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_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课题组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_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课题组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_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课题组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_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_课题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和较快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也为世界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如何客观认识中国发展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战略定位和策略上提前做好准备?本文尝试性地总结中国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剖析中国发展面临的调整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预测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提出了中国全球战略定位。我们认为,未来5~10年中国将有望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对全球的影响力也将继续增强。即使在那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中国要成为名实相符的经济强国,需做出更多努力,调整和提升中国全球战略定位,并需要相应的策略举措。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

战略定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推进,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较快增长

势头,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加快了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进程。受财政和债务危机的拖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影响力明显下降,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面临重要机遇。中国经济在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稳定增长中实

现新的突破,GDP 总量跃升全球第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趋凸显。新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矛盾与挑战,为了提高中国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世界发展贡献更多正能量,中国需要准确把握和调整自身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定位,科学谋划和制定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也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全球经济大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和较快增长,中国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贸易、跨境投资、产业体系和金融市场中的份额持续增加,中国发展的成就日趋凸显。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迅速上升的大国地位备受瞩目。

(一)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达到8.2万亿美元,占世界GDP 的11.6%,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34年中增长了20倍①,占全球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201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7.7%的增长水平,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占全球的比重预计超过12%。

(二)中国展现了全球制造大国的实力

在中国迈向经济大国的进程中,制造业的崛起尤为突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仅有117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制造业的2.6%;2011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3万亿美元,在全球的比重上升到20.7%,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在1980~ 2010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2.1%。目前,中国有220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全球的地位显著提高。世行统计显示,199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仅有1.8%;2000年提高到4.7%。

(三)中国具有全球贸易大国的规模优势1980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只有380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经过随后30多年的快速增长,2012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达到3.87万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10.5%,其中出口和进口占比分别达到11.2%和9.8%。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1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以4.16万亿美元的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的地位也在迅速提高。1983~2012年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5.5%和18.1%,远高于同期全球8.6%和8%的平均增长水平。1982年中国的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只有25亿美元、19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仅为0.7%和0.5%。2012年,中国的服务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900亿美元和2800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4%和6.8%。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五大服务出口国和第三大服务进口国。

(四)中国扮演着全球投资大国的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不足100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占全球跨境直接投资的8.9%,居世界各国排名第二位。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320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3.7%,居全球第六位。2013年,在全球直接投资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保持了5.3%的增长速度,当年外商实际投资再创1176亿美元历史新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投资东道国的突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也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走出去”企业持续增加,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3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842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6.1%,位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4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2.2%,居全球第十三位。2013年,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实现新的突破,实际增长了17%,投资规模达到902亿美元,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五)中国跻身于全球金融大国的行列

本币的全球影响力是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区域多边与双边货币互换、本币跨境贸易结算、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013年人民币首次超过瑞典克朗和港元进

图11978~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库UNCTAD STAT。

图21983~2012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

注:遵循WTO有关服务贸易的定义,中国服务进出口数据不含政府服务。资料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图3中国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及

利用外资存量占全球比(1983~2012年)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入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榜单,跃升为第七大交易货币,日均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量的2.2%。

另一方面,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中的份额明显上升。2009年7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同比增长394%,实际结算额达到2.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5%;2012年继续保持41%的快速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再创2.94万亿元新高,相当于当年贸易额的12%。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根据SWIFT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统计数据,接受人民币支付的国家和地区数2012年6月达到91个,仅1年时间增加了26个;同期,接受人民币支付的金融机构数从617家增加到983家。从贸易融资方面来看,作为全球贸易融资中最常见的贸易融资方式,信用证的开证币种(交易数量口径和交易金额口径)是衡量

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截至2013年5月,就交易金额而言,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信用证开证币种。

二、中国发展的国际贡献

经济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全球地位,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中国对全球国际贸易、跨境投资和金融交易增长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计算,1980~2012年期间,中国GDP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0%。对世界

GDP 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4%。在同期全球经济3.2%的年均增速中,0.42个百分点来自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得关注的是,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持续上升。1980~1990年期间,这一指标仅为3.8%;1990~2000年提高到9.2%;2000~2010年迅速上升到20.9%;在2010~2012年期间进一步上升到25.2%②。我们从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中可以看到3个重要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对带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步回落,但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三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的迅速提升,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制造业增长成为拉动全球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等方面。1995~2010年,全球GDP 和制造业增加值分辨累计增长了52.4%、58.1%;其中分别有2.8和18.0个百分点来自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即同期全球制造业增量中,来自中国的增量占比高达31.0%。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改变了全球经济的“南北”格局,促使了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

中国的经济增长极大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回顾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与过去不同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发达国家GDP 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3~4倍;20世纪后15年,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图4发达和发展中国家GDP 及其构成(1960~2011年)

资料来源:WDI (2012),

现价万亿美元。

由之前的低于80%上升到接近85%;而本世纪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这一格局的变化出现了逆转,发展中国家比重开始快速上升,由之前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3.7%上升到2012年的11.6%。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全球经济的

重心向东亚移动。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历程,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速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改革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提高了要素在产业和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对外开放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要素空间,也加速了国内的改革步伐,更为重要的是使得中国成功地抓住了迎接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全球的产业大体经历5次转移,世界制造业中心也相应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动。20世纪90年代

后,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际资本和产业很明显地向中国转移,这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壮大和崛起,也是中国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全球产业的转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影响日趋增强。根据Danny Quah (2010)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东亚其他地区的发展,根据GDP 测算的全球经济重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东移,由1980年的大西洋沿岸中部转移到2007年的赫尔辛基和布加勒斯特以东的位置(见图5)。

(三)中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

中国的发展加速了全球产业的转移和促进全球分工深化,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成功地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力十分充裕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融入了全球市场。本世纪初,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壁垒大幅降低;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管理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全球产业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贸易的扩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极大加快了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步伐,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价值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全球分工体系

也因为中国的加入更加丰富和深化,全球要素的利用效率也因为中国的开放而快速提升。

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推动了全球市场的开放进程。近30多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2%,加入WTO 之后更是高达30%左右,而其他国家平均只有7%左右;20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程度。市

场范围、容量和需求变大,进而参与劳动分工的主体就增多,由此形成的激励便会提升分工和专业化的水平。根据WTO 的研究,过去的20多年,亚洲主要经济体和美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有所上升,也就是说这些经济体专业化程度在提高,分工在深化。其中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上升最快,由1985年的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7%③,已基本达到韩国的水平。中国的对图5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图

注:黑点为实际值(1980~2007年),灰度点为预测值(2010~2049年)。

资料来源:Danny Quah (2010)。图6部分亚洲经济体和美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1985~2008年,%)

资料来源:WTO (2012),“Trade Patterns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From Trade in Goods to Trade in Tasks ”

新加坡

中国(修正加工贸易)日本

中国台湾泰国USA

韩国中国印尼

USA 中国台湾泰国

韩国新加坡中国(修正加工贸易)

中国

日本印尼

V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70605040302010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外开放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其贸易伙伴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带动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

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传播,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技术的模仿与追赶被认为是中国过去30多年技术效率提高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研究表明中国过去30多年与其他的

成功后发追赶国家一样,TFP 增长速度都要远远超过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全球创新的领导者,其创新活动产生的新技术往往物化在其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资本品中。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提升,为发达国家创新成果的扩散提供了市场,提高了其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和边际收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FDI 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完备的产业体系,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创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促进了这些创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加速了创新技术市场化,提高了创新的效益和效率。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的发展,许多在中国推广成功的创新技术开始向其他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对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为全球研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越来越注重创新的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创新投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社会R&D 支出总额达到8687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占GDP 比重达到1.84%,是2000年的2倍。除了加大自身的创新研发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专利购买大国,为全球专利技术的研发提供大量的资金。201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专利许可支出国和全球第三大专利技术净输入国。2011年专利许可支出达到147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专利许可支出总额的35%,占全球专利许可支出总额的8%。

(四)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控制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廉价的中国出口有利于全球稳定价格水平。一直以来低成本优势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体现。虽然近些年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等,劳动力成本开始较快上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开始出现。但是从国际比较和过去30多年整体来看,大量过剩的劳动

力资源使得中国的劳动成本长期维持较低水平。而且地方政府之间锦标赛式的竞争模式促使各地政府纷纷压低土地、资源价格,忽视了环境的成本。这些因素促进了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价格。图8给出了中国和全球出口平均价格指数。数据显示,20世纪后20年中国的出口价格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近些年出口价格开始不断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也不是太高,年均上涨只

有1.6%。对比发现,全球出口的平均价格涨幅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要明显快于中国,

图7全球TOP10专利许可支出国的专利收入与支出(2011年,10亿美元)

资料来源:WDI ,2013。

图8中国和全球平均出口价格指数(1980=100)

资料来源:WIND 数据库,WTO 数据库。

Canada

United States Singapore Japan Ireland

China Germany United Kingdom

France

Korea,Rep

Char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payments(BoP,current billion US$)Char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receipts(BoP,current billion US$)

2011

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198819871986198519841983198219811980

中国全球

1980=100

本世纪以来的价格年均涨幅已经超过5%。这说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要远高于中国。随着中国出口在全球比重的不断提高,中国出口价格的较低涨幅对于全球控制通货膨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过去30多年来,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成功的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虽然在此期间世界经济出现过较大的波动,甚至是发生了被称为“百年一遇”的经济金融危机,但中国经济仍然维持自身的增长轨道,对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器”作用。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为了反映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程度,本课题测算了各自增长速度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其经济增长波动程度越大。如果计算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10个国家30年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变异系数,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程度最小。另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复苏过程更是说明了中国对全球

经济稳定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稳定增长,有效拉动了危机主要受损国的经济复苏,这对削弱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促使中国成为全球商品和服务的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10年中国已经从下中等收入国家成功地成长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得益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中等收入人群开始不断发展和壮大。一方面,中等收入人群收入水平较高,因而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中等收入人群改善生活水平的空间和意愿都很大,因而具备较高的消费意愿和倾向。相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而言,中等收入人群将越来越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具备较高的收入水平,中等收入人群对消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中等收入人群将成为高品质消费品和服务的消费主力。

根据麦肯锡(2012)的研究,2010年中国的生活

相对富裕的“主流”消费群体④已经达到1400万户,占中国城市人口的6%;而到2020年这一群体将达到1.67亿户(相当

于近4亿人口)。成长如此之快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主力。这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两个:其一就是iPad 和iPhone 手机,苹果公司CEO 库克2013年年底指出,苹果公司销售额

中的15%来自中国市场,其45%的iPad 和38%的iPhone 销往中国,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苹果iPhone 手机最大消费市场;其二就是国际旅游,例如,2010年中国取代英国成为马尔代夫旅游最大的客户来源地,中国游客所占的比重由2006年4.4%上升至2011年的21.3%,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超过50%。

从货物贸易来看,中国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全球市场需求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2012年,用美元计价的中国年度货物进

图9全球前10大经济体和不同收入水平经济增速的变异系数(1980~2011年)

资料来源:WDI2013。

图10中国各收入阶层家庭户数与其他国家对比

资料来源:转引自麦肯锡(2012),《“会面”2020中国消费者》

富裕

(超过

3.4万美元)主流(1.6万~3.4万美元)价值(6千~

1.6万美元)贫穷(少于

6千美元)

中国2010

中国2020(预测)美国2020(预测)日本2020(预测)德国2020(预测)巴西2020(预测)印度

2020(预测)

口额累计增长了90.5倍,年均增长15.2%。这一增长水平远高于同期全球进口8.2倍(7.2%)的增长幅度。2012年与1980年相比,全球商品进口增量中,中国进口增量占有10.9%的份额,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分阶段来看,中国进口增长对全球进口增长的平均贡献率1980~1990年仅有2.2%;1990~ 2000年期间提高到5.5%;2000~2010年迅速上升到13.3%,超过了美国;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

2012年期间,进一步提高到13.5%,比美国进口的贡献率高出1.6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国际市场需求最大的增长点,为世界各国出口增长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2010~2012年期间,除中国之外的全球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8%,其中1.5个百分点来自中国进口增量的贡献,中国市场新增需求吸收了全球新增出口的16.6%,比美国同期的贡献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全球新增出口只有2%~6%被中国的进口所吸收,远低于美国同期20%~30%的贡献率。2001年中国“入世”加快了市场开放进程,中国的进口增长迅速成为拉动其他国家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2000~2010年期间,中国进口增长对其他国家出口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超过美国,达到15.5%的同期全球最高水平。中国需求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从服务贸易来看,中国服务进口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进口规模从1982年19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2800亿美元,增加近150倍,成为拉动世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12.3%,而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仅为1.8%。其中,占服务业进口近90%的运输、旅游、通信、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进口增速较快,为世界高端服务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快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为全球跨境投资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增长迅速,已经成为全球跨境投资活动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向目标市场延伸产业链、通过并购投资获取跨国公司的品牌、技术、股权等战略性资产等,是驱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对许多欧美国家造成巨大冲击,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关闭,客观上为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投资机遇。这也是近年来在国际跨境投资整体减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并购活动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对拉动世界投资增长做出了贡献。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计算,2005~ 2012年期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保持年均31.7%的快速增长水平,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25.3个百分点,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8%。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年均6.4%的增长中,0.9个百分点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的贡献。尤其是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跨境投资出现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为危机影响下的全球跨境投资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2008~2012年期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下降了30.6%;同期中国对外投资增长50.6%,仅这一因素使全球投资少下降了1.4个百分点,超过美国1个百分点的正贡献。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期投资下降加剧了全球下降趋势。另据贸发会议统计,2012年年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达到5090亿美元,比2010年末增加了1918亿美元,占同期全球对外投资存量增量的7.8%。作为后发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已经开始在全球跨境投资存量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推动全球投资不断扩大的重要力量。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当地公司已达2.2万家,遍布全球179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就业增长发挥了日趋重要的作用。2008年末,中国公司在投资东道国(地区)雇佣的当地员工为45.5万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总体来看还在增加,2012年雇用外方员工扩大到70.9万人,4年中增长了55.8%,最高时曾经达到89万人的规模。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在提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制造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商务部对外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9~ 2012年中国对非洲制造业直接投资额累计达到13.3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投资存量已上升到34.3亿美元的规模。

三、面临的挑战与外部环境

的不确定性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但全

球影响力远未达到美欧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

水平,战略地位提升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今

后的发展形势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

但是离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

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大宗商品国

际市场定价权、金融等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参

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能力不足等4个方面。

1.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然处于较低的生

产环节上。从价值链微笑曲线来看,中国大多数产

业在国际分工中位于低增加值率的加工组装和简

单零部件生产环节上。而研发活动、高技术零部件

生产以及市场与营销、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中。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

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严重受制于人,例如,与电子

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集成电路芯片仍需要

大量进口。二是从制造业的产品增加值率看,中国

仅为26%,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及德国,还低于很多

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三是研发投入有限,创新能力

不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0.7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国际上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5%

左右。2012年中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34位,距发

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不

强。中国企业收入规模、盈利能力与世界性大企业

差距很大。如2011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总收入合

计2725亿美元,而IBM为1069亿美元,苹果公司为1080亿美元;2011年我国电子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约151亿美元,而IBM为159亿美元;苹果公司为259.2亿美元。

2.中国在国际商品市场缺乏定价权

中国虽然是国际农产品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大

买家,也是大量工业制品的大卖家,但是大多数产品没有能够掌握国际定价权。在进口方面,除了铜以外,几乎所有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主要农产品等的定价权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其中的原因:一是中国的行业集中度低。中国虽然供求规模大,但是供求主体分散。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作为买家时,需求方由中国数量众多的进口企业构成,而供应方经常只是由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无论是供求中的哪一方,只要具有市场垄断力量就能在交易价格制定中拥有主导权,至少是较大的话语权。2002~2008年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石油、铜等大宗商品,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都大幅提升,其中铁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高达400%多。从出口方面来看,中国企业出口大多数采取贴牌或加工贸易方式,国际营销渠道主要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而且中国出口主体比较分散,国际垄断买家相对容易压价采购,这也是造成中国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中国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2012年,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对欧盟贸易占14.1%,对美贸易占12.5%,对东盟、香港和日本分别占10.35%、8.8%和8.5%;中国与前五位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了中国全部

贸易额的54.25%,与前十位贸易伙伴占了71.8%。三是中国金融期货市场不发达。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主要由几大期货交易所决定,如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但是,中国的期货交易发展缓慢,国际定价能力弱⑤,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

3.我国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较弱

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货物贸易长期顺差。但是,我国的服务行业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当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据了主要地位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顺差巨大。2011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1785亿美元,欧盟服务贸易顺差1210亿欧元。中国不仅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有大额逆差,在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贸易行业也有大额逆差。这反映了中国这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都还不高。中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虽然是顺差⑥,但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达经济体还是有较大差

距。2011年中国股票、债券与银行资产占GDP比重为285.1%,远低于美国(424.4%)、欧元(448.8%)、日本(539.8%)⑦。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尚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中国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仍以美元为主,在石油等大宗商品贸易结算中,美元以95%以上的比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尚在继续推进之中,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国际领先商业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4.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能力有限

虽然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G20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是,在全球经贸规则制订中的倡议能力和运用能力还不强。例如,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决策规则,重要决议必须由85%以上表决权同意才能通过,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表决权份额分别为17.39%、15.85%,因此,美国一家就拥有否决权,这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在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中,议题倡议和应对能力不足。例如,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虽然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取得一定的主动地位,但是,2009年美国提出重回东亚战略,并意图通过TPP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时,我国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度陷入了较为被动的态势。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我国的议题设置能力不足,往往是发达经济体设置议题,我国被动应对,而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结果是,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订中的影响力也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国家软实力与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还有差距。

(二)资源、环境制约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凸现

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类燃料和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以及宝贵的水资源。联合国环境署报告显示,1970年,中国物质消费⑧总量为17亿吨,约占当年世界总量的7%,排在第三位。到2008年,中国物质消费量达到226亿吨,占世界总量的32%,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4倍。但是,中国资源能源相对缺乏,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3、1/4、1/10和1/20,在全世界约150个国家中排序都比较靠后。我国目前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与环境制约的压力。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大幅增加,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根据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国国内的污染源已经不限于工业污染源,农业和生活污染等其他污染源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也日益上升。

2.中国外贸将面临日趋增多的贸易摩擦

长期以来,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1995~2012年期间,无论是遭受国外发起调查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实施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还是遭受发起调查的反补贴案件数量、实施反补贴的案件数量,中国持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更加明显。2008~2012年期间,中国遭受发起调查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达到308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31.8%,远高于危机前1995~2007年期间18.6%的比重;中国遭受实施反倾销的案件数量达到233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37.7%,远高于1995~2007年期间24.4%的比重。2008~2012年期间,中国遭受发起调查的反补贴案件数量达到49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48.5%,高于1995~2007年期间的比重42个百分点;中国遭受实施反补贴的案件数量达到39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67.2%,高于1995~2007年期间的比重64.7个百分点⑨。

3.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仍继续存在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改变了原有国际经济格局。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经济力量的增长和出口竞争力的迅速上升,会冲击其国内产业,损害其已有的和未来潜在的利益。个别发达经济体还担心中国会改变由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所获得的超额利益。因此,会采取多边、双边和国内措施等来给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与障碍,试图在与中国经济的竞争中获得先机。例如,一些国家对于华为等中国企业的投资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利用国家安全等理由加以阻止或者限制;对于中国企业在非洲等地的投资,则宣扬中国正在推行新殖民主义、掠夺

资源等“中国威胁”论调,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为

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中国发展对外经贸关

系制造障碍。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

谈判,虽然没有明确表现出遏制中国的意图,但客

观上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造成了较大冲击。

这一系列行动和意图,都会给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

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阻碍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战略地

位的提高。

(三)区域合作格局大调整的压力

多哈谈判长期陷入僵局,多边贸易体制日益边

缘化。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FTA)已成为各国

开展经济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全球贸易投

资自由化和区域合作进入新的大调整时期,我国的

自贸区战略将面临更大压力。

1.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加速推进

截至2013年1月,已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安

排(RTA)达546个,仅2012年就增加了35个。2014

年以来,美国强力推进TPP取得重要突破,日本加

入规则谈判使TPP成员国扩展至12个,合计占全球GDP的40%和出口总额的25%;东亚一体化出现突破性进展,中日韩自贸区和涵盖16国的“区域全面

经济伙伴关系”(RCEP)启动谈判;发达国家加快构

建跨地区自贸安排,日欧启动双边经济伙伴协定

(EPA)谈判,欧美启动两大核心市场间的跨大西洋

贸易投资自由化谈判(TTIP)。

2.自由化标准更高、“新议题”内容更为广泛

2012年底“欧洲经济货币联盟”⑩路线图的达成,意味着更紧密的一体化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美国在APEC提出“下一代贸易和投资议题”,将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关注点转向改善“边境后”条件;美国力推TPP将货物贸易零关税目标覆盖所有产品,而不仅是逐步降低关税水平,且全面一体化的新议题内容广泛,包括政府采购、国有企业、劳工与环保标准、竞争中性等。

3.发达国家将市场开放的重点转向服务和投资

2012年4月美国公布新版双边投资条约范本(2012BIT范本),成为其未来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重要依据。此外,发达国家为设立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新规则,发起新的“服务贸易协定谈判”(简称TISA)。目前,谈判国已覆盖全球服务贸易的70%,内容主要涉及自然人移动、数据跨境自由流动、以

负面清单开放市场等议题。服务业开放和投资已成为发达国家在新一轮贸易投资自由化中关注的两大核心,希望以新的、高水平自由化标准引领相关国际经贸谈判和规则制定。

4.各类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进一步增强

近期区域一体化中的排他性趋势引人关注。TPP虽设立了“开放条款” ,但实际上通过预设规则对新加入者进行资格审查,且谈判进程对外严格保密,在服装和鞋类产品的原产地规则上要求所用生产原料均来自TPP成员才能享受零关税;“服务贸易协议”(TISA)谈判以非谈判国不能列席旁听的“秘密”形式展开谈判,都是排他性的表现。

四、中国经济前景与

未来全球定位

(一)未来中国经济前景展望

课题组主要从中长期的视角对影响全球经济和中国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一个简单的全球模型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进行模拟,进而定量测算未来的10到20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1.未来10到20年中国经济潜在经济增长率将自然回落

未来10到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房地产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长空间趋于缩小;部分领域技术水平逐步接近世界前沿,追赶的后发优势减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结束,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期。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转折,储蓄率趋于下降,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全球经济的常态慢增长以及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将导致未来10年出口需求回落到相对较低的增长阶段;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新建住房投资需求、新增汽车需求和出口需求等增长速度的回落,未来10年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将导致中国经济迎来中速增长阶段。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过去依靠“高投资、高出口”的高速增长模式将在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进入中高速的增长阶段,经济增长

速度会有明显下降。

2.中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速

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将是制约发达国际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而且从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结构性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中长期来看,未来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总抚养比的提高不仅影响着发达国家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影响着其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未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在一些新兴领域发达国家由于转换成本限制可能使得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并不明显。随着发展中国家发展机会的不断涌现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不断改善,原来大量优秀人才迁移可能出现有别于以往的趋势。新技术革命是推动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恢复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为止,对新的技术革命到底是什么,何时能够带领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恢复稳定增长,尚未明朗。

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经济体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更加有利。未来10到20年除了中国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人口红利。其次,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国际间技术扩散将更快、更广,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提供了条件。再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储蓄水平更高,过去20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储蓄率比发达国家高6~7个百分点,未来人口总抚养率的进一步下降,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撑;不仅如此,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的暗淡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及制度环境的改善,国际资本将会更多地流入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会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受发达国家经济持续疲软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将会趋缓。

3.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提升,对全球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强。

根据前面的分析并结合模型的模拟,预计未来1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低于金融危机之前20年的增长水平,预计年均在2.7%左右。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仍可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预计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仍将达到6%左右。按照2010年价格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5%,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如果考虑到汇率的升值和相对物价的上涨,可能现价美元的比重将比这一结果更高。在占全球经济比重不断提升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的综合作用下,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将大致保持在30%左右。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望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二)中国经济的未来全球战略定位

加快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调整和提升我国全球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影响力,打造互利共赢、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实现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利益诉求,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正能量。中国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涉外经济管理体制: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扩大开放,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在需求;提升国际战略中的定位,更需要国内涉外管理体制与国际规范相适应。根据著名的Fraser Institute进行的世界各国“经济自由度指数” 调查结果,2008年中国属于自由度不充分的第三类国家,2012年在全球仍处于第136名。为此,应按照“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主动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为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做好制度准备,以国际化、市场化的高标准形成推动国内改革的新动力,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2.国际贸易: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成为全球核心消费市场和商品、服务、技术主要供给基地从出口来讲,促进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以推动贸易结构升级、显著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从进口来讲,不仅大规模进口资源能源和中间产品,增强对大宗产品的定价权,还应积极促进最终产品的进口,通过成为全球核心消费市场,在享受低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全

球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

3.跨境投资:从主要资本输入国到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者

我国连续20年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

经济体,实施“走出去”以来对外投资显著扩大,从

流量上看已经从2002年占吸引外资的5%提高到2012年的78%,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者。未来,应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和培育我国的跨

国企业,通过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与吸

引高端要素的能力,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将

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4.区域经济合作:从开放兼容的倡导者到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

我国一直是“开放、兼容”地区主义的积极倡导

者,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FTA进程明显滞后

于周边国家,倡导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构想也受到TPP的冲击,在新一轮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对此,我国在着重处理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关系、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快中日韩、中韩、中澳等在谈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以实际成果吸引更多贸易伙伴重视与中国的双边或区域自由化安排,进而选择在更具影响力的FTA安排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5.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从规则接受者,到积极参与和影响规则制定

作为世贸组织新成员,我国一贯是国际经贸规

制的被动接受者。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与其

他国家的利益冲突和贸易投资摩擦日益加剧,发达

国家甚至新兴经济体希望通过新规则的制定,加强

对我拓展国际市场、获取高端要素资源,从全球化

中获益的遏制与防范。未来,我国应积极参与区域

一体化进程以及TISA等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力争

通过影响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规则制定和走向,打造

于我有利的外部规制环境。

6.全球治理:从普通参与者到核心建设者

提升国际影响力,必须承担与实力相匹配的国

际责任。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国际责任的

期待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更快地

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08~ 2012年全球经济增量接近40%来自中国,而美国的贡献率不到12%,对各国经济来讲,在绝对量上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拉动作用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对后者的作用则明显高于前者;另一方面,全球化议题增多、全球增长格局变化和治理协调难度加大,也要求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对此,要主动承担与我国实力相适应的大国责任,努力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的能力,提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时,建议从以往仅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转向以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应以议题为核心形成我国可依托的力量,以积极参与和主导议题设置,发挥更加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更好地维护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五、主要战略思路与政策举措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内外各种要素跨境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高度融合,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这是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应对外部环境和形势变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根本方向。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科学制定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全球战略,建议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根本方向

拓展面向未来的全球视野。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艰难调整,未来5~10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发达经济体继续徘徊在经济低速增长的边缘;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的地位显著上升。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力量将主要来自不断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将不再是决定一个国家全球话语权的唯一要素,开放、包容、厚德、负责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国家的基本入围条件。2020年,我国可能接近或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是我国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凝聚和引导全球正能量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了逐步积累和创造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我国必须

在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下谋划自身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机遇的全球共享。这是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基本战略定位。

加强全方位开放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体系是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石。未来时期,我国应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应进一步深化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模式创新;推动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加速推进沿边地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不同地区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积极探索开放平台的转型升级新途径,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成为我国的高端制造中心、物流中心、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维修中心和结算中心,加快在独立关境内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自主降低生产性投入品及大众消费品的进口关税,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促进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在全球市场合理配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今后5~10年,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继续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能源、矿产、资本、技术、品牌、人才始终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全球市场必将成为我国合理配置发展要素的主要渠道之一。

多种方式开发利用海外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预计在今后的10年内,我国能源和大宗固体矿产的消耗仍然处于较快增长时期,并将依次进入高峰消耗阶段。因此,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三成左右集中在这些领域,但仍然难以适应保障资源供给和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需要。以铁矿石为例,中国钢企和其他企业在国外的矿山投资参股,以此控制铁矿石资源的比重,大约占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量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60%以上。今后,我国应在加强国内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的同时,综合运用投资、贸易、对外援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依托全球市场积极开发利

用海外资源。

获取全球品牌、技术等战略性资产。根据邓宁

的国际投资理论,企业跨境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在

于获取品牌、技术等战略性资产。我国是全球第一

的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2012年出口金额占全球

贸易总额的11.3%。但其中80%以上的出口商品是

贴牌生产,严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也

存在很大差距,大量的制造能力集中在产业价值链

的中低端,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大量依赖于进口。以IT制造业为例,2011年我国的IT组装品出口占全球的30.7%,显著高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甚至超过东

亚四小龙和东盟主要四国的总和。根据贸易特化

系数和产品出口、进口中零部件和组装品各自所占

比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IT产业在属于

产业链中低端的组装品领域具有较强优势,但在处

于产业链高端的IT核心零部件领域表现为明显的

比较劣势。为了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

价值链中的地位,除了加快培育自主品牌、推动自

主创新之外,通过跨境并购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

获取重要品牌和技术专利,同样不失为一种十分有

效的途径。不能简单地将并购企业是否盈利作为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获得战略

性资产对于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吉利集团并购欧洲老牌汽车制造企业

沃尔沃、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

企业等成功案例,为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和信心。

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

提升我国金融大国地位的必要战略举措。我国人

民币国际化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将集中表现在3

个层面上。一是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层面上,人民币

国际化将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成;二是在国家之

间争夺全球货币份额的层面上,人民币国际化将进

一步降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三是在建设国际金

融中心层面上,人民币国际化将进一步巩固我国香

港地区、上海等金融中心城市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

响力。因此,我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强化我国

的全球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资本项目开放是实

现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

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于充分吸收和

利用全球资本要素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日益增大,金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资本项目开放的内部条件渐趋成熟。目前,资本项目正处于实现完全开放目标的关键时期,既不能松懈,也不宜冒进,应保持好开放节奏,继续放松直至放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传统信贷、衍生产品、不动产交易、个人资本流动、投资清盘等领域的汇兑管制。

推进人员跨境自由流动和人才引进。人员跨境自由流动是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新抓手,也是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人员跨境自由流动既是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后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加强与国际社会坦诚交流、增进互信的重要渠道。今后应进一步提高人员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水平,在更多的口岸、对更多国家(或地区)推行72小时过境免签制度;通过外交途径,扩大互免签证(尤其是持因私护照)的国家(或地区)范畴;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在华定居、就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三)大力培育我国的跨境贸易投资竞争新优势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完善外贸政策和管理体制是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点。应大力改革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对企业出口活动的直接干预,主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在逐渐完善国内市场定价机制的基础上,逐步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减少指定经营的进口商品种类,为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创造制度条件;应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外贸管理部门、贸易促进服务组织和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调配合,形成外贸服务和促进体系。高效利用外贸促进资源,改善外贸市场环境;应健全贸易预警机制和网络体系建设,扩大预警网络对商品品种、国别区域、贸易救济措施等的覆盖范围,加强各级、各地、各行业预警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提高贸易预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应加快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减少外商投资审批和核准项目,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经验基础上,逐步实行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应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鼓励外资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将高附加价值生产制造环节引入中国;鼓励外资以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方式促进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和结构升级形成良性互动;鼓励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地区倾斜。完善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由于长期保护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所限,我国服务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影响中的一块短板。服务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事关改善民生的发展大局,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就是基本实现国外服务业投资者的国民待遇体制,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序良俗道德底线的少数领域之外,全面放开服务领域的投资准入限制,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应扩大物流运输、教育卫生、金融、电信、旅游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减少资质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引进先进的服务业经营模式、经营方式和经营渠道。出台服务业吸收外资的行业导向政策,将研发、信息、金融、物流及供应链、市场营销与专业服务等我国亟须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列入优先鼓励的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升对外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我国应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应在市场化经营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巩固和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技术经济合作、对外援助等传统对外经济合作,拓展新的投资领域和方式。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加快技术进步,树立具有世界声誉的产品品牌或者企业品牌,建立和扩展国际生产经营网络,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应当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法律和政策体系,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对海外投资的目标、主体、形式、审批、支持服务政策、企业条件等进行原则规

定,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如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

法、海外投资融资办法等,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有法

可依,政府管理海外投资和提供服务有章可循。应

逐步简化甚至取消对外投资和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业务的审批或核准程序,探索逐步向备案制过渡的

方法和可能性。应加强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体系

建设,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对国际投资环境的

研究和信息发布,做好对“走出去”企业的宏观指导

和服务,引导对外投资企业积极履行当地社会责

任。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应积极商签多双边国际

投资协定,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有利环境,维护我

国企业海外投资权益。

(四)努力构建我国的互利共赢国际合作体系

打造“升级版”自由贸易区网络。全球范围内

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签署

双边或区域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在成为世界上多

数国家相互开放和深化合作的主要方式。我国已

经在推进自贸区战略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

目前仍远远落后于周边各国和美欧日等世界主要

经济体,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标准尚处于较低水平。

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伙伴协定谈判相继启动,为我

国自贸区战略全面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应

按照高质量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标准,坚持循序渐

进、质量优先、突出重点、全面参与的战略方针,加

快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促进与主要大国的

双边经济紧密化合作、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跨区域

多边合作进程。通过2~3年的努力,完成中韩、中

澳、中日韩、RCEP等自贸协定谈判,将我国面向自

贸区伙伴的对外贸易覆盖率提升到40%以上;同时

为启动“两岸三地”、金砖国家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磋

商创造条件、做好准备;5年内择机启动并基本完成

中国—加拿大、中国—欧盟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成

功构建“两岸三地”和金砖国家经济伙伴关系体系;2020年之前实现加入TPP、完成亚太自贸区正式谈判的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基本形成以“两岸三

地”为核心、中日韩自贸区为先导、双边自贸区和金

砖国家自贸区为基础、东亚RCEP和亚太自贸区为

依托的高水平自贸区网络,对外贸易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在实现进一步贸

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时,通过经济合作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是发挥成员方比较优势和经济合作潜力的必备条件,也会对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作为加强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良好切入点,也是自贸协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商业利益,对于确保自由化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构筑全方位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根据“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指导方针,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着力建立全方位、多途径、深层次和广覆盖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实现我国与伙伴国家(地区)的互利共赢和机遇共享。应当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黄金水道”和泛亚铁路为代表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金融、能源、交通、人文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共同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当高度重视中美、中欧、中日、中俄等重要双边关系,积极推进高层对话、政策协调的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和拓展双边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大商签高水平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的工作力度。加快与金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性合作进程,加强基础设施、能源环境、金融、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力度,实现利益与机遇共享;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国和贫穷国家,可通过援助和单方面开放市场等措施,给予必要的帮助,并在双边谈判中采取包容和灵活态度,体现“多予少取”的大国风范,巩固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合作基础。

(五)有效发挥我国在改革全球治理结构领域的新兴大国主导作用

在全球治理中更加有所作为。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缺陷,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实力对比的新变化也对全球治理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快速推进,全球治理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在现有多边治理机制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与话语权有所提升;20国集团(G20)取代8国集团(G8)成为大国经济政策交流对话与协调的新平台,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

明显提高;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取代多边机制成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规则制定成为全球

争夺的重要内容,各方围绕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主导

权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挑战,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极力推动新的国际

经贸规则的制定,在多边或区域贸易安排中(如TPP),试图引入竞争中性、劳动标准、国有企业等新的规则,不同国家集团围绕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的

国际竞争将加剧。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机

制中的话语权继续明显上升,但新兴经济体利益诉

求分化、协调能力较弱,在重大问题上难以形成一

致声音,发达国家主导全球规则制定的局面中期内

难以改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负

有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并发挥新兴大国主导作

用的重要责任。我国应采取有所作为的积极姿态,

主动参与国际多边治理机制改革和规则制定,更多

关注全球性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旗帜鲜明地表

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倡导开放包容、平等互

利的合作理念,主张各国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

国际责任,推动参与各方权责平衡的决策机制

建设。

提升参与国际和区域规则制定的能力。为了

适应全球治理议题不断增加的形势需要,我国应加

大对国际经济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做好参与全球

治理的理论和政策准备;大力培养国际公共事务专

业人才,主动向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管理人员;积

极发挥学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公共外交作

用,提升民间力量的参与度,增强我方政策主张的

认知度和影响力;健全涉外谈判的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涉外协商、谈判的事前协调、事中应变调整、事

后评估反馈和进一步完善的良性互动机制建设。

紧密结合我国外交战略的实际需要,完善对外援助

的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逐步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

度,为落实中央“两个大局”目标提供有效手段。

构筑发展机遇共享的制度与道德体系。提升

全球影响力的关键在于自身制度完善和道德魅

力。我国应深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国

内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会经济政策制

定和执行的透明度,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

环境。激励和尊重劳动者的创造性,关注民生,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建设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和道德体系,营造发展机遇共享的国际合作环境,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制度和秩序变革,为世界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课题负责人:赵晋平

课题协调人:胡江云

课题组成员:张小济张琦吴庆

许宏强吕刚何建武

罗雨泽赵福军

研究助理:朱绍玉陈红娜

本报告执笔人:赵晋平赵福军

(责任编辑:张劲松)注释

①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美元不变价格统计计算。

②根据世界银行的2005年美元不变价GDP统计计算。

③如果不对中国的贸易进行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区分,将大大低估中国专业程度,此时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只有20%。

④麦肯锡的消费群体划分标准:“价值”消费群指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6000到1.6万美元(折合3.7万元到10.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主流”消费群指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到3.4万美元(折合10.6万元到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4万美元的属于“富裕”消费者。

⑤目前,中国在国际铜价上已经有一定的定价权。

⑥我国金融服务贸易2011年顺差1亿美元,2012年收支平衡,差额为零。

⑦陈四清,《努力提升中国金融业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新战略研究》,九州出版社,2013年5月。

⑧物质消费是建筑用矿物、金属矿石和工业矿物、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四类物质。见《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联合国环境署(UNEP)2013年7月。

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趋势与格局”课题组(执笔人:胡江云),《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26日。

⑩从理论上讲,“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包括共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政策以及银行业联盟。

“开放条款”意为:在组织构成上具有开放性,规定APEC成员都可视自身情况和意愿申请加入。

该机构研究的“经济开放度指数”包括10项指标,分别是经济自由度、贸易自由度、货币自由度、政府规模、财政自由度、产权、投资自由度、金融自由度、腐败影响力和劳工自由度等。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 复习目标 1.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掌握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条件、内容和影响。 3.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情况。 4.掌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运行体制的调节及其影响。 5.掌握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后,殖民侵略的阶段性变化主要取决于侵略国 A.经济发展的变化 B.经济实力的变化 C.远洋技术的变化 D.道德水准的变化 2.下列历史现象属于资本原始积累范畴的是 ①贩卖黑人奴隶②价格革命③圈地运动④掠夺殖民地财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 ①②③④

3.马克思认为“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条件,同样也为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的典型历史事件是 A.英国的圈地运动B.法国雅各宾派的土地法令 C.美国的《宅地法》 D.日本明治维新的土地政策 4.与法国相比,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革命也早一个多世纪爆发。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②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线上 ③大规模地进行“圈地运动”④都铎王朝内外政策的促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新贵族不反对工业生产的发展,并与资产阶级结盟,这表明英国新贵族 A.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相同 B.和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C.同资产阶级思想观念一致 D.都要求彻底改变封建生产关系 6.阻碍法国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比英国工业革命进行得晚 B.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 C.高利贷资本挤占了工业资本 D.资产阶级统治基础不牢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学概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国货币政策不一

二、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 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 四、通货膨胀压力显现 结合主要大国兴衰成败的历史说明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章第一节二-第三四段+最后一段 第二讲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 计划(Commandconomy),或计划,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分配以及产品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由于几乎所有计划体制都依赖政府的,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 令性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和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所引导。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上,市场将会透过和服务的产生复杂的相互,进而达成的效果 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体系是指混合了传统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体系以解决三个基本 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有机整体,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 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 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经济学理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亚当斯密 1个人主义: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 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财产私有制: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3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崛起的影响 中国的新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作为一个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世界的普遍价值和意义。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入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焕发青春,并与其他文明共存与交汇,必将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和谐时代的早日到来。为世界的减贫、扶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解决了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视它们逐步走向了支付的道路。这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也为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经济方面: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她的发展必定给其他国家带来很多契机。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日趋重要,她也占领决定经济发展的一席之地。政治方面: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互惠合作。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而且中国经济也会对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在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就已经显示出对世界经济的隐定作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发展的成果几乎在一夜间丧失了大半,经济恐慌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中国经济挺不住,人民币随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一同贬值,那么,金融危机的后果就会大大加深,势必对亚洲经济,以至对世界经济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始终支撑着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给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增加了大量价廉物美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供给,使许多国家的人民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实惠。另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投资提供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中国投资而获利,世界经济也可以因此而受益。和平崛起战略有利于建立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差距,在世界历史逐步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有必要更主动地融入世界,追赶历史潮流。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自有世界历史以来,中国与世界历史要么没有联系,要么在这种联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们与世界历史之间形成了一定互动关系的时候,又有人担心中国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同时我们也担心世界对中国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应该承认,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既有可能出现世界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同时如果我们不注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对世界产生消极影响,而和平崛起的提出就是为了扩大积极影响,遏制和消除消极影响,建立中国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还不充分的时候在薄弱环节的产物,更有必要通过主动参与全球化来促进世界历史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创造更多的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