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九年级历史两极格局的终结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析版)

(必修一)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时间:25分钟) 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答案】D 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 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 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考点】冷战格局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5.(2013·海南单科·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形式与政策(2020春)答案

形式与政策(2020春)答案 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两个“第一次”的举措 1.[单选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B)制度的图谱。 A新自由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无政府主义 D新民主主义 2.[多选题] 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那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AC)。A制度 B环保 C治理 D外贸 3.[判断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其中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V A对 B错 坚定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上) 1.[多选题] 判断制度是否科学的标准包括(BCD)。 A效仿西方 B符合规律 C富有实效 D切合实际 2.[判断题] 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很多外侮的主要原因是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V A对 B错 3.[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富有实效。V A对 B错 坚定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下) 1.[单选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产生于(B)。 A罗马 B雅典 C伦敦

D佛罗伦萨 2.[单选题] 关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三个重大判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工作的依据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延续照搬苏联模式的成果 3.[判断题] “民主之殇”是指因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错误决策而引发的社会问题。V A对 B错 4.[判断题] 制度和治理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开的。V A对 B错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单选题] 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C)。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单选题] 国家现代化中,属于软实力现代化的一项是(D)。 A国防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科技现代化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判断题]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核心目标是重建国家治理体系。V A对 B错 处于首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单选题] 《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的作者是美国学者(B)。 A亨利·基辛格 B弗朗西斯·福山 C塞缪尔·亨廷顿 D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2.[单选题] 世界上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是(A)。 A荷兰 B法国 C英国 D葡萄牙 3.[判断题] 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形态的主要表现。V A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地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 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 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

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向大家介绍中学历史教育名师推荐书目 (一)、嘉兴戴加平朱能推荐书目 A:著作部分 通史: [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郝侠君等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史: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 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 金观涛著:《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代现代史: 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 [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世界近代现代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刘宗绪黄安年著:《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题史: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保罗 ·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日]吉田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 王鸿生著:《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从远古到1990)》(科技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作业(含解析)

第11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A组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南京模拟)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 D 材料中“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强调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对立,故D项正确。 2.(2018江苏南通一模)1948年,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 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答案 A 根据对“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西欧”“美国则给予……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这些信息的分析,可知这是在说马歇尔计划,所以B、C、D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项。 3.(2018江苏考前模拟)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某国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 A.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 B.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保持了一致 C.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答案 D 根据图中利用美元“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可知是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而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观动机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从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 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单元总述: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动用除战争手段之外的一切手段,展开激烈的角逐,,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随着西欧、日本和中国的发展壮大,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目前,多极化已成为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它对世界未来的走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导入新课: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篇的图片——战争是残酷的,“二战”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战时并肩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同盟瓦解,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两极对峙的表现形式即为冷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冷战的面纱,走进两极对峙的格局。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出示: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难点: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整体感知:“冷战”的兴起→“冷战”的表现:→“冷战”的影响:→冷战中的“热战” 问:什么是“冷战”(Cold War)?(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回忆我们前面的知识可以知道,在二战中,美苏摒弃前嫌,共同发起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为二战的尽早结束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战后,人民渴望永久的和平,但是,美苏的同盟关系破裂,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抗。两个昔日的盟友为什么为反目成仇呢?二战后,美苏两国领导人的话或许给解答我们心中的疑惑。 自主探究:(幻灯片)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请思考: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杜鲁门(1945年) 请思考:杜鲁门的话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学生回答) 课件显示: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内容提要: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 关键词:历史终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 福山(Francis Fuknyama 1953),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司”副司长,现为华盛顿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大断裂:人类天性和社会秩序重构》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92年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它是福山在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充实而成。“历史的终结?”文章刊出特别是《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著作出版以后,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冰岛等地转载。该书扉页的两句话表达了它的主题: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向人们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福山不是就政治而论政治,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也就是说他阐发了一种理论,即历史终结论。 首先,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什么?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相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通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说得明白些,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 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巳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内容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3.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考试说明】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③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制革。1990年,苏共

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结果:加剧了政局动荡,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活动愈来愈烈。 (2)过程 ①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②、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 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2)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①标志: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

浅谈20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的德国,曾经像“幽灵”一样在欧洲的大地上徘徊。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一个时代具有国际普遍性的问题和呼声,因而自它产生之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并深刻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从而获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一切不抱偏见的人们都已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最具社会效用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弥散、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赢得了其他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比拟的荣耀和辉煌。 然而,如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所经常昭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径情直遂的。在二十世纪初末,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两种截然不同态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这一个半世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得到检验和证实的变化,如资本主义的跨国化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可以说,当年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全球扩张必然造成的种种“从属”现象,以及存在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在今天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新变化,如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像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爆发并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而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由于种种原因,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失误和挫折,乃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的“逆转”,使社会主义的前途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在在二十世纪初收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事实上,在西方世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不少在西方甚至在世界范围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直接就自称或被别人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从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盛极一时的法兰克福学派,再到当代公认的国际著名学者,如法国的德里达、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和美国的詹姆逊等,都对马克思主义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或者至少是持同情理解的态度。 马克思写下了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在他看来,马克思的一个将经久不衰的知识成就,就是对资本主义如何运转的阐述。 另一方面,从世界角度说,一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苏联建设初期计划经济成效显著;二是西方爆发了经济危机,两者碰到一起,就产生了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预言十分正确的假象;人们纷纷模仿苏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因此红透半个地球苏联建设初期,几乎是处于一个完全孤立的状态,然而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不仅消除了内忧与外患,而且在经济以及国民建设过程中取得空前绝后的成绩。而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萧条,广大劳动人民与社会底层人民纷纷失业,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一切,都使得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去试图寻找一个解决良方,人们也纷纷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对社会主义有了空前的传播速度。 马克思主义有利空前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必须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环境来反思和修正现存的思想范畴和理论假定。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理论实体主义,强调理论必须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它自身的定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学案(旧人教版)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学案 【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代替。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英、法、德、意等都受到严重的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漫延”为由,到处插手,扶植反共势力,干预他国内政,以称霸世界。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激烈地争斗,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西欧和日本经过改革,发展科技和经济,迅速重新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西欧、日本已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和东欧造成巨大损失。二战后,苏联东欧在短期恢复了国民经济,东欧8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权时,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加重了世界不安定因素。 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新的国际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晚期,亚洲的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促使世界经济的增长。 【学习建议】 1.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形成: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对德日法西斯处理 美国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取得及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 世纪末美国经济的增长西欧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概况社会矛盾与问题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设成就及问题东欧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解体苏联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形成苏联的攻势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成了美国独霸,英法德中俄等国的一超多强局势,当今世界格局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等,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 1.两极格局的解体打破了原来世界中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 两极格局解体前美苏在东西方的力量是均衡的,两极格局解体后,导致苏联倒台,后来苏联被俄罗斯取代,但其实力相差甚大。两极格局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成为世界老大,欲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 2.政治意识方面 两极格局的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到到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受到削弱。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乘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扼制,造成余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使得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3.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世界动荡 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来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解体后的动荡;二是苏联在对扩张期间引起的国家、地区间的冲突,这也使美国受到影响。 4.两极格局的解体使世界多极化日益明显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和发展空间(1)两极格局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因此社会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选七十四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 选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 ) 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苏两国争霸 B、地区冲突 C、民族矛盾 D、宗教冲突 【答案】: 【解析】:

右下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 A、雅尔塔会议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复习课上李老师请杨小明同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冲突最激烈的事件,杨小明的正确回答应是( ) A、苏联进攻阿富汗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答案】: 【解析】: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枋……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内容提要: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福山强调指出,马克思也承认历史的普遍性、一致性,也认为历史有终结,即共产主义的普遍实现。但马克思把黑格尔头脚颠倒了,即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福山认为,后世人们往往透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黑格尔,从而丢掉了黑格尔主义的真话。 关键词:历史终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 福山(Francis Fuknyama 1953),日裔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司”副司长,现为华盛顿知名智库兰德公司高级社会科学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信任:社会美德和繁荣的创造》《大断裂:人类天性和社会秩序重构》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992年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它是福山在1989年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充实而成。“历史的终结?”文章刊出特别是《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著作出版以后,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巴西、冰岛等地转载。该书扉页的两句话表达了它的主题:自由民主的理念已无可匹敌,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福山向人们宣告:目前的世界形势不只是冷战的结束,也是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西方的自由民主已是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也是最后的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福山不是就政治而论政治,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论述,也就是说他阐发了一种理论,即历史终结论。 首先,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指的是什么?他在1989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并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因而具有根本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变化无可争辩地表明西方和西方思想的胜利,具体说来是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胜利,而这正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终点相作为人类最后的政府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通化”。这并不是说在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件发生了,但在福山看来,以后发生的事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进一步普遍化,因为他强调,目前自由主义还只是在思想或意识领域取得胜利,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的胜利还很远。福山自称必须首先加以考察的与当前历史变化性质有关的某些理论问题。正像福山自己强调的,“历史”对他来说,不是指过去发生的—系列事件,而是能把重要事件从不重要事件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抽象”,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到历史以外去找一种永恒的跨历史的标准。说得明白些,福山实际上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连贯的演进过程”,而巳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看成是“精神”和“意识”展现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精神”一旦得到完全的展现,历史也就终结。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正是福山的主要理论根据。他持别强调两点,一是黑格尔把历史看成是普遍的、有方向的、连贯的、而只是有终结的。但进入20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单元 第14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学案

第14讲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 响:美苏两极对峙格 局的形成;美苏“冷 战”及其对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 影响 T20(不结盟运动的兴 起) T23(美苏冷战) 复习建议 1.美苏两极格局的对 抗,“冷战”是主线, “冷战”局面下资本 主义国家关系、美苏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 苏 两 极 对 峙 格 局 的 形 成 背景 “冷 战”

, 基本 框架,雅尔塔体系以①__________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实力 对比 变化,(1)西欧普遍衰落,②____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根本 原因,美苏两国在③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除⑤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1947年⑥________“遏制共产主义”——开始, 经济,1948年实施“⑦__________”扶植控制西欧, 军事,1949年成立“⑧__________”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55年成立“⑨__________”对抗“北约”——正式形成 巧学识记 两极世界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

【点题训练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冷战”加剧 B.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考点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紧 张 局 势 表 现 全 面 “冷 战” 局 部 “热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 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 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

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3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掌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等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意识;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二战后赢得独立的国家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继续努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难点】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周恩来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什么著名方针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新兴力量的崛起》。 二、新课讲授 (一)万隆会议 1.教师提问: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如何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是亚非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教师提问:简述万隆会议的概况。 学生回答: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3.教师讲解: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确立了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十项原则。会议最终取得了成功。 4.教师引导:万隆会议有什么影响?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回答:影响:万隆会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快了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精神:会议倡导了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的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 (二)“非洲独立年” 教师提问: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哪个地区展开?为什么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非洲最后一个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其独立有何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命运与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命运与意义 王德峰 引言 在上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以及今天正在展开的经济全球化过程这个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这一学说还有没有他的意义?他还是不是“科学”?这是我今天讲座的话题。 马克思的名字永远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联部著作联系在一起,并因为这两部著作永载史册。 马克思的学说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一门真正的“资本主义学”)和对于人类走出异化、走出社会对抗的史前史阶段的可能性和前景的思考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其《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中说道: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对这们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滩讨。”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一门当代的“历史科学”。它与现今统治着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切理智主义的“实证科学”性质上不同。后者是以知识论传统中的哲学为前提的(它只有一个为知识所把握的“对象世界”,而遮蔽了造成这个对象世界的“生活世界”)。 马克思的学说在20世纪初叶是一个主导性的宏大叙事,是代表了人类希望的解放话语。 现在,宏大叙事与解放话语的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实证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社会现实以全面展开。人类还具有的基本信念只有一条,那就是在价值标准上的相对主义和在自由观念上的个人主义。个人得到了充分承认,但个人价值的全部内容无非是在不妨碍他人的同样的自私自利的权利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这是抽象的个人,以及在抽象的个人之间的形式公正:如罗尔斯的《正义论》。 一、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精髓 先谈谈“共产主义”在人性中有没有根据、还是私有制出自人的永恒的天性这一根本问题。 1、私有财产关系的起源:人的本性还是神意的体现?人的贪欲属人的性质:人的语言与货币语言比较;共产主义绝不是美好的乌托邦思想。 2、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目的,是历史之迷的解答(在私有制的形式中发展普遍的社会力量——牺牲人体以赢得类的发展——扬弃社会力量的异化性质——世界转世: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著名论述)。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3、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异化劳动是因,私有财产是果(一如宗教信仰与理性迷误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对于劳动成果的占有权是被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现代物质生产活动是对资本权力的再生产。 4、劳动价值理论表明了资本的原则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始终是正确的,取消剥削概念,就是否认实际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统治与

专题八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生学案)

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结构】 第25课两级世界的形成 【考点要求】 (1)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影响: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冷战”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考点落实】 一、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 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等国讨论结束战争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了以美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它实质是。 2. 二战极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联实力不断增强。

3.二战结束后,美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冷战的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冷战”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行为和手段。 2.冷战开始的标志:“”的提出。 4.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1955年,“”的建立。 ◆杜鲁门主义(政治): 1.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的目的。 3.实质目的:。(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4.影响:标志着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经济) 1.时间: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2.目的:(1)直接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2)根本目的:。 3.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4.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遭到东欧国家的拒绝。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时间:1949年 2.性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联和东欧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是美国遏制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是冷战政策军事上的表现。 ◆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1.时间:年 2.性质: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在欧洲出现了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