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岛主要土壤类型概要

海南岛主要土壤类型概要

海南岛主要土壤类型概要

土壤类型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因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无论成土条件,或是土壤分布,均以中南部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变。

中国地质调查局始于2004年的《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日前结束,首次在海南岛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面积达9545平方公里,占全岛总面积的28%以上,其相对值和绝对值在中国都是最高的。

硒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生理保健功能,并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海南岛土壤不仅富硒比例在全国是最高、面积最大,也是最清洁的,因此,海南可开发天然、优质、无污染的富硒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

扩展资料:

海南是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型省份。根据中国国务院2010年1月4日公布的《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海南省将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使海南岛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地区。

海南省已规划了全岛富硒水稻、富硒薯类、富硒水果、富硒槟榔等的适宜性种植区。

育种---海口基本地理及环境条件

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海口市(Haikou City),海南省省会,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 2.地势:海口市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 3.气候: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多台风暴雨,冬季不冷但寒气流侵袭时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 4.2℃,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极端气温为最高40.5℃,最低2.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的雨日有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在85%。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

图1 海口市常年主导风向玫瑰图 Fig. 1 Rose diagram of the common frequent wind direction inHaikou City. a)春季风频Wind frequency in spring; b) 夏季风频Wind frequency insummer; c) 秋季风频Wind frequency in autumn; d) 冬季风频Windfrequency in winter.

海口市概况

自然地理 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海 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口于 1926 年 12 月 9 日建市,1950 年 4 月 23 日解放。1988 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 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2002 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海口市的 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地理】 海口市位于北纬 19°32′~ 20°05′,东经 110°10′ ~ 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 18 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 望。东与文昌市相邻,南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邻澄迈县。东起大致坡镇老 村,西至西秀镇拔南村,两端相距 60.6 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 两端相距 62.5 公里。全市土地面积 2304.84 平方公里。 【地势】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 海口市中部穿过。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 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 222.2 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 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 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 米)等 38 个山丘 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地表主 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呈较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 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为北部滨海平原区,中部 沿江阶地区,东部、南部台地区,西部熔岩台地区。 【气候】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 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 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 2000 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 11~ 12 万卡;年平均气温 23.8℃,最高平均气温 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 18℃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 1664 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 0.1 毫米以上雨日 150 天以上;年平均 蒸发量 1834 毫米,平均相对湿度 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 3.4 米/秒。 【土地】 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 2304.84 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 1756 平 方公里,建设用地 363 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 153 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 积 7.9 万公顷,含水旱田 4.1 万公顷,旱地 3.8 万公顷;林地面积 3.4 万公顷;可 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 0.2 万公顷、山塘水库 0.42 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 土、砖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滨海沙土 7 个土 类,12 亚类,29 个土属,54 个土种。 【水系】 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 区长 75 公里,流域面积 130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60.99 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市 区的支流水系有鸭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境内还有演州河、演丰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古有“南溟奇甸”之称,今有“南海明珠”之誉。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海洋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6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其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次于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会设在海口市。2005年全省户籍人口819.03万人。其中,男性428.66万人,占52.34%,女性390.37万人,占47.66%;非农业人口313.73万人,占38.31%,农业人口505.30万人,占61.69%;汉族675.55万人,占82.48%,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43.48万人,占17.52%(其中黎族129.60万人)。海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华侨、华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居多,仅泰国就有10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的海南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310多个。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中部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霸王岭、吊罗山等。从中部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向外围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涂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水稻土等15种。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多在海拔4至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也仅有15.9米。因受地势影响,海南岛上江河呈辐射状,由中部山地向四周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淡水总面积205.4万亩。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有天然港湾84个,浅海滩涂38.5万亩,渔场面积6.56万平方海里。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生长。但全年常风较大,夏秋有热带风暴、台风侵袭,冬春易发生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是中国重要的富铁矿、水晶矿、钛矿、锆英石、钴矿生产基地。动植物资源方面,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土壤类别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

区域地理——海南岛

区域地理——海南岛 1、经纬度位置:北纬20,东经110 2、地理位置:西邻北部湾,北接雷州半岛,东邻南海,南邻西沙群岛。与雷州 半岛隔琼州海峡。环形层状地貌,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中心多山地丘陵,四周为台地平原。 层状地貌分布:(有中心向四周)山地丘陵带、丘陵和台地环带、海岸带 评价海南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必背) (1)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陲,四面环海,背靠祖国大陆,是大西南区域走向世界的前沿。 (2)东邻南海,是我国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3)近傍香澳,遥望台湾,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4)交通位置优越,海南岛位于西北太平洋环带上,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线,而且南海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 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3、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附:光热资源丰富: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最冷月平均温>16℃,≥10 ℃积温达8400-9200 ℃。 3、土壤:砖红壤,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4、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在周期性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地区分布的一 种森林类型,由耐干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季相变化明显。)5、优势资源: (1)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 (2)土地类型多样,海南岛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岛屿廓近似椭圆,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热带海洋资源优势:a.渔场面积大,渔类品种多,具有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b.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基地.。c.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提供食品资源,可作为旅游观 赏区。 (4)矿产资源丰富,享有“蓝色聚宝盆”、“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a:海南岛附近有丰富的近海砂矿资源;b:海南岛还是理想的天然盐场,主要集中于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衡气温为23~26℃,年平衡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剧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远,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衡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大凡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年平衡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大凡特征→有机质来源丰盛,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平均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衡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大凡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爽干旱,年平衡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大凡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剧烈,还产生较明明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衡气温-1~5℃,冬季凉爽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大凡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盛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饶的森林土壤, (七)、寒棕壤(漂灰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衡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 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 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 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 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 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 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 山等地。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 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 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七)、寒棕壤(漂灰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 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 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三、一般特征→ 强烈的风化和淋滤,可溶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土壤中残留铁和铝, 呈红色。土层较深,粘稠,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2),红土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二、形成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略低于红壤区,年平均气温21~22℃,年 降水量1200~2000mm,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 较差,呈酸性。(三)、红壤和黄壤 一、分布区域→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区。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 而水湿条件较好。 三、一般特征→ 有机质丰富,但分解速度快,流失量大,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较少,土壤具有粘性。由于强淋溶,钾、钠、钙和镁的积累较少,而铁和铝的积累较多,土壤呈 均匀的红色。由于氧化铁在黄壤中的水合作用,土层呈黄色。(4)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 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二、形成条件→ 亚热带季风带的北缘。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750~1000mm。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但常绿阔叶树混交。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 一、分布区域→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 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及具体分布地区

中国 15 种主要土壤种类和详尽分布地区 960 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体有 15 种主要的土壤种类,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 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顶峰草甸和顶峰漠土。这些土壤详尽分布地 区以下: 1、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体位于北纬 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 1600~2000 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 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邃,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 体在北纬 22°至 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种类。南亚热带季风 天气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 21~22℃,年降水量在 1200~2000 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温暖,雨量充分,年平均气温 16~26℃,年降水量 1500 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本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存储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平均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 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 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 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 15~18℃,年降水量为 750~ 1000 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拥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 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5、棕壤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天气。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 5~14℃,年降水量约为 500~ 1000 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 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 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高中地理教材土壤归纳

土壤 1、紫色土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深受母岩影响,成土年龄较短,其母岩是中、新生代沉积的紫色页岩或砂页岩,岩体松软,极易风化破裂,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因而可在风化母岩上干脆刨耕引种。 紫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矿质养分丰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区中为较肥沃土壤,其农业利用价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留意蓄水浇灌、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石灰(岩)土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岩成土。成为富含有机质的自然磷肥资源。 2、盐碱土 中国土壤中含可溶盐较高的盐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以内蒙古、宁夏、甘肃、清海和新疆为多。华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有零星分布。气候干旱、蒸发剧烈、地势低洼、含盐地下水接近地表是盐土形成的主要条件。盐分累积的形态通常是地表出现白色盐霜,作斑块状分布。含盐量高的盐土可出现盐结皮厚度(小于3厘米)或盐结壳(大于3厘米),在结皮或结壳以下为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可由几厘米到30~50厘米;甚或可见盐结盘层。盐分累积的特点是表聚性很强,渐渐向下盐分递减。沿海地带盐分累积特点是整层土体均含较高盐分。 盐土的改良应实行灌排、生物及耕作等综合措施;种稻洗盐也是改良盐土的有效措施。碱土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大都零星分布于盐土地区,干时收缩板结,通透性与耕性均极差。过高的碱度可以毒害植物根系,过多的交换性钠可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 碱土的改良除上述水利及农业措施外,尚需实行施用石膏和磷石膏等化学改良措施。 3、水稻土 稻土系列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 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七)、寒棕壤(漂灰土) Ⅰ、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Ⅱ、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中国的土壤

中国的土壤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 系列。 红壤系列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 1.5, 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 1.9〜 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棕壤系列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 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 3.0 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

海南主要土壤类型知识分享

海南主要土壤类型

海南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 土种名称淡泥砂砖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淡泥砂砖土,属砖红壤亚类泥砂砖红土土属。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文昌、琼山、定安、屯昌、临高、澄迈、儋县、东方、白沙、 乐东、三亚等县(市)的丘陵地区。面积128.6万亩。 2. 主要性状该土种发育于砂页岩风化物,经长期耕作熟化而成。剖面为 A11—A12—Bs 型。土体厚度大于100cm,层次分明,多为浅黄,棕灰色,并常见铁锰结核、铁子。质地为砂质壤土至砂质粘壤土。Bs层粉粘比0.8左右, pH5.5,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5.7me/100g土,盐基饱和度20%左右。据19 个农化样分析结果统计:有机质含量1.35%,全氮0.075%,全磷 0.021%,全钾1.04%;有效微量元素铜0 .401ppm、锌0.01ppm、锰8.8ppm、钼痕迹,硼0.15ppm、铁29ppm。 3. 典型剖面采自儋县番加农场一 队,低丘下部,海拔150m。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年均温23.1℃,年降水量2000mm,≥10℃积温8454.1℃。冬季无霜。种植甘蔗。A11层:0—15cm,暗棕色(干,7.5YR3/4),砂质壤土,碎块状结构,松散,根系多,有少量砾石。A12层:15—32cm,浊黄色(干, 2.5YR6/3),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根系少,有铁锰斑、夹有少量砾石。Bs层:32—100cm,灰棕色(干,5YR5/2),砂质粘壤土,小块状 结构,根系少,有铁锰斑,夹有少量砾石。 4. 生产性能综述该土种土体深厚、质地适中,疏松,易耕作,宜种性广。但各种养分含量偏低,有效微量元素锌、钼、硼含量在临界值以下。目前种植橡胶、胡椒、茶树、甘蔗、甘薯、豆类等作物。一般橡胶亩产干胶50—80kg,甘蔗亩产 2000—3000kg。部分处于斜坡地带土壤侵蚀较重,耕层中砾石、铁子较多,质地偏砂,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在改良利用上,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热带经济作物,但要注意营造防护林,搞好水土保持,间种或轮作绿肥。如文昌县迈号镇大部分利用该土种种植胡椒,历年产量很高,主要改土措施是:首先营造方格林带;其次是深挖穴,施足有机肥和磷肥作基肥,胡椒,定植后也注意施用氮、磷、钾肥,一般年亩产胡椒350kg左右。 土种名称砂黄砖土 描述 1. 归属与分布砂黄砖土,属黄色砖红壤亚类砂砖黄土土属。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琼海、万宁等县的沿海地区。面积21.5万亩,其中耕地5.5万 亩。 2. 主要性状该土种母质为浅海沉积物,经开垦利用发育而成的耕作土壤。剖面为A11—A12—Bs型。土体含砂量大,A11层为浅黄至灰黄色,质地多为砂质壤土,松散,pH5.6—6.0。Bs层为黄棕至灰黄色,砂质壤土或砂质粘壤土,较紧,有铁锰斑,粉粘比0.9,pH5.5左右。有效阳离子交换量1—2me/100g土。盐基饱和度 15%左右,铁的游离度60%。据25个剖面样分析结果统计:A层有机质含量0.89%,全氮 0.052%,全磷0.017%,全钾2.79%,速效磷6ppm,速效钾37ppm;有效微量元素含量铜0.201ppm、锌1.013ppm、钼痕迹、钼0.301ppm、锰 47.1ppm、铁12.9ppm。 3. 典型剖面采自万宁县和乐镇罗万村。沿海阶地平坦部位,海拔22m。母质为浅海沉积物。年均温22.4℃,年降水量 1883.8mm,≥10℃积温8928.4℃,全年无霜。旱耕地,种植甘薯。A11层:0—11cm,浅黄色(干,2.5Y8/3),砂质壤土,粒状结构,松,根系少。A12层:11—26cm,亮黄棕色(干,10YR7/6),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松,无根系,有铁锰斑。Bs层:26—100cm,黄棕色(干,10YR5/8),砂质粘壤土,块状结构,较紧实,有铁锰斑。 4.生产性能综述该土种土体深厚,质地偏轻,土体疏松,保水保肥性差,养分贪瘠,有效微量元素钼、硼含量低于临界值。目前种植甘薯、豆类、花生为主。由于耕作粗放,少施有机肥料,培肥措施不好,因此作物产量低,甘薯亩产500kg 左右,花生亩产也不超过50kg。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可在冬季发展反季节瓜菜,如万宁县沿海一带,大面积冬种西瓜,经科学管理及增施有机肥,西瓜长热好,产量较高,一般亩产2000kg左右。今后改良措施是积极营造防护林带,如木麻黄,椰子林; 实行轮作制:如甘薯—花生—绿肥,或者冬季重点发展反季节瓜菜。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及钼、硼等微量元素。 赤红壤:

第6章 红壤类土壤(铁铝土)解析

第6章红壤类土壤(铁铝土) 铁铝土:又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等4个土类。铁铝土由于它们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共性:①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氧化铁、铝,是不同程度富铝风化的产物;②主导成土过程是脱硅富铝化。大多数具有多元发生,即形成于古老富铝风化壳。 1.分布情况 呈三个土壤带分布于我过南方: (1)北纬22°以南砖红壤广东雷州半岛、海南、滇南及台南等地 (2)北纬22°—22°赤红壤南岭山脉以南(广东西部和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台湾云南部分地区) (3)北纬22°—22°红壤和黄壤大巴山和长江以南地区 其中红壤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黄壤主要分布于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2.形成条件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 赤红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 红壤和黄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偏干,黄壤偏湿)。 3.基本成土过程 3.1脱硅富铝化过程 (1)脱盐基酸化,肥力下降 (2)铁铝相对富集,形成铁铝残余聚积层。表现为铁子、铁盘等结核。粘粒的硅铝率(Ki =SiO2/Al2O3)和硅铝铁率(Saf=SiO2/R2O3)的不断降低,粘粒矿物由2:l型向1:1型和铁、铝氧化物简单化的矿物演变。 (3)形成大量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砖红壤:85%;红壤:50%-60%。进而使土壤染成不同颜色。 赤铁矿赤褐铁矿针铁矿褐铁矿 Fe2O3Fe2O3.5H2O Fe2O3 H2O Fe2O3.1.5H2O Fe2O32-n.H2O 红色红棕色黄棕色黄棕色黄色 (4)随着粘粒Ki值降低,粘粒矿物简单化,胶体品质变差,负电荷减少,并产生正电荷,净负电荷减少,保肥力减弱。 3.2我国几种土壤的脱硅富铝化特征 (1)我国大面积红壤具有深厚的红色土层,受到古气候的深刻影响,其粘粒Ki值较低。 土类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Ki值 1.5-1.8 1.7-2.0 1.9-2.2 2.0-2.5 (2)脱硅富铝化程度不同,粘粒矿物的组成也不同 3.3养分的生物富集过程 养分的循环迅速而强烈。体现: (1)合成量大 (2)分解速度快 (3)耕层富盐基作用耕层富盐基作用(生物自肥作用):植被将分散下移的养分集中地表而表土养分含量增高的过程。 4.砖红壤

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剖面有效硒的分布

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剖面有效硒的分布 张冬明;符传良;刘国彪;肖彤斌;曾建华;吉清妹;谢良商 【摘要】为揭示土壤有效硒在海南岛主要土壤类型剖面上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合理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室内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作图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不同土壤不同剖面土层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基础上,研究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南岛西北地区土壤有效硒含量最低,东北地区最高;海相沉积物和沉积岩发育的土壤中有效硒含量低于其他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因素,随着海拔升高,砖红壤和水稻土土壤有效硒增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水稻土改为旱地和园地后土壤有效硒含量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高各土壤有效硒含量,而土壤酸碱度的作用则相反.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24 【总页数】4页(P276-279) 【关键词】海南岛;土壤类型;有效硒含量;相关性;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 【作者】张冬明;符传良;刘国彪;肖彤斌;曾建华;吉清妹;谢良商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

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3.6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即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成土过程中土壤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不仅揭示了土壤的形成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土壤的性质及组成。硒是一种微量元素,在自然界稀少、分散,仅在地壳中分布。相关研究表明,适量的硒不仅能提高人畜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性,而且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1-3]。目前,已 探明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硒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4位,但分布极不均匀,低硒、缺硒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2%[4-5]。海南省富硒土壤分布较广,且集中连片,高硒含量(0.4~3.0 mg/kg)的土壤达9 454 km2,约占海 南省陆地面积的27%[6]。 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分布规律与累积特征前人已作了较多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而本试验以硒为对象,研究其在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剖面的分布与累积特征,并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