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

团体保险(包括团体寿险、团体年金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团体健康保险等)在国外发展很快。特别是由雇主、工会或其他团体为雇员和成员购买的团体年金保险和团体信用寿险发展得尤为迅速。团体信用寿险是团体寿险的一种,是指债权人以债务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团体年金保险已成为雇员退休福利计划的重要内容。

美国

在美国,团体保险有三种情况:一是美国政府规定必须向雇员提供的社会保险,包括老年退休保险、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和健康保险;二是美国法律规定由保险公司提供的雇主补偿性保险;三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为满足市场要求提供的雇员团体保险,包括寿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退休保险。总的说来,美国的团体保险在整个福利保障体制中,是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的一部分。当今,美国有11700万雇员供职于600万家企业,有1000余家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各种团体保险。

欧洲

团体保险在西欧也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它可以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之外的补充性福利计划。欧洲国家的员工基本上都参加了基本的员工福利计划,此外的福利计划有的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的,有的是针对某些特殊阶层的雇员的。这些员工福利计划是非强制性的,雇主和雇员有权选择是否参加。根据各国员工福利计划管理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由雇主联盟与工会联盟共同组织的非盈利性的互助基金会;直接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合同;某些大型企业独自或合伙组织、管理员工福利计划,并聘请精算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咨询、理财服务等。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看,这些管理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互助基金会或公司自行管理的养老金有可能采取现收现付型的管理方式,而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的团体保险全部采用基金预先积累型管理体制。

日本

日本各寿险公司经营的团体保险分为团体寿险和团体年金。在日本,团体寿险主要包括团体定期寿险和团体信用寿险,团体年金主要包括企业年金保险、厚生年金保险和国民年金保险。在日本,团体定期寿险的发展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当日本经济发展较快时,团体定期寿险的保费收入随之增长很快;当日本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时,团体定期寿险的业务增长也随之放缓。

韩国人身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0-08-25 11:34:56来源: 中国保监会跟贴0 条手机看股票一、韩国人身保险业概况

(一)市场规模。韩国保险市场发展成熟度较高,2008年总保费收入906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在亚洲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其中,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606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2008年韩国保险密度为1866.5美元,世界排名第26位;保险深度为10.8%,世界排名第6位。2009年底,韩国寿险公司总资产为2817亿美元,占金融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12.9%,低于银行总资产(占比61.9%),位于金融行业第二位;家庭保单持有率达到87.5%,

市场饱和度较高。

(二)机构情况。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寿险公司数量发生很大变化,15家公司相继退出市场,危机过后有4家公司设立。目前,韩国共有寿险公司22家,其中韩资公司13家、外资公司9家。其中保费收入最多的三家寿险公司分别为三星人寿、大韩人寿及教保人寿,2009年保费收入分别为158亿美元、84亿美元和79亿美元。从市场份额看,近年来韩国人寿保险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前3家大型寿险公司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65.8%,降至2008年的54.7%,外资公司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17.3%升至2008年的20.9%。从2008年8月起,Tongyang人寿、大韩人寿、三星人寿先后在韩国上市。

(三)产品和销售渠道。从在售产品看,近年来韩国保障类产品[1]市场份额最高,2008年保费收入占比为41%,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分别为30%和21%。从近年来发展趋势看,

保障类产品、团体险产品市场份额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产品市场份额上升态势较为明显。

从销售渠道看,韩国寿险公司传统的销售渠道是保险代理人及代理机构。2000年以来,银行保险、家庭电视、电话销售及网销渠道等新销售渠道快速发展。目前,韩国人寿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为银行保险渠道及代理人渠道,2008年其保费收入分别占寿险业总保费收入的37.3%和36%。

二、韩国保险监管部门和寿险行业协会一些特色做法

(一)韩国保险监管部门特色做法。韩国保险监管部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金融服务委员会(FSC,Financial Service Commission),从财政部分离出来,专门负责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属于由财政拨款运行的政府机构。其职责包括保险机构的准入,对内、外资保险公

司的监管,保险规划师注册和撤销,保险相关组织、精算师、核保人的审核注册等。二是金融监管服务局(FSS,Financial Supervisory Service),它不属于政府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对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报表数据进行审查,在FSC的授权下对保

险公司采取制裁措施,举办精算、核保和经纪人考试等。韩国保险监管部门近年来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从多方面入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是由FSS在韩国境内设置了1332个电话中心,专门接受金融咨询和投保人、被保险人投诉等相关事务;二是在FSS内部成立了“消费者投诉和改革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查找可能引发投保人、被保险人投诉的一些不合理的金融制度,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2008年,该委员会提出了15项建议;三是结合各金融企业在客户利益保护、投诉纠纷处理、客户建议采纳等方面情况的具体表现,每年评选出成绩突出的优秀金融企业,鼓励其他企业做好客户利益保护工作。2007年,有1家银行当选为优秀金融企业;2008年,1家非寿险公司和1家信用卡公司当选;2009年,1家非寿险公司当选。

2、采用RBC偿付能力监管体系。自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几乎全盘引入了欧盟的偿付能力制度,采用固定比率法计算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该制度好处是所需的信息均可直接从目前的财务报告、监管报告和精算报告中获得,保险资产不必过细地按照风险分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韩国更加关注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承受能力,于2009年4月建立了基于风险的资本金(Risk-Based Capital)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将于2011年全面施行。RBC体系要求保险公司依据资本的内在风险提取责任准备金,根据公司规模和风险状况评估资本和盈余的充足性,通过资本充足性监管间接控制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RBC制度要求经营风险较大的保险公司确保更多的资本金,从而引导保险业采取更稳健的经营模式。

3、限制银保业务比例和产品类型。为避免银行利用其强势地位对待客户和保险公司,韩国金融监管部门规定,银行在销售不同保险公司产品时,每家保险公司在一家银行的保费收入占该银行代理的所有保费收入比例不得高于25%;同时,为避免银行保险产品销售误导行为发生,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只限于个人储蓄型产品、信贷寿险产品以及第三领域产品[2]。

(二)韩国寿险协会的一些特色做法。韩国保险协会包括韩国寿险协会和韩国财险协会。韩国寿险协会的主要职责是提升寿险公司权利、保护保险客户利益、自律、预防犯罪、印刷寿险业书籍及公报等。韩国寿险协会近年来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建立了“保险欺诈预防系统”。近年来,韩国保险欺诈现象比较严重。2009年共发现了54000起保险欺诈案例,涉及金额达3.3亿韩元。为防止保险欺诈行为发生,韩国寿险协

会牵头开发了“保险欺诈预防系统”,各寿险公司保单信息都能在该系统中进行查询。若客户在短期内集中购买了大量寿险保单,或者购买了与其职业和收入不相匹配的高额保单,寿险公司通过该系统就可以进一步核查相关情况,避免保险欺诈行为发生。

2、依法对保险产品广告进行预先审核。根据韩国《保险监管法》,保险公司若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互联网等方式销售保险产品,该产品的广告需要事先通过韩国寿险协会和财险协会的审核,审核周期通常为7个工作日。两个协会主要审核保险产品广告是否存在错误描述、夸大描述、片面比较、欺骗性描述、诽谤性描述等现象。具体执行部门为“广告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共8人,主席通常为协会副主席,其他成员包括3名协会或公司的经理、1名法律专家、1名媒体从业人员、1名学术界人士、1名消费者协会人员。2007—2009年间,“广告审议委员会”对寿险产品广告进行了5058次审议,通过审议的广告为1884个(占37.3%);要求改正的广告3047个(占60.2%);不合格的广告127个(占2.5%)。

3、通过行业自律禁止“客户挖角”[3]等行为。为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韩国寿

险协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行业自律公约,包括禁止同业之间进行“客户挖角”,禁止未获得资格的销售人员销售产品,不夸大合同利益,不签订虚假合同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根据自律公约规定,若确认一家公司存在“客户挖角”行为,该公司将被处以1百万韩元的罚金。保险公司是否违反自律公约由“公平竞争委员会”进行裁定,该委员会主席由韩国保险协会副主席担任,成员来自公司的主管或销售经理及协会的经理等。

4、建立了产品创新保护机制。韩国寿险协会对于创新产品制定了保护措施,并成立了“创新产品审核委员会”。该委员会通常包括7名成员:3名来自保险公司,1名来自评级机构,2名为精算师或院校专家,还有1名来自协会。“创新产品审核委员会”从创新性、可用性、复杂性、合规性等方面对产品是否属于创新产品进行认定。一旦认定为创新产品,保险公司对该产品享有3个月或6个月的“独占使用期”。其他保险公司在此期间若开办同样的产品,将被最高处以3000万韩元的罚款。2002—2010年间,共有74个新产品申请“创新产品保护”,其中48个被认定为创新产品并享受保护。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进一步完善被保险人利益保护机制。被保险人利益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借鉴韩国经验,在被保险人利益保护工作中,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增加人力物力、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及时为客户答疑解惑,处理投诉纠纷,同时加强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奖优限劣”等措施,鼓励、引导各保险公司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客户权益。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险欺诈防范体系。保险欺诈不仅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损害被保险人权益,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步重视建立和完善保险欺诈防范体系。如美国大多数州建立了反保险欺诈局,其职能之一是通过对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教育,提高其法制意识,最大程度地事前预防欺诈行为的发生;并成立由政府机构、保险公司、执法机构、学术机构以及群众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反保险欺诈联盟,全面协调反欺诈工作。韩国通过建立行业网络信息平台,预防保险欺诈行为。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具体实际,可以从三方面建立和完善保险欺诈防范体系:一是各公司应不断完善自身内控建设,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二是可以建立行业承保理赔信息平台,逐步推进保单数据行业共享;三是加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教育。

(三)探索建立产品创新保护机制。近年来,我国保险产品创新呈现动力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建立产品创新保护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各公司产品创新动力,推动产品创新进程。借鉴韩国经验,并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和保险业具体实际,建议先从行业自律入手对创新产品实施保护,条件成熟时再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应着重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确定创新产品保护的原则、标准、保护措施等;二是成立创新产品保护的审核小组;三是建立创新产品的跟踪评估和退出机制。

(四)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从韩国经验看,韩国寿险协会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韩国寿险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建议进一步发挥我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标准、提升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逐步建立行业统一的承保理赔信息平台,防范保险欺诈行为发生,提升全行业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各公司在“客户挖角”、“人才挖角”等方面的自律,并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等,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张遥、朱翼炜、李霞、冯琳、张永强、牛俊人[4])

[1] 保障类产品包括终身寿险、医疗保险等产品。

[2] 第三领域产品是指寿险、非寿险公司都可以经营的意外伤害保险、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产品。

[3] “客户挖角”行为主要是指一家保险公司劝另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户退保,并到本公司投保的行为。

[4]张遥、朱翼炜、李霞、冯琳、张永强、牛俊人分别来自于:保监会寿险部、上海保监局、河北保监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合众人寿、中韩三星人寿。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我国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英国、荷兰和意大利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情况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国外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情况,保监会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标准项目组成员对英国、荷兰和意大利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4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业务档案管理方式、保管期限以及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加强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各国人身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一)英国

1、基本情况

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和英杰华保险集团公司有着悠久的经营历史。标准人寿创立于1825年,是英国第三大寿险公司;英杰华公司成立于1696年,是英国最大、世界第五大保险集团。两家公司都非常重视各类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在档案术语、档案分类、科学保管、档案利用、价值分析、风险控制及合法合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形成了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设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精通风险管理、审计以及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等工作。

两家公司的业务档案管理经历了从纸制到缩微胶片,再到电子影像三个阶段。以标准人寿为例:第一阶段,纸制档案。根据标准人寿在成立之初时的法律规定,与法律框架有关的重要记录需要永久保存,因此该公司仅保存了原始纸质业务档案。从1924年开始,随着业务档案的增多,该公司按照保存价值对档案进行了分类,并由董事会做出决议,明确了业务档案的保管范围为投保书、失效和复效的资料、保费支付记录和理赔记录等。第二阶段,纸制档案和缩微胶片并行。自1952年起,该公司将纸制档案制作成缩微胶片以供日常查阅,并陆续将原始纸制档案转移到成本较低的郊区保管。第三阶段,电子档案。2000年以后,该公司运用扫描技术将全部纸制业务档案制成电子档案,纸质档案保存30天后予以销毁。

英杰华公司与标准人寿的业务档案管理情况十分类似,对1997年以后产生的业务档案全部进行了扫描,形成电子档案。纸制档案保存90天后予以销毁。

2、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英国法律规定,缩微胶片和经过相关机构审核的电子档案与纸制档案有同等法律效力。保险公司建立缩微胶片和电子档案后,其原始纸制档案就可以销毁,不再留存,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档案保管费用。

英国保险监管当局在保险业指引(ICOB)中规定,相关业务档案如投保申请书、重要事实认定等,保管期限为合同终止后保存6年;英国1998年出台的《数据保护法》规定,公司留存的资料在超过应用期限后,可以不再保管。这一规定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客户的利益,防止公司滥用客户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约资源,防止不必要的浪费。

3、保险公司对业务档案保管的期限要求

目前,两家公司根据英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包括业务档案的保存范围、管理指引以及保管期限等。如标准人寿根据不同的业务档案类别确定了不同的保管期限,主要分为三类:与客户有关的资料,一般为与客户关系结束起5年;

与保险合同有关的资料,一般为合同终止后6年;而一些非重要资料,例如付款变更信息等,自交易完成日起5年。

(二)荷兰

1、基本情况

荷兰国际集团(ING)成立于1991年,在财富杂志评比的全球前500大企业中,排名第17名,是全球第二大上市保险公司。考察组对ING集团旗下的一家保险公司(Nationale)进行了考察,了解该公司电子档案的形成、业务处理流程以及管理的主要情况。

1997年以后,该公司对全部寿险业务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目前每天要处理16000多封信件,包括投诉、保单变更申请信、证明资料等,这些资料经过扫描形成电子文档后,再进行相关的业务处理。原始纸制档案保存6个月后即销毁。

2、相关法律规定

荷兰法律规定,只要公司能够证明电子档案的形成过程是真实的、未经篡改的,电子档案与原始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该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以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和有效性,只有经过特别授权的人员才能以附注方式在电子档案上进行说明性备注,并且系统将留存完整的记录。

(三)意大利

1、基本情况

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成立于1831年,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欧洲第一大寿险公司和第三大保险集团。忠利公司主要使用电子影像系统保存档案。但是,该公司还继续保存纸制文档,用于索赔时的查阅,特别是在发生纠纷时,作为原始凭证使用。

2、相关法律规定

意大利法律规定,电子文档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必须保存纸制文档。此外,意大利保险公司在档案管理和客户资料保密必须遵守下列法律规定:一是意大利《民法》第2220条规定,所有正式的原始会计文档必须保存至少10年。意大利保险行业监管机构发布的行业规定要求:“在人寿保险合同的有效期间,须将与该合同有关的所有原始文档(包括暂保单、保险单和其他与承保有关的医疗和非医疗文件)保存于公司档案室,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0年。如果合同有效期大于10年,需保存到合同终止后再销毁。”二是196号法第34条规定:“保险”信息的保密,是指对有关保险期间和条件,以及承保时被保险人身体状况等信息的保密;“商业”信息的保密,是指所有意大利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向第三方披露其个人姓名及其他个人信息(诸如出生日期、性别、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等)。对能够证明客户明示决定的任何文件,由代理人部门保管,代理人有义务尊重客户的意愿。

二、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尽快建立并推广人身保险行业业务档案管理标准。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各国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实现了保险业务档案的管理规范化。

目前,我国现行的适用于保险行业业务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很少,仅《保险法》对业务档案的保管责任和保管期限提出了基础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许多保险公司在业务档案管理模式、管理技术选择等方面无依据可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符合行业特点、引导科学管理的业务档案管理标准。

(二)合理界定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科学、合理界定各类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档案

管理工作的重点。合理界定保管期限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保存足够的时间,确保在承保、核保、理赔等各环节都能查阅到原始凭证;二是要根据档案的重要程度进行价值鉴定,划分为不同的保管期限。

对人身保险业务档案采取分类、分期限的保管,有利于保护保险公司、客户等多方利益。一是提高管理效率。各类业务档案对保险合同效力与权益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业务档案不加区分、全部采取最长期限保管的方式,不利于突出管理重点,降低了业务档案的管理及利用效率。二是降低保险公司运营成本。保险公司通过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合理控制管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三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险公司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对业务档案的使用设定利用时限和条件,防止客户信息被泄漏或滥用的风险。

我国《保险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妥善保管有关业务经营活动的完整账簿、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前款规定的账簿、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的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不得少于十年”,其中完整账簿、原始凭证主要是针对会计档案而言的,而“有关资料”的范围是否包括所有的业务档案并未作准确界定。建议制定详细的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区分各类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对于一些核心业务档案可在合同终止后继续保存10年,而其他业务档案可以酌情减少保管期限。

(三)大力推广电子档案技术。与传统的纸制业务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管理成本低、利用便捷及支持多人同时在线查阅等优点,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模式。我国业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发展很快,中国人寿、平安、友邦、信诚人寿等保险公司也普遍采用了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为推动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一是逐步制定电子档案的形成、保管和利用的管理指引,指导各保险公司不断完善电子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及配套的管理系统;二是鼓励各保险公司借助信息技术,使用档案库房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准确记录每份纸制档案的存放地点,简化纸制档案的整理要求;三是推动各保险公司采取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并行的业务档案管理模式,通过电子档案管理认证的保险公司,可适当降低纸制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保管要求;四是采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后,允许保险公司选择更为经济的原始纸制档案保管方式,例如在郊区库房集中保存档案、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代管等,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李世玲、刘娜、张晓蕾、戴树人、周纲、汪静)

二、国外意外伤害理论的发展趋势

国外人身保险界对意外伤害的定义大致经历了“区分意外原因、意外结果”和“意外就是意外”这两个时期。在人身意外上海保险发展的早期,对意外伤害保险的定义产生过分歧,争议的焦点是“意外”究竟是对发生结果而言,还是对发生的原因而言,即“意外原因”和“意外结果”的区分。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较早的英国,早期对人身意外保险的定义是从“意外原因”的角度出发的。按照英国对人身意外保险的界定,原因和结果均属意外和原因属于意外、但结果不属于意外这两种情况符合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定义。运用这一理论的实际结果是只有来源于自然界的意外事故(如地震)给人造成的意外伤害才可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金给付。由于该原则的运用对被保险人极为不利,在事实上限制了投保人对意外伤害保险的需求。

早期人身保险界坚持的“意外原因”说,由于外力特别是法院的介入发生了变化,最终进入

了“意外就是意外”时期。它的基本内容是:即使先于伤害的被保险人的行为是故意的,如果它们之间有一些不能预见或不同寻常的情况发生而造成伤害,此项伤害属于意外伤害所致。这个理论的确立源于美国法院对一则案件的判决。被保险人BARRY从四尺高的平台上跳下来,由于身体扭伤并造成十二直肠阻塞死亡。法院判决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这个判决给“意外伤害”的定义带来了突破,陪审团认为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的人毕竟是少数,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意外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所致。如果仅仅将“意外原因”引起的事故作为伤害保险的承保责任,无疑违背了创立保险的宗旨。后来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放弃了“意外原因”和“意外结果”区分的理论。目前大多数国家基本上采用“意外就是意外”的观点。[6]

从以上发展趋势看,意外伤害理论越来越从保险界专业人士的“象牙塔”中走向普通大众,更倾向于被保险人等弱者利益的保护,更符合创立保险制度的目的,也使保险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无疑促进了意外伤害保险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

国外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 团体保险(包括团体寿险、团体年金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团体健康保险等)在国外发展很快。特别是由雇主、工会或其他团体为雇员和成员购买的团体年金保险和团体信用寿险发展得尤为迅速。团体信用寿险是团体寿险的一种,是指债权人以债务人的生命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团体年金保险已成为雇员退休福利计划的重要内容。 美国 在美国,团体保险有三种情况:一是美国政府规定必须向雇员提供的社会保险,包括老年退休保险、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和健康保险;二是美国法律规定由保险公司提供的雇主补偿性保险;三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情况为满足市场要求提供的雇员团体保险,包括寿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退休保险。总的说来,美国的团体保险在整个福利保障体制中,是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的一部分。当今,美国有11700万雇员供职于600万家企业,有1000余家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各种团体保险。 欧洲 团体保险在西欧也被称为员工福利计划,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参加,它可以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之外的补充性福利计划。欧洲国家的员工基本上都参加了基本的员工福利计划,此外的福利计划有的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的,有的是针对某些特殊阶层的雇员的。这些员工福利计划是非强制性的,雇主和雇员有权选择是否参加。根据各国员工福利计划管理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由雇主联盟与工会联盟共同组织的非盈利性的互助基金会;直接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合同;某些大型企业独自或合伙组织、管理员工福利计划,并聘请精算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咨询、理财服务等。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看,这些管理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互助基金会或公司自行管理的养老金有可能采取现收现付型的管理方式,而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的团体保险全部采用基金预先积累型管理体制。 日本 日本各寿险公司经营的团体保险分为团体寿险和团体年金。在日本,团体寿险主要包括团体定期寿险和团体信用寿险,团体年金主要包括企业年金保险、厚生年金保险和国民年金保险。在日本,团体定期寿险的发展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当日本经济发展较快时,团体定期寿险的保费收入随之增长很快;当日本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时,团体定期寿险的业务增长也随之放缓。 韩国人身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0-08-25 11:34:56来源: 中国保监会跟贴 0 条手机看股票一、韩国人身保险业概况(一)市场规模。韩国保险市场发展成熟度较高,2008年总保费收入906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在亚洲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其中,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606亿美元,居世界第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 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 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 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 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 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 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 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 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 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 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 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 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 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 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 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 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 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 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 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 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 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 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 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 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 3.77亿元,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根据最新的Sigma《世界保险业报告》,200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排名为全球第六,其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紧随中国之后的则是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在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福利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商业寿险的需求仍旧保持旺盛,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另外,没有人口总量优势的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保费收入也排在了世界前十位,且全球市场份额只比中国少%及%。这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加到165家,保费收入高达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但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公众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意识不足。 2014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2014年,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保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依靠市场和制度创新驱动的快速增长期。而保险监管工作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开拓创新,成效显著。展望未来,保险业还将继续在改革路上快速前进。 我国保险市场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2014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空间分析

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空间分析 一、影响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一)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给保险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文件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业务,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 努力发展适合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积极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有效方式,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立足我国国情,结合税制改革,完善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该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发展的决心,同时给团体保险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信息。 (二)团体养老保险税收政策不到位 国家鼓励发展团体保险业务,但因税收政策的不到位及《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出台,给寿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团体补充养老保险与信托型的企业年金从大的范围来讲,同属于补充养老保险。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给予信托型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从工资总额的4%~8%不等,而按照财政部最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的要求,原本可以从应付福利费列支的团体养老保险,随着应付福利费科目的取消,而没有了可列支的渠道。虽然《通则》中

提到:“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赢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我们可以理解《通则》中提到的补充养老保险包含了企业年金和团体补充养老保险,但《通则》下发后各省并没有出台给予补充养老保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从现有税收政策看,团体养老保险无论是企业交费还是个人交费均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困难。且国资委在2005年8月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央企业以企业年金形式满足对职工的补充养老功能,团体补充养老保险失去了一块重要的市场。 (三)团体医疗健康类产品未全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通则》及财政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规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享受4%的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中国保监会2006年度下发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定义:“医疗保险是指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险。”“医疗保险按照保险金的给付性质分为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和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严格按定义归类,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中属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险种仅包括补充医疗保险、住院类保险、意外医疗类保险、各类住院收入保障保险等险种,而对于以重大疾病为保险责任的险种是不属于享受补充医疗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政策上的制约同样压缩了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空间。 (四)管理式医疗保险不计保费收入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团体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团体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自1982年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曾一度达到88.8%,但在1999年卸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随后占比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状况,我国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充分。本文从介绍我国团体保险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体保险发展道路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团体保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团体保险;员工福利计划;税收优惠 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及社会发展促进了雇主们逐渐了解到其对员工的法律责任,同时雇主也对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丧失所招致的收入损失逐渐重视,这种对员工福利的认识孕育了团体人身保险有利的发展因素。第一张团体寿险保单于1911年,由纽约公平寿险社(EquitableLifeAssuranceSociety)签发。这一新的承保方式一出现就引起了人寿保险业界的广泛注意,各保险公司群起仿效,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一、我国团体保险发展的现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劳动保险的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对尚未实施劳动保险或已实施了劳动保险但希望多增加一些福利的单位职工,开办了多种以职工为对象的团体人身保险,作为国家实施劳动保险的辅助或补充。1958年以后,由于错误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内保险业务出现停顿,团体保险也停止了销售。自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人身保险业务以来,团体保险业务从1982年到90年代初期经历从无到有的市场恢复期,各家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商业团体人身保险为职工福利配套。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缴费十分困难;同时许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更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为员工投保。所以尽管团体人身保险在我国以往的业务中占有很大份额,近年形势却不容乐观。从图1可以看出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从1996年的88.8%下降到2002年的20.5%,2003年为16.88%,2004年达到20.51%。2005年前8个月,份额虽提高到22.9%,但是其中包括中意人寿的200亿大单,到2005年末份额回落到20.44%。在寿险业保持平稳增长的大格局下,团体保险保费收入在行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大事记 1805年英国人在XX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XX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XX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已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XX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XX、XX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XX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XX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4年11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可用一部分保险准备金进行投资,并成立投资公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经营保险业务,打破了XX保险业务由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1988年3月21日,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XX工商银行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资本金为4500万元。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1992年9月29日,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

第三章_保险的发展历程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保险的发展历程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海上保险发源于( c )。 A.英国 B.伦敦 C.意大利 D.中国 2、被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的( B )人尼古拉斯·巴篷开办了专业承保火灾的营业所。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3、在(),一些政治哲学或宗教组织由会员摊提形成一笔公共基金,专门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救济补偿。 A.巴比伦 B.古希腊 C.中国 D.德国 4、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最早出现在() A.罗地安海商法 B.罗马法典 C.“冬蒂法” D.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 5、在1693年,天文学家哈雷编制了第一张( D ),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为寿险计算提供了依据。 A.保险表 B.费率表 C.统计表 D.生命表 6、关于劳合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A ) A.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公司 B.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市场 C.劳合社的成员只能是法人 D.投保人在投保时和承保辛迪加直接见面 7、( )年,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 A.1865 B.1875 C.1899 D.1926 8、公元前916年在罗得岛上制定的()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的货物,其损失由受益方共同分摊。 A.《汉穆拉比法典》 B.《罗地安海商法》

C.罗马法典 D.基儿特制度 9、1998年11月,()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保险宏观管理体制日渐成熟。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C.中央财政部 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10、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是( B )。 A.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B.平安保险公司 C.天安保险公司 D.大众保险有限公司 11、( C )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个人名义承保保险的组织形式。 A.专业再保险公司 B.皇家交易所 C.劳合社 D.伦敦保险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寿保险的起源是由()的情况及其汇集演变而成的。 A.海上保险 B.古代的殡葬制度 C.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 D.1666年伦敦大火 E. 伦巴第人 2、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保险法》颁布后的首批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即( ABCDE )。 A.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B.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C.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D.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E.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3、一国政府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B.家庭的赡养功能 C.财政政策 D.经济管理体制 E.总人口 4、影响人身保险发展的人口因素主要包括()。 A.总人口 B.家庭的赡养功能 C.人口结构 D.家庭消费支出 E.人的生命发展阶段 5、下列对责任保险陈述正确的是( CDE )。 A.责任保险的起源比人寿保险要早

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浅析汽车保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摘要: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的增长必将带动汽车保险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按照入世协议我国将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中国汽车保险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我国汽车保险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世界汽车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将为中国汽车保险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汽车保险;起源与发展;第三者强制责任险;无过失责任 一、汽车保险的起源 (一)近现代保险分界的标志之一——汽车第三者责任险 汽车保险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它晚于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险。保险公司承保机动车辆的保险基础是根据水险、火险、盗窃险和综合责任险的实践经验而来的。汽车保险的发展异常迅速,如今己成为世界保险业的主要业务险种之一,甚至超过了火灾保险。目前,大多数国家均采用强制或法定保险方式承保的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它始于19世纪末,并与工业保险一起成为近代保险与现代保险分界的重要标志。 (二)汽车保险的发源地——英国 1.英国法律事故保险公司于1896年首先开办了汽车保险,成为汽车保险“第一人”。当时,签发了保费为10英镑—100英镑的第三者责任保险单,汽车火险可以加保,但要增加保险费。1899年,汽车保险责任扩展到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所造成的损失。这些保险单是由意外险部的综合第三者责任险组签发的。1901年开始,保险公司提供的汽车险保单,已具备了现在综合责任险的条件,在上述承保的责任险范围内,增加了碰撞、盗窃和火灾。1906年,英国成立了汽车保险有限公司,每年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免费检查保险车辆一次,其防灾防损意识领先于其他保险大国。 2.实施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机动车辆的流行加重了公路运输的负担,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有些事故中受害的第三者不知道应找哪一方赔偿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发起了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保险的宣传,并在《1930年公路交通法令》中纳入强制保险条款。在实施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过程中,政府又针对实际情况对规定作了许多修改,如颁发保险许可证,取消保险费缓付期限,修改保险合同款式等,以期强制保险业务与法令完全吻合。强制保险的实施使在车祸中死亡或受到伤害的第三方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 自1980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了中、外保险公司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2004年12月11日,按照入世协议,保险业的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保险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回顾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总结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工作,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做大做强。 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 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80年至1992年,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准备阶段。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允许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外资保险代表处为增进中外保险业相互了解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外资保险公司下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1992年至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初步发展阶段。国务院选定上海作为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1995年,保险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大到广州。1992年9月,美国友邦公司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有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截至入世前,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2000年,中国保监会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国际保险界的联系与合作。 (三)加入世贸后的三年过渡期:从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我国保险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入世后,中国严格履行承诺,不断扩大保险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9月9日,已有14个国家(地区)的39家(含4家筹建)外国(地区)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70个(含7家筹建)营业性机构。此外,还有124家保险机构在中国共设立了187个代表处;保险对外开放城市已由加入时的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和佛山等五个城市,扩大到了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重庆、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福州等城市;外国非寿险公司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并向外国和国内客户提供全部非寿险服务。 与此同时,中资保险公司的海外融资也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分别在境外上市,三家公司共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480亿元左右,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偿付能力,向建立现代保险企业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我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

试论我国机动车保险发展历程 机动车辆保险是以机动车辆本身及其第三者责任等为保险标的的一种运输工具保险。其保险客户,主要是拥有各种机动交通工具的法人团体和个人;其保险标的,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汽车,但也包括电车、电瓶车等专用车辆及摩托车等。机动车辆是指汽车、电车、电瓶车、摩托车、拖拉机、各种专用机械车、特种车。2012年3月份,中国保监会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和《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推动了车辆保险的改革。 我国清朝前期以及以前的几千年,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决定了中国古代不可能具备建立像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保险制度的条件,直至清朝后期帝国主义入侵,才将西方的保险制度带入中国。从鸦片战争爆发,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外国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并一直在我国的保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旧中国,民族保险业虽然有所发展,却始终未能摆脱外国保险公司支配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外国保险公司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但也经过整顿、发展、倒退的曲折过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才使我国的保险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汽车保险进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但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处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垄断与控制之下,加之旧中国的工业不发达,我国的汽车保险实质上处于萌芽状态,其作用与地位十分有限。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年,创建不久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办了汽车保险。但是因宣传不够和认识的偏颇,不久就出现对此项保险的争议,有人认为汽车保险以及第三者责任保险对于肇事者予以经济补偿,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55年停止了汽车保险业务。直到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各国驻华使领馆等外国人拥有的汽车保险的需要,开始办理以涉外业务为主的汽车保险业务。 我国保险业恢复之初的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逐步全面恢复中断了近25年之久的汽车保险业务,以适应国内企业和单位对于汽车保险的需要,适应公路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事故日益频繁的客观需要。但当时汽车保险仅占财产保险市场份额的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发展也有了变化。1983年11月汽车保险改为机动车辆保险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1980年至1999年的20年间,全国保险市场承保的机动车辆从7922辆迅速上升到1494.47万辆,总保险费也从人民币728万元猛增到人民币306亿元,赔款支出人民币170.9亿元,赔付率为55.7%。

保险行业发展历史

保险行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一、新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历史 1949年8月,由陈云同志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5个地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财经会议。创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建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的。1949年9月25日至10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同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中国保险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自解放后到1950年5月,全国公私保险公司收入保费的比例,国营公司占70%,华商公司占8%,外商公司占22%。1952年6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化归财政部领导。 1951年下半年,上海和天津的28家私营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与未复业的寿险公司不在内)分别组成太平和新丰保险公司,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入一半以上的资金,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1949年在中国的外商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要占全国保险费收入的62%,1950年降低到9.8%,1952年则为0.01%。因此,到1952年外商保险公司都陆续申请停业,自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为了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保险经验,提高国家保险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决定从1954年2月起开始学习《苏联国家保险》材料。1954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解放前保险业未清偿的人寿保险契约给付办法》由财政部批准公布施行。除17家外商保险公司在我国大陆既无财产又无代表对其寿险契约进行清偿外,其余各公司的寿险清偿工作基本上于1957年底如期结束。只有小部分给付延至1959年。 1956年8月,太平、新丰两家保险公司通过合并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8年12月,由于认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财政部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除上海、哈尔滨、广州、天津的保险业务办理到1966年外,其余国内业务全部停办。195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财政部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取消了保险公司建制。到1964年全国共有保险机构27个,干部114人。196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公司又独立建制,当时的保险总公司包括工友在内总共86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在“突出政治,政治带动一切”的强烈气氛中,国外业务与再保险几乎全部停办。196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机构被精简,其国外业务由13人的“保险业务小组”“守摊和收摊”。保险业务小组自1969年4月成立,到1971年9月为止,历时2年多。 1969年上半年所发生的进口手表以及白金丢失事件后,周总理明确指出涉外保险及国际再保险必须继续办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同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使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结束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组建各地分支机构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0年底,除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以恢复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为了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特别是对外活动的需要,国务院于1982年12月批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章程》和批准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打破了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营的传统格局。1982年,香港民安保险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深圳设立了分公司。 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根据该条例有关规定,1986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 1986年10月,恢复组建的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在开业后不久,即将其总管理处从北京迁至上海,并在1987年由上海分行率先组建了保险业务部,开展保险业务。1991年4月,交通银行保险业务部按分业管理的要求而分离出来,组建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也将总部设在上海。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保险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股份制保险公司。 1988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等单位合资创办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总公司设在深圳。1992年,该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经营区域扩大至全国,遂成为我国第三家全国性、综合性的保险公司。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发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崭新局面,保险业也开始对外开放。美国国际集团的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和美亚保险公司于同年9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开设分公司。嗣

团险发展现状

团险业务突破发展困境的分析与思考当前团险业务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人身保险业从团险起步,1992年引入个人营销制度后,个险业务推动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2000年银行保险业务启动后,银行代理业务异军突起推动寿险公司保费规模的二次爆发性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团体保险业务发展速度却远远低于行业发展水平,保费规模在人身保险市场的占比从1996年的87%下降为2008年的7.8%,团意险业务发展面临着市场空间缩小、经营效益下降、销售队伍弱化等诸多难题。 一、传统团险市场空间受到挤压。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客户保险需求的变化,传统团险业务发展速度滞缓,市场空间逐步缩小。举例来说,在传统团险业务占比较高的学生险业务,随着国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面推进,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规模庞大的大学生保险业务发展大幅萎缩,同时由于国家对校园责任保险的大力推广,传统的中小学生保险业务也受到较大影响。又如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全国统保政策,对传统旅游意外险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再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的保险需求已由原来单一保障需求,转变为集意外、医疗、疾病、养老、理财等保险保障为一体的员工福利保障需求,传统团险业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传统团险业务市场拓展步履维艰。 二、展业成本增加,经营效益下降。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逐步增加,为在传统团险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各保险主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团险业务拓展过程中的竞争方式与竞争手段层出不穷,竞争态势已呈白热化,在团险业务发展中低费率承保、高手续费支付、不正当手段洗钱等违规展业现象屡禁不绝,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益“三高一低”的问题日趋突出,创费创利能力逐年下降,内含价值贡献度逐步降低,影响到团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销售队伍弱化,开拓能力不足。相对于当前个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一线销售人员来说,目前各保险公司团险业务销售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培训力度小、展业技能弱、销售业绩低等状况,面对日趋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市场开拓能力明显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团险销售队伍在保险公司销售渠道中逐渐被边缘化,一线人员销售能力弱化成为制约团险业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信息技术落后,制约业务发展。近年来,由于传统团险业务发展速度滞缓,保费规模占比下滑,创费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保险公司对团险业务销售支持、后台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保险需求,制约了团险业务发展。中国保监会出台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对2010年1月1日后不能实现意外险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保险公司,将限制直至禁止其经营意外险业务。这对依然依赖传统手工出单承保、未实现信息技术升级的团险业务将形成较大冲击,部分保险公司将被迫退出公路旅客意外险、旅游意外险等团险业务市场。

中国团体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最新版】

中国团体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团体保险即以团体为保险对象,以集体名义投保并由保险人签发一份总的保险合同,保险人按合同规定向其团体中的成员提供保障的保险。目前中国市场的团险业务主要由团体人寿保险、团体年金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和团体健康保险四类组成。 团体保险是实现员工福利计划的主要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员工福利计划的团险随着员工福利计划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团体保险几乎等同于员工福利计划,商业保险公司则是员工福利计划的主要提供者。例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美国一般企业福利支出占到企业总支出的39.2%,其中医疗及健康保险占26.4%,失业及失能保险占22.7%,养老保险占15.3%,一般寿险占1.3%,可见团险保障占据着雇员福利计划的绝大部分份额。 中国的团体保险市场起步虽然较晚,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员工福利计划已成为国内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根据西方国家员工福利计划发展的经验,以员工福利计划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团体保险,将成为保险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据调查显示:2/3被访中国企业从未投保团体

保险,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2/3的被访者不了解团险和个险的区别,无法用购买团险增加福利的方式来形成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已投保团险的企业多数仅限于意外伤害、意外住院和重大疾病等保费较低廉的保障型险种;然而在还未投保团险的企业中,对保险公司年金类团险产品有需求的达到75%,中小企业需求最大。 又比如,世界银行也曾乐观地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可见,国内外的商业保险公司都非常看好中国团体保险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团体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鼓励政策不到位。目前政府对于企业为职工购买社会基本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等团体保险是否可以税前扣除、雇员个人缴纳的保费是否予以税前扣除、以及团险的保险金是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等问题上政策尚不明确。例如,为了发展企业年金,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方案规定试点地区(需经国务院批准)的企业可将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按工资总额的4%在税前列支,但是具体对企业、个人没有太多明确的税收优惠实施细则。同时,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