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诉讼代理方法与技巧实务

非诉讼代理方法与技巧实务

《非诉讼代理方法与技巧实务》讲义

第一章纠纷解决与非诉讼程序(ADR)基本原理

第一节纠纷解决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纠纷的慨念

社会学意义上,纠纷(dispute)或争议,是特定的主体基于利益冲突而广生的一种双边的对抗行为。纠纷的发生意味着一定范固内的协调均衡状态或秩序被打破,纠纷不仅是个人间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理象。纠纷的产及其解决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

纠纷是对秩序的破坏。对社会的总体发展而言,纠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纠纷作为新的利益、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既定秩序冲的体现,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或动力。在社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纠纷通常表现为具体的利益冲突或权利实现中的障碍,是对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局部权利义务关系的重组。纠纷解决的日的. 足通过一系列规则、行为和程序,消解纠纷,恢复或建立秩序。

根据法社会学的研究,作为一种杜会现象的纠纷一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纠纷的主体是具体而特定的行为主体(纠纷当事人);第二,纠纷形成的动机,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利害关系的对立 { 纠纷对象或内容);第三,双方当再人必须相互地意识到对方的行为. 而实施一定相对的行为(纠纷行为)。

(二)纠纷的构成安素

根据法社会学的分析,纠纷的构成要素一般可分为纠纷的基中要素和纠纷关联要素两个部分。

1. 纠纷的基本要素,包括:纠纷当事人、纠纷行动和纠纷对象。

(1)纠纷半事人,是指利益相互冲突的对立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实力、能力、价值观、社会背景乃至诸多的因素(例如性格、心理). 都决着纠纷的性质、对抗程度和解决方式的选择,除当事人外,纠纷解决过程的参加入、介入人的左右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2)纠纷行动,即纠纷当事人在纠纷发生过程中所采取的对抗行动. 是纠纷的外在表现方式,直接决定着纠纷的性质、程度、解决方式的选择和解决的难易。纠纷行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 纠纷行为,即纠纷主体意图损害对方的行为,可能是通过实施积极的行为(例如向对方进攻)也可能是消极的行为(例如妨碍对方)。一旦对方意识到了这些行为,并实施了相应的对抗行为时,纠纷就形成了。其次. 纠纷手段,即当事人为了实施纠纷行为所采取的策略、战术、攻击防御武器等等。手段往往体现为一种实力对比。再次,纠纷主张,即一方当事人向对方提出的有具体内容的要求。这种主张既是为了证明自身行为的正当性. 也是解决纠纷的具体方案。最后,纠纷的影响,包括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纠纷的社会影响。

(3)纠纷对象. 是指纠纷当事人争执的对象. 即利害关系或相互冲突的利益。纠纷对象受到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观重制约. 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权利(包括社会权利和法律权利)及其所产生的利益。其具体形式或载体可能是多样的。可能是物:也可能是非物质财富。例如人身权(名誉、肖像、身份、人格);

或行为结果。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纠纷对象的范围也会随之不断扩大,纠纷对象的出现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往往先于和广于实定法所调整的范围,在这个意义上,纠纷对象的范围远远大于法律规的诉讼范围。

2. 纠纷关联要素,包括:社会结构、纠纷的原因、纠纷的社会价值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等. 这是影响纠纷产生及其解决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1)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的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组织结构等,这些因素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状况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也决定着社会在纠纷解决中采用的组织、方式和规范等等。其中,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法治社会在纠纷的发生和纠纷解决的上都存在着本质件的区别。

(2)纠纷的原因,包括纠纷的主观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指纠纷主体通过纠纷所期望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事人对其理由、力量的确信,所受到的损害导都属于主观原因的范畴;客观原因. 即利益的冲突,是纠纷产生的基本原因。利益的冲突首先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及资源的分配方式及其结果直接相关的;同时.纠纷发生的具体社会环镜、时代、地域、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等都与纠纷的产生、形式及解决方式息息相关。

(3)纠纷的社会价值,是指纠纷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佘仵和时代背景下,纠纷和冲突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 在社会矛盾激化时. 纠纷是导致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在社会的发展中,纠纷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新的利益调整的必要;社会的转型期,纠纷颁发可能表明了社会规范和权威以及诚信丧失。纠纷解决过程,可以使既存权利义务和社会规范得到遵守,也可以成为确认新的权利和利益. 以及进行社会再分配的契机。总之,纠纷的发生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作用,社会对于纠纷的态度、对于纠纷解决机制的设立及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治治社会中,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方. 必须建立健全能够及时妥善解决纠纷的机制:另一方面. 社会用于纠纷解决的成本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

(4)纠纷解决机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与之相遇应的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社会会起越复杂,纠纷解决的片式、手段也越丰富,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纠纷倬决机制

(二)纠纷解决

纠纷解决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和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 恢复社平衡和秩序的活动和过程。

人类学根据实证研究,将纠纷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不满”,即一个人把某种情况视为不正义,这是一种单向的的过程,是冲突发生的前奏——当事人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产生不满情绪,并可能采取某些单方面的行动。第二阶段,即“冲突”阶段。

冲突”是一个双向的、纠纷双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往往由双方一系列的对抗或争斗行为组成。在当事人双方自行处理的情下,主要有交涉(谈判)和压服两个纠纷解决类型。这向种方式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是常见的,其中交涉(谈判)是非诉讼程序最基的方洼,而压服的方式虽然可能解决纠纷,但在现代社会却因为缺乏正当性而作用有限。在冲突无法由当事人双方自行自行解决,不得不由中立第三方介入纠纷解决过稚. 或当事人直接请求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 就进入了三方的“纠纷”阶段。

影响纠纷解决因素是多方面的,纠纷解决过程中,所依据的规范和双方的力量对比. 以及第三方的作用等,都直接影响到纠纷解决的结果。在考察具体的纠纷解决过程时,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纠纷解决机制. 包括各种制度、程序、机构、人员及其运作状况,这直接决定着当事人人选择采用的纠纷解决途径。其次,规则,即纠纷解决的依据直接影响纠纷解决的结果。法律规则和社会规范的规定及其明确性、具体性和完善性. 对于纠纷解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对纠纷解决方式至关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和传统,以及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影响纠纷解决的社会集体还包括诸如社会的分层、形态、关系距离、组织、文化等因素。

二、纠纷解决研究

纠纷解决研兖,只要是着重于纠纷解决的过程、行为和功能,而不是单纯的建立在对制度、程序或规范的研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纠纷解决的功能和目的往往又体现在一系列制度或程序的运作中. 例如诉讼、调解、仲裁等等,因此,纠纷解研究既需要研究纠纷解决的一般原理和行为、过程、又需要研究各具体的纠纷解决方式、制度和程序,同时,还需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上协凋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调整系统。

(—)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

人类社会总是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冲突,由于冲突的性质、形式和激烈程度不冈,解决冲突和纠纷的手段、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在社会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解决纠纷的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只能是战争或暴力镇压;在人治的作用相对重要的社会中. 领袖的权威命令和政策则是解决纠纷的最高手段;在自治性较强的社会环境里. 协商性、调解性的方式更为适合主体的需要;而在现代法治社会,诉审判则被奉为正统、公正和权威的纠纷解决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利益冲突和新的纠纷类型会不断出现. 针对这些纠纷的持点,人们也会随之发现和创造出新的或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例如. 人类社会早期的劳动关系多带有某种人身依附的性质,因此,这类纠纷主要依靠有关身份关系的社会规范和调整方式解决。进入资本主义初期,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劳资关系反映并不断加剧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最初,对这类纠纷主要依私关系,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但在在效果不佳,私法的调整日益力不从心,并且容易酿成大规模的劳资冲突。为了避免劳资纠纷给社会造成过大的损失,国家对这类纠纷的解决开始采取干预政策.劳动关系的凋整逐步社会化. 介于公私法之间的劳动法领域因此得以确立.

总之. 与法的发展一样. 纠纷解决机制的样式最终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发展所决定的而且,这种样式、社会功能和运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是设有止境的。

(二)杜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

纠纷解决方式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虽然同处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有远近亲疏之分。美国法社会学家布莱克将社会的横向关系和分工、亲密度、团结牲等人员分布状态的普遍变量称之为关系距离。他认为关系距离与法的变化之间存在着曲线关系,在关系较为亲密的社会群体中. 诉诸法律和诉讼显然是被尽量避免的;而随着关系的疏远,法的作用也相应增大;但是当关系距离增大到人们完全相互隔绝的状态时,法律关系又开始减少。

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他们在利用法律和诉讼的频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必然恨据主体之间的关系距离设计出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往往具有血缘性、亲缘性和地域性等特点。社会主体对于所属的部落、家族、宗族、村落、宗教团体、行会等类型的组织有很大的依附性,因此. 这些组织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往往与国家的法律和诉讼机制平分秋色。在近代国家确立之前.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纠纷解决机制通常都呈现出--种多元化的状态.

然而,即使在现代发达国家. 人际关系也仍然存在着亲疏之分。从家庭矛盾到邻里纠纷,从组织机构内部的劳动关系,到连续性契约所确定的长久合作关系. 这些都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至于这类纠纷在依一般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标准作出判决后,仍然会留下令人遗憾的和与社会常理或情理相悖的种种困惑,造成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破裂,乃至结下长久的仇怨。

与此同时,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高度的法治的同时. 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在接受了规则和普遍牲的统治之后. 人们又开始重新发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凋和对话的价值,对纠纷解决的自主性和机会合理性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与高度制度化的国家权力并行不悖的是. 各种非国家的组织、社区共同体或社团,以及非正式的法〔及非坼松程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换言之. 今天的世界,由于人际关亲和价值观的重构,在纠纷解决机制上开始再度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今天,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上最为多元化的时代——传统的社会组织有些已经解体,有些规则然富有生命力. 正在逐步适应着社会的变化;在一些旧的社会群体消失的同时,新的基层村民和居民自治又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际关系既因为市场化而趋于疏远,同时又因为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的加强而不断接近;由于社会主体的成分及地位的多元化,社会关系也在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不仅如此,社会转型在时间上的快速和突兀更加剧了社会的分化过程。因此. 我们也应该以多元化作为制度设计的价值和目标。在法治目标确定之后,并不必然摒弃那些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可以将其有机地与司法诉讼制度融合为一个现代多元化的系统. 以适应各种主体的多层坎的实际需求。

(三)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多样化

在比较法与法制现代化的研究中,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种颇有影响的意见.即认为诉讼率的高低,以及社会主体对诉讼及非正式解纷方式的态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然而实际上,即使在近现代国家,当司法和诉讼已成为社会公认的最具权威牲的纠纷解决方式之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并未因此丧欠其在在的价值,因为社会上主体在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上的多元化倾向决定他们对诉讼抱有的不同的态度或偏好.诉讼程序及制度的功能性价值可以满足不同的主体对诉讼的不同需求,而运作的效果则反映社会主体对它的满意程度,即

对诉讼之价值的评价上。当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较高,诉讼运作机制效率相对较高时. 社会主体对利用诉讼持更为积极的态度。相反,--旦诉讼机制出现某种功能性的障碍. 社金主体就会表现出对诉讼的批判或规避心理。这两种情况有时反映为不同社会中的所谓“好讼" 或厌讼”的社会心理或法律意识,并量化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诉讼率的高低。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人们对诉讼的评价和对诉讼的利用有明显的程度上的不同. 例如,现代美国被称为“诉讼大国”,而同样实现了法制现代化的日本,却被公认为具有厌讼”的传统。然而,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人们在不同程度地承认诉讼在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方面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往往也对诉松不同程度地持有否定的态度。此外,由于制度上的功能障相. 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也存在种种固有弊端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基于这些观念和现实的考虑,人类总是期望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今天,在诉诸率最高的美国,ADR也最为兴盛发达,这一事实或许正好印证了多元化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四)纠纷解决手段的多样化

非诉讼程序存在的合理牲尤其体现在它的功能. 即解决纠纷的实际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之手段的多样化上。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一类纠纷. 不同的程序在设计上往往体现出特定的功能和价值。例如,近现代的诉讼制度所提供的是一种正统的、公开的、最符合形式合理性的程序。这种程序要求一系列专门化的操作规程. 要求借助职业法律家——律师的中介,同时,也要求诉讼所作出的判决具有严格的规范牲。通过诉讼. 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当事人和社会主体对于正义的需求,解决纠纷. 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但亦需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即所谓诉讼成本。相对于此. 许多非诉讼讼程序则尽量发挥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自主性和功利主义的合理性,采取常识化运作程序. 争取作出符合情理的解决,并以节约纠纷解决的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仅就纠纷解决的数量和范围而言,非诉讼程序在功能和效益、效果上实际上早已远远超过了诉讼。换弃之,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事人自身的实际利益看,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机制都是一种更为合理的选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多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与互动. 而不是简单的并列。一般而言,这一机制常是以诉讼为主导或核心而构成并进行运作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其各个部分或方式上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第二节非诉讼程序(ADR)的概念与类型

一、非诉讼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非诉讼程序是对诉讼以外的其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程序或制度的总称。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采用英文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来表述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既可以根据字面意义译为“代替性(替代、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实质意义译为“审判外纠纷解次方式”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法院外纠纷解决方式" 等。AOR 概念源于英国. 原来是指20世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现在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在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或机制的总称。,

1,代替性(替代性)是指对法院审判或判决的代替。ADR是一系到多样化的纠纷解决程序的统称。ADR程序的共同之处在于 ' 替代' 这一概念。每一种ADR程序都是对法院判决的一种替代。”相对于通过诉讼得到的判决而言. 处于这一最后阶段之前的任何纠纷解决方式和程序都可称之为 ADR.因此,广义的ADR 既可以包括当事人借助第三者的中介达成的自行协商和解,也可以包括各种专门设立的纠纷解决机构的咨询和调处;既可以包括传统的民间调解,也可以包括当代行政机关所进行的各类裁定、决定,等等。这些非诉讼程序并非完全的“自力救济”,通常.是以基本的法律规范或社会规范作为其基准的。但是,根据其与审判和判决之关系的远近以及强制性的大小,它含有的公共行为的性质有相当大的差别,分别属于自治性的私力或民间救济、社会救济、由行政机关主持以及法院附设的.“准司法”救济等不同类型。另一方面. 也有人主张采用狭义的ADR 概念,把仲裁和行政机关的准司法程序与一般的入ADR 区别开来,把ADR限定在“非诉讼非仲裁的纠纷解决方式”范围内。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替代并不意味者“取代”(replace)诉讼,因为,“ADR不准备、也永远不可能取代法制,法治是我们社会的基础,而且其价值将会继续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模。

2、迭择性.是指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以当事人的自主合意和选择为基础。这种选择是当事人的一种自主杈利. 既可以是对程序的选择. 也可以是对其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但归根结底意味着在法院的审判和判决与各种非诉讼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因此. 现代非诉讼程序的存在和运作,是以法院和诉讼程序的存在以及当夺人的诉讼权利和处分权为前提的. ADR 只能为当事人提供选择的可能性. 而绝不能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处分权。在此基础上,事人可以对纠纷解决的方式、规范、程序和结果进行自主选择,其选择的动机和标准也可能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基于成本效益,也可能是对情感和长远关系的顾及;因此,提供另一条纠纷解决途径供当人选择,就是其根本宗旨所在.

3. 解决纠纷.是ADR的基本功能。无论何种形式的 ADR,都以这一特定功能区别于一般组织或行政机构的管理性、职能性活动,以及行政机关的确权、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同时,以解决当人双方纠纷为目的的 ADR,一般也不同干纵向的、单方面的问题解决(例如举报、申诉等)。另一方面,非诉讼程序的这一基本功能,也是它们可能与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相互衔接和互补的根本性联结点。基于这一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非诉讼程序与诉讼和审判共同构成了一种多尤化的机制,共同承担着纠纷解决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非诉讼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功能性的概念,属于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和经验先行的领域。今天,非诉讼程序在现代社会生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ADR的重视以及多无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建构已成为当令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课题之一。

二、非记讼程序 [ADR)的基本类型

当代世界各国存在的非诉讼程序(ADR)形式多样. 依据以下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其基本类型作出大致的分类:

(一)根据主持纠纷解决的主体或第三者,即ADR机关

1. 法院附设非诉议程序(court-annexed ADR)。这是一种虽然以法院为

主持机构,但与诉讼程序不同的程序,一般不适用审判程序. 而依专门程序进行,或者以专门的程序法加以规定。同时,法院附设的ADR与法院的诉忪程序又有一种制度上的联系.可以通过立法将其确立为诉讼程序的前置阶段。日本的民事和家事调停,以及美国各种法院附设的 ADR 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其中既有针对一般民事纠纷所设的调解程序,也有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纠纷(如家事,特别是离婚和劳动争议等)设立的特别程序。

2. 国家的行政机关或准行政机关所设或附设的非诉讼程序(ADR),例如行政申诉、消费者协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等。目前,随者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化. 这类纠纷解决机构仍在不断增加。值得注怠的是,某些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所设立的申诉或信访机构. 虽然不是纠纷解决的专门机构. 但既可能直接解决问题. 也有可能在下一步转入ADR程序. 而且这种方式通过对当事人的心理影响和治疗,在预防纠纷扩大和升级的意义上. 其作用更值得关注. 因此也可以被列入广义的ADR的范围。

3. 由民间团体或组织进行的非诉讼程序(ADR)。其中既包括民间自发成立的纠纷解决组织. 也包括政府或司法机关组织或援助的民间纠纷解决机构,例如. 日本的交通事故纷争处理中心(财团法人)、美国的邻里司法中心和我国的人民调解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4. 由律师主持的专业咨问或法律援助性质的非诉讼程(ADR)。在件质上与民间团体或组织的ADR相近. 但由主持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其运作方式基本属于一种法律咨询性质的活动. 以向当事人提供关于法律适用结果的评价性意见为特征。

5. 国际组绯所设纠纷解决机构的非诉讼程序(ADR)。

(二)根据诉讼程序的启动程序

1.合意 ADR.即当事人双方合意决定通过非诉松程序解决纠纷。既可以通过事先约定对纠纷解决方式达成合意,也可以在纠纷发生后,经过协商合意选择某种ADR方式,但 -般不能由一方当事人人单方申请开始启动,合意ADR是非诉讼程序的最重要形,因为它是完全建立在当事人的自主和自愿选择之上的,这种选择权是任意的、可放弃和无条件的。

2.半强制 ADR,即ADR机关或组织根据一方当事入的申请即可进行纠纷处理,但一般并不是诉讼的必阶段,当事人亦可直接提起诉。半强制 ADR 不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必须条件,从而扩大了 ADR的适用范用,使其利用更加便利和普遍。

(三)根据非诉讼程序处理结果的效力

1.处理结果有拘束力或终局性的非诉讼程序。即经调解、仲裁等程序形成的.处理结果(调解协仪或裁决)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

2. 处理结果无拘束力或非终局性的非诉讼程序。即结果不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在纠纷解决的合意未达成时,可直接转入诉讼程序;

(四} 根据ADR机构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不同的非诉讼程序可分为中立性和指导性两种不同导向,它们在功能上存在

着显著差别。当事人可以根据其目的是迫求自主协商,或是最大限度获取接近判决(裁决)的信息,而决定选择哪一种ADR形式。

(五)按照非诉讼程序所处理的纠纷类型

1. 解决一般民事(包括经济)纠纷的非诉讼程序.如民事调解制度和仲裁。各国一般都有类似的机构和程序. 除法律规定必须经过调解或仲裁的案件之外,亦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对一般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调解或仲裁,提供一种常规性的非诉讼程序。

2. 解决特定纠纷的非诉讼程序,如劳动纠纷、消费者纠纷、家事纠纷、医疗纠纷、交通故纠纷、公害环境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国际贸易纠纷等。这类特定类的非诉讼程序(ADR)目前发展很快,新的形式不断出现,其主持机构既可以是行政机关附设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或政府资助的专门机关。

此外,根据纠纷类型的不同,近年来也出现了将处理私人间纠纷的 ADR与处理企业间纠纷、政治社会的公共利益纠纷以及国际纠纷的 ADR互区别的分类。

(六)根据非诉泌程序的起源和运作方式

可分为传统型ADR和现代型 ADR。前者主要是以调解和仲裁为代表的从传统源发展而来的非诉讼程序,如商事仲裁以及日本的调停和我国的人民调解等;后者则是指20世纪后半叶以来获得迅猛发展的,主要用于解决特定类型纠纷的. 或法院新创立的纠纷解决程序. 如劳动仲裁、消费者协会的调解或仲裁,以及美国的法院附设ADR等。二者在原理和程序设计上都存在很大差别。

第三节非诉讼程(ADR)的社会功能

一、司法诉讼的功能、弊端与非诉讼程序

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非诉讼程序(ADR)主要应用于民经济纠纷的解决中. 其社会功能就是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诉讼审判制度补偏救弊、分担压力和补充替代,减少社会在纠纷解决上的成本和代价,更加及时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有效地节约司法资源。这种功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并得到确认的,可以说. 当代世界各国非诉诸程序(ADR)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是法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诉讼的社会功能

1. 诉讼及其发展

传统的非诉讼程序并非是以代替诉讼为目的而产生的,但其地位确实是与诉讼相比较、相对应而存在的。

诉讼是审判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为解决纠纷依法定诉讼程序所进行的活动。诉讼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与国家的司法权的状况息息相关,其样式、制度和具体运作方式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诉讼的产生最初是基于人类社会解决纠纷和利益冲突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发生纠纷和利益冲突. 无法自行解决时. 就需要依靠第三者出面进行

调控。早期的纠纷解决在是依靠共同体的权威,例如部落首领、大家族的家长及原始宗教的领袖(包括巫师、祭司)等社会力量。即所谓“私力救济”或“自力救济,作为通行的原则和习惯,为社会所普遍承认和实行。严格地说,在这一阶段,诉讼与非诉讼并无严格区别。然而,随着近现代国家司法权的逐步强化和统一,私力救济乃至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逐渐弱化或被取代,诉讼最终成为社会纠纷解决的最重要的途径。

2. 诉讼的社会功能。

诉讼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和权力行使方式,其基本功能实质上是多层次的,也就是说. 诉讼除了解抉纠纷或利益冲突这一最直接的功能之外. 还承担者某些更为深刻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功能分为几个不同层次来理解。

(1)诉讼的直接功能是解决纠纷、调整利益冲突。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定罪刑,还是解决纠纷,抑或是根据相对人的请求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尽管每种诉讼活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所要解决的纠纷性质有所不问. 但诉讼程序的设立都是基于这种纠纷无法或不宜由当事人自行以:私力救济解决,而必须依赖国家的司法救济。

(2)诉讼是一个法律适用的过程。在这个过捏中,诉讼具有确认、实现或发展法律规范,保证法律调整机制约、有效和正常运转. 从而建立和维护稳定的法律秩序的功能。

(3)诉讼制度的建立与运作,是国家司法权的行使和法的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诉讼的最深刻的社会功能还在于维护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二)诉讼的压力与固有弊端

现代社会中诉讼的压力和固有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诉讼量的激增与积案问题。

一般而言,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诉讼都是在逐年递增的,迄今为止,任何一种诉讼制度都未能有效地解决一个两难的问题,诉讼大量激增的情况下,出于保证法院权威和法官素质.,避免进一步诱发滥讼,以技节约司法资源等多方的考虑,多数国家的法院规模始终保持基本不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诉讼与审判之间的比例失调。于是积案的问题日益严重,在一些国家甚至达到了超负荷的程度。

2.诉讼费用的昂贵。

律师收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诉讼费用的水准. 同时又间接地决定着诉松是否拖延以及诉讼量的多少。诉讼费用是否昂贵,一方面是相对的. 应根据一个社会的具体情况而言. 考虑诉讼费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率和与国民生活水准之间的比例以及负担方式:另一方面又是绝对的,因为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较而言. 诉讼永远是一种成本最高的救济方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费用高的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它是诉讼制度无法治愈的痼疾。

3、诉讼的迟延。

诉讼的迟延是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最为棘手的顽症之一,它既是积案的原因所在.又因积案的继续累积而加重。尽管迟延的程度不同,导致诉讼迟延的原也是多方面的. 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几乎无 -例外地存在着迟延的问题,迟延

的确可称为诉讼的顽症。严重的诉讼迟延无疑会削弱司法在纠纷解决中的功能. 降低司法在民众中的威信。迟迟难以到来的正义对实力较弱的当事人来说. 与其说是救济.不如说只是一种心里安慰。而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还会干扰正常的秩序和杜会稳定.

4. 解决新型纠纷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型纠纷往往具有专业性强、发生率高、常要迅速解诀.例如劳动争议、消费者纠纷、交通事故处理、保险纠纷、医疗纠纷、以及环境污染等等,而由于诉讼程序本身的局限性. 不可能及时妥善地解决这类纠纷,因此. 现代社会只能把这部分纠纷解决工作从普通法院中分化出来,由其他方式处理。当今世界各国在解决这类纠纷的方式或模式上各有不同. 一些国家采用设立专门法院的方式. 另一些国家则是在普通法院外通过建立非诉讼程序解决这类纠纷。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决定了正的诉讼程序不可能全部承担纠纷解决的使命,无法继续充当纠纷解决的惟一正当权威之角色,ADR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的需要。

5. 程序的复杂性。

程序的复杂性与费用高昂、迟延共为诉讼的旧有弊端和痼疾。程序的复杂导致诉讼成本的高昂. 纠纷解决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也致使诉讼的迟延在所难免,无形中降低了正义的价值;有鉴于此,曾有不少法学家从功利主义原理和当事人的需求角度. 探索推动诉讼程序便利化和常识化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国家亦从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的启动着手,进行了诉讼程序简易化的改革(在这些程序中限制甚至禁止律师代理)。非诉讼程序的利用与这些改革不仅是异曲同工,而且通常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的。如果说诉讼的简易程序是向常识化接近的话. 非诉讼程序的设计最初就是以常识化为宗旨的。

6. 判决结果不符合情理。

审判中使用的法律规范利法律思维往往与社会规范以及常识性思维存在一定差距,判决结果亦常常与当事人的愿望和期待相距甚远。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市场主体更加重视商品交还条件背后的整体的复杂社会关系. 在纠纷发生后,企业为了保证长远的合作关系能够继续、更好地实现长远的利益. 往往倾向干作出一定的让步,达成妥协,而非诉讼序所得到的合乎情理的解决. 较之一次性的、断绝关系的判决. 更适于维持和协调长远的人际关系。

7. 法院难以审理“多极”或复杂的纠纷。

诉讼适合于处理简单关系. 当出现复杂关系时. 法院往往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关系加以处理。在当事人陈述时,法院经常对一些事实采取与本案无关的态度,而只就被分解的关系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判断。

8.诉讼与审判的公开性。

二、非诉讼程序(ADR)与诉讼制度的功能互补

非诉讼程序可以有效地对司法和诉讼补偏救弊. 井具有特殊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着纠纷解决、保障当事人的自治、协调社会关系和提供积极的对话苴等作用. 在这方面. 非诉讼程序的上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相对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

这是ADR 的基本功能,基于此ADR可能从同向和异向、“质”与“量"两方面与诉讼程序并存互动。在法院发生社会功能转移的情况下. ADR将逐步成为纠纷解决的主要角色;在法院无法适应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时. ADR可以分担压力,维护其主导地位度权威,在现行司法机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ADR可以提供一种缓冲机制. 满足特定主体的解决特定纠纷的需求。由于ADR程序旨在减少对抗性,增加和解的机会. 因此较之司法和诉讼在促进社会的安定平和上独具优势,无论是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有序发展,还是对于家庭、邻里,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安定平和的维系。以及促进社会文明道德程度的提高,都具有诉讼所不及的特殊价值。尤其是,由于ADR的结果建立在当事人的合意之上,其履行率远比判快高,由此,又减轻了社会为执行所承坦的风险和成本,增加了安定的因素。

经验证明,在解决纠纷中,许多非诉讼程序甚至能起到优于诉讼程序的作用。虽然. 诉讼的弊端和困境并非都是ADR所能解决的,然而. 非诉讼程序确实具有许多特有的价值. 符合当单人和社会更好地解决纠纷的需要。

非诉讼程序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理念不同于诉讼的价值取向,更适台于特定社会关系、特主体和特定纠纷的解决。在这方面. 现代ADR 的优点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能充分发挥专家在纠纷解决中的有效作用;

(2)以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方式解决纠纷,有利于维护需要长久维系的合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乃至维护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

(3)使当事人友人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参加纠纷的解决;

(4)有利于保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5)当处理新的技术和社会问题时.在法律规范相对滞后的情况下. 能够提供一种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变化的灵活的纠纷解决程序;

(6)允许当事人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规范,如地方惯例、行业习惯和标准等解决纠纷;

(二)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和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成本. 促进实现司法资源和效益的最大化

非坼设程序的优势还在于其程序利益,即成本低、迅速和便利之特点。非诉讼程序可以趋利遇害. 相对迅速、低廉和简便地解决纠纷,使当事入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尤其是在当事人的选择权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和救济的条件下. 非诉讼程序通常是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首选。

此外,非诉讼在节约公共司法资源中的作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司法资源,对非诉讼程序更加注重。

(三)促进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调整方式的形成

随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融合,非诉讼程序作为自主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日益受到重视。非诉讼程序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事人自治的可能性和机会,也促进了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自治、自律功能的发挥。非诉讼程序既是公共权力社会化的结果.又是促进这一进程的动力;民间ADR 的重要作用标志着社

会主体已经从国家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成长起来,开始成为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的

社会力量。

(四)探索新司法模式

非诉讼程序的利用有从非形式主义的角度追求个别性的“符合实际的解决”. 注重事人自身的参与,以及重视实质正义之价值的特征。尽管目前这种改革尚来

完成,这种模式的发展也必将受到种种阻碍,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若干

理念和形式的变化。

(五)通过纠纷解快积累经验. 促进新的规范形成

当社会中出现新的利益冲. 需要重新分配权利义务关系时,往往在既定的法

律规范和计会规范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处理标准。任这种情况下,等待法院通过判决:确立规则固然更具有权威性和正当性. 然而. 一方面. 所需成本(包括

时间和经济成本、道德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向于法官本身并无经验积累. 亦

非该领域的专家或决策者,所作出的判决不但未必符合实际. 甚至有可能出现重

大的政策性失误。同时,过多地通过法官的裁量确立规则,会导致判决的不确定

性增加,不仅不符合效益原则,容易导致司法权的滥用,而且会诱发更多的诉讼。而如果由行政性机关主持的非诉讼程来处理专门性的纠纷. 则不仅可以依靠其

专家优势驾轻就熟地解决纠纷. 而且能够积累经验,形成惯例,并可进而为此

后的决策和立法提供信息和资料。

三、衡量非诉讼程序功能的标准

一般而言,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

(—)纠纷解决的能力

主要指非诉讼程序在纠纷执过程中能否有效地解纷息松。如果通过这种程序. 纠纷未能得到解决,不得不进入诉讼程序的话,必然使纠纷解决的成本增加、效

率降低.因此,一定的成功率是对ADR 的基本要求。这首先涉及纠纷解决机构的

设置,特别是其权威性和人员的配置及其素质. 例如. 作为调解人的个人威望、社会地位、经验和品德等等,都直接决定着成功率的高低。其次. 纠纷解决的效力,即处理结对当事人的约束力或强制性,也是考察 ADR 的一个重要因素。如

果事人可以随意反悔或违背处理结果,而得不到任何制约或制裁,则不仅达不

到息讼的目的,反而会造成缠讼的结果提高调解者的素质和加强效力这两个环节,是提高非诉讼程序纠纷解决能力的关键。

(二)满意程度

指双方当事人对纠纷解决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这是评价非诉讼程序有效性的

另一个标准。即使结果与当事人入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当事人对纠纷解决过程

身仍然可能认同,这种满意包括对纠纷结果的内容和程序的公正件、合理性的认

可。如果这种认可的程度基上是肯定牲的,当事人就有可能接受并履行协议;则,解纷息论的功能就堆以实现。

(三)社会效果

指通过非诉讼程序解决纠纷所面期达到的目的. 即社会期待。这主要是指那些除成本和效率衡量之外的社会效果,如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恢复、共同体的维系. 以及道德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实现等等。

(四)代价

指非诉讼程序在纠纷解决中必须付出成本或产生的负面作用.

第四节非诉讼程序的理论基础

非诉讼程序(ADR)的正当性

非诉讼程序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多元化的利益、纠纷解决需求和价值取向,是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当事人基于权利、利益和效益等合理因素而作出的意思自治和选择权,是其存在的法律依据;当事人的处分权、正当程序和司法审查权,是其合理运作的基本保障。。

(—)权利自治与处分权

(二)通过协商、交易实现公平

在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不十分清晰,特别是面对新的利益冲突和权利义务关系时,由于规则本身的不确定?,以及审判者的个人因素和其他外在条件. 都会使诉讼结果本身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这样. 诉讼及判决对争议的双方同样具有?一点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事人为了避免风险,也存在相当大的协商解次的可能性。

(三)利益协调和互利

现实的纠纷过程中,双方争执的对象是一种利益,但利益的协调并非只能依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才能实现。当代ADR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利益协调论,它强调在纠纷解决中不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 也同时关注对方的利益,不仅仅关注眼前利益,更应该着眼十长近利益,尽可能在协商中寻求双方的互利和双蠃。

(四)基本的程序保障

通过ADR 另辟蹊径. 寻求便利灵活的纠纷解决之路,既是当事人的权利,也是其自由选择的果。

第二章非诉讼程序(ADR)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非诉讼程序(ADR)的几种基本来源

一、传统型非诉讼程序

传统型非诉讼程序,通常是指那些基于本国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成员的传统习惯和法律意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纠纷解决的特点和需求所设计制定的非诉讼程序。因为这种形式往往是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素材,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为理念,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性,故称之为“传统型”,其经典形式是仲裁和调解。

冲裁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诉讼程序,近现代以来,仲裁作为解决商事纠纷的重要手段,在西方社会和国际贸易中倍受重视,并直接发展成为现代ADR的基本组成部分。

日本的调停制度和我国的调解制度都属于传统型非诉讼程序。

(一)日本的调停制度

在德川时代,纠纷主要由当事人之间通过和解解决,但近代以来,法院却严格按照法律解决纠纷,这种做法不符合日本国情和民众要求,需要建立与欧美不同的解决纠纷的方法。1922年,日本创设了第一个调停制度,适用于租地、租房领域。东京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房屋倒塌,由于调停制度能够很快地解决因地震引发的纠纷,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扩大至租佃调停、商事调停、金钱债务临时调停和人事调停等。二战期间,日本制定了战时民事特别法,规定了强制调停制度,在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时,可以由法院强制作出决定,但是,因为这种强制调停制度违反了宪法,二战后便消失了。1951 年,为了统一各种民事调停程序,日本制定了民事调停法,适用于除专属于家事调停范畴的所有民事纠纷,如住宅用土地及房屋纠纷、地租纠纷、农地使用及农业经营纠纷、商事纠纷、矿产危害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以及公害纠纷等。

在日本,民事调停原则上由调停委员会进行,但有时法官也可以单独进行,但是,如果当事人申请由调停委员会进行调停,则必须由调停委员会进行调停。调停委员会由一名主任和两名以上委员组成,主任由地方法院从法官中指定。案件类型不同,调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也不同。民事调停委员由最高法院从持有律师资格、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或者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士中任命,如退休公务员、教师等,任期两年,可以连任,具有外聘法院职员和特别职务国家公务员双重身份。截止2007 年4 月,日本全国共有14009 名民事调停委员,最近,最高法院又任命了很多专业委员,如建筑师、医师等。

(二)中国的民间调解与法院调解

中国的民间调解与法院调解属于性质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前者属于非诉讼程序的范畴,而后者则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种制度。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产生了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如孔子说过“和为

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礼记》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调解作为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对“和谐”“大同”社会的追求,集中反映在“无讼”思想的理想追求上,而“无讼”作为一种官方思维下的社会理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息讼”现象的产生。息讼作为实现无讼理想的手段与方式,又是通过一套调解机制和程序而发挥作用的。

1.传统调解制度的类型

(1)官府调解:又称司法调解或诉讼内调解,是行政长官对民事纠纷和一些轻微刑事案件,以调处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形式,在宋代已较为流行。如《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傅良绍与沈百二争地界”一案经官府调处结论如下“事既到官,惟以道理处断,??然所争之地不过数尺,邻里之间贵乎和睦,若沈百二仍欲借赁,在傅良亦当以睦邻为念。却仰明立文约,小心情告,取无词状申。”一直到明清,调解一直倍受重视。这也是由于调解息讼是考察政绩的重要指标,故地方官吏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解,调解不成时,才予以判决。

(2)官批民调:指官府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认为情节轻微,不值得传讯或认为事关亲族关系,不便公开传讯,有时即令亲族人等加以调处,并将调处结果报告官府。这种官批民调形式,具有半官方性质,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效形式,乡保如调解成功,则请求销案;调解不成,则由官府审讯。

(3)民间调解:这种形式由来久远,具体包括以下三种:乡里调解是指乡老、里正对其一乡、一里所发生的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带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和乡土性,为乡保调解的存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中国古代乡里组织的领袖一般即是基层社会的纠纷调解者。因此乡里调解虽不具有诉讼性质,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自汉代就设立了乡里民事纠纷调解人——啬夫,而且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对双方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得以同样的理由和同一事实重新提起诉讼。宗族调解,是指对于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的纠纷,由族长进行的调处决断。这是民间调解中最普遍适用的一种,这与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法社会是分不开的。邻里亲友调解,是指由邻里亲友中德高望重者对纠纷双方进行调处,解决纷争。

2.近代调解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雏形孕育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农民运动大潮中,当时的农民组织都设有负责调解仲裁的机构,如广东海丰农会的“仲裁部”和湖南农村乡民大会选举组织的“公断处”,都属于这类机构,可视为调解制度的雏形。

调解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过1937年至1941年的初期发展,1941年以后进入了制度化、法律化阶段,各根据地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有关调解的法规条例,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主要特征有:

(1)调解制度是在战争环境中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2)从形式上,调解制度包括民间自行调解、群众团体调解、政府调解和司法调解四类。

前三类属于诉讼外调解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诉讼中的调解,并发展成为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民间自行调解,即“由双方当事人出面,或当事人之亲属书面,邀请地邻亲友货群众团体评议曲直,就事件情节之轻重,提出调解方案,劝导双方息争”。

群众团体调解,即依靠群众团体解决纠纷。

政府调解,即由基层政府主持的调解。

(3)调解的范围,限定于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

(4)调解的原则有三项

一是双方自愿,不许有任何强迫;二是要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照顾民间善良习惯;三是任何人不愿调解或不服从调解,有权径向县司法处或地方法院起诉。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不得以任何组织或留难。

(三)日本的调停与中国调解制度之比较

1.我国调解制度与日本调停制度的产生背景比较

日本的调停制度始于德川时期,广泛应用于二战前后,是为了满足战时迅速解决纠纷的需要,也是明治政府为了法制化建设而移植欧洲法律制度的结果。我国调解制度孕育于国内革命战争,抗战期间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系统。新中国成立后,因法制不健全无法满足社会调整的需要,调解的合意性,注重灵活与变通的特点正好弥补了法制不健全、审判力量不足以及人员素质较低的缺陷,满足了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而沿用至今。我国调解制度和日本法院附设调停制度都建立在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型期间,是为了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缓和传统习惯与现代法制之间的矛盾而创制的一种过渡性纠纷解决机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根据社会成员的传统习惯和法律意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纠纷解决的特点和需要所设计的纠纷解决程序,在实践发展中加以制度化、规范化而成为近现代法制的组成部分,是与近现代法制同时发展而来的。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为理念,而日本的法院附设调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权益之计的特性。

2.我国调解制度与日本调停制度性质定位的比较

日本的调停制度是审判机关处理大量民事纠纷时的一种非诉讼方式,不是一种行使国家司法权的审判方式,其适用的程序也不适用民事诉讼法,而是通过特别的程序法或法院规则——《民事调停法》加以规定。日本的法院附设调停制度属于其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司法辅助制度,实际上是将国家部分司法权有条件地委托给专门的调解机构。我国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理权和结案的方式,法院调解行为是法院的职权行为,具有审理的性质。法院调解的进行虽然需要得到当事人的同意,调解成功依赖双方合意的达成,但是在诉讼过程中由法院主持,法院是调解活动的主体之一,调解是法院的诉讼行为的一种。

3.我国调解制度与日本调停制度价值取向的比较

棚濑孝雄曾把法制化社会中的调解功能分为四种模式:判断型调解、交涉型调解、教化型调解、治疗型调解。其中的判断型调解是在节约费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审判中能解决的结果的一种调解。日本的法院附设调停制度是在现代性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形式上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建立明显是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种规避法律与诉讼的机制,是以传统的形式为现代诉讼所提供的一种辅助与支持。因此,判断型调解是日本法院附设调停制度的主要价值取向。我国的法院调解是基于法律规范体系与司法制度极不完善的情况产生

的,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利用传统资源补充法律空白,另一方面也承担了动员组织教育民众,宣传普及政策法律等各种政治功能。所以教化型调解是我国法院调解的主要价值取向。

4.我国调解制度与日本调停制度程序运作的比较

(1)调解的主持者

日本《民事调停法》规定,主持调停的组织是调停委员会,通常由一名法官(担任调停委员会主任)和2 名民间选出的调停委员组成。调停委员主要从以下三类人中选出:具有律师资格的人;对解决民事和家事争端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40 - 70 岁的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较好人品的人。调停委员任期2 年,可以连任。由于我国实行调审合一的模式,法官兼具审判者和调解者双重身份,我国法院调解的主持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民事诉讼法第86 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

(2)调解的开始

日本法院附设调停制度中调停程序通常是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受诉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依职权停止民事诉讼程序,交给调停机关调停。此外,日本调停制度中还存在着一种强制调停制度,适用该种制度的纠纷主要是以下几类:1)纠纷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只是需要对利益关系做微妙调整;2)立法尚未做调整或国家不宜通过立法介入的领域;3)具体特定的案情更适合采取调解的方法来处理等。我国法院调解既可以依当事人申请调解而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开始。调解适用于诉讼程序的各个阶段,只要双方同意,在作出判决前可随时转入调解。

(3)调解的进行

日本法院调停的进行坚持不公开原则,并把调解的不公开作为区别于诉讼的优点。日本调停在法院的调停室内不公开进行,以双方当事人为主,调停委员从中斡旋,缩小差距,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或在进行调停没有达成协议希望的情况下,法院认为适当时,根据组成该调停委员的民事调停委员的意见,权衡案情,在不违反双方当事人所申请的旨意的限度内,以职权作为解决案件的决定。我国法院调解的进行坚持开庭审理的方式与步骤,调解过程中可邀请有关单位与个人协助调解。法院调解贯彻公开审理原则,同时也要坚持开庭审理。法官进行调解时应当首先查明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然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分清是非与责任,在此基础上对双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做双方思想工作,引导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达成调解协议。

(4)调解程序的终结

调解程序的终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调解成功,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一种是调解失败,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在调解成功的情况下,日本调停法规定,当事人在调停中达成合意后,记入调停笔录,与诉讼上和解具有同等效力。如果是受诉法院依职权将案件交付调停的情况,调停成立则视为撤诉。而在我国,如果双方达成协议后,法院应根据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或将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记入审判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调解书需送达双方当事人经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已生效的调解书合调解笔录与生效判决书具有同样法律效力,当事人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时才可以申请再审。在调解不成功的情况下,日本调停法规定,当调停委员会认为当事人之间没有达成协议的希望或达成协议不合适时,根据调停委员的意见对双方进行衡平,在双方所申请的旨意的限度内,以职权作出解决案件

的替代调停决定,对此决定当事人可在两周内提出异议,若逾期未提出异议则产生具有审判上和解的效力。同时规定若未作出决定或提出异议而失去效力,终结调停程序时,申请人自接到其通知之日起两周内提起调停标的的诉讼的,视为其诉讼从申请调停时开始提起。

二、现代型ADR----以美国为中心

所谓现代型ADR是指那些与传统无直接关系、基于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产生发展而来的非诉讼程序。西方国家在ADR的利用和发展方面有着相似的趋势,但所走过的道路和采用方式却各不相同。由于美国是ADR的发源地和“试验田”,因此以美国为例,概括描述现代ADR的发展过程。

1.美国现代ADR的发展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就出现了仲裁制度,早先仲裁是主要的ADR 形式,导致发展到以后有两种ADR:传统的ADR(仲裁为主),非传统的ADR(调解和小审判等)。在国际上, 1961 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ADR。在美国, 60 年代兴起的ADR 是由美国当时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民事审判改革两股潮流汇合而成。当时法院积案严重,安排听证要几个月,一个案件的诉讼解决可能要几年,诉讼费用相应增加。因此,商人、社团和贵司企业纷纷转向ADR,寻求非讼处理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的替代。人们从实践中体会到ADR 的优点主要是:避免诉讼延长,节约时间; 收费低,节约开支; 协调和谐,改善客户关系; 不公开审理,利于保护商业秘密; 私人社团进入争议解决,更具民间性的优点;同时促进司法改革,法院吸纳ADR。与此相适应的,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ADR 组织。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律师协会建立解决争议替代方法的专门委员会。此后,各州、地区、各行业和全国范围内都组建各种调解中心与ADR 中心。美国司法ADR 的地位第一次被正式承认是1983 年对《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 条的修改,修改后的第16 条要求法官考虑运用“司法外程序”解决纠纷的可能性。根据这一规定,联邦法院在随后的几年里尝试运用了最初的司法ADR 程序。1998年的ADR 法是目前为止有关司法ADR 立法的最重要成果,该法确认了ADR 的含义、法律地位和管辖等问题,但重点还在于授权每一个联邦地区法院执行ADR 程序,鼓励各法院通过地方规则创造和利用ADR 程序。

2.美国ADR 机制的模式

(1)附设在法院的ADR

ADR 原来指民间解决纠纷的方法,与在法院进行的诉讼无关。但是近几年来美国一些州法院在法院内附设仲裁和调停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实际上是把ADR 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环,这种ADR 叫附设在法院的ADR。附设在法院的ADR 虽然是诉讼程序的一环,但按照以法院判决来解决纠纷的传统方法来看,ADR 仍然被视为诉讼外的即不经过判决解决纠纷的程序。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四种:第一,法院附设调解。这是指当事人之间运用协商的方式,在中立第三人(调解人)的帮助下达成和解的纠纷解决方式。法院附设调解可以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类型,这是它与传统调解方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当然这种“强制性”和“自愿性”仅仅是描述案件如何进入调解程序,而不是用来描述在调解程序中所发生的或达成的结果的类型。根据1996 年联邦司法中心和公共资源中心对联邦法院的调查,调解是最普遍的法院附设ADR 的形式。在1996 年,超过一半的联邦地区法院提供调解服务,或者与一个法院外的ADR 服务提供者

联合进行。第二,法院附设仲裁。传统的仲裁是根据当事人的合意,将争议提交给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进行裁决的纠纷解决方式。近现代以来,仲裁的适用条件突破了合意(即仲裁契约)的限制,建立了许多强制性的法定仲裁形式,如劳动争议仲裁,法院附设仲裁,消费者纠纷的仲裁等。当事人参加法院附设仲裁是出于法院的强制或建议,这就决定了这种仲裁裁决只能是非约束性的。根据1998 年ADR 法的规定,仲裁人作出裁决后30 天内当事人都可以拒绝裁决并要求重新审理,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诉讼将回复到被提交仲裁以前的状态。此外,在诸种ADR 形式中法院附设仲裁是最接近于审判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不在于促进当事人的和解或提供建议性的裁决,而是法院用来在审理之前分流案件,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途径。第三,法院附设调解----仲裁。顾名思义,“调解----仲裁”方式是将调解与仲裁结合在一起。其具体操作程序是:首先,调解员努力缩小双方差距,并促进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双方互不让步,就进入仲裁程序,以得到一个最终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 仲裁员可由原来的调解员担任,也可另聘一名新的仲裁员。第四,早期中立评估程序。它是在ADR 中利用率最低的一种。在与案件内容有关的领域具有专门知识的评估人面前,双方当事人提出事实上和法律上的主张。评估人经研究后,表述其意见。

( 2)民间的ADR

美国民间的ADR 主要有仲裁和调停两种。仲裁是双方当事人以仲裁协议委托美国全国性的民间仲裁组织----即美国仲裁协会解决纠纷的民间ADR。因学者们对美国传统仲裁研究比较深入,实践中做法也很成熟,因此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调停是指富有经验的第三人居中说和、协助当事人达成和解,从而解决纠纷。据统计,美国的调停率很高,人身伤害案件95% 通过调停解决。除仲裁和调停以外,美国的民间ADR 还有多种形式,例如退休法官收取一定费用后审理当事人纠纷并作出裁决等等。总之,美国的ADR 程序名目繁多,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美国提交诉讼的案件只有5%真正走到审判程序,其余95% 在审判程序前就被解决了。因此美国的ADR 对于快速、低廉、友好解决纷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非诉讼程序

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非诉讼程序,与西方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但其功能和性质则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是现代非诉讼程序的另一个起源。今天,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质大多已经改变,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上了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因此,原有的非诉讼程序在原理上和形式上、乃至效用上都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出现否定其作用的意见也是不足为怪的。但在这些国家,由于原有的非诉讼程序机制在功能上与现代ADR 有可兼容之处,经过推陈出新的改革,其中一部分完全有可能转化为现代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

(一)非诉讼程序的主要形式

1.自治性、教育性的纠纷解决方式。

2.行政性、经济管理性的纠纷解决方式。

(二)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非诉讼程序比较

1.相同之处。

(1)二者在解决纠纷中的功能、地位基本相同,即教育群众,通过群众自治解决内部纠纷,减少诉讼等。

(2)二者在运作的组织形式和发动群众参与的方式上相近,即建立某种专门性的群众性纠纷解决机构,在基层社区开展活动。

(3)纠纷解决的基本原则基本相同,都是强调合法性(法制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直到,并具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功能。

(4)在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纠纷中采用的方式和体制基本相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合同仲裁制度,主要是仿照苏联、东欧国家的体制建立的。

(5)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与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在教育群众、民众参与等方面有相同的功能,形成互补机制。

2.不同之处

(1)苏联、东欧国家一向注重以法律作为调整和组织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基本的法律规范比较健全,并且法制原则基本上是贯彻始终的,因此,同志审判会等组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轻视或取代法的作用,法律作为社会主体的行为规范是明确的和必须遵循的。而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调解制度是在法律体系始终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作为纠纷解决的主要机制和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全面替代法律调整之作用。因此,二者显示出一种法律传统或文化上的不同。

(2)苏联、东欧国家的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与方式与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有明确的分工,法院调解并未形成特定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法院对于民事纠纷的解决基本是根据实体法规范依法裁判。而中国的法院调解,一方面,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补充法律空白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在法律规范逐步健全的情况下依然作为诉讼程序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

(3)苏联、东欧国家主要是实行计划经济,仲裁等纠纷解决方式实际上属于行政性程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失去其存在意义,因此,这些纠纷解决方式必须完成一种功能和性质上的转变。当前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往专门用于处理经济纠纷的行政性程序已经被重构为现代型仲裁或纳入司法管辖的范围,基本上完成了转型过程。目前需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节现代社会非诉讼程序(ADR)的发展

一、非诉讼程序(ADR)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自治与多元化程度

非诉讼程序的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自治化程度和社会对自治性纠纷解决方式的认同,这种认同既可能是源于社会组织化和制度化成都的低下,也可能使基于某种价值观;既可能通过权力和权威自上而下推行,也可能是出于社会主体的传统偏好。

以中国古代为例,主观上有国家和传统道德的宣传引导,客观上由于民事法

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范文

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范文 想找一些关于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的模版吗?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的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欢迎大家阅读。 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范本(一) 委托人: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___,现住址: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受委托人: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委托人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纠纷一案,依法委托受委托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代理权限为: 1、一般代理; 2、全权代理(代为承认、变更、放弃诉讼请求、代为参与调解、提起上诉、代领法律文书等) 代理期限: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委托人: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范本(二) 委托人: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受委托人: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 委托事项:委托人现委托以上受委托人,在我(单位)与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纠纷一案中(____审),作为我方调解/诉讼/仲裁的代理人。 代理权限:1、授予一般代理。 2、特别授权:包括可代为承认、变更、放弃诉讼/仲裁请求,进行和解或者提起反诉、上诉、申请复议、签收调解书、判决书等权利。 代理期限:从授权之日起,至本案调解/判决/仲裁终结之日止。 委托人: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民事诉讼代理人委托书范本(三) 委托人:__________,姓别:_____,年龄:_____,住

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民事诉讼代理制度

律师事务所律师担任民事 诉讼代理制度 一、工作总则 1.律师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其职责是: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参加诉讼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2.律师担任民事诉讼代理人,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秉公办案,仗义执言。 二、收案 1.收案应具备以下条件 委托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 有明确的被告,详尽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本案属于人民法院管辖; 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外国公民及居住在国外的华侨委托律师担任其诉讼代理人的,应有合法证明。2.收案程序 承办律师,应及时与委托人面谈,掌握案件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收案登记,办理有关手续。 3.收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民事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协议发生法律效力后,只有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已经决定再审的案件,律师事务所才能接受当事人的委托; 在当事人没有委托代理人时,可以由本所视情况指派两名律师承办; 代办承认部分或全部诉讼请求; 代为放弃、变更或增加诉讼请求;代为和解;

代为反诉; 代为提出或申请撤回上诉。 律师事务所在与当事人订立委托代理合同时,除接受大凡代理外,还可根据详尽情况,接受特别授权代理中一项或全项。 4.委托人为法人的,双方所签委托代理合同还须由代表签字或盖章,并加盖法人单位印章。三、订立委托代理合同 1.收案后由承办律师以律师事务所名义,与委托人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合同一式两份,一份由委托人保存,一份由承办律师附卷。 2.代理权限是确定律师代理委托人参加民事诉讼活动范围,检验代理行为是否有用的基本依据。因此,双方在订立委托代理合同时,必须对代理权限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不应笼统地填写含义不明的“全权代理”、“大凡代理”或“诉讼代理”。 3.代理权限有大凡代理和特别授权代理两种。 大凡代理是根据委托人授权,只能代理当事人行使其大凡民事诉讼权利的代理,包括下列内容: 代为起诉、应诉; 代理申请诉讼保全或证据保全; 申请回避,向法庭提供证据,询问证人、鉴定人和勘验人,要求从头鉴定调查或勘验请求调解,发表代理意见; 申请执行; 双方商定的其他可以代理的事项。 特别授权代理是根据委托人授权,在代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同时,又可处理委托人的民事实体权利的代理。包括下列内容:代为承认部分或全部诉讼请求;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编号:YB-HT-013694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 Non litigation legal affairs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文档中文字均可自行修改 编订:YunBo Network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___________(甲方)因___________事由,委托___________(乙方)的律师代理,经双方协商,订立下列协议,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接受甲方委托,指派___________律师作为甲方的代理人。 第二条根据双方的约定,乙方的代理事项及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甲方必须及时、真实、详尽地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全部文件和背景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为乙方提供办公条件和其他便利条件。 第四条乙方必须认真、负责地为甲方提供代理权限范围内

的法律服务,并为甲方保守秘密。 第五条根据律师收费标准,双方约定,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_____________元,支付方式:_____________,支付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律师从事与甲方业务有关的活动而发生的鉴定、翻译、资料、差旅等费用,由甲方支付。 第七条甲、乙双方如终止委托关系,涉及律师费用结算事宜,应依《律师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解决。 第八条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条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约定。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

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总政司法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贯彻实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有关法律援助的规定,加强和规范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对2005年9月28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进行了修改。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二〇一三年二月四日 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结合法律援助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申请法律援助: (一)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一级或者二级智力残疾的; (二)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四)案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第三条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可以向办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第四条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按案件受理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告知其如果符合本规定第二条规定,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告知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并告知其如果经济困难,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自决定再审之日起3日内履行相关告知职责。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合同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合同 [200 ]佛非诉字第号 甲方(委托方): 乙方(受托方):律师事务所 甲方因的需要,委托乙方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经充分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供共同遵守。 一、甲方委托的具体事项详述如下: 1、 2、 3、 4、 5、 6、 二、乙方接受委托并应甲方的要求,指派律师提供本合同项下的法律服务。 三、乙方承办律师应当客观地告知委托人拟委托事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四、甲方应保证委托的事项合法并对乙方的工作成果用于合法目的。 甲方对乙方交付的工作成果只能用语本合同约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未经乙方许可不得将该成果泄露给与本案范围和目的无关的其他第三人。 五、甲方须向乙方提供有关的证据材料,对乙方的询问、了解作客观的陈述。乙方接受委托后,发现甲方提供虚假证据时,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交真实的证据,并对虚假陈述作真实澄清。甲方拒绝的,乙方有权终止履行本合同,所收律师费不予退还。

六、乙方履行本合同中若需向第三方表明乙方与甲方的代理关系,甲方应对乙方进行协助,如签署有关协议、法律文书、证实委托关系等。 七、乙方应遵守诚信原则,在授权委托范围内依法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如乙方故意损害甲方合法权益的,甲方可终止委托。 八、乙方指派的律师因故中途不能执行职务的,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并在甲方同意后负责另行指派律师接替。 九、乙方应对甲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背景资料以及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所接触、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 十、乙方以下列方式向甲方交付完成委托事项的工作成果(供选择,可选择一项或多项): 1、专项咨询意见; 2、调查获取的证据; 3、法律意见书; 4、法律建议书; 5、律师见证书; 6、法律可行性分析报告; 7、其它: 十一、甲方随时可向乙方了解委托事务处理的进展情况,确有必要的,乙方应甲方要求可出具阶段进展报告。 十二、差旅费及第三人收取的有关费用的处理: 〈一〉乙方办理委托事务过程中所需差旅费按以下第种方式处理:(供选择) 1、已包含在律师服务费中,甲方不再另行支付; 2、双方协商差旅费用概算为元,甲方在本合同签订后 日内预付;待本合同委托事项办结后,由乙方向甲方提交费用

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

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 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的范围有以下几点: (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7、请求给予工伤待遇的; 8、请求因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的; 9、主张因家庭暴力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二)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2、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第一、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请求国家赔偿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 第二、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三)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第三、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如果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申请条件同上【援助的范围第13条】 刑事法律援助的解决意义概述

【2018-2019】关于民事诉讼中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的考量-精选word文档 (5页)

【2018-2019】关于民事诉讼中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的考量-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关于民事诉讼中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的考量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法律制度越来越规范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大部分的民事诉讼当事人由于自身对法律事务不是很熟悉,往往会通过委托律师做代理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律师在民事诉讼中办理的业务主要有: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在这些诉讼业务中,收集、提供证据是律师所有诉讼业务的核心,因为在以以事实为依据的民事诉讼中,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是诉讼胜败的关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民事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主要是靠证据来证明各自的主张,进而获得法律的支持,如果缺乏证据则必然导致败诉的法律后果。 二、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的现状 (一)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权的概述 那么,律师调查取证权的法律依据来源于哪里?201X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受委托的律师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在这一规定中,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分为两种:一种是律师自行调查取证,另外一种是律师申请调查取证。 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是指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律师根据案件需要自行向当事人或与案件有关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调查取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范围与律师的代理身份有关,一般来说,民事诉讼中律师作为原告的代理人时,其调查取证的范围比较广泛,因为根据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律师代理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必须具备完整的能够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链条才可能被法院立案,所以原告方律师的调查取证范围就必然比较广泛:当律师作为被告的代理人时,其在诉讼攻守关系中处于守的位置,主要是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提供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质证,进而提出答辩意见,通常这种情况下律师的调查取证范围相对小一些。

律师从事非诉讼法律业务应注意的事项

律师从事非诉讼法律业务应注意的事项 一、律师的非诉讼法律业务状况 (一)律师的诉讼与非诉讼业务 诉讼业务是律师的传统业务,是律师的看家本领,但是,随着我国律师人数的增加和普法宣传,法律知识越来越普及,传统诉讼业务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非诉讼法律业务从广义上讲,指律师办理一切不涉及诉讼的法律服务事项,包括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参与商务谈判等。目前,非诉业务的收入在发达国家一般占到律师事务所收入的60%至70%,但在我国,非诉讼法律服务的收入仅占律师事务所收入的三分之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非诉讼法律业务的种类及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有一些非诉讼业务已经很成熟,一些正在逐渐开发,还有更多的服务业务尚待开发。非诉讼法律服务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法律服务需求,就会有律师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我国的律师制度从七十年代末恢复以来,非诉法律业务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基于八十年代初我国对外开放,大量外商在中国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引发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发展,比如以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为代表的涉外专业律师事务所;二是基于八十年代末我国基本建设和房地产业务发展而引发的房地产法律服务的发展,比如以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为代表的房地产专业律师事务所;三是基于九十年代初我国建立资本市场而引发的大量公司证券法律服务的发展,比如以北京大成、中银律师事务所等。 除了上述几个发展得比较好的非诉讼业务外,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从事国际贸易、反倾销等方面的律师业务也得了极大的发展。 (三)非诉讼法律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

律师的非诉讼法律服务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今后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主要表现在: 1、行政体制的改革,有很多的行政机关让渡的机会由中介机构来完成;例如律师和证券法律业务等。 2、加入WTO后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法人和其他经济主体有了更多的法律意识;例如房地产业务等。 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法制经济要求许多的市场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例如商务谈判业务等。 二、律师从事非诉讼法律业务应具备的条件 与任何一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一样,一个好的非诉讼律师,也、需要德才兼备。 (一)德的有关内涵 1、诚实守信,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一个好的律师,首先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是指对当事人委托的事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能做完一定要给当事人讲清楚。一个业务,对律师来讲可能意味着几百块或者几块钱的收入,但对于客户可能就要影响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因此一定要慎重对待。所谓守信是指对当事人的承诺一定要完成,绝不能失信。 2、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意识。传统的诉讼业务由于流程明确,一般一名律师即可办理。但每一项非诉讼法律服务都有自己的特点,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很多,一个律师是很难独立办理的,需要律师的协作和配合。因此,做好非诉讼法律业务,一定要有合作精神。 3、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一是指对当事人委托的事项要按自己的能力决定是否接受委托,二是在处理当事人委托的事项时,一定要按照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完成法律业务。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完整版

编号:TQC/K822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 合同完整版 In the case of dispute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rtners should be protected.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ing the contract, dispute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arbitration. This paper is the main basis for restoring the cooperation scene. 【适用合作签约/约束责任/违约追究/维护权益等场景】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协议资料适合用于需解决双方争议的场景下,维护合作方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一旦发生争议,将争议提交仲裁或者诉讼,本文书即成为复原合作场景的主要依据。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_____(甲方)因_____事由,委托_____(乙方)的律师代理,经双方协商,订立下列协议,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接受甲方委托,指派 _____律师作为甲方的代理人。 第二条根据双方的约定,乙方的代理事项及权限为:_______ 第三条甲方必须及时、真实、详尽地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全部文件和背景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为乙方提供

可以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情况

可以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情况 可以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情况除了刑诉法第34条的规定以外,《法律援助条例》第11条也对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作了规定,刑事诉讼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的; (2)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可以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援助条例》第12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 相关阅读: 法律援助的重要意义

法律援助在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权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战略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第二,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 第三,法律援助有助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法律援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法律援助的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公民有下列事项,没有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 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7、因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8、因家庭暴力、虐待、重婚等,受害人要求离婚及人身损害

民事诉讼代理授权委托书模板

民事诉讼代理授权委托书模板 就中关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清理工作组(以下简称“中关村证券清理组”)个人债权人申报登记债权的事宜,委托人对受托人授权如下: 委托人: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委托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托人在授权范围内仅写“全权代理”的,人民法院一般认为委托代理人只有一般委托代理权限,而无权代委托人处理实体问题; 最后对于当事人的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的权利,必须在全权委托之外,进行明确的特别授权。即对上述权利的授予必须在授权委托书中一一列举写明。否则法院将按无此授权处理。如委托代理听证程序,则可根据听证工作的具体特点授权给律师。为了稳妥起见,也可先授予部分权利,以后随着工作的进展根据需要再行授权也行。但一般情况下,委托授权能列举的则列举,而且用语曝量准确,无歧义,以便于操作,减少纠纷。

说明:个人代理查询的需出示委托人和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并提供委托人和代理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各一份。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委托上列受委托人在我与________因________纠纷一案中,作为我的________诉讼代理人。 代理人________ 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理人________ 的代理权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刑事,有关刑法的,在刑事调查中,任何违犯法规的标记已被消除;应受刑罚、处罚或惩罚的。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刑事代理授权委托书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委托人:_________(签名) 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委托权限:参与调解和签署和解协议;参加法庭开庭;调查、提交有关证据;代书和代收法律文书;代为承认和放弃诉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实用版

YF-ED-J200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 合同实用版 An Agreement Between Civil Subjects To Establish, Change And Terminate Civil Legal Relations. Please Sign After Consensus, So As To Solve And Prevent Disputes And Realize Common Interes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实 用版 提示:该合同文档适合使用于民事主体之间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请经过一致协商再签订,从而达到解决和预防纠纷实现共同利益的效果。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非诉讼法律事务委托代理合同 ___________(甲方)因___________事 由,委托___________(乙方)的律师代理,经 双方协商,订立下列协议,共同遵守。 第一条乙方接受甲方委托,指派 ___________律师作为甲方的代理人。 第二条根据双方的约定,乙方的代理事 项及权限为: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甲方必须及时、真实、详尽地向

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全部文件和背景材料,并根据实际需要为乙方提供办公条件和其他便利条件。 第四条乙方必须认真、负责地为甲方提供代理权限范围内的法律服务,并为甲方保守秘密。 第五条根据律师收费标准,双方约定,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_____________元,支付方式:_____________,支付时间为: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律师从事与甲方业务有关的活动而发生的鉴定、翻译、资料、差旅等费用,由甲方支付。 第七条甲、乙双方如终止委托关系,涉及律师费用结算事宜,应依《律师服务收费管

律师代理民事诉讼案件的常见风险

律师代理民事诉讼案件的 常见风险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律师代理民事诉讼案件的常见风险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某家律师事务所两名律师因在办理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中,向银行出具内容失实的法律意见书,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要求追究两位律师的刑事责任,引起各界特别是律师界的广泛关注。律师作刑事案件有风险、作非诉讼案件出具法律意见书也有风险,作民事诉讼案件是否有风险呢有,只是责任形式有所不同。有人以为民事诉讼案件由法院出判决、风险完全有当事人承担,实则不然,如果律师在代理民事诉讼案件中把握不当,也会险象环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律师由于缺乏执业技能和经验不足带来的风险。西方有句谚语“不要让正义因缺乏法律学识和法庭技巧而败诉”,可见,执业技能对律师执业至关重要。有些律师由于未能注意执业技能的学习和积累,在诉讼代理中可能会犯以下错误: 1、写起诉状时过于随意。在相关情况和证据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仅凭委托人的叙述就提笔写就起诉状并交到法院,还美其名曰:提高工作效率。却忘记匆忙随意写就的起诉状有可能对案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无法弥补在诉状中的漏洞,无法去掉对自己不利的自认。比如被告诉讼主体选择不当,起诉可能被法院驳回;没有全盘考虑自己的权益,待法院判决后才发现在诉讼请求中漏掉

应保护的某项利益,重新起诉,法院则会以一事不再理为由不予立案受理。 2、对委托人提供的证据,没有要求提供原件并仔细阅读,只依赖于复印件和委托人的叙述,以为证据原件在开庭时再提供不迟。事实上,一份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包括几个方面:内容、形式和来源等。委托人对证据的叙述往往侧重在内容,其他方面谈及较少,如果代理律师没有全面审查证据原件,很有可能对案件的事实判断失误,给以后的诉讼造成被动。有两个典型案例能充分说明证据形式(完整性)的重要性。某原告借款给被告,被告用一张16开(与A4相差无几)的纸,写下借据,由于所写内容不多,被告所写文字只占用了该纸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为空白,原告当时就将该借据折叠起来保管。后原告多次持借据向被告索要欠款,未果。原告一纸诉状将被告告上法庭,当原告信心十足地走向法庭质证时,问题出现了,由于原告多次翻动使用借据,加上借据纸张不好,该借据已从中间断开,且下半页丢失,最终法院以原告证据不足为由判原告败诉。另一案件与上述案件相似,原告将借据的右下角邮票大小的一块弄掉,但丝毫未损及借据内容,原告也被法院判为败诉。如果只凭原告的叙述和复印件是看不到证据毁损部分的,也就不能发现证据的瑕疵,进而搜集其他证据予以弥补。

律师非诉讼业务基本技能

律师非诉讼业务基本技能 律师非诉讼业务是指律师接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委托,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与法院和仲裁委员会发生司法意义上的联系,直接为委托人办理某种法律事务的业务活动。律师的业务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诉讼的特点是有一个独立于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对纠纷做出具有强制意义的裁决,这个第三人是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而非诉讼是相对于诉讼而言的,所以非诉讼中没有法院或仲裁委员会的介入。 律师作好非诉讼业务要具备以下基本的条件: 1、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意识 传统的诉讼业务由于流程明确,一般一名律师即可办理。但每一项非诉讼法律服务都有自己的特点,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和其他知识很多,一个律师是很难独立办理的,需要律师的协作和配合。因此,做好非诉讼法律业务,一定要有合作精神。 2、实事求是的办事原则 这是指对当事人委托的事项要按自己的能力决定是否接受委托,接受委托后,在处理当事人委托的事项时,一定要按照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完成法律业务。不要凭当事人的喜好提供律师意见。以当事人的商业目标为转移,并不是说要不顾客户的要求是否合法,完全按当事人的意见去做。操作方式上可以灵活,但原则问题是绝对不能有变更的。 3、较好的合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非诉讼业务涉及到与多种客户打交道,对一个客户也往往涉及到与客户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因此,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将大大影响律师业务的开展。 4、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学习能力 非诉讼法律服务涉及到的知识很多,除了要求律师知识结构复杂,贯通各部门法律外,一般还要拥有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财务、税务等。另外,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知识。因为这些关系到律师提供的交易方案是否合法、是

非诉讼代理合同标准样本

合同编号:WU-PO-290-43 非诉讼代理合同标准样本 In Order T 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ach Party, The Cooperative Parties Reach An Agreement Through Common Consultation And Fix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Party,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stricting All Parties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非诉讼代理合同标准样本 使用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协作的当事人为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经过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把各方所承担的责任固定下来,从而实现制约各方的效果。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甲方:_______________(委托人) 乙方:__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受托人) 甲方因与_____公司因________________事由,委托乙方律师代理,经双方协商,订立下列条款,共同遵守执行: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_________为甲方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人。如乙方指派律师因故不能办理委托事项时,甲方同意乙方指派其他律师接替。 二、甲方委托乙方代理事项是: 1.以甲方的名义参与甲方与__有限公司有关合作参股问题的谈判;

律师处理民事案件的工作方式与具体步骤

成都精英律师团都燕果律师律师处理民事案件的工作方式与具体步骤 一、审查收案,具体步骤为: 1、了解案件法院是否已受理,即案件是否已经进入诉讼程序。 对于法院已经受理的,应对案件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案由,初步形成自己 的处理意见,并同委托人商定签订委托代理事宜。 对于当事人尚未起诉的,应审查案件是否具有可诉性,即是否符合民诉法 第108条规定的起诉条件。对符合该条规定的,可以考虑是否接受当事人委托;对不具备起诉条件的,可告知当事人缘由,并建议当事人通过其他非诉途径解 决纠纷。 2、了解案件是否为法院主管和管辖范围。即案件是否属于《民诉证据规定》中所确定的案由,且当事人准备起诉的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结合《民事诉讼法》和司法实践,处理意见为: (1)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告知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比如对工商部门吊销执照的处罚不服的,应提起行政诉讼。 (2)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当事人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如军转干部落实政策的。 (3)对合同纠纷,双方当事人已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告知当事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4)对判决、裁定已生效的案件,当事人又起诉的,告知按申诉处理。 (5)对于劳动争议引起的纠纷,告知先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3.审查委托人的诉讼请求、证据材料是否充分合理,即是否于法有据、证 据是否充分、是否有胜诉的可能。 4、审查案件是否有法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或丧失胜诉权等情形。如有此类情况,则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并建议当事人暂缓起诉或不起诉。从民事诉讼 法和司法解释来看,这类情形主要有:

(1)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告知当事人在6个月内不能重新起诉; (2)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并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建议当事人不要起诉; (3)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1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告知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4)对于委托人的诉讼请求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应拒绝接受委托。 二、律师接受当事人委托,告知可能的诉讼风险。表现在: 1、经过案件初步审查后,认为可以受案的,应与当事人订立委托合同,以确认委托关系。 2、要求当事人签署授权委托书,以确定代理权限。 授权委托书应当一式三份,委托人保留一份、委托人提交人民法院一份, 律师事务所保留一份。在授权委托书签署后,如果当事人所赋代理权限变更或解除,当事人应当及时以书面方式告知人民法院,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对方当事人。 3、告知当事人可能的诉讼风险,如诉讼风险,申请评估、鉴定的风险,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风险,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出庭或中途退出法庭的风险, 一方没有财产的诉讼风险或无足够财产提供执行等执行风险。 三、准备起诉或应诉。律师接受委托后,应对案件事实进行深入了解,并 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主要事项有: 1、与委托人交谈,并仔细听取委托人对案情的叙述。同时制作谈话笔录,记录重点,并请委托人确认无误后签字。 2、到法院查阅案件相关材料。如原告的起诉状、被告的答辩状、双方的举证材料及证据清单,法院调查或鉴定而来的证据。当然,律师在阅卷时应注意 一下几点: (1)用心注意围绕诉讼请求、诉讼主张的证据事实,发现案件的焦点和双方争议的关键所在; (2)审查双方证据三性,即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非诉讼法律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非诉讼法律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公司非诉讼法律业务管理体制,规范公司非诉讼法律业务运作程序,保障公司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维护公司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开展业务的风险,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诉讼法律业务,是指公司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需要法律支持和服务的除诉讼案件以外的各类事务。具体包括法律性文件管理、审查起草,提供法律意见、时效管理及解答法律咨询问题等。 第三条公司合规风控部/合同审核部(以下简称合规风控部)的合规风控人员负责并办理非诉讼法律业务。 第四条公司非诉讼法律业务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第二章合规风控人员岗位职责 第五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起草、完善公司法律管理规章制度。 第六条审查、起草公司各类法律性文件;法律性文件定稿管理。 第七条根据公司其他部门开展业务的需要,对办理的业务提出相应的法律意见或建议,并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 第八条审核、督促各部门办理时效。 第九条搜集、研究法律法规及规章,解答公司员工的法律咨询问题,提供法律参考意见。 第十条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水平。 第三章法律性文件的管理 第一节法律性文件的审查 第十一条法律性文件是指在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开展过程中,以公司名义对外出具、接受或签署的能产生法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协议)、从合同、证明、信函、承诺及其他相关性文件等。 第十二条公司在法律性文件的管理过程中关注以下风险: (一)未签订书面法律性文件、未经授权对外出具或订立法律性文件、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文件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公司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法律性文件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公司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三)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公司利益、信誉和形象。

民事诉讼原告代理词

民事诉讼原告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我接受原告段某某的委托作为其委托代理人参与本案诉讼,庭审前我们认真核实相关证据、查找法律根据,通过今天的法庭调查,对本案的事实有了清楚了解,现结合事实和法律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一、被告欠原告工程款58446.92元的事实清楚,原告要求被告给付工程款 自2010年起被告业之峰公司及其扬州分公司曾在花样年华等小区承接多起房屋装修工程,并将之转包给原告施工,但工程款一直拖欠,截至目前尚欠原告装修款58446.92元,由原告提供的原告与业之峰公司工程结算表、业之峰公司扬州分公司的结算凭证等证据可以证明,被告欠原告工程款的事实。因此被告业之峰公司负有清偿义务,原告要求被告给付工程款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应该予以支持。 二、被告李某某、李某女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事实成立,严重损害了原告(债权人)的利益,二人应对该笔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首先,业之峰公司设立合法有效,依法取得独立的法人人格,由原告提供的业之峰公司工商登记查询表可以证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业之峰公司理应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而从原告方提供的现金会计沈阳的证言、业之峰扬州分公司建行和农行账户对账单、原告本人和强贵明等人的结算单等证据可以证明业之峰公司有营业收入,这些理应独属于公司的收入(财产)却被公司股东李某女、李某某采用收不入账的方法据为他们个人所有或转入关联公司(李某某任法定代表人的江苏远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账户,导致业之峰公司成了个空壳公司。空壳化的公司实际上受到股东李某某、李某女的控制,此时,公司就无法做出自己的意思表示,股东便会代替公司作出表示,往往强迫公司实施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从中谋取私人利益。由原告提供的业之峰扬州分公司建行帐户和农行账户的对账单,显示业之峰公司分公司在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基本无营业收入,以及业之峰代理人张木洋的调查笔录,主要内容为业之峰账册在李某女处可以证明,李某女、李某某掏空公司,混同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逃避债务。滥用了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最后,从业之峰公司的各个运行机关来看,公司的营业收入由于股东的原因不入公司账户,公司各个机构部门肯定也就无法正常运行,不能履行好各自的职能了,整个公司三大机关运行秩序混乱,公司自然也就不能对债权人承担义务,侵犯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公司股东李某某、李某女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地位和有限责任,

法律援助刑事指派民事指派内容

法律援助刑事指派民事指派内容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1、刑事案件中存在侦查、审查起诉、公诉三个阶段,诉讼阶段又分一审、二审两个审判级别,根据《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从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即可委托辩护人参与诉讼,被害人也可以委托代理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我们在申请法律援助后如果符合法律援助的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就会负责对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统一指派,下达法律援助指派书通知书,根据事件可以分为法律援助刑事指派和民事指派,那么具体指派有那些要求呢,小编为大家说明如下。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 1、刑事案件中存在侦查、审查起诉、公诉三个阶段,诉讼阶段又分一审、二审两个审判级别,根据《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从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即可委托辩护人参 与诉讼,被害人也可以委托代理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2、法律援助中心收到人民法院的《指定律师函》后,由法律援助受理部落实承办律师事务所。填写《受理指定辩护案件函》交付人民法院,并将《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函》及有关材料发送到承办律师事务所。 3、律师事务所收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函》后,及时落实承办律师,并将承办律师的姓名及联系电话告知法律援助中心。 4、法律援助中心将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律师的姓名及联系电话,及时通知人民法院。 二、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指派: 1、民事案件分非诉讼代理、诉讼代理,非诉讼案件包括仲裁代理、行政复议、和解和调解,在不服裁定决定或打不成协议的情况下应发一审、二审甚至再审,每一种情形下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均可以给予法律援助。 2、经法律援助中心审批同意予以援助的案件,由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受理部填写《律援助案件法指派函》,指派律师事务所承办。 3、律师事务所收到《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函》后,落实具体承办律师,并将承办律师的姓名及联系电话反馈至法律援助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