射②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分析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A 、

B 为极性运输,

C 、

D 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运输。 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 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的负向重力性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根的向重力性

总结????? ①外因:重力产生单一方向的刺激②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根、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

感程度不同

易错警示 与生长素发现有关的4个误区 (1)生长素的产生、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在尖端完成,但发

生效应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2)温特实验证明“影响”是物质而非其他信号如光、声音等,因此它能在琼脂块上留下与之相同的

效应并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促进生长。

(3)温特实验之前的实验结论中不能出现“生长素”,只能说“影响”。

(4)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

3. 尝试对生长素的两重性作用曲线进行分析

(1)曲线中OH 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2)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3)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4)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促进植物生长,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成为“高

浓度”,所以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

(5)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侧的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

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0小于m。

4.尝试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

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A、B、C三点代

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

B′、C′点对应的浓度。

(5)图中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

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5.尝试分析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曲线

由图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庄稼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易错警示不要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的作用效果混为一谈

生长素分布的多少是一个相对概念,高浓度和低浓度范围内都有生长素的多少之分;而生长素作用中的高浓度和低浓度是和作用效果联系在一起的概念,高浓度一定表现为抑制,低浓度一定表现为促进。

例1、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答案 C

解析由实验甲可知,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含生长素,胚芽鞘直立生长,而实验乙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端放置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可推知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例2、(2013·天津卷,6)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答案 C

解析:题干及示意图的关键信息是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GA1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对GA29、GA8的合成有抑制作用,②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③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相应生化反应受阻。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的IAA,能促进茎内赤霉素GA1合成,A选项正确;B选项中抑制剂影响IAA向豌豆茎内运输,进而影响GA1合成,GA1和IAA在豌豆茎内含量少,茎的伸长生长慢而使植株矮小,B选项正确;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不会促进GA1合成,该植株不会恢复正常植株高度,C 选项错误;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使GA29、GA8的合成受抑制,GA1合成增强、分解减弱,积累增多,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长得高,D选项正确。

例3、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为10-10mol·L-1),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双选) ( )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高考前大背诵

必修3 稳态与环境考前自纠必背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的内环境是血浆 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2017生物必修三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体液组成: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蛋白质(如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而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细胞、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 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壁的直接生活环境是分别是淋巴、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4、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c.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d.温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020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2020高考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 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 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 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淋巴细胞 细胞内液 血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三一轮总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题练习题

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选择题 1.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a. 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h a ——H~■it 糖原可以存在于a中③a与b、c、d相比的蛋白质含量较咼④正 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⑤a、b、d是细胞代—站 谢的主要场所⑥b中的有些物质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a⑦内环----- 境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A .一项正确 B .两项正确 C .三项正确 D .四项正确 2.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n、川、w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B. n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w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D.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 3. 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诩'热麻丹宓------------ 结曲A r |卄険斋仆帳坤刨|n戟崇芬 1 i1T 1 ---- 血WJ滋窪卜-降 ---------- 皓杓A A. n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 i、n激素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 川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 D. 血糖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4. 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b 、c 、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 c 、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 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 ⑤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 上图表示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皮肤均为效应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5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 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 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l ,散热为bl ;处于30C 的环境中,产热为 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同30C 环境相比,人处于 0C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 维持体温稳定,因 此 a1>a2, b1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完整word版)2018高考生物真题人教版必修三(带答案)

(2018海南)3.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 IAA B.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 C.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D.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 (2018海南)8.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不会发生的是( D ) A.体温仍然能够保持相对恒定 B.蜷缩身体,减少体表与外界接触面积 C.下丘脑感受到温度下降 D.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2018海南)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2018海南)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B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2018海南)12.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C )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碘的需要量增加 C.饥饿感增强 D.TSH 分泌增加 (2018海南)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 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2018海南)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D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2018海南)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D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2018海南)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B ) A. 捕食 B. 竞争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2018海南)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C )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