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年代是历史的尺度。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应该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发现的《竹书纪年》里的年代。此书在宋代已经佚失,现在通行的是后人编辑起来的,其中的西周年代有错误,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无法确定。因之,整个年代,仍旧搞不清楚。不过,根据其中的一些材料和古器物铭文,参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年数,我们还能做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大数。

关于夏年运用新的科学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中国古史纪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w·F·利贝发现了用放射性同位C14 测定考古学年代方法以来,世界各国竟相采用这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科学机关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C14 实验室,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测定,至少已经发表了近千个测定数据。这些数据,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学年代及其发展序列,进而解决中国古史上的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但是,C14 年代测定法本身目前还不很完善,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我们对待C14 测定法所提供的年代数据,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只是根据几个数据就来判断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且以此来确定夏的年代。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中的一至四期是完全属于夏文化还是前几期属于夏文化范畴;三、四期属商前期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问题,正在争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同时参照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关于夏代的积年,在古代文献中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史记·夏本纪》《集解》和《索隐》并宗此说。《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世,《汲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与古本《纪年》相差一年。《汉书·律历志下》引《帝系》则云:“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皇甫谧注亦云:“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①①《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主,通羿、浞四百三十二年。”《路史》引《易纬稽览图》说:“夏年四百三十一”,相差一年。以上大体分为两种,即一为四百三十一年或四百三十二年;二为四百七十一年或四百七十二年。《孟子·尽心下》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去掉了尧舜,夏世也当在五百年左右。

《晋书·束皙传》说:“夏年多殷”,而古本《竹书纪年》却说夏代四百七十一年,商代四百九十六年,夏代反比商代少了二十五年。这可能是由于《竹书纪年》是从黄帝开始的,也可以把尧舜的年数都算在夏代里,与《尚书》中把《舜典》都算在《夏书》一样,所以夏年多于殷。

目前不少学者把夏代的起讫年代定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由于它是根据《世经》以公元前1751 年为伐桀之年,加上夏之四百三十二年,作为夏代的开始的,因此虽然可以作为一种大体可信的年代,但还不能视为绝对的标准。

商代纪年商代纪年不仅是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解决前述夏代纪年的一个前提,在我国古史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但商代纪年在目前史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其主要分歧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商代积年问题,主要有以下三说:

(一)四百余年说,即将商代纪年定为公元前1562—1066 年①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二)五百余年说,即将商代纪年定为公元前1600—前1028 年①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六章《年代》。。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孟子·尽心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

(三)六百余年说,即将商王朝纪年定为公元前17 世纪——前1208 年,认为商代纪年“大体为六百年左右”②。目前史学界持此说者较多,但各家对于它的终始纪年各不尽同。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左传》宣公三年:“祭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③。近年来,通过对二里头、二里冈和殷墟文化等商文化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遗址的C14 测定的年代分析,勾划出整个商文化之考古学年代的大致轮廓如下:商代早期公元前1800—前1600 年;商代中期公元前1600—前1400 年:商代晚期公元前1400—前1100 年。根据这个考古学年代,推断商汤建国的年代在公元前18 世纪,盘庚迁殷在公元前14 世纪初,商纣亡国约在公元前12 世纪末。整个商代纪年约为600 余年,与前述的第三种主张基本一致④。第二,关于周武王灭商的年代,也是一个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问题。过去胡厚宣在其《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曾经作过统计,约有十二说。近年来,有的同志又作统计,共有十八说之多⑤,而其具有代表性的则有以下三说:(一)公元前1122 年说。董作宾在其《殷历谱》,以刘歆《世经》中关于商代纪年的记载推算而得。

(二)公元前1066 年说。最早为日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在《周代的年代》中所提出,后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齐思和等人所编《中外历史年表》等所采用。此说主要是根据汉世所传《殷历》①中关于周代纪年的记载,以及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的有关材料。

(三)公元前1027 年说。此说最早是梁启超在其《最初可纪之年代》②②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56 页注

①。提出,其后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等均采此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出版后,此说更为许多学者所采用。此说主要依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竹书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推算而得。前引C14 测定的商代晚期公元前1400—前1100 年,与此说也相吻合。

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天象和地下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的研究,对《竹书纪年》关于西周纪年的记载提出了疑议,并认为把武王灭商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27 年是不可靠的。这些说法,当然可以继续讨论,但他们所采用的治年方法,是值得重视的③③“载祀六百”的“载祀”为复词,意渭殷商有六百乐耳。《汉书·律历志下》引刘歆《三统历》又曰:“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岁,故传曰殷,载祀六百。”。

④参见杨宝成:《商代纪年新议》,《吏学月刊》1983 年第3 期。

⑤何幼琦:《周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报》1981 年第1 期。①

“殷历”历谱的制定时间,据朱文鑫《历法通志》的考定,约在二千三百年以前,比《竹书纪年》还要早一些。但是关于历史年代部分,今天能够看到的,都是汉人的记载。这些材料虽然已经隐晦,但还可以整理出来。“殷历”的年代是刘歆以外的唯一说法,是汉代相传的旧说,可能也是战国以来相传的旧说,因而是比较可靠的年代。从这些说法里可以看出:商的开始时期是由公元前1567 年(汤的十三年)向上推十二年,即公元前1579 年,到周文王伐崇那一年(公元前1083 年)正是四百九十六年,与《竹书纪年》的殷代年数相同。参见唐兰:《中国古代氏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1955 年第3 期。

②《饮冰室合集》第十二册。

③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第19 卷第1 期;赵光贤:《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979 年10 期。

西周积年《史记·周本纪·集解》说:《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七十五年也。”

对于这条材料,有人认为四周的总年数太少了,一定有错字;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竹书纪年》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既然其中有了夏、商和西周的年数,就可以百事俱了,不必怀疑。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是与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在位年数迄今尚无定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在注意探索西周王世的年代,即从武主克商至厉王诸王在位起讫的绝对年代。现将近五十年来至“文化大革命”前关于诸王在位年代的不同说法,选择一部分列表如下(见下页表)。

上述的这些纪年体系,大体说来,都没有超出宋代邵雍《皇极经世》的格局,即武王七年,周公七年,成王三十年,康王二十六年,昭王五十一年,穆主五十五年,共王十二年,懿王二十五年,孝三十五年,夷三十六年,厉王三十七年。吴其昌是全部照抄,其他各家则是就邵雍编制的诸王在位年数,作了一些或多或少的加减。所谓邵雍的格局,就是先拟定克商之年,求得积年后再分配给各王。在诸王的年数中,以穆王五十五年和厉王三十七年成为显著的标志。只有陈梦家摆脱了《皇极经世》,是按《史记·周本纪·集解》所引说的西周纪年另行分配的。他还用西周金文作西周年代考订的资料,证明某王的存在和诸王的世系,以及由铭文所记年数证明某王至少的年数,或由有关的一些铜器而组成的铜器群证明某王的至少年数。

近年来,一些同志又根据铜器铭文中有年、月、周、日的五十余器,对于西周诸王的在世年数,做了一些研究。例如:荣孟源根据《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所载彝铭,对照各家推步的历表,参考古籍和各家研究的成绩探讨了西周纪年。他从共和元年上推,以探求西周各王年数和武王克商之年①①《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沦丛》1980 年第1 期。。

刘启益说:过去有人曾经根据一些带有年、月、日相和日的干支四个项目的铜器铭文,推算出西周的历法,判定西周各王的在位年数。但是,他们或者由于对西周铜器断代缺乏研究,或者由于对月相缺乏正确的理解,或者由于搬用后世的“三统历”来计算,他们推算出的西周历法是不能令人情服的,因而他们所制定的西周各王的年数也是不可靠的。通过实践,他体会到,要想正确地运用西周纪年的铜器资料,关键在于弄清楚月相词语的内容。在他看来,所谓“月相”,就是指月亮圆缺的变化。阴历每一个月中,月亮都要经过一个月出(■)、月圆(望)和月没(晦)的变化。西周金文中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四个词语,就是分别表示月亮这一变化的词语。月相词语所代表的日期确定以后,就可以寻找纪年铜器之间的关系了。他又说:西周时期行用的是阴阳历,当时是按大月、小月相间的次序排比一年中月份的。因此,一件铜器只要确定了一个月的朔日干支,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日干支,大体上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如果两件纪年铜器是一个王世制作的,他们的朔日子支就应该是相衔接的,至少应该是相邻近的;反之,如果两件铜器不是一个王世制的,他们的朔日于支就应该是不相衔接的,或者说距离较远。按照这个道理,他利用了纪年铜器朔日子支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西周纪年铜器的绝对年代后,进而排比了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②,确定了西周时代的积年。

何幼琦认为,郑重地研究历史,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由于文献的不足,能够论证西周年代的可靠资料,只有铜器的纪时。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月周正朔抉算法”和“集中数器推断元年法”。他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整理出了一个完整的西周各王的在位年数和西周积年①。

他们根据各自的方法整理出来的西周诸王的在位年数和积年,可以列成表(见下页)。

他们提出的西周诸王的年数,能否成立,尚需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根据他们的材料和分析,我们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积年,大体可以做出如下估计:夏代四百七十一年商代六百余年西周时代二百六十年至三百年左右我们相信,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的古文化遗物的出土,以及中国古代年代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为解决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的疑年问题,带来可喜的前景。

战国的起讫年代战国时期的结束年代,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 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于战国的开始年代,从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认为:战国起于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 年。

(二)宋代的吕祖谦在《大事记》中认为:战国起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 年。这是为了上接《春秋》的记载,也就是因为名为《春秋》的鲁国编年史是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战国起于魏、赵、韩三国迫使周②《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文史》第13 期,①详见《西周的年代问题》,《江汉论坛》1983 年第8 期。他所说的“月周正朔换算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步不改周名,只改月份和日辰,换算为“正月某周某日辰”。其办法是先在于支周期表中宣到铭文的日辰,作为起点:再接铭文的月份另照另表的千支数,在于支周期表上向后顺推,推到的干支,就是正月同周所求的日辰,第二步是把“正月某周某日辰”换成“正月某日至某日朔”。其办法是在于支周期表上,以第一步求得的日辰为起点,根据铭文的周名按威烈王承认列为诸侯之年,即公元前403 年。

(四)清代林春溥的《战国纪年》和黄式三的《周季编略》中都认为:战国起于周贞王元年,即公元前468 年。春秋战国之交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的性质,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个变革是不平衡的,因而明确指出它的具体时期是不可能的,一套悠久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崩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何况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有先后快慢之别。例如山东半岛的邹国,到了战国中期,仍然保存有邦国时代的残霞余辉。

论者或谓“三家分晋”,是晋国政权易手的标志。但是从新出土的《孙子·吴问篇》前来看,在“三家分晋”之前,六卿早已分晋,并且从孙武对答吴王阖闾的活中,可以看到六卿不同程度地对田制和税制进行了改革,破坏了以前的井田制度,确立了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因此六卿的政权已属封建性质。后来的“三家分晋”,只是新兴地主阶级内部兼并斗争的结果。论者又说“田氏代齐”,是齐国政权易手的标志。也就是说,公元前481 年田氏杀死齐国国君齐简公,就推翻了齐国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代之以地主阶级专政。而在此以前,和齐国相邻的鲁国,新兴地主阶级早已取得政权。公元前562 年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和盂孙氏的“三分公室”和后来的“四分公室”,就是这样的性质。因此沦者们认为,公元前481 年,继鲁、晋之后,新兴地主阶级在齐国取得政权,这标志着中原地区普遍地进入了封建社会,用这个年代来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 年)是《史记·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依据司马迁的意思,从这一年趄成为一个时代,也就是战国的开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开始年代要晚些,是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王命韩虔、魏斯、赵籍为诸侯一事算起,比《六国年表》晚七十三年,司马光所以故意推迟几十年,可能表示不敢衔接《春秋》的缘故。其实,从这一年前后所发生的许多大事来看前,为了分期方便起见,司马迁在其《六国年表》中的提示,比较明朗一些,也就是说春秋以后就是战国时期,不会有一个非春秋、非战国的一段时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年代是历史的尺度。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应该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发现的《竹书纪年》里的年代。此书在宋代已经佚失,现在通行的是后人编辑起来的,其中的西周年代有错误,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无法确定。因之,整个年代,仍旧搞不清楚。不过,根据其中的一些材料和古器物铭文,参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年数,我们还能做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大数。 关于夏年运用新的科学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中国古史纪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w·F·利贝发现了用放射性同位C14 测定考古学年代方法以来,世界各国竟相采用这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科学机关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C14 实验室,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测定,至少已经发表了近千个测定数据。这些数据,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学年代及其发展序列,进而解决中国古史上的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但是,C14 年代测定法本身目前还不很完善,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我们对待C14 测定法所提供的年代数据,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只是根据几个数据就来判断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且以此来确定夏的年代。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中的一至四期是完全属于夏文化还是前几期属于夏文化范畴; 三、四期属商前期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问题,正在争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同时参照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关于夏代的积年,在古代文献中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史记·夏本纪》《集解》和《索隐》并宗此说。《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世,《汲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与古本《纪年》相差一年。《汉书·律历志下》引《帝系》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上,有160位多位包括“工程”以外的专家参加了讨论,所提的各种意见,对“工程”成果的修正改进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而是真正的集体成果。

必修1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汇总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辅助学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夏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①背景:BC2070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确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③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局面形成。 ④方式:王位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⑤强化: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和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义务:A定期向王纳贡B奉命征伐)。 二、西周等级森严的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4.特征: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 6.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7.内容:(土地和人民)即周王封土地,诸侯尽义务。 8.推广: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9.诸侯的义务:①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②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③经济上:交纳贡赋; 10.诸侯的权利:在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役等④可实行再分封。 11.特点:制度一贯,对象广泛,部族色彩,宗法相连,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12.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3.评价:①从积极方面看:A.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从消极方面看: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也就埋下了诸侯脱离中央控制形成割据势力的隐患祸根,最终被历史淘汰。 14.瓦解(破坏): ①原因:A..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B.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属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④内容:大宗和小宗的划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⑦宗法制度的内容: A.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C.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⑧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C.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 A.目的: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B.含义: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C.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即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发放至的工具。

夏商周大事年表

三代大事年表 黄帝时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杀蚩尤 ?史官沮诵﹑仓颉造文字 帝尧时期 ?尧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洪水为患,尧命鲧治之,九年功不成 ?舜流共工于幽陵,放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鲧作城郭帝舜时期 ?禹治水成功 约公元前22世纪------夏禹时期 ?夏朝开始。禹会诸侯于涂山。以铜为兵。铸九鼎。画九州岛。作禹刑约公元前22世纪------启时期 ?启袭禹帝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启会各邦国首领于钧台 约公元前22世纪------太康时期 ?太康无道失国,死后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王位 约公元前22世纪------少康时期 ?少康复国 约公元前22世纪------桀时期 ?汤伐夏桀,战于鸣条,夏朝灭亡 约公元前17世纪------商汤时期 ?汤盟诸侯于景亳,即天子之位。商朝开始。大城于亳 ?氐﹑羌来朝 约公元前17世纪------太甲时期

?太甲暴虐,伊尹放之于桐宫,自摄行政 约公元前17世纪------盘庚时期 ?盘庚迁都于殷 约公元前17世纪------武丁时期 ?武丁举傅说为相,国大治 ?不断向西面方﹑南面虎方﹑东面夷方﹑北面鬼方及羌方﹑周族大规模征伐。其中伐鬼方,三年克之 ?伐荆楚 约公元前17世纪------帝辛时期 ?帝辛(纣)伐东夷 ?帝辛囚西伯昌(周文王)于里,西伯昌演《周易》 ?周人建都于镐 ?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两年后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 ?周朝开始。周武王置三监,分封诸侯 ?肃慎贡矢石 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时期 ?周公摄政。三监叛,周公东征,平之 ?营建东都洛邑(成周) ?东伐淮夷,践奄 ?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约公元前11世纪------康王时期 ?周康王盟诸侯于酆宫 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六年 ?周昭王南征楚荆 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九年 ?周昭王丧六师于汉

中国历史夏商周简介及注释

中国历史:夏,商,周(西周,东周) 第一章夏朝 夏朝(前2146-前1675)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4000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yu2】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shan4】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zhuo2】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mi2】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zhu4】、槐【huai2】、芒、泄、不【bu2】降【jiang4】、扃【jiong1】、胤【yin4】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注:不降,一般指姒【si4】不降,又名姒降,夏后不降,谥【shi4】号不降,夏王泄的儿子。 不字在第四声字前念第二声。

到夏代的第13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jie2】,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yan3】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

夏商周知识总结

一、知识概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夏朝的建立情况,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的统治,商朝的繁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6)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①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②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商汤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灭亡了夏朝。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政局常发生动荡,同时洪水为灾,商王曾多次迁都。盘庚迁至殷后,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西周建立:周武王继位并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原因 ①纣残暴失民心 ②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 ③任用贤人 ④联合周边小国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巩固了周朝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4)西周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沉重打击了西周王朝,从此西周就开始衰落下去,逐渐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夏商周更替表 (二)灿烂的青铜文明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夏朝——青铜器种类增多 (3)商朝——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4)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5)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出现了“五谷” (2)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3)西周时用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