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管替代

气管替代

气管替代
气管替代

六气管替代

赵珩

1、概述

气管外科的目的是切除气管病变,重建气管通道。而在气管外科临床上将常会遇到广泛的气管病变范围使完全、彻底切除病变受到限制。手术切除气管过长,可导致吻合口张力过高,术后影响愈合,易引起术后吻合口瘘。由于手术中切除的切缘应距病变处至少0.5cm 以上,而气管切除的最大限度为原气管总长的50%,对那些长段,广泛病变的患者临床上往往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气管替代物的研究逐渐成熟。

利用患者自体组织修复被切除的气管,重建气道的优越性以被广大气管外科医师所公认。但由于组织长度的限制,老年性组织弹性结构的退化,使利用自体组织修复被切除的气道的可能性变得无能为力。要重新建立气道的连续性,利用人造材料就显示出其迫切性。1950年Belsey[1]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利用管状假体替代气管的环形缺损的手术获得成功。其方法时使用钢制弹簧状环绕气管内导管的气囊部,弹簧表面再覆盖一层筋膜,联接气管环的气管膜部的边缘则作为假体内腔上皮角化的起源地。自那时起众多学者在材料学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1946年Clagett首次使用聚乙烯管作为气管替代物,但患者在术后第6天死亡。1947年Jarvis 使用不锈钢管,早期的治疗效果尚可。1949年Rob等经气管切开处将树脂管插入气道,初期效果可。1952年Raviteh 初次使用钽网和皮瓣相结合的办法。1962年Beal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了硬质马来克斯网制成的气管替代物为病人进行了气管重建术。其方法是将替代物一端与气管远端相接,,另一端则在病人的颈部作一永久性造口,这例病人存活了长达13年之久。1968年Pearson等也使用马来克斯网为一组病人进行了气道重建术,并且发现在保留了气管膜部的情况下气管替代物的内腔最终可以被气管上皮组织所覆盖。1971年Niville研制出分叉式硅橡胶替代品,对一隆凸疾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效果极佳。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学者们总结出理想的人工气管代用品应具备的条件是:密封的,具有足以防止塌陷的强度。组织相容性好,引起炎症及排斥反应小,应该能够同周围组织融合在一起,但又不应使纤维组织或细菌渗入假体腔内,并且具有能使呼吸道上皮的生长以跨越假体的内面的功能。

随着实验的不断改进,至70年代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了马来克斯网和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橡胶(silastic)材料上。以Pearson为代表的多主张使用马来克斯网,并将之外包盖心包组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以Neville为代表的则在硅橡胶材料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但在试验中发现用涤纶材料覆盖在管腔内和吻合口端容易造成纤维组织生长,并导致感染。Borrie和Reclshcw在Neville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管状硅橡胶的两端各置如一环状结构,并且在吻合时将替代物的两端套入气管腔内,防止了纤维组织的长入,使其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1970年Neville使用这种气管替代物为一病人进行了隆凸置换,这一成功的代表作使这一病人生存了11年之久。

我国的气管外科起步较晚。1962年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偶麟教授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第一例气管切除吻合术,开创了我国气管外科的先河。随着我国气管外科的开展,许多医院都遇到了长段气管病变的病例,如何解决长段气管的重建材料问题,也摆到我国气管外科工作者的面前。由于当时购买国外进口材料的不便和价格的高昂,促使我国的研究者们开始了我国人工气管材料的研究。

2、人工气管临床应用

1965年黄偶麟等为一例气管切除后的气管缺损患者进行了应用人造血管材料与两侧支气管分别缝接后造口术。70年代,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偶麟等首次报道了使用进口Neville人造气管为3例病人进行了隆凸置换术。1976年黄偶麟有对一例食管癌患者肿瘤侵犯气管后壁,将肿瘤完全切除后对气管后壁的缺损用Marlex网进行了修补。80年代,许多学者在材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王福忠等报道试制成碳素人工气管,并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他们将人造气管分别制成管壁为炭纤维网,纤维蛋白内衬封闭腔内网孔和炭素制成网管两端加环,内涂硅橡胶的三种不同结构进行比较。结论为后者效果最好。他们在90年代将炭纤维复合材料人工气管应用于临床。9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试用涤纶材料,李前生等报道试用涤纶加硅橡胶。上海市胸科医院饶天健等报道用聚酯聚丙烯复合带有缓释抗菌素功能的人工气管进行动物试验。但目前临床应用结果尚不尽人意。

临床常用人工气管材料

硬质材料金属网金属网加组织塑料制品塑料加组织

合金钽不锈钢塑料海绵马来克司网

玻璃钽网同筋膜尼龙结合自体软骨

不锈钢皮肤,胸膜涤纶大网膜,心包

聚乙烯不锈钢网同硅橡胶气管粘膜

心包,筋膜炭素

适应证

1.气管肿瘤病变较为广泛,能够手术完全彻底切除和长段良性气管病变,切除病变后无法将气管断端直接吻合者。

2.切除的气管环超过10个以上,长度超过6cm以上者。

3.气管隆凸部病变较为广泛,手术切除后无法隆凸重建者。可使用人工分叉式气管。

4.气管病变广泛,管腔极度狭窄,呼吸极度困难而病变又无法切除者,为保证气道通畅,使用人工气管插过病变作为姑息性应急方法。

术前准备

1.胸部的侧位和气管倾斜分层片或高KV后前位片。通常情况下,气管肿瘤或良性病变很难在普通后前位被发现。气管倾斜分层片临床较常用,实用。

2.气管的横断计算机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对病变的位置,大小,长短,形态,气道梗阻情况气管壁的厚度及肿瘤外侵程度都能清晰显示。

3.控制呼吸道感染,进行痰培养,选择性的使用抗生素。

4.根据患者的气管情况选择合适人工气管材料和规格。

切口选择

1.病变位于气管上段者,可选择颈横切口,也可适当加胸骨正中部分劈开使术野暴露充分。

2.病变位于胸主动脉弓以上者,选颈正中加胸骨劈开。

3.胸主动脉弓以下或隆凸部病变者,右胸后外侧第5肋间是最佳径路。

手术技巧

麻醉气管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是术中保证正常通气,随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确

保不发生CO2滞留和缺氧。术前用药应避免肌肉松弛剂,维持自主呼吸。颈段气管手术一般用颈丛神经阻滞剂和局部麻醉。插管宜多在清醒时进行。插管最好通过病变部位,解除气道梗阻,确保充分通气。胸段气管手术必须进行气管插管,可用大口径插管置于病变之上,再用小口径插管套入通向远处,采用高频通气。

手术操作仔细解剖气管周围组织,注意保护气管的营养血管及双侧的喉返神经。由于气管的血液供应呈节段性,而且是经软骨区同膜部的结合处进入气管侧壁,故不要过多的游离气管壁,注意保护气管的营养支,以免发生术后气管因局部缺乏血供软化,萎陷。通常气管游离的原则是游离的长度距切缘不超过1cm左右。待气管游离充分后,首先离断气管梗阻的远端,手术台上将一带气囊的气管插管或张缩导管插入远端气管,接以麻醉机,以保证术中的供氧通气。进行直型人工气管置换时,手术操作程序有两种,传统的方法是在台上气管插管插入之前套入人工气管,插入气管插管后,在保证通气供氧的情况下先缝合气管的远端,然后再缝合近端,缝合时应注意勿刺破气管插管的气囊。而我们的经验则是在台上插入气管插管后,先将气管的狭窄或肿瘤段切除,首先吻合气管的远端,然后,在吻合气管远端时,从口腔的气管插管中再插入一较细的气囊张缩导管(该插管是上海市胸科医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的。该管具有管径小,吸气时膨胀,呼气时萎缩,不仅能保证通气供氧,而且还具有不影响操作的特点)并通过下吻合口入气管的远端保证通气,既方便又安全。吻合时将人工气管套入气管腔内,用3-0 Vicryl 间断缝合于人工气管的硅胶管外涤纶环上。缝合时的针距要适当,通常为0.5cm。太宽时容易漏气,过密时宜导致气管切缘缺血坏死。吻合完成后可用涤纶片,心包瓣片或大网膜包裹人工气管的上下吻口以防止人工材料较坚硬术后磨蚀大血管而出现意外。同时也可以起到固定人工气管的作用。隆突部的病变可用分杈式人工气管进行置换。手术时切口多选右后外侧,此切口对隆突部暴露清楚,操作方便。术中可先将病变部位切除后,从台上将一带气囊的气管插入左主支气管,在左侧单肺通气的情况下先吻合气管的远端,完成后从口腔气管插管内置入一张缩导管,拔去台上插入的气管插管后,经过人工气管的左支将张缩导管插入左主支气管。在保证左肺通气的情况下吻合左主支气管,完成后再吻合右主支气管。可用大网膜进行人工气管包裹,以利于对人工气管的固定并促进吻口的愈合。

手术结果及常见并发症

据Neville的-组报告46例患者使用了直管式人工气管,其中21例为复发性气管狭窄,他们中的16例接受了一期人工气管置换术,5例由于气管膜部未被病变累及而采用了人工气管插入方法,其余病例均采用了直接腔内置入技术。术后效果均较理,未发生与人工气管手术直接关系的死亡。李前生等报道使用自行研制的外层被覆涤纶织物,内层为无孔隙硅胶人工气管为2例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了气管置换,其效果尚满意,患者能够自行排痰。鲁世千等报道使带涤纶布缝合缘的硅橡胶人工气管为3例患者进行了气管置换,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王福忠等也使用炭纤维复合材料人工气管为2例气管肿瘤患者进行了置换,1例患者进行了腔内置入术。随访了4年效果满意。黄偶麟等使用Neville分杈式人气管为2例隆凸病变患者进行了隆凸置换,其中一例在术后发生了吻口裂开而失败,另一例术后存活两年。涂仲凡等应用聚甲基乙烯硅橡胶管作为人工气管对4例病人进行了替换手术,效果良好。但通过对为数不多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较常见的并发症。

人工气管置换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有:

1.吻口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此类并发症最为常见,轻者造成呼吸道不畅,排痰困难。重者可造呼吸道梗阻、窒息。吻口肉芽组织增生的发生率约为60%-70%。其防治的方法在手术的吻合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的丝线,提倡使用刺激小的可吸收线。术后如出现肉芽,可使用激光或电灼器进行烧灼。

2.人工气管吻口脱落、移位。此类并发症较为严重,易导致死亡。常常是由于吻口

缝线的脱落、感染或气管端坏死所造成的。发生率为10%左右。防治的措施有游离的气管距切缘不可过长,多在0.5cm左右,以保证气管的血供。吻口缝线打结的松紧要适度。防止移位还可在假体的两吻口处包裹大网膜,同时还可以起到局部抗感染的作用。

3.术后人工气管周围大血管破裂大出血。此类致命的并发症并非少见,约为2-3%。常因人工气管坚硬的材质磨擦血管壁,致使血管壁遭侵蚀后破裂。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术中使用涤纶片或心包瓣片包裹人工气管,使之与大血管相隔离,防止与血管的直接磨擦。

尽管目前使用的人工气管代用品已获成功,但显然还有许多问题远未得到解决。在早期的病例,替代品的缝合环的结构厚而硬,缝针难以穿透,容易导致替代物的脱落,吻合很难令人满意。近期这一难题随着瓣环材料的改进已有所改善。另一种表面覆盖一层涤纶环的硅橡胶替代物也由于肉芽增生使人感到束手无策。发生的原因可能由于对气管过分的游离后血供受到影响之故。但当气管膜部完好时,将替代物套入气管腔内则无肉芽生长。

可以肯定,替代物的裂开问题已不存在,局部感染也不再是主要的问题。某些由于感染而失败的病例,往往是由于气管局部本身就存在感染,而并非替代物不易生成所至。实验及临床都已观察到置入的替代物很快就能与周围组织融合,但手术时也还是应该在吻合口的周围覆盖带有血供较丰富的组织。

替代物腔内纤毛内皮的长入对人工气管材料的广泛应用有着实际意义。董驹等曾使用胎犬的气管外包在人工气管材料上进行移植,发现能够促使气管内皮细胞长入人工气管腔内,从而改进替代物的功能。

3、自体组织的应用

在气管外科的临床工作中除应用人工材料进行长断气管切除后缺损的重建外,我们还经常利用患者自身的组织结构,就地取材,进行缺损的修补和再造。

较常用的自体组织有胸膜、筋膜、全皮、肌瓣、心包等。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偶麟等在1987年利用患者自体的胸腺组织对一气管缺损的患者进行了修补,效果良好。临床较常用的还有修剪带肋间肌的部分肋骨片,嵌入气管的缺损部位,即达到了气管管腔的支撑,同时又保证了材料的血供。

利用自体组织进行缺损修补的优点在于取材方便,术后组织相容性好。但缺点在于自体材料应用的范围有限,仅能达到局限性的修补,无法恢复气管本身的性能。

4、气管移植

1881年的首次气管切断再吻合手术,标志着气管外科的开始。1945年开始有作者报道使用人工气管替代品修补气管术后的缺损。以后,陆续有作者报道支气管袖式切除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普遍认为气管最长可切除6cm后仍可端端吻合。著名气管外科专家Grillo 教授认为气管切除全长的1/2,婴儿气管的1/3后仍可端端吻合。但是,在临床上经常可遇到因炎症,肿瘤,气管插管后,外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气管病变,完全切除病变后则无法行气管的直接端端吻合。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从以下人工气管替代气管缺损,自身组织修复,同种异体气管移植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目前,虽有多种人工气管材料的发明,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段气管切除后的修复问题,但由于材料多为异体成分,组织相容性差,术后容易出现吻合口肉芽生长,吻口狭窄,并且气管上皮无法自身覆盖替代品管腔,排痰功能局限,因而难以长期广泛应用。

自体组织修复,取材方便,理论上应该十分理想,但到目前为止,可应用的自体组织如心包,肋软骨,肌肉,食管,小肠等的应用,仅能修复气管的部分缺损及较短的环形缺损,并且应用后的功能也不理想。而对长段气管的缺损修复尚无理想方法。

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人们开始着手研究同种异体气管移植的可能性。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外科技术的改进,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已变成现实。1979年Rose等首次报告了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手术的成功,这标志着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技术的开始。

同种异体气管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何使移植的气管在移植后具有与受体同样的功能和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充足的血液供应是保证移植气管存活的主要因素。根据Ryoichi Nakanishi 的组织解剖研究发现,气管血供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肋间动脉,无名动脉,支气管动脉等多条血管,而且这些玄血管大都较纤细。因此,气管移植无法象其他器官移植那样可以用吻合血管法提供长段气管血供。如何实现移植气管再血管化是气管移植面临的主要难题。

由于气管的结构及组织的特殊性,移植后组织不相容引起排斥反应十分微弱。粘膜的再生,软骨环的存活主要取决于充足的血液供应。但异体气管毕竟还是能够引起排斥反应,导致移植气管粘膜下微循环栓塞,从而影响上皮再生,还会导致移植气管软骨环软化,狭窄。影响移植气管的存活。

供体气管的获取和保存也将是气管移植应用于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

⒈如何获得新鲜的供体材料?

⒉取得材料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存?

⒊移植后如何使其存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移植气管的再血管化

自从1906年Morrison发现大网膜可以促使组织再血管化,使组织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以来,这一方便实用的方法便开始广泛应用于外科领域。 Cooper 等在肺移植中应用大网膜包盖支气管吻合口,减少了气管吻合口的坏死,裂开并发症,大大地提高了肺移植的成功率。Ryoichi Nakanishi 等在动物犬身上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三组。I组是自体气管(六环)植入腹腔大网膜包埋;II组进行自体气管移植;III组自体气管,吻合口及移植段气管用带蒂大网膜拔包盖。发现I组气管上皮、软骨均具活力;II组犬均死亡,移植气管坏死、软化、吸收;III组移植气管均存活,吻合口周围部分新鲜血管长入。因此认为:大网膜可以使自体移植气管再血管化,其再血管化主要集中于吻合口周围。

同样,Balderman 使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但气管长度增至8-10环,却发现大网膜包盖的移植气管中段出现狭窄、软骨环软化、坏死,吻合口周围移植气管却具活力。因而认为大网膜仅能使较短移植气管再血管化,保持活力,尤其对吻合部位的再血管化作用明显,而对长段气管则无能为力。针对如此现象Wada等则进行了另一组实验,将长段气管在中段部位切开后再吻合,用大网膜包裹后发现吻合处的大网膜促使再血管化功能极佳。

Albes 等用家兔为实验对象,自体气管移植大网膜包盖同时加用纤维蛋白凝胶及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发现可以促进移植的气管再血管化。但用上述药物是否会增加大网膜包盖所能营养气管长度,尚无结论。Sung SW等也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加盖大网膜后可促使移植的气管在移植后的一周内加速再血管化和气管内皮细胞的再生。

Delaere 等认为,有着丰富血管的筋膜同大网膜一样,也可以为移植气管提供血液供应,这在他们的动物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Khalil-Marzouk 等通过大量动物及人尸体解剖发现颈段气管上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甲状腺动脉。于是他们用犬带甲状腺的颈段气管进行同种异体移植,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端侧吻合,应用适当的免疫抑制剂,大多数犬能够长期存活。因而他们认为人颈段气管带甲状腺移植也同样会成功。

移植气管长度的极限,目前尚无更确切的数据。

为了移植更长段气管,Paolo Macchiarini 等将猪的全段气管连同甲状腺,主动脉弓,上腔静脉,颈静脉,锁骨下动脉及食管整块切除,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将移植物锁骨下动脉与受体锁骨下动脉端端吻合,上腔静脉与受体头臂静脉端侧吻合,用环孢霉素抑制免疫反应,同样也使移植的气管获得长期存活。

如何控制排斥反应

气管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虽然说较其他实质性脏器小,但还是能导致移植的失败。

气管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通常表现为38℃左右,强烈时可高达39℃以上。气道的分泌物增加,气管环的软化,气道塌陷导致呼吸困难等表现。移植气管的粘膜下微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移植气管缺血坏死。

环孢霉素作为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同样也应用于气管

移植实验中。Khalil Marzouk 的实验中未用环孢霉素组均失败,而注射环孢霉素组的一组动物排斥反应得到控制,获得成功。由此看来,环孢霉素用来抑制同种异体气管移植的排斥反应是可行的。但环孢霉素用量过大有严重的肾毒性反应及其它毒性副作用,剂量太小又无法有效抑制排斥反应。Ryoichi Nakanishi等得出结论,术后三周内适当应用环孢霉素可以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并能够促进移植气管的再血管化及上皮再生。气管恶性肿瘤气管移植后应用环孢霉素,是否会导至肿瘤的复发,还有待研究。使用的剂量通常根据受体外周血药物浓度来随时调整。根据上海市胸科医院两例气管移植患者的临床经验,术后第一天即开始给强地松200mg/天,连续两天。以后给予环孢霉素250mg/天。血环孢霉素药物浓度控制在>7000ng/ml以下时多能控制急性期的排斥反应。

FK506也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气管移植。Hashimoto等也在一组异种气管移植实验中发现FK506的剂量如给2.5/天以上,可以在术后4周内减缓受体的排斥反应。

已有许多报道用Co60或加速器照射移植物,用以降低移植物的抗原性,这一方法已应用于皮肤,肾,心脏移植中。H.Yokomise 等将动物的气管同样用 Co60照射后进行移植,发现可以有效的减弱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也有实验报道,供体气管经低温保存后可以降低移植物的免疫抗原性。

供体保存问题

临床同种异体气管移植用材料来源通常比较困难,并非象其他脏器样可随时得到。并且需要气管移植的患者多为急诊手术,这就要求移植材料的来源及时,方便。虽然气管移植仅处于初期阶段,但是要应用于临床,长期保存供体气管以备随时之需十分重要。

如何将新鲜的供体气管保存后仍保持其生理功能?

上海市胸科医院赵珩等课题实验组在气管的保存方法方面进行辽大量的实验研究,实验中使用微机控制降温法、玻璃化法对气管样品分别进行了保存,还对抗冻剂的种类,浓度及降温速率进了筛选,并将经各种方法保存过的气管样品进行了光,电镜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证明,经10%二甲基亚砜(DMSO)为抗冻剂,降温速率为1℃/分和玻璃化法保存的气管样品组织结构完整,并仍具有组织细胞活性。为了证实保存的效果,又将经低温保存过3个月的气管进行了犬的同种异体移植,其移植后的受体犬存活最长达到4年,结果较为满意。由此认为此方法保存气管可行,并可应用于临床。

H.Yokomise 在他的实验中应用8-10℃的Euro-Collin’s 溶液保存气管长达17小时,他还使用含海藻糖,DMSO等的保护液中保存于-85℃下,一个月后再移植,取得了成功,为气管长期保存带来了希望。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经过长期大量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气管取材,预处理,降温长期保存的方法。与1997年,分别为两例气管肿瘤,支气管良性狭窄的患者进行了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其中一例患者仍长期存活,已达4年之久。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气管移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同种异体气管移植临床病例介绍

病例一女性,37岁,主诉反复咳嗽,咳痰,发热五年。外院胸部X线显示左全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开口处见到肉芽样新生物生长,左主支气管以下部位无法窥及。于1997年到上海胸科医院就诊。胸部CT显示气管隆凸部,左主支气管开口水平实变,管口消失,左全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主支气管距隆凸0.5cm处狭窄,肉芽样新生物将其堵塞。活检病理报告为良性肉芽样组织,支气管内膜结核。

手术方法

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左后外侧开胸。术中探查见到左主支气管僵硬,距隆凸0.5cm开始至左上叶开口水平极度狭窄。解剖出左主支气管,先于隆凸水平将支气管横断,再于左上叶支气管水平处切断,完全切除左主支气管。冲洗上下叶内的分泌物,吸出后,左上叶及下叶开口均通畅。将已保存3个月的气管在42℃温水中进行复温解冻,修剪后其长度为3.5cm ,分别在隆凸和左上叶开口水平用3-0可吸收缝线进行端端吻合。吻合后在移植的气管外覆盖经食管裂孔拉入胸腔的大网膜。术后左肺复张良好。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常规接受抗生素和激素治疗。第一天给予强地松200mg,连续两天。第三天开始给予环孢霉素A,50mg/天,持续两周。每日测定其血中环孢霉素水平,控制在100ng/ml 水平。每日气管镜吸痰。体温正常。但到术后第二周,患者出现体温升高,38℃左右,咳嗽,痰多。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左肺呼吸音减低。加大环孢霉素的用量,效果不佳。至第三周,左肺呼吸音消失,胸片示左肺不张。纤支镜见移植的气管气管环软化,塌陷。在患者的强烈要求下再次开胸,将其左全肺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移植的气管内皮存在,吻合口处营养血管部分长入,软骨环消失。气管软化。

病例二女性,42岁,主诉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一月余来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胸部X线及胸部CT断层扫描均提示气管自声带下3cm开始至气管隆凸上3cm处,气管腔明显狭窄,新生物生长。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样囊性癌。

手术方法

患者在全麻下经右后外侧开胸,剪开上纵隔胸膜,游离总气管,上至声带下2厘米,下至隆凸上2厘米。彻底切除病变的气管,长约6厘米。将保存6个月的气管用同样的温水方法复温后修剪,修剪后的移植气管长约4.5厘米。在气管的两断用3-0可吸收缝线行端端吻合,完毕后移植物外盖经食管裂孔拉入右胸的大网膜。术后并立报告证实为气管腺样囊性癌。

术后处理

此患者在吸收了第一位患者的经验后,除第一天给予强地松200mg后,第二天开始给予环孢霉素A,250mg/天,持续三周。将血中环孢霉素含量保持在3000ng/ml-700ng/ml左右。术后恢复良好。三周后,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并伴有喘鸣。经气管镜检查证实为轻度气管软骨环软化。为防止进一步软化,又在气管镜下放入一气管内支架。后该患者未再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随访存活至今已4年。

参考文献

1. Gluck T, Zeller A, Michelson E, et al . Experiments in tracheal reconstruction.. J Thorac

Surg, 1961;41:748.

2、Rose KG, Sesterhenn K, Wustrow F. Tracheal allotransplantation in man . Lancet 1979;94:434

3. Khalil-Marzouk JF. Cooper T. Allograft replacement of the tracheal.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3;105:242

4、Yokomise H, Inui K, Wada H. High-dose irradiation prevents rejection of canine

tracheal allograft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4;107:1391

5、Yokomise H, Inui K, Wada H. Reliable cryopreservation of tracheal for one month

in a new trehalose solu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5;100:382

6、Sung SW, Won T. Effects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early

revascularization and epithelial regeneration in rabbit tracheal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1 Jan;19(1):14-8

7、Kawahare K, Hiratsuka M, Mikami K, et al. Obliterative airway disease and graft

stenting in pig-to-dog tracheal xenotransplantation. Jp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1 Jan;49(1);53-7

8、Hashimoto M, Nakanishi R, Umesue M, et al. Feasibility of cryopreserved tracheal

xenotransplants with the use of short-course immunosuppression. J Thorac

Cadiovasc Surg 2001 Feb;121(2):241-8

9、Kushibe K, Nezu K, Nishizaki K, et al. Tracheal allotransplantation maintaining

cartilage with long-term cryopreserved allografts. Ann Thorac Surg 2001

May;71(5):1666-9

Fuchs JR, Nasseri BA, Vacanti JP. Tissue engineering : a 21st century solution to sure reconstruction. Ann Thorac Surg 2001 Aug;72(2):577-91

Macchiarini P, Lenot B. Heterotopic pig model for 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and venous drainage of tracheal allografts. J Thorc Cardiobasc Surg, 1994;108:1066

10、A lbes JM, Klenzmer T. Improvement of tracheal autograft revascularization by

means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nn Thorac Surg 1994;57:444

Balderman SC, Blatt GW. Tracheal allograft revasculatizatio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7;94:434

11、V illegas-Cabello O, Vazquez-Juarez JL, Gutierrez-Perez FM, et al

Staged replacement of the canine trachea with ring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rafts.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4 Oct;42(5):302-5

12、S ekine T, Nakamura T, Ueda H, et al Replacement of the tracheobronchial bifurcation by a

newly developed Y-shaped artificial trachea. ASAIO J 1999 May-Jun;45(3):131-4

13、K aiser D.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of canine trachea with Dacron.

Thorac Cardiovasc Srug 1985 Aug;33(4):239-43

14、Greve H, Holste J. Regeneraton of the trachea following partial or total replacement by

synthetic resorbable material (polyglactin 910) Langenbecks Arch Chir

1985;363(4):273-82

15、王福中,矫永江,韩振国等,分叉型人工气管的实验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

21 (6):594

16、刘德若,王福中。人工气管的实验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1;17(3):252

17、王福中,刘德若,韩振国等,炭素人工气管的研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2;

8(4):277-80

18、饶天健,黄偶麟,周允中等,聚酯聚丙烯复合人工气管重建气管的实验研究。中华胸

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1):48-50

19、鲁世千,高尚志,途仲凡等,用人工气管重建气管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华实验

外科杂志1995;12(2):123-124

20、李前生,王明训,王伟等,人工气管置换术2例。中华胸心外科杂志1994;10(1):

47-48

21、王福中,韩振国,王林南等,炭纤维复合材料人工气管的临床应用。中华胸心血管

外科杂志1997;13(5):283-84

22、董驹,隋铁泉,张书中等,人工气管腔内气管粘膜上皮再生的实验研究。中华气管

移植杂志1997;18(2):85-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