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材料中快重离子辐照损伤建立过程中的离子速度效应

固体材料中快重离子辐照损伤建立过程中的离子速度效应

固体材料中快重离子辐照损伤建立过程中的离子速度效应
固体材料中快重离子辐照损伤建立过程中的离子速度效应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和影响因素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 机体受辐射作用时,根据照射剂量、照射方式以及效应表现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将生物效应分类表述 (一)按照射方式分 1.外照射与内照射(external and internal irradiation):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放射性物质通过各 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内照射的效应以射程短、电离强的α、β射线作用主。 2.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local and total body irradiation) 当外照射的射线照射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细胞的反应者称局部照射。局部照射时身体各部位的辐射敏感性依次为腹部>胸部>头部>四肢。 当全身均匀地或非均匀地受到照射而产生全身效应时称全身照射。如照射剂量较小者为小剂量效应,如照射剂量较者(>1Gy)则发展为急性放射病。大面积的胸腹部局部照射也可发生全身效应,甚至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大小和不同敏感组织的反应程度,辐射所致全身损伤分为骨髓型(bone marrow type)、肠型(gastro- intestinal type)和脑型(central nervous system type)三种类型。 (二)按照射剂量率分 1.急性效应(acute radiation effect):高剂量率照射,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剂量,效应迅速表现。 2.慢性效应(chronic radiation effect):低剂量率长期照射,随着照射剂量增加,效应逐渐积累,经历较长时间表现出来。 (三)按效应出现时间分 1.早期效应(early effect):照射后立即或小时后出现的变化。

《盐类的水解》评课稿

《盐类的水解》评课稿 今天我们领略了xx一中化学组王xx、李xx芬老师的风采。他们分别就《盐类的水解》第2课时为我们上了传统课型和学生活动课型。各有各精彩。评课期间,工作室的成员还对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作了对比,分析利弊。 第一节课是李老师的高二(8)班。李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每人各不相同的离子学习卡,还为他们准备了神秘的礼物作为表现优异小组的奖品。她以学习卡抢答活动复习了盐类水解规律,不但能巩固原有知识,还调动了课堂气氛。 本节课有三个亮点。一是李老师不按常规出牌,她将课本的演示实验—探究外因对氯化铁溶液水解的影响,改成了探究外因对硫酸铜溶液水解的影响。分别对比了用热水、冷水配制硫酸铜溶液,然后往硫酸铜溶液中分别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碳酸氢钠粉未、硫酸铵粉未做了一组对比实验。用实验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个亮点就是对“越稀越水解”这个理解难点用了很简单易懂的方法解决了。李老师采用了速率-时间平衡图像结合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分析了加水稀释后,正逆反应粒子浓度减少辐度大小的比较,非常直观地让学生知道是正反应方向粒子浓度减少辐度更大,所以平衡正向移动。第三个亮点当然就是学生活动的创设了。李老师充分运用了她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开发学生右脑。她所创设的“大声喊”“站起来”,都寓乐于教。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评课间,大家也就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会不会有反作用?学生会不会只记得好玩的活动而记不起到底这节课我学了什么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课后梳理知识、总结知识点这几个问题纷纷发表了意见。 第二节课是王xx老师上的,王老师采用传统教法。先回顾盐类水解的实质、条件、规律这些内容。然后用几个问题与探究引出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再通过演示课本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归纳小结。用几个相关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整一节课内容饱满、环节流畅。对教学内容逻辑的梳理和重难点的把握十分的精准。教学方法十分有效。习题的讲解分析到位,讲盐类水解的应用时能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评课记录 龙舟坪镇中心学校覃丹 覃丹老师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想法: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都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历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探究,参与到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中,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处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试剂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 (2),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使组内每个学生服从组长安排,分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合乎规范的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修正不足,养成善于反思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3),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增强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3、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分组实验时分工合作的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尽量让生生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金波老师评课: 优点:1、对于图片的分析,创设了真实情景; 2、通过小组讨论收集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具体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高,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也有了系统的认识; 3、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端正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4、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不足:课前对于离子检验及复分解反应中不共存的离子对,让学生多加复习,可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效率。

我国辐射诱变育种的现状分析

我国辐射诱变育种的现状分析 王志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北京100094) 我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 到六十年代后期, 我国的育种专家在农作物析品种选育上获得成功;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 大批农作物新品种被陆续育成, 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如: 水稻原丰早, 水稻浙辐802, 小麦山农辐63, 小麦扬辐6号, 大豆铁丰18, 棉花鲁棉一号等都曾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别是水稻浙辐802曾连续9年居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一位. 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育成新品种的年播种面织达到900万公顷, 约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0%. 在新疆, 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育成的春小麦品种长期占全疆春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植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 迅速发展为作物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我国核农学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 诱变育种研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最多, 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最直接. 与世界各国相比, 中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在植物突变品种的育成数量, 突变品种的种植物面积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 均以较大优势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数据, 在全世界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育成的2316个作物新品种当中, 中国科学家育成的新品种达到625个, 约占世界总量的27%. 一. 发展现状 近5年来, 在科技部和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的支持下,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得到继续发展. 我国的诱变育种专家在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深入开展诱变育种机理研究以提高辐射诱变育种的诱变效率等方面, 继续做出不懈努力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辐射诱变育种的诱变效率等方面, 育成一批高产, 优质, 多抗, 综合性状优良, 适应当前国内各个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5年间, 仅国家攻关项目内育成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就超过1亿亩; 与此同时, 创制出二千多份优异突变新种质, 新材料, 经过对其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鉴定, 已有相当一部分作为育种资源被育种学家作为原始材料用于新品种选育, 并获得了良好的育种效果;通过对新诱变因素的诱变效果及其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 推动了诱变育种方法研究在深度和广度的进步; 突变体鉴定技术得到改进, 鉴定效率得到提高; 利用空间环境进行的诱变育种研究也已取得重要进展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农业科学家研制开发出属国内外首创的新方法和育种工具材料. 主要进展如下: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利用辐射诱变技术育成国内第一个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中原单32号. 该品种产量高, 品质好, 绿杆成熟, 适于青储, 氨化和微生物发酵处理. 中原单32号玉米不仅籽粒蛋白含量较高,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生物学效应及诱变微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三个方面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研究进展 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1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诱变育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作用 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微生物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主要有以下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产生新物质;用于研究推测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1]。 2诱变育种的过程 诱变育种包括三个重要环节: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基因的表达。 2.1突变的诱发 突变的诱发受到菌种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以及诱变处理时环境条件的影响。出发菌株就是用来进行诱变试验的菌株。出发菌株的选择是诱变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功的经验。诱变作用不但决定于诱变剂,还与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诱变前的预培养和诱变后的培养条件以及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都会影响诱变效果。

云南省曲靖市高中化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3.2铁的重要化合物评课稿新人教版

铝的重要化合物 今天我听了老师的《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一节示范课,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李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一种和蔼可亲的自然大方的姿态和学生互动互教。亲和力比较好。一堂课听下来,我被李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新旧知识的恰当联系所折服。无论是精炼的板书还是熟练的电脑操作,或者从谈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李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较高的好老师。在教学刚开始,李老师用复习铝与强酸和强碱的方式引入新课,并让学生上黑板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我想李老师这是为摸清学生的知识情况,为他后面应如何施展教学做决定。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第一次和陌生学生上好一节的前提。在学生完成书写后还给予热烈的掌声作表扬,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激情和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为后来学生能与自己好好配合播下了友好的种子。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李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知识全面到位。首先他带领学生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从而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氧化铝两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及氢氧化铝的两性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了类比思想和合作的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中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 由于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金属的重要化合物》第二课时,属于元素化合物内容。元素化合物作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了解多彩世界,体会化学魅力的主要途径。故,李老师通过铝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出铝与强酸反应生成Al3+,与强碱反应生AlO2_.从而为后面的总结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要学会总结归纳。由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引入铝的化合物。氧化铝,在讲铝的氧化物的物理性质时是从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解释氧化铝与水不会反应且不溶于水,从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是融化而不滴落是因为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包裹在铝的外

中能重离子微束辐照装置的研制

Chinese Physics C(HEP&NP)Vol.32, ,Mar.,2008 * 1;1) 1,2 1 1 1 1 1 1 1 1( 730000) 2( 100086) , , . (IMP) . (HIRFL) , . , , , . (10MeV/u) (100MeV/u) , ( ), , . 1 , [1]. [2,3], , . , ; —— ; . , . , . 2 (HIRFL) , HIRFL , 1 . 1 HIRFL , 30? R0B1 , R0Q1-R0Q3 , . 45? R0B2 R0B3 R0Q4 , . .

260Chinese Physics C(HEP&NP)Vol.32 2 /cm2 5.6×104 /cm3 1.2×105 /(mbar·l/s·cm2)8×10?10 /(mbar·l/s)2×10?4 /(l/s) 4×102

261 (References) 1Legge G J F.A History of Ion Microbeams.Nucl.Instrum. Methods,1997,B130:9—19 2Folkard M,Vojnovic B,Prise K M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Charged-Particle Microbeams in Radiobiology.Nucl.In-strum.Methods,2002,B188:49—54 3Randers-Pehrson G,Geard C R,Johnson G et al.The Columbia University Single-Ion Microbeam.Radiation Re-search,2001,156:210—214 4Fischer B E,Heib M,Cholewa M.About the Art to Shoot with Single Ions.Nucl.Instrum.Methods,2003,B210: 285—291 5Metzger S,Fischer B E.Locating Radiation Sensitive Zone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an Ion-Microprobe.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1996,31:41—46 Development of an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Ion Micro-Beam Irradiation System* SONG Ming-Tao1;1)SHENG Li-Na1,2WANG Zhi-Guang1HE Yuan1GAO Da-Qing1 YANG Xiao-Tian1LIU Jie1SU Hong1MAN Kai-Di1 1(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730000,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6,China) Abstract The micro-beam irradiation system,which focuses the beam down to micron order and precisely delivers a prede?ned number of ions to a prede?ned spot of micron order,is a powerful tool for radio-biology,radio-biomedicine and micromachining.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 developing a heavy-ion micro-beam irradiation system up to intermediate energy.Based on the intermediate and low energy beam provided by 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of Lanzhou,the micro-beam system takes the form of the magnetic focusing.The heavy-ion beam is conducted to the basement by a symmetrical achromatic system consisting of two vertical bending magnets and a quadrupole in between.Then a beam spot of micron order is formed by a magnetic triplet quadrupole of very high gradient.The sample can be irradiated either in vacuum or in the air.This system will be the?rst opening platform capable of providing heavy ion micro-beam,ranging from low(10MeV/u)to intermediate energy(100MeV/u), for irradiation experiment with positioning and counting accuracy.Target material may be biology cell,tissue or other non-biological materials.It will be a help for unveiling the essence of heavy-ion interaction with matter and also a new means for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heavy-ion irradiation. Key words heavy ion,micro-beam,irradiation

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步骤如下资料

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步骤如下: 1、辐射材料的选择 辐射诱变育种效果的好坏与照射材料本身关系很大,实践证明:凡是选材恰当,收效就快而好,例如已经育成的水稻原丰早,小麦鄂麦6号,大豆铁丰18号,花生粤油22号等都是选择综合性状比较好的品种,通过辐射处理克服1-2个不良性状而获得成功的。在辐射材料的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辐射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其需要改良的性状,如提早成熟期,增强抗病性,改善品质,矮化等。 第二,辐射处理材料,一定要综合性状优良,仅仅存在个别不良性状,如熟期迟、植株高、不抗病、品质差等,而这些性状又是辐射诱变中比较容易出现突变的性状。 第三,把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起来,如对杂交当代或低世代材料进行辐射处理,或者将亲本花粉经辐射处理后再行杂交,也可利用突变体进行互补杂交。 第四,把辐射诱变与单倍体育种结合起来,如把准备接种用的材料,用辐射处理来提高诱导率和分化率,或以愈伤组织和花粉植株作为辐射诱变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突变率又可以加速纯化,进一步缩短育种年限。 2、日照量的选择 在一定的照射量范围内,突变率随照射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辐射的损伤效应也相应提高。因此,一定要选用适宜的照射量,达到既有较高的突变率又有足够的群体供选择。 要选择适宜的照射量,这就要考虑作物辐射的敏感性,考虑各种作物的“半致死照射量”“临界照射量”和“致死照射量”等指标。所谓“半致死照射量”即经过照射后植株成活率占50%的照射量,“致死照射量”即经过照射后引起全部植株死亡的照射量;照射后植株成活率占40%的照射量称“临界照射量”。通常采用“临界照射量”作为辐射诱变育种的适宜照射量,但也有用“半致死照射量”或高于“半致死照射量“。另外,不同照射量率也有不同的辐射生物效应。在同一照射量的情况下,有的照射量率高的出现死亡,照射量率低的生长正常,也有的恰恰相反。所以不但要注意照射量的高低,还应注意采用适当的照射量率。 几种主要作物的照射量范围如表1。 3、辐射处理的方法 辐射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外照射,二是内照射。 (1) 外照射 就是应用X 射线、γ射线和中子进行辐射处理。照射的器官有: 种子:可以用干种子、湿种子和萌动种子。 花粉:可以采摘穗子或花枝进行照射,也可以直接收花粉粒置于指形管内进行照射。 子房:除掉花药中的雄蕊,照射后再用正常花粉进行授粉。 营养器官:用鳞茎、块茎、枝条、接芽等,进行照射。 (2) 内照射 第一,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35S 等配成一定比强溶液进行浸种或其它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比强计算公式为 t 0 N K N =。N 0为原比强,N t 为工作时比强,K 为常数,可以用小时数查表,也可以用 T t 查表(t 为出厂后经过的天数,T 为半衰期)。例如原比强为1.4微居里/每毫升,经过8天后工作比强为: 946.048 .14 ,1N t == 微居里/毫升(K 查表为1.48) 第二, 取放射性同位素施于土壤,使作物吸收。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86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 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

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

离子反应课例观评报告

“离子反应”课例评课报告 一.教学设计 “离子反应”选自《离子反应》是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2章第二节内容。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分析清晰明确,符合教育总目标,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但缺少对重要内容强弱电解质的分析和评价。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认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情境与活动设计能够激励学生参与和思考,但是没有指向问题解决。而且,课程引入不仅要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要与课程内容相符,钡餐使用的引入环节与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不大。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相对完整,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课堂流畅度高。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激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维、探究学习,方法有效。学生反思、提升、感悟显著。教师也能够熟练、合理应用多种技术与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益。但是师生总结概括和教学互动方面有待提高。课程设计也应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 三.教学素养 思维敏捷,语言简练、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操作熟练,教态亲切和蔼。准确使用科学术语,逻辑严谨,育人观念和核心素养融入心中。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实现能学并各有收获。学生学习积极、自主,思维力度高,合作、实践体验收获好。学生在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有效发展,逐步会学并增强了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五.技术规范 晒课界面组织合理、信息完整,课件运行、链接正常,视频中教师、学生、全景、重点等适时突出,画面清晰,声画同步。 六.总结 整体而言,课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通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上,概念表述清楚,定义准确严谨。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课堂流畅度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率高。 若能够选择更合适的情景引入,课堂更加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突出个性化教学,强调和突出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中的问题,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

辐射影响人体组织结构机理

科学松鼠会发表于2011-03-17 05:28 作者:赵承渊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吸引了全世界的的目光。有两颗原子弹以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阴影在前,人们对核辐射通常谈之色变,对遭受辐射的后果忧心忡忡,甚至产生恐慌。由于此次灾害性事故发生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故此更是格外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有关电离辐射的危害细节,公众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故此本文试图就相关内容做一些简单说明。 所谓电离辐射,顾名思义是指能够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电离辐射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高频率的电磁波,如X射线、γ射线;另一类为高能粒子束,如α、β 粒子或中子束等。引发电离辐射的放射性物质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电离辐射41%来自石头、泥土及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气体;28%来自岩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15%来自X 射线等医疗辐射;9%来自食物和饮料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6%来自宇宙射线;1%来自高空飞行等。天然辐射源所致平均辐射剂量就世界范围来看,每人每年大约为2.4mSv。而我们所关心的“电离辐射危害”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射线和核能时受到超过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而造成的健康影响。 【注:上文中所提到的mSv(毫希沃特)是一个当量剂量或有效剂量单位。当量剂量是电离辐射的吸收剂量(单位是Gy)与不同射线生物效应系数的乘积;对于人体来说,有效剂量是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组织权重因子的和】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效应是通过电离辐射的能量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和水,使得后者发生分子不稳定、分子重排、产生自由基并造成损伤。在这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DNA分子。受损的DNA可以经体内酶系统修复,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修复,这是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分子电离、自由基产生、化学键断裂使得亚细胞结构破坏,表现为细胞代谢、结构、功能的改变。相同辐射剂量作用下,不同细胞出现的损伤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淋巴组织、骨髓、小肠上皮和性腺对辐射最为敏感;其次是角膜、晶状体、内皮细胞等;肌肉、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对辐射最不敏感。 从时限上来说,大量电离辐射造成的危害可分为早期效应和延迟效应。早期效应发生在暴露后几星期内,如急性放射综合征(acute radiation syndrome,ARS),表现为反复发生并逐渐加重的恶心、呕吐、腹泻,同时伴随疲乏、发热、食欲下降、抽搐甚至昏迷,严重者在几个月内死亡。多数ARS患者会有骨髓损伤,由于免疫和造血功能下降,发生严重的致病菌感染和内出血。ARS还包括严重的皮肤灼伤,表现为皮肤发痒,刺痛,红斑或水肿。皮肤损害可迁延数周或数月,有时会危及生命。延迟效应则包括辐射白血病,辐射致癌,放射性白内障,遗传损伤等。其中辐射致癌与辐射致遗传病又称为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但严重程度与辐射剂量无关。根据受辐射细胞的种类,又可将电离辐射的效应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前者作用于体细胞,后者作用于生殖细胞。辐射造成的皮肤损伤、骨髓损伤、乳腺疾患和甲状腺疾患,以及辐射致癌均可归于躯体效应;而辐射造成不育、胚胎死亡或胎儿畸形、遗传病等则归于遗传效应。 目前,电离辐射的危害资料绝大部分是来自高剂量辐射下的调查数据,尤其是广岛、长崎两次核爆炸、若干核事故以及放射治疗的资料。而人们更关心的低辐射剂量对健康的影响,很难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通过大剂量调查的数据外推得到一个相对的结

高三化学组第二学期推磨听课评课记录

高三化学组第二学期推磨听课评课记录 1.授课人:陈莉 课题:《离子共存》专题 时间:201X-02-24 评课:离子共存问题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问题区分度比较高。本节课课堂容量大,全面重点归纳了离子共存中的常见题型,学生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课堂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简洁,问题的追问有深度,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课堂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比较好。 2.授课人:吴新建 课题《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时间:201X-03-06 评课:本节课教师从分析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结构入手,由结构引申到有机物的性质,便于学生抓住有机物的知识重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课堂老师在提供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内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体现了少学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学设

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方法得当。建议让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代替口头上的表达,以便于大家参考。 3.授课人:黄正兵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时间:201X-03-12 评课:本节课重点复习的是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有关平衡图像的问题。涉及图像问题时,教师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 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课堂组织好,教师亲和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系列试题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参与度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能自然 地生成知识。 4.授课人:吴新建 课题:《化学反应原理小综合》 时间:201X-03-20 评课:本节课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中的相关知识,设计的题型重点考查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电池或电解池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的 计算、新信息图表的分析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综合应用。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信息的获得及再加工,以及运用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实际生产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引言 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微波等电子产品应用日趋广泛,职业和公众受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关于这一点目前国际上争论较多。我国的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工作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即开展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调查工作,探讨了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防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长期低强度射频电磁辐射非致热效应,对动物神经内分泌,膜通透性、离子水平等都有影响,也有报告认为射频微波能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职业人群接触射频微波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有很多报道。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其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等[1-4] 。王少光等[2] 报道对293名脉冲微波职业接触人群进行调查,其接触微波频率为400-9400MHz,功率密度为0.07-0.18mW/cm2,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达40.3%;348名连续微波职业接触者,工作环境微波暴露频率为3400-8600MHz,功率密度为0.06-0.15mW/cm2,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37.1%,而对照组仅为5.1%,说明微波电磁辐射能使接触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患者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与工龄呈正相关。丁朝阳等[1,4]也有类似报道,并认为接触微波使睡眠质量降低。赵清波等[3]报道职业接触微波频率为3500-4200MHz,其场强小于0.050 mW/cm2(通常为0.010-0.030 mW/cm2)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71.8%,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且与工龄呈正相关。冯养正等[5]报道的一组暴露于0.30 mW/cm2的职业人群,其头痛、脱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而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其他症状却无显著性差异。郭保科[6]等认为在脉冲微波场强1.75mW/cm2和连续波场强为0.05mW/cm2的职业接触者,主诉症状全身无力、头痛、头晕、失 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对视力、眼晶状体损伤、眼部症状(如:干燥、易疲劳)有显著性影响。

化学复习课评课稿

化学复习课评课稿

高三化学组第二学期推磨听课评课记录 1.授课人:陈莉 课题:《离子共存》专题 时间:2014-02-24 评课:离子共存问题实际上是考察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熟悉程度。有关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问题。近几年高考每年都设置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试题。从历年高考中有关离子共存问题的难度上分析,这类问题都属于中等难度偏易题,但这类问题区分度比较高。本节课课堂容量大,全面重点归纳了离子共存中的常见题型,学生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课堂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简洁,问题的追问有深度,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课堂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效果比较好。 2.授课人:吴新建 课题《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课堂组织好,教师亲和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系列试题让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参与度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能自然地生成知识。 4.授课人:吴新建 课题:《化学反应原理小综合》 时间:2014-03-20 评课:本节课复习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中的相关知识,设计的题型重点考查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与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原电池或电解池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的计算、新信息图表的分析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综合应用。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信息的获得及再加工,以及运用化学反应原理来解决实际生产或最新科研成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性的变异,并经过人工选择、鉴定、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诱变育种的目标是改变或增加一个满意品种的某一特性,而在其他方面保持品种不变。如果需要一个适应性好、独特的、非常合意的和受欢迎的品种,这种方法特别吸引人。 诱变育种的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3)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4)变异的方向和性质不定(已有人把人工合成低聚核苷酸片段引入基因组中,以一定方式改变某一基因,进行定向诱变)。 作为一种育种方法,诱发突变技术在培育那些在种内有足够的遗传变异和由显性基因确定其特性的作物,是可有可无的或无前途的。但是,显性突变型曾被诱发,特别是抗病型,部分由于寄生植物的基因与病原体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完全不育或无性繁殖的植物中,诱变育种是品种改良的唯一方法,例如专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它不产生有合子胚的种子。无融合生殖在柑橘类和某些苹果属、树莓属的种中是普通的。 诱变育种是常规育种的一个补充或在园艺植物育种某些方面潜在替代者:1)在适应性广泛的种中诱发变异性,假若进一步的杂交提供有限的变异性和改良,而品种已接近选择的极限;2)诱发一个新的特性,如果没有通过杂交能传递的已知基因源,例如抗病性、企望的生长型或自交亲和性;3)在有性繁殖中将会消失的特定突变,通过营养繁殖产生和保存;4)打破与不良的特性或基因多效影响的连锁;5)使现存的嵌合体显露和均质化,并使突变型获得稳定;6)在远缘亲本之间杂交中遏制不亲和性;7)诱发单倍体;8)在无融合生殖植物中产生过渡性有性状态。 成功的诱变育种需要:1)处理可用于筛选的大的植物群体;2)预期的特性突变率高;3)可以用视力诊断或简单测定鉴别突变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诱变因素 在诱发突变中,有两类诱变剂被使用:物理的和化学的。物理的诱变剂有:1)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UV)照射;2)电磁辐射:X射线发生器发出的X射线;从放射性同位素钴60或铯137发出的?射线;3)微粒辐射:从核反应堆发出的热中子或慢中子;从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硫35发出的β粒子(电子)。化学诱变剂主要用于种子繁殖植物。较常用的有:叠氮化物、秋水仙碱、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 1.物理的诱变因素 物理诱变因素的辐射能对植物诱发化学反应,结果造成DNA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在DNA中保持重复,证明是突变。 1.1紫外线的能量和穿透力低,能成功地用于处理花粉粒。 1.2电磁辐射和中子容易穿透植物组织。 1.3X射线:辐射源是X光机。X射线又称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它不带电核,是一种 中性射线。一大部分的栽培作物用物理诱变剂诱发的突变是X射线辐射的结果。X射线的反应在有氧时会加强。 1.4?射线:辐射源是60Co和137Cs及核反应堆。?射线也是一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射线。应用于 植物育种的?射线照射装置有?照射室和?圃场,前者用于急性照射,后者用于慢性照射。 1.5中子: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根据中子能量大小分为超快中子、快中 子、中能中子、慢中子、热中子。在生物研究中,通常用慢中子或热中子。热中子处理比用X射线照射更少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氧的浓度或温度。对多数作物来说,包括苹果,中子是比X或?射线更有效的诱变剂。高密度中子主要造成氧独立的不可挽回的损害,包括染色体畸变。

最新高中化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XX高中化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XX高中化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如何写?以下是小编收集的《XX高中化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欢迎 大家阅读参考! XX高中化学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一:本学年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化学作业、讲评化学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本学科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 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 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 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