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目录

绪论 (2)

一、文献的含义 (2)

二、文献学的含义 (2)

三、课程主要内容 (3)

形体编 (6)

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6)

第一节甲骨 (6)

第二节金石 (6)

第三节刻石 (7)

第四节简牍 (7)

第五节缣帛 (8)

第六节纸 (8)

第七节新型文献载体 (9)

第二章文献的体式 (9)

第一节简策体式 (9)

第二节卷轴体式 (9)

第三节折叠体式 (10)

第四节册页体式 (10)

第三章文献的体裁 (11)

第一节文献内容的体裁 (11)

第二节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11)

第四章文献的体例 (15)

第一节古书多无书名 (15)

第二节古书不题作者 (15)

第三节单篇别行之例 (15)

第四节序传常臵全书之末 (16)

第五节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16)

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16)

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17)

第八节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17)

第九节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17)

第十节古书的篇与卷 (18)

方法编 (18)

第一章目录 (18)

第一节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18)

第二节古籍分类 (19)

第三节目录的主要内容 (20)

第四节目录的类型 (21)

第二章版本 (22)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22)

第二节版本的功用 (23)

第四节版本的类型 (24)

第五节版本的鉴别 (27)

第三章校勘 (30)

第一节校勘的功用 (30)

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30)

第三节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31)

第四节校勘的方法 (31)

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32)

第四章辑佚 (33)

第一节辑佚的方法 (33)

第二节辑佚的取材 (33)

第三节辑佚的注意点 (34)

第四节评价辑本的标准 (34)

第五章辨伪 (35)

第一节伪书出现的原因 (35)

第二节考辨伪书的方法 (35)

第三节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36)

绪论

一、文献的含义

1、古人的看法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1)郑玄注: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2)朱熹: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注: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

(4)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5)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大成》程敏政《新安文献志》)

(6)清代钱林《文献征存录》

2、当代学者的观点

(1)接受传统看法认为文献指书本的记载和耆旧的言论。如杜泽逊。

(2)《辞源》给文献下的定义:?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1983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洪湛侯的观点: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二、文献学的含义

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刘咸炘《续校雠通义》

1、文献学晚出的原因

(1)先秦时期文献研究处于萌芽阶段

(2)汉代以后,文献研究被称作?校雠?、?整理国故?、?国学研究?。如钱穆《国学概论》

(3)文献学名词出现于近代。经学朴学考古学语言文学

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马丁〃海德格尔

2、台湾学者的观点

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的基本任务是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雠三部分。

(4)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文献整理是一向具体的学术活动,不是文献学本身。

4、文献学定义及内容

(1)定义

洪湛侯:文献学是关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一门学问。

王余光:文献学是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2)文献学的体系:包括文献的体、法、史、理

(3)90年以来文献学的发展

(4)为什么学习文献学?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张之洞

例:1998年某出版社出刘士鏻《文致》?明人不川秘笈?、?文献校勘价值?

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

三、课程主要内容

(一)形体——文献整理的对象及文献自身特点

1、文献的载体

( 1)熟悉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牍、缣帛

(2)了解我国文字形体和书籍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3)认识材料本身的价值

甘肃武威汉墓《仪礼》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马王堆汉墓《老子》

2、文献的体裁

(1)编纂形式区分:大致可以分为汇编、专著、总集、别集、辞书、类书、政书、丛书、长编、约编、方志、表谱、图录、碑帖、信札、档案等十多种体裁。

(2)从内容上区分:著作、编述、抄纂

3、文献的体例

(1)古书多无书名:如《韩非子》、《吕氏春秋》

(2)古书不题作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3)古书有单篇别行之例:《孤愤》、《五蠹》篇

(二)方法

1、实证文献的真实性、原本性、完整性,就有了辨伪、版本、校勘、辑佚等方法——文献的实证。(1)辨伪——真实性

(2)版本——原本性

(3)辑佚——完整性

(4)校勘

2、解释文献的语言、内容,就有了标点、注释、翻译等方法——文献的解释。

举例:

(1)《夷坚志》?成俊治蛇?条:俊召判官检法曰蛇无故伤人当得何罪儿家聚观者皆莫见久之又曰依法蛇自以首触剑焉。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出自《今文尚书〃牧誓》)

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注》

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目录的体制(书名、小序、解题)目录的分类

官家、私家、史家

史部目录:《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

(2)文献检索工具书通史、断代史书目索引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地理、方志与地方文献索引敦煌遗书与档案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史记人名索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人名索引》

《汉书地名索引》、《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

《红楼梦语汇索引》、《金瓶梅词话语汇索引》

(三)历史

1、横的角度叙述,以事为纲,如载体变迁,雕版始末,聚散沿革,校理经过,方法流别,理论探索等各方面。

2、纵的角度,以时为纲,将整个文献学史总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期。

(1)先秦——起源期

孔子整理六经诸子书的体式《春秋》三传

(2)汉代——奠基期

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经今古文之争郑玄遍注群经熹平石经辨伪起步(3)魏晋至隋——变迁期

①废简用纸②校理汲冢遗书③刊刻正始石经④文献散亡严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炀帝焚书)⑤目录不断变革(荀勖、李充四分法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

⑥义疏、类书、总集、方志、译佛经)

①始创雕版印书②目录定为四分③编纂发展(编纂了八部史书:《晋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北齐书》《北周书》《隋书》;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

音义辞书: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④刊刻开成石经⑤辨伪思想活跃(刘知几柳宗元韩愈)

(5)宋代——兴盛期

①刻书盛极一时:地广内容丰富精美官刻、家刻、私刻并行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理论专着郑樵《通志》

④编纂颇多成果丛书:《百川学海》;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

六部:《大藏经》

⑤辨伪思想活跃郑樵朱熹高似孙

⑥金石学兴盛: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

⑦辑佚专书

(6)元明——中衰期

①刻书继续兴盛:地点官私刻书皆盛套印版画木活字

②类书《永乐大典》

③藏书盛行: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引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宋濂叶盛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

④辨伪与辑佚: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古微书》

(7)清代——恢复、鼎盛期

①考据学大兴:顾炎武?贵创、博征、致用?;阎若璩、胡渭;吴派:惠栋钱大昕顾广圻

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

②编撰成果:《四库全书》丛书方志类书政书

③印刷技术更新:雕版精品活字本西法印刷

④金石学兴盛: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⑤校勘成绩斐然

⑥发现罕见文献甲骨文敦煌石窟遗书

⑦辨伪仍在继续:阎若璩姚际恒崔述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⑧辑佚风靡一时:余萧客《古经解钩沉》黄奭《高密遗书》

(8)近、当代——总结、发展期

①全力整理古籍重印新编②编印明清档案八千麻袋事件③出现新的载体

④利用科技手段⑤出土珍本文献

(四)理论

1、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

(1)校勘

刘向刘歆;郑樵;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

钱大昕钱大昭《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

顾广圻《思适斋集》戴震《戴东南集》段玉裁《经韵楼集》

(2)目录学

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篇目、叙录、小序。

朱彝尊《曝书亭集》,顾广圻《思适斋书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黄丕烈《荛圃书跋合编》,曹元忠《笺经堂集》,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张舜徽《广校雠略》

(3)版本

版本:叶盛《水东日记》、屠隆《考盘余事》;孙庆增《藏书纪要》;叶德辉《书林清话》。

(4)辨伪与辑佚

南宋朱熹:?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

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

清代阎若琚《尚书古文疏证》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宋代郑樵《校雠略》有《书有名亡实不亡论》

明代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约》

2、文献学理论特点

(1)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迟?术先学后?。

(2)文献学的各个门类理论发展不平衡。

(3)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

形体编

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第一节甲骨

1、甲骨与甲骨文

甲骨是龟甲与兽骨的总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甲骨制作过程: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2、甲骨文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龙骨王懿荣1899 刘鹗《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

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

《殷墟书契续编》

王国维编《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

林》

甲骨的流散: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德国人威尔次、卫礼贤、加拿大人明义士以及日本人林泰辅、三井源右卫门等。

甲骨的发掘与整理

甲骨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

盘庚迁殷到纣辛灭国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这一段时间的遗物。

1928年-1937,前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编印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董作宾郭沫若于省吾胡厚宣商承祚唐兰张政烺裘锡圭

郭沫若等《甲骨文合集》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考释类编》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补编》。

其他发现:1953年,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近年在山西、陕西、北京先后发现周代甲骨文。如?周原遗址?

周原甲骨文的特点

第二节金石

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些就是

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墨子〃鲁问》:?书之于竹

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青铜器概述

一、青铜器的种类

二、青铜铭文字数多寡不一:如毛公鼎497字、齐侯鎛、中山王

鼎近500字。商代铭文-简单,西周铭文-最繁,春秋-简化,秦汉-少见

三、殷周的青铜工业技术高超: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大克鼎

《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铭文的文献学价值

陕西临潼出土的西周时期利簋——《尚书〃牧誓》;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时代

中山王墓几件铜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史墙盘;西周康王时代的大

盂鼎——《尚书〃酒诰》;西周宣王时代毛公鼎—《尚书〃文侯之命》

铭文的文字学价值

一、字数3700,可识2400

二、字体:大篆。籀文。许慎《说文解字〃序》:?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

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三、文字结构?六书?解释

研究成果

宋:刘敞《先秦古器记》王黼等编《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清: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名原》

王国维《说斝》《说觥》《说彝》《说盉》《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青铜时代》,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严一萍《金文总集》。容庚的《金文编》则是查考金文的字典。

1994《殷周金文集成》18册,11983件。

第三节刻石

1、刻石记录文献起源也比较早

《墨子〃鲁问》:?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明鬼》:?功绩铭乎金石。?

2、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猎碣)

字体:大篆书法价值

时代:秦文公、穆公、襄公、献公诸说

研究成果: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徐宝贵新著

3、秦始皇统一六国,刻石记功:峄山、泰山、琅邪、芝罘、东观、碣石、会

稽等7石。

《文心雕龙〃箴铭》:?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吉林通化《好太王碑》

4、?石经?—儒家经典刻在石版上,作为标准读本。

(1)东汉:汉灵帝熹平四年隶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

《春秋》、《公羊传》、《论语》?汉石经?、?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2)正始石经

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古文、篆书、隶书《尚书》、《春秋》?魏

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

(3)开成石经

唐朝:文宗大和七年-开成二年楷书 12部?唐石经?、?开成石

经?、?大和石经?

(4)其他?蜀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二体石经)?宋

高宗御书石经??十三经?

欧阳修《集古录》王昶《金石萃编》《碑传集》周绍良赵超《唐代墓

志汇编》、《续集》吴钢《全唐文补遗》十册

第四节简牍

1、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始于何时

2、定义: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作?牍?,也称作?方?;

编连诸简称为?策?。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文选〃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

小事简牍而已。?

3、古代正式的书用简策,木牍只是作为竹木的辅助材料,一般用来记录短文。

4、书信又称?尺牍??检?可看作信封的起源

简牍的制作与书写

1、简牍的制作方法

王充《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杀青汗简汗青

2、制简往往就地去取材:简文有墨书和漆书两种

3、竹简上的字数

4、列国简策的长短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5、编绳的道数及材质帛带丝纶麻绳刀笔

6、简策制度——赘简

关于简牍出土的记载

史书记载者:

《汉书〃艺文志》——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战国竹简。孔壁古文

《论衡〃正说篇》——汉宣帝时河内女子于老屋得古文书。

《晋书〃束皙传》——晋太康三年汲郡人盗发魏王古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汲冢竹书

近世简牍的新发现

1、建国前,主要有7次,

1914年发现敦煌汉简;1930年发现居延汉简、罗布淖尔汉简汉晋木简

罗振玉《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中科院《居延汉简甲编》《乙编》,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

2、建国后,发现竹木简30批

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楚简、遣策;1959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和医方简;1972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简;1975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代法律文书简;1972至82居延新简;1990至92敦煌汉简;1993荆州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

第五节缣帛

缣帛概述

1、竹帛并用《墨子〃明鬼》:?书之于竹帛?《韩非子〃安危》:?先王

寄理于竹帛?

2、缣帛的优缺性:轻薄柔软便于书写,甚至绘画,可任意裁减,轻便。

缺点:缣帛价格昂贵

3、缣帛的使用

文字的初稿,写在光滑的白绢或版牍上,改定后才写上缣帛。

应劭《风俗通义》?皆先竹书,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

《古文苑》扬雄?油素?-缣帛

帛书的出土与研究

1、 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楚帛书,又被称作晚周缯书。

2、1973年马王堆出土大批西汉帛书:包括《老子》甲本、乙本,《周易》、《易

说》、《战国策》,天文星占方面的书籍及帛书地图。

3、东汉三国时期,帛书仍流行。《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

吏民扰乱。……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帏盖,小乃制为縢囊。曹丕《典论》缣帛-孙权纸-张昭

4、隋唐以后,除了画家、书法家,一般人不再用帛书了。

第六节纸

1、纸的本义:是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2、纸的发明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絮纸(丝质纤维纸)——麻质纤维纸——植物纤维纸(蔡侯纸) 1957灞桥纸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岁时但供纸墨而已?

3、纸文献载体地位的确立

东晋元兴三年桓玄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贫不及素

西晋傅咸《纸赋》: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第七节新型文献载体

胶片磁带光盘软盘

运用新型的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对文献进行印刷、复制、摄像、传递比起以纸为载体采用雕版印刷、铅字印刷要快速得多、方便得多、准确得多。

我国的文献资料在阅读和视听方面,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原始型文献刻写型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声像型文献

第二章文献的体式

第一节简策体式

一、简策用麻绳、丝绳编联多根竹木简札,成为一册,

以便收藏,称为简册。《永元兵器簿》

二、简策(册)本—我国最早的图书版本形式

三、时间战国-西汉东汉、魏晋

四、专业术语——赘简

第二节卷轴体式

一卷子装(卷轴装)

1、帛书模仿简册体式,写好后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称为卷子装。

2、卷轴装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缥带上。

《隋书〃经籍志》:?秘阁之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

轴,下品漆轴。?

《大唐六典》:?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钿青

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书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

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1、带

2、别子

3、褾

4、边准

5、签

6、轴

7、天轴

3、卷子装的装潢包首(褾)潢纸

4、卷子装的优缺点

二旋风装

1、旋风装是由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化

的过渡类型

欧阳修《归田录》:?唐人藏书,皆

为卷轴,其后有页子,其制似今策

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

卷舒,故以页子写之,如吴彩鸾《唐

韵》。?

钱曾《读书敏求记》:?相传彩鸾所书《韵》,散落人间者甚多……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旋风页者即此。

2、定义

以一幅比书叶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而后将单面书字的首叶全幅粘裱于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因均系双面书字,故以每叶右边无字之空条处粘一纸条,逐叶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每叶之外的底纸上。

又称旋风叶子、旋风叶卷子、龙鳞装。

3、时间见于唐朝,盛于宋代

4、旋风装的优缺点

第三节折叠体式

一、梵夹装

1、贝叶经

2、贝叶重叠,以木板夹两端,用绳串结,故称梵夹装。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三年》:?又于禁中设讲席,自唱经,手录梵夹。?

二、经折装

1、定义印刷书籍时,把印好的印张以一定的尺寸来回往复折叠,

折成一册,形同后世记帐之经褶,称为经折装,又称为折本。

王巩《闻见近录》:?国初严重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纸,

金花红罗褾,黄金轴。神宗时诏为黄金梵夹,以轴大难披阅也。?

第四节册页体式

一、蝴蝶装

1、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按版

口理齐,逐叶有浆糊粘连,再用厚纸包裹作书面,翻阅时,开展

如蝴蝶的双翅,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2、时间唐五代-宋元

元吾衍《闲居录》:?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

复为薄帙。?

3、蝶装的优缺点:《明史〃艺文志》:?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

装用倒折,四周向外,虫鼠不能损。?

二、包背装

1、将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折叠起来以后,书叶左右两边的

余幅齐向书脊,并在右边栏外余幅的适当的位臵打眼,用纸捻穿订

成册,为用一张较硬的纸,包裹书背,用浆糊粘连,即成包背装。

2、时间南宋刻本《文苑英华》?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

王润照管讫?条记

南宋后期——元代——明中叶

3、包背装的优缺点

三、线装

1、定义

印好的书叶正折,版心向外,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为书皮,

分臵书册上下,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2、时间唐末五代——明代中期以后

3、制作方法

蒋元卿《中国书籍的装订方法》

折页-分书-齐栏-添副页-草订-外加书衣-截书-打磨-包角-订眼-穿

线-贴签

4、线装的优缺点

第三章文献的体裁

第一节文献内容的体裁

前人的分类与评价

大体分为:著作编述抄纂

凡前无所承,是个人的创造,叫做?作?、?著?、?著作?。

前有凭籍,个人只是据以提炼制作,编次整理的,称为?述?、?编述?。

集合纷杂的文献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编集,称为?纂?、?论纂?、?抄纂?。

清代学者焦循《雕菰集》卷七《述难篇》提出:?以先知先觉教人?,为?作?,?自我而损益之?,为?述?。《礼记〃乐记篇》:?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此句含义广泛。

古人往往不敢称自己的作品是?著?、?作?

①孔子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②司马迁?余所谓‘述’故事,……非所谓‘作’也。?

③王充《论衡》分三等?作?、?述?、?论?

张舜徽的观点

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的理论。

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

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的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

正确评价古人的作品

一、可以了解古人的写作特点。

二、正确的评价古人的作品。

①不能用今人写作的规格去衡量古人。②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观点来评价古人

第二节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一、类书

(一)何谓类书

1、定义: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称为类书。

2、类书与丛书

3、类书与百科全书

4、类书与辞书

5、类书的评价

(二)类书的起源

1、早期的类书——《皇览》、《类苑》

宋王应麟《玉海》:?类事之书,始于《皇览》。?

《四库提要》:?考割裂古书,分隶门目者,始魏缪袭、王象之《皇览》。?

唐杜宝《大业杂记》:?秘书监柳顾言日:梁主以隐士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华林遍略》

2、类书产生的原因

(1)、类书与分类思想

(2)、类书与赋体: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楂梨梬栗,橘柚芬芳;……?

张涤华《类书流别》:?其或强记不足,诵览末周者,则乞灵抄撮,效用謏闻,期以平时搜辑之勤,借祛临文翻检之剧。故网罗欲富,组织欲工,类书之体,循流遂作。?

(三)类书的功用

1、查找史科

例: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二十一《人部》五?交友?:

《周易》:二人同心,其义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孝经》: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论语》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诗]魏陈王曹植《离友诗》; [赋]梁丘迟《思贤赋》;[赞]晋夏侯湛《管仲像赞》;[箴]宋周秖《执友箴》……

2、查找辞藻

《初学记》卷三《秋》有?事对?:火流-土王、露下-风高、木落-草衰、露叶-霜条、日凄凄-风冽冽

例如:?木落-草衰?下注:魏文帝《燕歌行》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李陵《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例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佩文韵府》卷八十二《漾韵》—?旷?—?野旷?—孟浩然—查《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清,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校勘、考订古书

《四库提要》卷六十九《水经注》提要:?是书自明以来,绝无善本。惟朱谋()所校盛行于世,而舛谬亦复相仍。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叠见,其中脱简错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余字者。其道元自序一篇,诸本皆佚,亦惟《永乐大典》仅存。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谨排比原文,与近代本钩稽校勘,凡补其缺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焕然,顿还旧观。?

4、辑佚

《太平广记》《永乐大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

(四)类书举要

1、《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

刘禹锡《嘉话录》?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

2、《艺文类聚》一百卷,唐欧阳询等编

3、《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编

4、《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等编

5、《太平御览》一千卷,宋李昉等编

6、《册府元龟》一千卷,宋王钦若等

7、《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等编

8、《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清陈梦雷等

9、《佩文韵府》四百四十四卷,《韵府拾遗》一百,清张玉书等奉命编纂

10、《骈字类编》二百四十卷,清张廷玉编

二、丛书

(一)何谓丛书

1、定义:汇集各种单独著作,冠以总名编成的书,称为丛书。又称丛刊、丛抄、丛刻、汇刻书等。

2、丛书与类书

(二)丛书的起源与功能

1、?丛书?——唐陆龟蒙《笠泽丛书》

2、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左圭《百川学海》是雕版最早的丛书。

3、丛书的作用

4、丛书种类——综合类和专科类

(三)丛书举要

《中国丛书综录》——2797种

《中国丛书广录》——3279种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民国丛书》

(1)有以搜集罕见之书著称者

明代:陆楫《古今说海》、高鸣风《今献汇言》商睿《稗海》、陈继儒《宝颜堂秘笈》程荣《汉魏丛书》清代: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顾修刻《读画斋丛书》蒋光煦《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伍崇耀《粤雅堂丛书》

(2)有以校勘精审著称者

乾隆: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卢见曾《雅雨堂丛书》

嘉庆:吴骞《拜经楼丛书》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阮元《文选楼丛书》

(3)有以广罗旧籍著称者

明代:《顾氏文房小说》吴琯校刊《古今逸史》毛晋《津逮秘书》

清代:曹溶《学海类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张海鹏《学津讨原》《墨海金壶》郁松年《宜稼堂丛书》胡珽《琳琅秘室丛书》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

(4)复刻宋元旧本最为精善者

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蒋凤藻校刊《铁华馆丛书》;近当代我国丛书编纂的新发展;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古本戏曲丛刊》,郑振铎等编,四集;《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二百十一种;《中国稀见地方志汇刊》一百九十五种;《诸子集成》二十八种,中华书局

三、总集

(一)何谓总集

1、定义多位作家诗文词曲的汇集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几类。

2、总集的分类

单收一种文体——《历代赋汇》、《全宋词》兼收多种文体——《昭明文选》

一朝一代——《金文最》

兼收历代——《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一地、一家为准——《昆山杂咏》《窦氏联珠集》书画古迹题咏之辞——《历代题画诗类》

编辑方法——选集、全集

(二)选集举要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其美者足以叙情志、敦风俗。其弊者只以烦简犊、疲后生。往者既积,来者末已,翘足志学,白首不遍。或昔之所重今反轻,今之所重古之所贱。嗟我后生,博达之士,有能品藻异同,删整芜秽,使卷无暇玷,览无遗功,可谓学矣。

《四库提要》集部总集类序:?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1、《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萧统编

选录的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2、《玉台新咏》十卷,陈徐陵编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三:?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

3、《古文苑》,不著编者

4、《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年李昉编

《四库提要》云:?唐代诗集已渐减于旧,文集则宋志所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今所存本乃全自是书录出。……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

5、《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

姚铉云:?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故侈言蔓辞,卒皆不取。?

6、《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编

7、《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8、《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管庭芬、蒋光煦补

9、《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10、《元文类》七十卷,元苏天爵编

11、《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12、《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13、《元曲选补编》,隋树森编

14、《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清黄宗羲编

15、《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16、《明诗综》一百卷,清朱彝尊编

17、《词综》三十六卷,清朱彝尊编

18、《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19、《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民国徐世昌辑

20、《全清词钞》四十卷,叶恭绰编。

21、《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三)全集举要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严可均编

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卷,逯钦立辑

3、《全唐诗》九百卷,清康熙敕编

4、《全唐文》一千卷,清董诰等奉敕编

5、《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所

6、《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7、《全宋词》唐圭章编

8、《全辽文》十三卷,陈述撰

9、《金文最》一百二十卷,清张金吾编10、《全元文》李修生主编

11、《全明散曲》,谢伯阳编。

四、别集

(一)别集的起源

1、定义: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

2、起源

先秦-《七略》-曹丕- 《隋书〃经籍志》

曹丕《与吴质书》云:?昔年疾疫,亲故多离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耶?……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二)别集的内容

1、别集为集部的主干部分

《隋书〃经籍志》别集类序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己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

2、别集的内容

诗:诗-词-曲(小令、套曲)戏剧

文:包括辞赋这类有韵的文章

清代钱大盺《潜研堂文集》:赋、颂、奏折、论、说、答问、辨、考、咸、铭、赞、杂著、记、纪事、序、题跋、书、传、碑、墓志铭、墓表、墓碣、家传、行述、祭文共25类。

3、别集的编集

(1)编者不同,别集内容不同

(2)分体排列和编年排列

编年排列:清朱彝尊《曝书亭集》

分体排列:清周亮工《赖古堂集》-古乐府、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绝、七言绝

诗-词-文-散曲

(3)文的编排以赋为先纳兰性德《通志堂集》赋-诗-词-文

(4)诗集、文集

(5)正集、外集、集外文、集外诗、补遗

戴钧衡刻《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望溪先生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补遗》二卷。

(6)别集的附件序跋-作者的传、墓碑、墓志铭、年谱,都是作者的传记资料。

(7)有别集之名,无别集之实者

①别集中有收人独立著作者

明毛氏刻《陆放翁全集》,包括《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逸稿》《南唐书》、《家世旧闻》、《斋居纪事》。

②名为别集,而实为一人资料之汇编者

如明徐阶辑《岳集》五卷,嘉靖十五年宛陵焦煜刻本,卷一传,卷二制,卷三议序记,卷四辞乐府诗,卷五岳武穆遗文。

(三)别集的文献价值

1、别集的文献价值首先是文学文献价值

2、把诗视为史料。朱彝尊《曝书亭集》

3、诗的小序,具有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例如《陈寅恪诗集》中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

4、咏史诗、题画诗、论诗绝句。

5、文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

戴震《戴东原集》、卢抱经《抱经堂文集》、段玉裁《经韵楼集》、钱大盺《潜研堂文集》

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

6、别集与年谱杨殿询《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谢巍《申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

7、别集中蕴蓄着大量的文献史料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虞兆淑《玉映楼词集》 -朱彝尊《曝书亭集》-《点绎唇〃题虞夫人(玉映楼词集)》

?梅绽芳菲,垂杨烟外低金缕。韶华小住,生怕廉纤雨。绣户凄凉,蝴蝶双飞去。愁如许,梦魂无据,还在秋千路。?

第四章文献的体例

第一节古书多无书名

一、摘首句二字以为书名之例

1、古诗篇名,多为后人追题

顾炎武:?古人之诗,有诗而后有题;今人之诗,有题而后有诗。有诗后有题者,其诗本乎情;有题而后有诗者,其诗徇乎物。?

王国维:?诗之《三百首》《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非无题也,诗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2、诸子之文

叶梦得曰:?古书名篇,多出后人,故无甚理,老氏别《道》、《德》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则为非矣。惟《庄》、《列》似出其自名。?

3、书只一篇,即以篇名为书名

王国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

二、古书仅有篇名而无书名之例

《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汉书〃贾谊传》:?凡所著述五十八篇。?

三、以人名为书名之例

四、古代官书命名之例

《周礼〃春官〃太卜》:?《连山》似山出内云气,《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

《系辞传》:?生生之谓《易》。?

五、《汉书〃艺文志》别题书名之例

儒家有《内业》十五篇,注曰:?不知作者。

又《功议》四篇,《儒家言》十八篇,阴阳家有《杂阴阳》三十八篇,法家有《法家言》二篇,并注:?不知作者?

六、自撰书名之始

《论语》-《坊记》

《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传》

《鸿烈》-《西京杂记》

《太史公》-《史记〃太史公自序》

桓宽《盐铁论》

西汉末《刘向、杨雄所序书》-《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古书不题作者

一、儒家经典不题作者

《周易》、《尚书序》、《诗经》、《周礼》。

二、诸家传记,亦往往不题撰人,或仅加姓氏于书名之上,以为识别而已。

三、周秦古书题作者的,多出于后人妄增。

余嘉锡?慎思明辨,好古敏求,信其所可信,疑其所可疑。?

四、汉末人著书,还不自题姓名。每卷之后自署撰人,魏晋时期才渐开风气。

第三节单篇别行之例

一、古书最早多是散篇杂著,原无一定之本。如《尚书》

二、单篇作品,编成专集或收入总集,都是后来的事。

《中庸》-《子思子》、《乐记》-《礼记》、《六韬》-《太史公》

三、单篇别行的两种情况:

1、单篇收入总集以后,又从总集内析出单行。

《洪范》-《尚书》、《丧服》-《仪礼》

2、古书本自单行,后人收入全书,而其单行之本,仍然在社会上流传,与全书并行不废。

《孔子三朝》-《大戴记》、《弟子职》-《管子》

第四节序传常臵全书之末

一、古书的序(又称?序传?)则多列于一书之末。

1、《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文心雕龙》-《序志》

2、《诗序》《尚书序》

二、《太史公自序》与《汉书〃叙传》的起源

1、卢文弨以其源于《易》之《序卦传》

2、俞樾以其源于《尚书序》

三、《论语》、《孟子》和《庄子》的最后一章和最后一篇,都是有关各书的序。

《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局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第五节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一、古人编书的体例,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1、《荀子》中的《赋篇》……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2、《经法》中的九小篇:《道法》、《国次》、《君政》、《六分》……《名理》

二、把目录放在卷首,大概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

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1、附益与附录

2、先秦子书附益的几种情况:

(1)附记平生行事

俞樾:?《国语〃齐语》是齐国史记,《小匡》一篇多与《齐语》同;盖管氏之徒刺取国史以为家乘。?

晋傅玄:?《管子》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

《古文苑》-《董仲舒集叙》-《汉书》《北堂书钞》-《刘向集序》《刘歆集序》-《汉书》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之附记行事,与文集之附行状、碑志,体虽异而意则同,后人不能深查著述变迁之迹,而好执当时之例以议古人,于是考辩论说,不胜其纷纷矣。?

(2)附记议论、辩驳

《韩非子〃存韩篇》-李斯《驳议》《商子》-《更法》-《垦草令》《公孙龙子》-《迹府》

《柳宗元集》-刘禹锡《天论》

(3)附记对答始末

《蔡邕集》-答诏文灾异《诸葛亮集》-《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4)数本合编之例

《墨子》-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荀子〃大略篇》-一家杂论各事之语糅合为一篇3、学习古书的附益,旨在使人了解古人编次之体,不轻议古书之真伪。

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1、古代论著往往分为内篇、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有余论或附论的性质。

2、分内篇、外篇的几种情况:

(1)同为一家之学而以内外分为二书者

《汉书〃艺文志》诗家:《韩内传》-《韩外传》

春秋家:《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国语》

韦昭《叙》说《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

王充《论衡〃案书篇》:?《国语》者,左氏之外传也,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之。?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淮南内》21篇-《淮南外》33篇

颜师古注说:?《内篇》言道,《外篇》杂说。?

(2)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

①《孟子》内外篇的划分

《内书》,《外书》-《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

②《晏子春秋》内外篇的划分

刘向《晏子书录》:?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之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3、古书区分内外篇当始于刘向

《庄子》:《内篇》-《外篇》-《杂篇》

《史记〃庄子传》:?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史记〃孟子传》:?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

4、周秦诸子区分内外,对后世编著史书和文集,都产生过影响

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韩愈、柳宗元等诗文集

第八节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一、先秦子书,皆由后人编定,多不出于诸子手著。

二、清代学者对先秦诸子著作和古人著述之体,曾作过深入的研究。

严可均《鬻子〃序》:?古书不必手著。《鬻子》盖康王、昭王后周史臣所录,或鬻子子孙记述先世嘉言,为楚国之令典。?

《书管子后》:?近人编书目者谓此书多言管子后事,盖后人附益者多,余不然。先秦诸子,皆门弟子,或宾客,或子孙撰定,不必手著。?

孙诒让说:?《墨子》书今存五十三篇,盖多门弟子所述,不必其自著也。?

孙星衍云;?古之爱士者,率有传书。由身没之后,宾客记录遗事,报其知遇,如《管》、《晏》、《吕氏春秋》,皆不必其人手著。?

了解此编书通例,不仅有益于阅读古书,知人论世,对于古籍辨伪工作,更有启迪。

余嘉锡:?后人习读汉以后书,又因《隋志》于古书皆题某人撰,妄求其人以实之,遂谓古人著书,亦如后世作文,必皆本人手著,于其中杂入后人之词者,辄指为伪作,而秦、汉以上无完书矣。不知古人著述之体,正不如是也。?

第九节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一)西汉以前的诸子

余嘉锡:?西汉以前没有文集,而诸子即其文集。非其文不美也,以其为微言大义之所托,言之有物,不徒藻绘其字句而已。?

又说:?诸子之文,何尝不‘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耶?专以沉思翰藻为文,乃后世学术之所以日衰

也。?

章学诚:?周秦诸子之学,不胜纷纷;识者以病道术之裂矣。然专门传家之业,未尝欲以文名,苟足显其业,而可以传授于其徒,则其说亦遂止于是,而未尝有参差庞杂之文也。两汉文章渐富,为著作之始衰……初未尝有汇次诸体,裒然而为文集者也。?

诸子与文集并不尽相同,诸子以立言为主,而且形式与内容并重。

(二)西汉以后的诸子

1、诸子百家,日渐衰亡

2、文辞渐趋华藻,子书与文集分野甚显。

(三)别集的产生

1、章学诚:?执虞《流别集》乃是后人集前人。人自为集,自齐之《王文宪集》始,而《昭明文选》,又为总集之盛矣。?

2、《隋志》:?别集之名,盖东京之所创也。?

3、余嘉锡:?故疑西京之末,已有别集。?

第十节古书的篇与卷

一、传统的说法,认为?篇?的名称,源于竹简,?卷?的名称,源于缣帛。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

章学诚:?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缣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篇之为名,专主文义起讫,而卷则系乎缀帛长短,此无他义,盖取篇之名书,古于卷也。故异篇可以同卷,而分卷不闻用以标起讫。?

二、篇卷作为古书计量单位,两者的关系:

1、篇卷相等

《汉书〃艺文志》中《论语》《孝经》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伍子胥》十篇,图一卷。?

2、卷大于篇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自注云:?为五十七篇?

3、篇大于卷

司马彪《续后汉志》八篇,分为三十卷。

三、古书的分合,篇卷的变更,唐宋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章学诚:?唐宋以来,卷轴之书,又变而为纸册;则成书之易,较之古人,盖不啻倍蓰已也。古人所谓简帙繁重,不可合为一篇者,今则再倍其书,而不难载之同册矣。故自唐以前,分卷甚短。六朝及唐人文集,所为十卷,今人不过三四卷也。自宋以来,分卷遂长,以古人卷从卷轴,势自不能过长;后人纸册为书,不过存卷之名,则随其意之所至,不难钜册以载也。以纸册而存缣素为卷之名,亦犹汉人以缣素而存竹简为篇之名,理本同也。?

四、掌握古书篇卷的意义

1、篇卷-藏书-学术

2、佚书-篇卷-规模《别录》-《七略》

方法编

第一章目录

第一节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1、?目录?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书录=目次(篇名、次第)+序(叙录)

《汉书〃艺文志序》:?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

2、目录的功用

清代学者金榜:?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1)研究图书的状况

余嘉锡归纳出六点: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因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2)考辨学术源流

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3)指导读书治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间途,方能得其门而人。?

张之洞:?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人,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或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第二节古籍分类

1、分类的原因

(1)是为了查找方便

《诗经》: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2)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

郑樵《通志〃校雠略》:?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2、目录的分类

(1)西汉刘向、刘歆的《七略》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苟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2)刘宋时王俭的《七志》

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今古诸子。

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兵书。

阴阳志:阴阳图纬。术艺志:方技。

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道经:道教经籍。

佛经:佛教经籍。

(3)梁阮孝绪《七录》

经典录: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 苏全有邹宝刚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一书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具有推陈出新、内容翔实、辨伪求真、旁征博引、津逮后学等特点,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上乘佳作。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严昌洪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后,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邹宝刚(1987—),男,陕西宝鸡人,河南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 近数十年来伴随着近代史料不断发掘与整理,水平卓绝的相关近代史专著相继问世,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然近代史史料学著作却寥寥无几,犹如凤毛麟角。此之现状与我国历来注重史料的传统难成正比,特别是对于年轻近代史学者而言,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近代史史料学论著。有鉴于此,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集大成之作《中国近代史史料学》[1]应运而生,并于2011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的专著,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对于成书之来龙去脉,作者在《前言》中如是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单位就安排我们给研究生开设‘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这门课,以便使研究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史料,初步熟悉搜集、运用史料的门径。每讲一次,就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一些新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本讲义。”可见,此著成书长达20余年,经过不断斟酌,反复修改,并非一蹴而就。因之,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谓厚积薄发之作,亦是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日雕月琢的结晶。 至于史料学方面的相关观点,亦有不泥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推陈出新。例如对近代史史料的分类方法,作者首先举例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2]、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3]、荣孟源的《史料与史料学》[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的《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5]等四种,并指出以上分类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根据前人分类情况,加上自己的体会,将近代史料分为10类:档案类史料;奏议政书类史料;书札和日记类史料;传记类史料;结集类史料;志书和典制类史料;报刊类史料;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口碑和文物类史料;丛书和史料选集类史料。 口述历史近年来颇为流行,作者认为口述历史是“通过当事人口头回忆,由采访者记录下来,这样的回忆录西方历史学家称为‘口述历史’”,因之在作者看来口述历史是传记类史料中回忆录的一种类型。从而把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进行严格区分,口碑史料与实物类史料列为一类,认为“口碑是没有形成文字的史料和经过口传为后人记录下来的史料,它包括口传、民间传说、民谣、历史调查资料。”荣维木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回忆录史料、访问记史料、专用口语史料。[6]赵兴彬则认为口碑史料包括口述回忆、口头传说、专用口语。[7]总之,对此概念学界莫衷一是,见仁见智,作者的观点别出心裁,有理有据,可谓一家之言。 其二、内容翔实,例证充分。 该书洋洋洒洒34余万言,包含十三讲内容。其中第一讲:史料与史学;第二讲:近代史料的鉴别;第三讲:查阅史料的工具(文史工具书);第四至第十二讲:对不同九类史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第一章) 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 (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 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注洪 【英文标题】A Review and a Prospec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作者简介】张注洪(1926-),男,山西万荣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史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史料研究的具体实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学科研究经历了建国前的萌生、建国初的初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活跃和迅速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学科体系。当前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拓宽研究范围,完善学科结构,吸收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方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研究和业务人员,使这一学科不断创新,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史学史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萌生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那时尽管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并未结束(当时习惯上把1840~1919年叫近代,把1919~1949年称现代,后来学界又将1840~1949年总称为近代,1949年以后称为现代)[1],学者们就着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传统史学方法研究中国1840年以后的历史;有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就产生了这段历史史料的研究。但真正把中国近现代史(即就以1840~1949年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范畴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完整地来研究,也只能在1949年以后,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观以往,如果将1949年以后的历史也视作现代阶段(一些大学的现代史教学仍如此划分),那么从1949年开始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在时段上又显得不完备了。因此,相对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有了涵盖时段更长的中国近现代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今拟对这一学科的

历史文献

编年体 一.概述 1.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它可以给人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子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而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至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 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足发展 1)出现大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预先确立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方法)《序言》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立断代编年史书。《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十二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一,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一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一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文而发文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大论,评人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一个新高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3)编年体类型日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言行录;实录是一代帝王的编年大事记。二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 隋唐时期编年体进入一个低谷 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止个人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气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生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色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生的几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 两宋至清明复兴繁荣时期 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大,以往无法比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方法、编修凡例、工作程序等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用3)使编年体足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

历史文献学(部分)

1.别录与七略:别录与七略是中国目录著作的鼻祖。别录作者刘向是各《叙录》的基础上集成别录,成为我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书目解题著作。但刘向未完亡。刘歆子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一书。刘歆的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辑略是综述部分,其他六略将其他图书分为六大类,首创六分发,是目录学史上第一种图书分类法。 2.《汉书·艺文志》:又称《汉志》,是《汉书》十志之一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史志目录《汉志》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每略之下又分数种小类,总计六略三十八种596家13269卷《汉志》前有总序,除诗赋略下属5种外,每略之后有大序。《汉志》不仅记录了汉代藏书之盛,还从书籍整理和著作中体现学术流派的渊源极其发展也正是被后世所总结的考辨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主导思想 3.《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有一部分重要的古代目录。作者为魏徴,但实际上李延寿和敬播也参加了早期的编修工作《隋志》既有总序又在各部类之末分别撰写大序小序这些序有很高的水平。所以《隋志》在著录图书时只是简单的罗列书名卷,从注文的形式表明作者十分简略。《隋志》对于确定四分法的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沿袭魏晋时期以来的四部分类发,但其四部第一次明确的标题为经史子集,分别用一个字精确地概括部分所收书目的特征是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不具备的。 4.《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主要探讨史学理论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方法的著作,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刘知幾。《史通》包括内篇39、外篇13 各十卷。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和表达方法和使用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一书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1 史书编辑制度2 史书的编辑方法。这部分与历史文献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献学上的主要成就为拓宽了史学研究范围,对史料史书分类源流的看法以及关于史料选择运用上的见解 5.《四部正讹》: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是辨伪学上的著名著作《四部正讹》考辨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在内的100余种著述并在考辨的基础上进而把具体的结论上开到理论的高度,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辨伪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该书的主要成就有三1 考辨群书2 分析伪书的情形及产生的原因3 总结辨伪方法。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在中国辨伪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辨伪学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也标志着辨伪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6.《辨伪八法》:辨伪八法是胡应麟最早最系统总结的辨伪的方法,其内容为: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序、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其包括了目录著录历史时代文章体裁书籍内容及作者传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对前人辨伪经验的系统总结,还是其自身辨伪实践的理论升华。辨伪八法被后世学者奉为考辨伪书的不二法门 7.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清代汉学发展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明末清初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评宋学空疏虚妄而推崇汉学经师马融与郑玄。治学崇尚考据宏调精审博证,注重求真求正是其精要其代表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释地叙论》等,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尚书古文疏证》攻8卷,揭穿了《古文尚书》一级孔安国传系后世伪作的真面目。 8.《崇文总目》:北宋前期官府藏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书目。始编于景祐6年,编撰仿照唐开元《群书目录》历时十年至庆历元年作成。《崇文总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有叙释,书有题解,但其总序已佚。叙意多在说明分类立目的合理性但后人对齐评价不高。而解题却获得较高评价。其编撰体例很快为随后的官私目录所采用,成为中国目录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1、蝴蝶装 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五代到宋盛行。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异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本可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本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矛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时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需要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 (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面,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 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类书的产生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4、善本 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比较鉴别后,选出来的内容完善、刻印精良、装帧精美的古籍版本。 关于善本,不同时代有不同定义。宋人所指的“善本”是精校的本子。清代除此外还关注书籍的文物鉴赏价值。认为一是“足本”(即不缺不漏,不经删削改写的原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无讹的);三是旧本(旧刻本、旧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规定:只要在学术资料性,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中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有特殊价值的,就是善本。黄永年先生则认为凡校勘精审即接近古籍本来面目的可称之为校勘性善本,凡已成为文物的古籍可称之曰文物性善本。 5.丛书 丛书是将原单本流行的书籍汇编在一起,别题一个总名,以供人们检阅的一种文献形式,可分为专科性丛书和综合性丛书两类。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

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汉纪》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辛德勇古文献学四讲

研治古代文史的必备入门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不然你无法入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研究,则首先需要对于古代文献具有相应的了解。道理很简单,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只能主要依靠古代文献的记载,来尽可能地接近和认识当时的面貌。所谓古代文史,包括历史、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严格说来都可以概括在泛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因为文学史、哲学史也都属于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史学家傅斯年是极力主张“史学即史料学”的。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中曾经讲过:“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辞,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于“史料是不同的,有来源的不同,有先后的不同,有价值的不同,有一切花样的不同”,所以所谓整理史料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傅斯年的这种主张,现在有些人或许并不赞同。但是不管大家怎样看待历史学的性质和内容,不管研究者各自抱着什么样的历史观去从事研究,恐怕也都不能不承认,史料毕竟是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假如缺乏这一基础,一切古代文史研究都将无从说起。傅斯年在这篇文章中还具体归纳列举了“比较不同的史料”的几种主要类型,如“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等等,这些都是从事一项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的基本问题,而要想哪怕是最一般地切入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有哪些相关史料以及这些史料的特点。——所谓“史料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学基础分支学科。 虽然在口头上似乎大家都能够认同史料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却未必都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认识。 譬如目录学和版本学是史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可是现在的大学历史系却很少开设相关的课程,一般是开一门“历史文选”,只是教学生念念文言文,根本不涉及目录学知识。这种情况其实由来已久。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周清澍先生,是深有造诣的蒙元史研究专家,他曾在一封信中,描绘了当年自己缺乏相关知识训练的情况。他写道,自己调到内蒙古大学任教以后,“经常出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书目答问》历史文献学价值初探 程立中 内容提要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一部指导后生治学门径的著作,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古籍,探求学术渊源都有指导价值。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书目答问》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书目答问》目录版本历史文献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老人等,[1]3直隶南皮人(河北南皮县)。重视教育,热衷于兴办书院,培养“致用”之人,是洋务运动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2]1。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典籍,少走弯路,张之洞在缪荃孙等人的协助下[3]60,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传统典籍进行详细的甄别,精选出2200多种书籍,分门别类编纂成册,名为《书目答问》“以告初学”。自成书起,便受到世人重视,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载:“于时南皮张孝达学使有《书目答问》之作,学者按图索骥,贾人饰椟卖珠。于是纸贵洛阳,声蜚日下,士夫踪迹,半在海王村矣。”虽然当时《书目问答》仅仅被一般人看作是购书的工具,但《书目问答》在清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 后来又有人对其不断进行整理和研究,光绪五年张之洞弟子王秉恩“对原刻本改动达四百多处,有补书名、补卷数、补作者、补版本,有改正原版错误,有改书名、卷数、作者、按语、刊刻时间等等”[4]专著有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补书目答问》,范希曾以《书目答问》初印为底本,详细订正其失误,并补录了1200余种图书;最近来新夏先生汇录了有关《书目答问》的十多种重要笺补著作,撰写了“具有重要研究和使用价值”[5]的《书目答问汇补》;论文有潘秀芹《<书目答问>得失谈》,丁宏宣《<书目答问>的特点和创新》,赵翠芳《<书目答问>在著录经济文献方面的贡献》等。从以上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对《书目答问》的作者考正、编撰特点、目录学的功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试从历史文献学探讨其价值,并浅谈其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影响。 一《书目答问》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 《书目答问》虽然主要用于指导士子们读书、科举之用,但是与传统目录学著作相比较,无疑是一次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创新上。清代编修《四库全书》确立了四部分类法的权威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统领了整个目录学界达百年之久,“未有敢违背其成法者”[6]14,张之洞鉴于当时学术发展需要,大量新式书籍出现的实际情况,“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故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别录”两目,这样“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国朝一人著述合刻丛书”、“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童蒙初学各书”便有了恰当的位置。这种分类方法,对目录学的贡献不可否认。在近代和现代的古籍编纂中,基本上采用经、史、子、集、丛的基本类例方式,就是现在国家编辑《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同样沿用了张之洞的“五分法”。 其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还表现在对“经部”的分类上,清修《四库全书》把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而张之洞则不蹈袭四库类例之法,独辟蹊径、卓尔不群,分经部为“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小学”三类,“划正文与后儒至专著为二,斯为特异,古人所不及为”[6]14。这种対“经部”的分类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部”分类方式的一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