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论文

博物馆论文

博物馆论文
博物馆论文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议博物馆空间设计院系:

专业:建筑学

年级:

姓名:

学号:

浅议博物馆空间设计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高潮。本文结合实例的分析,探讨设计博物馆建筑的方法。主要从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方面进行论述,对中国的博物馆及其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关系空间组合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越来越看重。一些文艺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起,其中博物馆作为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研究记载人类文明的实物及标本的公共建筑更是建造的重点。本文主要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浅议博物馆空间设计。

1.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创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旧址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建国后的 1961 年,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1997 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馆于 1998 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现河南博物院建筑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先生主持设计,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约为 156 亩(合 104000m2 ),总建筑面积约为 78840m2 ,其中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 55740m2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

2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

河南博物院的外部和内部空问都是按照中轴对称的格局分布的。外部空间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园区出入正门。主展馆(“金宇塔”)和文物库房,主展馆前部为建筑入口和公共服务接待区,东西两翼丹设四个专题展馆,主建筑整体平面呈中字形。与主建筑相对称在园区的南侧和北侧东西分别是两组外型相同的建筑。东西门房,广场和卫生问等设施皆以对称方式设计,完全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布局的精髓。作为博物院主体建筑的主展馆内部空间沿中轴线依次是入口,门厅,中央大厅,中央大厅上部和周围展厅,藏品库房。前部门厅东西对称分布了四个公共服务空间,这段轴线与紧接的踏步长廊实现了进入这座文化圣殿的情绪准备和情感铺垫功能。

经两段踏步长廊抬级而上,最终“登堂入室”,到达建筑物的中心“中央大厅”。这里是连接各展示空问的枢纽,13m的净空高度,27m的边长,加环廊达36m,形威了蘸纳“中原主

气”的灵魂空间。展示空间围绕中央大厅向口周和上部辐射和纵深,并经东西连廊衔接两翼的辅助展示空间。中轴线的北部末端是北侧连廊连接的藏品库房,这里是博物院陈列展示的后援之地,也是主建筑空间序列的“压轴”之意,这种对称式的布局给观众以清晰明了的空间方位概念。从入口到中央大厅经过相对低压的门厅和踏步长廊突然进人高大明亮的中庭,使人眼前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进而肃然起敬.

这一组空间的组合运用,足以稳定人们的情绪,震慑观者的心灵。并通过在中央大厅所接收到的信息,对河南文化有了一点概况的认识,为下一步进入各陈列展示空间详细参观作好准备。与高大、宽敞明亮的中央大厅相比各个展示空间相对窄小幽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名堂暗室的设计意趣,形成动与静,明与暗的空问对比关系.

博物馆的使用功能不同,所需要的空间架构也不相同。博物馆的主要内部空间,按照功能的区别可分为核心空间、交通空间、陈列空间与服务空间四类。核心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空间序列的高潮和内部空间的核心,它应该在、布置在博物馆参观流线的前部,与门厅直接联系,博物馆的进厅、门厅、主展厅都属于核心空间。核心空间是博物馆的交通枢纽,可在水平方向、垂直两个方向组织人流,将观众引导到各个陈列室。博物馆建筑的交通空间起着组织参观人流、引导观众参观的作用。博物馆建筑的走道、楼梯(包括电梯)以及自动扶梯、坡道的专用空间都是独立式交通空间。当这些交通空间的布置连接中庭式的进厅时,就形成组合式交通空间。这时的交通设施,除了交通功能外还是中庭中的装饰与陪衬。因此这样的中庭式进厅依然属于核心空间之列。陈列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的基本空间,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载体。博物馆的普及教育职能是通过在陈列空间内进行展出来实现的。而与陈列室,展览厅有关的过厅、通道、楼梯等室内空间也可列为陈列空间,通过展示设计来辅助发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意义。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内部空间,陈列厅、展览室等是建筑内部固定的空间,但是如果进行展览和展示,则会变为整个建筑中最主要的可变空间。同时,陈列空间的陈列展出方式集中体现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更要求体现博物馆藏品特点、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于是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统一。表现形式应该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灵,应该能够给公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博物馆的服务空间是服务于观众的辅助空间。例如:售票、问询、寄存、书店、纪念品销售处、餐饮、休息等。服务空间在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序列中起着配角的作用,而当它们作为门厅时,一般应将服务空间作为形象简洁的中性空间来设计,而当服务空间作为观众休息、娱乐空间时,设计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防止单调乏味。

博物馆空间的划分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博物馆功能上的要求,另一种是满足观众在空间中的审美要求,而陈列空间作为博物馆核心展示空间,所以在设计时既要能够给与观众强烈的审美感受,也要结合室外环境设计来烘托室内的展示气氛。除此之外,还需要限定室内的开间与进深,考虑人的行动以及视点视角不同。这就是要是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不仅要把握艺术性的展现,更应该依据人体工程学,根据观众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视觉流程审美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的总体规划。

3建筑空间流线组织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

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放射

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

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河南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河南博物院主馆的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河南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我们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

博物院主馆二层、三层平面都是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

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博物馆设计知识的总结,让我对公共建筑设计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本学期学习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一书是结合目前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而编写的,本书从方案设计的角度对建筑空间与形式问题、设计原理与方法步骤进行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归纳和综述,使初学者更易于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知识。此外,为了使我们能更多地了解目前的建筑设计的特点,书中选取了大量当代建筑作品作为实例分析,同时,也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专业的眼光,真正领悟专业知识。我认为建筑师应该以最优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大众为目标,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结果,未来发展趋势,公共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