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文化及大众文化

第一章:文化及大众文化

第一章:文化及大众文化
第一章:文化及大众文化

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概念的变迁,以及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和内容:先讲什么是文化?其次,介绍文化概念的变迁。最后讨论大众文化。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想我问你,美是什么一样?但是无论文化的概念是如何不确定,但是没有人会排除文化对于人类和个体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提出要“文化立国”、“文化立市”都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像苏州这样的一切城市,大家都认为比较有文化,但是对于淮阴这样一个城市,许多人不愿意去,因为觉得它没有文化。一个日本学者就说,中国现在经济虽然有了很大起色,但是文化却衰落了,因为以前中国文化一直是中心文化,辐射其它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这些地方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没有了自己的特征。像衣俊卿在《文化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举手投足都包含了文化内涵,但是让你说说文化,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尽管很困难,可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出来。譬如你从一个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你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文化差异感。还有你从儿童到成年,经常经历文化危机意识,青年时代的文化观念必然和成年的文化观念发生冲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巨大的文化冲突,人们就会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或断裂,1如五四运动、文艺复兴这样一些运动,有些人甚至会为某种殉道,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大学者王国维都是这样,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某一种文化,具体地说,这两个人都是为了儒家文化的衰落而自杀。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却是一个难题,古今中外,人们对文化下了无数个定义,多达161种。在中国,文化这个词语在汉朝时就有了:“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2这里文化主要是和武力相对,在我们国家,在绝大部分人眼里文化主要是和没有文化关联,文化更多地是指一种诗歌、绘画之类的东西一样,所以农民往往被认为缺乏文化。依俊卿在《文化哲学》中提出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文化: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个概念主要是代表是斯宾格勒,斯宾格勒把文化看成是和人一样,是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有生长、发育到死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彼此消长。“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汤因比也持有这种观点,汤因比认为人类存在21种文化,这21种文化彼此起伏,有的文化兴盛了,而其他文化衰落下去,这些文化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加优劣。

文化:人类文明的总称。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g)。在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文明的一词更加广泛,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精神和物质的都可以包涵在文明这个词语中。但现在人们常常互换这两个词语,东方文化,东方文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意思都差不多。

文化:人的第二自然。这个定义主要强调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动物的身体是适应自然的,专门为自然而存在,譬如动物身上有大量的毛,冬天可以御寒,但是人类没有,人类的身体是不适应自然,所以只能依靠织布、造房子来抵御寒冷。康德说人类是被大自然赶出去,大自然不再保护人类,人类获得了自由的同时,必须付出代价。人类最初也是野蛮的,但渐渐有了文化,人类也就摆脱了野蛮。

文化: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这种观点强调文化是知识、价值、观念和思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人指出,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文化,那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1衣俊卿:《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7页。

2转引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观点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都是文化。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给文化下一个比较全面地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从这些文化概念可以看出,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文化指一切生活方式,狭义文化则意味着价值、精神或者信仰等等。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于工农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会之治安,必依靠于社会之有条理有秩序而后可。那么,所有产生此治安此条理秩序,且维持它的,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亦莫不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于是一切教育设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传播与不断进步,亦即在此。”3“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4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说:“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5他也把文化分成狭义和广义的,广义的文化为包含一切众多领域:认识的、艺术的、器用的和社会的等等。

文化模式

衣俊卿在《文化哲学》里综合了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将“文化模式”分为共时性视野中的文化模式和历时性视野中的文化模式。文化一方面是共时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常共同存在,我们对这些文化都可以比较认识,当然,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的比较一直是许多学者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譬如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就把世界文化分成三种大的模式:一种印度文化,一类是中国文化,一类是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代表向后退的文化,中国文化则是原地走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向前进的文化。不同文明的比较自然会引发关于文明或者文化的优劣意识。“文明的冲突”主要实在这样的观念,“文化的认同问题”。

共时性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文化在整体上确实按照“历史统一的逻辑”在发展,而这种历史统一的逻辑主要是按照西方文化逻辑展开的。衣俊卿将这样文化分为原始文明的文化模式、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和后现代文明模式。譬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如何在现代文化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文化的变迁模式。文化变迁模式是许多学者都比较感兴趣,譬如有一本书叫《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就是考察电视的出现对乡村文化的改变。

文化构成

人们也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文化的概念:(一)、器物层面,器物组成,衣、食、住、行,反映人类和自然的直接关系,主要是指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反映人类最基本需要的东西。(二),制度层面,制度文化显然比物质文化高一个层次,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人类的交往需求。马克思说人类是“关系”存在。个体与个体、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譬如家族、国家等。(三)精神或者价值层面。长期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蕴化出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等。而狭义文化指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精神文化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以意识、观念、心理等形态而存在的文化。”

第二节文化概念的变迁

现代中国学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主要是从西方那里过来,像美学概念一样,“文化”的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济南,第9页。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济南,第9页。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在黑格尔的《美学》里面,我们还看不到“文化”这两个词,这说明在十八世纪里,文化在西方还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文化在西方最早是指农业、种植和耕耘的意思(agriculture,refer to the tending or cultivation of crops and animals)。而后来“文化”概念逐渐和精神和智力联系起来。在西方,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十八世纪。这个时期按照约翰·B·汤普林森的说法,可以叫做文化概念的“古典时期”,这个时候的文化主要是指智力和精神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将文化区别于动物,伏尔泰在法语中把文化看成是训练和修炼心智的结果和状态。1852年,清教徒纽曼使用了精神耕耘(mental culture)或智力耕耘(inteletual)表示文化,而这里主要是指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直到十九世纪,还有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又如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中将文化与宗教区别开来,文化的作用甚至是超越宗教之上,他将文化定义“探究完美、追求和谐的完美、普遍的完美。”6马修·阿诺德把英国社会分为三大阶级:野蛮人、非利士和群氓。

(二)、19世纪,这时文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汤普林森成为文化的科学化阶段。由于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文化人类学者,他们通过田野考察和实证研究对文化现象进行了仔细描述和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和历史特殊论学派,文化人类学之父泰勒,以及摩尔根、恩格斯等,都自觉地以文化问题为研究对象。他们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进化性特征。欧洲人发现了非洲、亚洲等不同民族和种族。所以这时文化人类学家,开始把文化作为不同民族区分的标志,认为不同文明是平行发展的,各个文明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文明。这时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接近的,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一开始就定义了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或文明,按它的人种学广义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人类各个社会中的文化状况,就其能被按一般原则加以调研而言,是研究人类思想与行动的规律的适当主题。7

(三)、进入20世纪,文化学家对文化的研究主要是超越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早期文化学者基本上都强调文化的普遍性,而开始对具体的文化模式、文化功能进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汤因比和斯宾格勒,汤因比是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分析了不同文化的发展,汤因比的文化观点是,文明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他把人类文明分成20种,提出了“文明的比较研究”,反对“文明统一论”,和“西方文明中心论”,因为在汤因比看来不同文明并无高低区分,他批评说:

当我们西方人把别人唤作土著的时候,我们就等于在我们的观念里把他们的文化特色暗中抹杀了。我们把他们看成是充斥当地的野兽,我们只是碰上了他们,同碰上了当地的动

6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7转引:约翰·汤普林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銛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物和植物一样,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是我们一样具有感情的人。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土著”来看,我们就可以消灭他们,或是(在今天也许更可能这样)驯化他们,而且还认真地相信(也许并不完全是错的)我们是在改良品种,但是我们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们。8

他认为这是因为西方人在物质方面的世界性胜利而产生的假象,所以产生了历史统一的错误概念,认为文明的河流只在西方产生,其余所有文明不过是它的支流,要么是消失在沙漠里的死河。这个错误还和“自我中心的错觉”、“东方不变的错觉”,以及说进步是沿着一根直线发展的错觉。他认为种族、环境这些说法不成立。而文明的发展主要是挑战和应战。他还提出一种“劣境的美德”。斯宾格勒的著作也分析了不同文明,他把人类文明分为七种文明,他认为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和灭亡,“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地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自己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像印在它的材料、即它到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这里是丰富多彩,闪耀着光辉,充盈着运动的,但理智的眼睛至今尚未发现过他们。”斯宾格勒的影响了中国的“战国策牌”,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说”也具有重大影响,强调人在与环境的斗争中逐渐确定了形成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类通过文化活动使自己和动物不一样。文化起初的含义就成了在自然界未给人类以装备的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人类生存自由。本尼迪可特还提出一种“文化补偿原则”:“人失去了大自然的庇荫,而以更大的可塑性的长处得到了补偿。人这种动物并不像熊那样为了适应北极的寒冷气候,过了许多代以后,使自己长了一身皮毛,人却学会自己缝制外套,造起了防雪的屋子。”9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这个概念确实是很复杂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都不相同,有人作了统计说到现在,人们已经给文化下了大概161种定义,自然下这么多意义并不大。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可以理解了文化的含义。文化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包含一切的知识、信仰、风俗等等,而狭义的文化则主要和精神联系起来。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大众文化?

前面我们讨论了文化的概念,通过前面的概念我们知道,文化定义是不断变化的,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我们要讨论“大众文化”的定义。自然,既然称为大众文化,那么毫无疑问,大众文化也属于文化,但是自从大众文化出现后,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批评就不绝如缕。不少人批评大众文化的人并不把大众文化看成文化,相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破坏了文化,这些人通常把文化划分成高雅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在他们看来是属于少数人的,因此也叫少数人的文明,而大众文化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文化,所以叫着大多数人的文明,是低俗的、不道德的文化。在英国马修·阿诺德开启了批判大众文化的传统,利维斯、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激烈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都对流行和大众文化进行严厉批判。他们宣称大众文化是文化一种低俗有害的形式,电影、电视和网络这些大众文化形式是低劣的、不道德的和粗俗的,它们不会上升为艺术。对于这些人来说,艺术和真正的文化都是个人性和独创性,

8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6页。

9

只有那些拥有非凡天赋的个人才能创作出经典文化和艺术作品来,文化甚至成为一种等同于宗教的神圣活动,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事,文化在那里等同于经典,他们甚至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艺术终结论”的论争彼此起伏,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艺术的终结”论的调子彼此起伏。其实在黑格尔时代,黑格尔就称一个诗歌的时代结束,一个散文时代来临。而散文时代主要就是指经典文化时代。这样对立的文化观念一直存在,我们国家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的陶东风教授和苏州大学鲁枢元教授就大众文化就进行了讨论。陶东风肯定大众文化,而鲁枢元教授反对大众文化。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下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mass / popular)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众文化,一种是流行文化。人们通常用大众文化(mass)。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这个文化属于大多数人,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精英的概念,大众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低俗文化。如果从流行的角度来说,大众是变动的,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可能流行,流行有时很难说,譬如易中天《品三国》,有一天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他可以在厦门最漂亮的海滨买一套房子了,因为这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今年大约能从上海文艺出版社拿到睡前500万版税。10这是由易中天在上海文艺出版社5本书产生的价值,《品三国》5周时间就印数达到85万册,余华的《兄弟》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兄弟》销量上册是55万册,而下部是46万册。但对这些书是否能流行,其实出版社也没底,有时完全是碰巧。这个我们在后面文化工业里面也会讲到,但是不管怎么说,实际余华并不被看成是大众文化作家,而《兄弟》也通常不被认为是大众文化,《品三国》也是这样,但这两本书却是流行起来。

约翰·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中这样界定大众文化:1、许多人喜欢的文化。2、高雅文化之后所剩余的文化。3、商业文化色彩。4、人民为人民的文化。5、大众文化是社会从属群体的抵抗与统治阶级群体的整合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6、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文化。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则将大众文化定义为:“大众文化是通俗化,它是由大批生产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是商业文化,是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11我国学者金元浦也给大众文化总结了很多特征,最后他这样给大众文化下了定义:“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12

大众文化的特征

1、工业化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的产物,没有现代工业就谈不上大众文化,现代化大生产造成了文化的流水线生产,在过去,艺术和文化被认为是个人独创性的精神产品,传统社会被看成是一个等级差异比较明显的,上层文化就是上层文化,并且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个人产品,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主义文化和先锋文化仍然被看成是个人产品,但是电影、电视和通俗小说则不再被看作是个人产品,这些产品都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因此变得雷同化、一致化。这是大众文化始终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本雅明认为这种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艺术丧失了“灵韵”,法兰克福学派也认为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众也变得单一,而毫无思想。我们在后面会探讨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2、商业化

大众文化遭到精英知识分子批判的另一个方面是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重要特10雷剑峤:《〈品三国〉:一本畅销书的诞生》,《南方周末》,2006年9月7日版。

11转引自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页。

12金元浦:《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6日。

征就是通过“商品化”,能否赚钱成了大众文化是否成功的标准,无论是电影、电视产品首先考虑的就是是否能赚钱。而这点显然不符合一些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艺术观念,康德认为艺术的特点就是自律的“无功利性”,他提倡一种“纯粹的艺术观”。但大众文化显然不是这样,现代大众文化必须是否有市场,《读书》节目、《春节联欢晚会》、《英雄》、《卧虎藏龙》,更别谈一些单纯的娱乐节目和大众节目。

3、娱乐化

娱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人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詹姆逊说在消费社会中,一切都转化成快感,政治文化也转换成快感文化。譬如我们在电视节目里经常看到政治家东奔西走,但是这些节目对大众来说基本上成了观看的视觉快感。尤其是在网络中,经常会有“洗澡都带枪的以色利女兵”、“这些男女混住的大学生们”。这些标题耸人听闻,带有娱乐化,甚至色情化导向。詹姆逊有本书名字就叫《快感:文化与政治》,快感成了现代文化的中心词语。但需要探讨的是,在大众文化之中,是否不存在权力、种族和政治问题,而这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心的话题。在我们国家,也有许多人从事探讨政治、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因为大众文化经常被政治利用,希特勒对广播、电影的利用都是电影,广播、电影都成了塑造共同体的工具。譬如无线电出现后,随即就被用来作为现代国家的声音形象,广播电台将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声音形态,主持人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意志和形象,播音员成为国家声音的代言人。中央电视新闻的主持人更是这样,他们成了国家形象和意志的代表,以致如果改变这种形象,便会引起震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曾经考虑《新闻联播》节目换人,但却引起强烈争议,这种争议说明现代媒体与国家关系仍然是紧密的。有人指出,“在那些关于国共内战题材的影片中,我们总能听到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电台播音员小姐,以一种带南方腔调的国语,一种软绵绵、娇滴滴的性感声音,播放着被矫饰过的前线战况,这与国民党军队的败绩的事实形成反差,造成强大的反讽效果。”而与南京声音相反的是延安电台声音,与南方化的柔和和颓废相比,“延安声音则带有北方化的清越、干脆和坚硬。延安时期的广播是革命时代国家声音样板的雏形。第一代播音员夏青、齐越等人的播音,构建了革命化的声学系谱。”13这种国家声音显然是和日常生活有所区别,“声音神学”。而1979年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在大陆流行后,国家建构出的声音系统逐渐出现裂痕,李谷一的歌声产生表明大陆开始配合这种喘息声,这一切导致了1980年,共青团中央推荐10首歌曲,对抗邓丽君的靡靡之音。14同样有人分析了《春节联欢晚会》这种典型的大众文化是如何承载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影像共同体”,春节联欢晚会始终贯穿着国家叙事的基本原则,不仅把五十六个民族按照不同秩序统一在节目中,而且还具有文化统战功能。

另外,大众文化还有世俗化、同一化等特征,总之可以这么说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社会众出现的,以大规模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量传播的一种娱乐文化。当然大众文化的娱乐和不快感实践也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也传达一定的观念、思想和倾向,这在下面将继续讲下去。

13张闳:《现代国家声音系统的生产和消费》,《媒介批评·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张闳:《现代国家声音系统的生产和消费》,《媒介批评·第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思考题:

1.什么叫文化,你是如何理解它?

2.你认为大众文化属于文化吗,该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高中阅读2019)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①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社会大众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流行文化在文化主体和文化功能上与其它文化形态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它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具有娱乐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某些群体稳定的生活行为方式。 ②流行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是在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更显著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充分发展的情形下,流行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扩散,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流行文化中所利用的关键形式。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流行文化的形成是人类在信息传播互动中产生的某个文化现象作为一个讯息元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信息的传播互动被许多人迅速认同、模仿,并将其作为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文化行为或实体要被不同群体的人们所接受并形成流行,就要有更多受传者的需求基础。一条传播的讯息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不同群体的成员才会进行记忆和实践,最终形成流行文化。 ③大众传媒也会对流行文化产生消极影响。首先,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将其作为娱乐消遣

的对象,人们正因此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减少了选择各种文化的机会。大众传媒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安排,干扰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选择。其次,大众传媒由于传递单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阐释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观点模糊掉。例如我们经常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不可摆脱的媒介依赖,难以摆脱;我们所接受的观点和想法一定要从媒介中查找来源;更倾向于在虚拟的现实中表达自身观点并且逃避真实的社会交往。 ④基于此种情况,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难以引领新风尚,使得文化本该有的功能出现异化。而文化垄断、强势话语使流行文化开始出现西方价值取向。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利用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别的国家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日本的动画片《蜡笔小新》《机器猫》《火影忍者》等,以及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为中国观众所追捧,靠精彩的剧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轻诙谐幽默占领了流行文化市场,人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动画片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因为流行文化拥有强有力的渗透力、感染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把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诸如广告、电视、报刊、杂志等作为分析和批判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齐一化、伪个性化与欺骗性为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求为其主要欺骗手段,最终达到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 大众文化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形式,是以城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和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评和指责声中发展、壮大,在传统美学难以对其正确解释的尴尬中游走、突破。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大众文化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这三大推动力量,以不可抵挡之势,全面渗入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大众文化的弊端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批判,其中最为激进激烈的批判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最初是针对“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而提出的。1936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一词,1937年马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又对这一概念做了专门论述。马库塞指出:“所谓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时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维护一个普遍强制的、永远更为美好和有价值的、必须无条件肯定的世界”。作为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肯定的文化,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仅凭借个人内心活动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实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社会功能既能充当现实的装饰品,美化和证明现存秩序,引导人们同现存相调和;又可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们的反叛欲望。因为它是理想主义的,幸福的享受只允许存在于理想化的精神形式之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了艺术生产,艺术家蜕变成为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品也就变成了无个性标准化的商品。以上种种思想后来在法兰克福学派得到了发展,成为其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文化工业”概念的萌芽。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后来,它则完全起着消极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或发达工业社会,肯定文化日益蜕变为单面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的成就本应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在却异化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纪40年代初,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则把注意力从肯定文化的研究转移到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意义相近,但为什么用“文化工业”取代了“大众文化”?阿多诺在后来的《文化工业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说明:在我们的设计草案里,我们谈到了“大众文化”。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这一表述,以便一开始就排除其倡导者的下述解释的可能:这是一个类似一种从大众本身、从流行艺术的当前形式自觉地产生出来的文化问题。文化工业必须与后者严格区分。阿多诺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选择“文化工业”这种表述而舍弃“大众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们望文生义,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从人民大众出发,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明确说明“大众文化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那么何谓“大众文化”?按照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观点,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 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 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如今,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

俚语and网络流行语

1.hold住一说hold住源于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的香港,表示把握住,控制住,稳定住. 另一说在我国的江苏,湖南,安徽等地的方言中早已有hold住的说法,意思是?吃的消??可以承受?之意。而相反的说法就是?吃不住?。不管怎样,hold住直到最近今年才真正流行起来,现在它已不仅仅用于网络,还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草根原义指"草的根",由于草根的普遍性和卑微性,就诞生了新的含义,(1)贬义词,用于形容像草根一样卑微的弱势人群. (2)中性词,用于形容同精英人群相对应的普通老百姓。草根文化也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 3.PK PK源于Player Kill(去杀电脑或者其他的玩家)的缩写,为?对决?,"切磋","较量","单挑"等含义. PK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意思,如英文Park(公园)的缩写等等。 4.备胎最正式的意思就是?备用的轮胎?的意思啦,大部分情况下,它都会默默地挂在汽车背后那里,等待几千分之一的机会,等哪个轮胎出事了,他就派上用场了。然后如果那个轮胎修好,他又很可能又称为备胎了。现在通常用于指?备用的男(女)朋友?。往往他(她)对你还很好,就是不跟你谈恋爱,然后当他(她)不开心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在被人抛弃时会找你,然后开心就回去找男(女)朋友。然后和汽车备胎一样,如果他(她)和恋人byebye了,那么恭喜啊,备胎变成正式的轮胎啦。 5.八卦八卦正统的意思是指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然后在粤语中,?八卦?用于形容一个人到处说是非、饶舌。因此八卦通常用于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隐私的信息. 也可用于形容一个人话多,爱谈论和宣传一些无聊的事情,特别是一些隐私的信息。即"喜欢八卦的倾向" 6.抽风原指医学上所谓的?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可能是因为犯"抽风"病时行为会有些异常,因此现在"抽风"常用于损人,指人的行为举止不正常,让人难以理解。?抽风?同样可以指物,如;?我的手机刚刚抽风了?就是指手机出了些故障。 7. 达人一般认为,?达人?一词应该来自日语。在日语中,达人的意思是高手,名手,能手。或说是学问,技艺等方面精通的人。随着"中国达人秀"节目的走红,"达人"这个称呼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 8.二b 来源于北方方言. ?2?在北方的广大地区中,均被适用于侮辱对方,说对方傻之类(例如:你这人,真2).感觉类似于"二等"的意思. 而?B?又同某脏话中一字谐音. 因此?2B?也是一极具侮辱人的词汇,通常用于形容人笨,傻等。但在这个词的使用中如果是来自极亲密的朋友等人的话,其侮辱性会大大降低,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存在。 9.二百五二百五通常用于形容傻头傻脑,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或...总之,二百五类似于"傻瓜",是一个贬义词哦. ?二百五?的由来说法不一。这里就举一种说法吧:战国时著名说客苏秦,在齐国被杀刺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二百五多用于口语调侃,很少是用于粗口或者骂人的哦.因此,人家叫你"二百五",完全可以一笑了之的啦。 9.放鸽子来源有好几种说法,这里就描述一种说法吧:古代人们通信都是用鸽子来通信的,有一次两个人约定,到时候给我来信.但其中一人,只给放来鸽子没有写信.另一人就说,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履行诺言.放鸽子就这样来了. 现在常把?已定下了约会而没有赴约?的行为称之为?放鸽子?,比如说,我和你约定一个地方见面,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我没去,让你白白等了很长时间,这就叫做我放了你鸽子。

浅谈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浅谈精英文化的大众化 摘要:当前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大众文化喧嚣繁华,精英文化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态,由此而来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失衡状态和大众文化的价 值取向向下的问题不断呈现。为构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 境,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势在必行。 关键词: 精英文化大众化现实意义 “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1]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可以将文化笼统地分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也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例如,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精英文化就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2]“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有解释说:“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与一般天才与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因其散布预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 我认为,精英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先进阶层(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精英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由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狭义的精神文化更强调一种高层次精神追求,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而大众文化则是指由普通民众所创造、传播并分享的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分别具有以下特征:精英文化具有精英性或学术性、严谨性、社会性、引导性以及传播范围的有限性,而大众文化更多的表现为平民性和通俗性、随意性、娱乐性、迎合性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自古以来,文化就有雅俗之分,但是“雅文化”并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名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使现代化成为一切不发达民族的主导性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的异化等负面效应,使生存于技术世界中的现代人面临着深刻的文化危机。现代西方各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对现代人的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从不同视角建构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占据了十分独特和重要的地位,从而大众文化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会,娱乐工业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纳粹及其他极权国家对文化的野蛮操纵,批判理论家们移居美国之后对美国电影业和录音工业显赫地位的发现及震撼,所有这一切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把眼光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着的文化模式的评估,即开始注重研究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问题。可以说,大众文化批判构成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来的许多著作的一个中心主题。 “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花费三十年时间才取得成功”,这实际上点出了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论的时间。具体地说,该学派在历史上依次提出了三个密切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 culture)、“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霍克海默在1936年所写的《利己主义和自由运动》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马尔库塞次年写了一篇题为《文化肯定性质》的长篇论文,展开了霍克海默的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卢旺塔尔在通信中提出“大众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为当代研究“大众文化”的“开山之作”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使用“文化工业”一词,以取代“大众文化”。 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马尔库塞的观点,“肯定文化”是资本主义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兴的资产阶级将他们对一种新的社会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类理性的普遍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没有超越这些资产者自身的利益范围,而他们的利益越发与大多数人的利益对立起来。对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应付这一难题,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文化是从现存秩序的利益出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反映。“肯定文化”的基本功能既是提供一种辩护,充当现实的装饰品,引导人们同现存秩序相调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 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2-0048-03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王小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不同时期对“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判,透过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现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性和强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有明显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时对我们也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 收稿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王小岩(1972-),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法兰克福学派

一、兴起 二、第一阶段(早期) 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编辑本段]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可以断言,不研究和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可能十分全面与深刻地理解20世纪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又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与卢卡契、布洛赫等人是同龄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等人至今依旧健在并十分活跃。[编辑本段]一、兴起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契、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 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编辑本段]二、第一阶段(早期)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第一代理论家),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编辑本段]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编辑本段]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60年代

新兴词语与流行文化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新兴词汇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 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 1 -二十一世纪新兴词汇的调查报告 班级:高2012级1班 姓名:张超(负责撰写报告及汇报) 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指导老师:王昌君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盛行,一些网络语言在人们,特别是新新人类中流行。这些新词汇被他们广泛用于生活语言中。每个词汇的流行必然有它的市场,我们收集了一些网络词汇,看看下面这些另类的网络语言,你知道的有多少?看看它们既可以说是一种消遣,又可以在听到这些词汇时,不至于迷惑不解。让我们一同走进21世纪的新兴词汇吧!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新兴词汇的用法,好处,弊端,促进新兴词汇的发展,加深我们对汉文化的理解,提升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集体的力量,锻炼在多方面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处事能力。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问卷法、查文献资料法、网络查询法。 2.研究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3. 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1年5月 ① 9月20日- 9月23日,王海琼、王芷、姚蕊(负责查找资料及问卷调查) ②10月10日-10月25日,赵钰玮、王新媛(负责编审材料) ③ 3月16日- 3月20日,苏思伟、吕鳞娇(负责总结材料)- 2 -②此次问卷调查共调查100人,0-15岁:22人,16-30岁:57人,30岁以上:21人 通过这次有关“21世纪新兴词汇”的有关调查可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人对“新兴词汇”比较了解,其中16-30岁年龄段的人较多,对“新兴词汇”接触较多,使用较多,也是使用“新兴词汇”的主要群体,主要通过①网络,电视等媒体;②报纸,杂志等读物;③朋友,同学,家人等这三种途径。并且调查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新兴词汇”的发展抱有很大希望,认为这类词汇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新兴词汇”的出现是对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发展和补充,是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见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加以发扬,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变化,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眼光加以对待,并能够正确的使用,相信会使我们中华传统的五千年文化更加精彩,丰富。 - 3 - 2.新兴词汇示例:

解读大众文化.别人的阅读笔记

《解读大众文化》第二章“消费的快乐”阅读笔记 ——理想大众观念下的消费观简论作为较早将约翰·菲斯克文化研究思想介绍到国内的学者,陶东风有一段这样较为精辟的概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以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乃至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的定义”,因此, 文艺学应该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 地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在一个被Lady Gaga(被称为后麦当娜)、 新媒体(微博,微信)、广告时装充斥的社会,传统的学院派文化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胜任分析工作,在约翰·菲斯克的《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研究和批评的界限被无限放大和细化,作者用显微镜一般的视角观察、审视走向日常生活的文化,并将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政治经济分析综合运用,不仅仅简单揭示对象的审美特征,还解读了其中含有的文化生产、消费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解读大众文化》一书中,购物广场、海滩、电子游戏、麦当娜…这些常见的事物都 成了菲斯克笔下的大众文化符号,菲斯克认为,大众在日益复杂化的符号战场上组织、规避、对抗社会霸权,从而获得快感和意义。在菲斯克的理论构建中,大众不像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的那样受到压制乃至无力反抗,相反,他的理想大众是能动的、创造的和抵抗着的,这是理解《解读大众文化》的第一步。同时,菲斯克在第一章对大众文化也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他将大众文 化视为“有啥用啥的”(the art of making do)(P18,由于原文翻译的不是很好,这句是 我自己翻译的)的艺术,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与社会较为强势的一方主动或者消极“对抗”时产生的一种潜意识文化。 带着这样的前提,前往第二章的阅读,菲斯克将意识形态和霸权话语理论带入到购物广场中,赋予日常生活形态陌生感,让读者重新审视、思考这一再普通不过的行为。根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是一个竞技场,一个踏进其中的人或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都在被场域中的位置、设置、策略影响着,与对立方展开斗争。菲斯克将购物广场类比为一种神圣的战争场域,于是简单的购物充满了阶级意识的火药味:相对弱者(大众)在“游击战场 一般的购物广场”中颠覆、对抗着强者(资本持有者),因为菲斯克认为“文化(及其意义和快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持续演进,因而它具有内在的政治性,它主要涉及各种形式的社 会权力的分配及可能的再分配”,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这种购物战争似乎也算不上是过度阐释。在一个给定场域内分析既定行为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是许多后现代理论家诸如大卫哈维和布尔迪厄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也是自列斐伏尔、福柯以来的空间转向传统。可以说在第二章菲斯克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空间批评的影子。

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差异化比较

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差异化比较摘要:在传播学上,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虽然同属批判学派,但是两者对媒介及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对受众分析态度存在很大差异,研究方法也大相径庭。 关键词: 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差异 传播学的研究通常分为两大学派,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经验学派和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他们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和科学精神是传统经验学派的思想基础,人文主义和伦理判断是批判学派的思想基础。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都属于批判学派,他们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作为批判学派,他们都强调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都对资本主义社会持尖锐的批判立场,都对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又有很多差异。 一、对媒介及文化理解上的分歧 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都兴起于大众传播蓬勃发展的时期,现代传媒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大众传播研究是其社会整体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的社会文化研究都是从对大众传播的批判研究开始的。他们都认为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具有强大的构建功能。但是具体到媒介研究时,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带来了对媒介和文化的不同理解,使得研究的范式和结论有很大差别。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两者的研究范式恰好标志着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观念。[1]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到了资本力量和国家主义对媒介的“收编”,用“文化产业”一词来置换“大众文化”。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及其再思考》一文中指出:“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原因是消除一种误会,即人们往往望文生义,以为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大众文化实际上是种控制文化,所以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宁愿用‘文化工业’这个含蓄的词语而不喜欢‘大众文化’这个表述。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工业。”[2]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和强制性。“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改变享乐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需求者虽然受到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招贴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 第一,大众媒介性。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 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的渗透进自身躯体内,以便获得来自高雅文化的经典权威。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