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实验

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7.声音的产生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

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

观察现象。

3.在小鼓鼓面上放一部分塑料小球,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4.安装好音叉,用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去握住音叉,感受

一下;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5.将气球吹满气,突然松手,观察现象;再把气球吹满气,松手时,用手捏住

气球口的一半,感受一下。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抖动。

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塑料小球上下跳动。

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发麻的感觉;音叉接触

水面,有水珠溅起。

4.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气球口在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

1.橡皮筋要绷紧。

2.严禁将音叉碰击在水槽上,防止打碎水槽。

实验答疑:

怎样全面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我们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一般可用三种形态来分析。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在振动;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小球,松手是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也能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探究金属的特点

课题名称:17.金属

实验名称:探究金属的特点(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铜铁铝等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导线、灯座、小灯泡、小开关、杯子、热水、木条、粗铁丝、粗铜丝、陶瓷。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镊子夹住金属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烧,看金属是否易燃烧。

3.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刻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研究它们的软硬锋

利程度以及是否变形。

4.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比较金属是否易传热。

6.把不同金属连入电路,看金属是否导电。

7.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看金属是否易碎。

8.得出实验结论。

9.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用镊子夹住金属,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烧,发现金属不易燃烧。

2.用锤子敲金属,用小刀刻划金属,用金属断面切割纸片,发现多数金属硬度大,但有的也容易变形。

3.用砂纸打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金属光泽。

4. .把陶瓷、粗铁丝、粗铜丝、木条等放入热水中,发现金属容易传热。

5. 把不同金属连入电路,发现金属容易导电。

6.让各种金属从高处落下,发现金属不易碎。

实验结论:

金属不易燃烧;多数硬度大,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20.蒸发

实验名称: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器材:

温度计、水、烧杯、棉纱、线绳、方座支架、秒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温度计读数是

多少。

3.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的变化,

边观察便做好记录。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说明:

实验过程中不要用手接触温度计液泡。

2.本实验中的水可用酒精代替,酒精比水更容易挥发,效果更明显。

实验答疑:

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为什么要一会儿后才读数?

温度计放入水中,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测得水的温度,这个温度实际上也就是蒸发开始前0分钟时的温度,即初始温度。

沸腾实验(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21.沸腾

实验名称:沸腾(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沸腾现象。

实验器材:

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石棉网、线绳、方座支架(带铁圈)、水、秒表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支架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

杯温水,铁圈下放置一个酒精灯。在支架的上一铁圈挂一支温度计,使温度计的液泡刚好浸入烧杯的水中。

3.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

4.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边

观察边做好记录。

5.水冒泡翻腾后,继续加热约两分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水沸腾后,不管怎样加热,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

说明:

1.实验中用小号烧杯效果更明显。

2.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入水中,并且不要触及烧杯壁和底部。

3.本实验中可以把“烧杯”换成“锥形瓶”或“圆底烧瓶”进行实验。

实验答疑:

1.有时,用酒精灯对水加热很长时间后,始终不沸腾,这是为什么?

当气温较低时,酒精灯的热量有限,热量散失严重,会出现始终不沸腾的现象。这时可以在烧杯上盖一个盖子,过一会儿就会沸腾了。

2.水沸腾了,但温度却不是100℃,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水的沸点是受大气压影响的。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反之,则越低。

凝结(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22.凝结

实验名称:凝结(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凝结现象

实验分析:

设法保持小碟子(玻璃片)的低温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夹、石棉网、小碟子、三脚架、冰块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三脚架上放石棉网,把装有半杯水的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给水加

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在烧杯上放装有冰块的小碟子。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4.得出实验结论。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

实验中为什么要用两块玻璃片?

实验中使用两杯子热水,用冷、热玻璃片形成对比,很容易发现用冷玻璃片有凝结现象,反之没有。

这样更为直观。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说明:

本实验可与沸腾实验结合操作。

五年级下册

课题名称:2.《我们的呼吸》

实验名称:

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玻璃管、火柴、水。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上贴上标签1号、2号。

3.用1号集气瓶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取一只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立在水槽中,移开玻璃片。把玻璃管一端深入集气瓶内,用手扶住瓶子,从玻璃管另一端向瓶内呼气,待集气瓶中的水全部排出后,在水面下盖上玻璃片,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4.把装有呼出气体的1号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伸入瓶内,观察想象(一)。

5.把燃着的火柴伸入装有空气的2号集气瓶内,观察想象(二)。。

6.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一)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二)火柴燃烧没有明显变化,过一会熄灭。

实验结论:

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题名称:5.凸透镜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实验桌(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分析:

小学凸透镜实验与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衔接问题:在小学阶段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本实验只需探究利用凸透镜能成像即可(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位置后在纸屏上能看到所成的像(放大或缩小));但作为科学教师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非常熟悉。

实验步骤:

8.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9.将燃烧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或是桌面上)。使它们在

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10.适当调节凸透镜与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并观察像的样子。

11.重新改变凸透镜和光凭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12.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13.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

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实验结论:

凸透镜能成放大或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说明:

1.室内光线不能过亮,否则可能看不到像或是不清晰。

2.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蜡烛与光屏的距离要大于一倍焦距。

实验答疑:

1.为什么反复移动凸透镜,可就是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2.蜡烛与光屏的距离小于四倍焦距,不能在光屏成像。把蜡烛与光屏的距离调

大即可。

3.做本实验对实验器材有什么要求吗?

4.凸透镜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焦距合适的凸透镜来做实验,不能焦距过大或

过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时,光屏上只出现一个与凸透镜大小相等的光斑,不成像。

5.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可以看到放大的蜡烛的像,这时成放大的虚像。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

课题名称:18.斜面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斜面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

测力计、长木板、短木板及小木块若干块、小车。

实验分析:

实验前指导学生正确搭建斜面、正确使用测力计是保证试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整完好。

2.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并做好记录。

3.在长木板一端垫一块木板搭一个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

使其匀速运动,读出读数,并记录下来。

4.在长木板一端垫同样的二、三、四块木板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

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读出读数,并分别记录下来。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1.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实验结论:

斜面有省力作用,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越长,用力越小;斜面越短,用力越大。)

说明:

1.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调零,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2.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方向要与斜面平行,并且边拉边读数。

实验答疑:

1.用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物体时为什么要匀速运动?

测力计的主要构件是弹簧,若拉动中不匀速可能会使读数偏大或偏小。

2.实验中为什么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方向要与斜面平行?

测力计在使用时要求: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避免扭曲和摩擦,尽量减小由于摩擦产生的测量误差,因此,在斜面上拉动时尽量与斜面平行。

探究杠杆的作用(必做实验)

课题名称:19.杠杆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的作用(必做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分析:

在实验前教师要和学生复习什么是杠杆的平衡,这是该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另外重点、支点、力点的意义一定要让学生事先弄清楚。

实验器材:

杠杆尺、支架(铁架台)、钩码。(简单机械实验盒)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完好。

2.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在水平位置平衡。

3.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

码。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5.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2个钩码,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一个钩

码。观察杠杆尺是否平衡。

6.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7.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支点)的距离,并记录实验

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杠杆尺保持平衡

实验结论:

1.力点到杠杆尺中心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力点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就越大。

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说明:

1.实验前一定要复习杠杆尺平衡的条件(三年级已学),并找出杠杆尺上的重

点、支点、力点。

2.实验中用钩码的重力代替了拉力。

3.实验中可先把左边挂钩码处作为重点,右边挂钩码处作为力点。

4.实验时杠杆尺的一边只能挂一串钩码。

实验答疑:

1.实验前如何调节杠杆尺的平衡?

把杠杆尺挂好后,若发现不平衡,有两种方法可以调节其平衡:若杠杆尺右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