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制取氧气知识点

最新制取氧气知识点

最新制取氧气知识点
最新制取氧气知识点

课题3 制取氧气

1

2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3

4

5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6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7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8

9

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10

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11

品中的防老剂等。

12

13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14

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15

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16

17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18

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19

20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21

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22

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23

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24

25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

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26

27

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28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29

30

1.三种制取方法的比较31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

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剂状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固体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

高锰酸钾固体

反应

条件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

催化剂

加热

32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3

步骤注意事项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原理:根据气体热胀冷缩

操作: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再把两手紧贴容器的外壁,若水中导气管口气泡出现,松开手后,导气管内有一段水柱,则气密性好。

(2)装:将药品装入试管

在试管中装入少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以防止加热时,生成的气体把试管内的固体带到导管中,

34

3.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35

4.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收满。

36

37

5收集方法

①排空气法:适用于无毒、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38

39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40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41

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42

②排水集气法:适用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气体。

43

44

三、分解反应

45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

46

2.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47

3.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

48

区别联系

化合反应“多变一”,一种生成

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两者是并列的关系,互

不从属

分解反应“一变多”,一种反应物

49

初中常见发生装置图:甲、乙、A、B 收集图:丙、C

50

51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必背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3、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二、工业制取氧气:原理:分离液态空气,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化成液态,再利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氮气先从液体空气中分离成出来,剩下的就是液态氧气(物理变化)。 三、实验室制取氧气组装试验仪器的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试管底部略高于试管口,铁夹夹在试管的三分之二处,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气体。离:试验结束后,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熄:最后熄灭酒精灯。(为什么要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四、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1、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在试管口要塞一 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加热时飞溅,堵住导管口,不利于气体排出。3、试管底部要略高于试管口,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4、等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开始收集氧气。5、实验结束后,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炸裂。 五、气体的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收 集满了,若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了。 六、收集气体的方法:1、排水法: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 体可用排水法收集,比如氧气。2、排空气法:(1)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任何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比如氧气。(2)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任何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比如氢气。 七、催化剂的理解。1、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是指可以加快或者减慢化 学反应速率)不能影响生成物的质量。2、催化剂不是唯一的,不能说二氧化锰就是催化剂(只能说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也不能说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因为不只是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催化剂,二氧化锰只是催化剂的一种。)2、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均不变,换句话说,即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作为催化剂的物质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比如:二氧化锰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加入的是二氧化锰,反应结束后剩在试管中的固体物质还是二氧化锰。

中考化学考点备战复习测试 制取氧气

制取氧气 自主梳理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在实验室里可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来制取氧气。 (1)原理:(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 过氧化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若在实验前准确秤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____________改变。 结论: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作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由于过氧化氢是____________,二氧化锰是____________,且反应不需要____________,故采用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配双孔胶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另一孔插入导管。 收集装置的选择: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故要制取较纯净的气体,需采用____________法。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平均密度大,故要制取较干燥的气体时,

需采用____________排空气法。 (3)检验方法 (4)验满方法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____________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满。 2.在实验室中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骤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步骤可总结为“三先三后”(即先检查装置________________,后装入________________;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的部位加热;先将导管从________________,后熄灭酒精灯),也可缩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再利用谐音来理解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1.答案:(1)过氧化氢水氧气Ⅰ.木条不复燃很慢Ⅱ.有气泡冒出,木条复燃加快Ⅲ.木条复燃加快没有质量化学性质 (2)液体固体加热排水向上 (3)木条复燃 (4)集气瓶外集气瓶口 2.答案:(1)锰酸钾二氧化锰 (3)气密性药品水槽中取出 二、氧气的工业制法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复习

绪言 一、化学发展进程 1、近代化学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化学研究 化学式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人们的生活。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收集方法 1、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2、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略大)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气体集 满了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液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二)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加热氯化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 (2)装置:固—固加热型 (3)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连续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②装药品。 ③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④收集: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⑤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⑥结束: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住导气管或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三)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3、表示:AB → A + B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练习题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2MnO4+MnO2+O2 ↑(a) 2KClO3 = MnO2 /加热=2KCl+3 O2 ↑(b) 2H202 =MnO2=2H20+2O2 ↑(c)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 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

药品双氧水(过氧化氢)反应原理 装 置 发生 装置 收集 装置 步骤: (连) 查、装、 定、点、 收、移、 熄。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 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 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⑥收集气体: a、排水集气法——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可初步感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1. 研究反应原理; 2.一根据所选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适当的仪器组成相应的实验装置; 3.一根据实验装置的特点,设计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预测可能的注意事项;

4.一根据所制取气体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的方法。 气体发生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取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而设计 ①“固+固”的反应,简称“固体加热型”,装置如图A所示,如用KMnO4或KClO3和MnO2制O2。 ②“固+液”的反应,简称“固液常温型”,装置如图B、C、 D、E。如用H2O2和MnO2制O2。同B装置相比,D装置具有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制取的气体量较多的优点;C装置不仅添加液体药品方便,而且可通过导管上的开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加入药品的量和速度。 ③“固+液”的反应的发生装置的其他改进: 为了节约药品,方便操作,可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这些装置都可自动控制。

制取氧气知识点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品中的防老剂等.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三种制取方法的比较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 应 原理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试 剂 状 态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固体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高锰酸钾固体反应 条件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催化 剂 加热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装置总结

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总结 一、 气体发生装置确定 确定发生装置依据:1.反应物状态;2.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 1、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型可用下图装置: 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用试管装置简单,但产生气体的量少;改用长颈漏斗后添加液体方便但产生氧气流不平稳;换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后可避免长颈漏斗的缺点。 例如: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 2H 2O 2MnO 2====2H 2O+O 2↑ 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 如:2KClO 3MnO2====2KCl+3O 2↑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二、 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 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 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C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①② 1、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 2、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 、 3、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迁移知识 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 A B C D E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填编号)。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写出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 A B C D E ⑴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 ⑵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⑶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3.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制取氧气知识点讲解学习

制取氧气知识点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品中的防老剂等。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三种制取方法的比较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 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 气 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试 剂状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固体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 体 高锰酸钾固体 反应 条件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作 催化剂 加热

初三化学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总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一、制取O2 1.用KMnO4制取O2 药品:KMnO4紫黑色(暗紫色)固体 化学式: 实验器材:①: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胶塞的导管棉花 ②:收集装置集气瓶玻璃板水槽 选择实验器材的依据:①: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制氧气是固 体加热型反应,所 以发生装置应该选 择带有酒精灯、试 管和铁架台的装置 ②:收集装置因为氧气密度大于 空气,而且不易溶 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且 不用验满)收集,也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 集装置:集气瓶玻璃板) 验证: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集气瓶中气体是氧气 验满: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接近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就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在试管中装入足量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将试管口略向下倾 斜,在试管内的导气管应稍出胶塞一点儿(便于收集气体),将导气管一端放 在水中,并将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准备收集 ③点燃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再用外焰加热高锰酸钾 ④等到在水中的导气管有连续气泡冒出时,将集气瓶倒扣在导气管口收集氧气 ⑤等到集气瓶已经被氧气充满时,在水下从侧面将玻璃板盖住集气瓶口,拿出 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⑥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⑦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注意事项:①在试管口放置一小团棉花,防止堵塞导管 ②加热时试管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生成的水使试管炸裂 ③试管内的导气管稍出胶塞一点儿即可,目的是利于气体导出 ④收集氧气时要等到导管口有连续气泡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收集到一部分试 管内的空气,收集的氧气纯度不高 ⑤氧气收集满后,应该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 倒流回试管 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制取氧气知识点优选稿

制取氧气知识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品中的防老剂等。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 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水+氧 气 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试 剂状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 锰固体 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 固体 高锰酸钾固体 反 应条件常温下二氧化锰作催化 剂 加热条件下,二氧化锰 作催化剂 加热

初中化学氧气制取装置总结汇编

好资料学习-----初中化学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总结气体发生装置确定一、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1.反应物状态;2.确定发生装置依据:、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型可用下图装置:1 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用试管装置简单,但产生气体的量少;改用长颈漏斗后添加液体方便但产生氧气流不平稳;换用分液漏斗或注射器后可避免长颈漏斗的缺点。例如:上图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 MnO2====2HO+O↑2HO2222注意:固液反应不加热、液液反应不加热适用该装置,当固液反应、液液反应需要加热时只需要再添加酒精灯即可。、固固加热型2MnO2如: 2KClO====2KCl+3O↑23 △2KMnO====KMnO+MnO+O↑24422注意!使用该装置时试管口一定要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底炸裂。 二、气体收集装置确定 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密度: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 E 密度比空气小向下排空气法 D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排水法 C 引申:1.已知收集方法推测气体性质:一种气体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由此可以得出该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三种气体收集方法均可采用下图装置 更多精品文档. 好资料学习----- 、向上排空气法:长管进短管出1 2、向下排空气法:长管出短管进、排水法:集气瓶事先装满水,长管进短管出除此以外,该装置还常常用于洗气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迁移知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①② A B C D E ;,②____________(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2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装置是(填编号)。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填写装置的)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3法装用同下);应选的收集置是___________方碳二氧化的验出。写检,代字母号。是 2.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⑴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②⑵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⑶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⑷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是是。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此 “ “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制法(重难点) (1)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KMn04=加热= 2K 2MnO 4+MnO 2+O 2 ↑ (a ) 2KClO 3 = MnO 2 /加热=2KCl+3 O 2 ↑ (b ) 2H 202 =MnO 2=2H 20+2O 2 ↑ (c ) ②发生装置的选择 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则选用典型的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 ③收集方法及检验、验满、存放 a.气体的收集方法是跟气体的性质密切相关的。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依据是:该气体的 水溶性、密度以及该气体是否具有毒性,能否与空气或水反应等。 排水法: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纯净,但含有水蒸气。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同时,应 在集气瓶的瓶口处盖上玻璃片,以便稳定气流。此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的气 体。操作时应注意将导管口伸到接近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此法收集的 气体较为干燥,但纯度较低。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 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发生反应,因而还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 的氧气比较纯净,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 b.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人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c.验满和存放: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 集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复燃,表明气 体已收集满。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用玻璃片盖住并正放在桌面上。 ④实验步骤 若选用原理(a)或(b)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 “点”、“收”、“离”、“熄”个字,可用谐音记忆:“茶”、“庄”、“定”、“点”、“收”、“利”、“息”。 若选用原理(c)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其实验步骤为:

化学制取氧气总结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的: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火柴、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胶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棉花、药匙、高锰酸钾、木炭、石灰水。 三、实验要求: 1、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3、将红热的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观察现象并验证产物。 祥细过程: (一)检查实验用品 铁架台(并看铁夹合适不合适)、高锰酸钾(看量够不够,标签向自己)、酒精灯(酒精量)、大试管(拿起来看有无破损)、单孔橡皮塞(看有无、单孔合适不合适)、导气管(看有无破损,长度合适不合适)、集气瓶(看有无和瓶口有无破损)、玻璃片(看有无和破损)、火柴(看火柴内有无火柴)、棉花(看有无、多少和有无带水)、药匙(看有无)、烧杯(看有无和破损)、小木条(看有无)、石灰水(有无,容量)、坩埚钳(有无)检查完告诉监考老师仪器检查完成。(中间如果有标签的标签没有向自己把标签调到向自己位置) (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在水槽和烧杯中分别装一半水,把导气管在水槽中蘸水然后和导气管连接,最后导气管蘸水与胶塞相连接。(注意要慢,防止导气管破裂)(导气管不能伸入胶塞过长,刚露出就可) 2、把试管从试管架取下,左看拿试管,右看拿连接着导气管的胶塞,把胶塞旋进试管。 3、把导气管的放入烧杯水中,然后双手握中试管,当看到烧杯中导气管中有气泡产生时,说明气密性良好。(连接仪器时不要手把试管全握中,这样有可能在检验气密性时无气泡产生。) (三)装药品 1、先把试管上的胶塞取下放在试管架上待用,再把药匙用纸擦干净。 2、把盛高锰酸钾的广口瓶取到合适位置并打开瓶塞并倒放在实验台上,取过试管架上的试管后用拿着横放,用药匙取高锰酸钾并把高锰酸钾用药匙送试管底部后缓缓竖起。(装三药匙左右药品) 3、装好药品后把高锰酸钾的广口瓶盖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外),并把用过的药匙用纸擦干净放到来时位置。 4、取一团合适大小的棉花塞入试管口,(棉花与试管口平后就可),然后把连导气管的胶塞塞入试管,最后把试管放到试管架上待用。 (四)固定试管 1、取铁架台到合适位置,铁夹连到铁架台上(缺口向上,螺母向上); 2、根据酒精灯的高度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要求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到试管的中上部或距试管口约三分之一处,试管中的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 (五)加热 1、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并盖好玻璃片,倒放入水槽,然后把导气管放入水槽。(要求集气瓶中无气泡) 2、取过酒精灯,取下灯帽,并把灯帽正放在实验台上。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先给试管预热,然后把酒精灯固定的试管药品处进行加热。(预热和固定加热都要用酒精灯的外焰)(酒精灯灯帽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六)收集 1、当看到水槽中导气管口气泡均匀冒出时,把导气管口放入集气瓶口处;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已收集满。 2、在水底把玻璃片盖到集气瓶口上,然后把集气瓶倒着取出水面后正置放在实验台上待用。 3、把导气管拿出水槽,然后移走加热的酒精灯。并把水槽中的水倒掉,把水槽放回原处。 4、用坩埚钳取木炭在酒精灯上点至红热。把玻璃片推开一半,将坩埚钳夹着的红热木炭,沿瓶口向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燃烧结束后,剩余木炭放在石棉网上,并把玻璃片盖在集气瓶上;然后推开玻璃片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木炭实验时玻璃片要盖住集气瓶口三分之一) 5、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并把酒精灯放回来时位置。把木炭回收,坩埚钳放回原处。 6、把集气瓶中的液体倒入废液缸,然后用水冲洗集气瓶和玻璃片后把集气瓶和玻璃片放回来时位置。(七)整理洗涤 1、把试管取下(从底部取下)放到石棉网上冷却。冷却后把胶塞取下后把试管内的药品倒入指定容器,再把试管洗涤。(棉花用镊子取下放入固体废弃物中。) 2、把导气管、胶塞、胶管分离放到来时的位置。 3、把铁架台放回原处并把铁架取下放到铁架台上。 4、填写实验报告。 5、用抹布把实验桌擦拭干净后实验结束。和监考老师说再见后离开考场。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制取氧气导学案(学生用)

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 知识点1:氧气的工业制法: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二氧化碳 + 水 素叶绿光照 葡萄糖 +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依据是( ) A 、氧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 、氧气和氮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C 、氧气与氮气的密度不同 D 、氧气与氮气的沸点不同 例2: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有液态空气的敞口容器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 、熄灭 B 、燃烧得更旺 C 、无明显变化 D 、先燃烧更旺后熄灭 知识点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药品:实验室里常使用(1)过氧化氢溶液、(2)氯酸钾、(3)高锰酸钾等含氧物质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分解只产生氧气、水 俗称双氧水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2、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一变、二不变” 改变:速率(不是产量);

改变——加快或减慢。 不变:化学性质和质量。 3、反应原理: (1)过氧化氢水+ 氧气 H2O2H2O + O2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KClO3KCl+O2 (3)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 +MnO2+O2 如何选择实验室制气装置? 4、装置选择: * 以上装置适用于:固+液或液+液,不需加热。以上装置适用于给固体加热进行反应*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密度:氧气> 空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 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取气法收集(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

制取氧气知识点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品中的防老剂等。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

3.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中,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4.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收满。 5收集方法 ①排空气法:适用于无毒、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氧气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②排水集气法:适用于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气体。 三、分解反应 1.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称为分解反应。2.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与液态氮得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注意:该过程就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得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 B 实验原理: 表达式: 注:MnO 2在该反应中就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 、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 、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得二氧化锰): 表达式: 注意:MnO 2在该反应中就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C 、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得为一类) D 、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MnO 2 MnO 2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得顺序。 ②检查装置得气密性 :将导管得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得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得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得就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 大)(防止气体逸出) 判断气体收集满得标准:有气泡从水槽中集气瓶口向外冒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得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得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得气体与水槽中得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得气体更纯。

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 B 实验原理: 表达式: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 、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 、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 注意: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 C 、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 、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MnO 2 MnO 2

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判断气体收集满的标准:有气泡从水槽中集气瓶口向外冒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课题3 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第2学时)

课题3 制取氧气知识点总结(第2学时) 1、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提出问题: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猜想与假设:①、二氧化锰是反应物,与过氧化氢反应放出氧气。 ②、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有某种特殊作用,使过氧化 氢分解加快。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即催化作用。 2、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两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使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 两不变:①、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②、化学性质不变。 注意:①、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大小。 ②、催化剂还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3、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2)、实验装置示意图 (3)、实验用品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仪器:长颈漏斗、锥形瓶、集气瓶、导管 (4)、实验步骤 ①、连接仪器,检查. 装置气密性; ②、向锥形瓶中装.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过氧化氢溶液通过长颈漏斗注入锥形瓶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 ③、收.集气体。 (5)、实验现象 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6)、实验注意事项 ①、向锥形瓶中加入过氧化氢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 原因: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处溢出。 ②、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二氧化锰

、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 通过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末端,将导管插 入水中,双手紧握锥形瓶,观察现象,若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并 形成一段高于液面的水柱,一段时间不下降,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