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胡庆余堂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关于胡庆余堂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研究关于胡庆余堂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学号:13074129

姓名:谢作凯

TEL:159********

2015年5 月16日实践调查报告概要

关于胡庆余堂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案例研究

[摘要]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作为一个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创办到发展的历程是对中药文化的传承。而在当下社会中,胡庆余堂不断的创新与现代化改良,形成独有的产业链,是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关键词]胡庆余堂文化传承创新现代化

胡庆余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药文化的瑰宝。“江南药王”胡雪岩于1874年创办的胡庆余堂坐落于杭州城吴山脚下南宋御街,时至今日已有138年历史。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胡庆余堂是中国传统中药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是中药现代化发展改良的典范,生动地彰显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的大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在他事业鼎盛之际自筹药店。他选择毗邻西湖的吴山脚下,精心筑造了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店名“胡庆余堂”出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既合胡雪岩开药店之初衷,又与药号的营业特色相称。

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胡庆余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药店。当时有“天下药店两家半”之说:“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算半家。而在历史的推进中,同仁堂与陈李济的古建筑以及老作坊行将消逝,唯胡庆余堂完好地保存了自身文化特征,并同时拥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顶“皇冠”,这在我国的企业中尚属首次。

从创建到兴盛,从变故到黯然,从新生到繁荣……胡庆余堂承载着时代的风云,穿越了140年的动荡沉浮。尽管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然而胡庆余堂的基业没有动摇,它的招牌如初,风采如故。

百年基业的奠定与传承

当年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时,挂着两个字‘戒欺’。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而这两个字,正是胡庆余堂百年基业的根本,历久弥新的神奇答案所在。

胡庆余堂以悬挂牌匾著称,几乎堂堂有匾,柱柱有联。众多的匾额都是面向顾客的,唯独有一块与众不同,它面朝店内,藏而不露,是专让自家员工看的。这就是胡雪岩在光绪四年(1878年)亲笔跋文的“戒欺”一匾。它高悬于厅堂,被奉为店训。“戒欺”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上述文字,被如今的胡庆余堂“掌柜人(CEO)”—刘俊视为胡雪岩经营药业的“政治”交代,“这是胡雪岩留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品牌遗产”。

“戒欺”反映在生产上就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采办务真”的“真”,指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力求“道地”,从源头就优选药材质地;“修制务精”的“精”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精细。

在经营上,“戒欺”的体现是“真不二价”,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胡雪岩还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教育员工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胡庆余堂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把顾客提到“养命之源”高度来认识。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袭击杭州,抗“非典”药一天卖出三万余贴,而配方急需的金银花等中药材供应价飞涨。胡庆余堂传承弟子、胡庆余堂掌门人冯根生当即拍板承诺:哪怕原料涨100倍,也决不提价一分。为此,胡庆余堂亏损50多万元。《人民政协报》头版刊登了评论文章《向冯根生致敬》。

当然,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胡庆余堂,其所作出的决策,总带有它特定的历史烙印和文化基因。当年胡雪岩深知,要行善天下非他一人可为,为此他在“戒欺”匾中语重心长道:“余存心济世”,“惟愿诸君心余之心”。他的言传身教使得自家员工们同心同德,长年累月地施药积善。晚清年间,战乱频繁,江南一带瘟疫盛行,胡庆余堂免费开仓放药、济世救民,在江南传为美谈。

一百年后的今天,胡庆余堂在“非典”期间的行为,不仅是企业使命的延

续,更是实现了对企业文化的期待。“企业要发展,但不能忘却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刘俊如此评价胡庆余堂的此番义举。

在胡庆余堂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以“戒欺”、“是乃仁术”等为核心的独特文化体系。140年间代代相传、垂范后世,树立了一块百年不倒的金字招牌,无愧于“江南药王”之美誉。

现今的发展与创新

1999年,“大胡庆余堂”概念横空出世。所谓“大”,是一种整合资源的全新思维,其外延广泛却又与药业紧密相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深入挖掘企业所代表的中医药文化。

首先胡庆余堂利用在旅游业上的优势形成自己独有方式。依托杭州旅游城市及依西子湖而居的地理优势,胡庆余堂发展了一条成功的旅游特色产业。以中药业有关的人文景观为主,加上中药药膳、保健茶沙龙、医疗馆、针灸馆等系列组合,开发出具有中药特色的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营造了浓厚的中药文化氛围,不仅借新兴的旅游业创收,无形中还广泛地宣扬了传统中药文化,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有利于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增加中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亮点。

2001年,胡庆余堂率先开设“名医馆”,成立胡庆余堂国药号,提出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发展之路。此外,胡庆余堂还相继恢复和创建了中药博物馆、国药号(连锁)、药膳厅、针灸推拿馆、足疗馆,以及经过修缮重新开张的千年古店保和堂和老牌药铺叶种德堂等一批象征国药文化的古建筑。

经过不断地现代化整合和改良,胡庆余堂已形成包含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极、成药的生产、药品的零售以及医疗门诊,甚至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极具现代化特色的产业链。

自“大胡庆余堂”概念后,胡庆余堂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走中药全产业链之路。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如今胡庆余堂已经完成了以药材种植、饮片加工、药酒生产、成药制造、药店连锁、医疗科研、药膳保健、中药门诊及养生旅游等为主业的全套产业格局。

从“大胡庆余堂”概念的提出,到全产业链的建成,胡庆余堂总共走了10多年时间。与其他企业不同,胡庆余堂并不仅是在做大规模,更是在做大企业的品牌内涵和文化张力。经济数值只能反映企业的当前状态,而创造的价值却可以穿越岁月,永留后世。

今年4月20日,“杭州胡庆余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标志着百年老字号胡庆余堂正式整合旗下“医药制造、医疗服务、药品流通、中医药原材料种植”等优质医药产业资源,形成合力,打造新的平台,走向资本市场。

衣钵重转,薪火再续,在秉承“戒欺”等精神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老字号胡庆余堂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参考文献

[1]何鑫渠,走近胡庆余堂[J],医药网,2008(6)

[2]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高阳,红顶商人[M],三联书店,2001(8)

[3]海霞,“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定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5(8)

[4]徐文迪,百年老号胡庆余堂用责任传承国药精神[N],杭州网201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