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的历史沿革

“潮汕”的历史沿革

“潮汕”的历史沿革
“潮汕”的历史沿革

“潮汕”的历史沿革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潮州地域属南海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设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后人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斥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正式与澄海分置,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及意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能够在一定程度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

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梅州客家风俗,既有对中原古风俗的承传,也有在辗转迁徙中的吸收。此外,梅州客家人由于多住山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斗争以及与原地居民共同的生活交往中,有所创造,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同时,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所以,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体育非遗题库完整

体育非遗题库(一) 1.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答: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 2.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什么? 答: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006年) 3.今天活动现场的“抵杠”运动项目源自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答:布依族 4.今天活动现场的“抵杠”运动项目源自于我国哪个省? 答:省 5.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什么? 答: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6.活跃于我国省的跳板运动是源自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答:朝鲜族 7.我国朝鲜族摔跤运动主要分为哪三个级别比赛? 答:一般分为儿童、少年、壮年三个级别比赛。 8.珍珠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 答:满族 9.传统民俗舞蹈金州龙舞源自我国哪个省份? 答:省 10.胡敲是我国哪项非常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别名? 答:抖空竹 11.抖空竹项目是第几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答:第一批 12.“鸡上架”、“仙人跳”这两个词是哪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答:抖空竹 13.白纸坊太狮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艺术? 答:汉族 14.“琴棋书画”中“棋”指的是什么棋?

答:围棋 15.彝族摔跤又叫做? 答:杏格 16.彝族摔跤按体重分为几个级别? 答:5 17.摔跤活动起源于什么朝代? 答:唐朝天宝年间 18.景颇族刀舞,景颇语称为什么? 答:闪欠戈 19.景颇族刀舞表演形式分为几种? 答:单刀”、“双刀”两种 20.点苍派位于哪里? 答:苍山 21.制作陀螺的材料请说出三种以上? 答:有木制、竹制、石制、制及砖瓦磨成的 22.说出三种陀螺的类别? 答:手旋陀螺、鞭旋陀螺、鸣声陀螺 23.“嘟哒哒”(傈僳语)中的“嘟”意为什么? 答:“抛起” 24.“嘟哒哒”(傈僳语)中的“哒”意为什么? 答:“接住” 25.铜梁龙舞兴起于什么朝代? 答:明 26:“上元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出自于那部书籍? 答: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 27.高台狮舞是那个少数民族的活动? 答:仡佬族 28.北泉板凳龙一条四脚长板凳需要几人操作? 答:三人

(完整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自燃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遗产保护中的特殊性和龍要性,进而将其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柱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S动。菲物痕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牡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 也是社会发理摄出的新课黒。 为了有效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舍国鞍科文组织于19貯年11月通过了f人类门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h并于2000年4 月开始实施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我作”项目。2C03 10月17 0;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歳文化遗产公约汕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抢敕与保护民旗民间传统文化的巫要性,积靱参与国际间的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天浊和加强国际间在1E物质立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眩界吝国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曲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還产宥成效的工作,投入大绘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采取许參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得對加强和改进』中国政府討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止在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

合作,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国家加强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建设;“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①也取得一定成就;同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社会形成渓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 JC次,中国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确保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科学、有序地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的非饬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由文化部门主倍上升为政府主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再次,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希成绩,髙等院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起到策要作用。 随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群众中的展开和保护理论工作的全面深入,现时期保护的工作逐渐深入到针对具体的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寄存的载体上,这也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具有完整性和原生态性。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我们不仅要有自觉的保护意识,更要有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这是保护我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亜要保证.面对文化遗产首先是请有关专家研究、鉴定,审定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彩响力,其次就是选定一种合适的保护方式。目前的方法主要有: 1)活化石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持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容易做到,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闍难。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鼓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9 2)博物馆保护方式.文化遗产不可能都用活态的传承來使其水续于世,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也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 3)家庭传承方式.对一些个体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家庭传承方式是最有效的,文化部门可采取生活补贴、收购收藏等方式进行鼓励,有市场前崇的手艺项目可以让其办班招生,便地方手工艺晶走向市场、社会,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4)学校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是最有彩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民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民俗学研究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齐如林1 ,张宪昌 2 (11聊城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聊城 252059;21聊城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视听复合;互动;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K 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1-0062-06 我们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经过了20世纪,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媒介迭加过程,来到了21世 纪的网络传播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化传播高度民主化与自由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一切都带有合理性和可能性。因此,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所有环节上,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发展,碰撞与包含,理解和宽容,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且应积极面对及利用的现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演变 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到 文字,从广播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的发展历程。先秦时代,对话是人们生活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时期,各种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是非常活跃的。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化以及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其他口头传承艺术,自此开始世代传承下来。中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以书写、文本为标志的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时代。书写这种传播方式虽然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得以记载和保存,但它却丧失了口语传播的当下性、即时性和现场感,与音乐、节奏、庆典和宴饮等一系列的超 语言因素剥离开来,同时也抛弃了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泯灭了其中双向、互动的对话精神。 20世纪,人类进入到以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为标志的电子传播时代。“收音机的对象 是世界,而不是个人。”[1] 于是,个人性的传播完全被公共性的传播所取代,因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在此,人的感官“延伸”,使听广播的听众和看电视或电影的观众在声音和图像面前完全沦为一个失去了言说权和书写权的被动“受众”,一个无法参与的、剩余的“他者”。可见,大众传播离口语传播的那种当下性、实时性和即时性越来越远,使直接参与的对话愈发变得不可能,因而沦为纯粹的“独白”。 从上述意义来说,文字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的出现,对非物质文化传播尤其对口头传承艺术是一场“灭顶之灾”。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 进入20世纪末,出现互联网这种所谓的“第四媒 介”,人类进入到波斯特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 [2] 收稿日期:2007-11-14 作者简介:齐汝林(1981-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民俗学硕士,聊城大学学报编辑,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张宪昌(1956-  ),男,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俗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2 6第4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82008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10

体育非遗题库完整

体育非遗题库(一) 1.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每年的哪一天?答:每年6 月第二个星期六 2. 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什么?答: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2006 年) 3. 今天活动现场的“抵杠”运动项目源自于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答:布依族 4. 今天活动现场的“抵杠”运动项目源自于我国哪个省?答:省 5.2016 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什么?答: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6. 活跃于我国省的跳板运动是源自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答:朝鲜族 7. 我国朝鲜族摔跤运动主要分为哪三个级别比赛?答:一般分为儿童、少年、壮年三个级别比赛。 8. 珍珠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答:满族 9. 传统民俗舞蹈金州龙舞源自我国哪个省份?答:省 10. 胡敲是我国哪项非常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别名?答:抖空竹 11. 抖空竹项目是第几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答:第一批 12. “鸡上架”、“仙人跳”这两个词是哪项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答:抖空竹 13. 白纸坊太狮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艺术?答:汉族 14. “琴棋书画”中“棋”指的是什么棋?

答:围棋 15. 彝族摔跤又叫做? 答:杏格 16. 彝族摔跤按体重分为几个级别? 答:5 17. 摔跤活动起源于什么朝代? 答:唐朝天宝年间 18. 景颇族刀舞,景颇语称为什么? 答:闪欠戈 19. 景颇族刀舞表演形式分为几种? 答:单刀”、“双刀”两种 20. 点苍派位于哪里? 答:苍山 21. 制作陀螺的材料请说出三种以上? 答:有木制、竹制、石制、制及砖瓦磨成的 22.说出三种陀螺的类别? 手旋陀螺、鞭旋陀螺、鸣声陀螺 答 : 23.“嘟哒哒”(傈僳语)中的“嘟”意为什么? 答 “抛起” : 24.“嘟哒哒”(傈僳语)中的“哒”意为什么? 答 “接住” : 25.铜梁龙舞兴起于什么朝代? 答:明 26:“上元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有月逐 喧阗街市,人、尘随马之观”出自于那部书籍? 答: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 27. 高台狮舞是那个少数民族的活动? 答:仡佬族 28. 北泉板凳龙一条四脚长板凳需要几人操作 29. 请说出北泉板凳龙有那两个简单动作? 答:“套翻身”、“两边侧” 30. 《缠丝术法》、《蔡氏家秘》、《缠打心得》、《缠打心得》都阐述了什么的思想和容?答:荣昌缠丝拳 31 金氏心拳学是侧重于主攻还是侧重于防守反击? 答:二者兼顾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是一个天然的旅游品牌。现今中国各地着力于结合当地文化推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旅游体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和发展迅猛的旅游业完美契合,并借观光之名推广文化之美,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本文将以新疆博湖县为例2014年5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博斯腾湖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详细分析和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这一观点。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博湖县 一、绪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国都被重视,中国也在不断的申请新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也配合中央,积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中去。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审美追求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如何完美的结合文化和经济变得十分重要。要做到既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推广不被破坏而且能发展当地经济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样平衡两者具有很大的学问。新疆博湖县作为我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开发圣地,是一个可以用来分析的好列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当然是以人为本。”[1]新疆博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表现的也是蒙、维等少数民族一直以来传承下来的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不同的划分标准就有不同的类别。比如说按照等级来分,主要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依次往下。”[2]这里要说明的是按表现形式来分。主要类型有:表演艺术、民俗、传统手工艺、语言文学类、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这样的划分比较详细,而且易于区别。 新疆博湖县被称为“塞外江南”,除了景色优美之外,独特的文化是一个招牌。诸如沙吾尔登,托布秀尔,蒙古刺绣,蒙古长调,蒙古服饰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游客。这其中就包括了传统手工艺,民俗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利弊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方案)教学内容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二、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参与对象: 幼儿园大班至小学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5月14日至5月28日每周日

活动地点:德清县青少年宫、博物馆瓷之源 五、具体实施 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及整理:了解剪纸、香包、陶瓷的相关制作流程、背景故事及发展史。 2.聘请老师(艺人)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一副作品。 3.观看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 组织报名: 1.在“德清县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发布活动信息,通过公众微信号进行报名(每个班20个名额,陶瓷10个名额)。规定时间准时报名。 2.整理有效报名名单。 3.公布上课人员名单,通知准时上课。 4.二年级以下(含二年级)为低年龄组;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为高年龄组。 六、相关人员分工如下: 陈乐:联系上课老师。 王晓晖: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寻找适合纪录片。 沈晓峰:负责相关信息的公布,负责统计报名信息。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方案

传播非遗文化公益小课堂 一、?活动主题? 品读和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进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 二、活动的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主要是通过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会从不同角度给予国民以启迪,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予以弘扬,所以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更应要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优良文化底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历史的需要,更是让社会上的优秀创新型人才用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去推动,去策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理念的代表性工艺产品,让传承人的作品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参与对象: 幼儿园大班至小学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5月14日至5月28日每周日 活动地点:德清县青少年宫、博物馆瓷之源 五、具体实施 前期准备:

1.资料收集及整理:了解剪纸、香包、陶瓷的相关制作流程、背景故事及发展史。 2.聘请老师(艺人)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完成一副作品。 3.观看一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 组织报名: 1.在“德清县青少年宫”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发布活动信息,通过公众微信号进行报名(每个班20个名额,陶瓷10个名额)。规定时间准时报名。 2.整理有效报名名单。 3.公布上课人员名单,通知准时上课。 4.二年级以下(含二年级)为低年龄组;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为高年龄组。 六、相关人员分工如下: 陈乐:联系上课老师。 王晓晖: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寻找适合纪录片。 沈晓峰:负责相关信息的公布,负责统计报名信息。 朗森华:负责学员签到,拍照。 七、课程安排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第30卷第5期2011年10月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Vol.30No.5Oct.2011 民族传统体育学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伍 娟,林志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运用访谈法、 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的当代危机;最后, 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11)05-0132-03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U Juan ,LIN Zhijun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 ,Hu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Hunan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ulture in China ,the survival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Exp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t reveals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ateg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收稿日期:2011-07-27;修回日期:2011-08-25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1XTY001)。作者简介:伍 娟(1974-),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 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渐衰微,文化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地方传统与历史文脉被割裂,文化的多元性遭到了扼杀,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严重的危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遭受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概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会议文件中,首次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是用“民间文化”来表述的。直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详细的界定,其定义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小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小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 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小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 造力的尊重。 ”[1] 在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5条就是传统体育和游艺。 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相继公布了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林功夫、太极拳、河北邢台梅花拳、沧州武术、山东蹴鞠、蒙古族搏克等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桥摔跤、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峨眉武术、岳家拳等项目入选。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类项目,很多地区的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离, 忽视了它的生命活态、深层文化底蕴及有机生态。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三: (1、课程大纲一律采用本格式进行录入和编辑。采用A4版面,普通页边距。【宋体,小四号, 1.5倍行间距】 2、本次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均需重新修订和编写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 重庆大学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中文) 一、课程名称:课程编码:(现有在MIS系统中的课程与编号,新课程由学校统一编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二、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三、适用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博士/硕士 美术学学术型硕士 四、先修课程: 无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请注明出版社及是否原版(境外原版、国内原文出版、国内翻译)】 1、使用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目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的叙述必须简明扼要,控制在500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基于美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关于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人类文化记忆研究的学科。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强调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载体与表现形式,而是蕴藏在其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

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研究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各种基本理论,总结其传承规律,寻求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有效保护措施与方法是开展本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国际及中国国内的产生,并从其发展历史、价值、意义、分类等多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研究,旨在通过上述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判定认知,并对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具有具体的认识。同时,课程侧重于与美术学专业相结合的民间美术及民间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使本课程更为生动的呈现于同学面前。 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 编制人签字:学院主管院长签字: 编制时间:2016.04.07

[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摘要: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传播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措施确定为:“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和传承。”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是基础性的工作,“弘扬、传承”是保护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进行“宣传”。宣传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就是传播。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要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获得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在不断的传播和交流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完成。选择有效的媒介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将会更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和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多样性”和“活态性”等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对传播媒介进行精心的选择。在所有媒介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样式和内容上表现出多样性。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归纳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在这十大类之中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具体内容和样式。这样多的内容和样式,传播媒介的容量是难以承受的。就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言,用某一种传统媒介进行详尽、全面而又系统的传播就不可能,因为它的容量有限。但是互联网却不会受容量的限制,它的超大容量可以完整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要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起档案和数据库。”②从传播学角度讲,互联网媒介扩展了传统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阅性特征(许多报纸和杂志也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专设了电子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如遗产分布、遗产种类、遗产代表作、传承人、保护方式、传承方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教育网站、在线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让数据资源库和网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平台、基地、中心,让受众通过这些平台、基地、中心,方便、快捷、灵活、自由地了解、认识各种内容和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扩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在传播时,不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空间。华夏五千年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样式,这些内容和样式像珍珠一样散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名录的分布情况看,全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入选,而且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不断深入,根植于各地和各民族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被进一步挖掘出来。要想让国人更多地知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

试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随着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公布 , 民族传统体育和一些与体育活动有关地民俗活动也被纳入其中 , 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备受关注 , 保护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 , 指出保护抢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发展地目地 , 而对其旅游开发则是保护、传承地必然选择.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只有做到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才能保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民族传统体育 、尸■、亠 前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地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地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关于国家文化建设地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地宝贵记忆灿烂地一部分 , 是人类文明枝头地一朵奇葩 . 1.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必要性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地 , 符合本民族身体活动方式地娱乐活动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体

现各民族教育智慧和体育练习实践能力地总和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各民族地传统文化 ,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地 16 字方针是:“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地方针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法律条文保护存在缺陷 , 只有部分条文略见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璀璨地民族文化 , 对其保护与传承是形势所趋,是非常必要地 . 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注意地问题 2.1适度创新 , 防止异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自身独特地文化保存着 , 对旅游者来说有着巨大吸引力地是它本身具有地民族色彩 , 在现代体育与竞技体育地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仍然保持着它地特色 , 这是坚持文化自尊地原则,文化自尊是一个过程 , 这个过程地核心是理解传统 ,继承传统和超越传统 ,是对自身文化地一种肯定修复和张扬 , 是建立在全方位视角下对自身文化整体解读后地一种文化自信心 [5]. 坚持文化自尊地同时也要适度创新 , 民族传统体育和与体育相关地民俗活动之所以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 有着自我创新地民族精神,对于创新要适度 , 合理开发. 2.2控制开发力度 , 突出特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地一部分 , 它涵盖广泛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和一些民俗活动 , 而“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