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抗生素: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等也可引起。&生物制剂:如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某些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肤试验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和特异性变异原脱敏疗法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Skin test for allergy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Arthus’s reaction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与I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 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Robin Coombs 1921-- I型---- 速发型(IgE)II型---- 细胞毒型(IgG,IgM)III型---- 免疫复和物型(IgG)IV型---- 迟发型(Th1,TDTH)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复习要点: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I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与常见疾病。 3. 了解I 型超敏反应中IgE 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4. 掌握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5. 掌握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6. 掌握IV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7. 掌握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 嗜酸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单核细胞 D.T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释放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5.Ⅰ型超敏反应时,细胞内cAMP降低和(或)cGMP升高能引起:★ 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B. 淋巴细胞增殖 C.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D. Tc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 E. 以上都不是 6.Ⅰ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7.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9.磷酸酯酶D可以灭活:★★ A. 花生四烯酸 B. 缓激肽 C. 白三烯

四型超敏反应总结

类 型 过敏原抗体补体细胞活性介质常见病小结 1 型 超 敏 反 应 即速发型,又称过敏反应。 该型超敏反应是已被超敏原致敏的机体再次 受到相同超敏原刺激后所生的急性超敏反应。 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 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 倾向。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 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 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植物花粉、真菌孢 子、尘螨或其排泄 物、昆虫或其毒液、 异种动物血清、动物 皮屑,以及乳、蛋、 鱼、虾、蟹、贝等食 物和青霉素、链霉 素、先锋霉素、磺胺、 普鲁卡因、有机碘化 合物等药物及化学 物质。 主要由IgE 介导,其次 为IgG4 (IgE主要 由鼻咽、扁 桃体、器 官、胃肠道 粘膜下固 有层浆细 胞产生) 无肥大细胞与 嗜碱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 细胞、FceR、 组胺、白 三烯、前 列腺素 (PG)、 血小板活 化因子 (PAF)、 激肽原 酶、感觉 神经肽。 全身过敏反应、呼 吸道过敏反应、消 化道过敏反应、皮 肤过敏反应。 1、必须有与肥大 细胞及嗜碱细胞高 亲和的IgE参与。 2、IgE多由粘膜分 泌,所以多引起黏膜 反应。 2 型 超 敏 反 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 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 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 径杀伤靶细胞。 细胞固有抗原 (ABO、Rh、白细胞 抗原)、自身抗原、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IgG、IgM、IgA C1-C9单核吞噬细 胞、中性粒细 胞、NK细胞 ()各种血细 胞可作为破 会对象。 输血反应、新生儿 溶血、免疫性血细 胞减少症、肺肾综 合征 (Goodpasture)、 自身免疫性甲亢 (Graves) 1、必须有靶细胞表 面抗原结合的IgG、 IgM参与

超敏反应附答案

超敏反应 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 1 、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发生在A.肺毛细血管 B.温度升高时 C.血液PH值降低时 D.组织毛细血管 E.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 2 、早期处理中错误的是A.使用抗生素 B.为缓解疼痛,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 C.安放胃肠减压管 D.为监测尿量,安放导尿管 E.静脉输 3 、早产儿易发生佝偻病,主要是由于A.肝肾功能较差 B.胃肠道对维生素D吸收不良 C.胃肠道对钙、磷吸收不良 D.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 E.体内储钙不足,生长发育 4 、黄疸的分类,下列哪项属于按胆红素性质分类A.溶血性黄疸 B.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C.肝细胞性黄疸 D.胆汁淤积性黄疸 E.先天性非溶血性黄 5 、先天愚型染色体检查中,下列哪项核型最常见A.47,XX(XY),+21 B.46,XX(XY),-14,+T(14Q;2LQ) C.45,XX(XY),-14,-2L,+T(14Q;2LQ) D.46,XX(XY),-21,+T(2LQ) E.46,XX(XY),-22,+T(2LQ;22Q 6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核分裂 B.细胞核异型 C.线粒体肿胀 D.细胞核碎裂 E.细胞质脂质增 7 、此患儿可能诊断是A.喘息性支气管炎 B.毛细血管炎 C.肺炎 D.气管异物 E.咳嗽变异性哮 8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确诊靠A.新生儿筛查 B.血T3、T4、TSH检查 C.TRH刺激试验 D.骨骼X线检查

E.放射性核素检 9 、患者,女,55岁,10年来主要因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不佳,总想离婚,但又总舍不得孩子,又怕丢面子,来到心理咨询门诊,想问心理咨询师,离婚还是不离婚好?此时心理咨询师最应注意采用的原则是A.回避原则 B.中立原则 C.耐心原则 D.综合原则 E.灵活原 10 、医学伦理学规范的本质在于A.全人类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B.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D.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统一 E.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 11 、女性,40岁,进食后胸骨后刺痛伴梗噎感2个月。X线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物通过贲门时受阻。最可能的诊断是A.贲门癌 B.食管良性肿瘤 C.神经官能症 D.食管炎 E.贲门失弛缓 12 、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脂类不包括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磷脂 D.游离脂肪酸 E.酮 13 、目前效果最好的免疫抑制剂是A.硫唑嘌呤 B.环孢霉素A(CSA) C.环磷酰胺 D.糖皮质激素 E.FK-50 14 、情感对于情绪来说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 A.强烈而冲动 B.伴有明显的行为变化 C.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D.稳定而深刻 E.带有明显的情境 15 、不符合单纯性肾病的临床表现是A.低白蛋白血症 B.肉眼血尿 C.高胆固醇血症 D.大量蛋白尿 E.全身浮 16 、患者,男,7岁。全身浮肿,有血尿,少尿症状4天入院,经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小球内有新月体形成。应诊为A.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C.膜性肾小球肾炎 D.IGA肾病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5.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 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 抑制磷酸二酯酶 E. 激活磷酸二酯酶 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速发型超敏反应 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 8.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输血反应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1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 (一)变应原 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A2 等。 (二)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 受体(Fc εR)结合。结合于细胞表面的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IgE Fc 受体,能与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当已经产生了IgE抗体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无毒性抗原或变应原(allergen)时,可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在组织中,变应原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后激活肥大细胞,可导致一系列具有变态反应(allergy)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反应。IgE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九章已作论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保护性抗体,尤其表现在抵御寄生虫蠕虫感染的免疫中。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工业化国家里,由IgE导致变态反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它是引起疾病的重要诱因(见表12.1)。在北美和欧洲,几乎近半数的人对一种或数种环境变应原过敏。虽然过敏反应造成生命的危害比较罕见,但由此引起的身体不适十分常见,使患者丧失了大量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鉴于IgE抗体在医学上的重要性,目前对IgE介导的效应过程在病理学方面的了解远甚于其在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所有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均涉及到肥大细胞脱颗粒。过敏个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变应原侵入的途径如注射、吸入、摄入以及变应原的剂量有关。 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最早由Clemens Van Pirguet提出,当时是作为“机体对外来物质反应的一种能力”的意思,该词用意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免疫学反应。现代变态反应定义是“免疫系统对无毒性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变态反应其实是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的一种形式,有许多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组织损伤。Coombs 和Gell把超敏反应归纳为四类(图12.2)。在本章节里,首先描述了IgE介导的免疫效应机制,然后对IgE—抗原复合物结合至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和力F Cε受体后所产生的病理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抗生素: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等也可引起。&生物制剂:如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某些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肤试验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和特异性变异原脱敏疗法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Skin test for allergy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Arthus’s reaction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与I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 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Robin Coombs 1921-- I型---- 速发型(IgE)II型---- 细胞毒型(IgG,IgM)III型---- 免疫复和物型(IgG)IV型---- 迟发型(Th1,TDTH)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T、B细胞相互作用 B细胞一般分为B - 1细胞亚群和B - 2细胞亚群。B- 1细胞主要识别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即非蛋白质类抗原如脂类、多糖抗原等, 这些抗原可直接激活B 细胞, 无需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介导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即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 且须有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占外周血B细胞总数的90%-95%。所以,绝大多数B细胞在受刺激活化过程都需要双信号, 其中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时的B细胞还只能是致敏B细胞, 致敏B细胞必须再接受T细胞的辅助后(即Th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产生了CD40L, CD40L与B 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 成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够活化。 同样, T细胞活化过程也需要多种信号。当TD抗原被B细胞表面的BCR识别并结合后就形成一种抗原抗体(BCR)复合物, 该复合物被B细胞内化加工为抗原肽, 然后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接着该复合物被B细胞递呈给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产生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 B细胞在识别抗原后表达了B7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由上可见, T 细胞需要B细胞提供的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是由于T 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T 细胞只能识别由B细胞或其他APC加工、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活化的T细胞产生分子信号, 进一步刺激B细胞

的分化和发育, 完成体液免疫。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儿科主治医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之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A1 1、参与荨麻疹发病中最主要的抗体是 A、IgG B、IgD C、sIgA D、IgE E、IgA 2、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代表 A、细胞功能 B、中性粒细胞功能 C、T细胞功能 D、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E、自然杀伤细胞功能D 3、导致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4、青霉素过敏的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 6、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 A、静脉滴注钙剂或维生素E B、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C、肌内注射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 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E、给予第二代抗组胺药 7、丘疹性荨麻疹的典型皮疹是 A、丘疱疹

B、水肿性斑块 C、红色纺锤形丘疹 D、风团 E、水疱或大疱 8、有关湿疹不正确的是 A、合并感染时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B、婴儿湿疹属异位性皮炎的婴儿期 C、环境变应原可加重病情 D、常迁延不愈 E、经常清洗皮疹有助于缓解症状 9、有关药疹不正确的是 A、治疗的首要措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B、某些中药和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药疹 C、药疹的轻重与用药的剂量无关 D、任何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 E、引起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可以是药物原型,但更多的是其代谢或降解产物 10、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A、病理活检 B、药史和临床表现 C、药物激发试验 D、药物皮内试验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关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不正确的是 A、有一定潜伏期 B、外用药物可引起接触致敏反应 C、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D、接触致敏物多属半抗原 E、接触者仅少数人发病 12、血管性水肿正确的是 A、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所致,其病变部位较荨麻疹浅 B、一种局限性凹陷性的水肿,边界清楚 C、多见于皮下组织致密的部位 D、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作时一般不伴有荨麻疹 E、普通型血管性水肿发作时没有腹痛症状 13、关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错误的是 A、血清C1INH含量增多 B、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C、常反复发作 D、外伤可诱发 E、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浓缩C1INH替代

医学免疫学 课件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机体的免疫功能:①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恶性肿瘤);③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自身免疫病)。 2、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比较 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 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获得性无需抗原激发需要接触抗原 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4~5天后发挥效应 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的是病原 体相关模式分子)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于细胞发 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 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 因子(效应分子:补体,溶 菌酶,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NK细胞,NK T细胞 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 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 4、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5、适应性免疫的三个主要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6、关系: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7、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组织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中枢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骨髓脾脏干细胞系TCR 免疫球蛋白胸腺淋巴结淋巴细胞BCR 补体分子 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相关分子 单核巨噬细胞CD分子细胞因子 其他APC(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MHC 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 胞、血小板、红细胞等) 其他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doczj.com/doc/6a8979570.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比较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T、B细胞相互作用 B细胞一般分为B - 1细胞亚群和B - 2细胞亚群。B- 1细胞主要识别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即非蛋白质类抗原如脂类、多糖抗原等, 这些抗原可直接激活B细胞, 无需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介导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即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 且须有Th细胞的辅助。B- 2细胞占外周血B细胞总数的90%-95%。所以,绝大多数B细胞在受刺激活化过程都需要双信号, 其中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BCR)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时的B细胞还只能是致敏B细胞, 致敏B细胞必须再接受T细胞的辅助后(即Th 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产生了CD40L, CD40L与 B 细胞表面的CD40结

合, 成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才能够活化。 同样, T细胞活化过程也需要多种信号。当TD抗原被B细胞表面的BCR识别并结合后就形成一种抗原抗体(BCR)复合物, 该复合物被B细胞内化加工为抗原肽, 然后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接着该复合物被B细胞递呈给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产生T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 B细胞在识别抗原后表达了B7分子, 与T细胞表面的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由上可见, T 细胞需要B细胞提供的MHC II类分子复合物作为其活化的第一信号, 这是由于T 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T 细胞只能识别由B细胞或其他APC 加工、MHC分子递呈的抗原肽。活化的T细胞产生分子信号, 进一步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完成体液免疫。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此过程中,T细胞被抗原递呈细胞激活后, 开始分裂增殖, 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 如IL-2、IL-4、干扰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的IL-1、IL-7等共同作用于B细胞, 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同样, 各种细胞因子也是T细胞活化增殖所需要的。

第十九章 衣原体

第十八章衣原体 第一节概述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研究发现这类微生物具有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很多相似。这些特性是:(1)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类似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3)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4)含有核糖体;(5)具有独立的酶系统,能分解葡萄糖释放CO2,有些还能合成叶酸盐,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中间产物,因而表现严格的细胞内寄生;(6)对许多抗生素、磺胺敏感,能抑制生长;(7)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 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兽类衣原体四个种。其中沙眼衣原体又有三个生物变种,即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淋巴肉芽肿(LGV)生物变种和鼠生物变种。沙眼生物变种还有A~K14个血清型(包括Ba、Da、Ia)。LGV生物变种还有4个血清型,即L1、L2、L2a和L3。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衣原体有其独特的生活周期,种间无差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颗粒衣原体。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 body,EB),Giemsa 染色呈红色,直径约为0.3um。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有感染性的形态。较大而且疏松的称为始体 (initial body) ,Giemsa染色呈蓝色。亦有人把始体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直径约为0.5~0.3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是衣原体的无感染性形态。 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以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膜包围原体而形成空泡,在空泡内的原体增大,发育成为始体。始体在空泡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在空泡内形成众多的子代原体,构成各种形态的包涵体。包涵体的形态、在细胞内存在的位置、染色性等特征,有鉴别衣原体的意义。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再感染其他的宿主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小时。始体是衣原体周期中的繁殖型,而不具有感染性。 表18-2 衣原体原体和始体的性状 性状原体始体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教学内容与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对象:2006级五年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0.5学时)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0.5学时)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超敏反应本质上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 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V即迟发型超敏反应。I、II、III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而IV 型则由效应T细胞介导。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由IgE抗体介导;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对变应原易产生IgE类抗体的超敏患者,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植物花粉、抗毒素血清、动物皮毛及皮屑、真菌孢子、菌丝等,以及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等药物。 (二)IgE抗体IgE抗体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免疫学试题库 (19)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 一、单项选择 1. 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经消灭的传染病是: A. 天花 B. 脊髓灰质炎 C. 乙型肝炎 D. 麻风 E. 丙型肝炎 2. 卡介苗可预防下列哪种疾病: A. 结核病 B. I型超敏反应 C. 膀胱癌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E. 甲状腺功能亢进 3. 类毒素的性质: 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D.无免疫原性,有毒性E.有过敏原性,有毒性 4. 关于死疫苗哪点是错的: A.对人体刺激时间短 B.无繁殖能力 C.仍有抗原性 D.一次免疫可获强而持久免疫力 E. 主要诱导抗体产生 5. 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A.过继免疫 B. 自然主动免疫 C. 自然被动免疫 D. 人工主动免疫 E. 人工被动免疫 6. 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是: A.接种肿瘤疫苗 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C.使用卡介苗 D.接种狂犬疫苗 E.应用短小棒状杆菌疫苗 7. 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需多次接种 C.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8. 对减毒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体制成 B.一般只需接种一次 C.比死疫苗更安全 D.保存要求比死疫苗高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9. 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A.超敏反应病 B.自身免疫病 C.感染 D. 超敏反应 E.移植排斥反应 10. 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A.感染 B.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C.肿瘤 D.超敏反应 E.艾滋病 11. 为增强肿瘤病人的免疫力,可用以下哪种制剂: A.激素 B.短小棒状杆菌 C.环孢霉素A D.烷化剂 E.抗代谢药物 12. 不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白喉类毒素 B.伤风抗毒素C.卡介苗 D.百日咳疫苗 E.脊髓灰质炎疫苗 13. 不属人工被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 C.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 血浆免疫球蛋白 14. 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称为: A.合成肽疫苗 B.结合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重组抗原疫苗 E.灭活疫苗 15. 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制成的疫苗称为: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选择题 A 型题】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 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 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W 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 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 )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8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12. 属于n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4. 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 A. i 、n 、w 型超敏反应 B .i 、n 、川型超敏反应 C. I 、川、w 型超敏反应 D . n 、川、w 型超敏反应 E .n 、w 型超敏反应 15. 预 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 ) A .用抗 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 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 Rh 抗体 E .分娩 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 Rh 免疫血清 16. 脱敏治疗可用于 ( ) 17. 免疫复 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 T 细胞 D .细胞因子 is.n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 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2.介导 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LTs ) C .肝素 3.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 Fc & R I A .单 核细 胞、 巨噬细 胞 B .中 性粒细 胞、 () D.B 细胞 E. () 中性粒细胞 D . 腺苷酸环化酶 E. 前列腺素 () 肥大 细 胞 C . 中心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 E. 过敏性哮喘 9.W 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川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11.属于 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 血清 Ig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 )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 ()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