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

象资料。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中国位于全球气候脆弱带,旱涝、高温、冷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特别是对台风、暴雨、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静止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 -1(Tiros-1)。随后,前苏联也相继发射了自己的气象 卫星。从此,气象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气象 卫星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目前,在轨道上运行的大 多数气象卫星是由美国和俄罗斯发射的,其中很大一部 分为极地轨道卫星,简称极轨卫星。 1966年美国发射第一颗业务气象卫星艾萨(ESSA) 是极轨卫星,主要提供可见光云图。 1970年、1978年 美国又相继发射诺阿(NOAA)和泰罗斯-N系列业务气象 卫星。这些卫星都属于极轨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0-1500公里左右。由于卫星的飞行高度低,因此卫星照片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极轨气象卫星环绕地球的南、北极附近运转,一颗星从南向北,另一颗星从北向南运行。由于地球自转,每条轨道穿越赤道的经度是各不相同的。地面接收站每天两次在固定时间里接收某一轨道的卫星云图,几条轨道的图像拼接成区域云图,成为预报员制作预报的重要参考资料。 1974年,美国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GOES)。静止业务环境监测卫星在赤道的某一经度、约36000公里高度上,它环绕地球一周约需24小时,几乎与地球自转同步。从地球上看好像卫星是相对静止的,故又称为地球静止卫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和欧盟也相继发展了自己的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目前,日本GMS系列静止气象卫星、 俄罗斯的GOMES卫星、欧盟 METEOSAT-3 卫 星、印度的INSAT以及美国的两颗静止卫星 (GOES-E和GOES-W)共6颗卫星组成地球静 止气象卫星监测网。它们分别位于全球赤道 东经140 度、东经76 度、西经75度、东 经74度、西经75度、西经135度上空。这 些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6000公里高,每半 小时向地球发送一次图片。另外,还有三颗 极轨卫星(2颗美国NOAA卫星,1颗俄罗斯 METEO卫星),这些卫星每天实时监视大气天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 中国也先后成功地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3颗风云-1和3颗风云-2)。依靠这些卫星,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天气预报和监测系统。风云-1是一种极地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有若干个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包括4个可见频道和1个红外频道。风云-2是一种静止气象卫星。星上装有多频道扫描辐射计。包括1个可见波段、1个红外波段和1个水汽波段。载荷包括S频段传输和云图预报转发器,UFH/S频段数据采集转发器和空间环境监测设备。 气象卫星资料弥补了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高原及沙漠上人烟稀少地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的不足。它具有视野开阔、观测范围广、观测时次多等优点。人们通过卫星,能比过去提前二三天发现台风,并能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强度,从而确定它的移向、移速和发展变化。因此,卫星云图成为监视台风和预报台风移动路径的十分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台风定位已经离不开卫星云图。卫星资料应用还发展到农业、森林火灾、洪水灾情、环境监测等领域。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目录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 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 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 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 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 为年、MM为月、DD 为日、HH 为时次、ttt 为时效) 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 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 地面3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 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 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 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 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 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r24-8 08 点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1-3)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 据产品一览表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目录

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数据产品一览表 卫星气象数据单收站系统接收的原始数据文件主要由报文组成。安装了MICAPS 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主机会定时从数据接收机上获取这些原始的报文数据,经过数据解码、数据格式转换,形成一系列可读的、MICAPS 系统定义的数据格式文件(共计十九类数据格式),被存放在/micaps/目录下。下面列示的是目前能接收到的数据产品的内容以及MICAPS 系统定义的十九类数据格式的说明。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产品 地面常规气象数据存放在:/micaps/surface/目录下 时次:02、05、08、11、14、17、20、23 点(北京时) 范围:国内地面报、国外地面报、船舶报 文件名:(YY 为年、MM为月、DD 为日、HH 为时次、ttt 为时效) 以下子目录存放的要素为: /plot 地面全要素填图观测数据(用于地面填图的观测数据-diamond 1) /p0-p 海平面气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0 海平面气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p3-p 地面3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 /p3 地面3 小时变压(格点数据-diamond 4) /vv-p 地面全风速(台站数据-diamond 3)

/t0-p 地面气温(台站数据-diamond 3) /td-p 地面露点(台站数据-diamond 3) /r6-p 6 小时降水量(台站数据-diamond 3) /r24-5-p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r24-8-p 08 点的24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p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压(台站数据-diamond 3)/t24-p 08 点地面24 小时变温(台站数据-diamond 3)/tmax-p 02 点地面最高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min-p 14 点地面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tg-p 08 点地表最低温度(台站数据-diamond 3) /special 特殊天气(台站数据-diamond 3) /r12-p 12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1-p 1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r3-p 3 小时降水(台站数据-diamond 3) /uv 地面流场(格点矢量数据-diamond 11) (以下目录暂缺数据) /vv 地面全风速(格点数据-diamond 4) /t0 地面气温(格点数据-diamond 4) /td 地面露点(格点数据-diamond 4) /r6 6 小时降水量(格点数据-diamond 4) /r24-5 05 点的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r24-8 08 点24 小时降水(格点数据-diamond 4)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试行)》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观测自动化需要,强化质量管理,完善配套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地面气象观测站网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观测业务。 第三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考核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系统设备运行保障质量、地面观测资料传输质量、地面观测数据质量三方面。 第四条设备运行保障质量以设备稳定运行率(即业务可用性)为考核指标。设备稳定运行率统计方法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仪器装备运行状况通报办法》执行。 第五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以到报率为考核指标。到报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气象资料传输质量考核内容及要求》执行。 第六条观测数据质量以数据可用率为考核指标。数据可用率统计方法按照《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质量考核办法》执行。 第七条地面气象观测质量以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来反映。计算公式为: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0.5×设备稳定运行率+0.25×到报率+0.25×数据可用率。 第八条设备稳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等分项指标实行逐月通报, 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综合指数实行年通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纳入中国气象局常规目标考核。新型仪器设备试用期(投入使用第一年)一般只评估,不考核。 第九条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质量考核结果,每年年底推荐年度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优秀集体和个人,中国气象局对审核通过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原则上,优秀集体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总数的2%以内(不足50个台站的省份可申报1个),优秀个人数量控制在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从业人员总数的10%以内,艰苦台站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具体评比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原《地面气象观测质量考核办法》(2012年7月版)同时废止。

气象卫星云图在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卫星云图在预报中的应用 肖宁赵勇 提要 随着卫星云图的日益普及,云图在预报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本文就卫星云图使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卫星云图云系识别天气系统 1 卫星云图的种类 按卫星轨道分,可分为极轨卫星云图和同步卫星云图,目前大多使用的是三种同步卫星云图: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可见光云图(VIS)主要反映地物对太阳可见光部分的反射,因此,反照率越大的物体,云图上反映得越明显,红外云图(IR)反映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由于大气温度随高度递减,就可以因此判断云高,水汽云图(WV)在我国投入使用不久,它反映大气中的水汽辐射情况,色调越白,水汽越多,色调越黑,水汽越少,在水汽云图的使用中应该注意,它能较好地反映高层大气的水汽分布,但对低层水汽不敏感,这是其不足之处,使用中应与其它云图相结合,作综合判断。 2 卫星云图的资料来源 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天下午3:55的气象信息中我们可轻易获得云图,部分建成VSAT 卫星通信系统(9210工程)的气象台可从中国气象局随时获得各种云图,建有微机远程工作站的局站可从网络中获得上级资料库的云图资料,它们的最终来源是:日本的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云图和我国风云2号(FY-2)气象卫星云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GMS定位偏东,我国西疆的西侧为云图边缘,该处图像有所变形,应用中必须注意。 3 卫星云图的典型云系识别 3.1 几种基本云的识别 卷云:高度最高,温度最低,反照率低。 中云(包括高层云和高积云):反照率有的大有的小,温度较低,范围较大。 积云和浓积云:在云图上实际为积云群,表现为带状,线状和细胞状结构,其上多皱纹,多起伏和不均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积云内部高度不同,云顶温度不一致,厚度有参差,云的形状不规则。 积雨云:反照率高,温度也低,高空风垂直切变小时呈圆形,较大时呈椭圆形,并出现卷云砧,尺度为几十至几百公里,初生时尺度较小,边界光滑,成熟后云体较大,顶部出现向四周散开的卷云羽,消亡时色调变暗,为一片松散的卷云。 低云(层云和雾):由于温度与地表接近,在IR上不明显,在VIS上为均匀光滑的云区,厚度不一,有时在白天的IR上,层云边界比较清楚,但到夜间,近地面存在辐射逆温,层云或雾的顶部温度反面比四周无云地区要暖,这时IR上云区比四周无云区地面显得更黑。 3.2 不同天气形势下不同云系的识别 涡旋云系:指一条或数条云带或云线以螺旋形式旋向一个共同的中心;它与大气的气旋性涡度相联系,可用于对气旋的定位。 逗点云系:状如“,”,出现在先等涡度线与等高线相交的正涡度平流区域内,所以也称为正涡度平流云系,凡是逗点云系都有闭合环流中心,它与高空流场的关系是:头部与变形场联系,尾部与西南气流一致,干湿区与西北干冷空气一致,逗点云系与低空流场的关系是:大气低层环流中心与大气中层的涡度性逗点云系位置基本一致,与地面变形场相联,尾部为锋面云带。 斜压叶状云系:与高空槽前斜压区域相联系,状如植物叶子的云系,云系为一条较宽的云带,其北边界略成“S”形,西边界呈“V”字形缺口,“V”的北侧以中低云为主,南侧以低云为主。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的资料 气象卫星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气象卫星主要观测内容包括: ①卫星云图的拍摄。 ②云顶温度、云顶状况、云量和云内凝结物相位的观测。 ③陆地表面状况的观测,如冰雪和风沙,以及海洋表面状况的观测,如海洋表面温度、海冰和洋流等。 ④大气中水汽总量、湿度分布、降水区和降水量的分布。 ⑤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及其分布。 ⑥太阳的入射辐射、地气体系对太阳辐射的总反射率以及地气体系向太空的红外辐射。 ⑦空间环境状况的监测,如太阳发射的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通量密度。这些观测内容有助于我们监测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演变;为研究气候变迁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空间飞行提供了大量的环境监测结果。 气象卫星的轨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太阳同步轨道,一种是地球静止轨道。按照前一种轨道运行,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遍,其优点是可以获得全球气象资料,缺点是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观测两次。若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则可以对地球近1/5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资料送回地面,用四颗卫星均匀地布置在赤道上空,就能对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气象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它的缺点是对纬度大于55度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差。这两种卫星如果同时在天上工作,就可以优势互补。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

象资料。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中国位于全球气候脆弱带,旱涝、高温、冷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特别是对台风、暴雨、洪水、沙尘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静止气象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云图系统介绍

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综合处理系统 LNA QQ:2907208176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FY-2卫星探测云图,卫星云图接收机,卫星云图放大器

目录 第一章系统概述 (3)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3)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3) 第二节系统组成结构 (4) 第三节一次典型天气过程系统功能介绍 (5) 第三章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13) 第一节精细化云图显示 (13) 1 红外一云图 (13) 2 可见光云图 (15) 第二节基础功能 (18) 1 云图色彩 (18) 2 云图缩放 (22) 3 单点定位 (25) 4 距离测算 (25) 5 面积测算 (26) 6 多星云图 (26) 第三节数据叠加功能 (27) 1 多种地图主题 (27) 2 不同的GIS元素 (28) 3 常规气象资料 (28) 4 雷达资料 (30) 第四节云图应用处理 (31) 1 立体云图 (31) 2 晴空检测、云地分离 (33) 3 降水分析与预测 (35) 4 MCS对流云团跟踪预测 (35) 5 等温线分析 (37) 6 台风定位与跟踪 (39) 7 雾检测 (39) 第五节云图接收系统其他系统功能 (39) 第六节云图Web发布系统介绍 (40) 第四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节云图设备清单 (44)

第一章系统概述 《综合静止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是多年卫星云图开发与实践经验,结合本公司在气象、水利、部队等其他行业各种静止、遥感卫星处理方面的经验;基于本公司雄厚的技术积累,研发的新一代基于GIS应用静止卫星云图接收以及应用处理系统。 本系统具有以下一些新特性: 真正的GIS支持: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并没有采用GIS系统处理,本系统结合本卫星云图地理信息系统引擎,综合支持Google地图、ArcGIS以及MapInfo等多种格式电子地图数据,使得本云图系统具有更直观,实用性更强。 实时并行处理:目前绝大多数卫星云图系统需要对卫星资料进行预处理,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看到预处理过后的几种云图,也只能对预先设置好的一定范围内的云图进行查看等处理。本公司研发了实时的云图投影、云图缩放、云地分离、云分类检测、对流云团跟踪预测预警、三维云图、等温线分析、降水分析与预测等各种基于多CPU的并行算法,通过结合NCEP的每天6个时次的等压面资料,可以做到实时对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全范围的应用处理。 多星云图并存处理:本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种类多颗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包括中国风云二系列、日本MTSAT系统等气象卫星云图资料。比如对于对流云团跟踪,由于本系统采用实时并行的对流云团跟踪算法,所以可以综合处理各种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由于可以对于多颗卫星资料同时处理,因此就能得到更多时次云图资料,从而使得跟踪预测更加准确。 第二章系统总体介绍 第一节系统功能组成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见下图: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简要介绍 一、概述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由两颗试验卫星和三颗业务卫星组成。并获得国际电联认可的三个空间网络位置,即86.5。E、105。E和123.5。E。 风云二号卫星系统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目前正在使用的静止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当。尽管在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技术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比其他国家做的好。风云二号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了国际在轨卫星同等的水平,这为我国在气象领域赢得了尊重。 二、技术特色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控制管理和业务运营系统庞大而复杂。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与指令接收站(CDAS)、系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中心(DPC)、应用服务中心(ASC)、计算机网络和存档系统(CNAS)以及用户利用站系统(USS)六 部分组成。○1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技术特色: 1、静止轨道观测技术 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5个通道的观测仪器,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2、稳定的业务运行 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3、多通道工作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载有三通道(可见光、红外和水气光谱特性通道)扫描辐射计。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可见光通道,可以得到白天云和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利用红外通道,可以得到昼夜云和地表发射的红外辐射信息;利用水气通道,可以得到对流层中上部大气中水气分布的信息。 4、双星观测策略 两颗定点于不同轨道位置的卫星同时进行业务观测获得的数据,确定双星观测重叠的区域,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将重叠区域中各像元对应的双星观测数据以及生成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叠加在一起,提高图像和定量产品的时间分辨率。○2 三、主要用途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具有下列主要用途: 1、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年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和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和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

卫星气象学实习报告-卫星资料处理及显示

姓学院专

1.实习目的 1)云图数据读入并绘图 2)设计云图增强层次。自定义色标;RGB配特定颜色 3)对云图进行多种增强处理,并对比增强前后的差异 2.实习方案 1)准备工作。 把文件夹satellite-practise中的如下文件拷贝到“Matlab\work\”目录。 以上文件说明如下: satellite_data.mat % 卫星数据以matlab mat格式存放数组形式colormap_user_define.m % 用户自定义的色标子程序 practise .m %本次实习要使用的主程序 bt.txt %卫星数据中的亮度温度数据 longitude.txt %卫星数据中与bt.txt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数据latitude.txt %卫星数据中与bt.txt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数据2)启动matlab 和实习主程序。 点击“打开”则看到主程序。程序解读: 见程序注释。 3)读入卫星数据并绘图。 读入卫星数据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实现。 (1)方法一: 使用fopen和fscanf等函数读入“.txt”文件中的数据。 (2)方法二:使用load语句读入“.MA T”文件中的数据。 4)增强处理与效果比较 程序中可修改的程序段: (1)用自动色标时的语句为 set(gca,'CLim',[200 300]); %色标的范围 可以改变[200 300], 但为了对比, 程序中前后三段要一致。 (2)自定义色标时的语句为: levels=200:10:300; % every 10 K one color; 可调整其中的数字“10”。“10”表示在亮温度[200 300]区间内每10 K改变一种颜色。 (3)用RGB配色时: 把图像像素值除以像素值最大值255得到归一化图像,故各种颜色只能在0-1内变化。RGB配色规则举例如下: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FY-2)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风云二号卫星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资料越来越成为天气分析,预报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监测手段。 主要性能参数 卫星质量:1365公斤 轨道特性:地球静止轨道 设计寿命:3年 发射历程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射5颗,即风云二号A/B/C/D/E,两颗试验星(风云二号A/B),三颗业务星(风云二号C/D/E)。其中风云二号A 星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姿态均为自旋稳定,只有一个三通道扫描辐射计,设计寿命3年。从风云二号C星起,扫描辐射计由三个通道增加到五个通道,在性能上较风云二号A/B两星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风云二号C 星和D星已分别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年发射。E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星计划于2009年发射。 12月23日8时5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二号"06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飞行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已经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经过一系列控制,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23.5度赤道上空。 "风云二号"06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可全天候对地球进行连续气象监视,获取地球空间环境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和转发气象、海洋、水文等观测数据;监测太阳X射线和空间粒子辐射数据等。卫星重1.39吨,在轨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用户为中国气象局。 我国于2004年10月19日和2006年12月8日发射的"风云二号"04星、05星,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观测,目前两颗卫星工作状况良好。 这次发射升空的06星,是04星、05业务星的在轨备份星和接替星,它的成功发射,可增强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连续、稳定运行的可靠性,为我国及周边国家天气观测、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加强我国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提高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风云二号卫星既是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材料技术、关键的元器件技术,以及应用技术,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参与卫星、运载、测控、发射、应用五大系统的科技人员成千上万,历经20余年,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努力。 风云二号A星发射之后,上天运行了3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一些故障,只能间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时之后就要休息。B星发射上去之后,运行了不到8个月,星上有一个部件开始出毛病,卫星转发下来的信号比正常情况下衰减很多,接收起来非常困难。前面两颗星,大家搞了很多年,在气象业务应用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没有实现业务化。

极轨气象卫星及其AVHRR介绍

极轨气象卫星及其AVHRR介绍极轨气象卫星是围绕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卫星,其携带的可见光、红外遥感仪器可以在较低的轨道上以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对全球进行监测。目前在轨运行的业务极轨气象卫星主要有美国的NOAA系列(NOAA12、NOAA14、NOAA16和NOAA17)和中国的“风云一号”(FY-1)系列(FY1C和FY1D)。 “风云一号”(FY-1)系列极轨气象卫星是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此系列卫星目前为止共发射了4颗,即FY-1A、FY-1B、FY-1C、FY-1D,其中FY-1A(1998年9月发射),FY-1B (1990年9月发射)与NOAA卫星兼容,均属于实验性质卫星,现都已经退出业务运行。FY-1C(1999年5月发射)及其接替卫星FY-1D(2002年3月发射)是改进型的极轨气象卫星,它的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是MVISR,其通道数为10个,包括4个可见光通道,1个短红外,2个近红外通道,1个中波红外通道和2个长波红外,它的高分辨率图像传输仪称为CHRPT。 NOAA系列卫星是美国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环境监测业务卫星,即TIROS-N和NOAA-A~J。第一颗卫星TIROS-N于1978年10月13日发射并投入业务运行。自1978年至今,NOAA-A~J卫星相继发射,卫星发射前命名为NOAA-A、B、C、……,入轨运行后改为数字标号,例如:1984年12月12日发射的NOAA-F投入业务运行后更名为NOAA-9,1993年8月9日发射的NOAA-I,转入业务运行后将更名为NOAA-13。NOAA系列卫星分为两种类型:5颗TIROS-N型的,即TIROS-N和NOAA-A~D,6颗改进TIROS-N型(ATN),即NOAA-E~J。卫星携带了两部对气象业务预报非常有用的仪器:一部是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用以获得图像资料;另一部是泰罗斯垂直业务探测器(TOVS),用以得到温度垂直探测资料。AVHRR辐射仪有5个波段的辐射,即5个通道,星下点地面分辨率约为1公里。具有这种分辨率的大量数据资料由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设备(HRPT)实时传送。此外星上还携带有资料收集系统(DCS)和空间环境监测仪(SEM)。改进的TIROS-N型卫星,逐步加强了仪器的功能,NOAA-8卫星增加了探索搜救系统(SARSAT),NOAA-9和NOAA-10增加了地球辐射收支实验器(ERBE),NOAA-9卫星还增加了太阳紫外后向散射辐射计(SBUV)。NOAA系列后期的卫星星载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AVHRR)是具有5个观测通道,对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光谱“窗区”波段敏感的扫描仪。NOAA系列前几颗卫星使用4个通道的扫描辐射仪,第五通道重复第四通道的信息。在后续的卫星上,增加了第五通道。NOAA-11以前一般是双序号卫星携带四通道扫描辐射仪,单序号卫星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