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

《虽有佳肴》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填空。

本文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

学.学半()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

..也()

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⒀其.此之谓乎()

5.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重点难点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学记》(《礼记集解》)《小戴礼记》儒家礼仪49篇《礼记》教育学教学相长.

2、(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 嘉肴

..( jiá)( yáo )自强.( qiǎng )兑.命( yua)学.学半( xiào )

4、○

.1.即使②不③甘美④好,妙⑤自我勉励⑥达到极点⑦促进

⑧因此⑨不通,理解不了⑩.反省自己⑾勉励⑿学.学半教○13大概,表示推测

5、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6.(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

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二、1.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已亥杂诗阅读及答案(1)

已亥杂诗 龚自珍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2005年湖北恩思主州)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b) 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湖北十堰市)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 _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离愁志愿或志向 8.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永荣中学汪金秀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 义;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 (二)读清句读 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己亥杂诗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己亥杂诗》赏析题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的志愿(或“志向”)。 (2)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3)“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比喻诗人自己)。(4)“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5)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6)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7)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怎样的复杂心情 答: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3.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答: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8.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答: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9.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答: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0.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答: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1.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答: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12.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答: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思想感情。 1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或者: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或者: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 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 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希望 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 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 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 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 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 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 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 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 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 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

《虽有佳肴》阅读题及答案

《虽有嘉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 ③不知其旨.也()④不知其善.也() ⑤然后能自强 ..()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⑨教然后知困.()⑩然后能自反 ..也() 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4.翻译下列句子。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6.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7.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嘉肴》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jiá)(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e)学学半(xiào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促进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3、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古义:教今义:学习 4.翻译下列句子。 A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很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了解它的好处。 B.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清。 C.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以后就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

部编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知识点

《虽有嘉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二、重点字词 虽有佳肴虽:即使 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长:推动,促进 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三、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四、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五、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 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 不知其旨也(它的)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七、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至道”作类比,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教案(2)(可编辑修改word版)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能力目标:3.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情感态度目标:4.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人常读四书五经,今天我们也来学学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段短文《虽有嘉肴》。 二. 走进新课 1.师简单介绍《学记》《礼记》 《虽有嘉肴》节选《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学习课文 (接下来我们按四边教学法来学习这篇短文) (一)读 ----- 达到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读成诵的目标。 (1)听录音 师播放录音前提出要求:要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要求在停顿处划出节奏。 (2)生齐读 读后师再点评。对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予以纠正或强调。 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增长、提高之意,不读cháng) 《兑命》(yuè,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xiào ,教)

(3)师范读(要求生依然注意字音和停顿) (4)生示范读(要求生听时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的圈出来,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译——达到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的目标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和读,我们应该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成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文章的任务。) ①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出示小黑板) 叫学生来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师在大黑板上板书粗体字的意思,以示强调。让学生记准重点字词的意思,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不;甘美)(2)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3)不知其善(好处)(4)是故(所以)(5)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8)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9)学学半(教;学习) (刚才我们掌握了重点字词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翻译短文,我们把任务分一分,每个大组负责一句。以句号为准,第一句到第三句分别是一至三组,剩下的三小句由第四组的同学负责。同桌互相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一个代表来翻译。比比哪组最准确) ②准确翻译文句 ⑴任务平分到各组,可以采取本组同学读一句,代表来翻译的形式来完成。最后师生点评)⑵学生代表翻译完后,老师再把准确的译文重述一遍,语速不要太快。 ⑶老师再来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思路,同时板书文章层次图。 (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齐读一遍以熟悉内容) 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问题: (三)研讨 ----- 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一目标 【提出问题】1、你觉得课文哪句话是在下结论?(你能否找到文章的中心观点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旨在把握短文核心观点)

《已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虽有佳肴 一、准确朗读: 虽suī有yǒu 佳肴jiāyáo ,弗f ú食shí,不知b ùz h ī/其q í旨zhǐ也y ě;虽suī有yǒu 至zhì道dào ,弗f ú学xu?,不知b ùz h ī/其q í善shàn 也y ě。是shì故g ù/学xu?/然后ránh?u 知zhī不足b ùz ú,教jiào /然后ránh?u 知zhī困kùn 。知zhī不足b ùz ú,然后ránh?u /能n?ng 自反z ìf ǎn 也y ě;知zhī困kùn ,然后ránh?u /能n?ng 自强zìqiáng 也y ě。故g ù曰yuē:教jiào 学xu?/相xiāng 长cháng 也y ě。《兑 duì命mìng 》曰yuē:“学xu?学xu?半bàn 。”其q í/此c ǐ之zhī谓wai 乎h ū? 二、准确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虽:即使; 佳肴:美味的菜; 弗:不 ; 食:吃 ; 其:它的 ;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字词解释: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 自我勉励; 强:勉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故:所以; 相长:互相促进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字词解释:兑:通:“说” 指傅说; 曰:说; 学xi ào:教; 学:学习; 其:表示推测 “大概”; 此: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说 三、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平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的学习);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不倦的钻研,)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答: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

(完整版)【教案】《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 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

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xiào )学半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 3.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虽有佳肴阅读及答案

《虽有佳肴》阅读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 ⒀}. ⒁.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学.学半古义:()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1)《虽有嘉肴》节选自,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共篇。《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已亥杂诗阅读题及答案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_______。(离别京城的忧伤乐于奉献的情怀) 6.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的理解。 (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意为社会作贡献的心态。 b)从三、四句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7.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每空只填一个词语)(离愁志愿或志向)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20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20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正确划分句子节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正确划分句子节奏,背诵课文。 难点: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文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1分钟) 师: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生自由回答。 展示:“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强调“四书”“五经”用引号而不用书名号。) (二)展示目标(1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正确划分句子节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其/此之谓乎? 4.解释加点词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不知其善 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 反.也然后能自强 ..也 教学相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点拨:文言词语有很多特殊的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学会分类积累文言词。如这篇小短文中古今异义的词语有:虽、旨、困、长等,要分别整理出这些词语的古义和今义。请同学们尝试整理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文言词语。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其此之谓乎? 点拨: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状 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其此之谓乎”一句 属于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是“其之谓此 乎”,这也是古文中的一种固定句式“此……之谓也”,

“己亥杂诗”阅读鉴赏及答案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句的意思是落花不是无情的,就是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运用比喻,表明了作者的心志,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全文▲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虽有嘉肴》练习附答案

《虽有嘉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四、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五、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虽有佳肴》练习参考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学记》或(《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己亥杂诗》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己亥杂诗》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代表作:《定庵文集》。【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

虽有嘉肴 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2.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部编最全-虽有嘉肴-中考试题汇编

《虽有佳肴》练习(含答案) 一、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又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论著的选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二、课文字词句练习 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请划三处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请划两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自强.()兑.命()学.学半()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②弗.食()③不知其旨.也() ④不知其善.也()⑤然后能自强 ..也()⑥虽有至.道() ⑦教学相长.()⑧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⑨教然后知困.() ⑩.然后能自反 ..也()⑾然后能自强.()⑿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古义:()今义:()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学.学半古义:()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本文在开头先以“”作类比引出“”,再从和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的观点,最后又引用“”来深化强调论点。 (二)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也()⑵然后能自强也() ⑶学不可以已()⑷故木受绳则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