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宗教的积极作用

(一)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稳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较多,许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领域。我国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1亿多信教群众,没有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各宗教内部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宗教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祥和。如在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事业、挽救失足者等方面宗教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活动。这些工作对于维护宗教的和谐稳定,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宗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民族问题相关联的。妥善把握和处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较深,有的还保持着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

的现象。宗教与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宗教的民族性使宗教在民族中具有较大影响,从而使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关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在民族中的凝聚力和纽带作用,引导得好,可以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引导得不好,就会影响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加大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力度,宗教界绝大多数教职人员都能坚持国家利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高无上的立场,在反对“台独”,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进行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两岸三地宗教方面的频繁交往,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三)宗教有净化心灵、消除纷争的优势。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心灵的和谐。心灵的和谐就是要克服人心的矛盾、纷争,代以包容、原谅、宽和、忍让、谦卑。胡锦涛十分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而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灵的和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恰恰是宗教教义中体现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约有1500余处从不同角度涉及伦理问题,几乎占了全文的四分之一。它不仅规范了道德的方向和方法,还强调重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基督教的“十诫”有六条都是关于人的,如“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一切”;道教重个人修道及超世;佛教的“心净到国土净”的思想、因果缘起论以及佛家慈悲的精神等,特别是佛

教的超世特点最为显著,个人修为的最终结果是成佛,而佛的境界必然是社会的“终极和谐”。这些对鼓励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和心理慰藉,稳定信教群众的情绪产生积极作用。各宗教教义也要求广大信教群众要忍让、自省,做到爱人如己,在痛苦、艰难、烦恼、不幸面前,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能归罪于他人和社会等向“善”的内容。这些都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宗教的消极性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破坏社会稳定。有的宗教内部都存在不同的教派,每种宗教都以各自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的信仰者为其活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派别性。一旦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宗教直接沟通着信徒的情绪乃至潜意识,由于情绪的相互感染、价值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激励,比较容易掀起集体性的非理智的狂热,这往往会导致社会群体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阻挠社会变迁。宗教的神圣性使宗教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使得宗教不能及时改革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规则而使自己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宗教文化往往会造成对其他宗教、民族文化的排斥和对世俗科学文化的忽视;宗教也使人以消极出世的态度对待人生,从而不能直面人生困厄,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阻挠群众争取实现其现实利益的政治行为,极力维护社会现状,阻挠社会变迁。

如何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7-2008年第二学期《宗教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思政06-1 任课教师:卢昌德 姓名:邓启豪学号:06064100120 成绩 如何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并存的格局。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都是由国外传入的。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宗教问题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宗教关系是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宗教工作是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我国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还会受到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段斗争和国际上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扎实地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把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没有作过全面论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缺乏成功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主要着眼于从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角度,以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当时的宗教及宗教问题,而对于工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宗教问题,虽然提供了一些认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并进行了一定的科学预测,但毕竟没有充分的实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_1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简明朴实,却有着丰富内涵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提法。能不能发挥、如何发挥这个积极作用,需要从世界到中国、从历史到现实,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反复观察、思考,积极探索、实践。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我们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开展宗教工作,必须时刻注意并充分估计宗教的这些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正是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全面、深刻的认识,立足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的敏锐、准确的把握,立足于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而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的鲜活实践,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对宗教问题要有“四个全面认识”: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只有做到“四个全面认识”,才能为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宗教到底是和谐因素还是冲突因素,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宗教问题却成为热点问题,对世界发生着重大影响。有的冲突、战争,直接因宗教引发。有的冲突,又因宗教因素而加剧、扩大,变得扑朔迷离。 在国际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各方都在争夺宗教这面旗帜,因为这面旗帜下汇集着数量可观的群众。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为拉选票,争相拉拢靠近宗教。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他们仇视的主权国家兴风作浪。 邪教不是宗教,但它往往冒用或盗用宗教的名义,散布精神麻醉的病毒,实施精神控制的邪术,欺骗群众,危害社会,触目惊心。对邪教,国际社会纷纷采取多种方法防治、果断措施严惩。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曾经预言,随着科学的不断胜利,宗教将很快被逐出历史舞台。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情况并非如此。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科技飞速进步、人类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同时,本来应该有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虚幻的神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但现实是,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影响却还在增大,在一些地方颇有升温之势。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但在当代世界,主张和平、宽容的宗教不幸被一些人歪曲、利用。他们或是借口宗教问题干涉

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内容提要 促进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是中国目前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时所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本文分析了中国基于什么样的缘由而倡导和谐宗教,在中国社会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说明了实现和谐宗教这一理念的可能性,指出了为达成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宗教的理念和实践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经验,从而有助于实现宗教和睦,促进世界和平。 [找文章到大秘书-/-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缘起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对宗教的要求。 中国政府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即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点。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三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具体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些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根据国内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依托科学发展观,顺应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未来的共同美好愿望而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也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必将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并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对外需要世界各民族摈弃偏见、文明对话、友好相处,共同营建一个和平的世界;对内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其中包括宗教方面。所以,在中国,倡导和谐宗教成为时代的呼唤,宗教和谐成为社会对宗教的要求。 二、与当代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发展的内在诉求。 宗教领域的和谐既是社会发展对宗教的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和谐宗教是中国宗教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 因为,宗教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相适应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要求。纵观宗教几千年的发展史,至今尚存于世者,莫不是积极主动与当时社会相适应者。在长期的发展中,宗教自身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不同社会相适应的机制,或迟或早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那些与当时社会不相适应的教义和体制。仅以基督教为例,其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改革自己的教义信条、神

和谐社会与宗教

“和谐社会的宗教论”之探索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首先需要全面把握二者各自的内涵及社会定位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能够彼此配合、互相协调、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状态。它具有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含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形态,是全局、是整体,它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构成社会具体组成部分的状况,起着社会能否和谐的决定性作用。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宗教的主体是宗教信徒及其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着自身,影响着社会。宗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 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促进社会与宗教的和谐,主导方面在于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在于社会各个方面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创造出宗教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条件。同时,宗教方面也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以自己特有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促进社会与宗教和谐,必须创造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要条件就是要加快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党和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做好上述工作,使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有序,民族的健康、科教、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有了这样良好的社会条件,就有了宗教良性平稳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及与社会其他方面和睦相处的基础。 其次,从加强和提高党在宗教工作方面的执政能力看,各级党政干部要懂得宗教,要能够科学认识宗教,同时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宗教。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如何促进社会与宗教的和谐,对于作为执政者的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的宗教国情,了解各宗教的历史、知识,了解宗教信仰者精神生活的特殊性,同时也需要在社会上做一些普及宗教知识的工作,尤其是使不信仰宗教的群众也了解一些有关的宗教知识,了解信教者的宗教感情和与之相联系的风俗习惯。 对于各级党政干部来说,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

【最新】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那么,信教群众是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宗教能否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我们对宗教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也有一个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不同的侧重点、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不能不着重揭露剥削阶级利用宗教的麻痹作用、从精神上奴役劳动群众并用以维护剥削制度,到建国时我们党明确“信教群众是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宗教信仰自由”明确写进宪法,到改革开放初期肯定“宗教界也有很大的进步”,提出“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到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明确为“血肉联系”,一直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个对宗教问题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既隐含着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又展现出一条清晰变化的轨迹。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统一。人民群众(包括信教的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实践活动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千方百计把人民群众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周围,引导群众为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这些基本要求,无不贯穿、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之中。例如,马克思讲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但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提到这句话的那篇原著,读一读与这句话紧紧相连的前言后语,就不难看到,马克思立意的着重点并

《浅谈民族宗教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民族宗教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一、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六大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均衡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小康社会。“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妥善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新的考验。当前,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切实加大民族宗教工作力度,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进一步丰富党的执政资源,

优化执政环境,努力营造多民族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相互团结、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当前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一定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义,促进民族宗教工作与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石门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县委、县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石门发展实际,制定了“三增三化一拓展”的发展战略决策,作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旨在打造生态、诚信、平安石门。全县上下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经济社会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石门发展步伐,重点在于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少数民族人民,包括各宗教群众在内的积极性,凝聚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战、民族宗教部门要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县工作的中心和大局,恪尽职守,发挥优势,广泛团结各方面力量,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 一是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认识和能力。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新论述,认真总结民族工作方面的新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要在全社会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综述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国宗教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宗教事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缺失。这些都制约着宗教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安全。宗教管理的不完善,不仅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对宗教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也使得信教群众的合法宗教权益也频频遭受侵害。因此,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更新宗教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宗教工作依法行政,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热点难点之一。 一、分析宗教事务管理现状,排查重点难点问题 我区是泉州市宗教工作重点县区之一,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区域内均有众多信徒。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即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三个宗教团体,正式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164处,其中佛教场所89处,道教场所55处,基督教场所19处,天主教场所1处,另有民间信仰场所431处。在所有登记场所中现有教职人员共计175人,其中佛教134人(含清修女24人)、道教12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28人。建区以来,全区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四大宗教和睦团结,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宗教事务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一)教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教动机具有盲目性。 信教群众的人员构成呈现出老年人口多、女性人口多、身患疾病的教徒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多的“四多”特点。由于科学普及工

作的欠缺,使教徒的信教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造成正常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时常混杂在一起。就是教职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基督教会有许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未取得相关部门认定备案、政策、法律知识欠缺的“义工”,佛教方面还有大量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的“清修女”,道教方面也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及思想觉悟偏低、宗教修养不高等普遍情况。 (二)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分散,不利于实行统一管理。 我国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由此可见,登记是我国宗教活动场所取得合法地位的必经程序,是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依法实行统一管理的前提条件。宗教活动场所未履行合法的登记程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分散性,便不利于政府实施统一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目前尚有431处未登记的民间信仰场所。而一些纳入管理的登记场所也存在着地理位置偏远、面积狭小、信息闭塞或滞后、教职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管理上同样存在一定难度。 (三)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跟不上形势要求。 目前宗教部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律政策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文件。有些规定比较宽泛,尚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严谨和扯皮现象。同时,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存在人员少、经费少、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目前的管理仅限于宣传、协调、引导等,无法有效行使行政执法的职能。乡镇宗教工作,虽建立了管理网络,明确统战委员兼任,但由于统战委员大多担负繁重的中心工

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宗教的积极作用 (一)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稳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较多,许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领域。我国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1亿多信教群众,没有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宗教之间的和谐、各宗教内部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宗教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祥和。如在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事业、挽救失足者等方面宗教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活动。这些工作对于维护宗教的和谐稳定,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宗教和谐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宗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民族问题相关联的。妥善把握和处理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较深,有的还保持着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

的现象。宗教与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宗教的民族性使宗教在民族中具有较大影响,从而使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关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在民族中的凝聚力和纽带作用,引导得好,可以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引导得不好,就会影响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加大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力度,宗教界绝大多数教职人员都能坚持国家利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高无上的立场,在反对“台独”,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进行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事业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两岸三地宗教方面的频繁交往,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 (三)宗教有净化心灵、消除纷争的优势。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心灵的和谐。心灵的和谐就是要克服人心的矛盾、纷争,代以包容、原谅、宽和、忍让、谦卑。胡锦涛十分重视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道德建设。而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灵的和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恰恰是宗教教义中体现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约有1500余处从不同角度涉及伦理问题,几乎占了全文的四分之一。它不仅规范了道德的方向和方法,还强调重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基督教的“十诫”有六条都是关于人的,如“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一切”;道教重个人修道及超世;佛教的“心净到国土净”的思想、因果缘起论以及佛家慈悲的精神等,特别是佛

做好宗教人士工作 促进宗教和睦和谐

做好宗教人士工作促进宗教和睦和谐 5月19日,***工作队与***村7名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了座谈,通过贯彻学习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把正常宗教活动与宗教极端、暴恐和民族分裂区别开来,引导鼓励宗教人士发声亮剑,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宗教人士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的威信,驻村工作队积极做好宗教人士工作,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把正信和极端区分开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通过与宗教人士座谈,宣传党的宗教政策,逐渐打开他们啥都不敢讲的心结,通过宗教人士发声,充分发挥爱国宗教人士的作用,引导他们把伊斯兰教主张的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等教义贯穿到讲经解经活动中,达到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的目的。宗教人士***通过与驻村工作队干部座谈,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脸上露出了喜色,他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对我们宗教人士这么关心,我也不能不再发声了,我们维吾尔族也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我要用伊斯兰教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适应的宗教知识,来教育和正确引导信教群众。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帮助村里办了这么多好事实事,作为宗教人士不能无动于

衷,我要结合教义,向信教群众大胆讲解遵守国家法律、团结友爱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讲究卫生、计划生育、勤劳致富、关爱别人促进社会和谐等,而这些都在古兰经教义里都有依据。只要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符合新疆稳定发展社会和谐,我都会大胆地讲,做一名坚定跟党走的宗教人士。”***shi一个年轻的宗教人士,今年三十五岁。他说,他一定把伊斯兰教主张的爱国、和平、团结、中道、宽容、善行的教义讲经解经,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确立正信、抵制极端,教育信教群众勤劳致富,教育群众做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者。这位宗教人士家还积极投入生产,勤劳致富,做致富的带头人。他家养了70只羊,进行育肥,一年可收入几万元。今年他还准备盖富民安居房。他说,“党的政策现在这么好,我一定在群众中,结合古兰经教义,在信教群众中宣传党的好政策,为新疆社会稳定尽一份力。”

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作用,同心共建和谐宗教促和谐

发挥宗教界代表人士作用构建和谐宗教促进社会和谐 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把宗教关系列入我国社会政治领域的五大关系之一,体现了党对宗教问题在认识上的升华。贾庆林同志也指出:希望宗教界以自身的和谐来推动社会的和谐。由此,和谐宗教关系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靖安实际,我县近年来主要从培养引导爱国爱教人士,带领宗教界在构建和谐宗教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实现各宗教内部信徒之间的和睦,不同宗教间的和敬,宗教与社会各领域的和谐,从而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初步形成良好局面。 一、靖安宗教基本情况和信徒特点 (一)全县概况 靖安县地处江西西北部,辖5镇6乡76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4.3万。境内有马祖归骨之地江南名刹宝峰寺和江西省唯一僧众佛学院,佛、道、基三教及民间信仰场所27处;有各类教职人员132人,信徒748人,信教群众近

8000人;有省重点佛教道场宝峰寺和双林寺2座;有宗教团体2个,全县宗教活动依法有序开展。可以说,靖安虽小县,但宗教地位重要,尤其佛教禅宗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 (二)信徒结构 表一: 就整体结构而言,佛教与道教、基督教在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佛教信徒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程度偏高。 二、宗教界代表人士结构组成情况

表二: 另我县还为省市及兄弟县市培养输送了多名宗教代表人士,如原宝峰寺的班首、现省佛协副会长释妙安法师,省青联理事释佛音法师,湖南洗心寺住持释悟僧等。宝峰寺现任方丈一诚大师,现任中佛协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在我们的引导和一诚大师的引领下,佛、道、基三教代表人士团结全县各教信徒和信教群众,在自觉抵制渗透、维护社会稳定、弘扬优秀宗教文化、开展公益事业方面,为我县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创建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夯实宗教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 1、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是广大宗教界代表人士共建和谐宗教的首要心愿和任务。宗教界代表人士都是宗教场所

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并进 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历史学说。这一学说的基本点是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类的现实物质力量来实现其社会理想。宗教所寻求的社会理想是虚幻的,宗教所赖以实现实一虚幻理想的力量也是虚幻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宗教和社会主义,既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也是不同的实践体系。但是,二者都是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出发的。不管这种需要的内容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社会主义通过现实的物质力量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间接满足人的虚幻需要;宗教通过神圣的精神力量直接满足人的虚幻需要,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通过现实的物质力量和神圣的精神力量可以解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需要。这不是简单的互补,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都获得发展,所以,这是一种并进的协调。【2】 (二)、宗教的道德功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辅相成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宗教是道德与信仰的综合,宗教是建立在人类道德之上的,道德成了宗教存在的内在根据,宗教的本质就是道德,道德构成了宗教的基本框架。从宗教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宗教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社会道德史,它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是以一种道德家的身份现身于世的。从当代宗教的教义来看,几大宗教对其信徒的要求,依然普遍以社会基本的道德共识为底线。信仰一种宗教,加入一个宗教团体,遵守一套教义戒律,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有着特别道德论理约束的生活方式。这些戒律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我们和谐社会的有益资源,如果我们对这些戒律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进步的诠释,这对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2】刘建《宗教问题探索》宗教文化出版社

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满分标准答案

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满分答案

————————————————————————————————作者:————————————————————————————————日期: 2

位置 > 个人空间登录 > 课件测试剩余时间:47分54秒 课件名称: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1 第2题、2004年全省五大宗教正式登记的信教群众为384万余人,占8.9%,增加了26万余人;2005年为406.2万余人,占9.3%,增加22万人。(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7 第3题、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0 第4题、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9 第5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5 第6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稳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29 第7题、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要提倡信教,要人为扩大宗教影响,宗教活动可以不受法律约束。(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40 第8题、尊重和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2 第9题、“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6 第10题、宗教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14433 第11题、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围绕( )建设。(单选题)(分值:3)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

2008年第1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1,2008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0.No.1) 社会人文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⒇ 盘 运 安 阳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正确理解宗教社会功能的作用问题,对于维护宗教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宗教;社会功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8)01—0196—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能彼此合作、互相协调、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良好状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结构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发生着关联:一方面为宗教依靠这些社会要素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般条件和动力;一方面为宗教也构成作用于这些社会要素的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力量。宗教社会功能在这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这也是宗教现象产生、发展和长期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 一、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 宗教的社会功能,是指宗教在社会中的不同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体系所具有的客观结果,即它对所属的社会体系所能起到的作用。[1] 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类社会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从宗教对社会的关系来看,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积极作用:一是促进社会整合。宗教通过诉诸超自然的力量,以其信仰体系、礼仪体系以及组织体系在社会整合中发挥作用,为人类构建的社会秩序涂上神圣化的色彩,有利于控制社会,维系社会的稳定。二是宗教作为法律、道德的辅助手段,具有净化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关怀个体生命,塑造健康人格,营造群体生活,主张止恶扬善,调和社会成员心理矛盾,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及行为。三是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提供了桥梁的作用,传播、交流了各国、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四是宗教作为一种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历史上,各种宗教在一定地区内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圈,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牢固凝聚力。了解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民族的宗教感情,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五是宗教丰富了人类文化。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及其重大的影响。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等等,是一个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消极作用:一是破坏社会稳定。宗教有着虚幻的精神追求和终极真理,如其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宗教价值观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感染、往往会导致社会群体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阻挠社会进步。宗教本身具有保守的因素,历史上,宗教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利用心理功能阻挠群众实现其利益的社会活动,维护宗教既得利益,阻挠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不能简单地以某个历史时段为依据而做出判断,而是看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 二、宗教的社会积极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应着力从自身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积极阐发宗教教义和宗教伦理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共同点。 第一,关于社会和谐的理念和传统。佛教提倡“和合众缘”的思想,用“六和敬”的规约约束教徒的自身行为,主张众生平等,以宽容、慈悲情怀对待他人;道教讲求“齐同慈爱、和光同尘”,倡导天人合一,敬重生命,关爱自然;伊斯兰教信奉和平安宁,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的“中道”思想,要求信徒互称兄弟,对人友善宽容;基督教广泛宣扬博爱思想,爱上帝,同时要有“爱人如己”的基本精神。以平等、宽容、博爱为基本原则的宗教伦理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助于宗教自身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第二,规范人们的行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宗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判人类行为、目标、理想、观念,甚至社会道德本身的标杆。没有道德的宗教犹如一具空壳。宗教通过教义、教规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质上是要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宗教道德意识灌输给每一位信徒,提供行为准则和评判的标准。宗教宣扬和平平等、弃恶从善思想,信徒把这种思想贯彻到社会的具体行为当中,宗教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有益补充。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简单排斥宗教,要承认和尊重宗教道德的合理成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凝聚情感与社会认同。宗教仪式是对精神信仰追求的一种现实的表现方式。参加宗教仪式,提高个人对群体目标的热诚,加强对族群、社群和国家的认同。宗教对人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有效地培养信徒的角色意识。宗教通过共同信仰所带来的凝聚力,加强信徒在精神、行为上的社会认同感。和谐的社会,是有着高度凝聚力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谐运转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道德理念表现出绝对认同的社会。发挥宗教在凝聚社会力量、培养社会认同感方面的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慰藉心灵,关爱生命。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宗教一样,有效地帮助人们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宗教借助信仰,为社会成员如何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提供了心理慰藉。和谐社会追求各方面的稳定与平衡,包括和谐的社会心理。如果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充满怨恨,对社会抱有不信任乃至怨恨的态度,将会危及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就个人而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以及社会分工、分化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也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宗教教义倡导尊重生命,遵从社会规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和平相处,培养人们的爱心,并将这种爱延伸到家庭、邻里关系、工作单位乃至国家的感情。例如,基督教以神对人无条件的爱为参照,要求信徒在处理他人的(下转第208页) ⒇[收稿日期]2007-07-24 [第一作者]盘 运(1981-),男,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专业05级研究生。

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本科法律班马瑛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 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党和 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0的民族、宗教关系,积极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民族宗教问题在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地区性冲突有上升的趋势。有些战争或冲突,虽并不直接表现为民族宗教矛盾,但也都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居住区域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64%,信教群众有1亿多。这“两个一亿多”必然牵动着国家的全局。就我处而言,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7处。 当前,我处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平稳的,民族宗教 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工作合力日益增强,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宗教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民族宗教工作面临复杂形势的考验。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局势

的复杂,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把民族宗教问题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突破口,千方百计进行渗透,使民族宗教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宗教问题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当前的民族宗教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民族宗教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加强。我们必须站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民族宗教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准确把握工作的趋势、特点和规律,积极稳妥、有理有据、合情合法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发展。 二、把握重点,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一主题,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上用力气,在强化特色上做文章。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好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

宗教和谐心得

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促进宗教和谐的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扩展,各种文明相互激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面对多样文明共存的的世界,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直接和宗教密切联系。。可以说,各个民族、各种宗教都是多样性文明的重要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必须重视宗教和谐。作为一名多年在新疆从事中学政治教学的教师,把中学整个政治学科、以及这一学科中的《文化生活》部分与党的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结合,使得我们是时不时会把宗教和谐、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放在一起去思考问题,下面我就从这一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顺应了文明多样性的特点,以文化和谐促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它充分顺应了文明多样性这一基本特点,为积极引导宗教文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我国有1亿多信教群众,其中,有近17万名宗教界人士进入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每年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宗教自身建设提出大量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充分尊重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从中央财政拨给寺观庙堂的维修补助费就达1.4亿元。宗教信仰自由适应了我国多民族、多宗教的基本国情,顺应了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当前,我国信教群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使得那些那些攻击我国宗教政策的言论不攻自破。 二、五大宗教共存反映了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容性,其共有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和谐 我国境内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宗教冲突,宗教之间的融合、和谐是主要的。这与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有关,多种宗教文明在创立或传入中国以后,在坚持自己基本教义、教理的同时,与儒家文明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国“五教并存,和谐共融”的局面。各种宗教通过“文明对话”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