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

问题学生原因与对策

“问题学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一般表现为不认真学习且日常行为表现较差,如焦虑、烦躁、冷漠、自卑、逆反对抗、沉溺网吧,甚至赌博成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学生。他们往往令家长和老师烦恼,从而被冷落、被忽视、被抛弃、得不到正常的教育。

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没有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将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于是,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事实摆在了眼前,在教育中,转化好一个所谓的“问题学生”和输送一个所谓的“优等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甚至更有价值。

“问题学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它涉及面广、操作困难、专业难度大,是一项富有挑战却迫切需要

积极主动面对的复杂的学生工作系统工程。能否有效地转化“问题学生”成了我们教育者的一大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多年来我们就充分地认识到攻克该难题的深远意义及其艰巨性,所以笔者负责申报并获得批准立项了2007年安徽省教育重点课题《“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旨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作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充分调查研究掌握“问题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以爱起步,紧紧抓住转化“问题学生”的主动权,把握好关键点和决胜处。积极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综合第一阶段“问题学生”的课题研究初步成果和工作体会,笔者下面就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查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特点

从申报课题开始,我们首先精心编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认真地做了一些“问题学生”的调查工作,在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老师交谈和对其帮助中,我们充分了解到:虽然“问题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变的,其表现形式和严重性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1.自卑感强,缺乏是非观念。

“问题学生”一般在人生观、是非观,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他们往往由于学习成绩落后,或犯过错误,受到他人的指责,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自己不如其他的同学,心里总是感到很压抑,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善于处理,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有畸形的表现,对老师当面的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因为缺乏是非观念,尤其是缺乏正确的判断是非能力。同时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其言行比较反常。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勇敢”,

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把向老师反映情况当“出卖朋友”,有的学生对老师的劝导,同学的帮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是积极接受而是消极抵抗,认为这是别人在害他,限制了他的自由,越发产生逆反心理,凡事对着干,还自以为是“英雄之举”等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

2、戒备心理,自惭形秽。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是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

3、性格暴躁,难于自控。

“问题学生”的性格暴躁、情感多变,容易激动,高级情感发展较同龄人低。他们的情绪变无常,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己的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顺利时春风得意,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他们性格脾气经常烦躁不安,稍不如意就要大打出手,遇事从来不计后果。

4、不接受教育,逆反心理强。

家长和教师对“问题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他们都不屑一顾。他们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班集体冷漠无情,漠不关心,与父母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家长

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家长老师不允许做的,他们反而偏要去做。我认为,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虽然表现程度不尽一样,有的很明显,有的表面应付,在行动中不听指挥。但是逆反心理非常强的学生都是老师、家长最难教育和改变的对象。

5、行为偏差,习惯不良。

“问题学生”都有各种各样轻重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懒散、厌学、旷课、夜不归宿、沉溺网吧、恶作剧、乱起哄、吸烟、赌博、撒谎、欺骗、偷摸、寻衅闹事、有意损坏公物、打架骂人等等。

二、认真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问题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差,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他们中很多人的父母本身就有许多不良行为,这些消极东西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此外,还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当,都会在学生心理留下不愉快的阴影,其中一部分心理品质欠佳的学生则因此而变为“问题学生”。所以“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如社会上一些人不思进取只热衷于赌博、酗酒,打架斗殴,整日沉迷于录像厅、娱乐场所。另外社会上到处流传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也直接毒害青少年;黑网吧、暴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