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王国胜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王国胜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王国胜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王国胜

山东化工

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殱

教育与培训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0107)

作者简介:王国胜(1965—),山东莱州人,

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王国胜,

裴春民,于三三,张志刚,王立刚(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摘要:为适应国内经济市场需求,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探讨化工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市场需求、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培养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即分类教育、分班教学与课外锻炼相互补充,以工程教育为中心思想培养工程科学与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化工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21X (2015)03-0120-02

1

概述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

紧迫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工程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对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进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驱动”模式,为经济服务的理论,都是行之有效的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指明方向的政策措施

[1-4]

。结合沈阳化工大学化学

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优势,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建成优创班、卓越班、应用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利用辽宁、沈阳及周遍地区化工行业优势,通过与国家“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大化肥”等重大工程项目对接,加强与化工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兴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而培养高质量的化工工程技术人才

[5-6]

。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工程实践教

学的水平和层次,对提升我国化工工程科技与技术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模式创新

2.1“优创班”、“卓越工程师班”、“京博班”的组建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先后出现了如“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等工作内容特征明显的职业需求。对在校的本科学生的未来工作去向明晰化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求,开展特征明显的职业方向教育、特征能力培养以及应用研究改革等迫在眉睫,要早做准备,提前研究。课题组将每年入学的本科学生本着自愿选择、通过考试、面试的方式,选拔组成优创班、卓越工程师班、京博班与普通班等,研究分类教育与共性教学的差别,将有“创新研究”意向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研究型培养,未来就业以研发创新创业为特征,可以继续深造、也可以从事研发型工作;将有“综合能力”的学生,开展综合型教育,未来就业以设计型和操作型为特征,可以从事化工设计与化工生产等工作,强调综合能力、工艺能力,并且探索性的开展“订单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其他学生按照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进行培养。纳入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进行改革试验研究,将能够积极学习、继续学习的优秀学生,创造条件,以继续学习攻读硕士研究或者博士研究为追求,实现继续学习深造,从事化工科学技术研究的(研发型工程师)目标。将未来能够在化工企业开展化工技术、生产管理、科技创新的具有综合能力的(总工程师)优秀学生,分类培养,着重加强企业领导意识、技术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以期将来走上生产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的领导岗位。尤其是,2013年开始,积极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与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培养京博班的协议,并选拔首届京博班学生,2014年选拔成立第二届京博班。京博班的成立为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有利的试验基地与经验模式。目前,优创班教育教学已经开展10年,卓越工程培养已经开展5年,卓越工程师(京博班)已经开展两年。优创班就业率、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名列前茅。

2.2制定“3+1”培养计划

制定了优创班、卓越工程师班、京博班等“3+1”培养计

划,将4年级上学期课程前移,实行4年级一年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及化工设计能力等的培养,包括公共通识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以及学科特色实践。涵盖了实验实习设计等各个环节,优创班侧重科学

·021·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5年第44卷

第3期

研究、实验实践能力锻炼,主要体现在最后一年,半学期开展科学试验研究,半学开展工程创新能力训练;卓越工程师班则侧重实验实践能力、化工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的锻炼,最后一年,半学期化工行业企业工程实践、半学期化工工艺设计研究;京博班最后的一年,则直接去企业开展实践能力培养。从2012年开始,所有新入学的本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编组分配到学科团队方向,深入到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小组,接受科学技术教育、开展科学实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训教育与培养,实现大学四年不间断接受专业指导教师的化工专业教育与培训,熟悉化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发展与前沿。

2.3工程实训平台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继续建设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重点建设了1/10比例的甲醇生产工艺实训平台,学生可在校内模拟现场环境开展化工生产、运行、安全、环境、事故应急等全方位的培训,以化工原理仿真实验、合成氨生产工艺仿真实训开展仿真条件下虚拟实验和实践的锻炼。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强调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安全、环保、人文培训。而工程实训平台包括校内与企业两方面,校内是校外企业的有力补充,校外是工程实践的必要。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为平台,以辽宁省化工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具体科学研究平台,为本科学生提供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实践基地,有目标地培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开发等。优创班、卓越班等科学研究能力则依托辽宁省化工分离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辽宁省高校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实验实践能力的锻炼,主要按照化工分离技术、化学反应技术、化工工艺技术、能源环境化工技术等学科团队方向开展工作。而京博班则完全依托企业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课题完全来自企业,具有实用性,能解决实际问题。

2.4引进人才与大化工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了引进人才制度和培养计划,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行校内甲醇工艺生产实训与工厂企业实习培训制度,没有完成上述环节的培训,一票否决,必须成为培训“合格教师”完成的条件之一。聘请企业教师开展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的讲座培训。学生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教师评审或者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等。继续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与盘锦中润化工、沈阳百奥、沈阳石蜡化工、抚顺乙烯化工厂等周边化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大化工”行业实训实习基地平台,实现教师、学生与企业工程师、设计院工程师、研究院工程师的直接交流与学习。

3工程教育

注意建立培养工程兴趣、工程教育、工程经历与工程科学与技术的教育链条,形成为技术经济服务的思想。

创新工程教育思想,将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应用于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研究,建设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按需培养”的教育思想,即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按照学生需求(特点)培养人才,按照专业要求培养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贯穿始终,将人才分类培养或者具有特点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化工工程专业人才等。

创新工程能力培养:育人的根本是培养的人才对社会有用、实用、好用并且能用。如何把专业教学改革与行业市场变化或者行情相结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技术素养与社会实际相适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013年度,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2014年度,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化工过程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两项,2013年,签定了沈阳化工大学、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京博)班协议并招收两届学员。2013年,编写了沈阳化工大学本科卓越工程师班指导性培养计划(3 +1)。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类教学为优创班、卓越班、京博班及普通班等四种教学班。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核心,建设了林产化工、资源科学工程、资源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的专业群,形成了“化工航母舰队”。“化工特色专业群建设与研究”,获得2013年度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创新工程教育方法,对教师不间断进行工程技术培训、深入企业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编写适用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注重安全、节能、环保、人文等工程理念的教育、开展工程实践“案例”教学法、工程装备“立体化”、“实物化”等教学、直接引进工程设计讲座、聘请设计院审阅或参加答辩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多种方法,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思想、理念和理论。

4研究成果应用情况与反馈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首先是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招生数量多(8个自然班),具备了分类教育培养与创新实验的基本条件。其次是前期开展了“优创班”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几年的实验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再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为创新实验提供了有利的机遇。最终,还是社会市场的变化,要求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有所变化,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是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为学生服务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卓越工程师培养、京博班培养以及优创班培养都已形成了制度,每年严格按照计划选拔组建,培养计划修订也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准的调整机制,2013年起,在优创班、卓越班实行“3+1”培养制度。

优创班已经连续几年毕业,从就业率、英语四级通过率、考研率等统计来看,效果极佳,基本上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无论就业去企业的、还是考研继续学习的或者出国留学的,都代表了优秀学生的特质和特征。卓越工程班今年将有毕业生,目前正开展“3+1”环节的培养实践,学生科学研究热情较高、工程实践兴趣浓厚。“京博班”已经选拔两届,目前,正在开展以企业参与的培养与教育,同学们由于就业目

(下转第124页)

·

121

·

王国胜,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山东化

图4

2013年两学期物理化学实验成绩分布图

由于“有序开放”管理模式实践时间尚短,并未完全成熟,会给实验管理和教学方面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需要更高的师资水平,每个教师需要掌握熟悉更多的实验课程,

并要具备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学生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和“全面开放”模式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管理方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协调;另外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对实验的排列组合进行优化,以进一步突出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进一步完善。

3小结

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我校物化实验教学中已取得了明

显的成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现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序开放”实验模式是我部门在总结过去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而做的一次试探性的教学改革,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将会继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的诉求,对开放管理模式不断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刘洪来,

王燕,汪建军,等.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08(3):46-48.[2]刘洪来,

王燕,孙学芹,等.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工科化

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3,7.

[3]虞大红,

汪建军,高永煜.化学实验网上开放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26-28,31.

[4]虞大红,汪建军,王

燕,等.化学实验网上自主学习系

统的开发与实践[

J ].化工高等教育,2006(2):95-97.(本文文献格式:白金瑞,宋江闯,赵会玲,等.物理化学实验

教学“有序开放”管理模式初探[J ].山东化工,2015,44(3):122-124.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

(上接第121页)

标明确,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较好。

仿真实验与仿真教学开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比学赶帮超现象出现,化工原理实验上机考核,有的学生不满意第一次的考核成绩,主动要求连续参加考核,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合成氨仿真实习,更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仿佛到了工厂企业,大屏幕、仿真度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学习效果好。甲醇迷你工厂已经启动,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开始培训,校内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已经开始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的教学环节,学生反馈情况表明实用性较强,学生实践积极性比较强且具备了化工、过程装备、自动控制等跨专业应用的特点。已接待国内河北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高校参观学习,在国内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校内基地建设相辅相成,彻底解决了以往化工企业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沈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联系,借助甲醇迷你仿真工厂开展员工培训,真正做到了企业与大学的互为补充。

5结论

研究成果坚持了工程素质培养、

工程教育研究等工科特征明显的教育教学思想,开展以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为契机有效推进化工专业群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注重科技平台与化工仿真、甲醇迷你工厂等实验实训平台的有效结

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编写了适应不同

类型培养的“3+1”特色培养计划,开创了与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忠于,

郑柏树,黄念东,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6(9):146-149.[2]申少华,刘和秀,曾坚贤,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改

革与建设之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

J ].广东化工,2014,41(15):265-267.[3]张玉波,毕洪波,王秀芳,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科教导刊,2014(28):69-70.[4]周印利.基于卓越工程师视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价值工程,2014(28):252-253.[5]吴卓平,

王松婵,杨连生.高校工程训练创新发展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51-54.[6]叶

涛,胥军.美国大学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理念与

措施[

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4):227-229.(本文文献格式:王国胜,裴春民,于三三,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 ].山东化工,2015,44(3):120-121,124.)·

421·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5年第44卷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112666780.html, 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张学义史立伟 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09期 摘要:高校科研团队通过科学研究营造学术环境,对高校科研创新和教育能力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导师为主体进行的,个别导师创新能力较低是目前硕士论文缺乏创新性的关键因素。以科研团队为主导指导研究生并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制度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多种激励机制等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和重大进展仅靠单兵作战已很难实现,合作科研、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科研团队应运而生。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 团队较高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科研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仅诞生大量的创造与发明,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点,正是国内外大学引进人才的原则。只有那些不断从事科研的教师,才能敏锐地把握当今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而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授课的质量和效果。科研工作会使教师形成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上的这种独特精神气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受到启迪。此外,科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欲望和素质。大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和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加入到创造人类先进科学和文化的队伍之列。 因此,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尤其是人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优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报讯记者王虹航报道“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灵魂,因此项目经理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在近日召开的第13届中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峰会暨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主体制度建设与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经验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这样强调。 对于抓好质量安全工作,王宁指出,项目经理要注重以下4点:一是要强化抓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二是要认真履行项目经理的执业责任,三是要加强对一线操作工人的管理和培训,四是要用好用足安全生产费用。 随着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一些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工程项目管理也面临着需要研究和不适应的问题。对此,王宁强调,当前要关注几个重点: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品质和建设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大转变。要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和生产一线。因此,在实施项目管理当中,要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定期梳理施工现场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的成效。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小组等形式,有意识地研究解决施工作业当中遇到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走信息化管理的路子,只有用信息化,才能带动项目管理的集成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企业和项目管理才能够优化升级。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JOURNALOFBEIJINGINSTITUT;Oct.2006;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常顺英,林彤;(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增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在创新;的途径;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第8卷第5期2006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8No.5 Oct.2006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 招生选拔方案 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秀初中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2020级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招生的各项选拔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促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努力丰富课程质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加大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力度。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确保规范有序,平稳圆满。 二、组织领导 建立由校党委、校长室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王继兵任组长,负责全面考核工作;张必忠、马蔚、顾小京、管建华任副组长,负责考核过程组织、纪检监督等工作;建立以党政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工作处成员参与的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推荐生资格审核、选拔测试考务等工作。整个选拔过程由如东县纪委监察部门、如东县教育局和招生办全程参与指导和监督。 三、招生人数及报名条件 1.在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预录取90名学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自愿申报参加我校提前招生选拔考试。

条件⑴:学科成绩优秀,综合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学校应届毕业生前列。 条件⑵:具备创新人才发展潜质,数理化竞赛成绩优异的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确认方式和选拔测试安排 ㈠报名方式 报名方式Ⅰ:学校推荐。根据各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及历年招生录取情况,确定初中学校推荐人数(见附表1),由各初中学校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推荐名单,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填写推荐表(见附表2),由初中学校汇总后,于2020年1月10日前寄送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并将报名汇总表由智慧教育云平台发送我校。 报名方式Ⅱ:学生自荐。凡没有进入学校推荐名单但有数理化学科优势的学生可自荐报名,填写自荐表,于2020年1月13日前寄送到如东中学党政办公室。 ㈡资格确认 我校创新班招生领导小组将依据考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和数理化 竞赛获奖情况,确认符合条件的考生,并于2020年1月17日,在我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符合报名资格的考生名单。 ㈡选拔测试 考生于1月19日8:30前凭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身份证或学生证)到如东中学德馨楼大厅报到,领取准考证,参加选拔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安排如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研究生是创新型人 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文章从研究生生源、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模式、培养环节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结合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对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把好生源质量关、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培养环节管理、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促进我国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导师能力、管理模式和学风建设等。笔者仅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思考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把好生源质量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石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考生来源广泛,学历层次各有不同,专业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机制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初试和复试环节存在的弊端,为考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选拔真正优秀的考生,是把好研究生生源质量关的关键。国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政策,在保证推免生质量的同时,加大推免生指标数量,积极倡导校际间互相推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各高校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加大复试的比重,从重分数转向重创新能力,全面考查考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生源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合格的导师应该捧出“心”来指导研究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当今社会,不正之风大有向学术这片净土蔓延之势,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导师队伍,既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更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和关怀。 1.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科学、严格的评估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提出新理论、新构想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我们的年龄一般在二十三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我们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我们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我们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研究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高中创新实验班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学依托高校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创新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放高校实验室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加快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科技创新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我校联合厦门大学设立“高中创新实验班”,该创新班项目是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厦门市教育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以“创新班”为主要载体的“大中学衔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项 目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厦门大学针对“创新班”项目成立了由厦门大学教务处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海洋与环境、信息等学院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负责落实创新班工作的具体事项。 一、依托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航模、海模、科幻画、电脑作品、信息学竞赛、发明创造、无线电制作比赛、环保设计大赛、创意海报设计大赛、海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科技节游园、建立“海洋珍稀物种馆”和让广大学生参与建立“海洋贝类馆”、微课题研究、拓展课程等,是促进高中生积极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高中生创新激情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激情 学生在参与各种创新活动项目过程中,需要接触各学科知识,学生会强烈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严重缺乏,会深切感受到高中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有用”,会体会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这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方向性,并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养成自主拓展学习知识面和查找、比较、选择学习资料的学习习惯。开展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设立各类创新性活动项目,教师指导过程中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为目的。使学生处于创造的激情状态中。 2.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高中生创新品格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必须要求整个团队合作面对问题,学生按照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有的偏重技术开发,有的负责论文修改,学生们看到其他同学和指导老师修改、补充的内容和指导意见,从他人身上学到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尝到分工合作的甜头。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_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 12 刘智运,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教授。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刘智运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 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