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体社会化好与坏

个体社会化好与坏

个体社会化好与坏

个体社会化——家庭教育的意义

关于个体社会化的一些感受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婴儿时期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人,更加正确的描绘是生物人即具备人的遗传素质仅仅只是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无论是行为或者是思想。那是什么造就了好坏差异?

个体的好坏与其经受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工具等因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上述的五大因素即是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把在这个社会下独立生存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及社会的价值观内化成每个个体的自我准则规范及价值观。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尤其是在儿童阶段社会化的影响尤其巨大。而儿童的社会化又是以家庭这一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来传递的,家庭即社会的缩影。父母的表现可以影响儿童个体的认知和道德规范。个体的好与坏与儿童时期接受的家庭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家庭环境教育的类型:

①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与人交往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敏感、智商低、情绪不稳定、易怒。

②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以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

③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模式类型会带来具有不同的社会化性格的个体。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让个体的社会化更加适应社会并且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繁荣的发展,而消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反社会化的个体社会化性格的产生,增加社会的不安全几率,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总结:个体的好与坏是受社会化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增强,但是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认知与接受更像是一颗埋在心里的种子。所以目前的社会文化这种广义上的社会文化传播更应该接近孩子而不是不断的督促成年人。个体是社会的基石,孩子更是个体的基石,只有完健的根基才有可能更好的成长,更积极的社会化。

心理学分析影响自己社会化的因素

分析影响自己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影响自身社会化的显性因素 (一)家庭方面 尽管我已离家住校,但与家庭的亲情关系千丝万缕,心理社会化依然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家庭因素依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首先是父母处事态度、生活方式的影响。父母因血缘关系、权威及先入为主,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团结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其次是在感情生活上过度依恋子女的家长。不少家长把孩子主要是独生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家中的小太阳、幸福的结晶、希望的寄托者。对他们百般宠爱,万般迁就,从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某些不良心理品质。 再者是在经济上过于偏重子女。子女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学费、生活费等还必须依赖家庭供给。有些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容易使子女养成不良的习惯和心理。 还有就是在培养目标上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觉得自己错过了学习和成才的时机,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只要子女学习好,其它都可迁就。孩子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等心理,惟恐学业不好,不能成才而无法面对父母。 (二)学校方面 大学是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我的心理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自身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是高校教育的理想境界,但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强调社会取向、他人取向,不重视独特个性的发展,无视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以超过年龄层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言行,从而导致心理过度社会化。 当前,大多数高校偏重于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必修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同辈方面 同辈群体是我自身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同辈群体对心理的作用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体归属感。即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因为同辈群体在年龄和某些社会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成员自愿结合,自由平等。相对父母、老师而言,我更愿与同伴交流,并以为同伴所接受为荣,心理上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二是群体认同感。即群体内的成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具有一致性。即使群体认识是错误的,其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毫不怀疑。我具有高度的心理相容性,对同辈群体有较强烈的认同感,并时常进行直接的互动。三是群体支持感。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和期待时,群体会赞扬和支持个体的行为。众多的相似性促成了大学生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辈群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属从众现象。由于同辈群体为非正式群体,缺乏内在和外在的有效约束机制,一旦群体内部分成员发生越轨行为,很容易相互感染,产生从众行为,引发集体越轨。 (四)文化方面 文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是影响自身心理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 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遗传 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身心发展就无从实现。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证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再次,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体态、感官和神经活动的类型上。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的总和,所有不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亲戚、朋友的交往都可以看做是环境的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能够排除一些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年轻一代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对于培养目标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校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要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

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吴小军 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涯将贯穿人的一生,个人或处于职业准备阶段,或处于职业选择阶段,或处于职业工作阶段,或处于职业结束阶段。在这不同的阶段,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各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基础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它包含健康、性别、年龄、教育、自我价值观等要素。 1、健康 健康身体是任何人职业生涯开始的首要条件。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凡是积极追求健康的人,大多满意他们过去的职业经历。他们看重生命,关心健康,执著追求。但是紧张忙碌的职业会导致压力增加。因此,采取一些技巧,保持适度的压力激励自己,但又不伤害身体是十分重要的。 2、性别 性别问题对事业的挑战别具意义。一般人差不多都认为,卓著的事业是男人的幸福。男人觉得他们很难把时间充分分配到工作、家庭和休闲三个领域;而女性则在家务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协调方面感到困扰。每个人都必须找出自己的欲望,以便充分发展自己的性别特色,并使自己能够扮演成功,这就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了。 3、教育 职业进展深受正规教育或专业训练的影响。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觉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教育程度虽然是事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对大多数的职业而言,也未必尽然。现在企业对录用者能做什么较有兴趣,而不是只注意他们的教育资格。一般来说,企业要找的是既受过正规教育,又具备某些没有固定规范的个人发展潜力的人。 4、年龄 在大部分正式的事业中,"机运之窗"是在一个人能投入、突破时才存在,所以这种"机运之窗"几乎有效地限制了每个人,是与人的年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有少数人在一般认定的年龄之后才开始事业的重要阶段,被称为"大器晚成"。但是不能拿大多数人的事业与这极少数的例外者相提并论。岁月好比金钱投资,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问:"我的时间应该怎么投资才能获得最佳报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握最佳年龄优势期,拓展自己的职业和事业。 5、心理因素 美国的心理动力论者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结合的结果。个人在人格与冲动的引导下,通过升华作用,选择可以满足其需要与冲动的职业。职业指导的重点应着重"自我功能"的增强。若心理问题获得解决,则包括职业选择在内的日常生活问题将可顺利完成而不需再加指导。 社会上所有职业都能归入代表心理分析需要的、分属以下范围的职业群:养育的、操作的、感觉的、探究的、流动的、抑制的、显示的、有节奏的运动等。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义,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而行为又与职业生涯进行直接的关联,这将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

哪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而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单因素说,三因素说和两层次三因素说。 1、单因素说只是强调某一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如遗传、环境、教育等,片面夸大每种因素的单独作用,忽视了影响个体发展的其他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失之偏颇 2、三因素说及其变式 三因素说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 3、两层次三因素说 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现实性因素: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两层次中包含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 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两大因素,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而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成熟机制。 而现实性因素指的是活动。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与社会实践水平上的个体生命活动。 现代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个体的发展。教育能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关键在于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得到发展。为此,教育必须理解人的本质,准确把握人的发展规律,用系统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最终确立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论文作业)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摘要:影响个人发展因素众多,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因素学说。从单因素到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都在尽可能的描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正如我们知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个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竟怎么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与探讨。我们先探讨一下各种因素。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主观 一、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单因素决定论、三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及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经过人们研究,人们认为这种单因素论不能解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许多问题,片面了。三因素决定论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本人的成长经历来阐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遗传影响因素 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其中有人强调内因,强调人的生物性的决定作用,即遗传决定论。在我上小学时候。我我在数学方面特别擅长,计算能力比我同年级的学生都强。我的父亲他在小时候也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每当我拿着一百分的卷子给他看时,他都会说:“果然是我的儿子!继承了我的优良传统(遗传),跟我小时候一样聪明。”对于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3.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二)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个体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先天的心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个天生弱智的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22.8万名儿童的调查发现,低能儿占同龄儿童的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者把遗传看做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只在于延迟或加速遗传能力的实现。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成熟的概念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成熟的意义

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遗传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体现了它对环境的内化作用,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二)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适当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蒙上了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因素有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是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学校因素有教育内容和教科书、教师、教学组织等。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因素。社会化在主要内容:一)基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三)社会角色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五)民族社会化社会化特点:一)贯穿终身;二)双向互动;三)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个体在过程中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是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思想方式和一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的特征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对此,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曾进行过大量研究。 历史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M.米德曾对新几内亚的 3个原始部落的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写出了《3个原始群落中的性别和性格》(1935)一书。她详细比较了这三个部落中男女不同的行为方式及性格特点,得出结论说,男女的个性特征与他(她)们具有的生理特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性别角色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在不同文化中经过系统的性别角色形成的。编辑本段区别也有些学者认为男女角色生来就有差异,如女孩的语言表达力较强,男孩的运算能力发展得更快,男孩更具有侵犯性等。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宁夏大学2017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 相关试题:逆向社会化(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化有哪些基本类型?(宁夏大学2018年研) (2)再社会化(概念题,山东大学2017年研) (3)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4)简述社会化的五种类型。(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5)举例说明预期社会化。(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其主要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二、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它们是: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三、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即生物条件,和外在因素,即社会条件。 内在因素包括: 一、语言能力。二、思维能力。三、学习能力。它包括模仿、内化和创造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过程和层次。四、人又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但主要是指在形成个体的社会性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所起的初始作用。库利这里所说的初级群体概念主要是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伙,并强调这些群体在人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人性的养育所”。后来的社会学家将这一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亲密的一切群体。 2特征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第二,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第三,成员之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一种角色关系转换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

一种标志。从单纯的“同事”转换为亲密的“朋友”就是如此。正是在多种角色的交往中,初级群体中的成员表现了他们全部的个性,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彼此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第五,成员难以替代。在单位,某个职位的空缺,可以随意按程序再挑选一个人来顶替,同事关系可以不断变更。但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不是随意可以由另一个人来替代的。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第六,群体整合程度高。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很高。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第七,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的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行动、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给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论家庭 家 庭是男女双方基于婚姻而组建的。婚姻的缔结方式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和自由恋爱式,在封建社会因父母之命、媒妁

第6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本章要点】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关键概念】 社会化集体化社会个体化个体化社会社会互构论 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展开。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呈现出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特征,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当今社会所独具的,它们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早期现代社会明显地区别开来。因此,研究者往往用“个体化社会”来刻画当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与之相应,早期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集体化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通过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我们能够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标志性的界分,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性探索。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而言,人类生活的现代性转型和变迁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视野。如果将早期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组织方式、劳动关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我们用“集体化社会”来概括早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探查到社会学有关“人的社会化”理论的生长和积累的线索。 (一)集体化社会的发展 西方现代性约自l7世纪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进入了高峰期,这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与前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秩序逐渐瓦解,初级群体、传统社区和旧的城乡区隔,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也受到了削弱,各个狭小的、松散孤立的自然社会逐渐被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社会的组织方式也由自然状态向人为状态转变。社会对自然事物的控制和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而各种大型社会集体和组织提供了实现这种控制和转化的资源、技术及行动的实体条件,从而成为现代性推进的支撑性的社会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集合性趋向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的。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都提醒我们,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要谈到影响个人发展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知道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所以在这个社会中我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来自不同的方面的不同的影响。那么个体发展的水平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三)环境及作用 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b.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