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前阅读强化训练题

考前阅读强化训练题

考前阅读强化训练题

现代文阅读

2011-06-01 08:31

(一)实用文本阅读(调查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朱珊

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

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

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

《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

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

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

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

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

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

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

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

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

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

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

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

(摘自《今传媒》本文有删节)

1.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4分)

2.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5分)

3.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

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

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

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

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

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

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

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

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

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4.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

5.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

6.文章题目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蒲松龄的“道”的看法。

(三)实用文本阅读(新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联社北京4月21日电】中国21日为自己迅速发展的对外援助国角色进行了辩护,称其援助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同时相对于那些对受援国提出更多条件的西方国家来说,中国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白皮书全文共11000多字,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属于南南合作范畴,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帮助。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3种类型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中国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亚洲和非洲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两个地区,接受了中国80%左右的援助。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个新领域。中国对外援助的决策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商务部是中国国务院授权的政府对外援助主管部门。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2011年2月,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中国的对外援助以提供双边援助为主,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的发展援助工作,并本着开放的态度同多边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发展援助领域积极开展交流,探讨务实合作。

在发展中世界的许多角落都可明显看到中国不断加快的对外援助步伐。它在非洲修建公路和铁路,在叙利亚修建纺织厂,在秘鲁修建水泥厂,在孟加拉国修建桥梁。但在受到受援国欢迎的同时,中国却遭到了美国和其他西方援助国的批评,它们称北京在对外援助方面缺乏透明度助长了腐败和管理不善。尽管白皮书对一些批评作出了回应,称中国的项目雇用了当地员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掩饰了一些引起争议的问题。白皮书没有说明对特定国家援助的具体情况,对于许多援助项目要求使用中国承包商,或者提出用石油、矿产或其他自然资源来抵付款项等问题也没有作出回应。不过,对一个一直不愿将援助情况提交国际监督的国家来说,这一白皮书仍然标志着中国在透明度上迈出了一大步。

白皮书在为对外援助项目辩护的同时,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愿意援助发展中国家并且资金充足的伙伴,它乐意在“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情况下提供援

助——不同于附带苛刻条件且自身预算也日益紧张的西方援助国。

白皮书说:“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南南合作,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外援助投入。”

美国美利坚大学中国-非洲问题专家德博拉·布罗伊蒂加姆教授说:“中国受到很多批评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外援助,以前总是零零碎碎地透露,从来没有整理成一份正式的报告。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大步。他们正努力思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意味着什么。”

7.给这则新闻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8.白皮书从哪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5分)

9. 美国和其他西方援助国怎样看待中国的对外援助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蒋廷黻①的那股“劲儿”

徐百柯

民国人物中,蒋廷黻引人注目,因他自有一种精神,有一股“劲儿”。

曾在联合国共过事的澳洲外交官这样形容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

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一个研究历史的名教授、一个穿梭国际的外交家,却被形容为“一头充满着笨劲的猛牛”。单凭这一点,蒋廷黻也算得上与众不同了。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进入政府之初,蒋廷黻研究了政府部门的结构,结果吃惊地发现,机构臃肿摩擦的现象之严重,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尽快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有关部门官僚和党内政客的激烈反对。

他还按照西方政治的规则,提出官员必须以实名申报财产,但到处游说,无人响应。

如此书生意气地触犯众怒,不久,力邀他入阁的蒋介石也只能下手谕,把他调离岗位。

蒋廷黻认定中国知识分子太爱惜羽毛,不肯牺牲自己的清誉。对此他甚至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我国几千年来最无贡献的阶级是士大夫。我心发火的时候,不免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鼓掌”。

为了公务,他甚至经常尖锐地向同僚和朋友发难。朋友们只能连连摇头;“廷黻的湖南脾气又发作了!”

他的传记作者说他的性格过于天真、狷介,他像典型的知识分子一样,将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他看得起的,另一种是他看不起的。对于前者,比如胡适、翁文灏等,他可以与他们争得脸红耳赤,但因为尊重他们,才与他们认真。而对于后者,他会很不礼貌地板起面孔一声不响,最后毫无表情地起身送客。

蒋廷黻治学,“劲儿”也不小。今人评价自20世纪初至今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员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版的各种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可成为传世之作的却很稀少。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仅五万余字,却可谓字字珠玑,堪称“这座偌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

当今史学大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何炳棣出身清华,他认为,当年的清华历史系在蒋廷黻领导下,隐约形成了一种学派,这是与清华国学院的王国维、陈寅恪迥然不同的另一种清华学派重分析、重综合、重对历史的整体理解。蒋廷黻本人就是这一学派的身体力行者。

何先生感叹你看一本薄薄的《中国近代史》,将史料都吃透了,融合在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之中。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小册子的分量。“什么叫经典?这才是经典。”

1949年后,蒋廷黻继续出任台湾国民党政府“常驻联合国代表”、“驻荚大使”等职,因此在大陆成为一个被非议、被淡忘的人物。他的《中国近代史》,也因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合而被排斥。

近年,有人开始关注蒋廷黻,因他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又是“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蒋廷黻晚年,故交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惯熟的“外交辞令”反问道“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②的人多?”

(节选自《民国那些人》)

(注)①蒋廷黻(1895一1965)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外交家。②张骞汉代卓越的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10.学者许纪霖为什么把蒋廷黻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4分)

11.“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12.台湾作家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认为蒋廷黻是“20年代学者中最光彩照人的一位”。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访谈录(有删改)

问回顾过去,你如何看待你父母对你的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影响?

答那是一个难题。因为所有的父母对人的塑造都是潜移默化的。我父母来自于中国,他们是学生,他们来这里是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课程。像很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人一样,他们很尊崇教育。他们很清楚地跟我和我的两个兄弟说,你们能够立志做的崇高的事情是做学者,只为了学术本身,而不是作为干其他工作的跳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说“读书”,但他们并不怎么在乎我们读什么,只要我们读书,这对我们当然有所帮助。

问但是在中学时候,你就对科学感兴趣,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答有两件事情,其中一个是我在三年级时候有一个很了不起的物理老师,这是一个自然而然会被认可的人,他因为杰出的自然科学教学而获得过奖励。

我有两个很优秀的数学老师,一个是九年级的几何老师,一个是十二年级的微积分老师。那里的数学跟其他的数学不一样,在其他的数学里,你学习如何做代数和三角一类的,而在那两门学科主要是关于逻辑和思考,如何把逻辑论据摆在一起,很不一样,我变得很痴迷于物理、逻辑与数学课程。

问你很早就喜欢建造东西和做实验,把你妈妈的起居室弄的乱糟糟的。讲一点这方面的事情,这些对你后来的成就有什么益处?

答我也不清楚。但是从我很小时,我就喜欢做东西,我喜欢用手做东西。在圣诞节,我会得到飞机、船等的模型,我喜欢把它们拼在一起。我叫父母给我买成套的安装器,这些是小金属器具和螺丝钻子。这些跟建造机械器具的塑料块不一样,你事实上要把他们螺在一起,它不是事前设计好的让你做船或其他东西,我喜欢做那些东西。

在那方面,我跟我的两兄弟很不同。在很多方面,我兄弟和我都很相似,但我似乎喜欢机械器具。从某种程度说,也是我父母培养起来的,他们说“他喜欢做这些东西,我们就给他买这些玩具。”但是我的兄弟不喜欢这些。

后来,我做科学家时发现用手做东西可以给你一种空间方面的直觉,这是很宝贵的。我在大脑里能够把东西搞的很清楚,把它们转来转去,把事物的几何属

性放在大脑中一直是我思考的一部分。门外汉不是用物理学家的方法去思考,他们是用数学等式的方式去想,我只是后来发现大部分物理学家是那么做的。

问总体而言,你在伯克利受到的教育对你有哪些帮助?我确信你会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你在这里的导师是谁?

答我的导师是尤金?康民斯,他是一个很好的教授。他教过很多成就卓越的研究生。他也被尊崇为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他做事情的方式,他对待生活的方式,我能够想得出的每个方面,他都是我的导师,不仅在科学方面,还有在应对各种处境、如何处世方面。他有一个我希望我能够仿效的优异品质,那就是他使他的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不同凡响,感觉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他使我们能够实现最大潜能。而他从来不说“你必须做这”,也从来没有使我们感到压力或负疚,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与我们一道工作,常常到深夜,他更像一个同事,而不是一个教授。在那种环境下成长是很美妙的经历。

我在这里学到的另外一个事情是尽力想出那些在科学方面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在科学上有很多东西你可以研究,有些聚焦于大的问题。不仅跟我的导师学习,也跟这里的教授学习,那时物理系有六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活跃。你可以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并不是能从正规的讲座里学会的,而是从学术讨论会的非正式谈话中学习的,看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考虑问题。这是通过潜意识学习的,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伯克利有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的原因。

13.综观全文,本文采访者围绕朱棣文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5分)

14.请你概括朱棣文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15.结合文章问容,请谈谈本文对我们获得事业成功的有益启示有哪些?(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6、阅读下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后出生)和传统农民工(1980年前出生)受教育水平比较表,请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突出特点和二者的共同问题各写出一条结论。(6分)

受教育水平

比例%

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农民工

小学及以下0.4 6.6

初中32.4 44.4

高中24.0 25.4

中专(或职高)17.8 11.2

大专(或高职)

及以上

25.3 12.5

结论

(1)

(2)

17、近日,网上一则“广东一中学组织学生操场上给父母下跪”的新闻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学生在“青年礼”上给父母下跪的行为,人们弹赞不一。请就此发表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要求态度鲜明,表达准确、得体,不超过80字。)(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在其《等的滋味》一文中说“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等”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等”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药可以医病,食可以医饥,诗可以医俗,书可以医愚,勤可以医贫,法可以医乱,道可以医天下。看来,世上的鄙俗之物都有可医之物。古语还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请选择材料中“诗可以医俗,书可以医愚,勤可以医贫,法可以医乱,道可以医天下”五句中的任意一句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2011.5.30)

1.考查对文本基本特征(数据与结论的关系)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

①说明大学生博客的作者和读者的受教育程度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2分)从而得出“大学生博客具有知识管理新手段”的结论。(2分)

或②说明大学生博客的作者和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2分)因而大学生博客在知识管理手段方面较一般网民博客更具优势。(2分)

[4分。答案符合①②其中一个即可得4分。]

2.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

【存在问题】①不少博客处于闲置或放弃状态,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②网络生活日常化程度不高。③过多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不足。

【引导】应倡导节约和共享网络资源的精神,关闭闲置的博客;及时更新博客,使博客内容日常化;走出私人空间的局限,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

[5分。“存在问题”3分,“引导”2分。]

3.考查对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能力层级为D。

科学有效。理由是

①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

③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

④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

⑤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

[6分。“科学有效”1分;“理由”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5分。如果认为“不科学有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得分。]

4.答案渲染出一种世俗、底层的民间氛围和迷信状态,与蒲松龄文学创作中的世俗化情结和民间色彩的文章之魂相契合,从而为后文写“蒲松龄之道”张本铺垫。

5.答案(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6.答案(1)蒲松龄的“道”体现在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面。他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这种思想,如对官场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但又恨官;有着民间世俗的情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底层民众的思想等。

(2)蒲松龄的“道”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上。具体来说,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境界不高,但是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意思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7.中国首次发表对外援助白皮书

8.对外援助政策。对外援助资金(类型)。对外援助方式。对外援助分布(对象)。对外援助管理。援外国际合作。

9. 肯定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不断加快步伐,正在努力思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意味着什么,同时批评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不愿将援助情况提交国际监督,缺乏透明度而助长了腐败和管理不善。

看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继续坚持自己的对外援助政策,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平等互利、共同发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同时加大对外援助透明度,加强管理,减少腐败,切实帮助受援国。

10.因为蒋廷黻做事像一头牛,充满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为达到他的目标能够排除万难;(2分)而这就必然触及和损害到官场中某些官僚和政客的利益,触犯众怒,就如猛牛闯进瓷器店造成瓷器易碎一样。(2分)

11.蒋廷黻认为司马迁编撰《史记》,书写了历史,张骞作为外交家开拓了丝绸之路,创造了历史,他们都有重大的历史贡献,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他们的人都很多。(3分)蒋廷黻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只要为人处事无愧于心,有功于世,那么不管他是从事历史研究还是从政,他都是快乐的,至于是非曲直,历史自会给予公正的评价。(2分)

12.我同意李敖的观点。因为(1)蒋廷黻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又是“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从政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2分)(2)其次,在他身上有一种精神,有一股“劲儿”,引人注目。他为人天真、狷介,充满书生意气,有排除万难之“笨劲”;治学严谨认真,有创新精神。(2分)(3)另外,他是一个抱经世之志的学者,他不会因爱惜清誉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政都以期有裨于世事。(2分)

(回答不同意的要言之有理即可。)

13.【参考答案】要点

(1)父母的熏陶影响。

(2)学校、名师的培养教育。

(3)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

(4)做事的态度与方法。

(每一点1分,答出任意3点给3分,答出4点给5分)

14.【参考答案】(1)对科学的痴迷(刻苦钻研)。

(2)喜欢动手实验。

(3)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优异品质,如能够仿效导师的优异品质。

(4)虚心好学。比如,不仅跟自己的导师学习,还和其他的教授学习。

(每一点1分,共4分)

15.【参考答案】(1)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例如,传主朱棣文的父母很尊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立志一生做一个学者,对孩子的读书内容从不干涉。同时,还支持朱棣文做实验,给他买一些喜欢的玩具。

(2)对事业的痴迷与刻苦钻研。例如,传主朱棣文在中学读书时对物理、逻辑和数学的痴迷等。

(3)有一个好的导师的引导。例如,导师尤金·康民斯以及伯克利大学一些教授对传主朱棣文的良好影响。(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举例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16.(1)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受教育时间普遍较长。(或“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意思符合即可。3分)

(2)无论是新生态农民工还是传统农民工,接受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比例都相对较低。(意思符合即可。3分)

17.答案示例(1)学生给父母下跪,天经地义。古人讲“上跪天地,下跪父母”,“跪”表达的是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2)下跪是一种奴性的表达,家长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站起来”而不是“跪下去”。表达感恩有多种方式,何必拘泥于“下跪”这一种?

(有明确的观点1分,简述理由5分,超过字数酌情扣1~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