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_王一博

对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_王一博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2-08-16

作者简介:王一博(1986-),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实践哲学研究。

对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哲学反思

王一博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

弗洛姆说过:

“人在信仰中存在,而非占有信仰”[1]

。无疑,从信仰的诞生之日起,就有无数人为它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信仰这个简单的名词不仅是人向外对未来美好价值的追求,同时也是人自身向内的自悟反思,对人的意义深远而又重大。在当代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之间互相冲击的时代,对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就显得更加重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价值观、社会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不断涌现;宗教信仰被人们重新追捧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当中。如何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相统一的哲学层面上,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树立科学的信仰,这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课题。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

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美国哲学家梭罗曾说过,我们生而具有信仰。信仰作为一种具有综合的整体性的精神活动,构成了社会或个人在精神文化上的追求,也正是通过信仰,为人提供了不断努力追求生命意义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向导,构筑了人类自我的精神家园。“作为灵性存在者的人类,某种形式的精

神崇拜或理想追求总是其灵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2]

,信仰表达着对生命中理想和价值目的的期待和超越,实现生命的满足,成为人类精神领域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

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社会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坐标,体现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满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需要并使之产生归宿感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社会信仰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类群体的最高价值和人类自身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解读

人作为一种缺失性的存在,要树立起其信仰来找寻并建立起自身的精神支柱。信仰出现了危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会带来一系列包括精神支柱的丧失,社会发展失去精神动力等问题,不仅会对个体自身发展,还会对社会建设带来严重阻碍。对于信仰主体在一定程度的缺失,我们常用信仰危机来表述,信仰危机的本质是“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一步步的怀疑和动摇,甚至全部的抛

弃但还没有确立或无法确立新的信仰的精神状态。”[3]

信仰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在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影响,甚至会否定人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使社会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极大危机。

而在当代中国,很多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信仰危机之中,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如社会失序问题、道德失范问题等等,都与中国人的信仰状态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和迷茫有不可分的关联。要对我国的信仰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对我国当前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

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对人有着深远的意义。而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体系正处于矛盾

和迷茫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社会处于信仰危机当中。通过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进行哲学剖析和审视,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以期能为中国信仰危机的解决有所帮助。关键词:信仰;信仰危机;哲学反思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0-02

60

其进行理性的审视,来达到重构科学信仰的目的。

(一)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现实解析

信仰危机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由于对社会倡导的共同信仰缺乏一致的认同感,导致对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造成了许多人的个体精神的迷茫和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当前的信仰危机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仰趋向于多元化。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有着多信仰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我国主导的信仰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之前统一的信仰形式又开始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各种信仰形式都在信仰领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不乏一些不科学的信仰形式充斥其中,如宗教迷信乃至邪教开始在社会蔓延,给众多精神空虚的人提供着心理上的慰藉,诱导着他们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高高在上的虚无的神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的社会信仰体系带来消极影响。

第二,社会主导信仰形式趋向于弱化。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利益失衡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的观念与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标准的背离,使人们的社会道德感逐渐丧失,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迷茫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式出现弱化的趋势。

第三,信仰的功利化和非理性化蔓延。市场经济的确立及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使更多的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把物质利益和金钱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物欲横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而人的精神却开始萎靡并陷入深深的困惑中,社会信仰功利化的趋向愈发严重。而当外在性的物质满足感与内在性的精神追求和理性沉思出现矛盾时,精神满足往往败下阵来,信仰对最高价值的追求、真理追求等的引导力越来越弱化,理性对自身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小,非理性化蔓延。总之,在我国当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掩盖精神的匮乏和迷茫,信仰丧失现象日益严重,当代中国人信仰的迷茫和迷失,使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之中。

(二)对当代中国信仰危机根源的探究

中国社会出现信仰危机的原因很多,但社会实践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危机的真正根源所在。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繁荣的同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分析危机时,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与历史原因来思考。总的说来,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社会转型所造成的影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当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打破了以前的“平均主义”的观念,另外制度建设的滞后,民主法治的不健全,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开始加深等原因,使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贪污腐败的蔓延,弄虚作假的出现,个人私欲开始膨胀,这些都导致人们对社会的不满,以至于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

第二,国际政治问题所带来的冲击。九十年代初出现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场社会主义历史上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再加上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处于高速发展中,但相较于传统

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马克思主义信

仰的怀疑开始滋生。

第三,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社会信仰具有传承性和

延续性,产生于前工业的农业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信

仰已经落后于如今全球化、后工业的时代。再加上西方文

化的入侵和多种文化的碰撞,在中国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

一代充斥着对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

崇拜,也是当今社会信仰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当代中国信仰道路的重建

信仰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国家民族的

精神支柱和灵魂,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正

确的价值标准,为社会的前进指明方向。我们对中国的信

仰危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立足于现实,找出问题的症结

之所在,为当前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人类

对自由解放及精神自由的不断追求中,在实践的过程和批

判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改正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并与

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源泉。马克思主义

信仰自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重生作出了至关重

要的贡献。它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是伟大正确和具有最广阔

前景的信仰,是各种信仰形式中最科学和合理的信仰,同

时它具有极高的现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创造良好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应该建立在对国情和国际形

势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死抱着教条式的文本不

放,将其拘泥于文本框架之中。面对社会出现的新的变化,

当前的信仰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原有的信仰与现

实需要不相适应所致,在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今天,如何

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

义信仰的新的奋斗目标和时代课题。所以,我们必须打破

僵化的教条说教,与时代相接轨,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

展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三)引导和兼容其他合理的信仰形式

当代中国社会毋庸置疑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呈现出

了多样性的特征,多种信仰形式并存,有各种宗教信仰、道

德信仰、法律信仰甚至对某种民间风俗的信仰等等。这正

说明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不同,所以才会有多样化的信仰形

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应该允

许信仰的多元化存在,令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多种信仰

形式之间合作沟通,互相借鉴对话,积极交流,营造出良好

的氛围,使社会信仰的整体态势趋向于合理和健康的方向

发展,为人们的心灵找到适合的归依,从而为解决社会信

仰危机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

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3]荆学民.试论信仰危机[J],求是学刊,1995,(4).

(责任编辑:李慧)

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

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