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及方法

【摘要】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卫生保健观念愈加丰富,追求中医养生,成为很多医疗卫生领域临床上所倡导的重要医护保健技术,由于中医养生涉及面广,往往会因养生观念出现认识或行为误区而造成养生不科学甚至造成个体身心负面影响,本文针对中医养生中存在的常见误区及方法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误区;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古代医学经验与养生知识。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理念下,临床上利用中医理论针对人体进行养生,成为成为现代医学领域所广为关注的医疗保健方法,对于人体促进健康有着较为重要的指导功能,但由于个人认识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人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与应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确选择,以致于出现中医养生方法的误区,导致养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负面影响,分析中医养生的科学方法,意义深远。

1 中医养生的内涵特征

相对于人类生命个体而言,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采用身心养护方法,保持或增进人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行为活动。简单地说,养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养生命。所谓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方式对人体机能进行合理调养来增强体质、预防或减少疾病发生,从而达到保持生命机体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行为活动。

养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财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人体生命现象,其内容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对人体生命认知的角度不同,中医养生在个体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所体现的品德修养、饮食起居、医术药物等调理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中医养生,讲究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以及综合施养,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民俗、武术等传统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2中医养生的常见误区

中医养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个体思想认识存在差异性,导致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活动经常会形成误解而出现如下误区:

中医理论强调无病预防,讲究调理,倡导合理科学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态,养生在于调和人体阴阳,疏通气血经脉,提高机体调适能力,保证人体健康。

养生保健小知识整理

养生保健小知识 搜集整理供大家参考 十二时辰养生法 古代养生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摘录如下: 1、卯时(5:00-7:00)见晨光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然后用两手抱后脑,手心掩耳,用食指弹中指,击脑后各24次。最后去室外晨练。 2、辰时(7:00-900)起床健身后,饮一杯白开水, 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漱口时间延长好。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此时或读书或做家务,或种菜养花。疲倦时即闭目养神,或叩齿咽津数十口。不宜高声与人长谈阔论。因为说话多易耗气,老年人本来气弱,最好“寡言语以养气” 4、午时(11:00-13:00)午餐应美食,要求食物暖软,不吃生冷坚硬之食物。只吃八分饱,食后用茶漱口。 5、未时(13:00-15:00)此时最好午休,以养精气神。 6、申时(15:00-17:00)此时读名人诗文,或练习书法,或去田园绿地,或观落霞。 7、酉时(17:00-19:00)晚餐宜早,宜少,可饮酒一小杯,不可贪多。用热水洗脚,有降火、活血、除湿之功效。晚漱口以固牙齿。 8、戍时(19:00-21:00)轻微活动后安眠。睡时宜右侧,“睡如弓”。先收心,后睡眠,睡前什么都不想,自然安睡。 9、亥、子时(21:00-1:00)安眠养正气,环境宜静,排除干扰。睡时可屈膝而卧,醒时宜伸脚舒体,使气血流畅,忌睡姿只固定一种姿势。 10、丑、寅时(1:00-5:00)此时为精气发生之时,人以精为宝,宜节制房事,但也不宜强制,60岁以后要量力而行。 老年人生活的“数字化” 排便一次食欲好,能吃是好事,但上下通畅非常重要,因此,老年人要保证每天都要排便一次。 睡觉两次上了年纪,晚上睡眠质量往往欠佳,所以午睡必不可少,晚间损失可在午间补。 工作三小时老年人不能闲着,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做,阅报、看书、写字、唱歌、上网、下棋、逛街,或当义务工,做志愿者等,快快乐乐每一天。 进食四次老年人除了每日三餐之外,下午宜增加一次点心,这是因为老年人胃内纳少,宜多次少量饮食。 喝五杯水老年人体内水分逐渐减少,很容易失水,因而要主动饮水,不要等渴了再喝。早起喝一杯淡盐开水,洗肠清胃,上下午各饮两杯水,润肠补津。 晨练六十分钟老年人早晨跑步,做操、打拳等,会带来一天的好心情。 晚七点看新闻老年人不能自我封闭,除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还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吃八类食品老年人的饮食要多种多样,蛋、鱼、肉要适量,多吃果蔬、蘑菇及豆制品。老年人食量少,主食可少吃,但副食要保证,并均衡搭配。 晚九点入睡老年人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最好养成每天晚上九点休息,次日五至六起床的好习惯,做到有劳有逸,有张有弛。 凡事不苛求十全十美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老年人要心胸宽广,知足常乐,才能安度晚年。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的预防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 的预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从中医养生角度谈中风的预防 1、中风病预防的重要性 中风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一直被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大疾病,很多医务工作者终其一生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不断的探索。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其根本的措施应重视中风病的预防,避免和控制导致中风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 2、中医是怎样认识中风病的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气候骤变或烦劳过度、忧思或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用药不当、跌仆等。而导致体内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风内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而中风。 3、中医提倡的预防就是“治未病”吗 是的,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第一防止得病,第二就是得了病防止加重和复发,这些正好针对了中风病的四个发病特点。 4、中医如何预防的呢 中医预防与现代预防是一脉相承、互为补充的。现代学者提出健康四基石:1)合理膳食;2)适量运动;3)戒烟限酒;4)心理平衡。 5、中医预防与养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假养生观念或错误的养生观念被大家所认同,能说一下哪些是错误的吗 张悟本出版的养生书籍四个月卖掉100万册。究其原因,是百姓有不少饮食健身误区,被“钻了空子”。 误区一: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不会加重动脉硬化。 实际上,每100克植物油含热量900千卡,是苹果的17倍,圆白菜的40倍。每餐植物油转化成的脂肪,得慢跑一个小时才能消耗掉。否则,堆积脂肪,易患各种慢性病。 误区二:牙疼不是病。 国际最新研究发现,牙周炎本身就是单独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因素。因为牙周炎发病,牙齿松动,咀嚼过程中,细菌和毒素被“囫囵吞枣”,容易造成胆固醇、脂肪等等沉积在血管上。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doc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下面内容由我为您整理归纳,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1,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诊断时,中医充分运用了诊断的全息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推断病因。在治疗与调理时,中医强调了对证治疗,对证治疗即是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清空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相应的,中医治疗遵循证异治异、证同治同的原则。 ,2,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 ,3,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

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4,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另外一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中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些都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心身保健预防医学观点相符。 ,5,调动本能正气:中医养生是靠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内,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进而达到整个身心平衡和谐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时候是邪不能干扰破坏正气所维持的稳态。医生治好病意味着医生是标,病人是本,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邪气只是服了,而不是没了。也即是医生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对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服务的设计应遵循八结合原则 自我调养与养生馆服务相结合:中医讲“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又讲“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客户的身体要恢复并保持健康,光靠养生馆技师和专家的调理是不够的,客户自我的调养,无论是“起居有常”还是“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情志条畅”等都非常关键。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

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养生保健地小常识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地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地中药.我们在吃生姜地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 地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地薄荷糖、用地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地中药,属于““寒凉”型地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 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地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 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地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 分法实际上是”五行“地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就说说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地中药: 祛风药:能让“风”型地疾病发散. 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地.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地作用. 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

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地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地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地礼品.非典地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地特点是“寒型药”,能 有驱散热疾之效. 黄连,是大家最熟悉地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地就是黄连. 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地概念很广, 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地,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 泻不止. 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地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地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地淤血之 疾. 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地作用(秋天属金、肺).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地功效,喝 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地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地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地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地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地“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从整体认识疾病、综合防治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合理运用中成药、中药饮片,配合中医饮食调养、运动治疗、非药物防治技术,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效防治并发症。 一、常见中医辨证食疗推荐方 饮食养生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具体应用应该在辨体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合理选用。 (一)阴虚燥热证 证见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食疗应以养阴消渴饮为基础。 食疗药膳方为: 1.玉粉杞子蛋:天花粉、枸杞、玉竹煎水,沥出,打入鸡蛋,蒸。 2.杞蓣粥: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3.三豆饮:绿豆、黑豆、赤小,煎汤服用。 4.乌梅生津茶:乌梅、麦冬,泡水当茶饮。 5.石斛芩叶茶:石斛(干、鲜均可)、黄芩叶,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荞麦面粉为主。副食以冬瓜、南瓜、苦瓜、藕叶及绿

叶菜等食物。 (二)气阴两虚证 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食疗药膳方为: 1.参杞粥:西洋参、山药、枸杞适量,加粳米煮粥。 2.归芪鸡:黄芪、当归、母鸡剁大块,加水抄煮,去浮沫,纳入黄芪、当归炖至肉熟。 3.苦瓜炒肉:鲜苦瓜、瘦猪肉,武火炒后食用等。 4.首乌适量加水煎半小时,取汁煮鸡蛋,每日1个。 5.益气生津茶:西洋参、石斛,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黄豆、玉米面粉为主。副食以洋葱、莲藕、豆腐、胡萝卜、黄瓜等。 (三)阴阳两虚证 证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食疗药膳为: 1.苁蓉山药苡仁粥:肉苁蓉、山药、薏苡仁适量,煮粥食,每日两次。 2.枸杞明目茶:适用于2型糖尿病肝肾阴虚证,表现为头晕眼花、双目干涩者。用法用量:枸杞子、桑叶、菊花,开水沏泡代茶饮。 主食以未精加工面粉,全麦豆类等。副食以山药、蘑芋、南瓜、芋艿、芹菜、胡萝卡、油菜、洋葱等。用菊花泡水代茶饮。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女性健康与中医养生

女性健康与中医养生 如果您脸上长痘,面无光华;如果您睡眠不好,有黑眼圈;如果您手脚寒凉,腰酸痛经;如果您体态臃肿,渴望健康——请您学习中医养生,懂得这样得道理;女三十五岁,肾气渐衰;善补者滋阴潜阳;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血离气则死,气离血则亡;心平气与,血清颜清;美在其外,健在其内。把人补瘦,勿把人泻瘦,饿瘦。我今天给大家谈一谈中医养生,着重得多讲一讲女性问题,也就就是女性得养生,中医养生它就是一个古老得话课,但就是真正了解它得人并不就是太多,什么叫养生,简单得说:养生就就是养护生命,那如何养护生命呢?现在社会上关于保健得课题不少,但就是真正能够把天地人瞧成一体,把人作为自然得一个组成部分来瞧待养生得并不多,在某些方面存在了很多得误区,比方说我前两天听讲,全国妇女每年所消耗得化妆品大概就是四千个亿。这四千个亿给妇女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衰老得加剧。因为现在化妆品里边很少没有激素、没有汞、没有铅得,所以,经常使用化妆品得人,皮肤得毛孔都就是粗得。当您不用化妆品,人得气色还就是白里透粉得时候,这才就是真正健康得美。什么叫气色?在内有气,在外才有色。内无气,色从哪来?在四十年代得时候,英国得女性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岁。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她们用了大量得化妆品,化妆品里如果没有铅与汞,人得脸,不会白。但就是,人得皮肤它也与人其它机制就是一样得,它有吸收能力得,慢慢形成了铅、汞中毒。所以当时得英国妇女得平均年龄就就是四十岁左右。现在,在西方已经开始用自然疗法了。我英国得一个学生她就是做精油护理得,她讲它们精油就是出不了口得,因为天然得生产得那一点连英国人都不够。那么,西方与港澳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把西方得垃圾送到了我们国内,这就就是蓬勃兴起得美容院。这之所以敢那么讲,因为我得养生第一批吸纳得就就是全国得这些美容队伍。那么,我得这些学生现在几乎都不再做了。因为,她们都不用。因为她们回顾到以前感觉到很羞愧,觉得就就是从

中医养生康复复习大纲复习过程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跳湖、保养的行为活动。 中医养生学,实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实用科学。 中医康复学实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在研究对象及康复原则和手段上有共同之处。 现代康复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矫形、人工装置补偿患者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显示出相当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以其独特的康复理论和丰富多彩、简便廉验的康复手段,尤其是辨证康复和整体康复的观念,在康复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两者在研究对象、适应范围极其学科名称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学术渊源、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技能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诸多的共通互用之处。 食物养生的萌芽:夏商之前。 先秦时代《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洋溢养生康复血的特点:1突出整体观及辩证观 2重视机体的平衡和谐 3强调未病先防与即病康复 4方法手段丰富多彩 5适应面广泛 人体生命形成后,生长壮老已是有机体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 天年:人类自然寿命。 健康人的生命状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建康的生理特征 1形体壮实,比例恰当 2面色红润,须发润泽 3牙齿坚固,要退灵便 4双耳聪敏,眼睛有神 5呼吸从容,声音洪亮 6食欲正常,二便通利 7舌态正常,脉象匀缓 健康的心理特征 1精神愉悦,情绪稳定 2思维清晰,记忆良好 3人际和谐,适应社会 先天禀赋缺陷,一方面表现为遗传性疾病,另一方面,因胎育时受外界药物、辐射等不良影响导致的先天残缺。 反禀赋不纯之病,皆有父母而来,即于交合之时,遗于子体。 从人体生命的构成而言,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 “形”作为人体生命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指人体的有形实体,它包括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等。 “气”是指充斥在人体生命之重的无形非实体物质。 “神”是指住在人体生命的意识活动。

中医养生小知识

基本内容: 1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水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夏天人的体能消耗特别快,蜂蜜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像蜂蜜水、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都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购买新鲜的纯蜂蜜最好可以到认识的蜂场购买,超市销售的多数经过加工,长期服用也见不到什么效果,而且也不放心。很多网友都推荐到罗浮山蜂蜜网购买,我和家人喝的蜂蜜也一直是和他们买的,感觉蛮好的,建议你也可以试试。 2夏季养生保健之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3夏季养生保健之饮食清补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绿豆、蚕豆、赤小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4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5夏季养生保健之补充盐分和维生素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6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7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

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基本理念和知识

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基本理念和知识 一、基本理念和知识 1.中医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保健活动。 2.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因人而异。 3.情志、饮食、起居、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全面保养、调理,从青少年做起,持之以恒。 5.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6.中药保健是利用中药天然的偏性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服用中药应注意年龄、体质、季节的差异。 7.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8.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9.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有: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10.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11.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2.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13.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14.保持心态平和,适应社会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与工作。 15.起居有常,顺应自然界晨昏昼夜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持之以恒。 16.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17.饮食要注意谷类、蔬菜、水果、禽肉等营养要素的均衡搭配,不要偏食偏嗜。 18.饮食宜细嚼慢咽,勿暴饮暴食,用餐时应专心,并保持心情愉快。 19.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20.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21.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生理周期,养生保健各有特点。 22.不抽烟,慎饮酒,可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23.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 24.节制房事,欲不可禁,亦不可纵。 25.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 26.小儿喂养不要过饱。 三、常用养生保健内容 27.情志养生:通过控制和调节情绪以达到身心安宁、情绪愉快的养生方法。 28.饮食养生: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29.运动养生:通过练习中医传统保健项目的方式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常见的养生保健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30.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令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 31.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32.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四、常用养生保健简易方法 33.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34.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刘逢军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中医养生的源头及基础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偏向于治病,并兼养生。 养生不治病,着眼点在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促进身体的康复。 中医养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实践。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实践,而不是实验室。 《帝王世纪》写道: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 《史记补三皇本纪》写道: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1 / 8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依靠一块树皮、一把草的调理,使中华民族虽屡经天灾、战乱的磨难,虽无现代医疗技术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同样,中医养生方法方便易行,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效果不减。 科学实验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性。 而这些方法经成千上万的人重复几千年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在,而验证这种结论的权威正是人民大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石,其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始至终贯穿了养生的内容,并占有重要篇幅。 它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客观关系。 其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在精辟论述生命生成和养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而在这段足以作为中医养生原则的经典语言中,《黄帝内经》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注意七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 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二: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 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 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六: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

常用十种养生方法

常用十种养生方法 1.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中医上讲肾主骨,牙齿也是骨头的一部分。因此叩齿不仅有利于牙齿坚固,也能起到强肾的作用。在做叩齿的时候,最好同时做咽津法,既健脾又调胃。 2.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呼吸做到平稳,是掌握闭口调息法的要领。这样可以使得氧气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让气血畅通,利于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该方法建议早上做,因为此时阳气处于上升阶段,可以事半功倍。 3.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4.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面部经络丰富,坚持做搓面法,还有利于延缓皮肤衰老。另外,用搓热的手心蒙双眼,这种类似熨烫的方法对于明目有一定好处。

5.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梳发时应用手指肚接触头皮,用力适度。长期梳发,易于毛发黝黑、乌亮。 6.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因此运目法对于肝脏健康有益,此外还有利于降低白内障的发病几率。 7.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肾开窍于耳,做凝耳法的时候,配合牵拉捏耳朵,对于强肾效果更佳。 8.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提气法在于让体内的气往上走,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心引力的作用。吸气的时候搭配脚跟抬起离地的动作,效果更好。 9.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轻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与愿违。 10.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足心按摩法最好在每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后进行。也可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摩左脚心,以搓热双脚但不伤及皮肤为宜。此法有强肾滋阴降火的功效。也可在泡脚后按摩足三里穴和涌泉穴,可达到健脾养胃固肾的功效。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焕兰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一、中医养生的源流探索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古人的养生实践,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一)起萌与形成阶段 远在上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存作为一种本能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探求却病延年的方法,如饥饿时便去寻物采果、寒冷时则躲进山洞等,这为养生学的起萌和养生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如《周易》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杂家的动形主张等的兴起对养生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迨至秦汉,医学巨著《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历代养生理论,多源自《内经》。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 汉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养生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不少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如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等。 宋元时期养生学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老年保健及食疗营养方面有较大突破。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明清两代养生家辈出,养生学说日臻完善。张景岳强调“中年修理,以振根基”,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意义重大。李中梓《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详尽记载了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等。 近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临床医学转向预防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全面振兴。1992年第一部《中医养生学》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养生学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并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系列。中医养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二、中医养生的现状透析 1 在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中医养生之“热”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健康,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带动了全民“养生热潮”。 1、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2、专家贡献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老中医230条养生小常识

老中医230条养生小常识 1、绿茶可预防肝病。 2、胖大海泡茶不宜长期饮用。 3、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4、胆固醇高者少吃鱿鱼 5、海蜇皮能缓解高血压。 6、食肉过多对身体有害。 7、骨折初期不宜喝骨头汤。 8、常喝豆浆有益健康。 9、豆浆不宜与红糖鸡蛋同饮。 10、白酒不宜代替料酒做菜。 11、深呼吸可能不利老年健康。 12、老人晨练宜先进食。 13、运动后可喝杯牛奶。 14、多喝水能防肾结石。 15、睡眠充足才有益健康。

16、情绪不畅会导致胃病。 17、手机贴膜可能会伤害眼睛。 18、员工不宜在办公室吃午餐。 19、午睡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20、不宜用沸水煎药。 21、服药不宜加糖。 22、不能用浓度为95%的酒精消毒。 23、日照每天过三小时才算健康住宅。 24、破损瓷砖辐射较大。 25、卧室窗户留缝有助于睡眠。 26、清晨不宜开窗通风。 27、热水袋比电热毯更益健康。 28、不宜用塑料袋保存果蔬。 29、筷子最好半年换一次。 30、牙龈出血要尽快更换牙刷。 31、正确刷牙比选择牙膏重要。 32、起床不宜马上叠被子。

33、晒被子不能拍打。 34、空腹不宜喝蜂蜜。 35、喝蜂蜜可解酒。 36、早喝盐水晚喝蜜。 37、素食更适合中国人。 38、海带可预防高血压。 39、凉水洗脸好处多。 40、刷牙宜用温水。 41、洗脚宜用热水。 42、脚寒容易感冒。 43、干嚼食物可防止大脑老化。 44、上午晒太阳有利于冬季健康。 45、翘二郎腿会影响健康。 46、戴帽子不宜过紧。 47、常梳头有益健康。 48、长时间微笑有利健康。

49、强忍泪水等于慢性自杀。 50、小便时咬紧牙齿有益健康。 51、打喷嚏时不能捂嘴。 52、早晨一杯水很重要。 53、白开水超过三天不能喝。 54、晚饭后两小时饮用酸奶最佳。 55、不宜空腹喝酸奶。 56、喝完牛奶最好喝口白开水。 57、每天一杯咖啡好处多。 58、咖啡要趁热喝。 59、酒后喝咖啡易发高血压。 60、午茶有益增强记忆,不应用保温杯喝茶。 61、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 62、冬季洗澡次数不宜多。 63、冬季不宜长期待在温暖房间。 64、冬季不宜长时间停留在雾气中。 65、冬天不宜把围巾当口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