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

欧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

欧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
欧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

欧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较

仇雨临黄小勇

2012-10-19 21:04:51 来源:《欧洲研究》(京)2007年4期作者简介:仇雨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黄小勇,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面对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挑战,欧盟国家普遍进行了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新老成员国由于既遭遇相同问题,又面对不同挑战,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也表现出既有相似性,更有不同点的现象,说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是由本国的经济、社会、政治、人口以及国际环境等各种因素决定的。本文介绍了欧盟新老成员国近10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欧盟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盟养老保险改革/比较

近20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国家已经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制度的改革。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最为直接的冲击和挑战,自然成为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首选目标。在欧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尤为突出,其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改革中首屈一指的。而在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选择的模式和采取的措施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性。

一共同点:改革的驱动力与措施

欧盟国家一直实行现收现付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模式。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正规就业减少,非正规就业增加,导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数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直接后果是失业人口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供款人数减少)等共同因素的影响下,这种体制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财政面临可持续性危机。据统计,欧盟目前的赡养率(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持续明显上升,将从2000年的23%提高到2040年的46%。①这意味着届时差不多每两个人工作,就要赡养一位退休老人。面对这种压力,欧盟各国纷纷采取了改革措施,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压力,建立具有财政可持续性的养老金制度。

欧盟国家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具体表现在养老金领取年龄、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缴费率及计发办法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新老成员国具有较强的共同性。

第一,提高退休年龄:基本上老成员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采取了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法定男女退休年龄确定在60-65岁之间。如意大利,退休年龄分别是:男65岁,女60岁;德国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男女同为65岁;英国、比利时等也将原来较低的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与男性同样的水平。大多数新成员国也采取了同样的举措,将男性和女性的养老金领取年龄分别增加了2~3年和3~6年(具体数据见表1)。在有些国家,例如波兰和斯洛文尼亚,最初的方案是使男性和女性的养老金领取年龄一样,但是最后没有被通过。

资料来源:改编自Elaine Fultz, " Pension Reform in the EU Accession Countries: Challenges Achievements and Pitfalls" ,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7, No. 2, 2004。

第二,延长工作年限。这是老成员国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改革措施之一,目的是增加养老保险供款、减少养老金支出。法国已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缴费年限从35年提高到37.5年,还要进一步提高到41年或42年。在意大利,1992年开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将公务员领取国家养老金的服务年限从20年延长到35年。②大多数新成员国也都采取了延长领取养老金的工作年限的措施。③

第三,提高缴费率:这是扩大养老金来源最为直接的办法,几乎所有老成员国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提高了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如法国养老保险缴费率1990年为19%,预计2010年上升至26%,2040年为31%~42%之间(依人口、就业及失业情况而定);德国目前的缴费率是19.5%,预计将增加到36%;意大利的缴费率已经达到32.7%,西班牙为28.3%。与此同时,新成员国也纷纷提高了缴费率,使费率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见表2)

资料来源:同表1。

第四,改变计发办法:为降低养老金的支出水平,不少老成员国都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改变了养老金与工资增长率挂钩的办法,改与物价挂钩(法国)或与净工资额,即税后工资挂钩(德国)。另一个计发办法的改革是将过去养老金按照退休前当年收入或退休前若干年最高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发改为按整个工作

生涯中的平均工资收入计发(意大利、英国、芬兰、法国等)。新成员国在公共

养老金层面也有些国家采用了类似的办法。

总的看来,以上的改革措施仅仅涉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技术层面或参数变化,没有触及其原有结构和体系,属于“渐进式的局部调整”,不是“激进式的总体结构改革”。也正是在这些领域,新老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相似之处。

二差异性:挑战、问题和对策

尽管新老成员国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上采取了某些共同的措施,但由于它们毕竟还面对许多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也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改革对策。

(一)新成员国面对的新挑战和特殊问题

新成员国中有不少是前社会主义国家或前苏联解体分离出来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过去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保险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国家承担,个人不缴费;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养老金发放采取待遇确定模式(DB),由政府或企业提供,没有补充养老保险,且再分配率和替代率高(如波兰1993年平均养老金替代率为75%④)。这些国家处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解决转轨后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从总体上看,推进此改革的力量主要有三种因素。第一,大多数国家都面临财政压力。90年代早期,由于高失业率及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私有化而导致养老保险缴费者的数量急剧减少,基金收入也随之下降。同时,政府为缓解过度的

高失业现象而放松对提前退休的限制。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效应使得国家养老保险的财务机制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第二,中东欧新成员国改革后实施的是多党派政治体制,选民们强烈要求政府调整从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下来的养老金制度。面对国内强烈的改革动力和需求,政府需要对劳动者们的意愿做出反应,实施更加满足个人需要的、与收入相关的养老金制度。第三,不少新成员国的外债居高不下,使其易受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这些金融机构将养老保险改革作为予以贷款的条件之一,并为此提供资金及技术方面的支持。特别是世界银行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迫使贷款国用个人储蓄计划取代社会保险体制。在1994年的研究报告中,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三个支柱的改革思路,并详述此政策,目的是防范老龄化带给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危机。养老金私有化的观点对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击很大,在集体主义经济与计划管理体制结束之后,私有化成为人们改变现状和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选择。此外,世界银行大量提供财力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是这些国家政府决定进行改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如世界银行就专门指派了一位重要的分析家来波兰帮助进行改革。⑤

(二)新成员国改革的主要措施

以下主要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为代表讨论新成员国的改革情况。

第一,进行体制创新,引入名义账户制。名义账户制全名为“名义确定缴费制”(Nomi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NCD),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养老金制度的一个创新。它是传统的现收现付待遇确定模式(DB)与基金确定缴费模式(Funded Defined Contribution, FCD)的混合体。NCD资金来源于工资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被记入个人账户,但这个账户只有记账的功能,征缴来的

养老保险费在NCD记录后,即刻被用于当期的养老金支付,所以NCD上并没有实际的资产积累。雇员退休时,NCD最终累计数额成为计算养老金的依据,同时未来养老金受益水平还取决于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⑥匈牙利(1998)、波兰(1999)、拉脱维亚(2001)和爱沙尼亚(2002)等国都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引入名义账户制,下面以波兰为例介绍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999年1月,波兰新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开始运行,该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支柱是强制性的公共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的名义账户模式。目前波兰养老保险缴费率为19.52%,雇主和雇员各承担50%,即分别为9.76%,缴费中的62.5%(12.2%)记入雇员的名义账户。该基金由中央直属的独立法人机构——社会保险管理局实行全国垂直征缴和管理,雇员退休时根据账户储蓄额支付养老金,并按照工资增长率和通胀率确定回报率(记账利率)。⑦第二支柱是强制性的私人养老金,采用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实账模式。资金来源于养老保险缴费率(19.52%)中划入第一支柱(12.2%)后剩下的7.32%,⑧记入雇员的个人账户。该基金由社会保险管理局征缴后,分别转入经国家批准的21家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由这些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雇员账户的养老金取决于个人账户的存款额和投资收益。第三个支柱是自愿型的私人养老金,采用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筹资来由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委托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管理,这部分养老金也取决于个人账户的存款额和投资收益。

第二,完善制度,鼓励发展第三支柱(自愿性的私人养老金制度)。以捷克、斯洛文尼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为代表走了一条不同于上述国家的、旨在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制的改革道路。以下以捷克为例,对这种改革模式进行分析。

捷克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强制性的公共养

老金,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保险费按照雇员工资的26%提取,由雇主(19.5%)和雇员(6.5%)共同承担,⑨养老金待遇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按全国均等水平计发的国民年金和与个人收入和缴费关联的养老金。可以说,捷克养老金体系改革基本没有触动第一支柱。第二层次(相当于三支柱体系中的第三支柱)是根据1994年立法建立的自愿性私人补充养老保险,目的是鼓励劳动者为提高其退休后的待遇做准备,并借此拓宽养老金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筹资渠道。该支柱实行基金积累制,由雇主单方,或雇主与雇员双方缴费形成基金,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养老金待遇取决于基金积累和投资收益。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捷克对本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进行了13次修正。现在,捷克已经有一半的劳动者参加了某种自愿的补充养老金计划。

自愿的补充养老金计划各不相同,可能是个人储蓄账户,也可能是互助基金或企业年金。由于市场化管理的个人储蓄账户将产生高昂的管理成本,所以政府更倾向于由雇主缴费和监督其运营的企业年金计划。

第三,其他改革措施还有取消特殊待遇和调整缴费方式等。取消特殊待遇: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政府还采取标准化的规则来计算所有劳动者的养老金福利,取消某些特权阶层以前享有的特别待遇(例如更高的养老金收入或更低的退休年龄)。捷克和立陶宛已经彻底取消了这样的特别待遇,斯洛文尼亚则将之独立出来另行处理;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波兰、斯洛伐克和爱沙尼亚就养老金特别待遇问题如何处理尚处于讨论之中。调整缴费方式指的是改变过去各个保险项目单独征缴的办法,实施所谓的集中统一收缴体制,即只由一个政府机构来收缴相关费用,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项目一起收缴和管理。拉脱维亚(1996)、斯洛文尼亚(1996)、爱沙尼亚(1999)和匈牙利(1999)已经实施了这种统一收缴体制,斯洛伐克也正在酝酿实施这种体制。

纵观处在转型期欧盟新成员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可以发现其基本思路和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是力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这些国家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以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为代表,采取了比较激进的、结构性的改革策略,削减了公共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同时建设强制性的、私营化管理的个人储蓄计划。这实际上是以私人养老金制度对传统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的部分替代,也是对现收现付模式的修正。

另外一些国家,包括捷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调整性(非整体结构)的改革策略,在基本没有改变本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格局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发展了自愿的补充养老金计划,⑩使整个养老金体系更加合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捷克和斯洛文尼亚,对本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否私有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两个国家的政府最终决定放弃这种选择,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认识到从现收现付制转变为基金制将会带来高昂的转型成本,另一个原因是在这两个国家,政府的立场还受到工会强烈反对的影响。工会认为,养老金制度的私有化将破坏公共养老金体系。另外,这两个国家的外债水平不高,这使得政府不太容易被那些主张养老金制度私有化的国际金融机构所左右。

事实上,新成员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有些调整(例如提高退休年龄、鼓励自愿性的私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等)是所有这些国家都采取的,而其他一些措施使得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三)老成员国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老成员国与新成员国同样面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经济增长缓慢

等相同因素的影响,使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支出压力不断增大,财政面临可持续性危机。同时,它们还要应对很多不同于新成员国的特殊问题,实施了一些有别于新成员国的改革策略。

第一,福利国家深厚的根基形成了改革的藩篱:老成员国基本上都奉行“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政策。尽管欧洲学者和政要也清楚地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家庭结构及雇用模式的变化等使得20世纪40~50年代设计的福利国家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环境,正如艾斯平安德森在其关于“福利国家失败的可能性”中分析的:“福利体系,即许多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大厦,在过去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一成不变,但那种社会经济秩序已不复存在,因此这种体系已不能充分应对新的风险及需要”。对于绝大多数发达的欧盟成员国来说,改革是必要且迫切的。但是在那些欧盟老成员国内,国家福利和国家干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几十年形成的福利模式被认为是“欧洲留给文明世界的主要历史遗产”,加上“路径依赖”的作用,使得制度变革很难实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欧盟老成员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都是“渐进式改革”,属于局部修订和技术调整,少有制度体系的结构性革新的原因。

第二,提前退休趋势抵消制度改革的效果:老成员国在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制度,使人们延长工作时间、不提前退休。据统计,二战以来,欧洲的人均寿命提高了20岁,延长工作年限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在欧洲,年龄在55-65岁之间仍在工作的人口的比例只有38%。在意大利,人们平均退休年龄是58岁,且有蔓延之势。在荷兰,仅有50%的55-59岁的人和16%的60-64岁的人还在工作。一项调查显示,68%的荷兰人希望早退休。(11)提前退休,对养老金制度的影响是双重的,即减少养老保险供款、增加养老金的支出,其综合结果是加大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负担。当然,

针对提前退休问题,欧盟老成员国也纷纷采取了一些对策,提高了早退休的门槛,如通过制度设计拉大早退休和晚退休者养老金的差距,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实行灵活就业政策等。尽管这些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提前退休的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通过更为有效和灵活的手段改变人们早退休的习惯,仍是欧盟国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三,未雨绸缪,建立“预筹基金制”:为了减少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不改变现收现付公共养老保险模式的前提下,一些欧盟国家建立了预先储蓄基金。例如,荷兰就于1997年设立了提前储备基金,以应对养老金支付高峰期(2040年前后)。具体做法是,政府每年将GDP的0.75%投入该储蓄基金,逐年积累,计划到2028年中止。(12)北欧其他国家也以0.15%的保费建立起一个相当于两年养老金支出的储备基金。另外,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也纷纷效仿这种办法,相继建立不同形式的“预筹基金”。(13)其实,“预筹基金制”并不是什么创新,欧盟一些国家在战后曾经使用过,如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过该制度,后因种种原因而放弃。美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也包含预筹基金,目的是为应付战后“婴儿爆炸”时代大量出生的人口养老金的支付。欧盟现在故伎重演,也无非是为化解养老金负担多提供一种选择。

三对差异性的解析

欧盟新老成员国近10年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不同所造成的。

(一)整体来看,新成员国的改革措施更激进,而老成员国偏保守。一些处

于转型期的新成员国,例如匈牙利、拉脱维亚和波兰,在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所实施的综合改革方案就包括了用缴费确定型(DC)的基金制养老金制度部分取代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应该说,这种改革是结构性重组,基本推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保险制度,重新构建了新型的市场经济导向的养老保险制度。

而在那些发达的欧盟老成员国内,转变为以个人账户为特征的固定缴费型基金制养老金制度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这些国家看来,这样的变化将既增加养老金制度的成本,又加大收入风险。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公众对实施这种转变的支持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虽然许多发达的欧盟成员国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无法维持收支平衡,但是很高的政治风险使得这些国家的政府不愿意(也不敢)实施必要的重大改变来改善该制度在财政方面的可持续性。因此,虽然基金制在学术界已经获得广泛支持,但是基金制的不确定性使得民众和政府在养老金制度改革问题上持一种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对养老金制度的必要调整就是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提高缴费率、减少养老金福利等相对缓和的办法。可以预计,一些短期的、能够立即产生效果的改革措施(如提高退休者年龄、鼓励符合退休条件的劳动者继续工作、更严格地限制养老金领取者的条件、鼓励就业以增加养老金缴费者数量等等)在未来将更有可能被这些发达的成员国的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并且获得实施。

(二)比较而言,新成员国改革阻力小,老成员国改革阻力大。新成员国,特别是转型国家,之所以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改革取得比较大的突破,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由于现收现付制在这些国家的转型期间无法确保养老金领取者的生活水平,因此它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信誉;第二,这些国家正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这使得养老金制度改革被淹没在经济和社会改革

大潮中,没有被特别关注;第三,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投资的预期回报率是比较高的,这使得基金制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选择。(14)

但在欧盟老成员国情形完全不同。国家福利的观念和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全面保障和高水平福利已经成为欧盟国家社会制度的一块基石,是欧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使人们安于现状,对现有制度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惯性。(15)在发达的欧盟成员国中,几乎每项改革计划的出台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甚至政权的更迭。2003年意大利数十万民众在首都罗马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抗议政府改革养老金制度的计划。而当年政府提出的改革计划的重点是推迟退休年龄:到2008年,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男65岁,女60岁,或者缴纳养老保险费满40年。2006年3月28日,英国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人举行了80年来规模最大的罢工,参加人数达到上百万人。罢工爆发的主因是英国政府提出了国民退休金改革计划,其中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领取退休金年龄的规定激起了英国各地民众的不满。法国、奥地利、德国等也发生过类似情况。

同样是改革,新成员国改革走得更远,更伤筋动骨;而老成员国基本限于原有体制内进行局部的调整,采用了相对缓和的策略。但在这两类国家内,改革却激起了完全不同的反响:前者较为平静和顺利,后者相当激烈和波折。这说明,二者改革的难度确有不同。

第一,新成员国融入欧盟体系,需要适应欧盟的整体发展战略。新成员国入盟后,自然要逐渐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上也不例外。因此,新成员国的改革既有内因——本国内部体制转型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又有外因——融入欧盟体系的要求。2001年欧盟高峰会议提出将各国养老金改革纳入

整个欧盟稳定和一体化进程。2002年欧盟高峰会议上,各国政府同意将减少本国鼓励企业提前退休计划,到2010年使各国平均退休年龄有明显提高,争取届时有50%的年龄介于55岁到65岁之间的人仍在工作。(16)从这一点看,新成员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是纳入欧盟体系的必然要求,而实际上,其改革的许多措施也确实与欧盟老成员国是一致的。

第二,新老成员国都没有选择完全私有化的改革路径。尽管一些国家,如新成员国中的波兰、匈牙利、拉脱维亚和老成员国中的意大利和瑞典在改革中相继采用了“名义账户制”(NDC),但本质上并没有选择全盘私有化的道路。众所周知,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制改革最先来自智利。1981年智利将其现收现付的DB 计划转为强制性的基金积累个人账户计划(FDC)。这个计划要求雇员将按一定的工资比例(10%左右)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然后交给私人养老金公司运营,未来的养老金取决于缴费额和市场的投资收益率。其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个人账户是实账,养老金私有化,个人承担投资风险。而在欧盟国家,在实行基金制的时候并没有照搬智利的经验,它们实行的是没有实际基金积累的名义账户形式,这至少比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私人经营的FDC计划有三点优势:一是NDC在增加养老金制度激励性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参保人的投资风险,养老金的保障性更为确定;二是NDC可以缓解从传统养老金制度向个人账户制过渡时发生的巨额的转制成本。(17)三是由于NDC由政府或准政府组织管理,其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而智利的FDC交由私人公司管理,它们是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因此管理费用(佣金)较高,如智利的AFP收取的经营费用达到养老保险缴费的20-30%。(18)

总之,欧盟国家都没有走得太远,没有一个国家在公共养老金领域完全实现私有化,而是采取更为谨慎和相对安全的方式,这也是与欧盟国家特有的国情分

不开的。

四走向共同的未来

展望未来,欧盟新老成员国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殊途同归的态势。如除了波兰、匈牙利、拉脱维亚等新成员国引进了名义账户制外,意大利在1995年,瑞典在1999年分别在第一支柱中引进了名义账户制。

英国在老成员国中间是属于养老金制度改革得比较彻底的一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改革已成功地对英国养老金体制做了根本变革。按皮尔森(Pierson)的观点来看,这种变革可称之为体制上的变革。1986年改革之前,英国公共养老金体制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以税收为其资金来源的国民年金计划;二是由缴费为资金来源的、与收入相关的养老金计划(SERPS);还有一部分是为低收入群设置的通过家计调查的救济性养老金计划。同时还有超过10万个企业年金计划,覆盖了近一半的雇员,且多半是基金制的。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雇主可把以缴费为资金来源的、与收入相关的公共养老计划外包出去(contract-out),由企业和市场经营。1986年的改革法令计划通过降低SERPS 来扩大私营养老金的范围。SERPS养老金计划的目标缴费率从占收入的25%削减到20%,养老金建立在重估后的终生收入的基础上而非20年收入中最好的年份的基础上。对那些在1994年之前转入到私营性养老金计划的人给予额外占其收入2%的优惠,推动由公共养老金向私营性养老金计划的转化。在1995年的进一步改革中政府将女性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在2020年前增长为65岁,对与收入关联养老金的管理条例将更为严格。这些改革的净效应是将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的开支在2020年减少25%,到2040年减少近一半。(19)

总的看来,英国改革的结果是政府责任逐渐后退——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的削减已成功地将政策转为基金制的养老金模式上(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更加依赖市场和个人的作用。这种趋势恰与新成员国的改革方向吻合。随着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盟国家福利改革的走向必然是使成员国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水平逐渐趋近和更加合理化。

到目前为止,新老成员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还在进行之中,现在就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立足于本国现实并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日益成熟的民主制度下经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的谈判和政治妥协而最终达成的改革方案更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改革方案还需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社会团结与个人责任之间、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缴费者与养老金福利享受者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改革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和战役,因为社会保障不仅仅事关“保障”,它还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这些新成员国的政治制度将会变与老成员国日益趋同,各种利益集团将会逐渐成形,彼此之间的力量将会变得更加均衡,因此相互之间的谈判、博弈和妥协也将会增多。在这种背景下,新成员国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中的行动空间将会越来越少,改革遇到的阻力将会更多更大。老成员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此外,加入欧盟之后,这些国家还需要遵守欧盟的许多协议和条款,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逐渐满足欧盟的要求和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这些国家在制定改革政策时的选择空间及灵活性。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来说,未来的改革无疑将是一个更加巨大的挑战。

注释:

①叶小倩、韩锟:“欧盟国家养老金改革评析及其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1期。

②王时芬,“欧盟国家养老金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上海保险》,2004年第12期。

③Elaine Fultz, " Pension Reform in the EU Accession Countries: Challenges, Achievements and Pitfalls" ,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7, 2/2004.

④郑秉文、陆渝梅:“名义账户制:波兰社会保障改革的有益尝试”,《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⑤参见Elaine Fultz, " Pension Reform in the EU Accession Countries: Challenges, Achievements and Pitfalls" ,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7, No. 2, 2004.

⑥[美]约翰. B. 威廉姆斯、孙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FCD层次向NCD层次转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⑦宋斌文:“波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12期。

⑧郑秉文、陆渝梅:前引文。

⑨Elaine Fultz,前引文。

⑩其他几个国家并不完全属于这两种类型。例如,塞浦路斯继续将公共养老金计划作为本国最主要的退休保障手段,而且并没有实施私人养老金计划。立陶宛实施的是一种混合型的方法,即所有劳动者都可以自愿参加一种私人养老金计划,选择这种计划的劳动者可以将自己在公共养老金计划中的缴费转移到该私人养老金计划中。而在马耳他,一种三层次的养老金制度被提交讨论,但是遭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从而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11)王时芬:前引文。

(12)同上。

(13)叶小倩、韩锟:前引文。

(14)Richard Hemming, " Should Public Pensions Be Funded? " ,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 52, No. 2, 1999.

(15)实际上这种状况并非欧盟国家所独有。如新西兰的经验表明,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的转变很有可能是无法实施的:在1997年9月就实施固定缴费型基金制养老金制度所举行的全民投票中,反对实施基金制的公众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

(16)王时芬:前引文。

(17)智利改革初期其现收现付制度遗留下的隐形债务估计为GDP的80%,政府为改革前退休的“老人”和选择留在原有制度中的“中人”发放养老金,为选择新制度后退休的“中人”发放用于弥补个人账户不足而发放的“认可券”两项支出所造成的制度过渡的资金缺口(转制成本)在改革后的前10年中,相当于每年GDP的5%,在今后的20年中,每年用于偿还“认可券”

的支出相当于GDP的1. %。最后一笔“认可券”预计在2037年偿还,旧制度的赤字到2020年将全部消除。由此可见,智利的FDC承担了长期的、数额巨大的转制成本;而实行NDC可以避免或减缓这笔支出。

(18)来自美国信安集团(Principal Financial Group):“美国/智利/新加坡/澳大利亚个人退休金计划模式比较”,2000。

(19)Elaine Fultz,前引文。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3-31 13:36 任舸【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文章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取得成绩,指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从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和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等方面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养老保险已经实行多年,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发展,仅供参考!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养老金制度采用的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就是用养老基金收上 来的钱付给现在的退休人员。1997年,政府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 容是实行双轨制,在继续推行“现收现付”的同时,建立起个人退休账户。 自养老制度改革伊始,虽起步就明确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由统筹资金主要是财政补贴、企业年金及个人缴费资金三块构成。但由于综合配套改革迟迟未能启动和到位,同期财政分灶吃饭后客观上加剧了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各级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受制于片面追求政绩为取向的发展观,导致统筹资金———三大资金板块中最主要的一块资金长期“缺斤少两”,经日积月累,加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直接和间接造成企 业少缴、赖缴、欠缴风行,致使养老金缺口创下2.5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对于个人账户这个概念,仅仅是作为一个计发方法,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名义账户,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金融体系上,个人账户并不存在。由于个人账户仅仅是一个虚拟账户,所以在对养老基金财务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混账管理的办法,即允许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这种调剂完全是单行道:个人退休账户里的钱被挪用,填补“现 收现付”制度的窟窿。 养老金巨额缺口原本首先缘于政府没有“身体力行”,而已纳入保障体系内的养老金又 必须月月发放,这又迫使地方政府“刮肉补疮”,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以消解养老金拖欠问题———日积月累,个人账户从此成为“空账”,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增加,到2005年末将达到8000多亿元。 照这样下去,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可能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上亿人缴纳了养老保险费,退休以后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政府于2000年开始在东北进行社保改革的试点,明年开始将向全国推广,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实个人账户。

最新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变迁 1、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建立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成果。1951年原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但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由于受到国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什么变化,直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垒面启动。 2、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休制改革全面启动,在国营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展开的过程中,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随着企业更新职工队伍,企业退休人员骤然增多,企业养老金负担迅速增长,由于实质上的企业保险,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十分突出。传统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80年代首先开始进行了还原养老社会保险基本职能的养老社会统筹的工作,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77号文件,建立了市一级层次上的国有企业养老金的社会统筹机制。在社会统筹机制内,养老金资金由人口结构年轻的国有企业向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国有企业的转移,实际上构成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再保险机制。传统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部分企业层面上的支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统筹机制的设置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1990年,劳动部又开始进行养老社会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试点工作,提出养老社会保险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按职工退休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第二部分按职工本人缴费年限和指数化月平均缴

费额计发。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又建立了专职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归属劳动部监管。1991年为扩大传统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在《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要求国营企业的所有职工(包括固定工与合同工)都要以标准工资的3%为起征点向该计划缴费。《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构成的基本模式,初步确定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逐步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在这个多层次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核心,由国家立法,在全国统一强制实施,适用于城镇各类职工。第二个层次是单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力量举办的,体现不同单位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别性的养老保障。第三个层次是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求自愿参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引导,在储蓄利率上给予相应的优惠。 3、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 4 新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2000年,中央政府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提出了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方案,并于2001年7月起在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中央政府提出修改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最直接的动因是拯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从1998年起,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其一,养老基金收不抵支,养老金拖欠十分严重。其二,个人账户有账无钱,是空账,个人账户取舍问题再次引人关注。放弃它,统账结台的制度设计落空;保留它,需要财力支撑。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3377935.html,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和建议 作者:魏鹏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5期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众望所归的,在具体的实施管理措施当中,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措施当中,我们一定要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稳步实施,为国富民强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关键词】养老保险并轨机关事业单位意义建议 2015年初,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多 年来社会各界人士极为关注、众说纷纭的“养老金并轨”,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终于尘埃落定,“养老保险双轨制”以及它日益突出的矛盾伴随着“养老金并轨”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实施落实,也将成为历史。所谓“并轨”并不是简单地设计一个制度“并入”另一个制度,而是各类群体实行大体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同样的待遇确定及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实现公平,最终取消“双轨制”。此次“养老金并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真可谓一竿子插到底,力求从制度和机制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此项改革事关全国111万个事业单位,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改革程度之深、牵动面之广是建国以来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养老金并轨的意义颇多,颇为深远,其中最主要能体现以下几点意义。 一、退休养老金并轨制度和“依法治国”的精神相符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第四十四条是这样具体规定的: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事业组织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按照以上规定,在享受国家和社会的养老保障的权利上,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完全相等的。而之前的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明显对不同单位、类别的离退休人员执行不同制度、不同规则,不论是在职缴费直到退休后收入的差距都显然悬殊,给予差别化待遇,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发生,不能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而是按部门、类别分配,这些都显然侵犯了养老公平权,是有违宪法精神的。所以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不但具备法律基础,同时也是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真正体现。 二、退休养老金并轨制度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之前在公众认为严重不公平的退休养老金双轨制度下存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一种是缴费型,例如企业;一种是非缴费型,例如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可以看出两种养老制度模式所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显着的特征,即全民性、民主性、互助性和一致性。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称得上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完备复杂,覆盖面广。 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内消费及投资、储蓄、失业的影响日渐显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日益提高,法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日趋缓慢,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社会福利“综合症”已成为萨科齐上台后面临的重大改革课题之一。 第一,社会福利支出过大,企业和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 二战后,法国的社会福利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每年向社会保障机构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之和,相当于企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的60.9%,其中雇主占42.63%,职工占18.27%。2004年法国的社会保障亏空高达150亿欧元。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福利开支,法国政府不得不增加社会保障税。其结果是导致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下降,形成法国社会保障水平虽然高,但并未形成有效积累,进而对投资产生积极作用的局面。目前,法国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费已达9.8%,而且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企业的缴费负担仍有上升的可能,这势必打击法国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雇佣年轻人的热情。 此外,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使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了经济增

长速度。由于福利开支与工资水平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幅,使法国的产品成本率上升,服务质量下降,削弱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近年来,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世界第7位跌落到第17位。实行多年的福利主义经济政策不仅造成政府开支过大和巨额的财政赤字,而且导致国内投资大幅度下降、劳动力成本增高、资金外流,最终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过高的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惰性。 这突出表现在很多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因为在支付过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环境中,加上可以领取高额失业救济金,许多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作。在萨科齐执政前,法国法律规定了每周35小时工作制和累进税率。过高的累进税率,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追求收入的积极性。 法国社会的现实,基本上处于“富者更富”的状态,据统计,从2004年至2007年期间,法国人财富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增长的比例却差距很大。 正因为如此,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底层社会财富增长最慢。而这次退休制度改革,却将重负主要放在劳工阶层身上,怎么可能不引发强烈的抗争呢? 各国解决财政危机主要是通过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支出或者发放债券和货币。但是法国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要严格遵守欧盟内关于通货膨胀的指标,所以萨科奇政府就只能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全额养老金的领取年龄来减少财政支出缓解一下财政危机。 他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主张包括延长工作时间,改革特殊退休金,实现退休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特征的确立,原有的国有企业职工 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改革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成 为必然。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 1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与弊端 由于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产品经济模式设计的,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到的人、钱、物都由企业或单位自己管理,即企业办社会保险。这必然造成企业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的养老 保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1 实施范围狭窄《劳动保险条例》基本上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的大集体和 外商投资企业参照执行,而小集体企业、新建的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基本上尚未 实行。改革开放后,多种形式的企业不断涌现,但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却不能享受 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随着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些企 业与国有企业职工生活待遇不同,成了改革初期政府亟待解决的难点。这对于这 类企业的健康发展,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极为不利。特别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 势越来越猛,职工养老保险问题不能解决,对此类企业职工越来越成为了困难。 1.2 社会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不仅负担了职工养老保险,而且还负担了职工 的生育、疾病、伤残、死亡等保险待遇,实际上企业承担了本应由社会保险机构 承担的工作。这自然加大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3 超越国情,且职工缺乏自我保障意识长期以来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完全由 国家和企业包下来,职工和个人不缴纳保险费,这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 点和生产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不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的形势。国家和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也必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个人 不缴费,缺乏自我保障意识,助长了人们完全依赖国家和单位的思想,这不利于 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1.4 有悖于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原则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国家法令将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保险费通过社会统筹的方式征集起来,形成保险基金, 然后在不同的职工中进行分配,它具有互助共济的性质。但“企业保险”使企业之 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平衡,老企业退休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退休职工少,负担轻。经济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和市场,而企业却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新企业 轻装上任,老企业负重难行。 2 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客观必然性 在今天的中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推动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经济改革纵深发展的配套措施,它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2.1 有助于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成为真正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社会保险 是国家立法确定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工薪劳动者(或全体公民)的生活保障措施。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险 项目。如此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还企业以其固有的经济职能身份,排除其 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阻力。 2.2 决定着劳动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与人才市场体系,使人员流动、职工辞退、机构精简正常化和规范化、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解读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解读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机关 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此次改革涉及哪些人群?改革后养老金如何缴纳?如何确保在职人员待遇不下降?职业年金 有何作用?就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并轨”凸显公平 1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时提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这次改革,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五个同步”。 “这次改革有利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参保 的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随着我国社保覆 盖面的扩大,各类社会群体逐步纳入社保体系。虽然过去曾经在多数地区开展机关事业单 位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但改革并不到位。这次改革能够从制度层面上根本解决 “双轨制”问题。 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基 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缴费工资超过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即“300%封顶、60%托底”。 “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公平 性有了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加快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首都经贸大学社会保障 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说,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可以把按劳分配与缴费的权利义务对等起来,有助于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加分材料的报送地点: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考录奖惩科(马尔康县阿 底加油站后)、茂县就业和社会保障大厅(茂县,原人才市场)、汶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局(汶川县),考生可自愿选择报送地点申报加分。 单独建账避免风险 眼下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未来的新人会按照什么标准参加社保,他们 的养老保险如何缴纳? 公务员调资办法:从2020年10月1日起,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同时将部分规 范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调整后,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340 元至4000元分别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别起点标准由现行的290元至3020元分别提高到810元至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与方向 高爱娣刊发时间:2010-03-18 10:30:20《理论前沿》[字体:大中小] https://www.doczj.com/doc/6213377935.html,/content/2010-03/18/content_1074528.htm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因此应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 2009年新年伊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启动的消息。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人人皆有保障,才是改革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共计有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工四种养老保障模式。这些养老保障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点。“碎片化”的制度设计,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革弊图新已呈必然之势。 (一)“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待遇差距。 至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未列入改革范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从而形成了养老资金来源上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核计发放。养老金的缴费和发放体制上存在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逐渐拉开,退休前收入基本相当的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差距可能相差两倍甚至更多。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养老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由于缴费门槛高、跨区域转移难及15年的缴费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的2.3亿农民工的17%。 (二)“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淤塞了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 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公务员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别,不仅导致了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差距,还在相当程度上淤塞了这两类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调到机关或事业单位,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无法衔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并加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职业壁垒,严重妨碍了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如果要离开,由于没有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没有个人养老保险金积累,原本退休后可以领取的退休金又没有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是留在行政单位不动;公务员选择离开和退出原来工作单位,同样意味着他将失去将来的养老保障;由于涉及相关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政府机构在辞退公务员问题上顾忌重重,导致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形成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 (三)“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使“城保”陷入财务困境。

法国养老体系和养老市场报告

法国养老体系和养老市场报告(上) 一、法国人口结构分布的基本情况 在欧洲联盟成员国之中,法国是一个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国家。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止到2013年1月1日止,法国本土总共有6370万居民,海外省总共有190万居民,再加上马约特(自2011年3月底以来成为海外省)的20万居民,法国全国人口达到658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30万,增幅为0.47%。 2012年,平均每个法国育龄的妇女生育2.01个小孩,连续5年保持稳定状态,在欧盟国家位居第二,仅次于爱尔兰。但仍低于维持人口规模正常更迭所需的2.1标准水平。在全球发达国家中,法国是唯一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大幅降低生育率的国家。 2012年,法国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8.4岁,与前几年相比基本上保持稳定状态;法国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则减少了两个月,降至84.8岁。 2012年,法国育龄妇女生育头胎的平均年龄继续延后,达到30.1岁,在10年之中延长了一岁,比八十年代更是推后了两年之多。

二、法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问 法国在欧盟成员国中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法国早在1985年便成为一个老龄化国家,目前退休总人数超过1500万,在全国人口总数之中所占比重已高达23.8%。法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体现在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目前法国本土6370万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高达19.1%之多,75岁以上老人的总数也已升至560万,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预计到2015年,法国8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00万;2020年,将进一步扩大到400万。 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预计,到2050年1月1日法国60岁以上人口与20至59岁人口的比率为7比10。人口快速老化的背景,促使法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法国退休老人因而过得舒适安逸。 三、法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历程 法国退休后生活风险的社会化分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工人互助组织,但是制度化的养老保险是从19世纪中期公共部门养老金制度而起步的,1946年法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始将养老保险的受益对象扩大到全体公民。 法国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高福利性质,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全面覆盖、差别分类的普惠型养老保险制度。根据社会上不同行业和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20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 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 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 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 ,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 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由单 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 ,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 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他强调,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推动,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 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 年的人员,按照合理 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 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改革现状 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1)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期(1950~1957) 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是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此条例对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实施范围、实施内容、待遇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各种具体的规定。 (2)养老保险制度的扩充、发展期(1958~1966) ①国务院在1958年2月9日和3月7日分别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至此,养老保险从劳动保险条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统一的企业、机关的养老保险制度。 ②为了解决城镇集体经济中从业人员及他们的退休养老问题,1966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休统筹暂行办法》和《关于轻、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社员退职暂行办法》,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退休统筹制度。 ③在1958年、1959年,国务院还颁布了有关军人的退休管理的规定,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体系。 (3)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倒退期(1967~1977) ①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养老保险的组织管理机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退休、退休制度也近似于瘫痪,造成了实际上的干部、职工的终身制。 ②1969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使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了社会统筹的功能,职工的退休养老成了其所在单位内部的事务,使社会保险退化为企业保险、社会保障倒退为企业保障。 (4)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期(1978~1986) 1978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从此进入了制度恢复期,但同时也将1958年统一起来的企业和机关退休、退职制度重新分化为两个分离的制度。 (5)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期(1986~) ①从体制上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革命的标志是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②1991年6月26日,为扩大传统养老保险的缴费基础,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意味着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将从此得以确立。 ③1993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问题的批复》,确立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④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⑤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根据两年来各地方的实践,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了“七统一”。 ⑥1998年3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的社会保险体制进行统一的管理。

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原标题: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以下为《决定》全文: 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20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最新公布 发布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XX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同时决定,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次提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决定》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待遇水平与缴费相关联,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考虑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区委、区政府领导休假,由区委、区政府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主要领导批准;区人大、政协领导休假,由区人大、政协办公室提出计划,其中,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休假,须经区委主要领导同意,并报市人大、政协批准,其他领导休假,须经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批准; 霍肖桦表示,要解决退市难的问题,就需要让中国投资者对“垃圾股”保持理性,投资者如果对“垃圾股”的炒作

热情降低,许多业绩不佳的企业可能不会再押宝最后一搏。 解读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怎么养老 国务院日前决定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曾经被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被打破,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今后咋养老呢? 个人缴8%,另缴4%给职业年金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 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 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 改革后,这4000万人的退休后待遇咋样?决定明确,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doc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2019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更新:2018-12-31 23:29:36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决定》的发布实施,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体现,是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打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这场“硬仗”。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于1955年开始建立,60年来,这项制度对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从制度内部看,主要有两个:一是退休人员按单位管理,退休费用全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甚至出现了退休费不堪重负、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的现象;二是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是以工作人员退休前的“最终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分档计

算,档次划分比较粗,难以体现同级别干部任职长短的细致区别,更无法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从社会层面看,上世纪90年代,企业改革了原有退休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其他就业群体也陆续进入到这一制度范围。目前只有机关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有退休制度,不同的退休养老保障制度模式产生了“双轨制”、“待遇差”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都缴纳养老保险费,待遇水平与缴费多少联系密切;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缴费,待遇与缴费无关,从而引发了社会对养老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同时,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相互交流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这次改革意义重大。 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党中央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加上城镇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4亿多人,而5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成为制度全覆盖的“短板”和“孤岛”。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不缴费而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费,权利与义务不对应,成为矛盾的焦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制度模式和政策,体现制度公平和规则公平,可以逐步化解待遇差距较大的矛盾。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2019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会议提出,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动作频密。今年首次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同步调整基本养老金,总体上涨6.5%左右。人社部在10月25日透露,今年下半年,养老金并轨工作目前研究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研究启动了参保缴费和待遇支付工作,在老龄化社会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金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出台非常必要和迫切。 养老服务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同时由于养老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有效整合不同的养老服务方式,进行有效融合。 养老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愈来愈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都是新移民较多、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人口结构很独特。例如深圳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却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移民城市,所以它的人口结构非常独特。为了应对这样一个独特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老龄工作。在深圳市的12项重大民生工程中,养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为了加快各养老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深圳养老工程专责小组分级与各职能部门建立了沟通机制,每月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

源,推进落实养老民生工程。深圳已经把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全力在打造完成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级 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两个改革探索任务。在致力于打造养老企业总部经济中心、养老金融创新中心、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科研中心、高科技老年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养老用品会展营销和国际分销中心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将金融、产业、科技、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集“养老+医疗+保险+文化+科技+ 金融+地产+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业。 深圳现在正在创新完善扶持老年人服务事业和产业体系,将在未来几年着 重加强老龄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养老设施用地供给,加强财政扶持保障功能,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自由物业转换养老服务,探索养老保险创新制度,积 极应对深圳未来将遇到的老龄化问题,营造尊老、敬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提高全市老年人的福利和保障水平。此外,深圳市还在加快养老服务设施 的建设,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积极发动社会 各个阶层高度关注社会老龄化问题,倡导社会各个层面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 任。 2018年9月20日,深圳市民政局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面向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致力打造集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深圳还要充分发挥科技企业领先的优势和政府的现代 服务理念,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深圳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 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的作用。 发展老龄产业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 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

国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概况(制度范本、doc格式)共7页word资料

国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概况 在当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为职工举办的私人养老保险与政府举办的养老社会保险和职工自己进行的个人养老储蓄一道,构成了老年经济保障的三大支柱。这种老年经济保障不完全依赖于国家,而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养老制度,也是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最近,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为了使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今后能够顺利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由于西方国家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很快,制度也比较成熟,所以本文着重对西方国家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加以介绍。 一、国外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举办万式 企业养老保险又称雇员养老金计划、是企业为本单位职工举办的一种福利项目。目前在西方国家,企业举办养老保险已十分普遍,举办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1、“直接承付”,又称“自身保险”,即企业直接承担向本企业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的责任、“直接承付”法可以采取基金式和非基金式两种方式。基金式就是企业为今后向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而事先积累一笔基金。这种积累可以采取“内部积累法”,即把积累的养老基金留在企业的帐面上;也可以采取“外部积累法”,即企业把为职工积累的养老基金单独存放在企业以外的金融机构。为了防止企业在发生财务困难时挪用企业积留的养老基金,一些国家规定,直接承付养老计划不得采用“内部积累法”。例如日本,企业为职工积累的养老基金通常是放在信托银行,从而为信托银行开办养老金信托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德国,企业的养老储备基金主要存放在“特别保障基金”中,该基金具有投资公司的性质,可以使企业的一部分养老基金投资到资本市场。非基金式企业养老保险计划是指企业不事先积累基金,而当养老金支付责任发生时,企业从当期收入中直接支付。非基金式养老计划的最大问题是一旦举办企业破产,其职工应享受的养老金将面临风险。为了解决企业破产时养老金的支付问题,一些企业组建了互助协会或互助基金会,以互保的办法预防企业破产时养老金的支付风险。直接承付养老计划目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