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过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EIA)也叫做环境预断评价,是指在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或者建设项目规划的制定中,预先实施的对可能造成的环境不利影响因素的判断和分析,并根据影响环境因素的不同,将环境影响评价分为发展规划、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等。[1]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学界普遍认为,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报告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开始。该报告首次提出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向。我国于1979年9月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在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各项有害物质的排放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制定规划,积极治理,或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转产、搬迁”。第七条规定:“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计划地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清洁城市”。上述两条规定构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雏形。此后,在国务院及有关立法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及规章中,又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补充。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专章的形式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规定。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专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国家立法,夯实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地位,从而正式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

以2005 年国家环保总局向社会公布并叫停了一系列违反环评法的大型建

设项目为开端的“环评风暴”开始,到2011 年对铅蓄电池企业的清顿整理,环保部对各行业污染排放标准从严要求。[3]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的开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规定和规范。与世界其它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相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相对复杂,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但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4]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

环境影响评价未来的趋势是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制度。2014 年 5 月27 日,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做了明确定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自愿参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事务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等活动”,并指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和实现公民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对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使政府在与环境相关的经济行为、管理行为和决策行为等具体行为中均受到公众的切实监督,必须在环境问题中听取人民的意见,得到人民的认可。另一方面来看,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能够限制环境污染。该制度的确认和完善使得公众参与原则在环境保护的领域更加具体化,使我们确信,只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体系,才能让人民拥有参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实体权利[5]

参考文献

[1]方冰.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任亚龙.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3.

[3]刘畅. 从环评对象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刘运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武文文. 论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