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

一、探寻公选干部的成长轨迹,彰显公选制度的积极效应

实行公开选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活干部选拔任用的工作机制,拓宽选任用人视野,使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能够发现、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1996年以来,我市已先后组织了13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共选拔处级领导干部49名,科级领导干部114 名。通过对我市近年来公选情况和公选干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体现出公选制度的优势。

1、公选干部的群体情况分析

从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构成情况看:年龄上,基本都是在40岁以下,占93.9﹪的比例;学历方面基本都在大学本科以上,研究生占24.5﹪的比例,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6.7﹪的比例。(表一、表四)。全市九个县市区公开选拔的的干部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醴陵市两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11名,文化程度均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在读研究生3名。芦淞区公开选拔副科级干部10人,其中30岁以下5人,31-35岁3人,35-40岁1人;具有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6人,研究生学历2人;女干部2人,党外干部1人。

从岗位适应的情况来看,我市公选的干部49名处级干部中有 17人得到提拔重用,114名科级干部中有 11人得到提拔重用。处级干部称职率达48.97﹪,优秀率达48.98﹪,不称职率只有2﹪。科级干部没有不称职的情况。(表二、表三)茶陵县公选的22名干部中,正科岗位提拔

到副处岗位的2名,其中一人担任本县副县长,副科岗位到正科岗位的3名,外调到省、市的3名。株洲县公选的15名副科级干部,现在有2名已是副县级干部、9名是正科级干部。这样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对改进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表四):株洲市公开选拔干部结构情况表

表三:株洲市公开选拔干部履职情况表

处 级

科 级

表一:株洲市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人数情况表

0510152025

303540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

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年份

人数

表二:株洲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占同期提拔干部总数的比例表

05101520

2530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

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年份

比例

3、公选干部的群体特点分析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公开选拔的干部除了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素质高。公选的“准入”条件,对参加公选的人员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公选干部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说明他们确实具备了一定的任职资格所需的业务知识、实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2)发展潜力大。公开选拔的干部基础好,起点高,可塑性强,只要加强实践锻炼和培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

(3)创新思维活。绝大部分公选干部能较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岗位。工作上,接受新事物较快,创新意识较强,创新精神较好。

(4)实践经验缺。公开选拔的干部,大多数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有一些是刚走出校们门参加工作不久,缺乏环境的锻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经验不足,有一个适应岗位、转换角色的适应过程。

3、公选干部的履职情况分析

(1)优秀的原因

公选干部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受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究其原因,一是组织的培养。我们对公选干部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培养和监督。单位领导在业务上多指导、多帮助,促使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工作中充分信任,放手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经受实践检验,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

少工作失误,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在一年的试用期内,组织部门每半年对他们考核一次,谈话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努力做到既选拔又培养。二是自身的努力。公选干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注重学习、善于学习、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综合素质。公选干部进入新的岗位,能够及时调整心态,转换工作角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介入分管工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公选干部工作作风扎实,工作热情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工作中能发挥自身优势,勤政务实。公选干部具有协作精神,与班子其他成员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主动沟通,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和认可。三是环境的磨练。公选干部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我市公选的一名供销社副主任,上任后恰逢供销部门下属企业改制,工作难度大,压力大,需要魄力、耐心、策略和方法,他通过处理一件件难事,增长了才干和见识,自己也得到了单位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炎陵县炎帝陵管理局一名副局长,公选前在教育部门工作,公选任职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性别优势,主动参与各种大型公祭活动,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很快适应了角色,经过几年的历练,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非党女干部,并光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2)不称职的原因

应该说,公选干部不称职占的比例比较小。到目前为止,我市公选的干部,只有一名是不称职的。分析其中原因,除了个人自身原因外,主要还是公选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如“高分低能”、“个人能力与岗位实际需要有差距”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

加以完善。

二、总结公选制度的实践成效,揭示公选制度的价值所在。

公开选拔是一项新生事物,尚处在尝试和摸索阶段。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精神,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主要做法

一是抓住三个关键,增强公开选拔工作的针对性。抓住竞争激励这个关键。近年来,我市通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竞争上岗以及干部学时学分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在干部中形成了好的学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抓住“黄金”岗位这个关键。为增强竞争的吸引力,我市拿出一些重要职能部门、群众关注度高较高的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以最大限度选拔优秀人才。如:2005年醴陵市拿出检察、教育、卫生、招商(旅游)局和市接待办等单位的副职领导岗位面向株洲地区9个县市区公开选拔;抓住“特殊”群体这个关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干部培养储备的战略决策,我市将公选的对象重点放在女干部和非党干部上,作为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有效途径。现任市妇联主席就是在2001年的公开选拔中选拔为市妇联副主席,2007年提拔为市妇联主席的。

二是突出三个重点,增强公开选拔的科学性。注重知识与能力。侧重领导综合素质、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市明确公选笔试与面试成绩所占总分比例为4:6,公共科目与专业科目成绩所占笔试总分比例为4:6。并充分掌握考察对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