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

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篇:稳定。秩序论(共识),功能论(均衡),交换论(等价),互动论(沟通)。

共同关注社会稳定,是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一致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出现的一种状况。

下篇:变迁。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

第一章秩序论(范式)

自学与考试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秩序论的历史渊源,他们的代表人物,掌握社会秩序、社会整合、国际社会秩序各自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明了秩序论的理论精髓与理论构造,全面地认识这种代表性理论的本质。

孔德: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经常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即种种规律。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可认识性。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孟德斯鸠从同社会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法典和惯例,他认为社会结构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亚当.斯密则认为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孔德则强调社会结构的规律性,即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

整体性方法论(来自生物学):

▲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存在状况,类似解剖学中的组织。(秩序)

▲社会动学,研究社会变迁过程,类似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进步)

社会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物理学,整体性方法论公设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学。孔德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以类比生物学中的生物存在状态和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

孔德最基本的一个观点: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其整体性方法论公设有以下要点:

(1)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即社会有机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与要素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研究。社会有机体比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现象来说,在更大程度上能通过直接研究来认识。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只有研究社会整体的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只有研究历史的全部变化才能理解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学独特思维方式的一个精髓。

社会秩序的原则:

霍布斯提出社会为什么有秩序?怎样才能使社会有秩序?这就是"霍布斯难题"。孔德也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寻求走出混乱而建立秩序的途径,孔德关于社会秩序的原则,有如下六个方面: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主张社会学科学化,实证方法是其途径。社会学科学研究的任务不是探讨形而上或神

学等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问题,而是寻求有关社会诸现象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之自然法则的实证知识。

从方法论角度看,这种实证主义只承认科学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从社会观的角度看,它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的策略。孔德实证主义的社会学探索是为了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稳定与社会重建的学科。

2、扩大博爱倾向。推崇爱与情感,试图在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家庭孕育和发展人类的博爱倾向。

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只有当全部指导思想为一个集体的全部成员采纳,透过共同信仰形成一个协调一

致的整体时,社会才会有真正的统一性。他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感到恐惧,像传统主义思想家们一样呼吁重新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只有通过适当调整组织和群体的关系,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秩序存在于经过精心调整的平衡之中。

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分工→相互依赖→合作→新的社会联系→稳定秩序

弊端:将人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某个特定范围。私利脱离公利。社会情感限制在少数同行人之中,而和其他阶层的人疏远。

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五点政治性的解决方案:

(1)建立“开明政府”,命令与服从神圣化。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2)政府对社会实施普遍调节,确保高度一致性。

(3)扩大政府管理的范围和权力。

(4)确立复合性政治权威(所有的政治权力都必须要有物质基础、思想指导、道德制裁和社会控制)。

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支配地位,掌握集中的资本,行使不可缺少的经济权威和社会权威。使私有制成为由某些人行使社会职能的一种制度的组织者。

社会学四大法则:

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第三卷提出了社会学四大法则。

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静学部分:人类受制于外部世界,主观受制于客观。动态面:思想进化的“三阶段律”,神学-虚构阶段,形而上学-抽象阶段,科学-实证阶段。

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主观面,概念。客观面,存在。客观的(物理的)法则规制了物理的或外在世界的现象,思想和道德的法则规制了人间社会秩序,前者又规制后两者。

活动进化的法则。

一二法则,思想进化论。三,社会进化论。

情感进化的法则。

社会学的实证方法:

社会学产生前的“社会物理学”。是一种以物理学观点观察社会的理论。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按照固有规律发生作用与发展变化,社会同样;自然界是各种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社会也是由个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系统。社会物理学的任务在于用关于物理规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它把人的个体看作一种社会原子,社会的组织和制度看作物理机制;把社会现象看作是完整的社会体系中互相联系的和正在实现的某种功能,就像生物有机体的细胞和器官运动那样。

实证社会学的自然主义方法论原则的主要观点是:1。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现象、社会过程是片段的一部分。2。社会学知识体系应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建构,并吸收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观点。3。社会学具有工具作用。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

迪尔凯姆:社会整合的机制:

杜尔克姆生平:杜尔克姆出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96年晋升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同年创办了《社会学年鉴》。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

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不发达的社会结构中产生的机械团结,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的基础上。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各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职能,这种社会中出现的新的团结类型即有机团结。

2,竞争导致现代社会分工的成长。每个人不再与全体竞争,只与同伴竞争,每个人各居其位扮演其角色表现其功能,以特有的方式贡献于社会全体成员,并使自身能够生存。

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他把集体意识界定为一般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与情感的总和,但又独立于个人,按照自身的法则演变。机械团结的社会,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有机团结社会,更有弹性。

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压抑性法律,惩罚。恢复性法律,依据正义重建事物应有的状态,维护社会中各种专门化了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互相信赖,恢复秩序,安排合作(行政法、宪法)。

5、消除社会团结的威胁。为了整个社会层次上的整合,冲突各方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一致意见,遵循冲突各方共有的基本价值或控制冲突的规则。

社会动乱的诊断(失范)

1,失范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够协调,社会规范与道德秩序不够健全。个人不能充分发挥才能,缺乏均等机会争取社会地位,缺乏正常工作的积极性。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工业化的解放作用,人本身的发展)。

(2)现代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要人们正确对待社会等级差别,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把已有的社会等级看成是公正的。

(3)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旧的标准被打破,新的标准又不能立即确立,只要失控的社会动力没有达到新的平衡,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谈起。

2,如何解决或防止失范与社会动乱?

一,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这是杜尔克姆认为的最重要的措施。

(1),依靠社会权威,制定各个阶段欲望与目标的上下界限。

(2),培养普遍的道德意识,使人们尊重与自愿接受社会确定的界限。(“要是社会秩序稳固,必须使群众对自己的命运感到知足……无权奢求……必须有一个群众拥戴的、令行禁止的权威。”)

二,控制经济活动,即“组织化”。需要集体生活较完善、较理智的组织,依靠其将个人整合于社会架构与社会群体之间;改善劳动分工,使个人承担的社会职能之间建立起协调融洽的关系;社会的划分应建立在个人能力的优势的基础上。

三,创造政府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团体。避免国家集权与个人分散、无力的状况,使社会更富有机性。

3,什么是社会主义?

“任何试图将全部或部分经济条件与社会之控制、意识中心加以结合的学说,即称之为社会主义。”它的重点是对社会重新分配的一种期望,扭转工业设施在整个有机体中所处的位置,把它从自动运转的蒙昧状态中带向光明,带向意识控制之中。杜尔克姆的"社会主义",是对个人主义哲学与自由放任经济学的反抗,它不同于共产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第一,不赞成暴力。第二,肯定私有制。第三,反对把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作为社会主义的宗旨。他对于改善劳工阶级的命运持消极态度,认为"贫困免疫力"有一定道理,是对欲望的一种限制,"贫穷实际上培养自我抑制的最佳教练。"

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一,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团体现象,诸如政治团体、宗教、政党等社会的、综合的现象,才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对象。

二,将社会现象看作客观事物。社会现象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力或者通过个人来直接实现,或者在强制个人时由个人的反抗间接实现,或者通过群体内的传播力实现。

(1)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成见

(2)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

(3)客观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三,把社会现象区分为规则现象(常态)与不规则现象(病态)。

四,确定社会类型。只有在社会类型既定的情况下,才能确定第三点。

(1)根据社会组合的程度划分。

(2)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及其整体的凝聚程度划分。

五,先寻找事物的原因后考察它的功能。

六,通过社会去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远远超出个人之外,具有一种强制的权威,强制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七,通过比较确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阿隆:国际社会的秩序

雷蒙.阿隆生平:雷蒙.阿隆是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也是著名的社会评论家,其主要社会学著作是《社会学主要思潮》,他擅长社会学经验分析,其它著述也很丰富,有《知识分子的鸦片》、《阿尔及利亚悲剧》、《国际和平与战争》、《找不到的革命》、《回忆录──政治沉思五十年》等。

国际社会关系

阿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国际关系进行了界定:

一,国际社会关系联系着其他社会现象。

二,国际关系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要素,即是各国诉诸自身武力的合法、合理性。

当代国际社会受到下列四个主题的影响:

(1),从个人主义到群众时代。

(2),从民族主义到国际主义。

(3),从各国行动安全到国际安全。

(4),从希望到怀疑。

阿隆认为联合国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秩序的现实需要,另外,恐怖均衡的核武事实上也不能起到真正的、强有力的均衡,因而,我们仍有强烈地建立一种国际秩序的需要。

国际社会的“反社会”特征

1、武力冲突。表现为:一、和平与战争共生。二、核子武器在战争中是有局限性的。三、核子武器限制冷战。

四、核子武力还影响到国际政治理论。

2.国家的武力冲突动机。一是权力。二是光荣。三是理念。

3.地方主义。表现为:一、发展差距的加大,造成了国际上新的分裂根源。二、第三世界崛起使国际秩序失去平衡。三、世界外交创造了民族主义。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特征

国际社会的秩序是反政府的,因为它放弃了集体武力、精神以及法律的最高权威。国际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从来不属于一个政府。

1.寻求合法手段。表现为:一、国际道德。二、国际现实主义。三、对外政治行为。

2.追求世界和平。表现为:一、国际法的不足与缺陷。二、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机构。三、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结束

1.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一、核子武器的巨大毁灭力。二、恐怖均衡政策的确立。三、由吓阻所形成的安全。

2、阿隆所做的是社会学的经验分析,他认为由于国际社会以上导致冷战的原因已经消失,所以,国际社会秩序的冷战期也随之结束。

第二章功能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全面理解功能论的来源,其代表人物,以及帕森斯、墨顿、卢曼对于功能的认识及观点,掌握他们的主要思想和看法,并能对功能论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有所认识与体会,密切结合现实来理解与把握功能论。

帕森斯:社会系统的功能体系

帕森斯生平:帕森斯先主修生物学,大学三年级改为社会科学,1944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体系》、《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经济与社会》、《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现代社会体系》、《社会的演化》、《行动理论和人类状态》等等,其贡献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功能学理论。

构造理论的方法:

一,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

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行动”,包括以下要素:

(1)行动者。主要特征是“自我”,并非人的身体,是主观的观点;

(2)目的;

(3)情境。行动的“外部环境”,包括条件与手段;

(4)规范。行动者被允许的行动方式与范围。

二,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

个性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

行动者从客观世界得到东西,对一个或多个客体进行行动的定势,使“基本行动”诸要素在行动者中一体化。

行动取向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属性,也取决于客体对它本身与对行动者的期待,这样使参与行动者的个体具有共同的价值与目的。保持某个时期建立起来的角色期待,社会就会一体化。

三,“整体论”,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

要把社会当作整体来研究。他的基本理论背景是社会系统理论,即把具体的系统看作是必须依照整合概念体系来分析的问题系统。沿此途径,将种种问题与结构、功能、过程、冲突和变迁这些相互关联的一般范畴联系起来。社会系统:

其主观意义把他人将怎样行动的目的纳入行动者,并使自己适应他人的行动方针。(1)主观意义。(2)对另一个个体的目的性。

帕森斯从“意志—环境”两个维度,界定社会行动,个体行动者的主观决策要受到规范与情景等约束。

(1)行动者

(2)行动者的目标及寻求实现。

(3)行动者拥有的实现目标时可供选择的手段。

(4)行动者面临的各种环境条件。

(5)行动者受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的支配。

(6)行动是行动者就实现目标的手段作出主观的一切决定,它受着观念和情景条件的制约。

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根据他们行动与价值取向的构造互动时,他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互动模式;这一互动模式变得制度化。这种制度化模式可称为社会系统。

1)具有各种倾向的行动者进入互动情景。(2)他们的倾向反映他们的需要结构,以及文化模式的内化如何改变这种需要结构。(3)行动者互相调整各自取向,规范经由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产生。(4)这种规范作为行动者彼此调整自己取向的方法出现,同时又受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5)这些规范调节其后的互动,并使其稳定——制度化的模式建立、维持或改变,社会系统形成或存在。

行动者有五种可能的行动途径,即“模式变项”:

(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2)泛布性—专门性

(3)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4)自致性—先赋性

(5)自我取向—群体取向

从动机转向价值标准,再转向社会客体,社会行动始终要在一整套变项中选择;由于任何社会行动都必须采用模式变项,因此个性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等行动亚体系集合成一个统一整体。

功能系统:

个性体系、文化体系、社会体系之间存在最低限度的一致性

个性体系的一致性,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实际被个性体系吸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需求意向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与塑造。保证新一代成员内化必要的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与调整个人在社会中的行动,是社会化的机制。

才能使动机与角色期待一致起来,并取得扮演角色所必须的技能;提供消减紧张与焦虑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社会体系的一致性,被内化的价值等因素使行动者发生符合角色期待的行动,这样的价值等因素及其引导下的行动,就制度化了。制度化使角色期待的种种内容明确起来,并把不同的角色期待区分清楚。制度化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运作,各种角色分别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社会体系,减少紧张和越轨。

文化体系与社会系统的一致性,文化要素是互动发生的必要资源。语言等文化要素向行动者提供共同的符号资源,价值等文化要素向行动者提供共同的立场,而使互动产生与发展。

1、适应adaptation,从环境中获得足够的设备和工具,以及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

2、目标获取goal attainment,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以政治及其功能为中心。

3、整合integration,协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制度规范为中心。

4、模式维护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确保系统内行动者表现适当的特征,处理行动者内外部的紧张,以价值

为中心。

主要包含如下主要意义:(1)功能分化。(2)功能对应,社会系统与功能系统对应,社会制度系统也与功能系统对应。(3)功能动态。紧张→动机能量→A到G的总趋势。(4)功能交换。四种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跨界的输入与输出。

跨越子系统边界的双重交换以“广义交换媒介”进行,A以货币作为与其他三个子系统的主要媒介,G以权力,I是影响,L是义务。

社会整合均衡:

整合有两种意义:

(1)系统内各部门的和谐关系,使体系达到均衡状态,避免变迁。

(2)体系内成分的维持来对抗外来的压力。

达到整合的两个条件:

(1)足够的行动者受到适当的鼓励,依照角色期待行动。

(2)社会行动必须避免那些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秩序和对成员过分要求,以致形成差异或冲突的文化模式。

均衡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最终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社会系统不能与其成员的需求动机与能力相冲突。

(2)发展出一套足以处理潜在威胁的独特规范模式。

一,人格系统怎样整合于社会系统并由此而促进社会系统的均衡?

(1)社会化的机制(前)

(2)社会控制的机制,地位—角色能在社会系统中以这些方式组织起来以减少紧张和越轨。

a.制度化(前)

b.人际的约束和姿态。

c.仪式活动。

d.安全阀结构。普遍存在的越轨倾向从时间和空间上同正式制度模式分离开来。

e.重新整合结构。

f.把使用力量和强制的能力制度化为系统的某些部门。

二,文化模式如何作用于社会秩序和均衡的维持?

(1)共同资源(2)共同立场(前)

大型社会整合的一些途径:

1,自由在更大范围内制度化。

2,平等和社会公平向前发展。

3,权力和权威更分散也更结合。

4,坚持现代基本价值模式。

经济与政治的功能相互作用:

1,宗教对经济的作用。阻碍作用,不过分侵犯世俗的权限。

2,政治对经济的作用。

3,

社会变迁:

(1)异常行为。“紧张”(社会系统内部的失调)→异常行为(对社会期待的抗拒,违背社会规范模式)→社会控制

(2)信息或能量的交换。

(3)结构分化

社会的结构分化包括四个基本过程:

1,分化,一个系统或单位分化成两个或更多系统或单位的过程。

2,适应能力上升。一个社会克服环境的种种困难而达到各种目标的能力,社会结构的分化的结果,使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束缚减少,从而增加适应能力。

3,容纳。把以个人地位背景为标准的社会组织扩大为接纳各种各样人的社会组织。

4,价值通则化,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或系统加以承认与肯定,“合法化”。

1,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方向的,即向上进步。

2,现代社会只有一个单一的来源,即西方社会体系。

3,美国是人类社会最进化的国家。

帕森斯全部理论的总倾向是强调社会体系的协调一致与社会体系的和谐本性。

默顿: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默顿生平:默顿是帕森斯的研究生,先后在哈佛、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56-1957年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作主要有《论理论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中层功能分析范式:

1,中层理论。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

八种基本特征。

2,中层理论分析范式。

默顿提出一个功能分析范式,即包括功能探究概念和问题的范式:

(1)功能归属理论。

(2)主观意向的概念。

(3)客观后果的概念。

(4)功能之所助益之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求的概念。

(6)履行功能机制的概念。

(7)功能选择概念

(8)结构脉络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

(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

(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含问题。

3,中层功能分析项目

(1)行为模式的各种参与者,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2)其他行为模式

(3)参与者赋予行为模式的认识与情感的意义。

(4)参与此行为模式的动机。

(5)未被察觉,但与该行为模式有关联的行为模式。

4,中层功能分析范式的功能

注释;减少了无意引用模糊假定和概念的可能性;促进理论解释的积累;以自身特有的条理化提供了重要概念的系统交点分类表格;促使我们以近似定量分析的严密逻辑来汇编定性分析。

(1)对功能一体性的批评与限定。“反功能”的概念,一,一般功能失调,减少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性。二,相对功能失调,要看某事物对谁是功能的,对谁是反功能的。

(2)对功能普遍性假设的批评与限定。有些具有正面功能,有些具有其他类型的功能。

(3)对功能不可缺性的批评与限定。功能选择,功能替代,功能对等。

履行某种功能的项目被另一个项目所取代,社会仍然可以得到满足。功能分析一个重要原则是:正像一个项目可以有多种功能一样,同一个功能也可以由各种不同的项目完成。

中层功能分析范例

1

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结构性障碍之间的断裂,个人为了适应这种断裂采取五种不同的方式:

遵从【+目标,+手段】,创新【+目标,-手段】

仪式主义【-目标,+手段】,隐退【-目标,-手段】,反叛【+-目标,+-手段】

2,政党机关理论

3“参照群体”是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进行规范性指导的群体。默顿将其分为两类:a,个体所在的群体。b,外群体。

4,变迁与均衡理论

中层功能分析理论的应用:

一,贫困的功能分析: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的功能、政治的功能。

二,阶层化的功能分析。

卢曼: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

卢曼生平:卢曼是当代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主要代表作是《社会的分化》。他是帕森斯的学生,继承了老师的系统功能论传统,以及理论的高度分析性与抽象性。

卢曼选择了一条既保持帕森斯理论抽象性,又相对简单的功能分析概念框架。

一般系统方法:

1.社会学需要发展一个统一的理论。试图通过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构建一种“一般系统”理论。摆脱本体论、因果命题的束缚。

2.卢曼的功能系统理论最基本的特征。

3.功能分析的任务。

系统简化机制:

重点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降低系统复杂性的机制。

1,降低环境复杂性。为了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存在,必须发展出一套降低环境复杂性的机制。降低时间、物质、

系统透过外来信息的筛检和内在结构的调整,在系统和环境之间维持某种定量的复杂性比率,不等于消除复杂性而是将复杂性简化到可以控制而且不妨碍系统生存与发展的程度。

2,降低系统复杂性。社会系统的基础是沟通,包括:

(1)编码。

(2)沟通媒介。

(3)自我反射性——把行动过程作为行动本身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能力:运用真理来确定达到真理的程序。(4)自我主题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为了达到自我主题化反射地应用货币,使人们关注未来,重视理性组织,建立劳务和商品的非人格化交换的编码。

社会系统分化与整合

1,社会系统。就会透过限制适当的沟通,与环境划清界线产生社会系统;因此社会系统不是由人或行动,而是由沟通所构成的。

卢曼把社会系统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系统:

(1)

(2)

(3)

会系统。对其他社会系统来说,扮演母体结构的角色,为其他系统安排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运作环境与架构。2,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即是在系统中复制系统,以增强掌握、选择、化约复杂性的能力。

(1)

(2)

(3)

转移到次系统层次的过程。

3,社会整合。功能分化社会的整合,不再像以往的社会通过基本价值或道德共识,而仅仅基于相互差异的尊重和依赖。一个功能系统属于整体社会,不是因为它遵守共同的信念和原则,而是因为它为整体社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同时这个社会提供给它一个能使它可以完成任务的、由其他次系统所构成的内在社会环境。

社会整合是不同层次的系统相互在对方内部“筑巢”。

4,政治风险。一个达到分化临界点的系统必须发展“作出约束性决定的能力”,为此必须使用特定的沟通媒介“权力”。

宗教的社会功能:

1,宗教的社会功能。为整体社会系统“将不确定的复杂性转化为确定的或可确定的复杂性”

2,宗教履行功能的方式。

(1)在区隔分化的社会,宗教是为整体社会处理不确定环境的文化工具,是一个扩散性的现象,本身尚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为社会解释不可解释的事物。宗教的世界观就是社会的世界观,宗教规范就是社会是非的标准。(2)在阶层分化的社会,阶级对立,政治、经济先后分化,宗教逐渐呈现独立系统的形式,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作辩解,使人们安分守己顺从世俗社会。

(3)在功能分化的社会,宗教仅是整体社会的一个次系统,将其对外活动的重点从整体社会转移到其他次系统的层次。

教的主题将吊诡遮住,使人不再去理会不确定的复杂性、适然性和吊诡的问题,得以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

获得信心和安全。是化约世界复杂性的方法之一。

第三章交换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认识与理解交换论,了解交换论的来源,及其代表人物,把握霍曼斯、布劳对于社会交换所作的理解与阐述,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与分析交换论,并能对交换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作一定的自我分析。

霍曼斯:交换是社会的基础

霍曼斯生平:霍曼斯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任系主任。曾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

认为功能论缺乏解释力:

1.功能论不是一个演绎系统。

2.功能论只描述社会,不解释社会。

3.功能论没有普遍性。要使“人”回到社会学分析中去,受经济学功能主义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的影响。互动经验规则的构建:

1,了解多种类型群体中人们的实际行为。

2,超出所研究的单个现象,概括出能够反映群体中实际行为的概念。

3,构建适用于所有群体的更普遍的命题与命题系统。

互动的公理规则:

霍曼斯把人类行为界定为个人之间进行报酬与惩罚的交换,使用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这一原则,把社会现实看做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与维持的。

使用的基本概念:刺激,行为,报酬,惩罚,价值,代价,知觉,期望

六个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

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攻击—赞同命题。6,理性命题。

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霍曼斯试图把它们作为公理置于演绎框架的顶端,而把经验概括置于框架的底层。社会交换的微观定律:

强调三个基本取向:功利主义、行为主义、理性主义。

怎样衡量交换是否公平:(1)个人的以往经验。(2)个人的比较群体。

微观社会学定律:投资定律,社会影响定律,遵从定律,合作与竞争定律,社会评价定律,情感与互动定律,权力与权威定律。

社会交换宏观定律:

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的产生与变化的基础,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过程。这是霍曼斯解释社会结构的基本观点,是他的交换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1,组织化: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形成。社会围绕着小群体而凝聚。社会的形成与构造,基础是交换过程。交换过程引起人们组合成小群体,同时也引起人们组合成社会,二者形成的基础是相同的。

2,制度化:制度继续运行是因为它们能够偿付,最终是对个人偿付。

3,工业化。霍曼斯应用其演绎框架解释工业化与大众读写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规律。

局限性

布劳:不平等交换产生权力与分化

布劳生平:布劳生于奥地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科层组织动力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国职业结构》、《不平等和异

质性》、《关于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比较理论的观点》、《我的宏观社会理论与实证性研究》。霍曼斯“个人主义方法论”,布劳“集体主义方法论”。霍曼斯对等性原则,布劳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的特性与条件:

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该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分:

1,有无具体契约、合同等规定与明文的承诺。

2,能否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与信任感。

3,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能否准确计算和预测。

社会交换的特殊属性:突生属性,自愿属性,模糊(义务和价值)属性,信任属性,潜在属性(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

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与者把交换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与者把交换的行动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3,混合型的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的条件:

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

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它们时付出的成本。

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

不平衡交换:

1,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的吸引。

社会吸引的过程导致社会交换的过程,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2,社会独立性的条件。社会交往中义务的不平衡,就会使一方获得权力,而另一方失去社会独立性。个人或群体要保持社会独立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战略资源。(2)替代资源。(3)强制力量。(4)减少需要。“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越少,为满足它们而产生的对别人的依赖性也会越少。”

3,获得权力的条件:

(1)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

(2)对于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

(3)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

(4)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

4,交换冲突。拥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1)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越大。

(2)个人越是集体地发生与上级的不平衡关系,则他们的剥夺意识越强,与当权者对立概率也越大。

(3)部属越是能够集体地经历剥夺,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其剥夺感,与当权者对立就越强烈。(4)部属的剥夺感越是得到意识形态的统一,他们的团结意识就越强,对立概率越大。

(5)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能把对立理解为一种高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越大。(6)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5,权力合法化的途径:

(1)依靠下级集体所承认与实行的共同规范。

(2)依靠下级的社会赞同。

(3)依靠社会化。

(4)走出领导的“两难困境”。

(5)领导与追随者的期望。

(6)提供补偿。

6,对权力的反抗。反抗现存权力的条件有以下几种:

(1)被剥削与压迫。

(2)社会隔离(内部沟通广泛,社区规范的约束力小)

(3)沟通与辩护反抗现存权力的意识形态倾向出现于被剥夺群体的成员之间的沟通中。

(4)革命的意识形态。

(5)政治反抗。

间接交换:

1,间接交换形成宏观社会结构

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大量的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它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以社会规范为中介的间接交换替代个体之间的直接,是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机制。

2,共同价值是间接交换的媒介

四个方面的社会结构:社会整合,社会分化,社会集中化,社会变化。

四种类型的社会价值:

(1)特殊主义价值,社会整合和团结的媒介。

(2)普遍主义价值,社会交换与分化的媒介。

(3)合法化价值,组织的媒介。一个集体的共同价值和规范是一种赢得服从的权力的贮藏所。合法的权威能够存在于非人格的原则与职位中,因为它能够从一个担任者转移到另一个。合法化的价值大大地扩大了控制性权力的范围,使组织的权力不依赖于个人的影响或它的成员能够建立的义务。

(4)反抗理想,社会变化与再组的媒介。

3,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

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需要三个条件:一,组织原则必须具体体现在形式化的程序中,经常体现在书面文献中,明确表现在正式的社会安排中,这些安排被历史地加以传递并独立于在任何时候执行它们的人们。二,这些制度性的形式在社会化过程中被传递给后代。三,社区中的统治群体必须与这些合法化的价值强烈地认同,而且为保存表现这些价值的制度而提供它们的权力

社会存在三种普遍的制度:整合、分配、组织

的最终根源。因为这些价值为了替现存的社会秩序辩护而在人们的心中唤起理想化的期望不可能完全被该制度满足,因此这些价值可能被用来为反抗它进行辩护。

4,社会交换的辩证分析

(1)两难困境,利益的冲突,报酬的矛盾,目标的不相容。

(2)交换中的分化。

(3)社会的辩证变化。

社会结构的基本原理:

类别参数(性别、种族、职业)—异质性—群体—水平分化

等级参数(教育、收入、权威)—不平等—地位—垂直分化

布劳有关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八大定律:

1.社会交往定律。

2.不平等定律。

3.异质性定律。

4.社会流动定律。

5.亚结构定律。

6.生态结构定律。

7.劳动分工定律。

8.工作组织定律。

第四章互动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掌握互动论的历史传统,以及历史渊源,了解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于不同人物的思想要能进行对比分析,要理解互动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所具备的精髓,并且,结合互动论理解现实,分析日常生活实践。

库利:“镜中自我”理论

库利生平:库利的代表作有《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

两个学术创造:“初级群体”,“镜中自我”。

1,个人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人性具有三种意义:一,人类的生物特性与机能,与生俱来的各种无形的冲动与潜能。二,人类在亲密联系的简单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的社会性情感和态度。三,人类的一些特殊社会属性(吝啬慷慨,能干平庸,保守激进等)。

“社会”具有三种意义:一,人类集体的一面,即最广泛和最模糊的意义上的社会。二,人们的直接交流,包括交谈和有具体对象的同情,即交际。三,表示增进集体福利。

社会与个人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关系,表示同一事物的个体方面和集体方面。

2,初级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

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者们的邻里与社区群体。这些交往最密切的初级群体是人类合作与友谊的土壤,是友爱、同情心等人性的养育所。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约束,个人的志向的主要目标要和其他人的理想一致。初级群体产生的友爱、自由、忠诚等思想可以扩展到社会。初级群体是精神上统一的“我们”这一基本思想发展与传播的基础,但并不排除个性与自我判断。

3,镜中自我

(1)“社会自我”是一种感觉与意识。“自我”主要指观点、目标、愿望等,并非肉体。自我感觉同观点、目的或提到的物体建立着联系。

(2)“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社会自我是经验自我,能够用日常观察来证实和理解。自我是一种事实,是一个社会的、理想的或想象的事实。

(3)“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自我感觉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像其他任何原始的感觉一样,不断演变和改进,自我感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实现的,个人所在的各种群体不断培育自我。

(4)“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这种自我认识有三种主要成分:a,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b,对他人对这种形象的判断的想象。c,某种自我感觉,骄傲或耻辱等。“镜中自我”不能看作机械的反应,而是一种能动的反应,是一种思维的把握。

4,竞争,可分为三种:

(1)从众。从众是为了保持某个群体确立的准则而作出的努力,是一种对普遍行为方式的自觉模仿。其一般动机是对不从众感到难堪和不便的感觉。它是相对被动的,很大程度上只涉及对行为方式的表面仿效,另一方面又

是有目的的而非机械的。

从众是一种协作,它的功能之一就是节省精力。

不从众包括两个方面:对已确立准则的回避态度;对相对遥远的、新颖的准则要求。

(2)抗争。抗争是一种凭着获胜的愿望而竭力抗衡的奋斗,其动机常是对其他人所想所为的感觉,特别是对他人对我们所抱的看法的感觉。抗争更具有进取心,旨在获得某方面的出众,成功在他人的意识中留下所期望的印象。较简单原始直接,不包含任何升华的理想。

为了提高社会机构的工作效率,必须对抗争加以限制和组织,利用专门化和社会化的控制来组织抗争达到合作。(3)崇拜。崇拜是指既非从竞争亦非从敌对的情绪,而是以真挚的热情去仿效某种可敬佩的品格的一种努力,它涉及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比抗争更高尚。

5,领导权威的特征。

(1)具有一个强烈的自我,一个坚强的、专注的“我”。

(2)成功展示出其特殊倾向,让众人响应。

(3)成为人们追求的个人象征。

(4)具有信仰和希望。

(5)神秘感。

米德:想象演习的理论

米德生平:米德先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生前很少发表文章,后来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当代哲学》、《心智、自我与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行动的哲学》。

米德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

1,想象演习:人类心智的能力。

人类的心智包括两种能力:

(1)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身体姿势,语言符号

(2)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米德把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为“想象演习”,其主要内容是:各种行动方案、他人的角色。即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选择那些有助于合作的行为;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主观思维是看不见的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它包括与自己进行内在的对话。

2,概化的他人。

主观定义既包括对外部环境中事物的定义,也包括对自身的定义,尤其是对与他人相互联系中的自身作出的定义。自我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核心,它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步获得的。

通过采取他人的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在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他人评价的客体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是一种自我意识。

具体他人的互动→暂时的自我形象→逐渐定型→相对稳定地将自身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观念”

自我概念包括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作为客体的自我是指人们对他人反应与他人定义的被动知觉,是内部化了的他人的观点、“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的规范的总和。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指活动着的行动者在考虑当前的需求和计划时,对情境的一种直接的知觉与行为反应。它是个人行动发生顷刻间的反应。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动态关系。

米德把自我观念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玩耍、游戏、概化。

“概化的他人”由一般的期待与标准构成,它与特定的人的期望是不一样的。接受概括了的他人的作用的阶段,就是生理上的有机体转化为反思的社会的“我”的阶段。给予一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可以称作“概化的他人”,其态度是整个社区的态度,它可以包括特殊的风俗与规范性模式,或者高度抽象的理想与价值。

2,组织化反应

社会制度与结构是如何产生的?

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社会的制度与结构。A,个体间互动的组织与模式化依赖于心智的存在。

个体具备扮演他人角色与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个体之间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B,个体之间互动的有组织化与模式化也依赖于自我的存在。个体能够把自己作为客体、从一般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与评价自身,才能在规模较大的群体中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控制。在心智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意义与态度,对于社会的制度与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们承担他人的角色(特殊的与概化的),并且适应共同意义与态度的结构来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

3,社会秩序的基础

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符号。

(1)符号是一种社会结合力。两套基本符号:自我称谓词;各种共同利益、地位与共同关系的词。

(2)符号保持了社会延续。符号把某些发生在过去的“非现实”的事物变成一种“现实的”事物。符号产生于保留了历史,使过去得以延续。

托马斯:“情境定义”理论

托马斯生平:托马斯所学的是文学与语言,后来攻读社会学,他与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合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在西方影响较大。

1,情境定义。环境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行为的任何自我决定的活动的开始,总有一个考虑阶段,这一审慎考虑的阶段称为“情境定义”。

“态度”,个体的主观定义。“价值标准”,客观的文化模式。

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2,社会解组

“总体情境”包括三个部分:一,包括强制性规范和文化价值在内的客体环境;二,个体与群体两种态度;三,个体受到的社会影响及情境定义。

社会解组,现存社会行为准则对群体每个成员的影响减弱。

莫雷诺:角色扮演理论

身心角色(无意识);心理戏剧角色(遵循普遍的社会期望)

心理戏剧: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个人的意识有关。

社会戏剧: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与集体的意识形态有关。

布卢默:符号互动论

布卢默生平:布卢默先获文学学士与硕士,后来获哲学博士,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工业化与传统秩序》、《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

结构功能论假设一种受动的人,符号互动论假设一种能动的人,强调人的主观认识与主观选择性。

三个理论前提:(一)个人对于事物采取怎样的行动,根据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二)这个定义是根据人们的相互交往得到的。(三)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修正的。

基本原则,七点。

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类的互动是由符号的使用、解释、探知另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相当于在人类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定义就是对待客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个体可以借助符号把一系列不同于它自身所感受的刺激传递给他的伙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发挥了进行相互作用的能力。行动者根据他所处的情景和他的行动方式来选择、检查、重组和改变意义。因此理解不应该被看作仅仅是已经存在的意义的自动应用,而是一个形成过程。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我”不仅要认识外在客体,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客体。客体是可以加以处理的事物,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动中形成与变化。不同群体及其潜在的行动意向→不同情境定义

→不同行动方案。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当人们的主观定义与理解在大范围内变化时,就会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理论构建的方法:非实证:具体情境,情境的变化。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主张使用不那么明确被规定的、但更富有内容的概念,“启发性概念”。

登津:符号互动论原则

六个符号互动论原则。

戈夫曼:拟剧分析框架

戈夫曼生平:戈夫曼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日常接触》、《避难所》、《公共场合中的行为》、《烙印》、《战略性互动》、《框架分析》、《交谈的形式》。

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两部分:表演框架,印象管理策略。

1 ,表演框架。

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表演的根据,是定义他人行动与实际事物的根据,即“框架”。框架可以把个人的经验组织起来。它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状态,是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

(1“剧作家”是社会体系。

(2表演就是在某种社会情境中一定的人们为了给他人某种印象而作出的活动。剧情是表演期间所显示出来的预先建立的行动模式,它在人们互相接触时表现出来,或者由人们来表演。真诚投入的表演和玩世不恭的表演。

(3

依赖性。共同保守剧组的秘密。

(4)表

让观众看到的、是观众从中得到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前台包括布景(场景)和个人门面(个人外表与举止)

外表与形象上的限制。

(5,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上生活,显示一种理想化的形象。这个假面具是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前台行为模式,是一种角色面孔。

3,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即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

(1)理想化表演。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故意演戏主要是控制自己的外表与控制自己的角色行为,还应重视对环境与位置的选择,即选择角色表演的背景。掩饰(a)参与演出前的纵欲行为或过去的生活等不相容于演出的行径(b)演出前的准备失误以及修正它们的步骤(c)制造生产的过程(d)幕后“肮脏的工作”(e)可能将其他的标准原则置于一旁(f)隐藏参与演出时必要遭遇的羞辱或耻辱的处置待遇。

(2)误解表演。表演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使别人产生错觉,得到假印象的表演,即误解表演。误解表演有两种类型的目的:获得利益;满足虚荣心。

(3)神秘化表演。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别人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叫“神秘化表演”。

(4)补救表演。印象管理是用来对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等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戈夫曼对此提出了三种补救措施:(a)表演者使用的补救自己表演的预防性措施,包括戏剧忠

诚、剧组素养、戏剧规则;(b)观众或局外人用以帮助表演者补救其表演的保护性措施;(c)表演者还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使观众或局外人都能为了表演而使用那些保护性措施。

4,表演中的矛盾。

(1)演出的现实与真正的现实的矛盾。

(2)表演与预定角色不符。

(3)观众进入后台。

(4)冒充的表演者。

伯克:拟剧社会模型

包括五个要素:动作,舞台,动因(演员),目的,手段

舒茨:理解社会学

舒茨生平:舒茨生于奥地利,后移居美国,其代表作有《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理论研究》。

继承韦伯,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是理解,也就是要了解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继承胡塞尔,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生活世界”,即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将来的现象世界。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即人们的共同感受,是看待世界的共同方法,是在思想中与他人对换位置的假设。运用“本质还原法”,由现实的东西向观念的东西复归,主张在大量的经验中确定生活世界的意义。

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观性: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他人的“我”是相互主观的世界。舒茨理论贡献的重点是认为我们的社会经验构成了一个广大的世界,它是以向度、关系、知识模式等非常复杂的网络所形成。他区分了直接经验的社会真实与直接经验领域外的社会真实。我们在诠释同代人的行为时,我们是在寻找理想型。我在自己的现时中,可以认识他人的现时;他人在自己的现时中,也可以认识我的现时。这就是生活世界的相互主观性。理解生活世界的主要意义:两种类型(1)理解他人不以交往为目的的活动的主观意义(2)理解他人以交往为目的的活动的主观意义。理解具有普遍性(1)观点互相替代(2)“相关性体系”,每个个人的活动及其作用的客体是构成大家的共同环境。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

加芬克尔生平:加芬克尔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加利福利亚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代表作有《民俗方法学研究》、《论实践行动的形式结构》、《日常生活墨守陈规原因的研究》。

研究的目标是人们日常的面对面的互动中的成见与常规等主观意义,他排除客观和理性因素,试图揭示人们在互动中赋予经验事实以意义的方法。

1,索引性表达,不是特指的,并不精确,需要阐释或联系上下文,其含义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客观性表达是科学领域中的表达方法。

2,约定俗成的共同理解。日常生活是以未被阐明的、被默认和信以为真的前提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理解,内容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的情景特性,一旦违反,互动就受到破坏。

3,反思性。人们在理解、描述社会互动结构的过程中形成社会互动的结构,这种现象就叫做反思性现象,这种性质就叫做反思性。(理解、描述社会互动结构,就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互动的规则,这是一种主观反思的过程,然后遵循发现的的规则展开互动,这是形成客观现实的过程。)加芬克尔主张从现实的互动中揭示互动规则。

第五章冲突理论

自学与考试要求

了解冲突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所具有的历史渊源,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所具有的社会冲突,掌握冲突论的几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比较科塞、达伦多夫、柯林斯、李普塞特思想的异同,把握冲突论的思想实质,并用马克思主义

的观点来看待西方的冲突思想。

科塞:冲突促成整合与新结构

科塞生平:科塞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研究的连续性》、《贪婪的组织》。

社会冲突的功能

1,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

(1)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并维护社会或群体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界限。

(2)群体间发生冲突时,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往往被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3)虚构的“冲突”对群体也具有“聚合”的功能。

(4)不断与外部发生冲突的群体往往不容忍内部冲突。

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增加社会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社会如果没有冲突就会僵化与停滞。但是这种社会系统必须容忍冲突,允许对立的要求迅速而直接的表达出来,把冲突制度化,使自身具备了一种重要的稳定机制,从而通过消除不满的根源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

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冲突唤起同盟”。

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

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最有效的抑制冲突的力量,是展示相对力量,即冲突较量。

社会冲突的起因:

1,不平等社会系统。不平等系统中的下层成员越怀疑现存的稀缺资源的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他们就越有可能起来斗争。

2,下层被剥夺状态。相对剥夺比绝对剥夺更可能引起不公平感,更有可能引起被剥夺者的不满与反抗。社会对下层民众的限制越少,或下层民众的自我约束程度越低,他们越可能体验到相对剥夺。

3,对群体或社会的忠诚。

4,亲密关系。初级群体中引起敌对感情的原因要多于次级群体,因为人们的关系越是以全部个人投入的参与为基础,它就越可能产生爱与恨两种感情。

社会冲突的形式:

一,现实性冲突,指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反抗行动。

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包含着现实性冲突的原因。其激烈程度,与具体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对于代价的评估,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关。

二,非现实性冲突,即其中一方不指向冲突对象的发泄敌对情绪的行动,往往表现为找“替罪羊”。

社会安全阀:

敌对情绪的表达有三种方式:(1)将敌对情绪发泄到该发泄的对象上,即真正的对立面。(2)把敌对行为指向替代目标(手段替代,目标替代)。(3)没有对象的直接表现,例如酗酒等。

,而不是指这种制度可以使冲突表现出来。

1,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也许会用逃避的手段做出反应。

2,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它通过阻止其他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维护这个系统。

3,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就越重要。

4,它不能解决矛盾,只能缓和矛盾。

5,安全阀制度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以及发泄的手段,但也要由社会系统和个人付出代价,减轻迫使系统发生变动以适应变化了的条件的压力,紧张由于阻塞而积聚。

6,敌对情绪受到压制的结果之一是把它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之二是导致相互关系的终结(长期压抑,激

烈爆发)。

7,没有安全阀制度或不完备的社会结构,都是僵化的社会结构,也是潜伏危机的。

达伦多夫:强制引起冲突和变迁

达伦多夫生平:达伦多夫出生了德国,青年时代对马克思的理论很感兴趣,后来在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德国的社会和民主》、《走出乌托邦》、《阶级后的冲突》、《社会理论文集》、《欧洲科学政策的趋势》、《民主、变迁和组织》、《新自由》、《生活机遇》等。

乌托邦式的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特点。

“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资本的解体,劳动者的解体,新的中层阶级的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长,平等的发展

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有冲突。社会组织彼此连接是源于“压制”力量。

社会冲突的起源:

1,权力分配不均。权力与权威都是稀缺资源—差别性分配—社会对立

2,角色的强制性安排。统治,维持现状;服从,热衷于权力和职权的重新分配。角色差异,社会对立。

社会冲突的形成:

意识到的、客观的利益,角色利益);

显现利益(意识到并统治群体、隶属群体,相互冲突。

潜在利益(没有自觉追求),显现利益是形成群体的基础。

从准群体中产生利益群体的基本条件:领袖、意识形态、最低限度的政治自由、内部沟通与正式程序。心理方面的条件:个人“向上流动的可能性”的信念

社会冲突的程度:

1,冲突强度,指各冲突方面的能量消耗以及它们卷入冲突的程度。衡量冲突强度的两个变量,冲突的重迭程度,社会流动的程度。

2,冲突烈度,指各冲突方面用以追求他们利益而采取的手段(从和平到暴力)。衡量的两个变量:社会经济的剥夺程度,冲突的调节程度。

调节形式:仲裁,调停,和解。

社会冲突的结果:

1,所有统治人员的替换,即革命变迁。

2,统治人员的部分替换。

3,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者的政策中去。

社会结构变迁具有两方面的量度特征:

1,根本性,即结构变迁的程度,涉及统治阶级的人员、统治阶级的政策或阶级间的全部基本关系。

2,突发性,即结构变迁的速度,涉及变迁的快慢。

柯林斯:冲突的根源与回避策略

柯林斯生平:柯林斯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冲突社会学:一种解释的科学》、《文凭社会》、《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社会学》、《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互动仪式链:社会结构都是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架通微观与宏观。

柯林斯分析社会最基本的微观单位,是包含两个面对面互动的“际遇”,即一个“共享的谈话现实”,并涉及拥有各种资源和互动动机的个体间的谈判。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几个步骤。

最基本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宏观结构的微观转换。

吸收戈夫曼的观点提出一个基本假设:社会现实依赖于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主观定义。

一,“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各种互动仪式有助于加强共有的情境定义,以及置身于互动仪式中的那些人的身份,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外观。

二,“互动仪式链”是冲突的基础。处在低层被统治地位的那些人将发展他们的互动方式,表达他们与权力结构在情感上的疏远,并使人们注意他们在努力维护和加强他们的独立自治;即使被迫屈从也不意味着他们同身居高位的人同样在感情上赞成现存的社会秩序。

冲突的根源:

1,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冲突的主要根源是人们想竭力左右或支配他人的主观定义,以便在个人之间的际遇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优势。

2,不平等。经济、权力、声望;精神生产资料、情感生产资料、暴力或强制性权力。“情感生产资料”是指那些包括给群体或社会,特别是给那些在统治地位中的人带来情感结合的东西。情感仪式能够用于群体或组织内部的统治;它们是一种媒介物,利用它们可以用来设置一个地位声望的等级系统,使一些群体凭借一种在劣等条件下进行竞争的信念来支配其他群体。

3,强制力量。现代社会中暴力或强制造成的威胁是冲突的潜在因素。

职业分层:

1,职业分层的依据。社会分层的依据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是发布与接受命令的比率,职业等级实质上就是工作范围内的权力等级。沟通网络中地位的差别(高等级,中心位置,广泛;低等级,边缘位置)。

2,阶级文化。一个人的职业地位的性质,特别是发布或接受命令的经历,会渗透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主观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秩序的依附程度、生活方式、互动的基调等。职业地位产生的这些观念、行为方式等叫做阶级

示:1,人们拥有和使用能力的程度;2,沟通的多样化程度。

3,非职业关系。人们除了职业联系外,还在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属的宗教组织、自愿组织和朋友网络等里面,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

冲突论模型:

微观、宏观命题。

避免暴力或强制性冲突的策略:(1

附。被统治地位的人发展出那些表明他们的异化或对现存秩序(特别是对权力结构)缺乏信任的仪式,而不是从

事暴力反抗。(2

互间的忠诚。

李普塞特:冲突与一致的交织

李普塞特生平:李普塞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获麦基佛奖,主要著作有《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革命和反革命》、《非理性政治》、《大学中的造反》、《关于美国政治的对话》、《信仰的裂痕》、《一致与冲突》等。

1.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

2.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

3.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性作用。

4.社会制度中的等级关系。

5.价值合理性。

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冲突: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李普塞特指出,“意识形态终结”不是指完整的政治思想的体系的终结,也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阶级斗争,以及一些与不同的阶级、不同政治利益集团代表所信奉的政治立场相关的因素的终结。“相反,我们指的是一整套

考研微生物学笔记沈萍版

主要内容大豆的结构与成分?传统豆制品的生产?豆乳制品?豆乳粉及豆浆晶的生产?大豆低聚糖的制取及应用?大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大豆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大豆的结构与成分第一节一、大豆子粒的形态结构及组成? 二、大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碳水

化合物1.? 大豆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人 体内的的消化酶不能分解水苏糖、棉子糖,但它们是人体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对人体生理功能提高有很好的 作用。大豆中的不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纤维素纤维有延缓 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可以降低对糖、。保健功能中性脂肪和胆 固醇的吸收,对人体产生 2.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

蛋白,其中球蛋白占到90%左右,球蛋白中7S和11S 球蛋白之和占总蛋白含量的70%以上。3.脂肪?。18%大豆中脂肪含量约为 4.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脂 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作用:一是改善面粉色泽,?强化面筋蛋白质的作用,二是产生不良风味。尿素酶: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较高,受热失去活?性;淀粉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豆粕中;?;,活性丧失90%20min℃:胰蛋白酶抑制剂100处理?:受热失活。

细胞凝集素?. 5.大豆中的微量成分无机盐?十余种,通常是含有钙、磷、铁、钾等的无机盐类。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为主,脂溶性很少。皂苷?抗营又称皂甙或皂素,具有溶血性和毒性,通常视为,但研究表明其对人体并无生理上的障碍作用,养成分反而有抗炎症、抗溃疡和抗过敏的功效。. 6.大豆中的味成分(1)脂肪族羰基化合物(2)芳香族羰基化合物(3)挥发性脂肪酸(4)挥发性

胺(5)挥发性脂肪醇(6)酚酸7.有机酸、异黄酮异黄酮抗氧化。柠檬酸、醋酸、延胡索酸等。.三、大豆蛋白质的性质?溶解性1. 四、大豆蛋白质的变性?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大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功能性质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大豆蛋白质的变性。1.酸碱引起的大豆蛋白的变性处于极端的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卢梭《社会契约论》

学院:中原工学院 班级:RB软工移151 学号:201560140 姓名:袁若飞 2017年4月2日 摘要: 《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雅克.卢梭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社会契约论》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在民主制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理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集体体现。 卢梭的这本《社会契约论》亦被有人指出是法国雅各宾专政以及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想来源。以我对于政治浅显的认识看来,是这本书中主权者即国家的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演化为各式集权的民主主义。然而卢梭的思想对于现代世界的影响颇大,通常认为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其思想直接地引领着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并且当时的宪法性文献《人权宣言》也体现了卢梭的思想。甚至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亦可找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原型。

关键词:《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 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话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从而了解了以前所学的“天赋人权”的理念来源自哪里。人类为了更加稳定和平和的生活反对集权和暴政,放弃自然社会中生而为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从而获得更有保障的自由。 社会契约论假定人类在国家之前是处于没有政府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原始的感情状态,人们通过悲悯心和自爱心约束着人类的行为,但是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理智的。尽管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而来的自由,但是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社会的契约,以确保每个结合者的各项权利得以得到国家的保障。在在建立契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舍弃掉自己的一部分自由去实现集体的利益,去换取成为这个社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稳定和安宁,从而维护自己作为公民的自由。 两个世纪以前的这本著作中,卢梭就完整的呈现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的状态,没有暴政与集权,取而代之的却是民主。全书几个核心的词汇:公民、主权者、执政者、法律和立法者。正是这几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本书不是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探讨,也不是历史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想却又不同于柏拉图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由于本人以前从未涉及过《社会契约论》有关的内容,所以此次读书中,特意在图书馆借了两本相关的书籍,一本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契约论》全译彩图版进行入门学习,这本书图文并茂,不仅提高我对社会契约论的学习兴趣,而且一幅幅彩图加深我对当时那段历史的了解和记忆;第二本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卢梭与<社会契约论>》,这本书是纯文字版的,里面观点的阐述比彩图版的更加详细,可以加深我对社会契约论相关理论点的理解。下面的内容我是围绕彩图版的进行展开。 一、《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 彩图版的《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确立了政治体的概念,意即主权在人民;第二卷探讨立法和公意的问题,解释主权的理论,立法者和人民建制的理论;第三卷探讨政府形式的问题;第四卷探讨巩固国家体制的方法,指出国家的内聚力以公意的表达、公意和政府的平衡、公意的整体建立为前提条件。而每一卷都分成不同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讲解,虽然没有读到卢梭的原著,但是通过读译本的了解,我发现这是一部倡导契约自由、确定公共意志之书。卢梭信奉的启蒙思想的哲学起点就是人被假定为天生自由的,但人类社会的现实是,人们生活在国家这一特别的社会组织中,人们服从着国家的权力、听从着政府的管理,所以,现实中的人是不自由的,是处处受到约束、束缚的。而我认为卢梭要探讨的真理源出于此:人为什么要接受国家的约束?或者,反过来说,国家凭什么可以约束个人?国家的权力及其行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正当的?而他书中的中心论点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些问题:即人生而自由与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的主权和立法权在人民,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推翻它。我认为卢梭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分不开的,18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漫长、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之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渐渐兴起,他们试图在旧的社会体制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权利的社会形态。于是,1762年《社会契约论》应运而生,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它成为18世纪法国和美国资

食品化学复习提纲(回答问题)

二、回答问题 1)试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的安全性的关系? 水分活度是控制腐败最重要的因素。总的趋势是,水分活度越小的食物越稳定,较少出现腐败变质现象。具体来说水分活度与食物的安全性的关系可从以下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大多数细 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0~0.65。当水分活度低于0.60时,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生长。 2.从酶促反应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水分活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综合,一方 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3.从水分活度与非酶反应的关系来看:脂质氧化作用:在水分活度较低时食品中的水与氢过氧化 物结合而使其不容易产生氧自由基而导致链氧化的结束,当水分活度大于0.4 水分活度的增 加增大了食物中氧气的溶解。加速了氧化,而当水分活度大于0.8 反应物被稀释, 4.氧化作用降低。Maillard 反应:水分活度大于0.7 时底物被稀释。水解反应:水分是水解反 应的反应物,所以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大,水解反应的速度不断增大。 2)什么是糖类的吸湿性和保湿性?举例说明在食品中的作用? 糖类含有许多羟基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具有亲水功能。吸湿性是指糖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吸收水分的性质。表示糖以氢键结合水的数量大小。保湿性指糖在较低空气湿度下保持水分的性质。表示糖与氢键结合力的大小有关,即键的强度大小。软糖果制作则需保持一定水分,即保湿性(避免遇干燥天气而干缩),应用果葡糖浆、淀粉糖浆为宜。蜜饯、面包、糕点制作为控制水分损失、保持松软,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糖。 3)多糖在食品中的增稠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由于分子间的摩擦力,造成多糖具有增稠特性。多糖的黏度主要是由于多糖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产生,还受到多糖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流变学的基本内容是弹性力学和黏性流体力学。食品的流变学性质和加工中的切断、搅拌、混合、冷却等操作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与黏度的关系极大。 4)环糊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利用环糊精的疏水空腔生成包络物的能力,可使食品工业上许多活性成分与环糊精生成复合物,来达到稳定被包络物物化性质,减少氧化、钝化光敏性及热敏性,降低挥发性的目的,因此环糊精可以用来保护芳香物质和保持色素稳定。环糊精还可以脱除异味、去除有害成分。它可以改善食品工艺和品质此外,环糊精还可以用来乳化增泡,防潮保湿,使脱水蔬菜复原等。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学复习笔记

革兰氏阴性菌 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常考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变形杆菌属(Proteus), 欧文氏菌属(Erwinia) 革兰氏阳性菌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 乳酸乳杆菌(L. lactis) 乳酸杆菌属(Lactoba cillus) 葡萄球菌属(Staphylo coccus)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微球菌属(Micro coccus) 链球菌属(Strepto coccus) 嗜热链球菌(Strep.thermophilus) 热解糖梭菌(Cl.thermosaccharolyticum) 肉毒梭菌(Cl.botulinum) 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梭菌属(Clostridium) 真菌 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啤酒酵母(S. cerevisiae) 假丝酵母属(Candida) 热带假丝酵母(C. tropicalis) 红酵母属(Rhodotorula) 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 根霉属(Rhizopus):黑根霉(R. nigricans)、米根霉(R. oryzae) 毛霉属(Mucor) 曲霉属(Aspergillus):灰绿曲霉(A.glaucus)、匍匐曲霉(A.repens)、烟曲霉(A.fumigatus)黄曲霉(A.flavus)、米曲霉(A.oryzae) 青霉属(Penicillium) 食品的保藏 嗜冷菌(Psychrophile)指在0~20 ℃下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0~15 ℃的微生物。海水或极冷地区。适(耐)冷菌(Psychrotroph)0~7 ℃能够生长。7~10d内产生可见菌落的微生物。 嗜中温菌(43 ℃)、产碱杆菌、假单孢菌、链球菌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兼性适冷菌(eurypsychrotroph):6~10d 形成菌落43 ℃生长、阴沟肠细菌 专性适冷菌(stenopsychrotroph):5d~形成菌落40 ℃不生长、霉实假单胞菌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食品工艺学笔记

食品工艺学(考试科目) 填空20分(1分/空)——20空 选择8分(1分/个)——8个 名词解释15分(3分/个)——5个 简答题25分(5分/个)——5个 问答题16分(8分/个)——2个 计算题16分(8分/个)——2个 总分100分 复习要点 还原糖易于氨基酸和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对产品的颜色和风味带来影响。为什么糖液浓度一般控制在55%-65%? 糖液浓度大于70%时,粘度较高,生产过程中的过滤和管道输送都会有较大的阻力,在降低温度时容易产生结晶析出; 浓度较低时,由于渗透压较小,在暂存或保存时产品容易遭受微生物的污染。淀粉: 防止糊状措施: 1、控制好原料的成熟度 2、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P10——果胶种类及其加工特性 种类:原果胶、果胶和果胶酸(根据果胶分子中的羧基被甲醇酯化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高甲氧基果胶和低甲氧基果胶。) 加工特性: (1)果胶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 (2)果胶是亲水性的胶体,其水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凝胶。 (3)果汁的澄清、果酒的生产 P14——单宁的加工特性 加工特性:涩味 变色 与蛋白质产生絮凝 P22——糖苷类物质及其相关特性 (一)苦杏仁苷 1、存在:多种果实的种子,核果类原料的核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较多。 2、特性:产生氢氰酸,加工时应除去。C20H27NO11+2H2O→2C6H12O6+C6H5CHO6+HCN (二)橘皮苷(橙皮苷) 1、存在:柑橘类果实中普遍存在,皮和络含量较高,其次在囊衣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柑桔类果实果味的来源,含量随品种及成熟度而异。 2)水解 C8H34O15+2H2O→C6H14O6 + C2H12O6 + C6H12O5 补充:桔皮苷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三)黑芥子苷 1、存在:普遍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芥菜、辣根、萝卜中含量较多。 2、加工特性 1)具有特殊苦辣味 2)水解:C10H16NS2KO7+H2O→CSNC3H5 + C6H12O6 + KHSO4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的形式社会学。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1002 国政经外 走向自由的基石——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 201055030 王缇萦 2011/4/30

走向自由的基石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关键词:社会契约自然状态人身自由公民社会公民自由 文章摘要:《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宝库中的得要经典之一,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君权神授”理论、争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在政治上与法律上获得正当化的基础,同时亦为资产阶级国家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并发达的先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形成以前的人们所拥有的人身自由和社会形成后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而拥有的公民自由,并指出公民自由由于有公民社会制度保障以及其自身的理性和道德性而优于人生自由。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自由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未能真正为人们找到谋求政治权利和公益的正确出路。 一.重要内容 1. 人民主权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人民主权学说。卢梭认为,主权并非自然产物,而是源自于人们自愿缔结的、使人们结合为一个共同体的 契约;主权的本质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主权具有限制性和合理性。所谓限制性指的是主权只能涉及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主权,其所干涉的内容和个人自由存在着分界;而主权的合理性有三条原 则:主权来自于社会公约的约定授权;主权者服从对社会公约的约定义务;义 务约束平等以致公正。

主权的主体是主权者——集体行动的所有公民。主权者的意志称为公意,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形成途径是投票。。主权者不能是政府,不能是议会,更不能是君主或其他任何国家机构。主权的本质是公意,意志是无法转让的,所以主权不可转让,其仅属于人民。同时,意志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只有政府的执行权才是可以分割的。 人民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立法权。执行权是由立法权派生的权力,对立法权具有从属性。人民不宜直接行使执行权,但必须直接行使立法权。主权的行使方式是人民集会。人民只能以集会的方式成为实在的主权者,并且也只能在集会中行使主权——立法权,阻止人民集会就是阻止或篡夺人民主权。保障人民主权的关键点就是保障人民定期集会。 至此,人类民主政治理论至于成熟。 2. 人民直接立法 自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由除了为利益而转让外是不可放弃的。这就与要人们接受国家的约束并放弃之前的自由存在矛盾。能够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是让人民自己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的约束。当人们受到约束的规则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人们就是自由的。 国家建立之后,有可能从整体上剥夺人民自由、把人民变成奴隶的就是政府,尤其是专制君主形式的政府。政府作用只能被严格限定为执行法律,相应地,授予其执行法律权。人民保有并直接行使立法权。卢梭认为,当议员或代表代替人们集会的时候,就是人民丧失主权与自由的时候,因此其强烈反对代议立法,积极倡导人民直接立法。 法律的实质是人民的普遍意志,而主权的实质也是人民的公意。小国因时空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付诸实践,实际上是制定法律规则的正义追求与法律供给的效率的矛盾。人们长期得不到立法供给、长期享受不到这种“正义”的法律利益,以致人们实际上仍然是在没有法律的不正义中生活,这种立法方式所追求的正义法律就没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食品三级(微生物笔记)

第八单元细菌检验基础知识 8.1 细菌的分类 微生物的种类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类。(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经典的传统分类法,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型、株。 8.2 细菌的形态学及形态学检查法 细菌形态与结构主要指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及超微结构。细菌的结构与其生理功能、致病性、免疫性有关。 8.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 细菌的基本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杆菌是最常见的形态) 2 细菌的大小 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微米(μm);球菌以直径表示大小;杆菌以长与宽表示大小。 菌龄与细菌大小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代谢废物的积累及培养基中渗透压上升等因素有关。 3 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荚膜、芽孢等。 8.2.2 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分为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染色标本检验法: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及荚膜、鞭毛、芽孢等。 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氏染色法。同一科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相同,如芽孢杆菌科细菌全是G+,肠杆菌科细菌全是G-。大多数病原性球菌属于G+,大多数病原性杆菌属于G-,病原性弧菌是G-。 8.3 细菌的生理学 研究细菌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理活动规律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8.3.1 细菌的主要理化性状 1 细菌的化学组成 主要包括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核酸和维生素等。 (1)水分:占细菌质量75%-85%,芽孢约40%,细菌繁殖体内主要是游离水,芽孢内主要是结合水。(2)固形成分:占菌体质量15%-25%,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在固形成分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占90%-97%,其他元素占3%-10%。 2 细菌的物理性状 (1)带电现象:G+等电点低,均为pI 2-3;G-等电点高,约为pI 4-5。 (2)多相胶体:细菌原生质中具有多种蛋白质,其成分结构各不相同,为多相胶体。 (3)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菌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因而细菌代谢活跃,繁殖速度很快。 (4)布朗运动:无鞭毛的细菌在溶液中,因受到分散酶分子的撞击,发生不移动位臵的颤动,叫做布朗运动。 (5)细菌的光学性质:细菌菌体呈半透明状态,光线照射菌体时,一部分光被吸收,一部分光发生散射,所以细菌悬液呈现混浊现象。 (6)渗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渗透性,可允许水分透过,但对其他物质则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1、社会学的起源与三大学术传统的确立 孔德最先正式倡导建立社会学,主张以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其科学方法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其基本精神就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与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孔德认为社会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知识具有统一性(孔德就是从人类智力发展阶段入手来分析人类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因为她认为智力就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与基础。);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就是人类一切知识领域都必然经过的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社会的知识也不例外,社会学就就是发展到实证科学阶段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物理学”(社会学,在孔德瞧来,在各门科学中最为复杂、最需依赖其她科学的发展而得以产生发展,属于最高层次的科学。社会学具有完善地应用实证方法的特点,它把先前的一切科学作为源泉,所有其她学科都为它作了准备。)。孔德用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以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来论证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自然科学方法推广运用于社会研究中的有效性,不够充分。 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等著作中对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性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论证。斯宾塞以生物有机体来类比社会,认为社会就是一个有机体。因此,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瞧成就是类似于生物有机体进化的社会有机体的进化。斯宾塞认为,进化就是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与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与异质状态转变的普遍的过程。斯宾塞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就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这就是一条公理。她认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就是自然与社会进化的动力原则,社会进化如同生物进化,被生存竞争的原则所支配。她明确指出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如生长过程、结构分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因此完全可以用与生物有机体相同的那些概念、原理与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斯宾塞提出的许多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等仍就是宏观社会学中普遍使用的分析工具。但与孔德类似,她仍然就是以社会与自然(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作为社会学这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赖以成立的理论根据,仍然就是以自然科学中的原理与方法搬用于社会过程的方式来建构社会学的概念与命题。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在第一卷,作者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样看似矛盾的命题开篇,试图探求社会秩序中,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下,构建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将权利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正义和功利不致有分歧。对于自由,人人渴望,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句话令人费解。面对强力人们服从是正确的,人们打破强力重获自由,更加正确,那么社会秩序的建立靠的什么?他们这样做的基础是什么?作者引出了答案:约定。 论最强者的权利,最强者的权力即强力,即使这样,他不可能永远做主人。唯一保证是通过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这一形式,使之合法化。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具有服从的义务。这样巧妙地转化,使得强力之间的冲突不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中间冲突的解决通过中间机制或许更加符合人类文明,这可谓是人类理性的伟大胜利! 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自己的权利,甚至放弃自己的义务。在这里的自由应该是怎样的?“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损失的,是他们的天然的自由和他们企图取得一切东西的无限权利,而他们的得到的,是社会的自由和他们对他们拥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以个人体力为

界限的天然的自由和受公意限制的社会的自由加以区别,把依靠个人强力或最先占有权而拥有的财产权和根据正式的身份而拥有的财产权加以区别,除此之外,应加上得自社会状态的道德的自由;只有这种自由才能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主人,因为,单有贪欲的冲动,那是奴隶的表现,服从人们为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才能自由。”这段论述有三个问题,第一,社会契约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有社会契约?契约与身份的关系。第二,公意如何确定?第三,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审视全卷内容。 首先,社会契约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社会公约是使政治体对自己的成员拥有一种绝对支配的权力。社会契约的目的是旨在保全缔约者。谁要达到目的,谁就需要有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手段是同某些风险分不开的,甚至同某些牺牲分不开的。谁要依靠他人来保全自己的生命,谁也应当为了保全他人而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其内容应该天然的包含自由与平等,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前文已经论述过依社会契约自由存在的形态。平等则是自由的保障,非指一切人的权力和财富是绝对相等的,是指,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成为暴力,而必须按照等级和法律行使;在财富方面,任何一个公民都不能富到足以用金钱去购买他人,也不能穷到不得不出卖自身。要求大人物必须节制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社会契约论 读书笔记什么的,在网上一找就是一摞,也可以不痛不痒的说一些“天赋人权”的主流观点。但是,如果只是将书中的观点概括、归纳、分类、列诉显然是件枯燥的活计。所以还是就某些观点进行论述,而不对全文进行结构理顺了。 首先是政治的由来。 关于政治,我们首先要理解国家的由来。 国家不是根据民族而产生的,虽然民族我们说是国家产生的重要基础,但是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不是根据地域产生的,虽然地形地域对国家的产生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国家不是根据经济划分的,存在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实体并不一定是属于同一个国家;国家也不是根据文化划分的,一个国家的内部可以存在多种文化,甚至是多种语言。那么,国家产生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国家是由强力所主导的,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强力团体依靠武力跨越地域将经济上独立或者不独立的同一或不同民族的团体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并且维持有效的统治管理,是新居民在心理上认同其统治管理。强力团体的入侵和统治必须都是成功的。当然,国家形成后也会因为种种变数而分裂,其原因是统治后期的乏力与失败。国家形成的另一个来源在于面对入侵威胁下,某两个或多个团体的结盟且防御成功,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国家。这种国家的建立通常是需要以相似的经济文化为基础的。 广义上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的获取。而最初的资源获取手段无疑是暴力手段。直到大航海时代,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可以宣称将新发现的大陆作为自己的殖民地。从这个意义上看,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并不像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军事是政治的一部分,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一国或者集团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方式,而目标和目的往往与利益有关。恰恰相反,军事先于政治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当然经济是军事、政治的基础是无可争议的。但军事最先与经济挂钩,成为早期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军事的破坏性力量得到了承认,以及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使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缓和的方法来显现经济目标。军事力量由实战作用转变为威慑作用,从而产生了政治。人们以经济目标为根本,依据自身的军事实力提出具体的目标和实现方案,诉诸于谈判与结盟方式理顺各方关系。在早期社会,与其说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不如说政治是军事的延伸。直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及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完善,政治手段逐渐取代军事手段成为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途径。但是,政治和军事以及文化应该处于并列位置,没有理由说政治就高于军事和文化。 弱国无外交。前面的政治主要是对外而言的,对内的政治也是一样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治就一定以为着一方对另一方的统治,统治的基础就在于暴力机关的存在:军人、人民警察、监狱等等。即使是基于契约而建立的国家,它建立的根本也在于拥有强力机关保证契约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综上,政治依旧是以军事为基础而出现的。 关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首先,我们要引入公意和众意的概念。 众意和公意之间经常综上有很大差别;公意指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边意志的综合。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综合仍然是公意。------------------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三章

《社会契约论》选章读后感

法学孙妍1203601100 《社会契约论》读书感悟 ——浅谈奴隶制与农民 奴隶,存在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封建时期,奴隶制度是必然存在的社会结果。不仅奴隶被视为历史的长久不能遗忘的人们,农民这个居位最底层的群体也是历史长久不能忽视的。今天,我就谈谈在阅读《社会契约论》中有关章节—奴隶制时引发的思考与有关奴隶制和农民的大胆联想。 一、通过卢梭了解“奴隶制” 在古代,弱肉强食是社会现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不恒久不变的社会规则。败者不为寇便为奴,耗尽一生为败之代价,以求安稳生活在世界上,奉出自由,只求拥有一定供给。我想中国古代的奴隶制便是由此转换的。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奴隶不再仅限于败者,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生活的穷苦沦为奴隶,由此得到暖饱。 卢梭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论奴隶制度”中谈奴隶制时提到,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权威,强力自身无法产生权利,人们之间的任何具有合法性的权威都需要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之上。“既然一个单独的人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使自己成为一个主人的奴隶;那么为什么整个人类就不能够转让他们的自由,使自己成为一个国王的臣民呢?”相对于卢梭对奴隶制的解释,格劳秀斯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卢

梭在书中认为,格劳秀斯所说的转让,实际上是涵盖奉送和出卖这两种意义。对于转让的奉送和出卖这两种含义,我认为奴隶更倾向于出卖。在我看来,奉送是有情原的,或者说有一定的回报更加贴切,回报并非只有物质,也可能是更友好的关系。出卖则可能是无回报的,是一味的付出以换取某种需求,带有强烈的交易性质。如果两个人之间成立了奴隶关系,那么身为奴隶的这个人并不是奉送自己,而是出卖自己,我们知道,奴隶是失去自由的交易,奴隶出卖自由求得至少生存权作为回报。但是如果全人类都在出卖自己,那么他们是为了什么呢?拉伯雷说,国王如果没有供养也是不能生存的。可见,身为奴隶的主人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予自己的奴隶以供养,所谓生存权,也就成了被供养的代词。那么,奴隶制,是生存于君主制下的奴隶制,人们相信君主会带给自己安定的生活便甘愿成为君主的奴隶,为了得到君主的供养,细心地给予君主极大的供养。 卢梭认为放弃自由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不代表这个人拥有着放弃他的下一代自由的权利,然而,在下一代未成年时,父辈可暂时对孩子的权利进行监管与运用,这就造成了父亲权利的滥用,在未能为孩子带来福利与保护的情况下。他还说,“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要成为一个合法的政府,其条件是每一个新一辈的人都能自由地选择承认它或者放弃它;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这样的政府就不再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了。”那么也就是说,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府如果想要合法,就必然是失败的,如果一个政府要实行绝对的专制独裁,那么它必然要不合法,违反人们的意愿,如果这样,那么这样一个独裁政府也势必失去民心,最终毁灭。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