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

一个人的改革开放史(1977--2018)

引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从贫穷落后的乡村家庭,通过一家人的努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年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史。在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阶段,正确把握方向。以认真的责任担当挑起家庭建设的重担,至2018年初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同时回顾了10年求学经历,25年南安电力发展的历史,叙述了在职场上参与家乡电力建设,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个人成长历史。家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歌颂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40年来给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

一:改革开放前家乡和家庭面貌(1977-1984年)

1977年5月,我出生在芜湖市繁昌县荻港镇芦南乡苏垅村,当年自然环境未遭到破坏,空气怡人,村前村后青山绿水,人们的饮用水直接从田间的池塘取用,当时的田地已包产到户,这充分调动了劳动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大家都捋起袖子干劲十足,劳动成果部分上缴国家,剩余部分归家庭所有。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几家人共养一头牛耕田,农忙时家庭与家庭之间互帮互助,民风淳朴,家里养点鸡鸭到城里卖,是唯一可支配的经济来源。家里生活条件较艰苦。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咸菜配自家种的蔬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所以小朋友最盼望过年过节,因为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当时肉吃在嘴里,感觉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让人回味悠长。

我父亲是一位木匠,父亲木工活做的好,技术精湛,乡里乡亲只要有人家盖房子,都排队等父亲盖,父亲是一位慈父更是一位严父,对我们兄妹三人,家教特别严格,我现在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工作作风等,都是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父亲除了帮乡亲盖房子,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手管站工作,父亲手艺精,主要是为农民制作农用工具,父亲共生了三个孩子,爷爷在父亲年幼时已去世,父亲很早就挑起家庭的重担,当时一家6口人,靠父亲每月80元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穿的衣服通常是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缝缝补补老三接着穿。孩童的游戏,是泥巴做大炮,看谁甩的响,破的洞大,谁就算赢。玩石头跳格子、自制弹弓、掏鸟窝、捉迷藏等等,傍晚孩童在操场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唠嗑,拍下定格的照片,也是极美的画卷。

二:知识改变命运(1985-1995年)

1985年9月,我到了上学年龄,老师报名前考学生必须能从1数到100,才给入学,当时在家,父亲教了好几天,才学会,终于顺利报上名,背着妈妈做的花格子布书包,走路都一蹦一跳,心理乐开花,终于踏进向往已久的课堂。当时的苏垅小学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两排低矮的砖瓦平房,课桌十分破旧,做的凳子都是从自己家里带,窗户基本没有玻璃,都是学生从自家带塑料布糊上,勉强挡住风雨。大部分是民办的代课老师。学校主要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什么美术、体育、天文、地理基本没有老师来教,学费很便宜每学期才30元,当时大部分学生兄弟姐妹都很多,除了读书很多时间要帮忙家里干农活,重视教育的家庭很少。当时我爸读过小学,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农村的孩子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出路是好好学习,才能跳出农门,我们兄妹三人均上学,当时由于家庭的变故,奶奶离世,家里缺个帮手,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农民的父母并没有让我一个女孩辍学在家,所以我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上一直很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时间飞逝,转眼小学毕业,踏进中学的校园,当时芦南初中在我们乡镇算规模较大的初级中学,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经济复苏,政府投入,办学条件提高,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读书,哪种感觉是非常惬意的。我们兄妹三人都上学,平时女孩在家要承担家务,农忙时我们都回家帮忙,我们都是小小的行家里手,干起活来,有模有样。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大哥非常能干,在学习之余,坚持做一些副业,贴补家用,可能就这个原因,大哥耽误了学业,大哥上完初中就未在求学,但是大哥对画画有造诣,这对他未来成为知名的技工需画图打下良好基础。1995年我和弟弟同时考上中专,这对当时农村家庭来说,学习经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我们的父母认为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咬紧牙关、省吃俭用、父亲拼命干活挣钱、母亲也出去干苦力、用他二老挣得的血汗钱供我和弟弟完成中专的学业,写到这里,感觉当时的情形又历历在目,每次临行前,母亲塞给我100元,摸摸我的头,女该在外费用要高些,不要太节省,照顾好自己,拿着手中的钱沉甸甸的,当时心中就暗暗发誓,我一定努力学习,不论将来生活多么艰辛,一定积极生活,努力的工作,争取能出人头地,回报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在皖医护校学习和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工作发展阶段(1995-2003年)

1995-1998年,我在芜湖市皖医护校读中专三年,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每门功课成绩均是优,年年拿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中专第三年实习,服从分配到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实习,实习期间表现突出,被破格留用。成绩的取得我并没有沾沾自喜,工作后更是脚踏实地、钻研业务、任劳任怨,作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服务更是用心、贴心,送走患者心中的雾霾,迎来患者生命的起航,收到患者和家属高度肯定和表扬,并接受记者采访,《微笑天使,用心服务》被登在马鞍山皖间晚报头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医院组建人才库我积极报名充分准备,高分入围,进入医院人才储备库。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杆严要求,年年被评为先进。随着医院的扩建、规模的增大,急需中层管理者,我抓住机会积极竞聘护士长,通过我的精彩演讲和管理理念,获得评审老师的赞誉,全票通过,成功竞聘为神经内科护士长。2012年担任护士长以来,带领全体护理人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引用冰心老人的诗句:爱在左,同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们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荣誉,连续两次获得马鞍山市优质护理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并连续六年获医院优秀护士长称号。成绩只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我们将继续是守护人民健康的钢铁战士。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医院开放床位从原来300张,到如今实际开放床位750张,医院也从原来的两栋楼,到如今的高楼林立,仪器设备以更换高尖端,极大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目前医院全体员工一盘棋,本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创建精神,积极筹备,补缺补差,争取向评审老师交出满意的答卷。2003年我结婚成家,2006年5月儿子出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增添了养育孩子的乐趣! 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家庭的建设从此提到议事日程。

四:家庭成长和职业发展阶段(2003-2018年)

我和孩子的父亲都是外地人,父母不在身边,随着孩子的出生,我们每天像上紧的法条,抽个鞭的陀螺每天飞快的旋转,每天看着孩子健康成长,事业上也做到风生水起,每天充实而满足。孩子父亲研究生在读,本人自学完成本科学历,职称准备晋升副主任。

五:岗位成才担重责促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2008-2018)

2008—2018这十年,我们都是单位的中层力量,中流砥柱,工作中我们兢兢业业、对业务精益求精、力足于我们本职岗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生活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幸福指数较高,只要你是勤劳的人,都会脱贫致富,我们先后买了两套房、一辆车,过上了小康生活。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给了人民安定的环境,国家对农村的惠民政策,父母在乡下农村,养老有保障也过着富足的生活,解除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最后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学号:201535560135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

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 [论文关键词]改革;历史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的严重挫折之后艰难启动的,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苏联模式的负面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深入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统一思想的宣言书、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报告从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地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是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斯大林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曾对斯大林模式所体现的传统社会主义原则进行过总结,包括:实现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等等。这些原则本身无可厚非,也确实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问题出在教条式地照上述原则去做,没有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1957年之后,‘左’倾逐步发展,以致发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政治体系方面,党的一元化领导使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而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第一书记,公民权利得不到有力地保障。严重的挫折,沉痛的代价,从反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史为鉴,邓小平认为:“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方面有某种忽略。”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他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思路是不同的。毛泽东坚持用生产关系的标准,通过改革使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大二公三纯,认为只要公有化程度高,生产关系就能自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注重单纯的生产关系变革,以致于又回到阶级斗争的立场,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确保所谓社会主义的纯洁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工学分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1班 姓名:张鹏 电话:584863

关于改革开放的口述史 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采访一位老人他所知道的历史,并编辑整理成口述史,但是我在学校这边没有认识的老人,也不好意思去打扰不认识的老人,于是我便打电话给我远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在电话中对他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采访的主题是,您所感受到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并根据这次电话采访写了一下的口述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那么这场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怎么去规划这场改革的?改革的进程有哪些?改革前后中国的变化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寻过去吧! 1.问:您好,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答:我们这些个小老百姓当时知道个啥?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八几年的时候吧,村里说是要实行包产到户,每家人按人口数分田地,人多则分到的田地就多。那时候可热闹了,因为当时都是集体的,干农活也是所有人都一起,挣工分,吃大食堂,所以对于这种新玩意,大家都愿意去尝试一下! 历史补充: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产到户逐步演变为包干到户的形式。同时,包产到户也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创新! 2.问: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 答:这个嘛,当让是因为穷呗,穷则思变嘛!那时候我们国家很穷啊,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日冻挨饿,大食堂的饭根本不够这么多人吃,而且供销社的商品也少的很,关键是你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买东西还需要各种票,比如粮票啊,布票啊等等,所以啊上头的人啊也要想办法啊,不能一直这么下去了啊,不然国家还不得完了? 历史补充: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4、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试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关键字】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正文】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华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当时中国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政治上,首先,“文革”时期,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政治素质整体下降。作为政治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功能缺失。“文革”时期,包括中共各级党委、人大、政协等在内的各种原来常设政治组织或残缺或虚置,其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也随之缺失。作为政治主体的国家政权与公共机关职能变形。第二,政治运行制度规则极度失范,政治文化日趋非法理化。“文革”期间,各项政治制度与规则或残缺虚置或极度变形,整个政治系统的政治实践处于随意化、无规范化的状态。第三,政治实践紊乱无序,加速了政治文化的畸变进程。 经济上,这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快的提高。 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人均工资下降,只在1971年底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住房相当困难。至于农民的生活,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文化上,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不仅耽误了一代人,而且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估计为国家少培养了10 万名研究生、 100多万名合格的大学生、专科毕业生和 200 多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因而,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严重问题。全国大量文物受砸毁,古迹被破坏,对中国,以至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很多历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红卫兵砸烂;一部分科学工作者被迫下乡,研究工作因而停顿。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苏美两霸的争夺和他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尤为尖锐,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问题。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仍然是天下大乱,而且越来越乱。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是世界人民的革命倾向蓬勃发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一方面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争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世界上到处讲缓和、讲和平,恰恰证明,这个世界没有缓和,更谈不上什么持久和平。而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运动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学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有感

学习《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心得体会 最近,我自学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下卷,作为一位80后,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目睹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读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像是在诉说着一篇连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你、我、他,在细细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总结出了几点感悟,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主要如下: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76年,“文化大革命”走到尽头,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中国的老百姓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有一多半的农民都挣扎在饥饿线上。改革开放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老百姓已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不会掉队。改革开放是在战胜困难和风险中一步步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走得更远。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在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长期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事业显著进

步。实事有力的证明,40年的改革开放不但重塑了当代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开创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改革开放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等物质成果上,也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等精神成果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再思考、再创造、再探索,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及认识,表明今日之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摸索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开创和发展。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 日语142 吴焱 21214217 一、背景 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 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他们主张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竞争。然而因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没有成功。 2、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

中国改革开放前回忆录

庆祝改革开放回忆录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消费者早已适应了充斥市场、琳琅满目的进口消费品。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 由1978年的3645亿元,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40年间迅速跃升了200多倍。中国经济总量已提升到世界第二。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史无前例的25974元。40年来,丰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让广大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地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今天,当年轻人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和民生带来的巨大变化,1992年,中国告别了长达40年之久的票证时代。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

口述史整理稿

口述史整理稿 我的生命历程与家风——口述史整理稿访谈时间:xx年5月28日9:00-9:30 访谈地点:XXX 受访者:XXX 访谈者:XXX 整理者:XXX 一、家庭情况 1、家庭成员的关系我叫XXX,1944年腊月初九生,今年73岁,生于XXX。 小时候,我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对我也很疼爱。他们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过在过去那种社会,重男轻女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前,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有十七八个人,同住在XX大院里,都是普通的农民。我的父亲还有一个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他们两兄弟从来没有分过家。我大伯生了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而我父亲的前三个孩子都是女孩,所以在那时候我父亲有点被我奶奶歧视,在家里说话也没有分量。几年后才生了我们三兄弟,实际上是四兄弟,在我头上还有一个哥哥,不过他早年去世了。在我爷爷奶奶都相继过世、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之后,基本上就由我父亲当家了,我大伯一般不太过问家庭。至于家庭关系,不论是弟兄之间、姊妹之间、叔子之间、叔伯之间,关系都非常和睦。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家庭。

2、兄弟分家从小到大,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分家。58年的时候,成立了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搞大跃进、大协作,吃的是大食堂,每家每户不准做饭,都吃集体食堂,一个队三十至五十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那个时候,我叔伯、大伯还有我父亲,他们都在外面烧炭、挖矿,而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所以家里还剩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我大伯家的两个哥哥也在外面工作,其他人都留在家里。我们人多,吃饭的时候一直是各称各的。62年的时候,伙食下放了,既然以前是各称各的,那么之后也各吃各的吧,这样,也就算分了家吧。我们仍然住在一起,原来住的哪间房就还是哪间房,只是大体上划分了一下,谁谁谁要哪几间,都只是口头上说一下。之后过了很多很多年,等到我们的孩子都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修了各自的房子,这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 3、父母的赡养我父亲是74年去世的,我母亲是85年去世的。 我父亲在的时候,我们三兄弟还没有分家,大家都在一起。那时候我在隔壁镇子的小学教书,我弟弟在政府工作,就剩我的大哥和我们的妻子在家。如果生了病,就大家一起去给他医治,谁有钱就谁出,谁有时间就谁照顾,不分你我。我父亲生病的时候,每天晚上都是我们三兄弟轮流照看。 我父亲过世之后,我母亲还是由我们三弟兄负责,她想去谁家住就去谁家住,三兄弟都给她准备了床铺。有什么好东西,也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改革创新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 的重大改革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主要是由于他不理解当时() A.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B.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C.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D.集体主义精神丧失 3.下表摘自《中国青年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A.走向改革,开放国门 B.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 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式生活方式 5.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下面表格是苏俄(联)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表中内容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民大量增加粮食种植 6.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列各国关于处理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俄国解放农奴的措施实质是对农民的盘剥 B.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不允许土地买卖 C.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 D.苏俄政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下面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导致②阶段发展状况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8.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正是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走出来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到如今改革开放。中国可谓是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正是这些,才促使中国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让从前的通信靠电报,信件,到今天的电话,微信,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实现了首次量子通信,青蒿素的发现,原子弹成功爆炸,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成就。 在今当今21世纪的中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科技强国的中国,已不同于昔日的中国,在当时,改革开放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但时间证明了一切,时间证明改革开放是对的,是有利于中国的,历史是偶然的,时代发展是必然的,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跟上时代发展。中国正不断创造奇迹,不断向世界顶尖科技靠近。中国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潮起潮落,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从当初的没有网络到如今的5g网络。中国已走在世界的前沿。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与沿路国家的发展,这也是一条中华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人民用理性与热情,坚持与永不服输的精神实现了中国的由贫穷到富贵的改变,由弱国到强国的改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坚信科技强国,不断发展高端科技,坚持走中国民族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四十年中国的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政治与扶贫,开展民生工业,带动农民科学养殖致富,用科技的力量带动民生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不断的创造奇迹,是中国的奇迹。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占比最小,但中国人民却衣食丰足,这也是一个奇迹,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快,更稳实的发展。是中国当今的问题,但中国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走过了40年的风雨,不得不说是艰难的,但是也是快乐的。 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走出了一条中国民族的特色发展之路,正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的特色发展之路,中国才从当初的贫弱到如今的富强,中国还在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世界的奇迹! 评语: 本文较为精彩,语言优美,凝练生动。

近代史口述史

《近代史口述史—改革开放40周年》 1.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国家要改革开放的这个信息的呢? 甲:那时候农村又没有电视,网络什么的,只是九几年的时候吧,诸如“责任包干、分田到户”之类的说法就在农村传得沸沸扬扬,虽然也不怎么理解改革开放的真实含义,但从生产队的广播里也就知道这个关乎民生大计的信息了。什么都是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干农活,挣工分,吃大食堂。 乙:当时从课本里了解到改革开放,知道恢复了高考,而且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和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于是不少优秀的青年选择报考中专,成为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当时的中专甚至比本科还要“吃香”。所以我就选择了师范方向。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2.请问您知道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吗?(或者在您看来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 放?) 甲:改革就是为了改变现有的社会体制,作为老百姓来说就是让我们生活的方式更好!工资待遇,生活水平呀,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更好,如果不改革,我们就这些物质享受和精神文明这些享受就没有那么优越了。 历史补充: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名族。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3.简单说一下您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或对改革开放有哪些评价? 甲:改革的开放对老百姓来说,家里有多余的经济能力去享受一些生活,比如说购买衣服,购买私家车呀,家电呀!如果不去改革,老百姓也许会享受不到这么多的物质生活,对于国家来说吧,就是国防能力强大,科技进步,国家地位优越,电子科技信息的大力发展。 乙: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国家复兴,而国家复兴的前提必定少不了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恢复了文革时期废除的高考,可以继续为国家输送良好的人才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 第一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