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2015年教师资格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ocx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第一章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及其发展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概述

一、教材的涵义和作用

1.教材的含义

我国权威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给出的定义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含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教科书(textbook)只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大词典》对“教科书”的解释:“教科书又叫‘课本’、‘读本’,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课文、注释、插图、实验和习题等构成。其中课文是最基本的部分。”

在英文中,textbook一词最早出现于1779年,在中国则出现在1877年。

由于教科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这是对“教材”含义的狭义理解。

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既包括文字材料,如教科书、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卡片等,又包括视听材料,如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等。另外,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2.教材的作用

①它浓缩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②它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资源,既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又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的主要载体;

③它以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学习者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正确观念、获得智能与个性发展的基本工具;

④它通过启迪学习者的心智,培养其创造性,使人类文化知识宝库更加丰富多彩。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及其类型

1、思想政治学科教材

是思想政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德育课内容的载体,包含了德育课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科知识(事实、概念、原理等)及其知识体系。

2、类型:德育课教材的分类方法很多

1.按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为基本教材(教科书)和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自学指导书、补充讲义、图册、视听材料等)。我们所说的“德育课教材”是狭义的含义,即“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教科书”。

2.按照信息形式不同分为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德育课教材和以形象化材料为主的德育教材,前者包含了德育课教科书和教辅书,后者包含了图像教材、实物教材和音像材料。

3.按照教材的来源分为书籍、师生的经验、师生制作的物品、自然界物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音像资料。

4.按照教材设计的类型分为“知识中心”教材、“学习者中心”教材和“社会中心”教材。

三、思想政治教材的价值

1.思想政治课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思想政治课知识的主要载体,为学生呈现了科学、全面、

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

第二节我国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发展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课源发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教育。由国家颁布始于1950年。

1.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除各科均应

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个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加强现阶段中学政治思想教育。”

2.1951年6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改定中学政治课名称、教学时数及教材的通

知》,规定:“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设‘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高三下学期设‘共同纲领’,每周2课时。

3.1953年7月,颁发《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高中一二年级设

社会科学基本知识,高三设共同纲领”,也相继对学校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教育重点作出规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材改革

从1950年开始,思想政治教材的改革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6

本阶段的教育核心内容是改造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旧道德,创建社会主义新道德,并结合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和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如:废除国民党的“党义课”;1951年11月,下发《关于中学”政治课“略有变更的通知》,规定: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个学年增设”时事政策“一科,每周1小时”,加大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195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时事政策课应如何改进的指示》。

2.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写信给周恩来、陈云、彭真、陆定一等同志,提

出:“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取消宪法课,要编新的思想政治课本。”

2)1957年 6月8日教育部下发《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中增设政治

课,并提出“教材由各地编写,我部将发讲授要点,供各地参考”。

3)1957年8月17日印发《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规定:“课

程总称为政治课。高一高二讲社会科学常识,高三讲社会主义建设。”

3.第三阶段: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的时期。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政治课程内容设置极端不合理。中小学的政治语文课合并,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

如:北京市1972年一1973年开设的“政治”课,内容为选辑的毛泽东著作。1974年初中一、二年级开设的“政治”课内容为毛泽东《我的一点意见》等三篇著作,还有马、恩、列、斯、毛语录、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文章、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张铁生答卷等。1975年初一,二年级“政治”课学习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马、恩、列、斯三十三条语录、四届人大文件、毛泽东三项指示等。初三内容增加了《哥达纲领批判》、《反桂林论》、《国家与革命》,《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高一、二年级内容与初三相同,只是高一增加《政治经济学学习问题解惑》,高二增加《青年运动的方向》。1976高一增加《政治经济学学习问答》,高二增加《共产党宣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地位,并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以分为四个小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这是一个拨乱反正,从新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也是德育课程重新确立地位的时期。

1980年9月12日,教育发出《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要求从: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改进课程设置和教材;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强对政治课教学的领导等五个方面改进和加强政治课。提出:“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贯彻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主要标志。”

初一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开设《政治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一开设《政治经济常识》高二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教学时间为每周2课时,另外还有时事政治教育的时间,每周1课时。

教育部于1982年1月12日,下发《关于1982年秋季中学政治课教学用书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学教授:《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为中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教材,为中学思想政治科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

(2)第二个阶段1986年到1992年。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重新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阶段明确了各自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形成了由

低到高的有序斜街和螺旋上升,对饱受“文革”破坏的学校政治课,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同时,针对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明确把民主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等作为学校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导向。

(3)第三个阶段1992年以后,进入了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时期。

这一时期,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又进一步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学校德育的社会背景和内在要求基本清晰

(4)第四个阶段

1999年10月,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的依据即为该文件)

三、结论

1.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是基本规律。

2.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治教育的形势联系紧密。

3.重点是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普及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三节我国思想政治教材的当代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的国内背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化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等等。

2.文化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1.把握先进文化方向,积极发展新进文化。

2.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3.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

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材课改的国际背景

(一)国际背景

1.1996年,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把“四个学会”——“学

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学习型家庭的学习四

大支柱,成为现代人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2.在上个世纪末国际课程改革中将德育课程改革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3.各国的教育改革

1)美国提出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并把公民教育课程作为学校德

育的重要内容予以推广

2)法国倡导现代公民教育,把个人道德、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

育融为一体

3)日本提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

(二)我国的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关于课程结构的变化

(1)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根据新《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高中课改规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思想政治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隶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

(3)安排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文化常识4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

●关于学习方式的变化:

(1)高中课程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生学习以学分和学时相结合

(2)思想政治课安排必修学分为8个。这8个学分是学生在高中必须完成的基本学分,也是高中毕业需要的基本学分。(在116个学分中,各科目所占分值如下:语数外各占10学分,思想政治、技术各占8学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各占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3)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后,学生可以选修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2.学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的深入

1)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承担德育的功能和任务。

2)学校的德育工作既包含课程主渠道的内容,也包含其它德育活动和学校教

学管理的全过程。

3)德育的体系是开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一个方面,但是,它是进行马列主

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常识教育的主要阵地。

3.课程设计与实施建议

(以思想政治课为例)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素质教育思想和国家对课程改革的要求

2)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3)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4)体现大中小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有效衔接和历史社会语文等相关课程

相互补充

(2)课程设计与内容的确定

基本思路1

1)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2)设置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必修课程模块。

3)增加“文化生活”的内容和要求。

4)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基本思路2

1)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衔接

2)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衔接

3)强调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从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出发,引导学生

学习寓于案例中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

基本思路3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注重思想政治方向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

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基本思路4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既体现国家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增强选择性

课程目标和内容要点

关于确定内容要点的考虑

1)以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重点。经济生活重

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政治生活重点是民主政治的内容,文化生活重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2)对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和其它学科中已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以突出

教育重点。

3)教学内容不再以知识点的方式呈现,而注重生活中典型案例与相关知识的结

合,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运用知识

(3)关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1)区域试验、分步推进

2)加强教师培训,送配下乡

3)积极开展以校本教研加专家指导为主要形式的教师研修活动,提高教师专

业能力

4)积极稳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5)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两个角度看:教与学【教师和学生两主体】

每一主体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资源、工具

1.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资源

2.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教材分析的目的

从两方面看:教师、学生

1 、从教师方面看:帮助教师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解决好热点问题,

让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 、从学生方面看: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

生良好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康成长。【思想政治(品德)课三维目标】

三、教材分析的依据

1、新课标

2、社会实际【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

3、学生实际【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的角度

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性质具体来看回顾思想政治课:

1.定义【课标规定】;

2.性质;

3.地位;

4.作用【功能】;

5.内容;

6.任务;

7.教学目标

(一)分析教材的知识性与科学性

1、教材的知识性:

(1)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素养的角度出发,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该是必需的、关键的和典型的。

(2)教材所的知识内容应该能反映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

(3)教材所的知识应该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2、教材的科学性:

(1)教材所的知识内容应该是科学合理、准确,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2)教材的知识体系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教材组织和表达的方式应该是符合相关学科的规律,不违反科学的原则.

3、教材的实效性:

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学科间横向联系:

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与各学科知识间的协调和平衡。

(二)分析教材的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

1.教材以什么哲学观点为指导?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是其他的思想观点?

2.教材内容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3.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行为?

4.教材是否体现了创造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否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

5.教材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人类其他文化的尊重?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关心全人类的胸怀?

6.教材是否体现了人类共同发展的意识?是否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环境的爱护意识?

(三)分析教材认知与心理规律

1.教材是否正确地判断学生未学习前已具有的知识和达到的认知水平,恰当地预期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

2.教材能否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搭起认知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已知出发去认识未知?

3.教材是否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这一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

4.教材对重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否有清楚的交代?或通过引导是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过程?

5.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

6.教材在编写和组织上是否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7.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8.教材是否考虑到配合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需要?

9.教材在编写和组织上体现了哪种教学观念和主张?这种观念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10.教材是否考虑到青少年在认知上的特点,如记忆、模仿、注意等等方面的特点,扬长避短,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11.教材是否考虑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如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意识等等,是否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教材的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

1.教材的编写水平如何?文字是否通畅、生动?可读性强不强?是否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2.教材各章节的标题是否醒目、中肯?各章节的关系是否清楚、协调?

3.教材内容是否包括了必要的成分,如正文、插图、注解、练习、活动安排、辅助材料等等?各种成分的作用是否明确?相互间的配合是否协调。

4.教材的外观和版面是否美观有吸引力?是否方便学生的使用?

5.教材的印刷是否清楚?错漏情况如何?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

【建立在教材分析之上】

教学设计三步走:

一、说课;

【内容、注意事项、案例、实训】

二、编写教案;

【内容、注意事项、案例、实训】

三、制作PPT课件

【注意事项、案例、同学课件展示】

四、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6b2137873.html,/p/jszgz.html更多教师资源资料下载完全免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