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弹力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其次用到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积极

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2、推进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

①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4、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弹簧、粗铁丝、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力的一些初步知识,请同学们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力撤去后,有的物体能恢复原状,有的物体则不能,这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推进新课:

(一)弹力

1、实验演示:使弹簧、粗铁丝、橡皮泥、橡皮筋等发生形变时出现的不同

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外力撤去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一类可以在撤去外力进恢复原状,另一类在撤去外力时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得到弹性和塑性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物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同样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撤去力后的现象。并找出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塑性形变。

4、利用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让弹性物体超过了弹性限度的现象,并用一根小弹簧演示这个现象,总结得出:

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5、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在前面进行实验时,会感受到要让物体产生弹性形变要对它们有力的作用,并且在让它形变后要对它有持续的力的作用才能让它维持形变,那么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很容易知道这些物体在弹性形变时对我们的手也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6、强调这种力只能发生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

7、说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从上述超过弹性限度的实例引导过渡:力是有大小之分的,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的大小呢?这就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测力计,下面我们就认识其中一种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2、对照实物及课本图13.1—2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3、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一个核心的构造就是弹簧,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实验,

共同总结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强调上述“一定限度”指的是不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从而对学生说明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大小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5、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等其它测量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在使用测量工具时,一般都就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6、共同了解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要想正确使用要先进行校零,说明不同的测力计的校零方法。

7、演示、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断头发、拉断小纸条的力的大小,说明在测量后观察示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

8、在演示时创设情景,使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和学生同时测量拉断小纸条的力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正确,从而给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①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②不能使用指针、弹簧及外壳间摩擦力过大的测力计。

三、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1、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3、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四、作业布置:

P.54动手动脑学物理,1、4.

五、板书设计: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塑性,

这样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3、具有弹性的物体,它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称为弹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失去弹性。

4、弹力:弹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

2、原理:在一定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3、使用方法: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b、使用前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c、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平齐;

d、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启发诱导 【课前准备】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测力计、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观察思考1 跳水运动员跳水时,变弯的跳板对运动员有力的作用吗? 观察思考2 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手上有什么感觉?

是否感到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二、新课讲解 一、形变 (1) 物体受到作用力,形状会变化,叫形变。 (2)、形变分类: 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①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橡皮筋的形变和弹簧的形变都属于弹性形变 ②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施加外力产生形变;停止用力形变保留 学以致用 下列物体中,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是() A、被拉长的橡皮筋 B、被压扁的橡皮泥 C、被压弯的竹竿 D、钟表内被旋紧的发条 答案:B 二、弹力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等都具有弹力。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方向 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都是弹力 (1)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绳子的拉力方向: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弹力的大小 对于同一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消失. (1)弓拉的越满弹力越大。

苏教案第八章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鞍湖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主讲人:薛书连 课题:第八章.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及设计表格的能力。 (4)了解范性形变。 过程与方法 (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 (2)体验 (3)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1)弹力的概念。 (2)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 (2)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具和学具: 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塑料板,钩码,铁架台(含铁夹)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今天想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配合一下。看过由金庸先生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同学请举手。 剧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郭靖弯弓射雕,一箭双雕的镜头。今天我们学习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板书:弹力和弹簧测力计(I)) 二、教学过程 (一)形变和弹力 1、形变 试一试: 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气球,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然后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议一议: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 那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通过观察你们自己的实验现象,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形变吗? 2、弹力 想一想: 我们用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大家都看过跳水比赛,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什么变化? 师:跳板被运动员压弯后,会怎样? 师: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师:由此说明,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产生弹力? 师: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等,都会产生弹力。师: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使用的都是比较柔软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它们会发生形变。提出问题: 有人认为,坚硬的物体不会产生形变,只有有弹性的物体才会产生形变。比如,人走在水泥楼板上时,楼板并没有形变,只有走在木制地板上时,才会使木板发生形变。坚硬的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吗? 师:那我们就以坚硬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形变为主题,请同学们分为正方和反方来辩论一下。正方观点:坚硬的物体会发生形变。 反方观点:坚硬的物体不会发生形变。 师:通过刚才的小型辩论会,各方有各方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呢?下面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小实验。 观察: 将一只烧瓶中灌满带颜色的水,然后将瓶口用橡皮塞塞紧,穿过橡皮塞向瓶中插一根空心细玻璃管,然后用双手挤压瓶身,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变化。 思考: 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总结:看来,不仅是软的物体会发生形变,坚硬的物体也会形变,只是我们用肉眼直接观察不易看出。在外力作用下,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二)活动8.1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 观察: (1)将塑料板搭放在两个木块之间,观察塑料板。在塑料板的中间放一个重物、两个重物,观察塑料板的形变情况。 (2)用手沿水平方向拉弹簧的一端,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 猜想: 以上观察表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物体的形变量可能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1.形变、弹力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科版物理《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3.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活动 一、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活动1: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2: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2017-2017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

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活动 一、弹力 介绍: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活动1: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2: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物体互相接触。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学生用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感受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要先轻轻拉挂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挂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小结: (1)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3)测量:a.不能超过量程; b .弹簧伸长方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弹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c.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4)读数:数值+单位。 多媒体展示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弹力弹簧测力计》word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弹力弹簧测力计》w o r d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3、1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弹力 师;出示握力计、拉力器、弹簧秤。让学生握一握、拉一拉、称一称。 生;举手上台演示。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那么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导入课题》二出示导学提纲、小组自主学习 师:师出示拉紧的弹弓,压弯的竹竿图片,并提出问题 它们为什么会有弹力,这种变形叫什么形变? 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弹力、弹性形变的定义 2、弹簧测力计 师:安排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提出问题量程多少,分度值多少生:举手回答 师:安排学生认真观察研究测力计;想一想他的测力原理是什么?生:研究思考、举手回答 师:总结归纳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指导学生按课本要求进行实验 生:自主实验

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束师生共同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应该注意的几点。 三:展示学习成果,小组自主学习 四:师生互动、反思归纳 学生回顾本节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五:练习补偿、检测成果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2、测一个约6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A.量程10N,分度值0.2N 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 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3、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 板书设计 12、1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外力又回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初二物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物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练习题及答案 8.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基础知识训练 1.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____.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___就越大.根据这个特性制成的____,可以测量力的大小,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种. 2.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拉力、压力都属于___.(题型一) 3.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撑杆跳高中弯曲的撑杆和跳水时的弯曲跳板都具有______能. 4.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题型二)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5.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把它的挂钩轻轻回拉动几次,这样做的好处是 ( ) (题型二)

A.试试弹簧的弹性B.可避免弹簧被卡壳 .是无意识的随便拉拉D.看看能测多大的拉力,以便确定量程 6. 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题型二) A.测力计的量程不允许超过被测力的大小 B.弹簧测力计不仅能测竖直方向的力,也能测其他方向上的力 .被测力应作用在挂钩上 D.测量时指针不要与外壳接触 7.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 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题型二) A. 必须将指针拨到“0”刻度线,若不能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B.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然后再减去0.1N .仍可以直接测出拉力数值,因为实验时误差不可避免 D. 必须换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弹簧测力计已不能使用 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靠墙静止着,如图8-4所示. 问:(1)物体与墙壁之间有没有弹力作用?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2.能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其构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性形变和弹力 【教具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泥、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讲怎样描述力,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单位是牛(N)同时我们还讲了力的示意图。压力和支持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表面,也可以标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前提是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1.形变与弹力 师: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等器材,想办法改变它们的形状,待会儿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 在外力的作用下,你们看到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弹力。 师:当用手压弯直尺时,直尺受力发生形变能把物体弹飞,这时,直尺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请学生看课本插图)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但是当直尺或跳板被压断了还能把物体弹起吗?还会对物体施力吗? 师:我们把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弹性形变。 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我们学过的拉力、支持力、压力、引力、磁力等哪些属于弹力呢? 【实验】 拿一把直尺放在两粉笔盒之间,在直尺中间放一重物,使直尺发生弹性形变,此时直尺对重物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为弹力 师:说明支持力属于弹力 师:其实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这些力都有相应的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引力、磁力不属于弹力 3.弹簧测力计。 【实验】 实验目的: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钩码(1.5N)、直尺 实验简要步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 在弹簧下挂一个钩码,用直尺测出这时弹簧的长度 再在弹簧下添加一个钩码,再用直尺测出弹簧的长度(这样把每次的钩码个数和弹簧的长度记录下,记录5次。) 分析数据 结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师: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专门的测力仪器叫做弹簧测力计。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对。那么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山东省莘县朝城镇中心初级中学周守振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关心学生的原有经验。 3.适当淡化知识点的传授,鼓励进行实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4.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章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情分析】 前面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及相互作用力、平衡力的特点,本节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制作弹簧测力计,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线索是利用物质特性鉴别物质的种类,教学法的设计主要依据是物理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为: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重点难点】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地条件.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知道弹簧测力计地制作原理.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地结构. .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地意识.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弹簧地伸长跟所受地拉力成正比地关系 .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地过程.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地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形变、弹力 .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地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地比赛录象,创设轻松地学习环境.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地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地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地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地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地力,这个力就是弹力.生乙:我将手中地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地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地弓对手也有力地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生丁:我将手中地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地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地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地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地作用,手对桌面地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地弹力就是支持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地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地形变.如图.一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地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地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地细玻璃管(半径~,长约).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

《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案

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新知的能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用:气球、锯条、弹簧、直尺、弹簧秤、钩码(10个)、细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用:橡皮筋、硬导线、测力计、钩码、头发、橡皮泥、气球等 教学设计思路:创设丰富的弹力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弹力的浓

厚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从而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观看些运动图片(射箭、跳水、蹦极、蹦床)说说这些运动中所用器材的共性。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出的皮筋和硬导线等分别做挤压或拉伸小实验。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用力拉皮筋,皮筋伸长,失去拉力,皮筋恢复原来长度。 2、硬导线用力弯,变形,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课件投影老师推荐的物体,同学们对其分类。并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橡皮筋类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后又恢复原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板书:1、弹性形变 试一试:用力弯折细木条,当力量过大时细木条会怎样 结论: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二)弹力 小实验:拉长橡皮筋和弹簧,体会手的感觉 (板书:2、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同学们看完视频后接着列举:拉力器、弹弓、弹簧秤、摩托车的减震器…… 前面物体形变都很明显,那么用手按压桌面、捏瓶子能产生形变吗 探究:拉弹簧、皮筋观察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三)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提问逐步引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作用、原理、及使用方法。 (1)了解测力计的作用:测量力的大小(板书)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提环、秤钩(板书) (3)用手将弹簧秤的示数拉至1N、2N、4N、5N,体验它们的大小,并体会测力计的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板书) (4)进行实验 分别将1、2、3个钩码悬挂于测力计下,读出示数并填表。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案 杨婷婷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研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秤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及使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支将化应用于初中、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簧秤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 生:①改变物体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侧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刻度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好,开始实验。 生: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三、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1 ?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粗导线用力弯,变形。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使其弯曲,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共同点:这几种实验器材受力后都发生了形变。不同点:有的不受 力后又恢复原状,有的失去力后则不能恢复原状。 师:不受力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 师:失去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是哪些? 生:橡皮泥、粗导线 师:弹簧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你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好吗? 生:弹性。 师:像橡皮泥、粗导线,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副板书:弹性、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实例。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全班分成两组,来一个小比赛,各小组赶快准备,看哪一组同学举例多,而且恰当,多的、好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生:弹性应用:蹦极、汽车减震、跳水跳板...... 塑性应用:揉面团、用橡皮泥做小动物、把纸片揉成团…… 〔小实验〕:老师拿出拉力器,找一个同学上来拉,并让全班同学观察这位同学的表情怎样。 生:很费力地拉开拉力器。 师:(边演示边问)拉开小弹簧为什么这么轻松?是不是不需要力?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13.1 弹力弹簧测力计 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弹力是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活中常见的力进行的研究,是高中进一步学习弹力的基础,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识与技能: a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其次用到了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2、推进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弹力的概念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两个部分。 ①弹力的概念:a、在引入新课后,通过演示实验重现上面所说的二种不同的形变,明确指出它们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用手边的一些学习用品(如直尺、橡皮、饮料瓶等)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b、通过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如饮料瓶被弄瘪不恢复状或通过拉直小弹簧的实验给出弹性限度的概念。c、引导学生共同感受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力足够大)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指出物体在弹性形变时会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从而得到弹力的概念。d、分析指出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②弹簧测力计:a、从上述力有大小之分过渡到怎样才能得到力的具体大小,从而引入常见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b、对照课本的图和实物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c、结合前面拉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d、根据其工作原理,在强调弹簧有弹性限度的基础上,回顾所学习的温度计、流表、电压表、天平等的使用方法,明确对测量工具进行使用前都应先认清其测范围和分度值,再让学生自己找出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指出测量前要先校零。 e、演示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说明观察求数时要让视线正对着刻度线。同时在演示时创设情景,对学生说明使用时要让所测力的方向和弹簧伸长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课堂小结,拓展深化: ①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②指出微小形变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显现出微小形变。 ③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对弹簧的两边都有拉力的作用,而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其一端较小的力的大小。 4、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 ———邓习成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什么是弹性、塑性。 ②知道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③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的兴趣。 ⒉教学重点 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⒊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⒋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观察图片及现象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及分类 (二)新授 1.弹性和塑性 教师点拨: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发生的 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

们把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2 .弹力 像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发生了弹性形变,对手产生了力的作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要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我们就叫做弹力。我们平常说 的拉力、压力,支持力实质都是弹力。 注意: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1.要直接接触 2.要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的制作原理 观察:力用的越大,弹簧被拉的越长 思考: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有什么关系?(拉力越大伸长越长)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作用:测量物体的重力及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之间的拉力等。 构造: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 观察:学生看课文图13.1---4,了解形形色色的弹簧力计。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 ,3N,5N感受力的大小 ②让学生测出1个2个钩码对弹簧计的拉力 ③让学生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头发,(用力均匀)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大小。 让学生自已归纳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时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应调零。 ( 3 )使用前,最好用手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指针,弹簧和外壳之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养成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科学道理的情感,提高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2、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弹簧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拉力器、弹簧、弹簧测力计、头发、直尺、橡皮泥、橡皮筋、铜线、气球学具:弹簧、弹簧测力计、头发、直尺、橡皮泥、橡皮筋、铜线、气球以上各分成30组,每两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奥运健儿郭晶晶获得了3米板跳水的冠军,她那有力的起跳,优美的弧线,成功后的喜悦,都会让人流连忘返,下面我们再次回到当时决赛时的情景:(多媒体播放)确实非常精彩,真不愧为跳水女皇,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郭晶晶借助什么东西让自己跳的更高呢?学生:木板变形产生的弹力 我们可以看出,郭晶晶用力改变了木板的形状。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你身边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在学案中,实验开始! (板书:一、弹力弹簧测力计)(板书:一、弹力) (一)[探究实验1]探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铜(铁)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4、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5、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了。(失去拉力后,橡皮筋恢复到原来长度) 6、气球用力压,扁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生总结]:共同点是: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师:[板书]形变 师:受力时发生形状改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是哪些器材?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气球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给像弹簧这类物质所具有这种性质取一个名字呢?

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案

弹力、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识讲解: 弹力:日常生活中有些东西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说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用力掰尺子,尺子变弯,松手后,尺子又恢复原状;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松手后又恢复原长。物质的这种特性我们叫做弹性。而像橡皮泥,泥巴等撤去力之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像这样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产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弹性的物体只有在受力的作用时才发生形变,没有力的作用时没有形变。物体对弹簧产生力的作用使其形变,弹簧必然会对视力物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弹力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原理: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F=k·ΔL F:弹力k:弹性系数ΔL:弹簧的伸长量 自制弹簧测力计: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 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 在纸板上作好记号。分别将0.5N、1 N、1.5 N、2 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 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 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时将更为精确。 注:制作的过程也可以用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竖直测量时 如图1放置,使其指针在零刻度。水平测量时将测力计水平放置,使其指针在零刻度)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 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有时我们还要考虑弹簧测力计自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例:实验室常用的弹簧秤如图甲所示,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有挂钩的拉杆相连,另 一端固定在外壳上的O点,外壳上固定一个圆环,整个外壳重为G,弹簧和拉杆 的质量忽略不计。现将该弹簧秤以如图乙和丙的两种方式固定在地面上,并分别 用同样的力F0(F0 > G)竖直向上拉弹簧秤,则稳定后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 A.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F0+G B.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F0-G C.乙图读数为F0,丙图读数为F0-G D.乙图读数为F0-G,丙图读数为F0 课后练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