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

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

一、水资源分区

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

(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

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 Km2。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

二、评价原理和方法

1.评价原理

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

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

对于某一个而言 P i=R i+E i±ΔW gi (1)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Σ±ΔW gi≈0,则

P=R+E (2)

式中P i、R i、E i和ΔW gi分别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P、R和E代表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多年平均值。

可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始被采用后,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经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引起地表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将(2)式分解为:

P=R s+R g+E s+E g+U g (3)

式中下标s代表地表水、下标g代表地下水、U代表地下潜流量。由于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P r是河川基流量R g,和地下潜流U g之和即:

P r=R g+E g+U g (4)

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

W=P-E s (5)

将(3)式代入得W=R s+R g+E g+U g (6)

将(4)式代入得W=R s+P r (7)

因R s=R-R g,代入(7)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

W=R+P r-R g (8)

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河川径流量,P 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 g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衡框图如图3-1。

图3-1 区域水平衡计算框图

2.评价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